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全方位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全方位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全方位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全方位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全方位練習 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必備知識基礎練1.(2023江蘇泰州高二期初)下表所示材料體現的主要思想是()《尚書·召誥》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尚書·酒誥》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尚書·梓材》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A.天人合一 B.敬天保民C.憫人悲天 D.人定勝天2.(2024江蘇南通海門檢測)我國在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的子產“鑄刑書”;此后,晉國也鑄刑鼎。這些法都以刑為主,以法律強制庶民履行義務。其作用就是“詰奸除暴、懲貪黜邪”。據此,關于上述中國古代法律表述正確的是()A.著重調整社會經濟生活B.法律成為“可以做”的文本C.法律成為壓制性的力量D.權利是統治的基本觀念3.(2024江蘇常州檢測)西漢皇帝漢宣帝在談到統治思想時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說明西漢實行()A.法家的統治思想B.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C.實行仁政的思想D.儒法兼采,外儒內法4.(2024江蘇無錫檢測)“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貞觀政要》卷一)上述材料主要描述了()A.《唐律》頒布實施的效果B.“貞觀之治”的升平景象C.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推行的影響D.科舉制的實施擴大了統治基礎5.(2024江蘇徐州檢測)《明律·大誥》規定:“有等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壯拿赴京來。”此規定()A.使君主專制空前加強B.完備了中央監察制度C.改進了地方行政體制D.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6.20世紀初,清政府主持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規定:“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不得拋棄”“人格關系受侵害者,得請求摒除其侵害”“姓名權受侵害者,得請求摒除其侵害”。該規定()A.直接導致了清政府的崩潰B.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格權C.使中國人民實現自由與平等D.是“中體西用”思想的延續能力素養提升練7.(2024江蘇南通期中)公元前536年,鄭國“鑄刑書”,遭到叔向的反對,理由是“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棄禮而征于書”。二十多年后,晉國“鑄刑鼎”,孔子表示:“民在鼎,何以尊貴?……貴賤無序,何以為國?”由此可知,二者都主張()A.維護傳統秩序 B.緩和階級矛盾C.協調禮法關系 D.加強君主專制8.(2024江蘇揚州期中)戰國時期,各種盜案頻發。《睡虎地秦墓竹簡》所存192條法律法規中有47條涉及盜竊,《盜律》為商鞅變法所頒六律之首,秦國還在市場設“求盜”等官員專門捉賊。這反映出當時秦國()A.法條律令的繁雜 B.法律保護私有財產C.價值觀念的混亂 D.百姓生活極端困苦9.戰國時期,儒家對于“禮”的認識不斷豐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認為“禮”是在既定的社會秩序基礎上建立的一套等級制度以及適應于這套等級制度的倫理規范;國家為了維護既定的“禮”,有時必須運用暴力手段強制人們去遵守。這反映了戰國時期的儒家()A.受到法治觀念影響 B.極力排斥社會階層流動C.放棄重建禮樂制度 D.重視基層民眾倫理教化10.(2023江蘇徐州高二期末)西漢中期以后,經義決獄和引經注律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經義決獄是指直接引用《春秋》等儒家經典大義作為判案依據,無論立法、司法都要求“應經合義”;引經注律是指儒學大師依據儒家經典為律法作注。這些手段使()A.儒家經義法典化 B.國家法律體系化C.儒學地位邊緣化 D.法律程序規范化11.(2024江蘇蘇州期末)《唐六典》,唐玄宗時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萬字,詳細規定了政府各部門職權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務,均大體以此書為典范。據此可知,《唐六典》()A.體現了以禮入法的立法原則B.助力封建政府的行政運作C.有利于司法程序公平公正D.標志著封建法制成熟完善12.(2023江蘇鹽城期末)《唐律疏議》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要求維護“孝”的倫理的相關律文有數十條之多。如“為子為臣,惟忠惟孝”“孝子之養親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以其飲食而忠養之”“即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者,聽告謀反、逆、叛、子孫不孝及同居之內為人侵犯者,余并不得告,官司受而為理者,各減所理罪三等”。材料說明()A.封建禮儀制度開始形成B.律令儒家化進程始于唐C.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D.儒家思想被統治者推崇13.(2023江蘇淮安期末)下表為清代乾隆時期江蘇青浦王氏族學教學計劃。由教學內容可知()年齡段教學內容8歲上半年識字,讀《祠塾條規》《性理字調》《家禮》,下半年習字9—11歲讀《小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12—15歲讀《小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16歲讀《周易》《詩經》《尚書》《春秋左氏傳》《禮記》《儀禮》《周禮》A.理學開始在基層普及B.體現了道德秩序得以重構C.理學的教化功能加強D.政府主導的道德教化方式14.(2024江蘇南通月考)宋代,由理學家撰寫的鄉約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鄉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時期,地方官廣泛推行鄉約制度,宣講皇帝的“圣諭”成為鄉約的重要內容。這反映出明清時期()A.皇權借助儒學進一步擴張B.國家權力全面深入了基層社會C.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D.儒學喪失了社會道德教化功能15.(2024江蘇宿遷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私學除有與官學相同的教化形式外,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征,更多地表現為潛移默化的影響。秦禁私學是教育史上的倒退,而漢朝官、私教育結合的方式無疑是統治術上的智慧。史料中也常見私學的老師、勤學修身的士人、居住于鄉間的舊吏,以及游俠、豪強、宗族長老等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鄉民,這勝過形式意義上的教令和勸說,而且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鄉民,勢必固化為鄉民內在的理念。