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1頁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2頁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3頁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4頁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為官多年的歐陽修帶著母親的靈柩回到了家鄉江西永豐,是年冬天,《歐陽氏圖譜》成為后人修譜的典范體例,而且翻閱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緣團體“累世義居,如何維系秩序?據記載,撫州金溪縣以前有鄧、傅兩個大姓,“遠近頗畏之”,而且鄧家兩個兒子,鄧、傅兩家在地方崛起靠的還是武力,而不是科舉功名。傅家后來“離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陸”。這個“陸”,就是大名鼎鼎的陸九淵家族。這使人不禁想起一個有趣的事實,而是祝家莊這樣的家族武裝力量。小說家言不足為證,但亦非空穴來風。宋代在基層社會占據著強勢地位的幾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顯然和明清時期的“宗族”有著明顯的不同。明清時期的宗族是一個個獨立生活的家庭組成的,而且,他們有著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歷史上,宗法理論只適用于貴族,而且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至于“庶人”則“無廟”,“祭于寢”。當然,在墳墓上祭奠。另外有一個模糊邊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觀和官方認可的賢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個人的祖先都有資格。宋元出現了許多以祖先為著名先賢而要求單獨設立賢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楊氏家族曾經出現過楊萬里和楊邦義兩位名人。楊萬里是宋代名臣、文學家,絕食而死,死后謚“文節”。楊邦義據說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楊鐵心的原型,堅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來,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變成了初坐,但這已經是明初的事了。正是由于宗法禮制局限而無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學家覺得要改革宗法禮儀,放寬對祭祀等級的限制。朱熹的《家禮》第一句話就是“君子將營宮室必立祠堂于正寢之東”。朱熹設想,適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則遷,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導的祠堂離明清時期的祠堂還相差甚遠。實際上,從“庶人祭于寢”到允許建祠堂拜先祖的過程非常漫長無論如何,從宋代到明代的中國南方基層社會,一個引人注目的轉變就是,就這樣由一個儒家的理念,變成了明清以后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實體性基層社會組織。(摘編自黃志繁《宗族的由來》,有改動)材料二《傳統家族試論》說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結構出現”,“新式宗族是由許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組成的,共財單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員,圖圖相連,牽牽扯扯,是所謂的“一方之望”。他們回籍行孝,其價值、行為、道德表率作用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思路是沿著由上到下的系統關系走的,所以在人際倫理中也就強調尊高者的義務。孔子很早就與弟子討論過士的行為的規范榜樣作用,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的話對中國歷史上士人階層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著長久和深遠的影響。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獻資料都反映出,與地方下層社會的庶民思維之間有難以銜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間就沒有被完全貫徹實行。“禮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中國傳統社會公共事務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組織大家、管理各種事務的同時,還溝通國家與地方之間的關系,通過使“道”與鄉土銜接讓“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義。而宗廟、家譜等,正是這些禮儀和儒家思想觀念、價值下到民間的重要途徑。(摘編自徐躍《花開即故山》,有改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楊萬里死后得到“文節”謚號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國傳統社會公共事務治理中所起的榜樣作用。B.材料一和材料二對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據的史料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C.材料二關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問題,如“孝”這個觀念只適合讀書人,導致其無法在庶民中間被踐行。D.材料二指出,傳統鄉村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呈水紋狀網絡結構,這與《鄉土中國》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內涵一致(2)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陽氏圖譜》為“歐陽氏后人建構宗族的基礎”,可見族譜對宗族有重要意義。B.根據封建宗法理論規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墳墓上或賢良祠中祭拜祖先。C.宋代理學家改革宗法禮儀并非為了變革社會,而是為了不斷完善既有社會秩序。D.宗族由儒家理念變為實體性基層社會組織,經過了漫長的時間與很多人的努力。