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2021-2035)_第1頁
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2021-2035)_第2頁
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2021-2035)_第3頁
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2021-2035)_第4頁
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2021-203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

(2021-2035年)

(征求意見稿)

廣東省水利廳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2023年12月

一、灌溉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灌溉工作,

團結和帶領全省人民開展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和一系列水利改革,不斷

完善灌排設施,提升灌溉管理水平以及灌溉保障與支撐能力,為灌溉高質

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灌溉事業的迅速發展,

為實現糧食連續增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須看到,

由于歷史欠賬多、薄弱環節多、積累矛盾多等原因,廣東省灌溉發展的總

體水平仍不高,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施鄉村振興

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灌溉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灌排設施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后,全省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財力有

限的情況下,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

1950年全省以“一村一小型水利”為主要內容大力推進農村水利建設;1953

年開始全面興修農田水利,以小型水庫和萬畝以上引水工程建設為主;1958

年鶴地水庫、高州水庫等一批重要水庫工程相繼開工,灌溉工程也從小到

大,形成了較完備的蓄、引、提相結合的農田灌溉水網。

(1)大中型灌區

2011~2021年,大中型灌區建設與改造步伐加快,骨干灌排設施建設

取得了新進展:改造和新建了一批灌溉水源工程;3宗大型灌區和184宗

中型灌區實施了改造,其中99宗中型灌區僅實施了部分改造,85宗中型

灌區完成了全面改造;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灌排泵站。

截至2021年(下同),全省共有以灌溉為主的大中型水庫186宗,興

1

利庫容累計49.21億m3;涉及灌溉的大中型引(進)水閘共25宗,進水流

量累計1.54萬m3/s;大中型灌排泵站共40宗,總裝機功率累計8.44萬KW。

根據水利部公布的大型灌區名錄并結合廣東省實際,共有大型灌區3

宗,分別為雷州青年運河灌區、高州水庫灌區和韓江粵東灌區;合計設計

灌溉面積為306.3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72.22萬畝。

全省共有中型灌區388宗,合計設計灌溉面積1252.14萬畝,其中重

點中型灌區70宗,合計設計灌溉面積627.02萬畝;中型灌區共建成渠首

工程931宗,完好率77%;灌溉渠道總長27356.45km(統計至流量0.1m3/s),

其中襯砌長度8403.87km,灌溉管道總長714.38km,灌溉渠道完好率56%;

排水溝總長4714.68km;渠系建筑物51511座,完好率54%。

(2)小型農田水利

全省小型農田水利共約2.06萬宗,設計灌溉面積約1280.50萬畝,有

效灌溉面積約1268.77萬畝;小泵站共1.65萬宗,總裝機容量約95.01萬

kW,總設計流量約36634.48m3/s;小山塘共2.60萬宗,興利庫容約16818.98

萬m3;小水陂(按灌溉50畝以上農田計)共4.01萬宗。

2.灌溉面積穩步增加

建國以來,大規模的農村水利建設,為農業經濟大省廣東提供了有效

的水利保障。在1978年前后全省農田水利工作成為了當時全國的排頭兵,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80%,高于江蘇省的70%,遠超全國45%

的平均水平。八十年代后,全省農田水利投入占比逐漸減少,受城市建設

占用耕地、水源不足、工程損毀等影響,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持續減少。據

統計,截至2008年底占比為66%,為建國以來最低值。黨的“十八”以后,

隨著國家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又逐年增

加,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也有所回升,遏制了多年持續

2

下滑的局面。

截至2021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共2724.32萬畝,其中耕地有效灌溉

面積為2293.81萬畝,耕地有效灌溉率約81%。

按是否位于大中型灌區分析,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有882.19萬畝分

布于大中型灌區內,占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的39%;1411.62萬畝分布于

大中型灌區外,占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的61%。

按規劃分區分析,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集中分布在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

展極、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分別占全省的37%

和42%。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的耕地有效灌溉率低于全省平均值,為

71%;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珠三角都市

高效灌溉發展區耕地有效灌溉率高于全省平均值,分別為85%、87%和

94%。

3.節水灌溉加快發展

隨著灌區節水改造建設、節水型灌區創建、節水灌溉示范項目等的實

施,以及農機、農藝和生物技術節水措施的推廣,節水灌溉取得了長足進

步。全省現狀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643.17萬畝,占灌溉面積的比重為24%。

