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課件_第1頁
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課件_第2頁
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課件_第3頁
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課件_第4頁
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的出版業和出版系統

第一節我國出版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手工抄寫出版時期出版業的形成與發展【從西漢末年到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雕版印刷出現】出版業的起源

1.出版業起源于何時,目前學術界認識不一,其主要觀點有四種。(1)書籍的出現即意味著出版活動的產生,因為編輯活動是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出版起源應從孔子編“六藝”算起。

(2)出版起源要以雕版印刷的出現為標志,因為只有到此時才真正有了“版”的概念。(3)機械化印刷的出現才能實現大量復制、公之于眾的要求,所以出版起源要以此為標志。(4)出版起源應以圖書貿易活動的出現為標志。2.關于圖書貿易活動出現的兩則史料(1)關于槐市的記載。

《三輔黃圖》載:公元四年,王莽擴建太學,“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百行為隊,無墻屋。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經書傳記、笙罄樂器,相予買賣,雍容揖讓,或議論槐下。”(2)關于書肆的記載。楊雄《法言·吾子》載:“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造紙術的發明為出版業的早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此時期出版業發展的主要特點二、手工印刷出版時期出版業的成就與特點【從雕版印刷出現的公元6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機械化印刷廠在我國建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對出版業發展的影響我國雕版印刷術的起源不遲于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對出版業發展的影響:

1.開創了照一個版本原樣復制的圖書生產技術;

2.大大地加快了圖書的生產速度,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與普及;

3.促進了世界出版業的發展。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出版業發展的影響

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出版業發展的影響:

1.開創了用活字拼排制版的思路,為近現代鉛字排印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縮短了印版制作時間,提高了出版物的生產效率;

3.使世界出版業逐步進入了機械印刷的新發展時期

此時期出版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圖書的生產以制版印刷為主,與手工抄寫時期相比,生產效率大為提高;

2.出現了專門的出版機構,包括官方出版機構、私人出版機構及商業出版機構;

3.圖書流通有了較大發展,流通已開始與生產分離,流通的范圍非常廣泛,并出現了版權貿易。

三、機械印刷出版時期出版業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特征

西方印刷術的傳入與譯書機構的設立。

△最早將西方印刷術傳入中國的是英國倫敦布道會的傳教士馬禮遜。

△1815年雕刻印行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中文期刊(月刊)。

△1819年印成第一部鉛活字中文書籍《新舊約圣經》。

在西方印刷術傳入的初始階段,我國出版業呈現出以下明顯特征:

1.出版機構以外國教會與傳教士來華創辦的各種傳教布道兼譯書的機構為主體;

2.已開始普遍采用西方印刷術生產出版物;

3.出版物生產形式發生了改變,除圖書之外,還出現了期刊、報紙;

4.出版內容以傳播宗教及西方的學術文化科技知識為主。近代民族出版業的興起此期著名的出版機構主要有:

1897年由夏瑞芳等四人合資創辦的商務印書館,

1912年由陸費逵創辦的中華書局。

我國政府對此類出版機構的評價是:“此類出版機構為整理、出版中國古籍,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科學技術做出了貢獻,對我國早期的民主革命和文化啟蒙運動,也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在為讀者服務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民族出版業的初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1.民族出版業取代教會的譯書機構逐步在中國出版業中取得主導地位。據資料統計,民國初期,僅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兩家的經營額,就占全國書業總營業額的半數以上。

2.此時的出版機構大多采用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方式運作,講求經濟效益。

3.出版內容以教科書、古籍工具書及西方科技學術圖書為主。傳播新文化的進步出版業的發展傳播新文化的進步出版業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早期黨組織開展的出版發行活動,二是進步文化人士的出版活動,三是新華書店的出版發行活動。此時期進步出版業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1.出版宗旨都是宣傳革命真理,普及新文化;

2.艱苦創業,團結奮斗,竭誠為讀者服務;

3.內部管理民主化,且非常重視經濟核算;

4.在搞好經營的同時,巧妙地、不屈不撓的同反動勢力作斗爭。新中國出版業的建立和發展新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六個階段

(1)集中統一階段(1949~1951年)(2)專業分工階段(1951~1954年)(3)對私營出版業的改造階段(1954~1956年)(4)加強自身基本建設階段(1956~1965年)(5)“文化大革命”階段(1966~1978年)(6)改革與大發展時期(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建國以來我國圖書出版發行情況表

(據歷年《中國出版年鑒》資料統計)年份出書種數新出書數總印數(億冊、張)總印張(億印張)發行冊數(億冊)銷售碼洋(億元)19501215370492.755.912.000.451959419052904720.9254.4720.814.26196113529831010.1629.2411.922.801965201431235221.7156.1618.584.2619672925223132.3270.4829.283.651979172121400740.72170.7437.8612.611990802245525456.36232.0560.0076.7019991418318309573.16391.2173.29355.0320001433768423562.74376.2170.24376.8620011545239141663.10406.0869.25408.49200217096210069368.70456.4570.27434.93200319076110608567.50466.9067.96461.64新中國出版事業的特征:1.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出版力量,擁有書刊出版權的單位都是國家審批的事業單位,書刊定點印刷廠中國有企業占大多數,流通機構中擁有一級批發權的單位全是國有書店,圖書零售中新華書店銷貨店的零售額占市場零售總額的80%以上。2.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經營原則,這一原則不僅體現在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規之中,而是具體體現在各類行業規范及每個書業單位的具體實踐中,不懈地與唯利是圖的行為作斗爭,成為我國出版業大多數經營者的自覺行為。3.以集中統一為主的管理模式,幾十年來,出版體制雖然也經過數次集中與分散的變革,但大多數時間仍然以統一集中管理為主,這固然有利于政府督促企業實現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統一,但也很容易引起出版資源不合理配置,不利于出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4.以教材及教輔讀物為主的產品結構,教材及教輔讀物的銷售量占我國出版物市場銷售總量的60%以上,此種產品結構特征,形成了眾多的出版發行單位對教材與教輔讀物的依賴性,有礙于出版業的健康發展。

