傳染病流行病學(含計劃免疫)董明華_第1頁
傳染病流行病學(含計劃免疫)董明華_第2頁
傳染病流行病學(含計劃免疫)董明華_第3頁
傳染病流行病學(含計劃免疫)董明華_第4頁
傳染病流行病學(含計劃免疫)董明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病流行病學(liúxínɡbìnɡxué)Epidem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共一百一十二頁

傳染病流行病學(liúxínɡbìnɡxué)

(infectiousdiseaseepidemiology)主要研究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流行過程及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并制定預防、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對策與措施。引言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一節傳染病流行史簡介(jiǎnjiè)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概念第四節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第五節計劃免疫及其評價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目錄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一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古代人類(rénlèi)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近代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現代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現狀人類的歷史就是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

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天花(tiānhuā)病人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一、古老傳染病的流行(liúxíng)趨勢

結核病霍亂瘧疾

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古代印第安人的繪畫,表現了天花的可怕

共一百一十二頁結核病2004年全球新發肺結核病例890萬人,死于肺結核的人數高達170萬我國現有(xiànyǒu)活動性肺結核病人450萬。每年新發現145萬患者,死亡13萬人一九九三年WHO宣布結核病全球(quánqiú)暴發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霍亂1961年由埃爾托型霍亂弧菌引起的大流行,波及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患者350萬1992年,印度和孟加拉國部分地區發病(fābìng)10余萬1997年起,霍亂在非洲大規模蔓延,烏干達報告病例11,335例,肯尼亞報告病例10,108例

1999年霍亂(huòluàn)世界分布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2002莫桑比克(mòsānɡbǐkè)霍亂流行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瘧疾

1997年就與厄爾尼諾現象一起(yīqǐ)造成150~270萬人死亡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二、新發傳染病的流行(liúxíng)趨勢

艾滋病瘋牛病(新型(xīnxíng)克雅氏病)

SARS

人感染禽流感

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

艾滋病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

瘋牛病(新型(xīnxíng)克雅氏病)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

SARS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圖11-1我國SARS疫情(yìqíng)統計共一百一十二頁全民(quánmín)動員抗擊SARS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

人感染(gǎnrǎn)禽流感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禽流感病毒(bìngdú)禽流感患病(huànbìnɡ)、死亡雞只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圖11-22006年我國禽流感發病(fābìng)情況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史簡介共一百一十二頁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

傳染源傳播途徑人群易感性影響(yǐngxiǎng)流行過程的兩個因素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

共一百一十二頁

定義傳染病在人群(rénqún)中發生流行的過程,即病原體從感染者排出,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易感者機體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斷發生、發展的過程。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傳染病流行(liúxíng)圖獲得免疫者傳染源病原體生長繁殖排出易感人群傳播途徑攜帶者患者死亡病人動物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一、傳染源

(sourceofinfection)

指體內病原體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包括傳染病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gǎnrǎn)的動物。

分類:

受感染的人受感染的動物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受感染的人病人

病人在其病程的不同(bùtónɡ)階段,如潛伏期、臨床癥狀期和恢復期,因是否排出病原體及排出病原體的數量和頻率不同(bùtónɡ),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也不同(bùtónɡ)。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病人(bìngrén)作為傳染源分為: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臨床(línchuánɡ)癥狀期(clinicalstage)恢復期(convalescentperiod)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yìyì)及用途判斷患者受感染時間,追蹤傳染源,查明(chámínɡ)傳播途徑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和醫學觀察期限確定免疫接種時間評價預防措施效果潛伏期長短還可影響流行特征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

病原攜帶者(carrier)

指沒有任何臨床(línchuánɡ)癥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帶菌者、帶毒者和帶蟲者統稱為病原攜帶者。

潛伏期病原攜帶者(incubatorycarrier)

恢復期病原攜帶者(convalescentcarrier)

健康病原攜帶者(healthycarrier)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受感染的動物(dòngwù)作為傳染源

人類罹患以動物為傳染源的疾病,統稱為動物性傳染(zoonosis),又稱人畜共患病(huànbìnɡ)。

以動物為主的人畜共患病以人為主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真性人畜共患病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二、傳播(chuánbō)途徑

(routeoftransmission

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環境(huánjìng)中所經歷的全過程。傳染病可通過一種或多種途徑傳播。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

