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陜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陜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陜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陜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榆林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同為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紅山文化與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凌家灘文化的玉器有許多相似之處,如:玦形玉龍、斜口簡形器、玉人的禱祝姿勢。這可以說明當時()A.水路交通較為便利 B.區域貿易往來頻繁C.“以玉為美”觀念出現 D.不同文化存在聯系2.宗譜是記載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米脂艾氏宗譜》曾獲“中華好家譜”最佳編修一等獎。纂修宗譜體現了()A.宗法制度的不斷加強 B.血緣關系是政治統治的基礎C.尊宗敬祖的宗法觀念 D.儒家思想對社會治理的影響3.《孟子》《韓非子》指出,深耕土地,田間容易除草。《呂氏春秋》主張,深耕可防大草生長,減少病蟲害,增加糧食產量。這些文獻記載表明()A.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 B.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C.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 D.百家的農業思想趨同4.有學者研究發現,從秦惠文王始設相到秦朝滅亡的百余年間,擔任秦相要職者24人,而國籍可考者17人中有16人是以客卿的身份任相的。這反映出秦()A.以客卿制作為選官的主要制度 B.文化發展遠遠滯后于東方六國C.任用客卿削弱了本土貴族勢力 D.用人思想具有實用性和開放性5.東漢末年,士人對君臣關系有了新的思考,他們認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這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動搖 B.政局混亂,君主權力弱化C.士大夫對理想政治的追求 D.三教并行,思想文化活躍6.十六國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多個政權,由借用漢朝后裔之名立國到自稱“中國”,使得“中國”一詞的應用及含義發生變動。這一現象有利于()A.提升民族政權的治理水平 B.實現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C.改變少數民族的落后文化 D.促進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7.據文獻記載,唐都長安人口約100多萬,寬闊的街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中亞各國人,他們或為商人、或為使節、或為雇傭軍。這反映出唐朝()A.外交開放多元 B.募兵制度成熟 C.交通四通八達 D.夜市經濟繁榮8.神冊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機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諸夷之法,即《決獄法》,漢人則斷以《律令》。”這兩項法令的實施有利于()A.健全法律體系 B.強化專制統治 C.實現區域自治 D.加強社會治理9.漢代諫議隨皇帝左右,諫諍和諷議皇帝言行,隸屬宰相。唐代諫官分臺、諫兩種,臺官主要負責糾彈百官,諫官主要負責規諫皇帝。宋代置諫院,掌規諫朝政得失,諫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決定,臺、諫官均由皇帝親擢。這一變化反映出()A.國家治理的完善 B.集權政治的發展 C.監察制度的優化 D.選官制度的創新10.元代戶籍按職業可分為軍戶、民戶、匠戶、僧道戶、灶戶、漁戶等,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襲,不得變動。其中儒人與道、僧、尼、彌勒教徒并列。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財政收入 B.抑制儒學發展 C.加強國家治理 D.改革戶籍制度11.明朝前期,設置“九邊重鎮”防范蒙古;后期雙方協議,開設互市。這一變化反映出“九邊”()A.由防御功能變為互市貿易功能 B.成為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窗口C.劃清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界線 D.打破了漢民族傳統的民族觀念12.康熙五十一年諭:“將直隸各省現今征收錢糧冊內有名人丁,永為定數,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錢糧,但將實數另造清冊具報。”這一做法使得()A.地丁合并征銀 B.百姓賦役免除 C.人身依附加強 D.商品經濟發展13.近代中國被卷入現代化大潮之初,采取的是“應變”策略。為維護皇朝統治而仿造洋槍洋炮洋艦,即把變革納入祖傳體制內。這種應變性的現代化()A.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 B.瓦解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C.是地主階級進行的保守變革 D.目的是實施富民興國的戰略14.“洪憲帝制”和張勛復辟均植根于相同的社會土壤和長期積淀形成的皇權心態。這兩場復辟時間雖短,卻迫人深思。據此可知()A.辛亥革命具有一定局限 B.民主共和不符合中國國情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D.中國政治生態被徹底改變15.新文化運動初期,李大釗主張通過爭取民主權利來解放婦女。五四運動后,他開始闡釋這樣一個觀點,“婦女的歷史地位、道德觀念、家族制度的變化都是社會經濟制度變化的結果”。這一變化是因為()A.婦女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B.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C.封建倫理綱常逐漸式微 D.婦女問題成為社會共識16.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是各民族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政治組織,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是為“中華國家之再造,中華民族之復活”而奮斗的政黨。這集中反映在()A.中共一大確立的奮斗目標 B.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綱領C.中共三大通過的決議內容 D.