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 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1頁
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 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2頁
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 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3頁
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 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4頁
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 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基礎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信息類文本閱讀(信息的概括)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1.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氣候的波動變化對文明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建古代氣候變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缺乏合適的溫度代用指標,我國古溫度重建結果分辨率較低,且多以定性記錄為主,定量的古溫度重建相對較少。全球歷史溫度變化曲線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積物和樹輪的記錄,而我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社會,陸地上的沉積記錄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國歷史氣候變化。隨著技術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發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類化合物——brGDGTs(支鏈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氣候研究。

brGDGTs是細菌細胞膜的組成部分,其分子結構中有4到6個甲基和0到2個環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熱需要減衣一樣,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細菌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溫暖的環境下合成的甲基數量則減少。微生物活體死亡后,細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質體中長期保留下來,可以通過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推斷當時的溫度。

六盤山北聯池靠近中華文明核心區,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選取這里的沉積物樣品,借助brGDGTs,通過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來我國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溫度變化過程。結合山西某地沉積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記錄,聯合團隊獲得了我國北方地區5000年以來完整的氣候演變歷程。

從重建的溫度與降水結果來看,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呈現出不斷變冷、變干的大趨勢。大約前3000年變化緩慢,之后的2000年變化加速。這主要與太陽輻射變化有關,太陽輻射能量在過去5000年間持續下降。另外,過去2000年以來的快速冷干現象還可能與太陽活動、局部火山活動等因素有關。而且這一時期內區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漸減少,導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氣候變冷變干的速度。

研究人員將氣候重建的結果與中國歷史朝代相對應,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氣候呈現出冷暖交替的特點。比如,隋朝末年氣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溫暖濕潤,后期快速轉冷,與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氣候,北宋氣候開始好轉。

之前有研究發現,古代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農耕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波動之間呈現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是有利的。歷史上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國力強盛、人口增加的時期往往出現在暖期,相反的情況則發生在冷期。聯合團隊的研究也證實了“冷抑暖揚”這一特點,比如,溫暖濕潤的氣候推動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繁榮,寒冷干燥的氣候使唐朝后期農業發展受到極大不利影響,這是造成當時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取材于程雅楠、葛全勝等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社會,加之古人應對自然災害能力較差,農業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依賴性,暖期的氣候總體有利于農業發展,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優越的物質條件,這是歷史上“冷抑暖揚"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從全國糧食畝產量和北方麥作畝產量的相對變化指數看,除了明清,秦漢以后氣候寒冷時期,我國糧食畝產量均有下降。

盡管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我國地域廣闊,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給區域社會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唐朝和宋朝兩個時期中國平均溫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異。唐朝初期增溫主要出現在黃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區域尺度上大氣凈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熱量輸送。而北宋初期,全國普遍增溫是太陽輻射強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國的體現。暖期中的北宋時期,我國華北及北方農牧交錯帶相對濕潤,而江南地區則受到干旱的威脅。

暖期氣候溫暖濕潤,會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然而眾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環境的壓力,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系統風險增加,這種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壓力,可能會因氣候變冷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而凸顯,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

人類社會并未因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而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積累經驗,從而取得更大的繁榮。為適應暖期干濕變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變濕的華北地區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在變干的南方則積極推廣占城稻和稻麥連種。這一舉措使糧食生產受氣候制約的影響漸趨減少,是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一次革命。

(取材于葛全勝、申敏夏、劉嘉慧等的相關文章)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概括氣候影響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并說明影響的復雜性。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討論文學的細節,不妨從魯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的開篇談起: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這段話,包含著豐富的細節,觸及文學細節各個層次的功能。文學細節第一個層次的功能,是要模擬真實。第一句用“曲尺形的大柜臺”簡練勾勒出故事的核心場景,并借著“柜里面預備著熱水"這個細節,將讀者的目光轉移到柜臺后,塑造出場景的立體感。同時,又巧妙地以“熱水”用來“溫酒"這個細節,銜接到對于酒客的描寫。魯迅先生筆力老辣,寥寥幾句,咸亨酒店如在讀者眼前。

文學細節第二個層次的功能,是要刻畫人物。魯迅先生以“短衣”和“長衫"這兩個著裝上的細節,傳神地寫出兩個階層的人,并在下文以名句“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寫活了孔乙己內心的糾結。這個層面的細節,已經不僅是模擬真實,而且參與到對于人物的刻畫之中。

