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菏澤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B)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各種藝術都同時是一種學問,都有無數年代所積成的技巧。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古今大藝術家在少年時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開朗琪羅費過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臘羅馬的雕刻,莎士比亞也費過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劇本,這是最顯著的事例。中國詩人中最不像用過工夫的莫過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擬古人的作品極多,只略看看他的詩題就可以見出。杜工部說過: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他自己也說過:解道長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他對于過去詩人的關系可以想見了。藝術家從模仿入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唐。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像格律一樣,模仿也有流弊,但是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過。從前學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罵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實并不沖突。顧亭林的《日知錄》里有一條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而模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這是一段極有意味的話。但是他的結論是突如其來的,“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一句和上文所舉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見到模仿古人不足以為詩,一方面又見到不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詩。這不是一個矛盾么?這其實并不是矛盾。詩和其他藝術一樣,須從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但是它須歸于創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不能無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造。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創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即創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匠人雖比詩人身分低,但亦絕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這一點。(節選自朱光潛《談美》,有刪改)材料二: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賦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們既從模仿中獲得知識,又從模仿的作品中獲得快感。因此,文藝作為模仿,總體上是—種理性的創造行為,其中也包含著感性的愉悅。文藝模仿的對象是現實人生。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文藝的模仿對象是“在行動中的人”。在談到悲劇時他又指出,悲劇的模仿對象是人的行動、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見,亞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確立為文藝的模仿對象。模仿的文藝能夠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律。亞里士多德把詩與歷史作了比較,認為“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也就是說,與歷史相比,詩對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歷史敘述的是已經發生的個別事情,而詩則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詩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它對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實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寫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一方面,歷史學家記述的事情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可能是偶然的、個別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詩人所描述的事情,則是某一種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歷史學家的記述中,兩件前后發生的事情之間可能只有時間上的承續關系。但在詩人的描寫中,前后相繼發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因果必然關系。因此,詩人所描寫的事件,雖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動,也具有個別性,但其中卻能見出普遍必然性。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文藝需要虛構,需要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亞里士多德認為,詩的模仿對象主要有三種: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應當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種模仿對象。可見,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詩人不必受現實真實性的局限,他可以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虛構的合情合理,能夠體現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亞里士多德的這些主張表明,文藝創作不應照搬現實,而要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地提煉和加工。總之,亞里士多德既強調現實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又認為文藝應當對現實生活進行虛構和加工,以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因而對文藝和生活的關系作出了科學的闡釋。(馬工程《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藝術家要有詩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強調對藝術的領悟能力,后者強調手腕使用技巧。B.朱光潛認為藝術家進行創作都需要經歷模仿和創造兩個階段,這是通往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C.亞里士多德認為,為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創作詩歌可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D.藝術模仿既可指模仿別人的藝術作品,學習該門藝術的學問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現實人生。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古今藝術家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少年時代應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著眼于創造。B.藝術創作者,如果能從模仿入手,又具有創造意識,就一定能創作出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C.