全省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132.55萬畝,其中噴灌、微灌、管灌面積

分別為46.46萬畝、22.92萬畝和63.12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占灌

溉面積的比重(以下簡稱高效節水灌溉率)為5%。

通過發展節水灌溉,在灌溉面積穩步增加、糧食產量與經濟作物產值

逐年提高的情況下,實現了灌溉用水量比重的基本穩定,提高了水資源利

用效率。近10年,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40提高到0.524,

全省灌溉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比重在40%~44%區間波動,平均為42%;農

業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比重在49%~52%區間波動,平均為51%。

3

4.灌溉用水管理有序

2021年,全省灌溉用水量為179.82億m3,占總用水量的44%;其中

地下水為4.59億m3,占灌溉用水量的3%。2021年,全省水田畝均用水量

為827m3,水澆地畝均用水量為433m3,林果地畝均用水量為199m3,綜合

畝均用水量為736m3。

從規劃分區分析,灌溉用水量集中在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粵北

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累計占比72%;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次之,占

比19%;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最低,僅占比9%。

5.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

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2519萬畝,改善了農

田基礎設施,提升了耕地質量、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產能。

從規劃分區分析,高標準農田集中分布在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和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從有效灌溉的高標準農田面積占高標準農田面

積的比例分析,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比

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

表1灌溉發展現狀情況單位:萬畝、萬t、億m3

灌溉面積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灌溉用水量

耕地耕地糧食水資源

規劃分區其中:耕地其中:其中:用水總量

面積合計有效灌溉率合計產量總量合計

合計其中:大中型灌區高效地下水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1198.521012.18857.32448.9471.53%228.1147.94466.62345.6058.723.2988.44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412.27428.97350.48188.0185.01%136.7236.72257.30132.2033.670.2860.53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1096.401047.76952.09228.4686.84%202.9131.32530.17604.2070.870.88100.79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142.41235.41133.9216.7994.04%75.4316.5725.78139.1016.560.15157.21

全省合計2849.602724.322293.81882.1980.50%643.17132.551279.871221.10179.824.59406.96

5

(二)灌溉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建設、水源挪用等打破水土資源平衡

一方面,隨著廣東省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建設

用地不斷擴大,耕地被占用現象比較突出,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也逐步遞減,

隨著本世紀初對于土地嚴格管理政策的相繼出臺,耕地被占用的現象有所

遏制,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趨于穩定。另一方面,生活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