文學細節第三個層次的功能,是要打通隔膜。對于這第三個層次,以往學界還缺乏關注。文學評論家閻晶明在《“那錢上還帶著體溫"》一文中,細讀《孔乙己》里“四文”“十文"一文”“十幾文"這些不同的細節。這僅僅是一些經濟學意義上的細節嗎?不是,魯迅先生的小說,之所以可以熟練而準確地寫出這些經濟層面的細節,在于他對于經濟所指向的社會關系有深刻的把握。他不是從自我出發,而是從社會出發,展開卓越的寫作。一言以蔽之,這些細節展現出作家視野中有他者。誠如魯迅先生的名言,“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選自黃平《細節模擬真實、塑造人物、打通隔膜》,有刪節)

材料二

細節是讀者與小說之間的紐帶。小說用細節喚起讀者的經驗,讀者以自己的經驗去感受細節。細節描寫的特點在于細。細小動作、細微表情、細致的生活場景,為塑造具有真實性、個性化的人物服務。鮮活的細節不僅讓小說具有真實感,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動性。細節是構成小說魅力的重要部分。

細節往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儲存豐富的信息和無盡的意義——那些顯性和隱蔽的意義。顯性的意義肉眼可見,隱性的意義卻需要挖掘和辨析。細節使小說靠近生活,小說用細節征服讀者。那些意蘊豐厚的細節一只手牽著生活,而另一只手牽著的是不斷綻放的意義和隱喻。

細節不是小說的贅物,它是為小說整體服務的。一些優秀的短篇小說甚至就是以細節結構全篇。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用一個噴嚏和五次道歉撐起整個作品。小公務員切爾維亞科夫這樣的人物本身就具有超越時代和地域的經典品質,而這都是通過細節來呈現的。改變他的人生、導致他悲慘離世的不是那個噴嚏,也不是那位將軍,而是以他五次道歉呈現出的愚蠢和膽怯。他一廂情愿的重復道歉,已經讓將軍不厭其煩,遠比那個噴嚏更讓將軍惱火,而他對此毫無體察,仍然固執地掙扎在自己內心戲里并沿著自己的思路一路狂奔,最后自己嚇死了自己。

(選自韓春燕《細節是小說的表情》,有刪節)

材料三

一般而言,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越豐富越好,但這并不等于無原則的堆砌和羅列細節。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從其倡導的“總體性"出發,認為細節應該是情節之中的細節,應該是為了塑造人物、書寫命運而存在,否則就是“細節肥大癥”。

所謂“肥大"不僅是細節的“量”的問題,還指細節所承擔的功能及其藝術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但如果沒有抓住人物性格的關鍵特征,再多的細節也無法掩飾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不少古典小說中人物外貌及景色描寫,是從古詩詞里拿來的意象,雖繁復,但意義不大,不僅無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因這種“堆砌"和“停頓”而影響了敘事的進程。當然,古典小說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證。《水滸傳》“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還是作者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圣嘆曾經指出,同樣是寫水滸人物之粗魯,魯達是性急,史進是少年任氣,李逵是蠻,武松是豪杰不受羈靮。這一評價真可謂“粗”中有“細"。

“細節肥大癥”不僅是寫作技巧問題,還是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人、書寫人的寫作倫理問題。很多推理小說的細節描寫極其嚴密和精細,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動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把人物作為統率故事、細節的靈魂。

(選自李曉禺《細節揭示出小說的秘密》,有刪節)

小說產生“細節肥大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區域范圍內分為主體聚落和其他聚落,它們具有一定秩序、組織和等級,聚落規模是其內部結構和外部形態的表現。史前聚落規模研究為史前社會分化、聚落形態演變及文化遷移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對史前聚落規模及聚落群時空演變進行研究,分析區域聚落群形態及演變規律,可為探究區域文明進程和史前人地關系提供重要的依據。目前,對史前聚落規模的研究,主要根據聚落分布面積來劃分聚落規模的等級,聚落分布面積越大,規模越大,聚落等級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積具有不確定性,學者們在基于聚落面積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層厚度、重要的遺跡和遺物等因素,并運用聚類分析方法來劃分聚落規模等級。然而對于聚落規模劃分,仍以聚落面積作為主要的依據。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組織形態,是區域內聚落因地緣或血緣關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組織關系的聚落群聚形態。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時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變,對探討聚落等級、形態和內部組織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對史前聚落群,有學者根據行政區或河流來劃分,也有學者通過分析聚落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地形、水系等影響因素,運用聚類分析方法來劃分。

由于自然環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區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規模聚落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質。大型和特大型規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規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類型規模聚落向南遷移的趨勢明顯。