(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四段從朱熹的改革說起,推演出祠堂形成過程之漫長,論證思路嚴謹清晰。B.材料一通過比較宋代大家族與明清宗族的不同之處,闡釋了宗族的由來。C.材料二舉孔子與子貢的問答為例,意在論述士應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為己任。D.材料二第三段圍繞士在溝通上下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展開論述,肯定宗廟的意義。(4)材料一認為“小說家言不足為證”,卻兩次提到小說中的人物或事跡,請簡析其作用。(5)材料一、二均關注到“禮下庶人”的現象,但論述各有側重,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禮拜二午睡時刻(節選)馬爾克斯火車剛從震得發顫的巖石的隧道里開出來,就進入了兩邊對稱的香蕉林帶,不時從車窗吹進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煙氣。這時候是上午十一點。“你最好把車窗關上。”女人說。小女孩想把窗子關上,可是車窗銹住了,怎么也拽不動。她們是這節簡陋的車廂里僅有的乘客。機車的煤煙不停地飄進窗子里來。小女孩把她們隨身帶著的東西——一個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報紙裹著的鮮花————放在靠窗的座位上。自己坐到離窗稍遠的位子上。母女二人都穿著襤褸的喪服。小女孩十二歲。那個女人矮小孱弱,穿的衣服像件法袍。整個旅途中,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著椅子,臉上露出那種安貧若素的人慣有的鎮定安詳的神情。十二點了,火車慢騰騰地行駛著。女人低著頭,昏昏沉沉地睡著了。小女孩脫掉鞋子,把那束枯萎的鮮花浸在水里。她回來的時候,媽媽正在等她吃飯。火車徐徐穿過一座鐵橋,又經過了一個鎮子,鎮上另一端是一片因干旱而龜裂的平原。女人停下來不吃了。“把鞋穿上!”她對小女孩說。小女孩向窗外望了一下。映入眼簾的還是一片荒涼的曠野。她把剩下的餅干塞進袋子里,連忙穿上鞋。“梳梳頭!”媽媽遞給她一把梳子。“你要有什么事兒,現在趕快做。”女人說,“接下來就算渴死了小女孩點點頭。這是八月的一個禮拜二,小鎮上陽光燦爛。小女孩用濕漉漉的報紙把鮮花包好,目不轉睛地瞅著母親。母親也用溫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小鎮熱得像個蒸籠。母女倆下了車,穿過空無一人的車站。快兩點了。在這個時候,鎮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覺去了。有些人把椅子靠在樹蔭下,在大街上睡午覺。母女倆悄悄地走進小鎮,她們徑直朝神父的住處走去。母親用手指敲了敲紗門,有人細聲慢語地問:“誰啊?”“我要找神父。”母親說。“神父正在睡覺呢。”“我有急事。”母親固執地道。她的聲調很平靜,又很執拗。“他叫你們三點以后再來。”開門的婦女把聲音壓得低低地說,“他才躺下五分鐘。”“火車三點半就要開了。”母親說。她的口氣很堅決,不過聲音還是那么的溫和,流露出各種各樣的、復雜的感情。神父用手帕揩拭著眼鏡,從里面走出來。一眼就能看出他是開門的那位婦女的哥哥。“你有什么事?”他問。“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鑰匙。”女人說。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后透過紗窗望了望萬里無云的明朗天空。①“天太熱了。”他說,“你們可以等到太陽落山嘛。”女人默默地搖了搖頭。“你們想去看哪一座墓?”他問道。“卡絡斯?森特諾的墓。”女人回答說。“誰?”“卡絡斯?森特諾。”女人重復了一遍。神父還是聽不明白。“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女人不動聲色地說,“我是他母親。”神父打量了她一眼。女人忍住悲痛,兩眼直直地盯著神父。神父的臉刷地一下子紅了。他低下頭,一邊填表一邊詢問那個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況,仿佛是在念一份寫好的材料。神父頭上開始冒汗了。事情發生在上禮拜一凌晨三點鐘,在細雨的淅瀝聲中寡婦雷薇卡太太聽見有人從外邊撬臨街的門。她慌忙拿出一支老式手槍,二十八年的獨身生活在她身上產生的恐懼感使她能夠準確地知道門鎖的高度,猛一扣扳機。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槍。②她隨即聽到一個低啞的、有氣無力的、極度疲憊的呻吟聲:“哎喲,我的媽!”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門前臥著一具男尸。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這么說他叫卡絡斯?森特諾。”神父說。“卡絡斯?森特諾,”那個女人說,“我唯一的兒子。”神父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的釘子上掛著兩把大鑰匙,上面長滿了銹。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鑰匙就是這個樣子的。神父吁了一口氣。“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女人回答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人。”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子。看到她們根本沒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頗為驚異。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地繼續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過去他當拳擊手,有時候被人打得三天起不來床。”“他沒有辦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說。“上帝的意志是難以捉摸的。”神父說。神父本人也覺得這句話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他叮囑她們把頭包好,免得中暑。在臨街的大門打開之前,神父就覺察到有人把鼻子貼在紗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在這個鐘點,大街上通常是沒有人的。可是,在樹蔭下面還聚集著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的反常樣子,頓時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門關上。③“等一會兒走吧。”說話的時候,他沒看那個女人。“人們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說。“要不從院子的門出去。”神父說。“那也一樣,”他妹妹說,“窗子外面凈是人!”