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集訓6 古代詩歌鑒賞-2022大二輪【導學教程】 高考語文專題輔導與訓練_第1頁
專題集訓6 古代詩歌鑒賞-2022大二輪【導學教程】 高考語文專題輔導與訓練_第2頁
專題集訓6 古代詩歌鑒賞-2022大二輪【導學教程】 高考語文專題輔導與訓練_第3頁
專題集訓6 古代詩歌鑒賞-2022大二輪【導學教程】 高考語文專題輔導與訓練_第4頁
專題集訓6 古代詩歌鑒賞-2022大二輪【導學教程】 高考語文專題輔導與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集訓(六)古代詩歌鑒賞

A組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2題。

夏州閏胡常侍

羅隱

百尺高臺勃勃州,大刀長戟漢諸侯。

征鴻過盡邊云闊,戰馬閑來寒草秋。

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

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

[注]夏州:故址在今陜西靖邊東北。晉代時為夏王赫連勃勃建都的統萬城,后北魏滅

夏,改名夏州。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寫夏州城樓巍峨,武器精良,從而說明夏州是軍力強大、固若金湯的城池。

B.詩的首聯明寫夏州城的險固,暗贊胡常侍統御有方,是國家戍守邊境的得力將領。

C.作者贊頌守邊將士披肝瀝膽,己準備好獻身國家,卻沒有為子孫謀取絲毫的財產。

D.國家雖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邊將士年富力強,仍是為國效力的大好時期。

解析“國家雖已不是多事之秋”錯,詩的尾聯”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

意思是,聽說隴蜀一帶現在事端仍舊多發,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還未白頭。可是選項中卻說

國家已經不是多事之秋,所以錯誤。故選D。

答案D

2.這首詩的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全詩看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的意象、分析表達作用的能力。本題要求分析頷聯描繪的

畫面特點及在全詩中的作用。頷聯“征鴻過盡邊云闊,戰馬閑來寒草秋”描寫的是塞外的秋

景,意思是,鴻雁遠飛,消失在遼闊的天際,戰馬閑來,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征鴻過盡”

為遠景,“戰馬閑”為近景,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幅高遠寥廓、瀟灑悠閑的景象,這兩句詩運

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從側面反映出夏州在胡侍衛的鎮守下,兵強馬壯,戰士驍勇善戰。以

景寓情,表達了對胡常侍的贊美和敬佩之情,為下文贊頌守邊將士披肝瀝膽,獻身國家的豪

情壯志作鋪墊。

答案畫面:作者的視線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幅高遠寥廓的西北秋景圖。由夏州城樓上

遠遠望去,雁陣漸漸消失在天際,秋日的天空更顯得空闊遼遠;夏州城下,戰馬悠閑地啃食

著野草。作用:雄健渾厚的景物描寫,為下文贊頌守邊將士為國奉獻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鋪墊。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②,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注]①斛斯山人:復姓斛斯的隱士。②松風:古琴曲,即《風入松曲》。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二句中“暮”“歸”兩字,表明天色已晚,詩人踏上歸途。三、四句是說,詩

人回顧來路看到山林蒼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中,“荊扉”指簡易的柴門。這兩句運用了白描手法,

顯示出詩人與主人之間誠摯的友誼。

C.”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兩句,對意象的選擇,對意境的處理,都注意到了對

仗工整,充分體現了本詩律詩的特點。

D.這首詩寫的是探訪友人的所見所感及瑣事人情,讀來自然親切,曉暢清新,也表現

出詩人慣有的朗俊豪爽的風格。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項,“充分體現

了本詩律詩的特點”分析錯誤,這首詩為五言古體詩,而不是律詩。

答案C

4.從全詩來看,令詩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詩是一首寫景詩,作者“陶然”肯

定與“景情”有關,所以從文中找出怡人之景和怡人之情即可。“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該句是說游玩時看到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葵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該句是說“我”喝醉酒主人非常

高興,忘了世俗奸詐心機,這里的主客歡愉,忘記一切世俗煩惱,也是作者“陶然”的原因。

答案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詩人白天游玩,山中有茂盛的清蒼、翠綠之色。②朋友家

的恬靜環境令人稱羨: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徑兩旁,綠竹濃密,青蘿依依。③與朋友歡欣暢

談令人沉醉:主客暢飲,飲酒高歌,忘掉世俗心機的歡快令人沉醉。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

重有感

李商隱

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②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注]①唐文宗時,宦官專權,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上表聲討,并準備起兵征討。李商