聚落規模壯大、人口增長、聚落遺址數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區域得以充分開發,但是也導致人均生存空間減小、生存壓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間為擴大各自的生存空間、爭奪相對匱乏的資源,產生了相互斗爭的關系。聚落之間分布均衡性下降,社會組織結構發生轉變,聚落間差距逐步明顯。

古人傾向于在澧水區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環洞庭湖、沅水、資水和湘江區域的聚落群數量增長,且湟水和洞庭湖區域的聚落群成為兩大主體聚落群。聚落群總體演變方向呈倒“L”型,由湟水區域向洞庭湖北部區域再向資水區域遷移,分布在湟水、環洞庭湖和資水區域的聚落群隨時間推移得到了繼承、演化和發展。

(摘編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區史前聚落規模及聚落群時空演變》)

材料二:

人地關系是指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互感互動的關系。史前聚落的時空格局,是了解過去人地關系演變的關鍵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類對聚落區位的選擇,注重漁獵、采集等資源豐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農業社會聚落區位的選擇,關注農耕作業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時空演變過程中,地理環境的劇變往往促成聚落的遷移,這種被動式的生境適應與較低的生產力水平相關。因此,有研究者用資源總量、個體數和競爭系數等指標,解釋群落的空間過程。

聚落的集聚與擴散是生業模式改變的標志,也是自然環境和社會變遷的結果。已有研究認為,成都平原從三星堆時期到十二橋時期聚落格局的變遷,與生業結構、洪水災害和外來文化干擾相關;西漢水上游地區的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的聚落區位,傾向于瀕水布局;鄭(州)洛(陽)地區史前聚落的變遷,與古環境關系密切,而在穩定的外部環境下,聚落的疊置現象十分突出——這表明史前聚落發生遷移的概率,遠低于空間集聚。

災害氣候事件,如持續性洪澇、干旱,會產生區域性環境梯度。龍山時期潁河中游的湖沼區由于氣候變干而適宜農耕,其耕作條件與登封盆地形成環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潁河向中下游遷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吳灣等地集聚,逐漸發展成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區。在全新世中期較強的一次氣候變化事件中,降溫導致了多年性洪澇災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雙泊河上游地區遷移。另外,社會文化資源的區域差異也可導致環境梯度。農業經濟因規模化生產導致了聚落的空間集聚,如龍山晚期的瓦店、郝家臺就因農業和手工業繁榮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間二里頭不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極具商業和文化優勢。

史前聚落的時空遷移與均衡,取決于氣候、地貌和社會文化三個要素耦合過程中形成的環境梯度。這種“自然—社會"綜合要素梯度的時空耦合機制,驅動了聚落空間格局的周期性遷移和動態均衡。從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時期,嵩山周邊聚落的平均資源域逐漸縮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顯著。這表明,盡管不時有災害性環境事件的脅迫,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間上仍呈集聚趨勢,這是社會化大生產在空間上的必然反映。潁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頭聚落群即屬于空間集聚型聚落,而新砦聚落群則表現為空間擴散特征。根據關于聚落空間集聚均衡的觀點,可知新砦聚落群屬于過渡性遷移類型,而潁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頭聚落群則屬于典型的空間均衡型聚落。

(摘編自李中軒等《集聚、遷徙與動態均衡:嵩山周邊史前聚落的空間格局》)

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區和嵩山周邊的人地關系。

二、小閱讀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色彩觀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深遠意義。中華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體系,獨特的“五色體系”成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揚色彩文化,豐富色彩的表現語言,有助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五色體系"形成于兩千年前的西周。《尚書》較早有關于“五色”文字的記載:“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言施于繒帛也。"由此可知,所謂五色,即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五色中的青、黃、赤即現代色彩理論中的藍、黃、紅三原色;在有色物質中,白與黑是通過其它任何顏色混合后難以得到的顏色,白與黑應歸屬為無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時又提出“正色”和“間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間色是正色混合的結果。所謂“正色論”即“五原色論”,亦即赤、黃、青、黑、白五原色構成的“五色體系”。統治者視五色為尊貴和權威的象征,用五色規范章服等級制度,服務于社會禮制,對社會秩序進行了色彩美學裝飾性的統一,形成獨特的惟五色獨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學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的反映。

“五色體系"確立,紅色被列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紅服飾為尊貴。幾千年來,中國人延續了祖先尚紅的喜好,紅色被視為吉祥、喜慶、革命的代名詞,辦喜事、過年節、慶豐收等都離不開紅色。