歷史敘述已發生的事情,貴在體現生活真實;詩歌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貴在體現藝術真實。D.能不能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律,是區分文藝作品和非文藝作品的根本標準。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A.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B.沒有人能通過模仿別人而成名。(塞繆爾?約翰遜)C.美術一旦脫離了真實,即使不滅亡,也會變得荒誕(托卡萊爾)D.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4.簡要說明材料一運用的論證方法及其效果。5.齊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齊白石先生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A2.C3.D4.①舉例論證,文中例舉了米開朗琪羅、莎士比亞、李太白等例子,說明古今大藝術家很多都在模仿中入手;②引用論證,如顧亭林的《日知錄》,更好地闡明創造不能無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造的觀點;③比喻論證,說明從模仿入手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5.“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思是:①根據材料二的觀點,文藝既是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加工,追求藝術真實。②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如果簡單模仿現實或照搬現實,就不能達到藝術真實;如果過度虛構,那會脫離或者歪曲客觀現實。③繪畫應當在模仿與虛構之間尋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現實于高于現實。【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后者強調手腕使用技巧”錯誤。由原文“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創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即創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藝術家應具備的藝術創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成年后再著眼于創造”錯誤。由原文“古今大藝術家在少年時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可知,模仿與創造可以有側重,但沒有分先后階段。B.“如果能……,就一定能……”錯誤。“從模仿入手”與“具有創造意識”是“創作出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D.“是區分文藝作品和非文藝作品的根本標準”錯誤。如哲學也能揭示出現實生活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律,但哲學不是文藝。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核心觀點是:文藝既源于生活,又是對現實生活進行的虛構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實。A.說詩歌的語言要真實淳樸;B.強調創造的重要性;C.強調真實的重要性。D.強調文藝既源于生活,追求更高的真實。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論證方法一般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歸納論證等方法。具體到材料一,主要運用了以下方法:第一,舉例論證,依據原文“米開朗琪羅費過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臘羅馬的雕刻,莎士比亞也費過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劇本,這是最顯著的事例。中國詩人中最不像用過工夫的莫過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擬古人的作品極多,只略看看他的詩題就可以見出”可知,文中例舉了米開朗琪羅、莎士比亞、李太白等例子,說明古今大藝術家很多都在模仿中入手;第二,引用論證,依據原文“顧亭林的《日知錄》里有一條說:‘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然者……”可知,文中引用顧亭林的《日知錄》中的句子,更好地闡明創造不能無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造的觀點;第三,比喻論證,依據原文“藝術家從模仿入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唐”可知,文中將“藝術家從模仿入手”比作“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能更直觀生動地說明從模仿入手是創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造的觀點。【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思是:(1)由材料二第一段“文藝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賦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們既從模仿中獲得知識,又從模仿的作品中獲得快感”和最后一段“亞里士多德既強調現實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又認為文藝應當對現實生活進行虛構和加工,以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可知,文藝既是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加工,追求藝術真實。(2)由材料二第四段“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文藝需要虛構,需要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可見,為了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詩人不必受現實真實性的局限,他可以虛構一些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虛構的合情合理,能夠體現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可知,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如果簡單模仿現實或照搬現實,就不能達到藝術真實;如果過度虛構,那會脫離或者歪曲客觀現實。(3)由材料“亞里士多德既強調現實生活是文藝的最終源泉,又認為文藝應當對現實生活進行虛構和加工,以達到更高的藝術真實”可知,文藝既源于生活,又是對現實生活進行的虛構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實。繪畫應當在模仿與虛構之間尋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現實于高于現實。(二)現代文閱讀I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看見綠色就想起了你梁衡自從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見,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種信念,便植入我的腦海,像夜空里的一顆星,時時在閃光。這是一種思想,一種意志,一種思索,一種信息。只要一有綠色這個媒介,她便會釋放出來,叫我心里翻騰不已。我見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訪時。你已50歲,皮膚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臉上也已爬上皺紋。我腦際本裝著你傳聞中的英姿,你動人的歌聲,爽朗的笑語。我心里一頓,沒想到你會是這個樣子。你對我笑笑,窗外綠柳紅花。你開始敘述往事,雙眸中閃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隨軍進疆時才十八歲。炎熱的麥收時節,你在維吾爾族老鄉的杏樹下看場。在這沙子能烤熟大餅的西北,綠蔭比金子還寶貴。你心里萌生一個念頭,學林業去,要讓綠色染滿戈壁。畢業后你來到石河子,這一片黃沙之野,正是涂抹綠色的最廣闊天地。報到的第一天,這里還沒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廚房的大鍋臺上。白天你扛著標桿去測量,去規劃。冬天,沒膝的深雪將鞋子?