女人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從女孩子的手里把鮮花奪過去,就向大門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④“等到太陽落山再去吧!”神父說。“會把你們曬壞的。”神父的妹妹說,“等一等,我借給你們一把陽傘。”“謝謝。”那個女人回答說,“我們這樣很好。”(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像電影鏡頭一樣,小說的場景從行駛中的火車開始;“令人窒息的煤煙氣”“車窗銹住了”等描寫B.透過“鮮花”“喪服”等詞語,我們隱約可以猜測到母女倆將要進行的是一場拜祭活動,但拜祭誰,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并沒有提及。C.隨著神父的出場,此前籠罩在母女倆身上的迷霧逐漸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小偷”母親的身份D.小說采用第三人稱旁觀敘述者的角度,幾乎是一種純客觀的攝像式的描寫,語言非常節制(2)關于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①處,神父的這句話體現了他對母女倆的關心,他主要是從天氣狀況出發給予母女倆一句很平常的勸說。B.第②處,從“小偷”中槍后的表現中,我們可以明確“小偷”這一形象并沒有被賦予過多的負面色彩,一切都是小鎮人的誤解。C.第③處,神父的舉止是為了避免母女倆受到更多的傷害,他的言談中充滿了一種設身處地般的體貼。D.第④處,神父的這句勸阻多少有點兒無能為力,神父內心所有的波瀾只能凝聚在這一句話中(3)女人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人”,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用意?請結合全文具體分析。(4)如欲以“一曲含蓄的母愛的贊歌”為題寫一則《禮拜二午睡時刻》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有賢佐者士歸之。賢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讎也。鮑叔以為賢于己,而進之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病且死,治喪于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靈公往吊,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徙喪于堂,成禮而后去。衛國以治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發陽狂;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殷并于周,陳亡于楚,而失箕子與鄧元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卻走而求及于前人也。(節選自《大戴禮記》)材料二:今夫爚蟬者,務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天下之士,其歸之也,名不徒顯,必得賢士。趙簡子晝居,喟然太息曰:“異哉!吾欲伐衛十年矣,而衛不伐。”侍者曰:“以趙之大而伐衛之細;君若欲之,請今伐之。”簡子曰:“不如而言也。衛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義也,是我為不義也。”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衛可謂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國家得安。簡子可謂好從諫矣,聽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節選自《呂氏春秋?期賢》)(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當E成禮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朝,指“使……來朝見”,與“侶魚蝦而友麋鹿”中的“侶”用法不同。B.不肖,指沒有才能,與文中的“賢”相對。代指自己時C.被,意為“覆蓋”,與《促織》“聞妻言D.而,代詞,它的意思與《項脊軒志》中“而母立于茲”中的“而”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的作者認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功名,一個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是因為鮑叔認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薦了他。B.商紂王殺了比干,陳靈公殺了泄冶,他們手下的賢人就全都離心離德;而缺少了賢人的輔佐,最終導致了商和陳的滅亡。C.趙簡子攻打衛國的想法,過了十年尚未實施,他為此發出了慨嘆,他認同衛國的十個士人所說的攻打衛國是不義的行為。D.兩則材料雖然出處不同,但作者的觀點有相同之處,即作國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得到賢能的人,才能夠獲得好的名聲。(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卻走而求及于前人也。②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5)材料一和材料二選用的事例有什么異同?請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郡齋書事寄子履[注]歐陽修使君居處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雨過紫苔唯鳥跡,夜涼蒼檜起天風。白醪酒嫩迎秋熟,紅棗林繁喜歲豐。寄語瀛洲未歸客,醉翁今已作仙翁。【注】此詩于治平四年知亳州時作。子履,即陸子履,歐陽修的朋友,兩人多有詩歌唱答。(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中“使君”是自指,“空”與“似山中”相照應,寫出環境的冷清B.頷聯通過描繪紫苔上的鳥跡和夜晚蒼檜在風中的聲響,以有襯無,傳達出詩人對安然閑暇時光的喜愛。C.“瀛洲未歸客”指陸子履,照應標題,同時又有贊美朋友仙風道骨、自由不羈、瀟灑出世的意味。D.本詩是詩人與友人贈答之作,詞句尋常平易,樸實恬淡,更容易產生心靈共鳴。(2)頸聯中“白醪”與“紅棗”兩個意象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國論》中,蘇洵認為六國破亡的原因是“”,并規勸當朝統治者“”。(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嘆劉義隆想要效仿古人,建立“”那樣的大功,但由于行事草率,倉促北伐”的慘敗,這對比透露出辛棄疾反對輕率用兵的思想。(3)“瑟”是我國傳統撥弦樂器,也是古詩詞中的常用意象,可用來祭祀神祇,或者寄托豐富的情感。