“五色體系"成為統治階級的行為規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卻是間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以紫色為章服,大膽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戰五色禮制,以此顯示齊國的實力,色彩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孔子是“五色體系”的忠實捍衛者,他從“禮"的規范出發,為最終實現“仁”的目的,反對“以紫奪朱"。紫朱之爭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可見一斑。漢唐之后紫色被視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宮則對應稱為紫宮,明清皇宮稱“紫禁城”由此而來。“紫"天、“黃”地、“紅"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從漢唐始一直影響后世。

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形成“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屬,色彩自然也被對應配屬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貴的顏色或說是皇家專用的顏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動,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裝。宋以后,黃色象征帝王之位,成為皇室的專用色彩,是皇權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編自陳向鴻《中國傳統色彩美學觀念探源》)

材料二:

中國色彩觀尤其是“五色體系”理論的形成及發展,不僅促使了藝術風格的形成,也廣泛影響著當時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宗教、禮儀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東方色彩文化體系。幾千年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一直貫穿于中國傳統色彩美學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兩家色彩觀記錄著中華民族審美精神的發展過程。

儒家色彩觀的一大特色是從“禮"的規范出發,最終實現“仁”的目的,極力維護周朝時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為正色,把其他色定為“間色”,并賦予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分別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級關系,色彩裝飾不可混淆,更不可顛倒。除了用色彩來規范“禮"這一特點之外,儒家色彩觀亦推崇其斑斕絢爛的“純粹”美。兩千年來,儒家色彩觀對社會的影響不言而喻,山水畫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養完美的人格。山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人們在江河、亭臺、樓宇之中游玩、捕魚、閑談,展現出來的是一片平和的靜態之美。

孔子極力提倡中庸哲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觀念在色彩上體現為“文質彬彬”的適度的色彩裝飾,體現了“配合適宜"的審美價值標準。儒家色彩觀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國色彩藝術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中國戲劇臉譜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劇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紅色表示忠勇,黃色表示剛猛,黑色表示剛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詐陰險,等等。儒家色彩觀把色彩美與“仁"德”“善"融為一體,在當時是先進的理念,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道家以黑色為道的象征色彩,認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對黑色的選擇本質上是從道家的“自然天道”觀出發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觀。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為玄,因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產生萬物的功能,顯然玄(黑)色也自當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飾多用黑色。道家對黑色的審美態度直接影響到中國繪畫的色彩美學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國繪畫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經》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繚亂,而趨于無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國文人畫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會現實,有的學道參禪,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對黑色更為崇拜,主張“黑分五色(即焦、濃、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運用墨色之變化,在濃淡間實現超然的藝術境界,追求以墨造型,達到黑墨虛白的藝術境界。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最先確認墨的正統地位——“運墨而五色具”,五顏六色無需色料敷染,僅用水墨便可傳神寫意,因而中國水墨山水畫整體呈現深邃卻也荒寒淡遠之境。中國水墨山水畫色彩是哲學色彩觀,在宇宙論的深處,飄然出塵、靜默如禪、空靈如水的中國畫色彩開辟了中國文人畫家的心靈世界。

(改編自王志惠《論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

為什么說道家色彩觀是“法自然"的色彩觀?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

5.閱讀文章,完成各題。

材料一:

去年以來,人工智能便成了科技圈的寵兒,其他諸如AR、VR的,似乎都消失不見。而在今年的兩會上,人工智能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種意義上,人工智能為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能量,締造了一種新的“虛擬勞動力”。來自埃森哲與經濟學前沿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大膽提出,到2035年,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普遍采用,可能會將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提高一倍。報告認為,估計人工智能有可能將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總增加值(與GDP近似)年度增速分別提高到4.6%、3.9%和2.7%。

對于中國而言,意義還不僅僅局限于此。

很多人想象不到,雖然人工智能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包括醫療、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等,都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從具體實際應用來說,制造業卻可能是最快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藍海領域。

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的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與日本、德國相比較,至少有20年的差距。但這恰恰也為制造業進行轉換、升級提供另一種便利,也就是其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技術擊敗,改造起來反而更加容易。一是這些企業擁有行業海量的數據,充沛的資金;二是在生產力水平急需提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這些傳統企業也有迫切的意愿來改造升級自己的工廠、業務,提高收益,降低企業成本等需求。因此,制造業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也是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領域。

