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及內容理解與概括-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 (解析版)_第1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及內容理解與概括-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 (解析版)_第2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及內容理解與概括-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 (解析版)_第3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及內容理解與概括-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 (解析版)_第4頁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及內容理解與概括- 中考語文一輪復習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與練(江蘇專用)

35七下文言文知識整理及內容理解與概括(解析版)

(課題:L《孫權勸學》2.《賣油翁》3.《陋室銘》4.《愛蓮說》5.《活板》)

資《料I目:錄

目錄

考情分析..........................錯誤!未定義書簽。

【課標要求】.......................錯誤!未定義書簽。

【主要題型】......................錯誤!未定義書簽。

【命題趨勢】.....................................2

【備考策略】.....................................2

必考題型歸納.....................................2

課題一:《孫權勸學》.............................2

課題二:《賣油翁》...............................7

課題三:《陋室銘》..............................11

課題四:《愛蓮說》..............................15

課題五:《愛活板》................................2。

方法總結..........................................22

內容概括和理解類答題方法.........................22

考場練兵..........................................22

【課標要求】

理解課文內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據要求對重要內容做出自己的評價。對經

典內容要能像閱讀現代美文一樣進行欣賞,對重點內容有自己個性化、多元化的理解與感悟。

閱讀過程中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切忌架空分析。

【主要題型】

就題型設置而言。題型趨于多樣,客觀選擇與主觀表述兼顧,越來越注重主觀表述題,

綜合性要求增強,鼓勵創新的開放性試題不斷涌現。

【命題趨勢】

內容理解題三種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備考策略】

歸納概括要點就是從關鍵詞語、關鍵語句人手,把握文宣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

寫作意圖,找到答案所在的區域,用自己的語言把內容要點歸納出來,分點解答,并帶回文

中檢驗,不要漏答。

?處未題量歸納

課題一:《孫權勸學》

一、作者作品。

《孫權勸學》選自北宋(朝代)司馬光(人名)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書

名)。該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晚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深水鄉人,

世稱;束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二、內容概說。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前嘆服

并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蛤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

議”,“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詳寫)一呂蒙就學(略寫)一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三、字音字形

孤豈欲卿(qlng)但當涉(sh》獵

即更刮目相待(geng)肅遂拜蒙母(sui)

四、朗讀節奏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

/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

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

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

蒙母,結友/而別。

五、詞語匯總

<-)重點詞語群義

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卿:占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當涂:當道,當權。

掌事:掌管政事。

辭:推辭。

以:介詞,用。

務:事務。

豈:難道。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

書。

博士:專學經學傳授的學官。

邪(y6):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但:只,僅。

當:應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益:好處。

乃:于是,就。

始:開始。

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從事。

及:到,等到。

過:經過。

論議:討論議事。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士:讀書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石仆

見事:知曉事情。見,認清,識別。

遂:于是,就。

拜:拜見。

別:離開。

(二)通假字

孤也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通耶譯為:語氣詞

(三)詞類活用

蒙辭以軍中多務辭:狀語后置,名詞作動詞。

(四)一詞多義

1蒙辭以軍中多務。

古義:推辭。

今義:告別,不接受,解雇。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古義: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我。

今義:獨自,孤獨。

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古義:研究。

今義:治理。

4.孤世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古義:當時專學經學傳授的學官。

今義:學位的最高?級

5.及魯肅過尋陽

古義:到了的時候

今義:以及。

6.及魯肅過尋陽

古義:到。

今義:經過。

7.即更刮目相待

古義:重新。

今義:更加c

8.但當涉獵

古義:只。

今義:轉折連接詞,但是。

9.但當涉獵

古義:粗略的閱讀

今義:捕捉獵物

10.見往事耳

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

11.蒙乃始就學

古義:從事。

今義:就。

1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古義:認清。

今義:看見。

六、特殊句式

1.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即:"蒙以軍中多務辭”。狀語后置

2.反問句: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卿言多務,孰若孤?