隱聞訊寫下了這首詩。②竇融:東漢深州牧,他得知光武帝劉秀將要征討西北軍閥,就主動

上表請問發兵日期,甘愿為朝廷效力。③陶侃:東晉時任荊州刺史。蘇峻叛亂,陶侃領兵直

抵石頭城,殺死蘇峻,大獲全勝。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是說劉從諫是擁有軍權的一方主將,占據著非常有利的形勢。

B.次句言無論是平順時期,還是危難當頭,都應該為君主分擔憂愁。

C.詩人以竇融上疏比喻劉從諫上表,運用典故,讀來含蓄蘊藉。

D.詩人希望劉從諫像陶侃一樣及早出兵,徹底鏟除宦官,保衛皇室。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項,錯在“無論是平順時期,還

是危難當頭”,“安危”在本詩中是偏義復詞,指危難的時候。

答案B

6.本詩頸聯常為人津津樂道,請對其精妙之處加以賞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頸聯“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

秋”,意思是“哪能有蛟龍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沒有鷹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頸聯中用

了兩個比喻。“蛟龍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權力和自由。“鷹隼與高秋”,

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將奮起反擊宦官。兩個比喻都很形象。前者,是根本不應出現的,然而卻

是已成的事實,所以用“豈有”這個反詰表達強烈的義憤,和對這種局面的不能容忍,也激

勵和敦促劉從諫及早出師平定宦官之亂,表意含蓄,耐人尋味;后者,是在“蛟龍失水”的

情況下理應出現卻竟未出現的局面,所以用“更無(根本沒有)”表達深切的憂恨和強烈的失

望。與上面的“須共”“宜次”聯系起來,還不難體味出其中隱含著對徒有空言而無實際行

動、能為“鷹隼”而竟未為“鷹隼”者的不滿與失望。修辭格的兼用,形象而強烈地表達了

對國家危難的擔憂之情。

答案①巧妙設喻,“蛟龍愁失水”喻指皇帝受制于宦官,失去權力和自由。“鷹隼”

喻指英勇善戰的武臣,形象生動。②運用反詰,激勵和敦促劉從諫及早出師平定宦官之亂,

表意含蓄,耐人尋味。③修辭格的兼用,形象而強烈地表達了對國家危難的擔憂之情。

四、(2021.湖南長沙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7?8題。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憐皇樹③,不學荊州利木奴④。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注]①柳州:今屬廣西,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②楚客:指楚國詩人屈原。③皇樹:

即橘樹,屈原愛橘,曾作《橘頌》贊美橘之品行。④木奴:指柑橘的果實。柳宗元在本詩中

將柑與橘看作同一物。據晉習鑿齒《襄陽記》記載,三國時荊州人李衡住宅,種柑橘千株,

他臨死時叮囑兒子說待柑樹長成則可賴之維持生計,后果然。后世因此稱柑橘樹為“木奴”。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以敘事語開篇,自然流暢,第二句中,詩人使用“新”“遍”兩個看似平平無

奇的字,卻分別寫出了柑葉的嫩綠和繁盛,頗具匠心。

B.頷聯先借屈原愛橘的典故表明自己和屈原對橘樹的態度是高度一致的;又借李衡的

典故直言自己雖為生計所困也不會對柑樹存功利之心。

C.頸聯想象奇特,用“聞”字把柑橘樹開花似“噴雪”與花開香四溢一筆寫出,又用

“垂珠”形容累累碩果,將上文“憐”的內容具體化。

D.全詩名為記事篇,實為抒懷作。詩中種柑樹、贊柑樹并設想待其開花結果自己即可

品嘗等一系列描寫,其實都是在抒發內心委婉曲折的情感。

解析“直言自己雖為生計所困也不會對柑樹存功利之心”一句表述錯誤。詩人在詩中

并未明言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因此,“為生計所困”無據。

答案B

8.古人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請試著分析一下,這首詩

抒發了詩人內心怎樣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對柑橘樹深沉的喜愛之情。由“憐”寫起,到“幾歲開花”的盼望,再到“何

人摘實”隱含的淡淡傷感,對柑橘的情感經歷了一波三折。②因身心孤寂而生出的傷感之情。

頸聯借花開飄香渲染出一派熱鬧氛圍,但實際上是借外界的熱鬧來反襯自己內心的孤寂與傷

感。③心交古賢不慕榮利的自得之情。頷聯通過用典、對比,寄寓了他心有堅守、追求高潔

的人生態度。④因貶傷懷卻仍自我調侃的曠達之情。尾聯本可順勢直接抒發自己遷謫時日已

久的感傷,而詩人仍以平緩的語調故作達觀之語。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

萬山潭”作

孟浩然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②,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注]①萬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處。萬山在襄陽西北、漢水南岸。②據《列仙傳》載,