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縱覽古今,聰俊靈秀之人,于萬萬人中僅是①。雖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參差,所行之事更是②,但都有一深蘊其中的共同特點,那就是“無爭”。身居塵世,遞生人海,競心所牽,人人躋身其中,③,難免身不由己。唯“不爭”者,結廬大隱之市,其精氣內斂,獨能擁有完全之自我——順乎天性行止,進退叩問心聲,不為世俗所縛,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間一自在人耳。“無爭”是一種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靈之心,精神自與天地大通。如啟天聰天目,自能獨步當時,聆聽天鳴地籟的化外之音。偶與心弦鳴和,豁然解悟,輒得千古奇作。這些極具才情、極其聰慧、性情又極為乖張的人,歷來被世人視為“異類”。A在造成獨立人格的同時,B他們是點染歷史,C創造了中華文明的藝術絕品,F真不知該怎么寫中華文學藝術史還會剩下什么。(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幾個句子中有三個有語病,請分別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如果寫成“順應天性,進退自如,不如原句,請簡要分析原句的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經過200多年的觀測,人們證實地球逐漸轉慢了,時間也跟著慢了,許多地方都記錄到地球自轉速度減慢的情況。①,我們的感官根本覺察不出來;但長期積累下來,就可觀了。有人認為20億年前②?許多人認為這是潮汐的影響。因為在漲潮退潮時,潮水都要和地面發生巨大的摩擦。大氣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此外,地球內部物質因為運動而發生的密度變化,③。盡管以上種種看法都還值得討論,但時間在變卻是事實,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時間是不是在變呢?這就需要一種最標準的鐘來校正。當然這種鐘不能是常見的普通的鐘,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別的東西作為計算時間的標準。人們發現,氣體分子的振動頻率總是固定不變的的還有石英片,將它連接在電路中,它便會產生可以調節時鐘行程的振動,這種石英鐘的準確性比前一種方法要差一點,但比普通的鐘表準確了許多。(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每處不超過14個字。(2)下列各項中,加點的“的”字可以刪除的一項是A.這就需要一種最標準的鐘來校正B.能準確地起著“擺”作用的還有石英片C.它便會產生可以調節時鐘行程的振動D.但比普通的鐘表準確了許多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寫作。有人說,人應該像蘑菇一樣。雖然渺小,但能做柔和的不能想象的推擠還有人說,人應該做建筑物的尖頂。我們到陌生城市,還不是憑幾個建筑物的尖頂來識別的嗎?日后離開了上述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十校聯考高考語文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為官多年的歐陽修帶著母親的靈柩回到了家鄉江西永豐,是年冬天,《歐陽氏圖譜》成為后人修譜的典范體例,而且翻閱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緣團體“累世義居,如何維系秩序?據記載,撫州金溪縣以前有鄧、傅兩個大姓,“遠近頗畏之”,而且鄧家兩個兒子,鄧、傅兩家在地方崛起靠的還是武力,而不是科舉功名。傅家后來“離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陸”。這個“陸”,就是大名鼎鼎的陸九淵家族。這使人不禁想起一個有趣的事實,而是祝家莊這樣的家族武裝力量。小說家言不足為證,但亦非空穴來風。宋代在基層社會占據著強勢地位的幾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顯然和明清時期的“宗族”有著明顯的不同。明清時期的宗族是一個個獨立生活的家庭組成的,而且,他們有著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歷史上,宗法理論只適用于貴族,而且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至于“庶人”則“無廟”,“祭于寢”。當然,在墳墓上祭奠。另外有一個模糊邊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觀和官方認可的賢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個人的祖先都有資格。宋元出現了許多以祖先為著名先賢而要求單獨設立賢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楊氏家族曾經出現過楊萬里和楊邦義兩位名人。楊萬里是宋代名臣、文學家,絕食而死,死后謚“文節”。楊邦義據說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楊鐵心的原型,堅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來,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變成了初坐,但這已經是明初的事了。正是由于宗法禮制局限而無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學家覺得要改革宗法禮儀,放寬對祭祀等級的限制。朱熹的《家禮》第一句話就是“君子將營宮室必立祠堂于正寢之東”。朱熹設想,適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則遷,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導的祠堂離明清時期的祠堂還相差甚遠。實際上,從“庶人祭于寢”到允許建祠堂拜先祖的過程非常漫長無論如何,從宋代到明代的中國南方基層社會,一個引人注目的轉變就是,就這樣由一個儒家的理念,變成了明清以后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實體性基層社會組織。(摘編自黃志繁《宗族的由來》,有改動)材料二《傳統家族試論》說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結構出現”,“新式宗族是由許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組成的,共財單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員,圖圖相連,牽牽扯扯,是所謂的“一方之望”。他們回籍行孝,其價值、行為、道德表率作用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思路是沿著由上到下的系統關系走的,所以在人際倫理中也就強調尊高者的義務。