八七會議確定的革命方針17.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農村革命根據地均位于偏僻山區。為及時傳遞信息,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在根據地內部形成了縣、區一級以交通站為主,鄉級以下以遞步哨和傳山哨為主的分工互補的通訊模式,并得到有效運行。這種通訊網絡的建立,主要說明了()A.群眾路線是革命斗爭重要法寶 B.群眾支持工農武裝割據斗爭C.革命根據地注重基層政權建設 D.通信網成為保衛邊區的屏障18.陜甘寧邊區是敵后戰場抗日武裝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為了組織全面抗戰,中國共產黨采取了一系列壯大革命力量的措施。下表是當時邊區部分地區的參議員統計。據表可知()縣別鄉(市)參議員總數共產黨員總數共產黨員所占百分比安塞118121718.4綏德288940013.8吳堡84924729.1米脂276250318.2合水76922529.3鎮原5398315.4環縣96325326.3新寧58615125.8合計105382079平均22——摘自1944年3月25日林伯渠在陜甘寧邊區高干會上的報告A.三三制建設的成效顯著 B.廣大民眾積極參與民主建設C.減租減息得到社會認可 D.部分地區民主建設存在隱患19.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西南幾百米處,有一座院子。院子土墻黑門,門前立一石碑,上刻碑文“全國土地會議會址”。這次會議()A.促進了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展 B.推動了減租減息運動的發展C.加快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 D.滿足了全國農民的土地需求20.據中共中央研究室資料:“1956年與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經濟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營經濟由0.7%上升到7.3%,個體經濟由71.8%下降到7.1%,資本主義經濟由6.9%下降到接近于0。”這些變化說明新中國()A.國營經濟比重明顯上升 B.經濟結構出現顯著變化C.商品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D.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1.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標志著我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這是因為該憲法()A.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強化了權力集中的機制C.采用了代議制民主的框架 D.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理念22.中共八大決定,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改進國家的行政體制,適當擴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管理權限;保證企業在國家統一領導和統一計劃下,在財務管理和干部管理等具體工作方面有適當自主權。這反映當時我國()A.實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 B.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C.初步明確經濟體制改革方向 D.完全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影響23.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2002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2010年全面建成;2003年我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合作內容不斷豐富,規模迅速擴大。這些活動()A.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睦鄰友好關系 B.表明中國主導不結盟運動的發展C.反映出中國奉行全方位開放戰略 D.加深了與新興市場國家合作關系24.下面是2005-2012年國內旅游人數統計圖表。表中數據反映出()A.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主要組成 B.經濟全球化推動旅游業發展C.人們對國內旅游興趣日益增長 D.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偉大成就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隋唐時期法律制度已經較完備、系統,《唐律疏議》乃集唐以前封建法典之大成。唐統治者在立法中充分貫徹禮,將禮作為確定其一般原則、罪名和刑罰的主要依據。《唐律疏議》中強調:“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法尚簡約、法尚寬疏是封建王朝所倡導的立法準則,隋唐統治者較好地把握了這一準則,律法中大大減少了死、流罪等條文。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頒布的〈永徽律〉,對(貞觀律〉律文本身也未做較大改動,主要是充實內容,撰修解釋律文的疏義。——摘編自王超《論隋唐法律運行中的道德生活》材料二:浙江浦江縣鄭義門以《鄭氏規范》治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鄭氏規范》節選第11條:“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縱奢侈以干天刑……”第12條:“人家盛衰,皆系乎積善與積惡而已。何謂積善?居家則孝悌;何謂積惡?恃己之勢以自強,克人之財以自富。……”第86條:“……即仕,需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第87條:“子孫倘有出仕者,當蚤(早)夜切切以報國為務。撫恤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1)根據材料一,概括隋唐時期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6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鄭氏規范》中的具體族規。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隋唐法律和《鄭氏規范》共同的社會價值。(8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李子洲(1892-1929年),陜西綏德人。早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5月,李子洲出任位于綏德的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校長。