江妃二神女嘗出游江漢之濱,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因請其配飾,二女遂手解佩與之,

交甫受而懷之,去數十步,佩與二女俱不見。

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穩坐磐石之上垂釣,心境仿佛與水性相通,將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魚兒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為動景,又恰與上聯穩坐之“靜”形成對照。

C.后兩聯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過程說成是在“尋訪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詩人為傳說而神往卻求之不得,只得與當年的鄭交甫一樣心懷遺憾,郁悶而歸。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鑒賞能力。D項,“心懷遺憾,郁悶而歸”錯。結合

“沿月棹歌還”可知,詩人雖求之不得,也并不沮喪,而是唱著歌乘興歸去。

答案D

10.聞一多稱此詩貴在“沖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詩沒有,淡到看不見詩了,

才是真孟浩然的詩”。請結合詩句,對本詩“淡”的特點加以說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風格的鑒賞能力。題干當中給出了“沖淡”一詞,已經給學

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學生可以從詩歌內容、意境、情感、語言等角度分析其“沖淡”的特

征。比如,從意象和情感來看,首聯寫詩人沖淡的心情和垂釣之樂。垂釣本身,已樂在其中,

何況靜坐磐石之上。“坐”之一字,更顯安閑,沒有激烈的爭斗之心、憂愁之情。且潭水清

澈,與閑適的心境相默契。頷聯,“魚行潭樹下”,寫潭側之樹高于潭中之魚,且樹影映入

潭水之中,魚兒翕翕游動,自由自在。樹的倒影的蕩漾美,與游魚的動態美相互參差,更顯

出美的多樣性。且“魚行”與“猿掛”,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更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潭

樹下”與“島藤間”,一潭一島,一樹一藤,一下一上,也顯示出對稱美。此句寫景色彩清

淡,意象只用“行"和''掛",清朗簡潔。總之,情感和意境都顯出一種“沖淡”之美。從

語言上看,文辭簡潔,用詞樸實,不事雕琢、不尚華麗,明白如話。如“沿”字,用得簡單

又極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兒的動態美,表明不僅僅是一點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滿舟,

銀輝一路,歌聲不絕。此情此景,令人向往。從結構上和章法上看,四聯融詩人所為、所見、

所想于一體,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全詩有動有靜。首、頷二聯,以靜為主,寓動于靜;

頸、尾二聯,以動為主,寓靜于動。沖淡之風,顯隱于動靜之中。

答案①意象素雅清淡:詩中的萬山潭水色彩清淡;猿、魚等意象不著雕飾,清朗簡潔。

②情感閑適恬淡:詩人心境平和純粹、安然自得,沒有激烈的爭斗之心、憂愁之情。③語言

簡潔淡雅:五言律詩文辭簡潔,用詞樸實,不事雕琢、不尚華麗,明白如話。④結構自然沖

淡:四聯融詩人所為、所見、所想于一體,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

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1?12題。

懷明叔三首(其一)

[宋]趙蕃

結交不在早,傾蓋有余歡。

愧比陳蕃榻,猶吾陋巷簞。

新來幾日另L無計百憂寬。

世俗輕交態,相期在歲寒。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交友的認識:相交不在早晚,而貴在相知。

B.與友人分別后就感到了無法排解的憂愁,以此表現出了作者深深的思念。

C.作者認為不必在意世俗之人的情意淡薄,與朋友相約在歲寒時節再相聚。

D.這首詩不重寫景,而在簡淡、平靜的敘述和議論中,傳達出深厚的情感。

解析“與朋友相約在歲寒時節再相聚”錯誤。“相期在歲寒”化用了《論語》中“歲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此典故與朋友相互勉勵,要砥礪品行,如松柏一般不因

艱難處境改變。

答案C

12.頷聯運用了什么典故?請簡要概括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愧比陳蕃榻,猶吾陋巷簞”,抓住“陳蕃榻”“陋巷簞”分析,主要運用陳蕃

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顏回在陋巷簞食瓢飲的典故。陳蕃榻,后漢陳蕃為太守,在郡不接