孔子很早就與弟子討論過士的行為的規范榜樣作用,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的話對中國歷史上士人階層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著長久和深遠的影響。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獻資料都反映出,與地方下層社會的庶民思維之間有難以銜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間就沒有被完全貫徹實行。“禮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中國傳統社會公共事務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組織大家、管理各種事務的同時,還溝通國家與地方之間的關系,通過使“道”與鄉土銜接讓“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義。而宗廟、家譜等,正是這些禮儀和儒家思想觀念、價值下到民間的重要途徑。(摘編自徐躍《花開即故山》,有改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BA.材料一中楊萬里死后得到“文節”謚號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國傳統社會公共事務治理中所起的榜樣作用。B.材料一和材料二對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據的史料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C.材料二關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問題,如“孝”這個觀念只適合讀書人,導致其無法在庶民中間被踐行。D.材料二指出,傳統鄉村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呈水紋狀網絡結構,這與《鄉土中國》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內涵一致(2)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歐陽氏圖譜》為“歐陽氏后人建構宗族的基礎”,可見族譜對宗族有重要意義。B.根據封建宗法理論規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墳墓上或賢良祠中祭拜祖先。C.宋代理學家改革宗法禮儀并非為了變革社會,而是為了不斷完善既有社會秩序。D.宗族由儒家理念變為實體性基層社會組織,經過了漫長的時間與很多人的努力。(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材料一第四段從朱熹的改革說起,推演出祠堂形成過程之漫長,論證思路嚴謹清晰。B.材料一通過比較宋代大家族與明清宗族的不同之處,闡釋了宗族的由來。C.材料二舉孔子與子貢的問答為例,意在論述士應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為己任。D.材料二第三段圍繞士在溝通上下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展開論述,肯定宗廟的意義。(4)材料一認為“小說家言不足為證”,卻兩次提到小說中的人物或事跡,請簡析其作用。(5)材料一、二均關注到“禮下庶人”的現象,但論述各有側重,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解答】(1)A.“可以看出‘士’在中國傳統社會公共事務治理中所起的榜樣作用”錯誤;C.“無法”錯;D.文中所談關系網核心是士紳階層,所以二者內涵不一致。故選B。(2)B.“墳墓上或賢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建宗法理論規定的。故選B。(3)C.“意在論述士應以修身自律,結合“孔子很早就與弟子討論過士的行為的規范榜樣作用……孔子的話對中國歷史上士人階層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著長久和深遠的影響”可知。故選C。(4)①結合“這使人不禁想起一個有趣的事實,當年水泊梁山上勢力強大的宋江團隊最難對付的其實不是官府,第一次引述祝家莊的事例。②結合“楊邦義據說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楊鐵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時被俘,被金人剖心”可知,說明楊邦義這個人物的影響比較深遠,避免了論述的單調。(5)①結合“無論如何,從宋代到明代的中國南方基層社會,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幾百人規模的大家族轉變為了有祠堂。宗族,變成了明清以后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實體性基層社會組織”可知。②結合“中國傳統社會公共事務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組織大家,還溝通國家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國家意識形態,材料二側重從“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為公共事務管理者。答案:(1)B(2)B(3)C(4)①第一次引述祝家莊的事例,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裝力量維系秩序。②第二次提到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說明楊邦義這個人物的影響比較深遠,避免了論述的單調。(5)①材料一側重從突破等級限制的角度分析“禮下庶人”的過程。②材料二側重從“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為公共事務管理者、上下溝通者對“禮下庶人”的作用。(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禮拜二午睡時刻(節選)馬爾克斯火車剛從震得發顫的巖石的隧道里開出來,就進入了兩邊對稱的香蕉林帶,不時從車窗吹進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煙氣。這時候是上午十一點。“你最好把車窗關上。”女人說。小女孩想把窗子關上,可是車窗銹住了,怎么也拽不動。她們是這節簡陋的車廂里僅有的乘客。機車的煤煙不停地飄進窗子里來。小女孩把她們隨身帶著的東西——一個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報紙裹著的鮮花————放在靠窗的座位上。自己坐到離窗稍遠的位子上。母女二人都穿著襤褸的喪服。小女孩十二歲。那個女人矮小孱弱,穿的衣服像件法袍。