空氣傳播流感、肺結核經水傳播霍亂、血吸蟲食物傳播痢疾、傷寒接觸傳播淋病、疥瘡媒介節肢動物傳播瘧疾、西尼羅熱土壤傳播炭疽(tànjū)、破傷風醫源性傳播丙肝、艾滋病圍產期傳播風疹、梅毒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空氣傳播(air-borneinfection)是呼吸系統(hūxīxìtǒnɡ)傳染病的主要傳播方式

經飛沫傳播(dropletinfection)經飛沫核傳播(dropletnucleusinfection)

經塵埃傳播(dustinfection)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征為:傳播廣泛,發病率高冬春季節(jìjié)高發少年兒童多見在未經免疫預防的人群中,發病呈現周期性居住擁擠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區高發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水傳播(chuánbō)(water-borneinfection)包括經飲用水傳播和經疫水傳播兩種方式一般腸道傳染病經此途徑傳播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飲用水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征為: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一致,有飲用同一(tóngyī)水源史除哺乳嬰兒外,無職業、年齡及性別的差異如水源經常受污染,則病例長期不斷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凈化措施后,暴發或流行即可平息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疫水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liúxíng)特征為:病人有接觸疫水史發病有地區、季節、職業分布特點大量易感人群進入疫區,可引起暴發或流行加強個人防護、對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發生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食物傳播(food-borneinfection)主要為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少數呼吸系統疾病的傳播方式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征有:病人有食用相同(xiānɡtónɡ)食物的歷史,不進食者不發病患者的潛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發流行停止供應污染食物,暴發或流行即可平息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接觸傳播(chuánbō)(contactinfection)直接接觸傳播(directcontactinfection)沒有外界因素參與下,傳染源直接與易感者接觸。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contactinfection)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傳播。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間接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發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間的傳播流行過程緩慢,無明顯的季節性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及衛生習慣不良的人群(rénqún)中發病較多加強對傳染源的管理及嚴格消毒制度后,可減少病例的發生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infection)是以節肢動物作為傳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bāokuò)機械攜帶和生物性(吸血)傳播兩種方式機械攜帶:通過接觸、反吐或隨糞便排出病原體污染生物性傳播:病原體進入節肢動物體內后,在其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

蚊子(wénzi)傳播西尼羅熱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

經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征有:地區性季節性職業及年齡分布特點(tèdiǎn)一般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播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經土壤傳播(soil-borneinfection)

指易感人群通過各種方式接觸了被病原體污染(wūrǎn)的土壤所致的傳播。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土壤污染

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埋葬因傳染病死亡的人、畜尸體條件(tiáojiàn)

病原體存活力土壤污染程度人的接觸機會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infection)

指在醫療、預防工作(gōngzuò)中,由于未能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器械、針頭、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xiāodú)不嚴引起輸血、生物制品或藥物受污染引起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垂直傳播(verticaltransmission)

指病原體通過母體(mǔtǐ)傳給子代的傳播,或稱母嬰傳播。經胎盤傳播

上行性傳播分娩時傳播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多途徑傳播許多傳染病可通過一種以上途徑傳播,以哪一種途徑傳播取決于環境(huánjìng)和病原體的流行病學特征。艾滋病的傳播艾滋病既可通過性接觸傳播,還可通過注射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及母嬰傳播。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三、人群(rénqún)易感性

(herdsusceptibility)

指人群(rénqún)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影響(yǐngxiǎng)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兒增加易感人口遷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影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計劃免疫(miǎnyì)

傳染病流行隱性感染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自然因素氣候地理(dìlǐ)因素媒介昆蟲和宿主動物的特異性棲息習性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

社會因素抗生素和殺蟲劑的濫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戰爭、動亂、難民潮和饑荒全球旅游業的急劇發展環境污染(huánjìngwūrǎn)和破壞造成生態惡化第二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戰亂(zhànluàn)難民潮原油(yuányóu)污染第二節傳染病流行過程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xiāngguān)概念

疫源地及流行(liúxíng)過程傳染過程及感染譜

共一百一十二頁一、疫源地及流行(liúxíng)過程疫源地

(epidemicfocus)傳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體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圍,即可能發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圍。

形成疫源地的條件(tiáojiàn)傳染源存在病原體能持續傳播

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我國鼠疫(shǔyì)疫源地---1996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xiāngguān)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疫源地消滅的條件