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見《后漢書?徐稚傳》。后因以“陳蕃榻”為禮賢下士

之典。“愧比陳蕃榻”,用一個“愧”字,是說自己不敢與之相比,表達了自己的歉意和謙

虛。陋巷簞,意思是住在陋巷里,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出自《論語?雍

也篇》。“猶吾”,是和我很像,表現了與朋友之間的交往要不計貧困富足的情懷。

答案(1)典故:陳蕃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顏回在陋巷簞食瓢飲的典故;(2)情感:

①用陳蕃的典故是說自己不敢與之相比,表達了自己名位不高、對朋友招待不足的歉意和謙

虛;②用顏回的典故是說自己與其處境一樣,表現了與朋友之間的交往不計清貧、自足自樂

的情懷。

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3?14題。

示張寺丞”王校勘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酒難禁髓漉②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游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

[注]①寺丞,校勘:官名。②灘湘:滿溢的樣子。③游梁:梁孝王好賓客,一時才士

多游梁園。

13.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清明時節,春意闌珊,假期將至未至,首聯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徘徊幽徑的詩人形象。

B.頷聯用語凝練,“斑斑”寫出了雨的點滴不斷,"雨"和''酒"都浸染著詩人的傷

春愁緒。

C.頸聯既有詩人對落花的眷戀,又借燕歸抒寫了歲月流轉的感慨,虛寫的景物中深含

理趣。

D.本詩即景抒懷,遣興言志,將描寫、抒情、議論藝術地融合在一起,纏綿含蓄,情

韻深長。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鑒賞詩歌內容、情感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項,“虛寫的景

物”錯誤,“花落去”“燕歸來”都是眼前景,具體可感;“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卻

是抽象的思緒,兩句是虛實相間的筆法。

答案c

14.詩歌尾聯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句含意的能力。尾聯的意思是:游園賓客中有很多才華橫溢

的士子,不吝惜錢財才能多選拔些賢才。尾聯反轉點題,出人意表,指出寫詩的用意。詩人

既已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傷春嘆逝,無濟于事,猛然從愁思中振起,表示要以及時選才為己

任,主旨豁然呈露。“游梁賦客”,借用漢代梁孝王好賓客,一時才士多游梁園之典故以自

喻,詩人把張先、王琪比作當年梁園中的司馬相如與枚乘之輩,極稱其學識富贍,才思出眾。

“莫惜青錢萬選才”一句,畢現詩人曠達豪俊的性格。晏殊地位顯要,厚于自奉,且不惜錢

財收留賓客。一個“萬”字,寫出其選才宏旨,顯出宰相風度。

答案①尾聯說游園賓客中有很多有才華的士子,不吝惜錢財才能多選拔些賢才。②

尾聯點題,指出寫詩的用意。詩人傷春嘆逝,無濟于事,于是從愁思中振起,表示要以及時

選才為己任,彰顯出一位性格曠放、輕財重客、多引后進的政治家風范。

八、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15?16題。

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陽

[宋]楊萬里

其一

綠楊接葉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過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其二

曉翠妨人看遠山,小風偏入客衣單。

桃花愛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注]這兩首詩為楊萬里赴任廣東常平茶鹽之職途中所作。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首詩角度有同有異:都描寫了早春景物,但第二首重點寫“寒”,暗點詩題“二

月一日"和“曉”。

B.第一首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和“新生”等詞語形容水,令人產生喜

悅憐愛之情。

C.第二首后三句運用擬人手法,“偏入”“愛做”“自寒”等詞語將小風和桃花寫得

意趣盎然,鮮活生動。

D.兩首詩都描繪了一個優美寧靜而又傷感凄迷的境界,視角獨特,動靜交錯,詩意清

新,自成妙諦。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項,“傷感凄迷的境

界”錯。兩首詩都很優美寧靜,富有生機和美感,沒有“傷感凄楚”。

答案D

16.晚清詩評家陳衍曾說:“宋詩……大抵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

說、側一層說。”意思是說宋詩層次曲折,富于變化。請結合兩首詩做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手法、結構的能力。楊萬里十分擅長發現并狀

寫生活中的美,擅長在委婉曲折的寫景中理趣橫生。(1)第一首,詩人采用變化的視角來寫

景。首句“綠楊接葉杏交花”先采用平視,描寫近處之景:春回大地,柳葉見天展開,葉葉

交接,杏花不時綻放,朵朵銜疊;接著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采用俯視,描寫春水悄悄

滋生、升漲,但是還有沙地露在水上;最后兩句“過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寫

隔江遠望之景,詩人離開了綠楊紅杏的此岸,渡河到了彼岸,無意中回頭一看:那樹、那花、

那水,成了綠、紅等色塊拼合的一片。總之,詩人通過視角的變化帶來的結果,揭示了“當

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2)第二首,詩人通過自己的感覺變化來寫景。本詩第二句“小

