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2023年新高考一卷材料一:【原文】襄子圍于晉陽中①,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逐句注解】襄子圍于【表被動】晉陽中①,出圍【突出敵方圍困】,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第一位】,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危急】,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來泛稱國家】殆【危險】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輕慢;侮慢】之意【情意、感情】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因此】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違反禮節;沒有禮貌】矣。”【譯文】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城解圍后,趙襄子獎賞了五個有功績的人,高赫排在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的功勞,現在成了受賞的第一位,為什么呢?”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我的國家危急,宗廟快完了。我的群臣沒有一個不對我表現出驕傲輕慢的樣子,只有高赫沒有違背君臣的禮節,因此首先獎賞他。”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善于獎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人沒有一個敢違反禮節了。”【原文】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逐句注解】或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賞【合理的獎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超越職權】,群臣不敢失禮【違反禮節;沒有禮貌】。上【君主】設其法,而下【臣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親密】之澤【恩澤】,操【掌握】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懲罰不合理】也。為人臣者,乘事【謀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譯文】有人說: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合理的獎賞。獎賞懲罰合理,百官就不敢超越職權,群臣就不敢違反禮節。君主設置這樣的法令,臣下就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獎賞懲罰合理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因為襄子懲罰不合理。做臣子的,謀事有功就獎賞。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襄子卻賞他,這是懲罰不合理。所以說,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合理的獎賞。材料二:【原文】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②:“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逐句注解】陳人有武臣,謂子鮒【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曰②:“韓子【韓非子】立【制定、提出】法【法則、主張】,其所以【原因】異夫子【孔子】之論【論述、主張】者紛【多】如也【是這樣】。予每探【探究】其意而校【考察】其事,持久歷遠【經過的時間已經很長很久】,遏奸勸善【遏制惡人勸他們向善】,韓氏未必非【錯誤】,孔氏未必得【正確,合適】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陳國有個叫武臣的人,對子鮒說:“韓非子提出的主張,他跟孔子的主張不同的原因很多。我常常探究他們主張的本意并考察他們具體的行事,他們的主張已經經過了很長的時間了,他們的主張都是遏制惡人勸他們向善。(從這個角度看),韓非子的主張不一定錯誤,孔子的主張也不一定正確。像韓非子這樣的人,也是那個時代(當世)的圣人。”【原文】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逐句注解】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指天之極遠處】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稱說;說出】。好事【喜歡多事】而穿鑿【非常牽強地解釋,硬說成具有某種意思】者,必言經【經書】以自輔【佐助】,援圣以自賢【有賢能】,欲以取信于群愚【普通大眾】而度【引申意是采用、相信】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一個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君子審【審核,審查、考查】其信【真實、可信】否焉。”【譯文】子鮒說:“如今世人,談論高的時候,一定要稱贊它達到天的頂點;說道低深的時候,一定要贊譽它達到深淵的深度。喜歡多事的人,一定要引用經書來證明自己,或者用圣人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賢能,想要以此來取信于普通人而相信他的說法。像諸子這類書籍,它們的意思都是這樣。請讓我略說一個方面,而君子考查他可信不可信。”【原文】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逐句注解】武臣曰:“諾【對】。”子鮒曰:“乃者【從前;往日】趙、韓共并【和,聯合】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備位充數之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以……為善……,認為……好……】之引以張本【依據】
然后難【責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欺騙】也。何以明【闡明】其然?【譯文】武臣曰:“好的。”子鮒曰:“從前,趙、韓聯合知氏,趙襄子進行賜賞,首先賞賜沒有功勞的臣子高赫,而后賞賜有功之臣。《韓非子》書中記載,孔子認為這種做法是好的,韓非子引用它作為依據,然后責難孔子,韓非書里說的看起來和孔子的意思沒有不同啊?但實際上這是欺騙人的。如何闡明韓非說的是假話呢?【原文】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逐句注解】昔我先君以【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攻打】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才】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慚愧】意。【譯文】我家的先君孔子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6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這時孔子去世11年,“晉四卿”都在世。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期間時間很長,而韓非子稱贊他,一點沒有慚愧的意思。【原文】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節選自《孔叢子·答問》)【逐句注解】是【這】則【就是】世多好事之徒【喜歡多事的人】,皆非【韓非子】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緘口不言】于小道,塞耳【堵住耳朵不聽】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測量】天,植【豎立】寸指以測淵,矇【心智幼稚、昏昧無知】大道【正確的道理】而不悟,信誣說【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以疑圣,殆【大概】非所望【希望】也。”(節選自《孔叢子·答問》)【譯文】這就是世間那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韓非的罪過呀。所以我對于韓非這樣的小道閉口,堵住耳朵很久不聽諸子的語錄。而你立一尺表來測量天高,豎起一寸的手指而測深淵,不明大道更談不上真理,相信邪說而懷疑圣仁,大概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二、2023新高考2卷材料一:
凡戰(打仗。【教材鏈接】《曹劌論戰》:公與之乘,戰于長勺。),若(如果)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狀語后置句,不可于險阻之間戰。險阻,山川險惡梗塞。間,中間,指處于一定的空間或時間里),須要平易(地形平坦)寬廣之地(省略句,須要<于>平易寬廣之地<戰>)。聞鼓則進,聞金(指鑼聲)則止,無有不勝(名詞活用做動詞,獲勝,取勝)。法(兵法)曰:“用眾進止(前進和后退)。”晉太元時(【教材鏈接】《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秦苻堅進屯(駐扎,駐守。【教材鏈接】《陳涉世家》: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壽陽,列陣淝水(省略句,狀語后置句,于淝水列陣。列陣,布列陣勢。),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派)謂符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靠近)水(河流,此指淝水)為陣,是(這)不欲速戰。請君少(稍微,稍稍)卻(退),令將士得(能夠)周旋(盤旋,運轉),仆(謙稱,我)與諸君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而觀之,不亦樂乎!(不亦……乎:不也……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省略句,狀語后置句,宜于淝水阻之),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萬無一失)。”堅曰:“但(只)卻軍,令得過,而我以(率領)鐵騎數十萬向(對著,朝著)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認為)然(正確)。遂麾(指揮)兵(軍隊)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在這個時候),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率領)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參考譯文】
文本一:凡是作戰,如果我眾敵寡,就不能在險阻的地形上進行,而必須在平坦開闊的地方進行。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聲就停止,這樣沒有不取勝的。兵法說:“用眾之法(即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就在于能共進和共退。”晉太元年間,前秦王苻堅進駐壽陽,在淝水沿岸列陣,與晉將謝玄相對峙。謝玄派人告訴苻堅說:“您從遠方來到我境內,靠近淝水布陣,這是不想速戰。請您稍向后退一點,(使我將士能夠渡水上岸),讓雙方士兵能夠(有地方)交戰,我與各位將軍騎著馬慢慢行走觀看,不也是很快樂的嗎?”苻堅部將都說:“應該將晉軍阻隔在淝水那邊,不要讓他們上到我們這邊岸上。我眾他寡,取勝是萬無一失。”苻堅說:“只稍稍后退,讓他們渡河,不等他們渡完河,我就率領幾十萬鐵騎向淝水沖擊而消滅他。”苻融也認為這樣可以。于是指揮軍隊后退,軍隊因為混亂不能停下來。在這個時候,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八千精銳部隊渡過淝水,在淝水南岸大戰苻堅,苻堅軍隊大敗。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來到陣地)出奇(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奇策),攻人不意(料想),斯(這)亦相變之法(兵法)乎(省略句,省掉了謂語“符合”,斯亦<符合>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斗,多是以(用)小術(途徑,方法,策略)而勝(戰勝)無術,以(憑借,依靠)片善(小善)而勝無善,斯(這)安(怎么)足(足夠)以(用來)論(談論)兵法也?若(像)謝玄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破苻堅,非(不是)謝玄之善(善于用兵)也,蓋(表原因,大概因為)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回頭看)侍臣檢(取)《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什么)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保全)。堅以(率領)千余騎赴(投奔)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成功,實現,【教材鏈接】《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此(從這件事)有以見秦師之亂(制造混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為……所:被)。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方略,策略)焉,符堅之類(這類人。【教材鏈接】“之類”“之屬”“之徒”“之倫”)是(這樣)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以……為貴”)適宜。前代事跡,孰(誰,哪一個,哪一種)為(是)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統領)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狀語后置句,苻堅總百萬之眾而于淝水敗),此(這是)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距)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對)。得失事跡,足為(成為)萬代鑒(鏡子,以……為鏡,借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文本二:太宗說:“古人在戰場上善于出奇制勝,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這也是一種變化的策略嗎?”李靖說:“古代的戰斗多是通過小技巧而戰勝沒有技巧的對手,用微小的長處戰勝沒有長處的對手,這能夠論證兵法嗎?例如謝玄擊敗苻堅,并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太宗回頭叫侍臣拿出《謝玄傳》,讀了《謝玄傳》,說:“苻堅什么地方是不善用兵的呢?”李靖說:“我看《苻堅載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全軍覆沒,只有慕容垂的一支軍隊保全。苻堅帶著一千多騎兵前去投奔,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苻堅,但未成功。’這可以看出秦軍內部有人制造混亂。慕容垂獨自保全,說明苻堅已經被慕容垂所困。被敵人所困卻想戰勝敵人,難道不也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沒有策略啊,符堅這這類人就是這樣的。”太宗說:“在軍隊中有分散和集中的時候,分散和集中以恰當為貴。前代的事例中,哪一個在這方面做得好呢?”李靖說:“苻堅統帥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敗,這是因為兵力能夠集中但不能分散所致。而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散駐扎,相隔二十里,當公孫述進攻漢中時,劉尚出兵合擊,大破敵軍,這是因為兵力分散但又能夠集中所致。”太宗說:“對的。前代的得失足以為后世提供借鑒。”
三、2022新高考一卷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連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將要)攻魏,子為(替、給)寡人謀,奈何(怎么辦)?”孟嘗君曰:“有諸侯之(結構助詞,的)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重視、鄭重)為之約車百乘(指兵車一百輛)。[譯文]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您替寡人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的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之(去、到)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表目的,來)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冒昧,斗膽)借兵者,以(表因果,是為了)忠(效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軍隊、兵力)非能強于(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為什么)也?以(因為)其西為趙蔽(作為趙國的屏障)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歃血為盟)于秦是(這、這樣)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將、將要)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孟嘗君)又北(名詞作狀語,向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譯文]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從趙國借些軍隊去救魏國。”趙王說:“寡人不能借。”盂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趙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盂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斗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戰斗力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面為趙國作了遮蔽。