水,主要反映在以農業供水為主的水庫改為生活工業用水優先,導致農田

有效灌溉面積減少以及枯水年灌溉用水難以有效保障。

2.灌排設施薄弱,建設標準低,渠道老化嚴重

廣東省灌區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50~70年代,受資金、技術及施工條

件等限制,工程建設標準普遍偏低,施工質量差,配套設施不完善。經過

幾十年的運行,年久失修,工程老化嚴重,大部分設施損壞、淤積、滲漏

嚴重。據統計,全省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只有53%左右,部分干渠淤積厚度

高達0.5m~0.7m,支渠淤積厚達0.3m~0.5m,嚴重影響了渠道的輸水能力。

灌排設施未得到全面、有效整治,成為灌溉水有效利用的瓶頸,水庫防旱

減災效益、灌溉效益無法充分發揮。

3.灌區建設投入較為不足

對于大型灌區改造工程,其利用的是中央預算內投資,對東部地區大

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的補助政策為項目規劃控制投資的

60%,省級資金補助標準為省級專項資金按與中央資金1:1配套下達(省

級以上資金不超過總投資的70%控制)。對于中型灌區改造工程,其利用

的是中央水利發展資金,根據2021-2022年情況統計,中央資金約為500

元/畝,省級無專項資金配套。

水利建設融資渠道單一,而其它渠道的投入又難以擔當起推動灌區改

6

造投入的主體責任,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普遍把灌區改造投入的要求

和希望寄托在上級政府,除珠三角以外的縣級財政都比較困難,建設配套

資金難以落實,涉農資金整合后,灌區改造工程爭取涉農資金較為困難,

投入較為不足。

4.灌區管護體制機制不健全,無法保障農田水利設施高效長久運行

一是大中型灌區管理機構不健全。3宗大型灌區均未實現真正意義的

統一管理;34.5%的中型灌區沒有按要求落實管理單位。機構改革后,原承

擔農田水利規劃、建設、管理和執法等重任的1400多個鄉鎮水利站(所),

半數以上被撤銷或整合,七成以上沒有實質運轉,灌區從骨干到田間工程

的管理職責未落地。

二是管理人員不足,人員趨向老年化,專業化程度較低。據調查,大

部分鄉鎮僅有1人服務水利,且部分人員屬于兼職,難以組織落實鎮域內

的工程維修養護責任。農田水利設施管養水平和隊伍建設也較為薄弱,農

村基本未配置專職水管員,一般由村委兼任,且基本沒有工資或補貼。據

抽樣調查,從事基層農田水利的相關人員84%無任何技術職稱,79%缺乏

水利工作經驗,40%的村民反映村里沒有專門水管員。

三是管護機制不健全。部分中型灌區農田水利設施管護主體責任落實

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管護標準和工作制度,導致相當一部分農田水利工程

出現“無人管、無人修、無法用”的“三無”問題。

5.灌溉節水意識淡薄,灌溉制度落后,水資源浪費嚴重

廣東省地處我國華南濕潤地區,農業灌溉制度落后,灌溉方式比較粗

放,農業節水宣傳不足,農民節水意識淡薄,農村稅費體制改革后,農業

用水未受嚴格的經濟杠桿調控,節水無獎勵、超額浪費不處罰,灌溉用水

無計劃、無節制,多數灌區計量設施點位布設不合理,難以實行量化管理,

7

導致水資源浪費和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不滿足水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

綠色增效發展新要求。

6.灌區改造設計方案傳統,不能適應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

灌區建設內容較為單一、傳統,重點仍集中在基礎工程設施建設,對

建后管護措施涉及較少,對灌區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足,對灌區生態

環境保護的考慮相對不足,對流域整體資源、環境和生態承載力的考慮不

足,與流域系統生態文明建設的結合不緊密,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系統協調、

綠色發展、智能管理的要求。

(三)灌溉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

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國

家糧食安全,始終強調確保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繃得很緊很緊,應堅持全

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國內穩

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黨的二十大提出,牢牢守住十八

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樹立大食物觀,

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

究制定增加農田灌溉面積的規劃;實施重點水源和重大引調水等水資源配

置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

規劃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2023年中

央一號文件作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部署:要求扎實推進重大水利工程

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水網骨干網絡;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和現代化改造;

實施一批中小型水庫及引調水、抗旱備用水源等工程建設;加強田間地頭

渠系與灌區骨干工程連接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支持重點區域開展地下水

8

超采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為灌溉高質量發展開創了嶄新局面。

2.省級骨干水網建設

針對全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特點,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目標,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開源節流并重,采取“控需、增供”相結

合的舉措,在深度節水控水前提下,科學規劃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水源

工程,實現水資源互濟聯調,推進科學配水、合理用水、優水優用、分質

供水,全面增強水資源總體調配能力,提高缺水地區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風

險能力。

隨著省級骨干水網建設的加快推進,流域間互聯互通、聯調聯供、協

同防控水平顯著提升,為提升全省水土資源匹配度、新增有效灌溉面積創

造了良好條件。

3.現代化條件更加成熟

工業化、城鎮化的引領推動作用更加明顯。工業化快速發展,信息化

水平不斷提高,為改造傳統灌溉提供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鎮化

加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為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灌溉創造了有利

時機。

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綠色經濟、低碳技術

正在興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廣泛

應用于農業領域,灌溉綠色化、智慧化發展的科技支撐更加強勁。

發展經驗更加豐富。各地在撂荒地復耕、坡耕地改造、大中型灌區續

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節水灌溉示范區建設、高

標準農田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給

灌溉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寶貴財富。

9

(四)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

1.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需求

(1)國家層面

廣東省是全國七大糧食主銷區之一,2021年廣東省糧食自給率約25%,

糧食產量為1279.87萬t,占全國糧食產量的比例僅1.87%。但廣東省是全

國重要的雙季稻產區之一。

2022年3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

時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了指示,強調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

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

產能提升行動以及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

發展再生稻。廣東省作為全國重要的雙季稻產區之一,應進一步加強水稻

等糧食作物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建設。

(2)省級層面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綱要》提出:嚴格落實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

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耕地

“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

根據《關于建立廣東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實

施方案》,國家下達全省的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是:重要農產

品生產保護區60萬畝(全部為天然橡膠)。其生產保護劃定工作由省農墾

總局負責組織實施,湛江、茂名、陽江、揭陽、汕尾墾區分別劃定天然橡

膠生產保護區9萬畝、36.4萬畝、11.5萬畝、1.8萬畝、1.3萬畝。

2021年4月27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

《廣東省墾造水田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明確:深入推進全省新

10

一輪墾造水田工作,提出到2023年“全省至少完成墾造水田15萬畝”的工

作目標。“2021-2023年全省每年至少完成墾造水田5萬畝,其中省級每年

至少完成1萬畝、市縣每年至少完成4萬畝”。

《廣東省農田整治提升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

確保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全省復耕撂荒耕地約64萬畝;