七、課文翻譯。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

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書當博上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

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

了魯市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卜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

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卜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二口,就要里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

事太晚了明!”魯肅于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八、重點語句翻譯:

1、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總是以軍中事多來推辭。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3、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

4、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是應當瀏覽群書,了解歷史罷了。

5、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已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6、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讀書人分別了數日后,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7、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長兄怎么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

九、內容理解: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孫權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勸學。用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現身說法。

2、找出魯肅贊揚呂蒙的語句,并指出這里是什么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側面描寫。作用是:突出表現呂蒙修業,學有所成。

3、孫權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習的?用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現身說法。

先一語道破的,指出學的必要性”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接著現身說法,證明學的可能

性“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讓呂蒙無法推辭,“乃始就學”。

4、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1)讀書學習非常重要。⑵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⑶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

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4)求知可以

改進人的天性。⑸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

十、主旨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說

明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

十一、寫作特點。

1、采用對話的方式來刻畫人物形象。

2、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烘托人物形象。

十二、成語及釋義。

1.吳下阿蒙: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

淺。

2.刮目相待: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人或事物。

課題二:《賣油翁》

一、作者作品。

《賣油翁》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

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唐宋八大家”指:(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和曾鞏。

二、內容概說。

本文篇幅短小,含義深刻,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陳堯咨恃技而驕,盛氣凌人,賣

汕翁技高一籌,卻謙遜沉穩。人物性格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得以展現。

文章分兩段。

第一段:陳堯咨射箭。

第二段:賣油翁酌油。

三、朗讀節奏

陳/康肅公/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jin)。嘗/射丁?家闞,有/賣油翁釋擔

而立,睨(ni)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hGn)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n)

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

/以杓(shdo)/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

而遣之。

四、字音字形

自矜(jin)家圃(pu)睨(ni)但微頷(hdn)之忿(F6n)然

酌(zhu6)油

五、詞語匯總

(一)重點詞語釋義

⑴善射:善于、擅長。

(2)自矜:自夸。矜,夸耀。

(3)嘗:曾經。

(4)家囤:這里指家里射箭的場地。

(5)釋:放。

(6)睨:斜著眼睛看。

⑺但微頷之:但,只。頷,下巴頓,這里是“點頭”的意思。

⑻知射:懂得。

⑼忿然:惱怒的樣子。

(10)爾安敢輅吾射:安,怎么,輕.輕視.

(11)以我酌(zhu6)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懂得這個(道理)。以,憑、靠。

(12)徐以杓酌油瀝之:徐,,緩慢地,慢慢地。

(13)唯手熟爾:唯,只,不過。

(14)笑而遣之:遣,打發,)

(二)通假字

(1)但手熟爾“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2)徐以杓酌油瀝之“杓”通“勺”,舀東西的器具

(三)詞類活用

(1)但微飆之。名詞作動詞。原意為下巴須,文中指點頭

(2)爾安敢輕吾射。.動詞作名詞。原意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領

(3)爾安敢糅吾射。形容詞作動詞。原意為重量小,文中指輕視

(四)古今異義

(1)但手熟爾(古義:只,不過;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2)爾安敢輕吾射(古義:怎么:今義:平安,安全)

(五)一詞多義

(1)以

公亦以此自矜:憑,靠,

以我酌油知之:憑,靠,>

以錢覆其口:用。

(2)射

嘗射于家固動詞,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箭的技藝

爾安敢輕吾射名詞,射箭的技藝

(3)爾

但手熟爾同“月:”,罷了

爾安敢輕吾射代詞,,你

(六)虛詞用法。

1.之

(1)睨之:代詞,指代陳堯咨射箭。

(2)但微頷之:代詞,指代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代詞,指代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4)徐以杓酌油瀝之:代詞,指代葫蘆。

(5)笑而遣之:代詞,指代,賣油翁。

2.其

(1)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代詞,代陳堯咨)

(2)以錢覆其口(代詞,代葫蘆)

3.而

(1)釋擔而立(連詞,表順承)

(2)自錢孔入,而錢不濕(連詞,表轉折)

(3)康肅笑而遣之(連詞,表修飾)

六、特殊句式

1.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狀語后置。即:“蒙以軍中多務辭”

2.反問句: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卿言多務,孰若孤?

七、課文翻譯。

康肅公陳堯咨善于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夸。

曾經(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場地射箭,有個賣泊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那里

斜著眼睛看著他,很久都沒有離開。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咨問賣油箱:"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

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咨(聽后)氣憤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

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于是拿出一個葫蘆放

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里,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

有濕。于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陳堯咨笑著將他打發走

了。

八、重點語翻譯:

(1)公亦以此自矜。

康肅公也憑這一點自夸。

(2)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個買油的老頭放卜擔子,站在一邊,斜著眼睛行他肘前,久久地不離開。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本領不是很精洪(高超)嗎?

