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4725-2024-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FDD直放站測試方法_第1頁
YDT 4725-2024-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FDD直放站測試方法_第2頁
YDT 4725-2024-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FDD直放站測試方法_第3頁
YDT 4725-2024-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FDD直放站測試方法_第4頁
YDT 4725-2024-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 FDD直放站測試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33.060.99

CCSM36

YD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信行業標準

YD/TXXXX—XXXX

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FDD直放站測試方

Testmethodfor5Gdigitalcellularmobiletelecommunicationnetworkof

FDDrepeater

(報批稿)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文件是“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直放站”的系列標準之一,該系列標準的名稱及結構如下:

a)YD/T××××《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TDD直放站技術要求》;

b)YD/T××××《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TDD直放站測試方法》;

c)YD/T××××《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FDD直放站技術要求》;

d)YD/T××××《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FDD直放站測試方法》。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

團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成都泰瑞通信設備檢測有限公司、三維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京信網

絡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中電科普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天信息工程設計服務有限公司、西安通和電信

設備檢測有限公司、浙江威力克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博鼎實華(北京)技術有限

公司、北京鑫昇科技有限公司、陜西天基通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佰才邦技

術股份有限公司、賽特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通信科研規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中通維易科技

服務有限公司、天元瑞信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尚坤、郭希蕊、王嘉偉、廉長亮、李鵬、付俊濤、丁超、李福昌、甘露、林

衡華、李奎盛、康婧、曹亙、張光輝、王俊、徐紅波、邱劍良、張冰、李娜、錢思齊、陶德彪、李樹磊、

高曉娜、張濤、許話。

III

YD/TXXXX—XXXX

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FDD直放站測試方法

1范圍

本文件描述了單通道發射功率不小于10W的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FDD直放站無線指標、網絡性能、

多系統干擾、電源適應性、環境適應性、操作維護功能、管理接口IPv6功能、安全、電磁兼容及防雷測

試的測試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FDD直放站的測試。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42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GB4943.1音頻、視頻、信息和通信技術設備第1部分:安全要求

YD/T2044IPv6網絡設備安全測試方法——邊緣路由器

YD/T2324無線基站防雷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

YD/T2583.17蜂窩式移動通信設備電磁兼容性能要求和測量方法第17部分:5G基站及其輔助設備

YD/TXXXX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直放站設備網管南向接口技術要求

3GPPTS38.115-1V17.23.0(2023-09)5G直放站一致性測試第1部分:傳導一致性測試(NR;

Repeaterconformancetesting-Part1:Conductedconformancetesting)

3術語和定義、縮略語

術語和定義

本文件沒有需要界定的術語和定義。

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

3GPP第三代移動通信伙伴項目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

ACLR鄰道抑制AdjacentChannelLeakageRatio

ALC自動電平控制AutomaticLevelControl

CW連續波ContinuousWave

EVM矢量幅度誤差ErrorVectorMagnitude

FDD頻分雙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

MIMO多入多出技術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NF噪聲系數Noisefigure

NR新空口NewRadio

RB資源塊ResourceBlock

4測量條件及判決依據

常規測試條件

1

YD/TXXXX—XXXX

除特殊規定外,所有測試均應在表1條件下進行。

表1常規測試環境條件范圍

條件最低最高

大氣壓86kPa106kPa

溫度15℃30℃

相對濕度20%85%

電源供電廠家給出的標稱值

極限測試條件

極限測試應在以下組合的情況下測量:

——溫濕度:

低溫:-40℃(室外I類)、-25℃(室外II類)或-5℃(室內機);

高溫:+55℃(室外I類和II類)、+45℃(室內機);

相對濕度:85%(室外I類和II類)、85%(室內機)。

——供電電壓:

AC220V:低壓176V;高壓264V;

DC-48V:高壓-57.6V;低壓-38.4V。

測試設備

各測試設備應符合附錄A規定。

測試信號模式

測試模式RDL-FR1-TM1.1、測試模式RDL-FR1-TM1.2、測試模式RDL-FR1-TM2、測試模式RDL-FR1-TM2a、

測試模式RDL-FR1-TM3.1、測試模式RDL-FR1-TM3.1a、測試模式RDL-FR1-TM3.2和測試模式RDL-FR1-TM3.3

的信號信源峰均比為8dB,按照3GPPTS38.115-1V17.23.0(2023-09)的4.9.2描述的方法進行物理信

道參數配置。

測試不確定度

表2是對測量系統不確定度的要求,應定期對測量系統的不確定度進行評估。

表2對測量系統的不確定度要求

測試項目對測量系統的不確定度要求不確定度應用的范圍

標稱最大線性輸出功率±0.7dB,f≤3GHz

±1.0dB,3GHz<f≤7.125GHz

頻率誤差±12Hz500Hz

帶外抑制±0.5dB,f≤3.0GHz

±0.8dB,3.0GHz<f≤7.125GHz

ACLR相對功率:

BW≤20MHz:±0.8dB

BW>20MHz:±1.2dB

絕對功率:

±2.0dB,f≤3GHz

±2.5dB,3GHz<f≤7.125GHz

頻譜模板±1.5dB,f≤3.0GHz信號發生器的ACLR干擾應該小于

±1.8dB,3.0GHz<f≤4.2GHz被測設備10dB以上

雜散發射在NR和共存接收頻段:信號發生器的ACLR干擾應該小于

且測量結果≥-60dBm±2.0dB被測設備10dB以上

且測量結果<-60dBm±3.0dB

2

YD/TXXXX—XXXX

對除此之外頻段:

9kHz<f≤4GHz±2.0dB

4GHz<f≤19GHz±4.0dB.

EVM1%

輸出互調對于頻譜發射模板內的交調信號:±2.1dB;信號發生器的ACLR干擾應該小于

對于雜散發射頻段內的交調信號:被測設備10dB以上

在NR和共存接收頻段:干擾信號的雜散至少低于雜散要求

且測量結果>-60dBm±2.0dB10dB以上

且測量結果<-60dBm±3.0dB

對除此之外頻段:

9kHz<f≤4GHz±2.0dB

4GHz<f≤19GHz±4.0dB.

測試判決依據

測量結論的判決依據是考慮測量系統的不確定度不為0時的情況。下面各章的測量項目中給出的是

對被測設備的指標要求,表3給出測量判決標準和指標要求的關系。

表3測量判決標準

a

測量項目指標要求UTS測量判決標準與指標要求的關系

標稱最大線性輸出功5.10.7dB,f≤3GHz測量判決標準:

率1.0dB,3GHz<f≤7.125GHz指標要求的上限+UTS

指標要求的下限-UTS

ALC5.20.7dB,f≤3GHz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UTS

1.0dB,3GHz<f≤7.125GHz

最大增益及誤差5.30.7dB,f≤3GHz測量判決標準:

1.0dB,3GHz<f≤7.125GHz指標要求的上限+UTS

指標要求的下限-UTS

頻率誤差5.712Hz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UTS

矢量幅度誤差5.8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帶內波動5.10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輸入輸出電壓駐波比5.11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ACLR5.12相對功率: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UTS

BW≤20MHz:±0.8dB

BW>20MHz:±1.2dB

絕對功率:

0dB

雜散發射5.13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頻譜模板5.14Offsets<10MHz: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UTS

1.5dB,f≤3.0GHz

1.8dB,3.0GHz<f≤4.2GHz

Offsets≥10MHz:0dB

帶外抑制5.150.5dB,f≤3.0GHz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UTS

0.8dB,3.0GHz<f≤4.2GHz

輸出互調5.16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噪聲系數5.17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傳輸時延5.180測量判決標準=指標要求

a

當測試系統的不確定度超出表2范圍內時,UTS不能取表中值。

5無線指標測試

標稱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3

YD/TXXXX—XXXX

圖1標稱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ALC起控點,5GNR信號分析儀上顯示的載波功率應滿足廠

家聲明的最大輸出額定功率的容差范圍;

步驟6)輸入信號電平增加10dB,重復步驟,輸出功率應保持在最大輸出功率的±2dB之內;

步驟7)記錄直放站的最大線性功率;

步驟8)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自動電平控制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ALC啟控點;

步驟6)增加信號發生器的電平10dB,用5GNR信號分析儀測量直放站的輸出功率,應保持在最

大發射功率的±2dB之內;

步驟7)繼續增加信號發生器的電平大于10dB,用5GNR信號分析儀測量直放站的輸出功率,應

保持在最大發射功率的±2dB之內或關閉。

最大增益及誤差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達到ALC啟控點后回退5dB;

步驟6)測量直放站的輸出功率,并計算直放站的實際增益;