在漢代,地方官吏的示范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據《后漢書·李膺傳》說李膺“出補蜀郡太守,修庠序,設條教,明法令,威恩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門,益州紀其政化”。——摘編自王育《秦漢鄉里教化研究》材料二中國古代教化的客觀有效性是十分明顯的,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為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民族性格的生長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傳統社會發展的后期,占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和在此基礎上的教化活動成為固化社會發展的障礙,導致社會發展滯后。古代的教化只有教化主體的主導性而無教化對象的主體性,教化對象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或者干脆就是懷著功利的目的,形成了對人的普遍壓抑,不利于社會的革新、思想的進步,從整體上有礙于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另外,古代教化之下的人們普遍“重德性,輕知性”,從歷史經驗來看,這也不符合科學精神發展的要求。——摘編自王永祥《中國古代教化方式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鄉里教化的主要形式。(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教化的價值與局限性。1.B解析材料“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強調的是君主要順應上天、敬德保民;材料“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意為君主要以民眾為鏡,反思自己;材料“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強調君主要世世代代保民。據此可知,材料體現的主要思想是敬天保民,故B項正確。2.C解析材料中各國的法律都以刑為主,以法律強制庶民履行義務,主要是用來“詰奸除暴、懲貪黜邪”,這體現了法律對社會的壓制性作用,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著重調整社會經濟生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律的壓制性作用,不是成為“可以做”的文本,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和說明D項,排除。3.D解析根據材料中“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漢宣帝反對單純用儒教治理國家,主張儒法兼采,外儒內法,D項正確。4.A解析材料中文字內容描述了《唐律》頒布后對維護社會穩定所起到的積極效果和影響,A項正確。5.D解析材料中信息“違旨”和“擾于民”顯示,“民拿官制度”是針對一些官員的腐敗行為而實行的,所以《明律》中的規定有利于遏制官員的腐敗行為,進而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D項正確;A、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雖體現了對官員的監察作用,但設立民拿官制度并不能說明監察體系完備,排除B項。6.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按照《大清民律草案》的規定: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不得拋棄”,人的人格關系不能受到侵害,人的姓名權不能受到侵害,諸多內容都屬于“人格權”的范疇,據此可知,這些規定體現出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人格權,故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之后,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在短短的兩個月之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清民律草案》本質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無法真正實現中國人民的自由與平等,排除C項;《大清民律草案》仿照德、日民法典的體例和內容草擬而成,吸收了大量西方資產階級民法的理論、制度和原則,說明它不是“中體西用”思想的延續,排除D項。7.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叔向強調“禮”,孔子強調貴賤有序,結合所學知識,二者強調的都是利用傳統禮法等級制度來進行統治,故A項正確。8.B解析戰國時期盜案頻發,秦國政府對此十分重視,以法律及行政手段保護私有財產,故B項正確;材料中未體現法條律令的具體內容,無法得出“法條律令的繁雜”的結論,排除A項;法家思想控制下的秦國民風質樸,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9.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稷下儒家主張國家應建立與等級制度相適應的倫理規范,必要時可運用暴力手段強制人們遵守,反映出其思想受到了法治觀念的影響,故A項正確。10.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中期之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學習儒家思想的讀書人入仕為官,按照儒家經典和思想制定律法并對其作注解釋,推動了律法儒家化的進程,即儒家經義法典化,故A項正確。11.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規定了政府各部門職權及人事分配,對后世影響深遠,這說明《唐六典》有利于推動封建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運行,由此被后世引為典范,故B項正確;以禮入法立法是在法典制定方面“納禮入律”,與材料主旨表述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關于司法程序公平公正的信息,排除C項;《大清律例》標志著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已經成熟,禮法結合基本定局,排除D項。12.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律疏議》把儒家思想與法律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的代表,因此材料說明了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故C項正確;“開始”說法錯誤,封建禮儀制度從秦朝就開始逐漸形成,排除A項;“始于唐”說法錯誤,律令儒家化進程開始于漢朝,排除B項;D項只涉及材料的儒家思想,而材料反映唐律的禮法結合,排除。13.C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8—16歲年齡段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理學的內容,體現理學的教化功能加強,故C項正確;理學在明朝滲入基層教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道德秩序得以重構,排除B項;材料是江蘇青浦王氏族學教學計劃,不是政府主導,排除D項。14.A解析鄉約是利用理學思想教化鄉民的工具,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講皇帝“圣諭”作為主要內容,這一變化是皇權借助鄉約向基層社會擴張,A項正確;官方推行鄉約,宣講“圣諭”雖然反映了國家對基層社會管控能力的加強,但據此認為,國家權力全面深入到基層社會,則屬于對歷史現象的過度解釋,排除B項;南宋后期,確立了理學官方哲學的地位,排除C項;材料所示變化實際上是儒學士人自發的社會教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