結合復耕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式恢復和新增耕地20萬畝。

2.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求

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是“建成現代

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

灌溉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灌溉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加快發展現代灌溉,推進現代灌溉和現代農業的良性互動,

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通過發展現代灌溉,可逐步解決灌溉發展面

臨的深層次問題,構建與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

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灌溉設施體系、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從而提高勞動

生產率,滿足省工、省時、省力、省水的灌溉要求,適應農戶兼業化、村

莊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的新形勢,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

3.大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的需要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落實《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

出的“構建智慧水利體系,以流域為單元提升水情測報和智能調度能力”

要求,水利部做出大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的部署。提出工作目標:到2025

年,建設“2+N”水利智能業務應用體系;到2030年,水利業務應用的數

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35年,各項水利治理管理活動

11

全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農村水利水電為N項業務運用之一,其主要工作任務為在農村水利水

電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上,依托灌區現代化改造項目,改造完善灌區監測

計量、重點泵站遠程控制等設施,擴展完善用水管理、水量調度、水費計

收、灌區工程巡檢等功能。

12

二、水土資源平衡分析

(一)灌溉可用土地分析

全省現有永久基本農田面積2524.15萬畝。按照是否有效灌溉分析,

永久基本農田有效灌溉的面積為2033.38萬畝,未有效灌溉的面積為

490.78萬畝,現狀有效灌溉率為80.6%。

各規劃分區的永久基本農田及其灌溉情況見表。全省永久基本農田集

中分布在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其永久基

本農田分別為1082.08萬畝和972.76萬畝,分別占全省43%和39%。全省

永久基本農田現狀灌溉較為薄弱的地方在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其永

久基本農田現狀有效灌溉率為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1%,遠低于珠三

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水平90%。從永久基本農田上未灌溉面積總量上分

析,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最多,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次之,是后

續發力重點。

表2永久基本農田及其灌溉面積

永久基本農田(萬畝)永久基本農田

規劃分區

合計有效灌溉未有效灌溉現狀有效灌溉率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1082.08778.55303.5371.95%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354.53298.7755.7784.27%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972.76852.49120.2787.64%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114.78103.5711.2190.23%

全省合計2524.152033.38490.7880.56%

13

(二)灌溉可用水量分析

基于廣東省指標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區域性缺水的現狀,未來在保

障基本生態環境用水的前提下,滿足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需求的水資

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增加灌溉用水空間有限。遵循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

度,結合近10年廣東省農業用水情況、已批復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及已批

復的《珠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廣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

本規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

圍繞控制總量、提升效率的總體要求,規劃通過水源工程優化、灌排設施

優化、渠道防滲處理、高效節水技術大面積推廣等措施全面落實國家節水

行動,全省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持續提高,農業用水量比重維持在現狀水平

或現狀水平以下。

1.各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根據廣東省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全省多年平均(1956~2016

年系列,下同)降水量1787mm,當地水資源量1843億m3,地表水與地

下水不重復量9.7億m3,全省水資源總量1843.7億m3,另外還有西江、

韓江等跨境河流入境水量2333億m3。我省當地人均水資源量在空間上呈

現北多南少,山區豐富、沿海緊缺的空間分布特征,北江流域片高達

4188m3,遠高于其他地區(其中,西江流域片2555m3,鑒江及粵西沿海

諸河片1669m3,韓江及粵東沿海地區片724m3,珠江三角洲片419m3,

東江流域片389m3),若考慮入境水量,西江流域片人均水資源量達

44474m3。

根據全省近五年(2017~2021年)平均用水量分析,在考慮入境水量

情況下,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10%,其中東江(含三角洲)、鑒江

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28.5%、25.1%),韓江(11.1%)、北江(8.9%)、

14

珠江三角洲(3.8%)、西江(1.1%)等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相對較低。

全省各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差異較大,空間均衡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2.現狀及規劃水資源配置網

(1)東江流域片

該片區以東江為主要水源,支撐著香港、深圳、東莞、惠州、廣州(天

河、黃埔、增城)以及河源等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水量豐富但年際

豐枯不均,加之下游三角洲地區受咸潮上溯影響,水資源可開發利用空間

被進一步壓縮。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基本實現東江流域水

資源緊平衡,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

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的深入推進,大灣區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和優質水