步驟7)記錄直放站的標稱最大增益和實際增益,同時計算增益誤差;

步驟8)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自動增益調整

4

YD/TXXXX—XXXX

圖2自動增益調整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2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設置直放站為正常工作狀態;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1和信號發生器2的頻率分別為直放站下行和上行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

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開啟直放站自動增益調整功能;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1和信號發生器2的電平為ALC啟控點回退5dB;

步驟6)將信號發生器1的電平按步進1dB逐步增加,直至達到設備下行ALC啟控點,在ALC

控制范圍內繼續增加信號發生器的電平;

步驟7)觀察信號分析儀1,下行輸出功率保持在最大發射功率的±2dB之內;觀察信號分析儀2,

上行輸出功率應隨著信號發生器1輸出功率的增加而降低;

步驟8)調節信號發生器1的電平為ALC啟控點回退20dB;

步驟9)將信號發生器1的電平按步進1dB逐步降低,觀察信號分析儀1,下行輸出功率保持在最

大發射功率回退20dB的±2dB之內,下行增益達到最大;同時觀察信號分析儀2,上行輸

出功率為最大發射功率回退5dB的±2dB之內。

增益調節范圍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6)測量直放站輸出功率,最大增益為直放站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

步驟7)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小增益;

步驟8)測量直放站輸出功率,最小增益為直放站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

步驟9)增益調節范圍為最大增益與最小增益的差值;

步驟10)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增益調節步長及誤差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6)測量直放站輸出功率;

5

YD/TXXXX—XXXX

步驟7)以調節步長降低直放站的增益,測量直放站每下降一步長時的輸出功率并記錄,直至直放

站增益為最小;

步驟8)實際增益調節步長為每相鄰測量功率電平之差;

步驟9)步長誤差即為聲明的增益調節步長與實際的增益調節步長的最大誤差;

步驟10)計算0~10dB、10dB~20dB、20dB以上范圍內的累積誤差;

步驟11)對于增益連續可調設備,以10dB步進或最大調節范圍測試累積誤差;

步驟12)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頻率誤差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按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帶寬的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6)記錄信號分析儀中測試載波的頻率誤差;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矢量幅度誤差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按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帶寬的調制信號,設置信號源功率0dBm或適合的電平值;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6)從信號分析儀讀取EVMDAT;

22

-

步驟7)將所測得的EVM帶入公式EVM=EVMDATEVMS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即為被測設備的

EVM值;

步驟8)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最大允許輸入電平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電平調到最大允許的輸入電平,持續1min;其中,

上行鏈路射頻輸入端口最大允許輸入電平不小于-10dBm,下行有線耦合的下行鏈路射頻

輸入端口最大允許輸入電平不小于10dBm,下行無線耦合的下行鏈路射頻輸入端口最大

允許輸入電平不小于-10dBm;

步驟4)重復5.1、5.2、5.3的指標項的測試,所測數值應在指標規定范圍內。

帶內波動

6

YD/TXXXX—XXXX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帶

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源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達到ALC啟控點后回退5dB;

步驟6)使用矢量解調PDSCH每個RE功率,對每個子載波的RE功率求平均值,最高功率的子

載波和最低功率的子載波功率之差為帶內波動;

步驟7)MIMO2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電壓駐波比

圖3電壓駐波比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3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矢量網絡分析儀的頻帶為直放站工作頻帶,輸出電平為-30dBm,按圖3中虛線所示

對駐波比進行校準;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小增益;

步驟5)將其輸入或輸出端口接到測試端口,輸出或輸入端口接負載,用矢量網絡分析儀測量直放

站射頻端口電壓駐波比,記錄工作頻段內電壓駐波比的最大值;

步驟6)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鄰道泄露比(ACLR)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達到最大輸出功率;

步驟6)測量直放站輸出端的ACLR值;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雜散發射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7

YD/TXXXX—XXXX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6)按照一般雜散和共存共址雜散要求測試相應的雜散。(如無特別指明,所有功率都是平均

功率(RMS檢波));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頻譜發射模板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被測設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6)按頻帶范圍要求測試頻譜發射模板;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帶外抑制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輸出功率回退5dB的線性區;

步驟4)信號發生器產生CW信號,設置為掃頻方式,按指標要求設置掃頻范圍;

步驟5)用信號分析儀分別測試直放站工作頻帶外的輸出功率;