風偏入客衣單”,先寫自己感受到寒意,后寫“桃花愛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寫詩

人將寒意轉移給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覺。詩人憶起晨間的冷,但并不僅僅寫冷,而是借由

一系列景物,比如桃花、曉翠、小風等的俏皮可愛,將寒冷也寫得活力滿滿,仍然不離對春

的喜愛和對無限春光的大自然的熱愛。詩人通過自己的感覺變化來寫景,揭示了“物我同

一”或“物我相融”的道理。

答案(1)視角曲折:“其一”由平視近處所見,再寫俯視所見,最后寫隔江遠望所見。

(2)感覺變化:“其二”先寫自己感受到寒意,后將寒意轉移給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覺。(3)

詩歌一波三折,委婉曲折而理趣橫生。如“其一”通過視角的變化帶來的結果揭示“當局者

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其二揭示了“物我同一(相融)”的道理。

B組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杜甫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注]①裴迪,唐代詩人,晚年入蜀做幕僚,與杜甫常有詩歌唱和。裴迪原作已佚,

但其中裴迪可能表達了自己無法折梅相贈的遺憾。②何遜,南朝梁代詩人,曾于揚州作《詠

早梅》一詩。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裴迪詩中寫到東亭梅花,杜甫將之和何遜詩作相提并論,表達了對裴作的欣賞。

B.頷聯上句緊扣詩題中的“相憶”,杜甫對雪遙遙相憶,抒發了對裴迪的無限思念。

C.頷聯下句緊扣詩題中的“送客”,用一個疑問句表達了亂世中彼此的身不由己。

D.尾聯回到現實,以眼前所見江梅盛放催人白頭,婉轉地寫出了自己的滿腔愁緒。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意象、表現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項,“杜甫對雪遙遙

相憶,抒發了對裴迪的無限思念”錯。頷聯都是從對方設辭,寫的是裴迪對杜甫的“相憶”,

詩題也可證明這一點。

答案B

2.明代王世貞認為頸聯為“古今詠梅第一”,請賞析此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頸聯“幸不折來傷歲暮,若

為看去亂鄉愁”的意思是幸虧沒有寄來折梅,勾起“我”歲末傷情,賞閱折梅,怎堪那鄉愁

繚亂,思緒紛紛。早梅開花在歲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歲月無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

思鄉,渴望與親人團聚。詩人表示幸虧裴迪沒有折梅相寄,否則自己看著梅花可能會有歲暮

之感、思鄉之愁。此聯沒有點明“梅花”,但卻借裴迪未曾寄來的梅花感嘆自己的年華老去、

羈旅思鄉,不著一“梅”字,卻寫出了詩人借“梅花”說幸虧友人未折梅寄來,否則一定會

勾起自己感慨年華老去、羈旅思鄉之情的。由此可見,此聯實為詠物詩的最高境界。詩人沒

有直接抒發自己年華老去、羈旅思鄉之情,而是從對方設辭,側面描寫梅花,借此抒情,實

為“古今詠梅第一”。從對仗的角度分析,此聯使用“來”與“去”,內容上先說“幸不

折”“傷歲暮”,否則自己“若為看”“亂鄉愁”,這樣的流水對,對仗工整而又語意貫通,

靈動飛揚。

答案①內容上,杜甫表示幸虧裴迪沒有折梅相寄,否則自己看著梅花可能會有歲暮之

感、思鄉之愁;②形式上,此聯側面描寫梅花,用虛字對、流水對,對仗工整而又語意貫通,

靈動飛揚;③情感上,此聯沒有點明“梅花”,但卻借裴迪未曾寄來的梅花感嘆自己的年華

老去、羈旅思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實為詠物詩的最高境界。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

上禮部李侍郎?白鷺

劉長卿

亭亭常獨立,川上時延頸。

秋水寒白毛,夕陽吊孤影。

幽姿閑自媚,逸翻思一騁。

如有長風吹,青云在俄頃。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尾聯字面上是說如果有長風吹送,白鷺必能高飛遠舉,實際上另有深意。

B.頸聯運用擬人手法表現白鷺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長空,一展風采。

C.“延頸”寫白鷺盼望詩人到來,“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涼落寞。

D.從題目看,這首詩是獻給禮部李侍郎的詩;它既是詠物詩,又是自薦詩。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項,“'延頸'寫白