源供給的需求也愈發迫切,規劃將新豐江水庫優質原水輸送至深圳等大灣

區核心城市群,形成優水優用、多源互濟的供水格局。針對珠三角水資源

配置工程未覆蓋區域缺水問題,統籌考慮惠州南部、深汕合作區對水資源

安全保障的需求,綜合西枝江、東江流域用水需求,建設北江-東江調水

工程。此外,可進一步研究從增加調蓄能力、御咸擋潮、增加外流域調水

等多方案進行比選,全面提升東江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

(2)西江流域片

該片區以西江為主要水源,區域內水量充沛,水質優良,可通過在西

江干流建設西江大灣水利樞紐,提高西江下游水資源精準調配能力,進一

步改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等工程的取水條

件,為增加珠江三角洲、粵西沿海等區域枯水年、枯水期可供水量創造條

件;同時,進一步完善佛山等重要城市雙水源供水格局,提高城市水源應

急儲備和供水能力。

15

(3)北江流域片

該片區以北江及其上游支流水系為主要水源,水量充足且具有較好的

調蓄工程建設條件。現狀依托當地河流和中小型蓄水工程滿足其用水需

要。規劃年根據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針對城市、鄉鎮空間分布較為分散,

水資源集約利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在做好水源涵養的基礎上,因地制宜

推進大中型蓄水工程、區域內部引水工程建設,結合已建、在建水庫,加

強江庫聯合運用和多水源保障,優水優用、高水高用,保障城鄉供水和農

業灌溉用水需求。

(4)珠江三角洲片

該片區主要以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入海河流為主要水源,當前主要

缺水矛盾在于城市供水水源易受咸潮上溯影響、水污染風險較大、水源結

構單一,在合理優化珠江三角洲河網水系功能布局的基礎上,優先利用當

地現有抽淡調蓄體系,必要時從外區域引水,構建御咸蓄淡、多源互濟的

珠中江供水格局,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5)韓江及粵東沿海諸河流域片

該片區以韓江及獨流入海中小河流為主要水源,由于獨流入海河流徑

流年內豐枯變化較大,枯水年、枯水期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在粵東水資源

配置一、二期工程建成后,仍存在城鎮缺水問題,可進一步增加從韓江調

入水量,而韓江控制流域面積大、水量相對豐富,水資源配置工程以韓江

為水源中心,以多補少向周邊地區輻射。補齊粵東地區水量“缺口”,同時

以龍頸水庫(擴建)作為粵東地區水資源調蓄中心,擴大供水范圍至包括

汕尾在內的整個潮汕平原地區。區域內一方面要加強與粵東水資源優化配

置骨干工程的銜接配套工程建設,增強韓江水源在區域內供水覆蓋范圍,

另一方面完善區域內調蓄、引輸水工程體系建設,提高供水保證率,強化

16

水源保護,降低水質安全風險。

(6)鑒江及粵西沿海諸河流域片

該片區以鑒江、漠陽江、九洲江等獨流入海河流及西江為主要水源,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在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實施后,區域主要

用水矛盾得以解決,規劃水平年以加強與水網骨干工程的配套銜接以及本

地河湖水系互聯互通為主,推進雷州半島百庫千塘萬池輸水儲水網絡建

設,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加快構建重要城鎮雙水源供水格局,提高

城鎮水源應急儲備和供水能力。

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規劃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24提高至0.535,等

于《廣東省“十四五”用水總量和強度管控方案》(粵辦函〔2022〕221

號)提出的0.535目標。規劃到2030年、2035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

數分別提高至0.566、0.582,與《珠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提

出的2030年達到0.58目標基本銜接,低于《廣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2011

年)提出的2030年達到0.70目標,低于《廣東省水網建設規劃》(在編)

提出的2035年達到0.595目標。

表3廣東省各水平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規劃分區現狀年2025年2030年2035年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0.5210.5410.5580.575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0.5210.5410.5600.579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0.5280.5430.5590.575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0.5360.5930.5930.605

全省合計0.5240.5350.5660.582

17

4.規劃灌溉用水量

預計到2025年,全省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為179.99億m3,占總用水

量的比重為43%;與現狀年相比,增加0.17億m3,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

預計到2030年,全省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為185.00億m3,占總用水量的

比重為42%;與現狀年相比,增加5.18億m3,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預計

到2035年,全省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為193.07億m3,占總用水量的比重