四、電子出版時期的到來及其發展趨勢計算機普遍應用于出版物生產制作領域電子出版物成為重要的出版產品網絡出版活動有了初步發展

目前國際出版業有兩個發展重點,將成為我國電子出版發展的兩個重點方面,一是按需印刷的應用,二是電子書的生產。

第二節我國出版系統的構成出版系統是狹義的出版系統,是指與出版活動相關的機構所構成的出版組織體系。

一、宏觀管理機構出版業的宏觀管理機構,是負責對全國或地區的出版業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包括指導、規范、協調、監督出版活動和出版單位等的機構。主管全國新聞出版業的國務院行政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負責管理各省(市、區)新聞出版事業的機構是各省(市、區)的新聞出版局。省轄區(地區)、縣中,約有半數成立了本地的新聞出版局(科)。除此之外,各類行業協會,也具有對出版業進行宏觀協調的功能。

二、編輯出版機構編輯出版機構,是出版物的出版單位,在出版系統中處于極為重要的中心地位。我國的編輯出版機構包括出版社、期刊社、報社三大基本類型。

出版社的類型可按出書范圍、出版物形式、行政隸屬關系等標準劃分。出版社的性質

關于出版社性質問題,目前出版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出版社屬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單位。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作為從事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出版機構,除了保留少數作為事業單位外,大多數都要轉變為企業。

出版社的內部結構

我國出版社職能機構按規模大小,采用社、部處、科室三級建制或者是社、處室與社、科室兩級建制。出版社一般都是在社長領導下設立四大部門:編輯部、出版部、發行部、行政管理部。

期刊社、報社在內部結構上與出版社的主要區別有兩點:一是期刊社與報社一般都設有廣告部;二是報社都設有負責新聞采訪的記者部。三、印刷制作機構印刷制作機構,是負責將編輯出版機構所形成的精神產品物化成出版產品的生產制作企業。我國的印刷制作機構分為印刷廠和復錄廠兩類。四、出版物發行機構

(見下頁圖示)對外書刊發行機構對內發行機構我國的圖書發行機構

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1981年,國家科委,以進口為主)對外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1978年,文化部,以出口為主)發行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1981年,新聞出版總署,以技術設備進出口為主)機構其他類型的出版外貿機構

管理店新華書店系統發貨店國有發行機構外文書店銷貨店古舊書店對內集、個體書店發行非國有發行機構供銷社售書點機構股份制圖書發行公司外資、中外合資發行機構發行部(批發部)出版社自辦發行機構郵購部門市部(讀者服務部)

五、其他與出版業發展有關的機構

出版教育機構出版科研機構出版物資供應機構第三節我國出版社的宏觀調控與管理一、出版業業管理的概念、層次及意義出版業管理的概念所謂出版業管理,是指與出版發行活動有關的管理機構及其人員,依據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對構成出版發行活動的各種要素進行規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以實現出版業持續健康發展目標的過程。這一概念包含了管理活動的五個基本要素,即:管理主體、管理依據、管理對象、管理目標、管理職能。

出版業管理的層次(1)出版業的宏觀管理。這是指政府各職能部門對全國出版業的各個組成部分統一進行的、系統而全面的管理。

(2)出版業的中觀管理。這是指出版系統內的各種行業組織對構成出版活動的各個子系統所進行的分類協調與管理。

(3)出版業的微觀管理。這是指對各類出版發行企業所進行的管理。

加強出版業管理的必要性

1、出版發行企業管理之所以必要,也就是這種共同勞動的性質所規定的。

2、加強出版業管理,還是出版系統內部各企業之間分工協作的客觀要求。

3、加強出版業管理,更是在我國社會經濟轉軌時期更好發揮出版活動社會功能的迫切需要。

二、出版業管理的宏觀目標與基本內容現階段,出版業的宏觀管理有兩大基本目標。第一,保證出版活動根本目的的順利實現。第二,促進出版業本身的健康發展。出版業宏觀管理的重要內容

1.產業發展導向2.市場培育管理(1)規劃導向(1)市場體系的建立(2)政策導向(2)市場法規的制定與完善

(3)資源導向

(3)市場的日常監管

3.運行機制的設計與改善

4.行業的服務與協調三、我國出版業的宏觀調控機制所謂出版業的宏觀調控機制,是指與出版業宏觀調控有關的各種要素之間互相聯系、相互作用的機理與方式。宏觀管理體制各國出版業的宏觀管理可大體分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