(4)康肅忿然F1:“爾安敢輕吾射?”

康肅氣憤地說:“你怎么敢看輕我射箭的本領?”

(5)以我酌油知之。

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6)我亦無他,唯手熟爾.

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熟罷了.

九、內容理解:

1、陳堯咨對待賣油翁的態度前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開始反感、惱怒,后來無言以對,笑之。

原因:看到賣油翁酌油技術的純熟卻不自夸。

2、說說文中兩個人物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陳堯咨:因善射而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盛氣凌人;世行通達爽快的?面。

賣油翁:身懷絕技,但含而不露,而又謙虛謹慎

3、本文中哪個句子能說明道理?說明什么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但手熟耳”或“惟手熟耳”,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反復練習,就可以

達到精妙的地步。同時告誡人們,即使有長處也不能過分驕傲。

啟發:①熟能生巧:②勤能補拙:③應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不可驕傲自滿。

4、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哪一個是主要人物?為什么?

賣油翁。文章所講的道理是通過賣油翁表現出來的,陳堯咨是月來襯托賣油翁的,為次要人

物。

5、“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將句中“睨”換成“看”“望”“觀”等詞

可以嗎?為什么?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為然的意思,表現出賣油翁對陳堯咨的射藝并不在意。其它

詞,表達不出這種含義。

6、為什么要詳寫賣油翁“酌油”這段文字?

為了刻畫人物和表達中心的需要,詳寫賣油翁瀝油技之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

技藝制勝對方的形象:對陳堯咨恃技驕橫則無較詳細的描寫。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

也十分突出。

7、學習了這個故事,你會聯想到哪些成語、俗語或典故?

成語:熟能生巧。典故:術業有專攻。俗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民間;強中更有強

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十、主旨

本文通過略寫陳堯咨射箭、詳寫賣油翁酌油這兩件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實

踐出真知”的道理。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練,就一定會取得成績

的。也告誡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行長處也不應驕傲自滿。

十一、寫作特點。

(1)情節曲折有致,富于戲劇性。

(2)構思巧妙,短小精悍。

十二、成語并釋義。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找到交門。

課題三:《陋室銘》

一、作者作品。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被

稱為“詩豪”,世稱劉賓客。著有《劉禹錫集》。

二、了解體裁。

本文體裁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

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與說、表、記并稱古代議論性四大文體。

三、內容概說。

《陋室銘》全文可以分為三層:

①開頭到“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說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居“陋

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犢之勞形”,寫居室環境、父往人物和H常生活,表達室

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③從“南陽諸葛廬”到“何陋之有”,總結全文,點明“附室不陋”。

四、朗讀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

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字音字形

德馨(xin)苔痕(t6i)鴻儒(ni)案牘(dU)西蜀(sh。)

六、詞語匯總。

(一)重點詞語釋義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靈驗

3、斯是陋室。斯:這。

4、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氣。

5、談笑有鴻儒。:鴻儒: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才

6、往來無白丁。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7、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舌L:使……亂。

8、無案牘之勞形。案牘:指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9、何陋之有?何:什么C

(二)詞類活用

有仙則名。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有龍則靈。靈:形容詞作動詞,成為靈異。

惟吾德馨。■名詞活用為動詞,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名詞作動詞,長上。

草色入簾青。青:名詞作狀語,使……變青。

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作動詞,使……擾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作動詞,使……勞累。

(三)古今異義

(1)無案牘之勞形。形(古義:身體;今義:樣子)

(2)惟吾德馨。馨(古義:德行美好;今義:芳香.)

(3)談笑有鴻儒。鴻(古義:大,淵博;今義:鴻雁,書信.)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古義: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世俗的音樂;

今義:絲綢和竹子)

(5)可以調素琴。調(古義:彈奏:今義:調解)

(四)一詞多義

(1)往來:

往來無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來種作(表示來來往往的人)

(2)名:

有仙則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詞作動詞,說出)

(五)虛詞用法。

1.之

無絲竹之亂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2.是

斯是陋室(判斷詞,是)

當是時(這個、那個)

七、特殊句式

倒裝句

何陋之有?應為:“有何陋”。

八、課文翻譯。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胞的屋

子,只是陋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談笑中有學識淵博的人,交往中并無沒有學問的人。可以彈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

是耳朵受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呢?”

