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科素養展示 七年級歷史試卷_第1頁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科素養展示 七年級歷史試卷_第2頁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科素養展示 七年級歷史試卷_第3頁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科素養展示 七年級歷史試卷_第4頁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科素養展示 七年級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中學科素養展示七年級歷史說明:l.本卷共7頁,滿分為100分,考試用時為80分鐘.2.解答過程寫在答題卡上,監考教師只收答題卡.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畫圖時用2B鉛筆并描清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200多塊骨化石的發現,證明了從猿到人中間環節——直立人的存在。這說明A.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B.化石對研究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C.北京人會用打制石器D.考古發現是了解國家產生的重要證據2.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北京人,山頂洞人都是我國境內著名的原始人類,想要獲得他們生活的第一手資料。主要通過A.神話傳說B.史書記載C.學者推斷D.考古發掘3.考古人員發現,大汶口遺址的墓葬群中隨葬品數量各不相同,其中21座墓有豬頭1個、10座墓有豬頭2個、6座墓有豬頭3個、2座墓有豬頭4個、3座墓有豬頭5個、1座墓有豬頭14個。據此可以推斷,大汶口文化A.畜牧業發達B.早期國家形成C.過定居生活 D.出現貧富分化4.下列生產工具的變化反映出A.定居生活的結束B.從種植到采集的轉變C.社會生產力的發展D.從采集到狩獵的轉變5.據考古發現,距今約5300—4000年、分布于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而且擁有陶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鬢漆等多種手工業。據此可知,良渚文化A.證明了長江流域已進入青銅文明 B.代表了高度發達的早期中原文化C.體現了先民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區域的交流6.幾千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原始農耕文明,但種植的農作物卻各不相同,其根本原因是A.飲食習慣不同B.生產工具不同C.自然條件不同D.勞動技術不同7.《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的史事:堯發現舜很賢能,精于農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領導才能,可以托付重任,臨終前就把權力正式移交給了舜,而沒有傳給無德無才的兒子。據此,我們可以了解傳說時代選拔部落聯盟首領的標準是A.德才兼備B.軍功卓著C.血緣關系 D.門第高低8.錢穆認為:“西周封建,實是當時以軍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斷地動進的一種建國規模。……由一個中心向外擴展,由上層的政治勢力來控制各地的社會形態。”據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政治和軍事為紐帶 B.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C.帶有侵略性和擴張性 D.有利于奠定中國版圖9.有學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國,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長和擴大。”這說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鞏固了西周疆土B.確立了等級制度C.實現了富國強兵D.促進了民族交融10.《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犁,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A.春秋后期B.秦朝C.西漢D.唐朝11.雖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冊封典禮,但是封賞的財物僅限于服飾、弓箭及儀仗等,以示榮寵而

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國時賞賜大量山川土田和勞力那樣的宏大氣魄。這一現象表明西周

后期

A.血緣政治趨于崩潰B.土地私有制已確立

C.王室勢力日益衰微D.集權體制遭到削弱12.他任用管仲為相,“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成為春秋一霸。材料中的“他”是A.齊桓公B.晉文公C.秦穆公D.楚莊王13.《管子·小匡》中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諸侯”并舉的記述,并認為華夏(“中國”)居中,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觀念升華。這一記述反映出A.百家爭鳴的盛況B.傳統秩序遭到破壞C.華夏認同的增強D.社會矛盾不斷激化14.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而到戰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A.民族交融逐漸加強B.國家逐漸走向統一C.社會經濟高速發展D.百家爭鳴文化繁榮15.考古發現,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貨幣往往來自幾個不同的國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陽高的一批貨幣,囊括了趙國、魏國和韓國的貨幣。材料反映出戰國時期A.統一趨勢明顯B.統一市場形成C.商業交流頻繁D.地域差異消失16.戰國時期,商鞅把原來的“百步為畝”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統統破除,重新設置田界,不允許私自移動;并把土地授給農民,土地可以買賣。這種做法實際上A.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鞏固了奴隸主權力C.進一步推廣了井田制D.將所有土地公有化17.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百里負米以養母的子路,有賤人之子冉雍,也有“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等。由此可見,孔子踐行的思想是A.有教無類B.為政以德C.以禮治國D.精神自由18.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他代表的學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19.2024年是衣歷甲辰龍年。“龍”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條飛騰的巨龍。以下字體屬于甲骨文的是A.B.C.D.20.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材料突出反映了都江堰A.選址科學合理B.工程設計充滿了智慧C.建造工藝精湛D.防洪、灌溉效果極佳21.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由此可見,影響秦統一的因素有A.大勢所趨 B.秦國實力尤為強大 C.人心所向D.東方六國實力衰落22.秦王朝建立起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國家權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會最底層,又自下而上逐級集中到皇帝手中,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該制度是A.分封制B.郡縣制C.行省制D.三司制23.電視《火燒阿房宮》真實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的那段歷史。為建阿房宮和其他工程,秦朝每年役使大量犯人、奴隸和平民,這反映了秦朝哪一方面的暴政A.刑罰殘酷 B.賦稅沉重 C.徭役繁重 D.兵役繁重24.清代史學家趙翼據西漢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的現象,認為“秦