為42%;與現狀年相比,增加13.25億m3,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

規劃方案下,到2025年、2030年各地市用水總量預測值滿足用水總

量控制指標的要求。到2035年,深圳市、惠州市、汕尾市、東莞市、江門

市、陽江市、清遠市等地市用水總量預測值超過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但超

過幅度不大,建議在“十五五”期間對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進行適當調整。

同時,建議通過用水指標轉化、水權交易等方式協調解決用水總量超指標

問題。

各規劃分區在各規劃水平年下的用水量都低于控制目標,通過上述對

比分析,認為本次規劃用水量預測成果符合國家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

度的要求,是相對合理的。

5.灌溉用水節水評價

預測得到,2025年全省水田畝均用水定額為779m3,水澆地畝均用水

定額為411m3,林果地畝均用水定額為188m3;2030年廣東省水田畝均用

水定額為771m3,水澆地畝均用水定額為391m3,林果地畝均用水定額為

184m3;2035年廣東省水田畝均用水定額為771m3,水澆地畝均用水定額為

371m3,林果地畝均用水定額為184m3。

18

表4規劃水平年灌溉用水量單位:億m3

農業用水其中:農田灌溉總用水量用水總量控制指標

規劃分區

現狀202520302035現狀202520302035現狀20252030203520252030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58.7261.3064.9870.5465.7269.6073.3879.1188.4494.38101.41109.9096.70110.53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33.6730.9230.9231.9935.8133.1333.3034.5160.5360.9164.1768.4766.3068.87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70.8775.9677.3779.0076.6881.3882.8684.61100.79108.86113.14117.52109.70123.41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16.5611.8111.7311.5425.9820.9520.7620.68157.21156.37161.59166.24134.10147.37

全省合計179.82179.99185.00193.07204.19205.06210.30218.91406.96420.52440.31462.13406.80450.18

表5規劃水平年灌溉用水定額單位:m3/畝

現狀年202520302035

規劃分區

水田水澆地林果地綜合水田水澆地林果地綜合水田水澆地林果地綜合水田水澆地林果地綜合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866457221730867461225724871463226723866457221730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703386152608692389147590692389147581703386152608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755350160624733336154573745323156562755350160624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848585247689866575245700846546238677848585247689

全省合計779412188644772392184621772372183604779412188644

19

(三)灌溉發展規模分析

1.新增灌溉面積原則

全省灌溉面積發展以永久基本農田為發力點,立足于水土資源平衡,

優先保障大中型灌區范圍內耕地、果園的灌溉需求,協同高標準農田建設

統籌考慮大中型灌區以外集中連片的耕地灌溉需求,基于國土三調、2020

年度國土變更調查、2021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永久基本農田矢量數據庫,

通過圖上作業確定全省新增灌溉面積;并以全省大中型灌區新建、擴建、

改造項目實施周期為依據,確定出各規劃水平年全省大中型灌區范圍內可

新增灌溉面積。

具體操作原則為:(1)大中型灌區范圍內,尚未灌溉到的耕地、果園

中屬于永久基本農田的部分,全部作為可新增灌溉面積,對于新建大型灌

區,因地制宜兼顧其余林果草地灌溉需求;(2)大中型灌區范圍外,尚未

灌溉到的集中連片的耕地中屬于永久基本農田的部分,作為可新增灌溉面

積和優先發展灌片。

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變化情況,對新增灌溉

面積任務實行動態調整。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耕地占補平衡需要,在農

田水利建設及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統籌優化、整體提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

目的灌排設施。

2.新增灌溉面積成果

2021~2025年,規劃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3.97萬畝,其中新增耕地

有效灌溉面積30.72萬畝;規劃至2025年,全省總有效灌溉面積為2768.29

萬畝,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24.54萬畝。2026~2030年,規劃全省新

增有效灌溉面積172.13萬畝,其中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47.43萬畝;規

劃至2030年,全省總有效灌溉面積為2940.43萬畝,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

20

積為2471.96萬畝,耕地有效灌溉率由81%提升至87%。2031~2035年,規

劃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11.05萬畝,其中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09.08

萬畝;規劃至2035年,全省總有效灌溉面積為3151.48萬畝,其中耕地有

效灌溉面積為2681.05萬畝,耕地有效灌溉率提升至94%。

2021~2035年,規劃累計新增永久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56.87萬畝。

規劃至2025年,全省永久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060.82萬畝,有效灌

溉率由81%提升至82%;規劃至2030年,全省永久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

達2196.45萬畝,有效灌溉率提升至87%;規劃至2035年,全省永久基本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90.25萬畝,有效灌溉率提升至95%。