除此之外,正如李開復所言,人工智能是中國引領全球的巨大機遇。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儲備、研究成果等方面,也具備了較強的基礎。比如在人才方面,中國科學家已經占據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實力的半壁江山。2017年的美國人工智能促進協會(AAAI)年會,原定于一月底在新奧爾良舉行。選址上沒問題,但時間恰好撞上了中國的春節。這在過去沒有什么,但現在卻不同了。鑒于中國人工智能科學家們的重要性,最后會議不得不延后一周,在舊金山舉行。而且,在這個會議上提交的論文,中美兩國最終被接受的論文幾乎一樣多。這在過去很難想象。有數據表明,在2015年全球頂尖期刊上發表的人工智能論文里,華人/中國人作者的比例達到了43%。同時,根據烏鎮智庫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的專利申請數、授權數在2012年就已經超過美國。

(摘編自《新京報人工智能對中國的意義超乎你想象》)

材料二:

在工業4.0以及互聯間十的是之下,人工智能作曲在音樂方面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人工智能能夠通過對光學樂譜的識別與樂音的掌握,對人類情感表達方式進行推理,從技術層面理解人類的情感,從而進行情感型的作曲。例如,早在2016年,谷歌與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就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歌曲創作,分別創作了音樂劇《越過墻垣》與披頭士風格歌曲《爸爸的汽車》。聽眾普遍表示,人工智能作曲在認知與聽覺的角度上與人類創作的歌曲沒有差別,其中也蘊含了人類的情感。

但是,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從人工智能對人類有利的角度思考,它有以下好處。一方面,世界各地都有著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如果將其與人工智能作曲相結合,一定能夠碰撞出全新的火花,使民族民間音樂迎來互聯網+時代的全新發展,這對音樂的流行與傳播也有著較強的發展意義與發展價值。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與音樂的結合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機器人為載體,未來的音樂機器人能夠在情感計算下進行智能創作、智能作曲以及智能演奏,這就使得人機互動的方向有了全新的角度。此外,人工智能作曲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如今的作曲領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法,作曲人與音樂制作人等也能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有效的發展與進步。

人工智能也有如下幾個弊端。首先,目前國內外人工智能作曲無論哪一種算法都存在短板。比如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混合型算法,能從多個方向創作歌曲,但其知識引導機制的建立較為困難,在計算機規則建立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應用過程中遇到了很大阻礙。再如,馬爾科夫鏈是一種隨機的作曲算法,目前廣泛應用在作曲領域,但因其本身在應用過程之中是隨機的,任何可能都較大,無法對其旋律片段進行模型的建構,也就無法對音樂風格進行有效的界定。

其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著作權基本理論、著作權保護的作品種類及著作權權能體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著作權制度能否經受住新一輪沖擊?運用人工智能產品創作出的大量機器新聞、機器小說、機器詩歌等創作物,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是否有必要明確“人工智能創作物"的定義?其能否納入到現行的著作權法保護框架,抑或針對人工智能或智能系統“創作”的成果建立一種新形式的財產權?人工智能軟件或算法之類是否能夠成為受法律認可的作者?這些疑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與運用都將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

所有的新鮮事物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研究過程都存在著一定的利與弊。我們要正視人工智能作曲方面的優越性,促進其發展以及人工智能作曲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增強技術上的進步,將更新的技術發展運用到作曲中來。

(摘編自《音樂周報人工智能作曲有利也有弊》)

人工智能對中國有哪些重要意義?請結合材料一概括。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指通過分析其環境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而顯示智能行為的系統。近來研究更趨向于將人工智能定義為建立在現代算法基礎上,以歷史數據為支撐而形成的具有感知、推理、學習、決策等思維活動并能夠按照一定目標完成相應行為的計算系統。目前眾多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統已廣泛應用,如搜索引擎通過處理海量數據,將原本混亂的互聯網以人類可理解的、可感知的形式呈現出來;無人駕駛通過傳感器感知環境而實現轉向、加速和制動。這些為增強與替代人類的活動和任務提供了變革潛力,逐漸提升了人類的感知、思考和對世界采取行動的能力。

人工智能具有以往技術無法企及的增強人類活動的特點,且在某種程度上以獨立的、不可預測的方式通過采取精準行動而做出決策。一些學者認為,以大數據和算法匹配的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轉地重塑人類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公共安全風險、算法偏見問題、責任倫理問題等一系列的挑戰。回溯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不管是符號主義、聯結主義還是行為主義,其發展的核心是由數據驅動算法的不斷升級和優化。數據是“基本驅動力”,而算法是“一種有限、確定、有效并適合用計算機程序來實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技術底層邏輯來看,人工智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主要來源于數據與算法:其一是數據的不當收集和處理。人工智能的發展以海量信息作支撐,各類數據信息采集覆蓋于數字化空間中,如個人身份、網絡行為等。如不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人類將面臨隱私“裸奔"的尷尬局面,進而觸發極大的倫理風險。其二是算法內在缺陷及其不當使用。在技術層面,算法就是一些復雜的電腦代碼程式,并不具有情感或價值偏見,但是由于在編碼、運用過程中離不開設計者和開發者的主觀意志,有可能將個人情感、社會觀、價值觀嵌入技術中,造成如算法失算、算法歧視、算法“黑箱”、審查難等問題,從而導致人工智能的“脫靶"現象,即背離既定的正面目標而產生相反的破壞活動。像ChatGPT,其強大的信息檢索和數據存儲功能確實給人類生活、工作帶來了福祉,但如不對輸出加以控制,可能生成種族主義、性別歧視之類有偏見的內容或有害指令信息,擾亂社會公平和正義。