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下列主張體現了這種“大變局”的是

A.廢除苛政,休養生息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王侯將相寧有種乎”D.“以法為教,以吏為師”25.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減輕賦稅徭役,重視“以德化民”,提倡勤儉治國。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歷史上稱之為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26.《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嚴刑峻法B.休養生息C.鹽鐵官營D.重文輕武27.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漢武帝推行“尊崇儒術”。他們的共同目的是A.削弱諸侯王勢力B.加強思想控制C.消除匈奴的威脅D.打擊豪強勢力28.下圖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貨幣。兩者所起的相同歷史作用是A.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B.繼承了春秋戰國貨幣的風格C.促進了貨幣種類的多樣化D.適應了商業貿易繁榮的形勢29.漢武帝曾派著名農學家趙過到邊疆地區傳播農耕技術,他在西北邊疆地區推廣了代田法,還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術帶到西北邊疆。這做法A.清除了漢代民族之間的隔閡B.有助于推動西北邊疆農業發展C.實現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D.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30.下面是秦末到漢武帝時期人口數量變化折線圖。從漢初到漢武帝時期人口數量的變化,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A.大亂之后,必有大治B.興衰紛亂,循環往復C.科技進步,人丁興旺D.重視民生,以民為本31.我國是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國。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先民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原始先民進入定居時代,是走向文明社會的重要一步。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貯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摘編自[美]羅伯特·布雷德伍德《農業革命》材料二考古發現證實,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域,都出現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區域文明階段,呈現出多元文明百花齊放的局面,最終在相互交流借鑒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一體化格局,并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摘編自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材料三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標準考古發現城邑從其產生到發展為國家之都城,有其演變發展的過程,我們判斷它的性質究竟是中心聚落形態階段的中心聚落還是早期國家時的都城,是需要附加一些其他條件進行分析的……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強制性權力和社會的階級分化是我們設定的國家形成的兩個重要標志。——摘編自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良渚古城距今約5300—4300年……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城的北部……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墓地里出土了包括祭祀用的的玉琮、玉璧等陪葬品,這和城外隨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對比鮮明……良渚古城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出現早期國家。——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其中過上了定居生活的原始先民,并指出材料展示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屬于何種類型的史料?(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什么,并概括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特點。(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良渚古城能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理由。(4分)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戰國時期,新舊時代交替,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及在復雜的斗爭中生存下去,各國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實行變法。商秋變法重視“耕戰”……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強大起來。材料二——摘自李白《古風》組詩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材料三

漢朝規定諸侯于祭祀時奉獻一定量的黃金,稱為“耐金”。皇帝堅持這項規定主要是觀察王侯們是否俯首聽命、尊祖敬宗。所以,西漢政府對“耐金”的數量和質量有嚴格要求,一旦不足,削縣免爵。漢武帝元鼎五年,就出現了因為“耐金”不純,106名列侯爵位被削奪的大案。——摘編自郭獻功《漢代的“耐金”與“耐金案”》(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中關于軍事方面的內容,并簡述商鞅變法對秦的作用。(4分)(2)依據材料二中的文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王掃六合”的歷史意義。指出示意圖中①指代的官職,并概括出示意圖所反映了秦始皇首創的哪一種政治制度?(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制造“耐金”案的目的,并指出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漢武帝在政治上還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圖一圖二圖三材料二

孔子開創了民間自由講學的先河,一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的黃金時代便開始出現,它光芒四射,燦爛奪目,成為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最富麗的時代。——李定一《中國史綱要》材料三

秦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實現了新的統一。秦王朝在國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權模式,改變舊的世襲分權導致的分治狀態,從制度層面強化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秦漢時期是倡導國家統一的文化意識的成熟期,統一被視為天之經地之義,所以漢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