規劃新增灌溉面積以分布在大中型灌區范圍內為主,占比76%,累計

新增323.75萬畝。2021~2025年,大中型灌區范圍內新增灌溉面積41.64

萬畝,占全省新增灌溉面積的94%;2026~2030年,大中型灌區范圍內新

增灌溉面積122.01萬畝,占全省新增灌溉面積的71%%;2031~2035年,

大中型灌區范圍內新增灌溉面積160.10萬畝,占全省新增灌溉面積的76%。

按實施周期,規劃新增灌溉面積集中在2026~2035年。2021~2035年

全省累計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27.16萬畝,2021~2025、2026~2030與

2031~2035年分別新增43.97萬畝、172.13萬畝與211.05萬畝,分別占比

10%、40%和50%。其中,2021~2035年全省累計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積

387.24萬畝,2021~2025、2026~2030與2031~2035年分別新增30.72萬畝

、147.43萬畝和209.08萬畝,分別占比8%、38%和54%。

按規劃分區,新增灌溉面積集中分布在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新

增灌溉面積為284.28萬畝,新增灌溉面積占全省67%;其中新增耕地灌溉

面積為265.33萬畝,規劃到2035年,該分區耕地有效灌溉率由72%提高

至94%,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21

表6各規劃水平年新增灌溉面積表單位:萬畝

現狀灌溉面積2025年灌溉面積2021~2025年新增2030年灌溉面積2026~2030年新增2035年灌溉面積2031~2035年新增2021~2035累計新增

規劃分區

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1012.18857.321030.26869.3718.0912.051145.35971.77115.09102.401296.461122.65151.10150.88284.28265.33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428.97350.48440.49357.5011.527.02450.15362.679.665.17482.29393.1932.1430.5253.3242.71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1047.76952.091060.02961.6312.259.541105.23999.3245.2137.691131.741025.7026.5126.3983.9873.62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235.41133.92237.52136.032.112.11239.69138.212.182.18240.99139.511.301.305.585.58

全省合計2724.322293.812768.292324.5443.9730.722940.432471.96172.13147.433151.482681.05211.05209.08427.16387.24

表7各規劃水平年新增灌溉面積表(大中型灌區范圍內)單位:萬畝

現狀灌溉面積2025年灌溉面積2021~2025年新增2030年灌溉面積2026~2030年新增2035年灌溉面積2031~2035年新增2021~2035累計新增

規劃分區

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合計其中:耕地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512.74448.94530.61460.7717.8711.84621.76539.6191.1478.83750.04667.69128.29128.08237.30218.75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221.53188.00233.05195.0211.527.02242.70200.199.665.17258.31214.9615.6114.7736.7826.96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244.38228.45256.63237.9912.259.54277.84251.8521.2113.85294.04267.9816.2016.1349.6639.53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24.4216.7924.4216.790.000.0024.4216.790.000.0024.4216.790.000.000.000.00

全省合計1003.07882.171044.71910.5841.6428.401166.721008.43122.0197.851326.811167.42160.10158.99323.75285.24

22

三、總體要求、愿景與布局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

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糧食

安全戰略、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

東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

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圍繞省委“錨定一個目標,

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體部署,加快推

進優質普惠的農村水利保障網建設,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

程。

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增加灌溉面積、轉變灌溉方式為主線,以優

化水土資源配置、夯實灌排設施基礎、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創新灌區

管護體制機制、保護灌區生態環境為發力點,著力構建與資源環境承

載能力、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及人工智能時代要求

相適應的灌排體系及其管護機制,提升農田灌排保障能力,為全面建

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把節水作為拓展灌溉發展空間的基礎,

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力提高灌溉用水的節

約集約利用水平。

堅持水土平衡,科學布局。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統籌考慮灌溉

發展需求、水土資源條件,堅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科

學確定灌溉發展規模及布局。

23

堅持全面規劃、統籌推進。堅持水源與灌區、改造與新建、骨干

與田間、工程與管理等全面規劃,優先將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建

成高標準農田,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協同推進高標

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及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堅持創新驅動、持續發展。強化體制機制制度創新,不斷激發灌