整個旅途中,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著椅子,臉上露出那種安貧若素的人慣有的鎮定安詳的神情。十二點了,火車慢騰騰地行駛著。女人低著頭,昏昏沉沉地睡著了。小女孩脫掉鞋子,把那束枯萎的鮮花浸在水里。她回來的時候,媽媽正在等她吃飯。火車徐徐穿過一座鐵橋,又經過了一個鎮子,鎮上另一端是一片因干旱而龜裂的平原。女人停下來不吃了。“把鞋穿上!”她對小女孩說。小女孩向窗外望了一下。映入眼簾的還是一片荒涼的曠野。她把剩下的餅干塞進袋子里,連忙穿上鞋。“梳梳頭!”媽媽遞給她一把梳子。“你要有什么事兒,現在趕快做。”女人說,“接下來就算渴死了小女孩點點頭。這是八月的一個禮拜二,小鎮上陽光燦爛。小女孩用濕漉漉的報紙把鮮花包好,目不轉睛地瞅著母親。母親也用溫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小鎮熱得像個蒸籠。母女倆下了車,穿過空無一人的車站。快兩點了。在這個時候,鎮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覺去了。有些人把椅子靠在樹蔭下,在大街上睡午覺。母女倆悄悄地走進小鎮,她們徑直朝神父的住處走去。母親用手指敲了敲紗門,有人細聲慢語地問:“誰啊?”“我要找神父。”母親說。“神父正在睡覺呢。”“我有急事。”母親固執地道。她的聲調很平靜,又很執拗。“他叫你們三點以后再來。”開門的婦女把聲音壓得低低地說,“他才躺下五分鐘。”“火車三點半就要開了。”母親說。她的口氣很堅決,不過聲音還是那么的溫和,流露出各種各樣的、復雜的感情。神父用手帕揩拭著眼鏡,從里面走出來。一眼就能看出他是開門的那位婦女的哥哥。“你有什么事?”他問。“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鑰匙。”女人說。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后透過紗窗望了望萬里無云的明朗天空。①“天太熱了。”他說,“你們可以等到太陽落山嘛。”女人默默地搖了搖頭。“你們想去看哪一座墓?”他問道。“卡絡斯?森特諾的墓。”女人回答說。“誰?”“卡絡斯?森特諾。”女人重復了一遍。神父還是聽不明白。“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女人不動聲色地說,“我是他母親。”神父打量了她一眼。女人忍住悲痛,兩眼直直地盯著神父。神父的臉刷地一下子紅了。他低下頭,一邊填表一邊詢問那個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況,仿佛是在念一份寫好的材料。神父頭上開始冒汗了。事情發生在上禮拜一凌晨三點鐘,在細雨的淅瀝聲中寡婦雷薇卡太太聽見有人從外邊撬臨街的門。她慌忙拿出一支老式手槍,二十八年的獨身生活在她身上產生的恐懼感使她能夠準確地知道門鎖的高度,猛一扣扳機。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槍。②她隨即聽到一個低啞的、有氣無力的、極度疲憊的呻吟聲:“哎喲,我的媽!”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門前臥著一具男尸。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這么說他叫卡絡斯?森特諾。”神父說。“卡絡斯?森特諾,”那個女人說,“我唯一的兒子。”神父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的釘子上掛著兩把大鑰匙,上面長滿了銹。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鑰匙就是這個樣子的。神父吁了一口氣。“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女人回答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人。”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子。看到她們根本沒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頗為驚異。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地繼續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過去他當拳擊手,有時候被人打得三天起不來床。”“他沒有辦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說。“上帝的意志是難以捉摸的。”神父說。神父本人也覺得這句話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他叮囑她們把頭包好,免得中暑。在臨街的大門打開之前,神父就覺察到有人把鼻子貼在紗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在這個鐘點,大街上通常是沒有人的。可是,在樹蔭下面還聚集著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的反常樣子,頓時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門關上。③“等一會兒走吧。”說話的時候,他沒看那個女人。“人們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說。“要不從院子的門出去。”神父說。“那也一樣,”他妹妹說,“窗子外面凈是人!”女人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從女孩子的手里把鮮花奪過去,就向大門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④“等到太陽落山再去吧!”神父說。“會把你們曬壞的。”神父的妹妹說,“等一等,我借給你們一把陽傘。”“謝謝。”那個女人回答說,“我們這樣很好。”(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A.像電影鏡頭一樣,小說的場景從行駛中的火車開始;“令人窒息的煤煙氣”“車窗銹住了”等描寫B.透過“鮮花”“喪服”等詞語,我們隱約可以猜測到母女倆將要進行的是一場拜祭活動,但拜祭誰,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并沒有提及。C.隨著神父的出場,此前籠罩在母女倆身上的迷霧逐漸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小偷”母親的身份D.小說采用第三人稱旁觀敘述者的角度,幾乎是一種純客觀的攝像式的描寫,語言非常節制(2)關于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第①處,神父的這句話體現了他對母女倆的關心,他主要是從天氣狀況出發給予母女倆一句很平常的勸說。B.第②處,從“小偷”中槍后的表現中,我們可以明確“小偷”這一形象并沒有被賦予過多的負面色彩,一切都是小鎮人的誤解。C.第③處,神父的舉止是為了避免母女倆受到更多的傷害,他的言談中充滿了一種設身處地般的體貼。D.