九、背誦默寫:

1.本文中隱喻陋室有“名”“靈”性質的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本文的中心句(統領全文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本文中寫出室外環境之優雅的句子: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本文中寫出室中人交往之賢雅的句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了。

5.本文中寫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6.本文中體現出作者心靜如水不受干擾的句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7.本文中引用典故的句子: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8.本文中強調“陋室不陋”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9.文中應用虛實結合手法的句子: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其中,實寫的部分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虛寫的部分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0.作者使用類比手法,與名賢自比的句子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11.徹底否認“陋室之陋”,起畫龍點睛作用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十、內容理解:

L“陋室不陋”體現在哪里?

答:體現在室外環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賢雅,室中事情趣之高雅。

2.本篇文章立意有什么特點?

答:本文緊緊扣住“陋室不隨”的立意,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直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3.文章開頭寫“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陋”是指房屋的形陋,“不陋”中的“陋”是鄙俗,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

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簡陋的屋子,只是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

覺得簡陋。

4.文章開頭運用類比有什么作用?

答: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說明山之名不在高而在仙,水之靈不在深而在龍,室的“陋”不

在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自然點名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德馨"。

5.文章末尾運用類比有什么作用?

答:運用類比的手法,將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居室與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

也是陋室,卻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后

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他們一樣被后人敬仰。

6.分析一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上”和“入”的表現力。

答:“上”寫出了苔薛從臺階上爬到陋空,彷佛要聽主人在說什么:“入”寫出了青草仿佛

在窗口窺視主人在做什么。運用擬人的手法,把苔薛、育草寫活了,有靈性令人忘卻陋室的

簡陋,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表達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

7.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答:有什么簡陋的呢?話里含有“君子居之”的意思,強調了“陋室不陋”,表達了室主人

高潔傲岸的直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8.這是一篇駢文,當有許多對偶句,請寫出幾句。

答: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③談笑有

鴻儒,往來無白丁。④調素琴,閱金經。⑤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⑥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

9.這篇文章幾乎通篇押韻,請找出韻腳,并說說押的韻。

答:“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的韻分別是ing和in.

10.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么?

同總。品德島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弁功名

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

陋。

11、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枳極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他獨善其身,

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污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

有自己的看法)

12、汽析語句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運用擬人、對偶的修辭,以動寫靜,使景物人格化,描寫自

然環境的寧靜、清幽,不俗。流露出對景色的喜愛之情,暗示陋室不陋。

(2)“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室主人交往之雅致,不俗。暗示陋室不陋。當然也從

側面交代了作者看不起勞動人民,表現了作者的階級局限性。

十一、主旨

作者通過描寫陋室環境,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

道的情懷。

十二、寫作特點。

1.托物言志

2.類比手法

3.多種修辭并用(比喻、擬人、對偶等)。

課題四:《愛蓮說》

一、作者作品。

《愛蓮說》選自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渡溪先生”,北

宋哲學家、理學家。謚號“元公”,著有《太極圖說》、《通書》、《周元公集》。他被公

認為理學的重要創始人,他提出的“太極”和“無極”等哲學范疇和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二、體裁。

本文體裁是“說”,說,是一種古代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用來抒發感

情,還可以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內容概說。

《愛蓮說》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

為連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連的旁襯和反襯;二種類型,即以與二種花來寫二種人:

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文章共兩個段落:

第一段,寫“我”愛蓮的原因和蓮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四、朗讀節奏。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

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宜.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隘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

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字音字形

甚蕃:fdn)淤泥(yU)濯3u6)清漣(li6n)枝蔓(mCin)褻玩(xi6)隱逸(yi)

頤(yi)噫(yi)

六、詞語匯總

(一)重點詞語釋義

甚蕃(很多)

陶淵明獨愛菊(只)

世人盛受牡丹(非常)

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轉折)(沾染污穢)

濯清漣而不妖(洗)(水波)(過分艷麗)

不蔓不枝(橫生藤蔓)