(摘編自劉丹鶴孫嘉悅《人工智能規制政策制定的風險與治理》)

材料二:

在人機互動中,人具有思想和情感,ChatGPT在涉及人類情感的細微之處或措辭的把握上并不準確,例如,男女之間的語言通常帶有性別化表述特征,ChatGPT在互動問答中將形成普遍性的或“非人非機”雙向訓練的“中性化"融合式表述方式,主體的個性化語言特質在ChatGPT互動中試圖鏈接理解它的普遍化特征,在語言主體間性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混合物”將對其話語風格和語言倫理產生影響,這是從生活方式到表達方式的改變,語言的趨同化或同質化將被規訓并固定。這一改變是語言倫理領域的改變,表達方式的改變是文化學意義上的話語革命,但其不是語言倫理關于語言使用的道德準則和規范性話語價值的體現。趙汀陽認為,不能過于注重人工智能的“擬人化”,擬人化并不意味著否定有用性,而是人工智能試圖擁有人的情感、價值觀。人并不完美,將人工智能擬人化是非常可怕且消極的事情。真正的主體性在無限的馴化中成為智能機器人的訓練客體,這是主體客體化的一種變現。ChatGPT將人的主體性話語轉化為客體的結果,即人的語言物化癥候。

ChatGPT的訓練和被訓練會規制與被規訓,更加實在地呈現效果,如同ChatGPT掌控受眾想象力的空間或方式,成為技術異化后統治人類的一門藝術。法國學者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指出:“影響民眾想像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如果讓我表明看法的話,我會說,必須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它們才會形成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人形象。掌握了影響群眾想像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人的從眾心理將轉變為從智能機器人心理,在廣泛的社會語境中被認為是個性化的敘事方式被人工智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語言的長期改變會滲透其情感認知、倫理行為和整體行為的走向,對人的價值信仰、態度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這既是值得關注的科技哲學問題,又是倫理問題。

人工智能正在接管學術界甚至世界,即使這一擔憂不是主要的,卻將長期存在。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快速復制已有學術文獻,雖然其復制的文獻沒有出處,沒有正確性的考證來源,但ChatGPT會不斷產生其認為的客觀答案,生成虛假的學術文本,其對學術道德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時仍需謹慎,ChatGPT被視為“嘴替"或“文替”,數據的濫用或對知識的不完整性采用,將為錯誤信息的傳播埋下風險和隱患。在使用ChatGPT的過程中要遵循學術倫理,以確保學術的真實性和公正性。人工智能被界定為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最好可能行動的理性行動者,而不能在實踐中走向道德理性的反面。在倫理規則方面,2021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提出“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全生命周期"。吳沈括認為,在人工智能治理過程中,倫理和法律應在不同層次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程度的風險處置過程中形成有效且廣泛的保護網絡。對于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中高風險,需要用法律劃定行為紅線,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程度。

(摘編自令小雄王鼎民袁健《ChatGPT爆火后關于科技倫理及學術倫理的冷思考》)

如何規避人工智能存在的風險?請結合兩則材料加以概括。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雅”,《玉篇》解為正也,儀也,素也;《后漢書·竇后紀》說“及見,雅以為美"。“雅”后來成為品評中國藝術之標準,可以見其高。“俗”,通常認為與“雅”相對,頗有貶義。

“雅"俗”并非藝術水平、質量高下的絕對標準,它們是動態變化中的兩種風格或范式。戰國楚地既有“陽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而今日漸興起于民間的美術與匠人精神,也是中華文化中的寶貴財富,但是,藝術作品作為人的對象化的產物,仍有優劣之分,可以嘗試以“高"低”來品第。如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低調奢華、“高雅"之至,而乾隆粉彩百花圖葫蘆瓶則常遭側目,雖然工藝繁縟,手法高超,但審美與格調恐落得“俗”。相形之下,一些民間藝術質樸清新,可以稱得上“雅"。