傳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體(痊愈)通過各種措施消滅了傳染源排到外界(wàijiè)環境中的病原體所有的易感接觸者經過了該病最長潛伏期未出現新病例或被證明未受感染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guòchéng)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流行過程(epidemicprocess)

是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蔓延的過程,需要傳染源、傳播途徑(tújìng)及易感人群三個環節相互作用、相互連接。

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xiāngguān)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流行(liúxíng)環節易感人群病人攜帶者受感染動物傳染源傳播途徑接觸水食物醫源性垂直媒介土壤社會因素經濟政治文化宗教風俗自然因素氣候地理第三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蚤野鼠野鼠蚤家鼠家鼠蚤蚤腺鼠疫原發肺鼠疫繼發肺鼠疫鼠疫(shǔyì)---傳播第三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血吸蟲感染(gǎnrǎn)過程第三節傳染病流行(liúxíng)過程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二、傳染(chuánrǎn)過程及感染譜

傳染過程(infectiousprocess)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與機體相互(xiānghù)作用、相互(xiānghù)斗爭的過程。

感染譜(spectrumofinfection)指機體感染了病原體后,經過傳染過程,所表現出的輕重不等的臨床表現。以隱性感染為主以顯性感染為主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為結局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隱性感染(gǎnrǎn)輕型(qīnɡxínɡ)感染重癥感染死亡無癥狀與體征有癥狀與體征的疾病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xiāngguān)概念

圖11-3感染(gǎnrǎn)譜的分類共一百一十二頁傳染病發生與傳播的基本條件

病原體

(pathogen)是能夠引起宿主致病的各類微生物和寄生蟲宿主

(host)在自然(zìrán)條件下被傳染性病原體寄生的人或其他動物

第三節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相關(xiāngguān)概念

共一百一十二頁第四節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

策略(cèlüè)措施共一百一十二頁一、策略(cèlüè)預防為主

加強(jiāqiáng)健康教育加強人群免疫改善衛生條件

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健康教育預防接種改水改廁共一百一十二頁

加強傳染病的監測

常規報告甲、乙、丙三類(sānlèi)共37種哨點監測艾滋病、流感監測哨點慢性病監測哨點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傳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980年消滅天花(tiānhuā)1988年啟動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2001年發起終止結核病活動天花(tiānhuā)病人脊髓灰質炎病人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二、措施(cuòshī)傳染病報告針對(zhēnduì)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多種措施

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傳染病報告

報告種類甲、乙、丙三類,共37種報告原則執行職務(zhíwù)的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和采供血機構人員,按屬地管理的原則,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內容、程序、方式和時限報告。

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網絡直報

甲類和乙類(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質炎)

城鎮2小時農村6小時乙類

城鎮6小時農村12小時丙類

24小時內通過(tōngguò)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針對傳染源的措施

對病人的措施

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bàogào)早隔離早治療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

對病原攜帶者的措施措施

登記管理隨訪期限至其病原體檢查(jiǎnchá)2-3次陰性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

對接觸者的措施措施留檢醫學觀察應急接種和藥物預防檢疫(jiǎnyì)期

最后接觸日至該病的最長潛伏期病人(bìngrén)被隔離醫學觀察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對動物傳染源的措施徹底消滅捕殺、焚燒或深埋隔離治療(zhìliáo)預防接種和檢疫深埋受感染(gǎnrǎn)的動物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針對傳播(chuánbō)途徑的措施

消毒

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消除環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種措施預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

壓力蒸汽(zhēnɡqì)滅菌(物理)紫外線消毒含氯消毒劑(化學)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預防性消毒(xiāodú)

對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場所和物品施行消毒。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疫源地消毒

對現有或曾經有傳染源存在的場所進行消毒。其目的(mùdì)是消滅傳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類

隨時消毒終末消毒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隨時消毒(xiāodú)

當傳染源還存在于疫源地時所進行的消毒。終末消毒

當傳染源痊愈、死亡或離開后所作的一次性徹底消毒,從而完全清除傳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殺蟲

是使用殺蟲劑(insecticide)殺滅有害昆蟲,特別是外環境中傳遞(chuándì)病原體的媒介節肢動物。預防性殺蟲疫源地殺蟲隨時殺蟲終末殺蟲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