第④處,神父的這句勸阻多少有點兒無能為力,神父內心所有的波瀾只能凝聚在這一句話中(3)女人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人”,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用意?請結合全文具體分析。(4)如欲以“一曲含蓄的母愛的贊歌”為題寫一則《禮拜二午睡時刻》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解答】(1)C.“冷漠而無情”錯。由“臉上露出那種安貧若素的人慣有的鎮定安詳的神情”“他是個非常好的人”“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過去他當拳擊手,她并沒有冷漠無情。故選C。(2)B.“不是小偷,一切都是小鎮人的誤解”錯,文中并未有明確的態度。故選B。(3)①由“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的提問可知,這話是說給神父的:我的兒子。(你們因為“莫須有”的猜測殺了他。)②由“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地繼續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有時候被人打得三天起不來床’”可知,“他”不論做過什么。③由“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有時候被人打得三天起不來床”可知。“他”是一個擔負家庭重任、當拳擊手常被人打得幾天不能起床也不偷東西吃的好兒子。(4)①身份的特殊,使母親的表達。由“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他是個非常好的人”“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地繼續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過去他當拳擊手,兒子是被人當做小偷打死,她來這里祭奠她的兒子。母親的悲痛無法言說。②母親是自尊而又堅毅的,文章表現的非常含蓄,又很執拗”“不過聲音還是那么的溫和、復雜的感情”“‘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我是他母親’”可知,母親在神父面前“平靜”“溫和”“不動聲色”“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等語句。③馬爾克斯的敘述簡潔而不動聲色,由“臉上露出那種安貧若素的人慣有的鎮定安詳的神情”“母親也用溫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她的聲調很平靜”“那個女人還是神色自如地繼續說”“女人朝大街上看了看,就向大門走去”可知,鎮靜的后面隱藏著的無比的悲痛和寬廣的愛。答案:(1)C(2)B(3)①這話是說給神父的:我的兒子,不可能是一個小偷,是應該接受靈魂的拷問和審判的,“他”不論做過什么。③“他”一直都是母親的驕傲、寧愿把牙全部拔掉了,是任何母親都應該驕傲的孩子。(4)①身份的特殊,使母親的表達。兒子是被人當做小偷打死,她來這里祭奠她的兒子。母親的悲痛無法言說。②母親是自尊而又堅毅的。為維護兒子的形象,彰顯了母親的自尊堅毅,他只寫下了母親面對一切的鎮靜,都被含蓄地隱藏了起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有賢佐者士歸之。賢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讎也。鮑叔以為賢于己,而進之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病且死,治喪于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靈公往吊,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靈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徙喪于堂,成禮而后去。衛國以治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發陽狂;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殷并于周,陳亡于楚,而失箕子與鄧元也。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卻走而求及于前人也。(節選自《大戴禮記》)材料二:今夫爚蟬者,務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天下之士,其歸之也,名不徒顯,必得賢士。趙簡子晝居,喟然太息曰:“異哉!吾欲伐衛十年矣,而衛不伐。”侍者曰:“以趙之大而伐衛之細;君若欲之,請今伐之。”簡子曰:“不如而言也。衛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義也,是我為不義也。”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衛可謂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國家得安。簡子可謂好從諫矣,聽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節選自《呂氏春秋?期賢》)(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當E成禮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朝,指“使……來朝見”,與“侶魚蝦而友麋鹿”中的“侶”用法不同。B.不肖,指沒有才能,與文中的“賢”相對。代指自己時C.被,意為“覆蓋”,與《促織》“聞妻言D.而,代詞,它的意思與《項脊軒志》中“而母立于茲”中的“而”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材料一的作者認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功名,一個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是因為鮑叔認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薦了他。B.商紂王殺了比干,陳靈公殺了泄冶,他們手下的賢人就全都離心離德;而缺少了賢人的輔佐,最終導致了商和陳的滅亡。C.趙簡子攻打衛國的想法,過了十年尚未實施,他為此發出了慨嘆,他認同衛國的十個士人所說的攻打衛國是不義的行為。D.兩則材料雖然出處不同,但作者的觀點有相同之處,即作國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得到賢能的人,才能夠獲得好的名聲。(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于卻走而求及于前人也。②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5)材料一和材料二選用的事例有什么異同?請簡要概括。