鷺盼望詩人到來”錯。“延頸”寫白鷺的顧盼之姿態。實際上是寫詩人盼望賞識和推薦他的

人到來。

答案c

4.詠物詩講究“粘脫”。粘,即筆墨集中在寫物上;脫,即離開此物而言。一首好的

詠物詩,應該是粘脫自如。請具體分析本詩在這方面的特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本詩是詠物詩,又是自薦

詩。從題目看,這首詩是獻給禮部李侍郎的詩。首聯,描寫白鷺在江河之上亭亭獨立、伸延

長頸等待人來的幽雅風姿。實際上是寫自己擁有才華。頷聯,寫白鷺久待不至的落寞與孤獨

的困境,實際上是為了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孤獨之情。頸聯,運用擬人手法表

現白鷺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長空,一展風采。“幽姿閑自媚”,詩人借助白鷺表現

自我情懷,寫白鷺悠閑自在自我欣賞,看出詩人懷才不遇、無人賞識的苦悶孤寂。“逸翩思

一騁”,本是表面寫白鷺渴望飛翔,實際上寫的是詩人希望有所作為,實現理想志向。尾聯

字面上是說白鷺如有長風憑借力,就能青云直上,高飛遠舉,實際上另有深意,表達了詩人

渴望實現理想抱負的愿望,以及希望得到李侍郎薦舉提攜,青云直上的愿望。

答案本詩的“粘”是指對白鷺的描寫。白鷺風姿幽雅,孤獨久立河邊的描寫以及白鷺

渴望振翅長空的心理描寫。而“脫”是詩人的內心所想。本詩借詠白鷺表達出詩人懷才不遇

的孤獨落寞,渴望有人賞識,以及希望得到李侍郎薦舉提攜,實現理想抱負的愿望。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

木芙蓉'

韓愈

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艷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②古祠空。

愿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

[注]①貞元十九年,韓愈任監察御史,因上書指斥朝政,觸怒權貴,被貶為連州陽山

令。二十一年春,韓愈獲救,結果被調往江陵任法曹參軍。本詩即在江陵所作。木芙蓉:又

稱木蓮,落葉灌木,生于旱地。②搴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

末”。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點明了木芙蓉的生長環境,由“寒露”一詞可以推知,它于秋季開放。

B.詩人在刻畫木芙蓉時運用對比和反問手法,突出木芙蓉色彩紅艷的特點。

C.木芙蓉與芙蓉同名純屬偶然,并非刻意要與芙蓉爭名,足見其謙遜淡泊。

D.頸聯由木芙蓉引發聯想并運用典故,是為抒發對屈原的懷念與景仰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D項,“是為抒發

對屈原的懷念與景仰之情”錯誤。頸聯“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意思是此時到江上采芙

蓉才是找錯了地方,請到樹上采木芙蓉吧。由木芙蓉引發聯想并運用典故,并非“是為抒發

對屈原的懷念與景仰之情”,而是將木芙蓉與芙蓉進行對照,表現其生長環境與芙蓉不同。

答案D

6.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含意:詩

的尾聯“愿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是說將采摘的花帶回,很快就要枯萎,要使賞花欲望不

斷得到滿足,只能常來實地觀賞。但愿老大照應,不要刮風,不要讓木芙蓉過早地隨風飄落。

感情:“愿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中“得”字表示客觀允許,因而拉進了客觀的主宰者

“令”的主動者——天,表達愛花惜花的感情;“無令便逐風”,不要刮風,也表達了對木

芙蓉即將凋落的擔憂與不舍;而詠物詩,作者往往要托物言志,再結合注釋①可知,此時的

韓愈任監察御史,因上書指斥朝政,觸怒權貴,被貶為連州陽山令,自己就像木芙蓉一樣,

因此在這里作者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顧與重用;由此得出尾聯

表達了作者對木芙蓉的喜愛與憐惜,以及對其即將凋落的擔憂與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

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顧與重用。

答案含意:希望可以有人勤來觀賞,不要讓木芙蓉很快隨風飄零。感情:表達了對木

芙蓉的喜愛與憐惜,以及對其即將凋落的擔憂與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

得到朝廷的眷顧與重用。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7?8題。

屯田詞?