雖然西方不以雅俗為品,但西方藝術著實有類似的高低優劣之分。此處藝術的“高”“低"雅”“俗"之辨,實際在乎“高”與“低"。中國傳統書畫就講究詩、書、畫三絕,鄧椿的《畫繼》將繪畫的地位抬得很高:畫者,文之極也,高低之別就在于一顆“文心”。一顆有底蘊、有內涵、有思想之心,文與畫、文與藝應是一體兩面的。“文”,非獨作字寫詩之“文”,而首先是對藝術探索的執著和敬畏之心,其次是對藝術表現、藝術思想深入思考的學習之心。

無可厚非,藝術家本應當追求完美和極致。然而當下許多藝術作品、藝術現象明明是矯揉造作、低俗粗鄙,令觀者不知所云、一頭霧水,而和者寥寥,但不少藝術家卻以此為榮,以為只要作品“和寡"就是自身“曲高”的證明,實在自數欺人,藝術市場正好利用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聯合假藝術家欺世盜名。

與此同時,不少人慣于接收低門檻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式學習。沒有積淀,也不經鍛煉,也就喪失了對藝術做出判斷的能力。當大家都在裝睡,則一片安然,這個惡性循環仍可繼續運行,若有人打破沉欺,不知接盤的又是誰?當大家忽視詩詞等傳統文化久矣,“詩詞大會"上底蘊深厚的新一代才讓我們深感膚淺,足以揭穿皇帝的新裝。

20世紀之后,當代藝術將藝術的邊界不斷打破,60年代以后,流派、理論層層遞進、枝繁葉茂,全世界的藝術都逐漸跟隨美國的潮流邁入后現代。表面上繁榮的中國當代藝術,過去的成功者依然延續著“美國式”的邏輯、手法,不乏空洞、“低俗"、“面低和家”但市場火爆的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家們若沉下心、定下神,能夠心無旁騖地去品味“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境,去思考和創作,將會跳出瓶頸,脫離低俗空洞,在藝術史上真正達到更高境界。

(摘編自周天宇《避免低俗需從傳統文化入手》)

材料二:

如今,網絡語言低俗化的現象相當突出,已經由網絡虛擬空間向現實生活滲透。網言網語為何“低俗不休”?網絡語言低俗化有無界定標準?如何規范網絡語言?就這些問題,記者邀請專家學者、業內人士、政府官員進行了對話。

記者:網絡語言低俗化的成因是什么?

陳曉冉:網絡低俗語言產生有四種途徑,一是生活中的臟話經由網絡變形并被廣泛傳播;二是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三是英文發音的中文化、方言發音的文字化使網絡低俗語言不斷翻新;四是同民自我矮化、諷刺挖苦的創造性詞語。

周曉鵬:網絡的公共化表達特性,使得各種實名或匿名的意見表達獲得了一片天地,同時給網絡暴戾留下了空間。往往現實表達的成本越高,網絡表達的熱度就越高,與之相應,網絡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這種網絡暴戾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語言低俗化。

記者:如何界定網絡低俗語言?是否有相應的規范和標準?

張頤武:我們可以從違背公序良俗、違背大眾普遍感受、違背社會道德標準、違背人類交流規范,以及造謠污蔑觸犯道德底線甚至造成刑事傷害等方面確定標準,進行判定。這里面既有客觀的尺度,也有主觀的感受。

王君超:目前,我國還缺乏界定網絡低俗語言的原則標準和具體規范,有關工作相對滯后。關于“低俗"的具體厘定標準莫衷一是,甚至在是否需要規范網絡用語的認識上也是言人人殊。

記者:如何規范網絡語言文字的使用?

王君超:判斷網絡語言是否規范,是否有低俗化表達,有必要明確幾個基本標準:必要性——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并對社會發展起正面作用;明確性——表情達意是否明確無誤,不會誤導與引起歧義;普遍性——是否易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眾接受。

周曉鵬:從國家層面講,要從規范語言文字使用的角度定期對網絡語言來一次“大掃除”,把生動形象,詞義明確的網絡詞匯,比如流行甚廣的“給力"點贊”等收錄到詞典、教科書中。對那些低俗粗鄙的網絡語言,不得列入漢語詞匯表,不準在公文、教科書、報刊、廣播電視、主流網站等語言載體中使用。

彭興顧;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盡快聯合啟動確立標準規范的工作,形成合力、確保實效。要加快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對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公共服務行業等四大重點領域尤其是網絡媒體正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出明確要求、推出可行機制。

(摘編自訪談實錄《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引熱議掃除“語言垃圾"得有鐵掃帚》)

要想避免低俗化,清朗校園文化,各方面應該做出哪些努力?