步驟6)以工作頻帶邊緣的輸出信號為參考,計算其與帶外輸出信號的比值;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輸出互調

圖4輸出互調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4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4)設置信號發生器1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工作頻段內中心頻率,并按照附錄產

生相應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并調節電平使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輸出功率;

步驟5)設置信號發生器2產生指標要求中的調制信號,調節電平使其比設備最大輸出功率值低

30dB,接至直放站輸出端;

8

YD/TXXXX—XXXX

步驟6)按照指標要求測試相應指標;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注:該項目只適用于下行鏈路。

噪聲系數

圖5噪聲系數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5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按圖5虛線所示校準噪聲測量系統;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有噪聲抑制功能的待測設備關閉噪聲抑制功能,用噪聲系數分析儀測試直放站的噪聲系數;

步驟6)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傳輸時延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

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達到最大輸出功率;

步驟6)從信號分析儀讀取傳輸時延測試結果;

步驟7)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微型直放站)。

時延校正范圍及補償精度(適用于數字光纖直放站)

圖6時延校正范圍及補償精度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9

YD/TXXXX—XXXX

步驟1)按圖6所示組成測試系統;

步驟2)設置待測設備為上行或下行常開工作模式;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待測設備工作頻段內中心頻點,并按照4.4產生設備支持的最大

帶寬的RDL-FR1-TM1.1模式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待測設備為最大增益,關閉自動時延校準;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待測設備的輸出功率達到ALC起控點并回退5dB;

步驟6)使用信號分析儀中測試最短支路的傳輸時延;

步驟7)將直放站為手動時延調整時,通過監控管理軟件設置最短支路為時延最大校正范圍;

步驟8)使用信號分析儀中測試最短支路的傳輸時延,計算設置時延校正參數前后的時延差為時延

校正范圍;

步驟9)開啟自動時延校準;

步驟10)使用信號分析儀中測試開啟自動時延校準之后,最長支路與最短支路的傳輸時延;

步驟11)計算開啟時延校準后時最長支路與其他短支路的最大傳輸時延差,該時延差為時延校正補

償精度。

阻塞

圖7阻塞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7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按照4.4產生設備支持的最大帶寬的RDL-FR1-TM1.1模式調制信號,設置信號發生器的

輸出信號電平,使得直放站的輸出為最大輸出功率減5dB;計算增益數值G1;

步驟4)打開干擾信號發生器,按照指標要求中的頻段和電平進行設置;

步驟5)測量直放站的輸出電平,計算增益數值G2;G2-G1應滿足指標要求。

步驟6)更改信號發生器使其按照4.4產生設備支持的最大帶寬的RDL-FR1-TM3.1a模式調制信號,

調節信號發生器1的電平直至待測設備的輸出功率達到ALC起控點;

步驟7)使用信號分析儀測量EVM,EVM應滿足矢量幅度誤差指標;

步驟8)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射頻輸入動態范圍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試下行鏈路時)或關閉下行鏈路(測試上行鏈路時);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按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帶寬的調制信號;

步驟4)設置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10

YD/TXXXX—XXXX

步驟5)調節信號發生器的輸出電平至最大額定輸入功率+5dB,測量此時的EVM值;

步驟6)降低信號發生器的輸出電平至最大額定輸入功率-20dB以下(下行有線耦合的下行鏈

路)或最大額定輸入功率-65dBm以下(上行鏈路和下行無線耦合的下行鏈路),當EVM為臨界

值時回退1dB,記錄此時信號發生器的輸出電平;

步驟7)射頻輸入動態范圍即最大額定輸入功率+5dB至EVM為臨界值時回退1dB時的電平變化

范圍;

步驟8)MIMO端口重復以上測試(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收發隔離抑制比(適用于數字無線直放站)

圖8收發隔離抑制比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8所示連接測量系統;

步驟2)關閉直放站上行鏈路(測量前向自激對消度)或關閉下行鏈路(測量反向自激對消度);

步驟3)將直放站增益設置為最大;

步驟4)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中心頻率,并按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帶寬的調制信號,調節電平使直放站達到最大輸出功率;

步驟5)調整可調衰減器的衰減量值為直放站最大額定增益;

步驟6)用信號分析儀測量其應滿足5.3、5.8節指標要求;

步驟7)調整可調衰減器的衰減量值為直放站最大額定增益小10dB;