香遠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凈植(聳立的樣子)(樹立)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靠近玩弄)

余謂菊(我)(認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

(二)詞類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詞用作動詞,橫生藤蔓。

(2)不碰不枝枝:名詞用作動詞,旁生枝莖。

(三)古今異義

(1)亭亭凈植植:古義:樹立今義:種植

(2)宜乎眾矣宜: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四)一詞多義

(1)清:濯清漣而不妖澄澈

香遠益清清香

(2)植:亭亭凈植樹立

緣坡植牡丹種植

(五)虛詞用法。

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菊之愛賓語前置的標志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即: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漣而不妖

2.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陽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以上三句均為判斷句,用“者也”表示判斷。

八、課文翻譯。

水里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代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來,

世上的人都很喜愛牡丹。我只愛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

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傳送到遠處,更加

使人覺得清幽,筆直、潔凈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遠處觀賞,也不能貼近去玩弄。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

菊花的人,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喜愛牡丹的

人,當然是很多了!

九、原句默寫填空: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滋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3)寫蓮美好形象的句了?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

益清,亭亭凈植。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連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

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

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白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7)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看了者也。

(8)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芟不枝,香遠益清。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誦外直.不薄不枝.

(10)《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1)同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微斯人,吾誰與歸”意境相同一句是:蓮之愛,同予者何

人。

(12)人們其愛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13)隱寓趨炎附勢之風極盛的語句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十、內容理解: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并賦予了蓮花那些品格?

答: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整不枝香遠益清”一一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風度氣質:“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一志潔行廉,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

不敢輕侮。

2、《愛蓮說》一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蓮花各比喻生活中的

什么人?你怎樣看待拜金主義者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愛”?

答:“牡丹”比喻富貴的人。“蓮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對有些拜金主義者的貪圖

富貴追名逐利行為表示鄙夷和厭惡,他們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風日衰的禍根,這

種“牡丹之愛”要受到批評和否定。

3、“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這句話揭示了什么問題?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

4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態度,

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為什么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兩個“獨”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既不與

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

是完全贊賞呢?他也愿意陷逸嗎?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隱士。不愿意,因為作者贊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茍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對于他的隱逸

卻不贊賞,“惋惜”

7、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

褻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答: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茍禮,美德廣布四

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8、從作者對蓮的物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名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9、“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予獨愛蓮”的“獨”字

表現了作者什么態度?

答:表達了作者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獨字表現了作者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

10、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答: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

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11、“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12、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答:嘆惋菊花,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超然物外,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

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十分難得。

13、請為第2段文字作個評注。

答:作者將菊花、牡丹和逑花--人格化,賦予他們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過人們

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度,譏颯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展現了作者品性的高潔。

14、“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從這句話能看出什么問題?

答:揭示了陶淵明以后的社會風氣,對社會不滿的隱士少了,與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5、本文的語言運用上有何特色?這樣有什么好處?

答:駢散結合.使人讀起來鏗鏘有力,頓挫有致.

十一、主旨

文章托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贊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

趨炎附勢者的鄙棄,歌頌了君子正直高尚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十二、寫作特點。

1.托物言志,立意高遠。

2.句式上駢散相向。

3.巧用比喻,把菊花比為“隱士”,把牡丹比作“富貴人”,把蓮花比喻成“君子”

4.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

眾不同:第二次襯托表現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慨嘆世上沒有幾個人和自己的愛

好相同。

十三、成語及釋義。

1.出淤泥而不染:從污泥中生出來,卻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汜的環境里能保持純潔,不受

影響c

2.不豈不枝: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課題五:《活板》

(一)重點字解釋

,板Ep書籍:指雕版印刷。

2然后:銅錢的邊緣。

3.蠟科紙灰:混合。

4.尊之:覆蓋。

5??一鐵萼:模子。

⑶持強火物之:靠近;烘烤。

7.藥稍錯: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的混合物。

8.字平如用:磨刀石。

2己自布字:另自,另外。

1O更?互?:交替、輪流。

n.Wf:生僻字。

12.聯刻之:旋即。

13.燔土:燒。

工4.用迄:完畢。

25.然不沾污:根本。

26.群叢:堂兄弟及諸子侄。

27.至今?寶?藏:珍藏。

(二)通假字

1.活或町'版",指印刷版。

2.藥稍熔同”熔L用高溫使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

3.日后典籍皆為板本同“以L

(三)古今異義

工.唇

古義:古義:邊緣。例:薄如錢唇。

今義: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

2.群從

古義:指堂兄弟及諸子侄。例:其印為余聯隊所得。

今義:指許多人跟從。

(四)一詞多義

2.就:持強火煬之(動詞,靠近〉瞬息可被(動詞,完成)