參考答案:

1.規律:百年尺度的氣候冷暖變化與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星觀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對其發展有利,冷期氣候對其發展不利。

復雜性:①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冷暖期氣候又都存在區域性差異,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其都有可能給區域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②暖期氣候推動社會繁榮、人口較快增長,但也可能因此增加社會系統風險,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

第一問,有關氣候對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主要的表述在材料一最后一段:

根據“我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波動之間呈現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是有利的"相反的情況則發生在冷期”可概括出:百年尺度的氣候冷暖變化與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星觀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對其發展有利,冷期氣候對其發展不利。

第二問,“復雜性”多體現在(形式、種類等)多樣性、(整體和局部、優和劣等)多變性等方面。材料二第二、三段具體論述了氣候對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的多變性:

第二段“盡管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我國地域廣闊,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給區域社會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用了“盡管但”這一表轉折的關聯詞,指出其影響總體穩定——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局部有變——無論是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存在區域性差異;

第三段“暖期氣候溫暖濕潤,會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然而眾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環境的壓力,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系統風險增加,這種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壓力,可能會因氣候變冷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而凸顯,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指出暖期氣候既有好處——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但也可能因為人口增長帶來壞處——增加社會系統風險,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也就是說暖期的益處有可能會變成冷期的害處。

2.①只注重細節的量,忽視細節應承擔的功能,表現為繁復和堆砌,細節無助于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推動;

②脫離情節設置細節,細節缺乏應有的藝術效果,沒有抓住人物性格的關鍵特征;

③只注重細節的寫作技巧,忽視寫作倫理,沒有把人物作為統率故事、細節的靈魂。

根據原文材料三“否則就是‘細節肥大癥’”可知,應從材料三概括本題答案。

①根據“所謂‘肥大’不僅是細節的‘量’的問題,還指細節所承擔的功能及其藝術效果"但如果沒有抓住人物性格的關鍵特征,再多的細節也無法掩飾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可知第一個原因是只注重細節的量,忽視細節應承擔的功能,根據對一些古典小說中人物外貌描寫的“堆砌"現象的列舉,可知,這一現象表現為繁復和堆砌,細節無助于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推動;

②根據原文對古典小說《水滸傳》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功例證,對其原因的分析“還是作者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可知,第二個原因是脫離情節設置細節,細節缺乏應有的藝術效果,沒有抓住人物性格的關鍵特征;

③根據原文“‘細節肥大癥’不僅是寫作技巧問題,還是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人、書寫人的寫作倫理問題"可概括出,第三個原因是只注重細節的寫作技巧,忽視寫作倫理,根據“很多推理小說的細節描寫極其嚴密和精細,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動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把人物作為統率故事、細節的靈魂”可知還因為沒有把人物作為統率故事、細節的靈魂。

3.①在洞庭湖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聚落規模的大小,聚落在充分開發已有自然區域的同時,也因擴大生存空間等問題與其他聚落相互斗爭;

②在嵩山周邊,聚落依據生產力水平選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劇變往往促成聚落遷移,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聚落分布在空間上仍呈集聚趨勢。

①“由于自然環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區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規模聚落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質。大型和特大型規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規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類型規模聚落向南遷移的趨勢明顯。……由此,聚落之間為擴大各自的生存空間、爭奪相對匱乏的資源,產生了相互斗爭的關系”,由于自然環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區的聚落規模有大有小,聚落在充分開發已有自然區域的同時,也因擴大生存空間等問題與其他聚落產生了相互斗爭的關系。

②“從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時期,嵩山周邊聚落的平均資源域逐漸縮小,……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間上仍呈集聚趨勢,這是社會化大生產在空間上的必然反映。……新砦聚落群屬于過渡性遷移類型,而潁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頭聚落群則屬于典型的空間均衡型聚落”,在嵩山周邊,聚落依據生產力水平選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劇變往往促成聚落遷移,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聚落分布在空間上呈現集聚趨勢。

4.①道家色彩觀以黑色為道,認為黑色高于其他一切色彩。這與道家主張“自然天道"有關,天道即自然之道。②天道觀認為天派生萬物,而天為玄色,玄色即黑色,所以黑色自當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從而形成道家以黑色為尊的色彩觀。

根據“道家以黑色為道的象征色彩,認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對黑色的選擇本質上是從道家的‘自然天道’觀出發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觀”可知,道家色彩觀以黑色為道,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