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歃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趙王答應了,為魏國發兵十萬,戰車三百輛。盂嘗君又北上拜見了燕王,說,“從前家父經常為燕、魏兩王的交往約會,現在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國。”燕王曰:“吾歲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表目的,來)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國都的城門,也指邊境)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獻上好的計策)于(向)王(狀語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主謂間助詞,取獨)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屈節)割地,以(把)國之半與秦,秦必去(撤兵)矣。秦已去魏,魏王悉(作動詞,傾其全部)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憑借、依靠)趙之眾,以(用)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名詞作動詞,得到好處)?利(名詞,好處)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道路與鄉里)近而輸(這里指糧草的供給)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悅)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而且)亟(快)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講和、求和)于魏。因(于是)歸(歸還)燕、趙之兵,而(并且)封田文。[譯文]燕王說:“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會怎么樣呢?”盂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國家帶來好處。現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它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盂嘗君說:“題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恐‘陷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王傾韓國、魏國的全部軍隊,叉西借秦國軍隊,再依靠趙國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自己會跋涉幾千里寒幫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那么對于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里很近,補給給養又很容易。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王說,“您走吧,寡人聽從您的了。”于是為盂嘗君發兵八萬,戰車二百輛,跟從孟嘗君。魏王大喜,說:“您借燕國、趙國的軍隊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四、2022新高考2卷吳漢(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降(招降)河北,人為(對,向)言【人為之言,省略句】:“吳子顏,奇士也【判斷句】,可與計(謀劃)事【可與之計事,省略句】。”吳漢為人(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態度,指人在形貌或品性方面所表現的特征)質(質樸)厚(敦厚)少文(文采)【《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造次(匆忙;倉促、《論語·里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不能以(用)辭語自達(表達自己的意思,賓語前置,達自),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接二連三,再,兩次,《六國論》“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召見,其后勤勤(勤苦;努力不倦。《漢書·王莽傳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為天下,厚劉氏也。)不離公門,上【指光武帝劉秀】亦以(因為)其南陽人,漸(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親(親近)之。上既破(攻占)邯鄲,誅(誅殺)王郎(王郎本是趙國邯鄲人,最初是以卜相為業,趙繆王之子劉林偽稱王郎是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擁戴他在邯鄲稱帝),召鄧禹宿,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語(談論,說)曰:“吾欲北(名作狀,在北方,到北方)發(調遣,派遣)幽州突騎(用于沖鋒陷陣的精銳騎兵),諸將誰可使者(誰是可以出使的人?,使,出使,《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多次)與語(交談)【省略句,與之語】,其人勇鷙(勇猛強悍,鷙,本義為兇猛的鳥,引申為兇猛)有智謀,諸將鮮([xiǎn],很少《陳情表》“既無叔伯,終鮮兄弟。”)能及(比得上)者。”上于是以(讓)漢為(做,擔任)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古代治民之官,指一州之長。后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牧伯”州郡的長官)苗曾,上以(認為)禹為(是)知人(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親自,《陳情表》“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被(同“披”穿)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全,都)進,后至者斬。”遂鼓(擊鼓,名作動)而進,賊兵大破(大敗)。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平定)之。吳漢伐蜀,分營(安營,駐扎)于水南水北【介賓短語后置】,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引(率領)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號“白帝”,國號為“成”,崇尚白色,號稱“白帝”,杜甫《閣夜》:“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躍馬”,指公孫述,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2024-2025學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公益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4月質量檢測試題(四)數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金山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三年級期中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考第三次質量調研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軟件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濟南歷下區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班第一次綜合質量檢查數學試題含解析
- 昆明藝術職業學院《土地管理信息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湛江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
- 乳制品企業良好生產規范
- 2025中國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白皮書
- 海南省天一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學業水平診斷(四)語文試題及答案
- 社會認知力測試題及答案
- 肉雞供需合同協議網頁
- 旅游合同簽署委托協議
- 《機械制圖(多學時)》中職全套教學課件
- 駱駝祥子考點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新教科版小學1-6年級科學需做實驗目錄
- 人體紅外測溫儀的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 球墨鑄鐵管安裝施工方案(完整版)
- 個人檔案表(最新整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