針對易感人群(rénqún)的措施

免疫預防藥物預防個人防護

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緊急措施

限制或停止(tíngzhǐ)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動停工、停業、停課臨時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閉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和公共飲用水源第四節

傳染病的預防(yùfáng)和控制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五節計劃(jìhuà)免疫及其評價

預防接種計劃(jìhuà)免疫方案評價指標

第五節計劃免疫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

計劃免疫(planedimmunization)是指根據疫情監測和人群免疫狀況分析,按照規定的免疫程序(chéngxù),有計劃、有組織地利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達到控制乃至最終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共一百一十二頁一、預防接種(yùfánɡjiēzhǒnɡ)

(vaccination)

是將生物制品(抗原或抗體)接種到機體(jītǐ),使機體(jītǐ)獲得對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保護易感人群,預防傳染病的發生。第五節計劃免疫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預防接種的種類

人工自動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ty)

指將疫苗接種(jiēzhòng)到機體,使之產生特異性免疫,從而預防傳染病發生的措施。第五節計劃免疫(miǎnyì)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

疫苗(vaccine)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經理化因素處理后,使其失去毒性(dúxìnɡ)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備的生物制品。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類毒素亞單位疫苗重組疫苗

DNA疫苗

第五節計劃免疫(miǎnyì)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人工被動免疫(artificialpassiveimmunization)將含特異性抗體的血清或細胞因子等制劑(zhìjì)注入機體,使機體被動地獲得特異性免疫力而受到保護。其制劑(zhìjì)有:

(1)免疫血清

(2)免疫球蛋白

第五節計劃免疫(miǎnyì)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被動自動免疫(passiveandactiveimmunity)

兼有被動及自動免疫的長處,使機體在迅速獲得特異性抗體的同時(tóngshí),產生持久的免疫力。第五節計劃(jìhuà)免疫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二、計劃(jìhuà)免疫方案計劃免疫的內容計劃免疫程序預防接種的注意事項

接種(jiēzhòng)的途徑與劑量疫苗禁忌癥預防接種的反應冷鏈

第五節計劃免疫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第五節計劃免疫(miǎnyì)及其評價圖11-4共一百一十二頁三、評價(píngjià)指標

免疫效果評價指標(zhǐbiāo)

抗體陽轉率=

第五節計劃免疫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

流行病學(liúxínɡbìnɡxué)效果評價指標

疫苗保護率=

疫苗效果指數=第五節計劃免疫(miǎnyì)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計劃免疫管理評價指標

建卡率使用(shǐyòng)WHO推薦的兩階段整群抽樣法,調查12~18個月齡兒童建卡情況,要求達到98%以上。

接種率=

第五節計劃(jìhuà)免疫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四苗覆蓋率=

冷鏈設備(shèbèi)完好率=第五節計劃免疫(miǎnyì)及其評價共一百一十二頁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nèiróng)和方法

病因(bìngyīn)傳播機制傳染過程特異性診斷方法治療及預后流行規律預防和控制措施

共一百一十二頁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nèiróng)和方法

新發傳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

指在人群中新出現的或過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發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fēnbù)突然擴大的傳染性疾病。艾滋病(AIDS)埃博拉出血熱瘋牛病人禽流感SARS共一百一十二頁一、病因病因假設和病原體特征的研究病因假設的形成傳統(chuántǒng)的病原體分離鑒定方法分子生物學方法

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yánjiū)的內容和方法共一百一十二頁

傳染源的確定

傳統(chuántǒng)的流行病學觀察法分子生物學方法傳播概率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nèiróng)和方法共一百一十二頁

傳播概率(transmissionprobability)也稱傳染(chuánrǎn)概率,是指易感者與傳染(chuánrǎn)源接觸后而成為感染者的概率。傳播概率的估計方法有兩種:續發率二項式模型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nèiróng)和方法共一百一十二頁二、傳播(chuánbō)機制

傳播途徑的確定

根據傳染病的特征(tèzhēng)確定傳播途徑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確定傳播途徑

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體外的方式

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共一百一十二頁三、傳染(chuánrǎn)過程潛伏期的特點潛伏期的長短潛伏期的傳染性病原體在體內(tǐnèi)的分布特征病原體在體內的分布情況病原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及恢復期傳染性第六節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共一百一十二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