戴叔倫

春來耕田遍沙破,老稚欣欣種禾麥。

麥苗漸長天苦晴,土干確確.鋤不得。

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馀枯莖。

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

十月移屯來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驅牛駕車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凍死。

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

[注J①屯田:自漢代以后政府利用軍人、農民或商人墾種荒地,征取收成作為軍餉,

稱為“屯田”。②確確:土塊堅硬的樣子。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中開頭寫春來參與耕種的農夫各個歡欣,是因為他們期盼秋天的好收成。

B.詩歌寫到莊稼還未成熟就遭遇蝗災,農人們無奈中只好把青苗收割了當作口糧。

C.詩的七八句中,“空屋”和“囊無寸帛”“瓶無粟”都表現出農人生活的極其貧困。

D.最后兩句是農夫的哭訴,歷盡艱辛無人知曉,只能空懷悲傷,淚落如雨。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項,“農人們無奈中只好把青苗

收割了當作口糧”錯。這句是寫莊稼還沒成熟就遭遇蝗災,蝗蟲把青苗的葉子全都吃完了,

只剩下光禿秀的枯萎的枝干了。

答案B

8.屯田農民的生活艱辛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如何體現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此題有兩問,第一問是

“屯田農民的生活艱辛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是要分析概括詩歌內容。這首詩開頭四句寫一

些駐屯兵在戈壁灘上春耕種麥,老的少的都歡歡喜喜。可是等到麥苗漸長,天卻不下雨,以

致土地干燥得無法下鋤。以下四句寫莊稼沒有熟,就鬧了蝗災,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蟲吃盡,

只留下滿地枯莖。于是出動全體老小去驅捕蝗蟲,好容易把蝗蟲趕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

空洞洞地無衣無食。以下四句敘述這些駐屯兵到了冬季,沒有糧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

地方。應該是生活得好些了,誰知又被長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駕著牛車進山去,在霜重

草枯的嚴寒氣候里,牛都凍死了,人的命運可想而知。可見屯田農民的生活艱辛體現在:耕

種辛勞卻沒有收成,衣食無著;無奈中被官家驅使到天寒地凍的南山伐木。再看第二問,“是

如何體現的”,需要分析寫作技巧。本詩描述的是無田的農民應政府征召耕種屯田的情景。

詩歌按照節令來記敘農夫們一年四季的艱辛生活,“春來耕田”“麥苗漸長”“新禾未

熟”“十月移屯”“霜重草枯”。同時又運用描寫,具體表現農夫們的痛苦,“土干確

確”“囊無寸帛瓶無粟”“霜重草枯牛凍死”,具體生動的描寫讓他們的艱辛更能令人同

情。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直接哭訴自己“艱辛歷盡”,

流露出他們的無限怨憤和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答案生活艱辛體現在:耕種辛勞卻沒有收成,衣食無著;無奈中被官家驅使到天寒地

凍的南山伐木。

手法:①描寫:囊無寸帛,瓶無粟,霜重草枯牛凍死。

②記敘:按照節令,記敘了農夫們一年四季的艱辛生活。

③直抒胸臆:最后兩句直接哭訴自己“艱辛歷盡”。

五、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9?10題。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蘇軾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②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歐公,指歐陽修,

1049—1053年為潁州知州,政績斐然。②清潁,指潁河,為淮河重要支流。潁州境內有西

湖勝景,位于潁河和諸水匯流處。

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霜余已失長淮闊”,寫霜降之后河水減退,河身狹長,淮河河面沒有了往日壯闊

的氣勢,這是寫實。

B.“咽”,水淺聲低、水聲潺潺是潁河幽咽悲切。作者移情于景,表現了作者對恩師

歐陽修的懷念之情。

C.“佳人”一句寫歐陽修當年所作的西湖詞依然為后人傳唱,歐陽修的為文、為政、

為人可見一斑。

D.“草頭”一句寫露珠圓潤倏忽而逝,與《琵琶行》中“間關鶯語花底滑”所描摹意

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項,“與《琵琶行》中'間關鶯語花

底滑'所描摹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法錯誤。“草頭秋露流珠滑”的意思是:深秋的

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泄光滑,但卻不能長存。“間關鶯語花底滑”

的意思是:音樂聲像黃鵡在花下啼鳴婉轉流利。“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

像“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兩者的意境沒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案D

10.“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兩句寫得委婉深沉,請賞析這兩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從句意上理解,“與

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的意思是:和我一樣諳熟你的人是誰呢?只有這西湖水底

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從表達技巧上看,這兩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將西湖明月人

格化。詩人認為歐公居潁時常夜游西湖,因此波底明月對他特別熟悉;而且歐陽修在潁州政

績卓著,因此連西湖明月都能“識翁”。詩人自己也如同西湖明月一樣“識翁”,則是融合

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

種種情事,表達了自己與醉翁的深厚情誼,抒發了對醉翁的緬懷之情,寫得情真意切、深沉

哀婉。另外,“惟有西湖波底月”一句,以景結情,雖沒有直接抒發對醉翁的崇敬與懷念,

但情在其中,含蓄委婉,情深意長;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達內心的悲涼傷感,同時也抒發了