步驟8)用信號分析儀測量其應滿足5.8節指標要求;

步驟9)將可調衰減器衰減量值緩慢降低,直至觀察到信號分析儀所顯示的EVM為臨界點或出現

自激臨界點回退1dB;

步驟10)讀出衰減器ATT衰減量值,收發隔離抑制比為最大增益Gmax–ATT其數值。

節能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按5.1測量直放站的下行鏈路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3)待直放站運行至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時,在直放站電源輸入端用萬用表和鉗流表或交流功率

測試儀分別測量電壓和電流,計算直放站未開啟節能模式正常滿載時的輸入功率:

步驟4)設置直放站開啟通道關?斷節能?模式,測量直放站運行至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時,直放站電源

輸??入?端=的??電壓和電流,計算直放站開啟通道關斷節能模式正常滿載時的輸入功率:

?1?1

步驟5)計算1直放1站1節能效率:;

???=?????????1

步驟6)分別設置直放站開啟NR載波關斷節能模式和深度休眠節能模式,重復步驟4)-5),測量開

?=???×100%

11

YD/TXXXX—XXXX

啟NR載波關斷節能模式和深度休眼節能模式下的節能效率。

NR不同MIMO通道的功率差(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5.1測量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鏈路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2)計算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鏈路最大線性輸出功率差值,其誤差應不超過3dB。

NR不同MIMO的增益差(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5.2測量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鏈路最大增益;

步驟2)計算NR不同MIMO通道的下行鏈路最大增益差值,其誤差應不超過3dB。

NR不同MIMO通道的時延差(僅適用于具有MIMO功能的直放站)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5.18測量NR不同MIMO通道的傳輸時延;

步驟2)計算NR不同MIMO通道的時延差值,其誤差應不超過65ns。

6網絡性能指標測試

組網及承載能力(僅適用于數字光纖直放站)

圖9組網及承載能力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將測試系統按圖9所示混合模式組網情況搭接測試系統,其網絡連接模式為4條星狀支路,

其中一條支路按6級遠端級聯方式;

步驟2)光纜距離設置方式見表4。

12

YD/TXXXX—XXXX

表4射頻接入單元與遠端單元距離配置表

串聯拉遠設備

[1]M[2]M

距UU

并聯設備

離11MU1-3MU1-4MU1-5

--

12

6[3]M[4]2[5]2[6]2[7]2[8]2

kU

m1kkkkk

mmmmm

0[9]M[10]2[11]—[12]—[13]—[14]—

U————

2k

m

4[15]M[16]—[17]—[18]—[19]—[20]—

kU—————

m3

2[21]M[22]—[23]—[24]—[25]—[26]—

0U—————

k4

m

注:MUi為遠端單元i=1、2、3、4

步驟3)將所有遠端單元開啟,增益設置為最小;

步驟4)將光纖連接線路分別接至2km、4km、6km、20km;

步驟5)將圖中開關K1、K2、K3設置到1的位置,信號發生器按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帶

寬的調制信號,接至射頻接入單元的下行輸入端,輸出功率為直放站單個遠端單元最大輸

出功率回退5dB;

步驟6)測試下行鏈路第一支路最遠端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即滿足系統指標要

求,當測試結果不能正常通信或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不滿足指標要求時,

應將測試系統中的末端光纖逐級變換成尾纖直至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滿

足要求。此時所測光纖拉遠長度為最大實際可使用的光纖距離;

步驟7)測試第一支路最遠端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即滿足系統指標要求后,應

測試第一支路的最短光纖距離的遠端單元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指標;

步驟8)將圖中開關K1、K2、K3設置到2的位置,信號發生器按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帶

寬的調制信號,接至遠端單元的上行輸入端,輸出功率為直放站單個射頻接入單元最大輸

出功率回退5dB;

步驟9)測試上行鏈路第一支路最遠端的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即滿足系統指標要

求,當測試結果不能正常通信或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不滿足指標要求時,

應將測試系統中的末端光纖逐級變換成尾纖直至EVM、最大增益和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滿

足要求。此時所測光纖拉遠長度為最大實際可使用的光纖距離。

整機效率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按5.1測量直放站的下行鏈路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3)待直放站運行至最大線性輸出功率時,在直放站電源輸入端用萬用表和鉗流表分別測量電

壓和電流,計算直放站的輸入功率:?;???