(在開學典禮上,李子洲發表講話)他表示自己“遷就此職”不“只為師資教育、個人職業”,而是“為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種子”、“建設人類最科學最美滿最理想的共產主義中國”。上任后,李子洲確立了“發展青年身心、培育積極道德、注重科學教育、造就優良師資”的辦學宗旨,積極組織制定新的教學大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引入了《社會科學概論》《社會進化史》等課程。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組織學生進行講演競賽、排演新劇、創辦進步刊物等。在李子洲的指導下,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摘編自人民網?黨史故事《李子洲在陜西省立“四師”》材料二:梅貽琦(1889-1962年),祖籍江蘇武進。全面抗戰爆發后,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并為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他在西南聯大時期的教育實踐,體現了他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他認為,只有大學實行通識教育,才能培養出擔任“新民”重任的合格人才。他說:“竊以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摘編自黃延復、鐘秀斌《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1)根據材料一,概括李子洲在教育領域改革的措施。(6分)(2)比較材料一、二中李子洲和梅貽琦在辦學理念上的差異。結合材料,分別指出教育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8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78年12月13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布,寶鋼正式動工興建。1978年12月至1985年9月第一座高爐及相應的煉鋼、公輔設施投入生產,寶鋼一期工程啟動;冷軋項目從德國引進,其他的設備均來自日本;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了竣工儀式。1985年10月至1992年7月第二座高爐及煉鋼、軋鋼工程相繼投入生產,寶鋼二期工程啟動。設備采用國外引進和國內設計相結合,高爐、焦爐等設備自主設計制造。1993年7月“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更名為“寶山鋼鐵(集團)公司”。1998年11月寶山鋼鐵(集團)公司與上鋼、梅鋼合并,成立上海寶鋼集團公司。聯合重組后,寶鋼加快產品結構調整,老國有企業重新煥發活力。2000年2月至12月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寶鋼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產,主要的鋼材品種全部可替代進口產品,寶鋼成為世界領先的鋼鐵企業。2012年5月至9月為實現產業布局優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寶鋼湛江鋼鐵基地投產,主要產品為熱軋板、冷軋板、硅鋼,與上海基地分工協同、產線互補。2022年2月湛江鋼鐵零碳示范工廠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開工。——摘編自陳子昂、谷林著《共和國的鋼鐵歲月》(1)根據材料,概括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發展的階段性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上海寶山鋼鐵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著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作用的博物館,承載著人類的記憶,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珍視人類文明遺產。——摘編自謝清《博物館是一扇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窗戶》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榆林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D2.C3.A4.D5.B6.D7.A8.D9.B10.C11.B12.D13.C14.A15.B16.B17.A18.D19.C20.B21.A22.B23.C24.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25.(14分)(1)原則:注重繼承,在前代法律的基礎之上發展完善;禮法結合,以禮作為制定法律的主要依據(隋唐律法儒家化);立法簡寬,從形式到內容上大大簡化了法律條文;法需穩定,律法的制定與變革要重視其穩定性。(一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2)族規:孝義傳家;清廉節儉;勤政報國;體恤百姓。(每點1分,共4分)社會價值:有利于提升國家和社會治理;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每點2分,共4分)26.(14分)(1)措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宣傳革命思想;進行課程改革,引入社會科學理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以培養具有先進思想、科學素質的人才為辦學宗旨。(一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2)差異:指導思想不同:李子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梅貽琦強調兼容并包;課程設計不同:李子洲注重思想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學習,梅貽琦更重視通識教育。(每點2分,共4分)作用:教育推動社會發展進程。李子洲教育改革培養了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革命人才,推動革命進程;西南聯大保存了科研力量,培養卓有成就的人才,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精神基礎。(每點2分,共4分)27.(12分)(1)階段性特點:1978年—1985年,企業起步階段,引進外資與技術、設備;1985年—1992年,企業發展階段,主要設備國產化;1993年—2000年,企業深化改革階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