2.帖:每韻為一帖(成,名詞,標簽)則以紙夠之(士以名詞作動詞,用標簽

標出)

3.若:不若燔土(如,像)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4.為:唐人尚未盛為之(動詞,做)皆為板本(動詞,是)

乂為活板(動詞,發明)每字為一印(動詞,亥IJ)

滿鐵范為一板(動詞,成為)未為簡易(動詞,算是)

不以木為之者(動詞,亥(制)為予群從所得(介?司,被,被動用法)

5.以: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目之(介詞,用,拿)

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介詞,把)

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連詞,表目的,可譯為"用來”)

以紙帖之/以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介詞,用)

6其:其法(代詞,指活字版印刷的)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代詞,指

鐵板的)

其印自落(代詞,那些)則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詞,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代詞,他的)

(五)詞語活用

L摳印書籍(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火燒令堅(名詞作狀語,"用火"。)

3.用訖再次令藥熔(名詞用作動詞,“用火烤)

4.則以紙帖之(名詞用作動詞,”用標簽標出)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火燒令堅("令"后省略了賓語"之'',指字印。)

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0(“置”后省略了介詞”于L)

2.被動句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為……所……“表示被動。)

內容概括和理解類答題方法

1.理解類

(1)整體把握文意。

①記敘類文章要明確“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結果如何”;

②寫景類文章要明白寫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點。

(2)搜索相關信息。看題T的提問是針對選文的什么內容,在選文中尋找問題的相關信

息。

(3)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將問題放在全文的范圍之內,明確題干的問題是否與文章

主旨有關。如果有關系,就要注意聯系主旨來答題。

(4)合理組織語言。

①引用原文句子問答;

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③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I可答。

2.歸納概括類

(1)審題干,明確概括范圍。一定要看清題干,明確是在全文范圍概括,還是在指定段

落的范圍內概括。

(2)歸納段意、層意,明獺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圍內概括段意,看各段講述了哪件

事、涉及了哪個方面:在段落范闈內概括層意,看講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個方面.

(3)注意時間詞、地點詞。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往往是兩個事件的轉換標志,不同時

間、地點,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是不同的。

(4)“求同存異”,逐條列出。將文段講述的各個事件、各個方而進行整理,將講述的

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為一,然后逐條列出各個事件、方面。

£場演戾

一、(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題)比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初,權謂呂蒙日:“卿今當涂學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

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日:“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并蒙母,結友而別。

(選自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

【乙】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

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日:,'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

何計略,以備不虞①?”肅造次②應日:“臨時施宜。”蒙日:“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

熊也計安可不豫③定?”因為肅畫④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

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開蒙母,結友而別。

(節選自《三國志?吳志?科蒙傳》,有刪改)

【注釋】①虞:意料,預料,②造次:魯莽,輕率。③豫:同"預",預先,事先。④畫:

謀劃,籌劃。⑤拊;撫摸。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處往事耳見:(2)及魯肅過尋陽及:

(3)肅意尚卷蒙輕:(4)遂往承蒙詣:

2.給【乙】文中劃線句斷句,用"/"在句中標出。(限劃2處)

今東西雖為一家向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像定?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2)肅于是越席就之。

4.閱讀【甲】【乙】兩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語填空。

肅意尚輕蒙,只因蒙初不習文,學識淺薄,人稱"":后過尋陽,與蒙論議,得五策,

不由對蒙"

5.【甲】【乙】兩文均以魯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對刻畫呂蒙這一人物形象有什

么作用?