溉發展活力。全生命周期貫徹智慧水利理念,加快完善灌溉管理體系,

提升灌溉管理能力。

堅持部門協同、形成合力。堅持水地田糧統籌,加強水利、農業

農村、自然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多部門溝通協調,統一部署,共

同實施,合力推動灌溉發展。

(三)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全省122個縣(含縣級市)及東莞市、中山市。規劃

對象為耕地灌溉,兼顧林果草地灌溉;統籌考慮大中型灌區、小型農

田水利、高標準農田、農墾等。

(四)規劃水平年

以2021年為現狀水平年,以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為規劃

水平年。

(五)發展目標

2025年發展目標。廣東省灌溉發展骨干工程格局加快形成,一批

大中型灌區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基本建成,全省灌溉保障能力全面提

升,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

2030年發展目標。廣東省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格局進一步協調優

化,加強跨流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及其配套灌區工程建設,形成基本適

應農業生產用水剛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及配置宏觀格局。

24

2035年發展目標。廣東省灌排體系建設及管理基礎基本夯實,灌

區資金來源渠道、資金投入機制及協同管護機制體制基本完善,基本

實現灌區灌排通暢、調度高效、生態優美、管理智能,基本建成現代

化農田灌溉排水生產體系。

表8廣東省農田灌溉發展目標體系

序號指標單位現狀202520302035屬性

1灌溉用水量億m3179.82179.99185.00193.07預期性指標

2灌溉面積萬畝2724.322768.292940.433151.48預期性指標

3耕地灌溉面積萬畝2293.812324.542471.962681.05預期性指標

4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240.5350.5660.582預期性指標

5計量設施配套率%688090100預期性指標

6骨干工程配套率%62758590預期性指標

大中型灌區

7骨干工程完好率%53607090預期性指標

8排澇達標率%76808595預期性指標

25

(六)總體布局

根據全省農業區劃特點、生產技術條件、增產技術潛力和經濟發展、

水土資源等因素,總體劃分為“一極兩帶一區”:一極為粵西規模灌溉集

聚發展極,兩帶為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和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

一區為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包括湛江、

茂名、陽江、江門4市;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包括惠州、汕頭、汕尾、

潮州、揭陽5市;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包括肇慶、梅州、河源、清遠、

韶關、云浮6市;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包括廣州、佛山、深圳、東

莞、珠海、中山6市。

全省農田灌溉發展可實施“兩域拓展”策略,即以“西江流域新重大

引調水工程受水區、北江流域潛力區”的合理開發,立足“粵西糧倉”和

“粵北糧倉”,有效增加農田灌溉面積,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1.分區發展重點

粵西規模灌溉集聚發展極。全省農田灌溉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核心

區。依托于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雷州半島苦旱歷史結束,整體

上水源規模由小到大,外調水和本地水互濟,水源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耕地條件全省最好,大部分位于平原區,集中連片耕地較多;光熱條件充

足,農產品生產能力較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障功能突出。根據《廣

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規劃建設粵西熱帶亞熱帶農

業現代化示范區,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開

展高標準農田整區域推進示范創建,加快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

展,支持主要農業產業重點縣(市、區)全力打造全省糧食及畜禽產品供

給保障基地、冬季北運菜重要生產基地,以及天然橡膠、糖蔗等戰略資源

生產保障基地、熱帶亞熱帶水果產業集群。

26

粵東優化灌溉精細發展帶。分布有潮汕平原和東江下游平原,屬海洋

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夏澇風災危害較重,秋冬春旱威脅較

大。耕地立地條件南北差異較大,南部平原地勢地平、土壤相對肥沃,北

部山丘區坡耕地較多、碎片化嚴重、易水土流失,耕地質量等級平均達到

中等水平。根據《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建設潮

汕平原精細農業功能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立體農業和高附加值特色農

業,圍繞蔬菜、茶葉、優稀水果、花卉、水稻、畜禽、深水網箱養殖等特

色產業,支持重點縣(市、區)加快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和現代

農業產業園建設,集成推廣精細化設施裝備與技術模式,探索精細農業現

代化道路。

粵北生態灌溉融合發展帶。地形以山丘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區

域內河流溪澗眾多,水系分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耕地立地條件較差,主要分布在河谷沖積臺地和山間盆地,分布相對零散,

碎片化嚴重,集中連片灌溉困難,宜機化水平低。耕層養分含量低,水土

流失較普遍,表層沙化,耕地質量等級以中等水平為主。根據《廣東省推

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規劃建設粵北山地生態農業現代化

示范區,建設全省優質稻、柑橘、柚子、茶等綠色農產品生產供給基地,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

治理和修復,打造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珠三角都市高效灌溉發展區。全省農田灌溉發展的高效區、智慧區、

文化區。隨著城市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開放度的逐步提高,農業從單

一的產品型功能向多功能型發展,逐步與城鄉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全方

位融合。珠三角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好,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同時擁

有較多的觀光農業設施,農業景觀、自然景觀豐富,具有較強的城市居民

27

休閑娛樂功能。根據《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建

設都市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全面推動珠三角都市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

與經營體系現代化建設,聚焦“菜籃子”產品安全供給,建設提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