步驟4)根據直放站在同一工作狀態下的輸出功率和輸入功率,計算整機效率:

?????=??

13

YD/TXXXX—XXXX

????

?=×100%

系統性能???

圖10系統性能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0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設置直放站為正常工作狀態,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為直放站工作頻率范圍內的下行工作頻率,并使其產生直放站支持

的最大帶寬的RDL-FR1-TM1.1調制信號;

步驟4)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5)設置頻譜儀的RBW為100kHz,起止頻率為直放站的上行工作頻率,測量設備上行輸出

雜散,從設備未上電到設備輸出最大發射功率上行底噪抬升不超過3dB。

7多系統干擾測試

圖11多系統干擾測試連接圖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按圖11所示連接測試系統;

步驟2)設置直放站為正常工作狀態,直放站增益為最大增益;

步驟3)設置信號發生器1和信號發生器2的頻率分別為直放站不同制式下的下行工作頻率,并按

照4.4產生直放站支持的最大帶寬的相應制式的調制信號;

步驟4)分別調節信號發生器1和信號發生器2的電平直至直放站的輸出功率為最大線性輸出功率;

步驟5)設置頻譜儀的RBW為100kHz,起止頻率為直放站不同制式下的上行工作頻率,測量設

備上行輸出雜散,從設備未上電到設備輸出最大發射功率上行底噪抬升不超過3dB。

8電源適應性測試

高電壓試驗

將電源電壓設置為AC264V或DC-57.6V時,直放站的最大發射功率、噪聲系數應滿足技術要求中對

應的指標要求。

14

YD/TXXXX—XXXX

低電壓試驗

將電源電壓設置為AC176V或DC-38.4V時,直放站的最大發射功率、噪聲系數應滿足技術要求中對

應的指標要求。

9環境適應性測試

低溫試驗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將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統不加電放置環境試驗

步驟2)室里以1℃/min速度降溫,直至-5℃(室內機)、-40℃(室外I類機)、-25℃(室外II

類機),溫度穩定后保持2h,對直放站加電,按最大輸出功率和噪聲系數中的規定方法

進行測量;

步驟3)恢復常溫并穩定2h后,再進行同樣項目的指標恢復情況測試。

高溫試驗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將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統放置環境試驗室里以1℃/min速度升溫,直至+40℃(室內

機)、+55℃(室外I類機和II類機),溫度穩定后保持2h,按最大輸出功率和噪聲系數和中

的規定方法對直放站進行測量;

步驟2)恢復常溫并穩定2h后,再進行同樣項目的指標恢復情況測試。

恒定濕熱試驗

測試步驟如下:

步驟1)將正常配置的直放站系統放置環境試驗室里升溫加濕,直至溫度+(30±2)℃,濕度為

82%~87%,溫度穩定后保持2h,按最大輸出功率和噪聲系數中的規定方法進行測量;

步驟2)恢復常溫并穩定2h后,在進行同樣項目的指標恢復情況測試。

外殼防護

應按照GB/T4208的要求進行外殼防護測試。

10操作維護功能測試

應按照YD/TXXXX《5G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直放站設備網管南向接口技術要求》進行操作維護功

能的測試。

11管理接口IPv6功能測試

支持IP協議的網管系統設備應按照YD/T2044進行管理接口IPv6功能測試。

12安全測試

應按照GB4943.1進行安全測試。

13電磁兼容測試

15

YD/TXXXX—XXXX

應按照YD/T2583.17進行電磁兼容測試。

14防雷測試

應按照YD/T2324進行防雷測試。

16

YD/TXXXX—XXXX

附錄A

(規范性)

測試設備要求

A.15GNR信號發生器

5GNR信號發生器應滿足如下要求:

-頻率范圍:9kHz至6GHz;

-頻率準確度:優于±5×10-8;

-輸出范圍:-144dBm至+30dBm;

-輸出電平準確度:±1dB。

A.25GNR信號分析儀

5GNR信號分析儀應滿足如下要求:

-頻率范圍:10Hz至26.5GHz;

-頻率測量準確度:優于±1×10-9;

-功率測量范圍及準確度:-110dBm至+30dBm,±0.5dB;

-能測量和分析相位誤差、誤差矢量幅度、平均頻率誤差、功率時間包絡和鄰道頻譜。

A.3矢量網絡分析儀

矢量網絡分析儀應滿足如下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