【答案】1.了解到,等到輕視,看不起拜訪2.今東西雖為一家

/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3.(1)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托。(2)魯肅于是

越過自己的座位,靠近呂蒙。意對即可,酌情給分。4.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或刮目相看5.兩處均以魯肅的行為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意對即可,酌情給

分。

【解析】1.本題考杳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

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了解歷史罷了。見:了解。

(2)句意:等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及:到,等到。

(3)句意:魯肅(當時)對呂蒙還比較輕視。輕:輕視,看不起。

(4)句意:于是去拜訪呂蒙。詣:拜訪。

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晤句的斷句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

本句的意思是:現在長江東西雙方(指西蜀和東吳)雖然看上云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樣,而

關羽實際上是像熊虎一樣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預訂好應急方案呢?“今東西雖為一家“

是陳述現象,其后可斷開,“而關羽實虎熊也”是述說實際情況,”計可不預定”是得出的結論,

中間可斷開。

故根據句意以及斷兩處的要求即可斷句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可不預定。

3.本題考行翻譯語句的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辭,推托:以,用:務,事務。

(2)重點詞:越,越過;就,靠近。

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

第一空。乙文中,”肅意尚輕蒙",是因為甲文中寫的呂蒙起初不學習,學識淺薄。由甲文中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知當初呂蒙才略很低,被人稱為"吳下阿蒙”。

第二空。乙文中,魯肅敬過尋陽,與蒙論議,得到呂蒙給他謀劃的五條計策,不由得大為吃

驚,更為佩服,可用甲文中“二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刮目相待"填空。

5.本題考查文章寫法。

甲乙兩文的結尾均為“遂拜蒙毋,結友而別”,是側面描寫。

根據甲內容“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知,是因為呂蒙聽從孫權的建議開始讀書后,才

干有了驚人的長進,不再是吳下時的阿蒙,讓魯肅大加贊賞,于是“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文結尾“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根據"因為肅畫五策”"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

此也”可知,是因為呂蒙給魯帚謀劃了百條對付關羽的計策.讓魯肅大加贊賞c”遂拜蒙母.

結友而別"同樣從側面突出了呂蒙開始讀書后才略的驚人長進。

【點睛】參考譯文:

【甲】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

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學經學傳授的學官嗎?只是

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

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等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和呂

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十分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

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他,

長兄怎么知曉事情這么晚啊!“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乙】魯肅取代周瑜(為水軍都督),當陸口駐屯,到達呂蒙所在的屯下。魯肅(當時)

對呂蒙還比較輕視。有人對魯肅勸說:"呂將軍的功名一天比一天顯著,不可以用舊眼光來

看待,您應當去拜訪他「'(魯肅)于是去拜訪呂蒙。酒過三巡,呂蒙問魯肅:“您受到重任,

與蜀漢的關羽作為鄰居,您將用什么辦法來防止不測的發生?”魯肅輕率地回答:“事已至此

怎么合適就怎么辦吧。"呂蒙說:"現在長江東西雙方(指西蜀卻東吳)雖然看上去很和睦,

像一家人一樣,而關羽實際上是像熊虎一樣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預訂好應急方案呢?”

呂蒙于是為魯肅籌劃了五個應急方案,魯肅就站起來離開自己的坐席,靠近呂蒙拍著呂蒙的

背說:"呂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謀略竟然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魯肅就拜望了呂

蒙的母親,與呂蒙結交為摯友后分別。

二、(2022?山東德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題。

賣油翁

歐陽修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一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見其發失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日:

“爾安敢輕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亍地,以錢反其口,徐以杓酌

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日:“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等而遣之。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嘗射于家則,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7.文末康肅公的笑,有人認為是尷尬的笑,有人認為是會心的笑,還有人認為是嘲諷的笑,

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解。

【答案】6.(康肅公)曾經在自家園子射箭,有個賣油翁放下擔子站著,斜著眼看他射箭,

很久沒有離開。7.示例:①我認為是會心的笑。賣油翁的演示讓他頓悟:熟練是任何

技藝達到高水平的訣竅。他贊同賣油翁的說法,以微笑加以肯定。

②我認為是嘲諷的笑。他覺得賣油翁倒油的小技不能跟他高超的箭術相提并論,也不認同

賣油翁的說法。

③我認為是尷尬的笑。康肅公箭術高超,引以為傲,卻被賣油翁以倒油小技上了一課,這

讓他很沒面子,只能尷尬一笑。

【解析】6.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

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本句重點詞語:家圃,家里(射箭的)場地:釋擔,放下擔子;而,表承接:睨,斜著眼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