作者對人生無常的悲嘆。

答案和我一樣諳熟你的人是誰呢?只有這西湖水底的明月。運用擬人手法(或以景結

情的手法),用西湖明月之“識翁”代表歐陽修在潁州的功績,抒發對歐公政事文章之敬仰

與崇敬。寫自己“識翁”,表達自己與醉翁的深厚情誼,對醉翁的深情緬懷。未直接抒發對

醉翁的崇敬與懷念,但情在其中,含蓄委婉,情深意長。

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1?12題。

西吳曲?懷襄陽

劉過?

說襄陽、舊事重省。記銅駝巷陌、醉還醒。笑鶯花別后,劉郎憔,悴萍梗。倦客天涯,還

買個、西風輕艇。便欲訪,騎馬山翁②,問覘首領、那時風景。

楚王城里,知幾度經過,摩攣故宮柳瘦。漫吊景久冷煙衰草凄迷,傷心興廢,賴有陽

春古郢久乾坤誰望,陸百里路中原,空老盡英雄,腸斷劍鋒冷。

[注]①劉過:南宋文學家。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②山翁:指山簡,

西晉名士,喜飲酒,曾在襄陽為官。③明首:幌首山,羊祜鎮襄陽時,勤于治世,后人在幌

山上為他立廟建碑。與銅駝巷都在襄陽。④景:同“影”。⑤陽春古郢:呈楚國的國都;

宋玉《對楚王問》中有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

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II.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人一提到襄陽,不免舊事涌上心頭,當年在銅駝巷買醉的情景歷歷在目。

B.離開襄陽后的萍蹤浪影,人生失意,讓詞人對襄陽生活充滿無限懷念。

C.詞人欲故地重游,再訪幌首山,是想仿效他們二人寄情山水,放誕不羈。

D.本詞風格獨特,既有放達俊逸之致,又有哀婉雋永的情蘊,別具感染力。

解析本題考查對原詩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項,“仿效放誕不羈”不對,根據詩

下注釋“現首:覘首山,羊祜鎮襄陽時,勤于治世,后人在覘山上為他立廟建碑。”應是也

想像羊祜那樣為官一方,施展抱負。

答案c

12.詞的下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詞的下闋蘊含的豐富思想

情感,要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和詩下注釋來入手。“摩攣故宮柳瘦漫吊景”指詩人幾經楚王

故宮,摩攣宮柳,形影相吊。再結合“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可知表達了詩人孤獨

寂寞的傷感之情。“冷煙衰草凄迷,傷心興廢”指的是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滿地都是,人

事的興廢讓人感傷。通過對衰草的描寫表達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惆悵。“賴有陽春古郢”

這里運用了宋玉《對楚王問》中的典故。宋玉自比為高雅之樂曲,說明自己情操高尚,與那

些鼠目寸光的讒佞小人有天壤之別。此處作者借這一典故抒發了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

“乾坤誰望,陸百里路中原,空老盡英雄,腸斷劍鋒冷。”偌大的乾坤,有誰去遙望中原,

英雄白白老去,肝腸寸斷,寶劍冷寂。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百姓的關心,和對時局茍

安的痛心;英雄老去、寶劍冷寂也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憤慨。

答案①幾經楚王故宮,摩拳宮柳,形影相吊,流露了人生失意的落寞;②冷煙衰草間,

感傷人事興廢,傳達了昔盛今衰的惆悵;③陽春古曲,聊以暖心,抒發了保持超群脫俗情懷

的慰藉;④偌大的乾坤,有誰去遙望中原,隱含了對時局茍安的痛心;⑤空老英雄,腸斷劍

冷,表達了志不得伸、報國無門的怨嘆。

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3?14題。

五月十日

韓流

片月生林白,沿流澗亦明。

幽人方獨夜,山寺有微行。

野處偏宜夏,貧家。不厭晴。

薰風吹老鬢,腐草見飛螢久

[注]①貧家:詩人自指。②“腐草”句:參見《逸周書?時訓》“大暑之日,腐草化為

螢。”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頷聯說自己幽居于深山之中,獨自一人,在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賞月閑行。

B.詩人因為頷聯的“微行”,才發現首聯所說的美景,但兩聯換位,卻是匠心獨運。

C.薰風吹鬢而加一“老”字,表現作者感嘆沒法與自然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