【解答】(1)句意:這說明我是不能糾正國君錯誤的人,死了以后不應按規定的禮儀辦理喪事,我就滿足了,所謂“不能正君”即“不能進蘧伯玉,故“是不能正君者”是史鱒對自己的評價,故在C處斷開,“成禮”是按一定禮儀辦喪事,故在F處斷開,“北堂”是地點,故在“于北堂”后面的H處斷開。故選:CFH。(2)C.“詞義相同”有誤,材料中的“被”同“披”、散開;“聞妻言。句意:箕子就披散頭發;聽了妻子的話。故選:C。(3)B.“他們手下的賢人就全都離心離德,不愿再為其賣命”錯,從原文“紂殺王子比干;靈公殺泄冶,自是之后,陳亡于楚”來看。故選:B。(4)①襲,因襲;卻走;及,追趕上,那就與往后面跑卻想要追趕上前面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啊。②以,用、憑借;按、扼制住,去世,衛國用十個人就扼制住了趙國的軍隊。(5)相同點:材料一說到鮑叔舉薦了管仲而讓齊國稱霸于諸侯,衛靈公最終聽取了史?的諫言重用了賢臣蘧伯玉而將衛國治理得很好。所以兩則材料的相同點在于都選用了任用賢人會讓國家長治久安的正面事例,箕子就披散頭發;陳靈公殺了泄冶,自此以后,陳被楚滅亡了,選用了商紂王殺死王子比干和陳靈公殺死泄冶導致亡國的反面事例。答案:(1)CFH(2)C(3)B(4)①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國存身的方法,那就與往后面跑卻想要追趕上前面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啊。②所以在趙簡子當政時,衛國用十個人就扼制住了趙國的軍隊。(5)同:都選用了任用賢人會讓國家長治久安的正面事例。材料一選用了鮑叔和史?兩個正面事例。異:材料一選用了商紂王殺死王子比干和陳靈公殺死泄冶導致亡國的反面事例。參考譯文:材料一:國家不追求大;輔佐之臣不追求多。得到民心的人百姓順從他。賢臣立在自己的朝廷。憑什么知道事情會這樣呢?管仲。鮑叔認為他比自己賢能,齊桓公委任他掌管國政,不做什么事,這是鮑叔的力量啊,蘧伯玉賢能而不被任用,史?對此很是擔心。史?病得快死的時候,在北堂為我辦理喪事,并且斥退彌子瑕,死了以后不應按規定的禮儀辦理喪事,我就滿足了,詢問其中的緣故。衛靈公不安地變了臉色!”立刻召見蘧伯玉而讓他顯貴,讓史?的喪事在正廳辦理。衛國治理得好。商紂王殺了王子比干,假裝瘋顛,鄧元就帶著整個家族離開了陳國,商并入了周,就是因為他們殺了比干與泄冶。所以說沒有總是安定的國家,得到賢能的人就能使國家安定而得以生存,從古到今。明鏡;過去的事情。如今知道憎恨歷史上那些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那就與往后面跑卻想要追趕上前面的人沒有什么不同啊。材料二:如今那些通過用火照蟬的方法來捕蟬的人、搖動樹木罷了,即使搖動樹木?國君有能夠昭明自己的品德的,就像蟬飛向明亮的火一樣,名聲不會無緣無故地顯赫。趙簡子白天閑坐!我想攻打衛國已經十年了。”侍者說:“憑著趙國的強大攻打弱小的衛國;您如果想打。”簡子說:“不像你說的那樣啊,我將要攻打衛國了,而我攻打它。”所以在趙簡子當政時,一直到趙簡子去世,讓十個士出游趙國。簡子可以說是喜歡聽從勸諫的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郡齋書事寄子履[注]歐陽修使君居處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雨過紫苔唯鳥跡,夜涼蒼檜起天風。白醪酒嫩迎秋熟,紅棗林繁喜歲豐。寄語瀛洲未歸客,醉翁今已作仙翁。【注】此詩于治平四年知亳州時作。子履,即陸子履,歐陽修的朋友,兩人多有詩歌唱答。(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首聯中“使君”是自指,“空”與“似山中”相照應,寫出環境的冷清B.頷聯通過描繪紫苔上的鳥跡和夜晚蒼檜在風中的聲響,以有襯無,傳達出詩人對安然閑暇時光的喜愛。C.“瀛洲未歸客”指陸子履,照應標題,同時又有贊美朋友仙風道骨、自由不羈、瀟灑出世的意味。D.本詩是詩人與友人贈答之作,詞句尋常平易,樸實恬淡,更容易產生心靈共鳴。(2)頸聯中“白醪”與“紅棗”兩個意象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解答】(1)A.“寫出環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錯,詩人的情緒是漸趨高昂的。故選A。(2)頸聯的意思是:白醪酒嫩迎來秋天莊稼的成熟,紅棗林繁盛喜迎年成豐收,描繪出金秋時節的豐收景象,白醪”“紅棗”,色彩鮮明、熱鬧祥和的氣氛,而頸聯則關注百姓的收成,頸聯通過兩個意象,為下文抒情積蓄力量。答案:(1)A(2)①借“白醪”“紅棗”兩個意象,描繪出金秋時節的豐收景象,烘托出官民同樂;③兩個意象營造的意境氛圍,為下文抒情積蓄力量。(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國論》中,蘇洵認為六國破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并規勸當朝統治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嘆劉義隆想要效仿古人,建立“封狼居胥”那樣的大功,但由于行事草率,倉促北伐贏得倉皇北顧”的慘敗,這對比透露出辛棄疾反對輕率用兵的思想。(3)“瑟”是我國傳統撥弦樂器,也是古詩詞中的常用意象,可用來祭祀神祇,或者寄托豐富的情感。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解答】故答案為:(1)弊在賂秦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重點字:弊)(2)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重點字:贏)(3)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重點字:弦)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縱覽古今,聰俊靈秀之人,于萬萬人中僅是①。雖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參差,所行之事更是②,但都有一深蘊其中的共同特點,那就是“無爭”。身居塵世,遞生人海,競心所牽,人人躋身其中,③,難免身不由己。唯“不爭”者,結廬大隱之市,其精氣內斂,獨能擁有完全之自我——順乎天性行止,進退叩問心聲,不為世俗所縛,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間一自在人耳。“無爭”是一種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靈之心,精神自與天地大通。如啟天聰天目,自能獨步當時,聆聽天鳴地籟的化外之音。偶與心弦鳴和,豁然解悟,輒得千古奇作。這些極具才情、極其聰慧、性情又極為乖張的人,歷來被世人視為“異類”。A在造成獨立人格的同時,B他們是點染歷史,C創造了中華文明的藝術絕品,F真不知該怎么寫中華文學藝術史還會剩下什么。(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幾個句子中有三個有語病,請分別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如果寫成“順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