褲腳凍成一個冰殼;春天,風沙開始在你秀氣的臉上沖磨皺紋;夏天,烈日開始將你嫩白的皮膚曬紅、曬黑。你這位水鄉姑娘,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當地沒有合適的綠化樹種,你橫跨半個中國,到東北深山里去尋找。白天打樹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樹籽還濕,你帶在火車上繼續搓,兩只手搓紅了,搓腫了。有這樣的出差者嗎?啊,難怪你有這雙青筋暴突的手。綠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現在這個戈壁新城已擁有200多種樹種、154萬株樹,城外還有30公里長的林帶,生命之緣已戰勝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華已無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過,她不是消失在燈紅酒綠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場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熱炕頭上。你挺立在戈壁灘上,將青春的信息,融進雨,拋向風,化作了一座綠城。窗外柳絲織簾?白楊遮陰。你明眸中閃著火花,渾身披滿風塵,好似一座堅毅的塑像。不知為什么自從我離開西北之后,無論走到哪里,只要一見到綠色,就想起了你。我在想,綠色,難怪人們用她來表示生命。大凡有生命之物,總會有什么東西要對她進行一點折磨。要成長,就有壓制;要生存,就有毀滅。只有戰勝了這些,才會有生命。正當你用紅腫的手從興安嶺采回的樹籽,靠瘦小的腰身從天山上扛來的樹苗,在這戈壁灘上發芽、生根,漾出一片綠云時,“文革”開始了。極左者認為栽樹是為了打扮城市,愛打扮就是資產階級。這些樹也在“革”之列。好可憐的樹苗啊,幾天內便一起慘死在斧鋸之下。她們任人砍剁,根露枝棄。你躲在家里不忍看這個場面。一天晚上,一個好心的林工給你送來一車樹技:“隊長,你辛苦了這么多年,樹都給人家砍光了。我給你送把燒火柴吧。”你沖出門外一頭撲在車上,哭成個淚人。昨天,我采訪時聽人講你的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淚。這以后,有人說你瘋了,像祥林嫂那樣到處奔走,見人就說:“還我的苗圃,還我的小樹。”滿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臉龐,那顫抖的聲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淚的眼睛。但你終于挺過來了。生命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苗圃終于要回來了,一切從頭開始。那天我到苗圃參觀時,放眼又是一片綠茵。新綠啊,滿園關不住的新綠。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著,樹皮糙裂,枝挺如蓋,已有幾分蒼色。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我在樹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問什么,你也不再說什么。這樹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記憶。此后,無論走到哪里,只要一見到綠樹,我都會想起這棵松,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樹的生命難道只是葉,是枝?人的生命難道只是血,是肉?樹和人一樣,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女性,總是和母愛聯系在一起。但你心里只有樹,你的時間全讓樹占去了。你長年出差,總是將孩子托與別人照顧。那天,林業隊的一位大嬸告訴我:“你的孩子直到十幾歲了,還在叫她媽媽,而把你當作阿姨。”你18歲就離開家,是偷著報名參軍,跳上汽車就走的。當母親追來送行時,你只依稀看到一個老母拭淚的影子。幾十年了,你沒有回家。戈壁上的土綠了,石河子街上的樹高了,母親的頭發白了。終于老母等不及了,千里迢迢前來尋你。她本想痛罵你一頓的啊!但是,她看著這滿城的綠色,原諒了你。綠色如水潤萬物,綠色含情暖人心。綠不像紅那樣熱,不像藍那樣冷,她柔和美好,給人安靜,叫人思索。你讓我知道,這柔情之色,是有鐵石心腸、犧牲精神的人生產出來的。這綠是用人火紅青春轉化而來的。從那以后,我每見到綠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樣用淚水、汗水,深情地去調制這深深的綠。用綠色洇染千里黃沙戈壁。在我的采訪生涯中,不知遇到過多少個人物,但只有你這樣常常讓我憶起。天涯何處無綠色,每一片綠葉里都有你。(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寫在招待所里采訪時見到的“你”,與作者腦際裝著的“你”的形象形成反差,表現“你”幾十年在新疆生活、工作的艱辛?B.文中一些描寫,如“窗外綠柳紅花”“窗外柳絲織簾、白楊遮陰”,在不經意處表現石河子的優美景觀,體現出“你”的奮斗成果?C.文中以“像祥林嫂那樣到處奔走”,意在表現“你”在樹苗被人砍剁這件事上所受的打擊以及“你”對綠化戈壁的執著。D.“她看著這滿城的綠色,原諒了你”“綠色如水潤萬物,綠色含情暖人心”等語句,說明柔和的綠色,能使人心地變得柔軟。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段寫出了“你”給“我”帶來的認識,具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在結構上照應題目,統領下文。B.文章使用數字,突出現在的戈壁新城樹種之繁、樹株之多、林帶之長,寫出了主人公非凡的業績。C.文章反復寫“看見綠色,我就想起了你”,不僅引起對“你”的敘述,而且營造了濃厚的抒情氛圍。D.文章引用大嬸“你的孩子直到十幾歲了……”的話,側面表現出“你”為事業甘付一切的犧牲精神。8.本文語言頗具特色,請結合文本內容賞析畫橫線的句子。9文章多用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好處?【答案】6.D7.A8.(1)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2)形象地展現了主人公為了綠化戈壁生活、工作的艱辛,贊美了主人公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9.(1)便于直接抒情,增強語言的感染力;(2)語言更顯親切,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更易帶來心靈深處的交流。【解析】【分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D.“說明柔和的綠色,能使人心地變得柔軟”錯,由原文“這柔情之色,是有鐵石心腸、犧牲精神的人生產出來的”可知,打動人的是犧牲精神,人們在戈壁的綠色中看到了造就綠色的犧牲精神。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A.“統領下文”錯,應該是引出下文,統領全文的是“看見綠色,我就想起了你”。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從形式上看,“冬天……”“春天……”“夏天……”形成排比句,句式整齊,語言生動,節奏感強,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從內容上看,“將鞋子?褲腳凍成一個冰殼”“沖磨皺紋”“曬紅、曬黑”從冬天、春天、夏天三個季節的角度高度概括并形象展現了主人公為了綠化戈壁幾十年在新疆石河子生活、工作的艱辛,充滿了對“你”執著追求理想的贊美。【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敘述人稱和表達技巧的能力。“看見綠色,我就想起了你”作為文章標題和線索,統領全文,表現“你”和“綠色”的密切關系;“你這位水鄉姑娘,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你挺立在戈壁灘上,將青春的信息,融進雨,拋向風,化作了一座綠城”“涯何處無綠色,每一片綠葉里都有你”,以“你”為人稱,謳歌執著的“你”、頑強的“你”、奉獻的“你”,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便于直接抒發作者濃烈的情感。“你對我笑笑,窗外綠柳紅花”“你這位水鄉姑娘,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你明眸中閃著火花,渾身披滿風塵”“你躲在家里不忍看這個場面”“你終于挺過來了”“你心里只有樹,你的時間全讓樹占去了”,以“你”為敘述視角,仿佛面對面交流,語言更顯親切,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中書令石顯專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二人用事。房[注]嘗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將以為賢也?”上曰:“賢之。”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上曰:“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幽、厲何不覺寤而更求賢,曷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而非笑之;然則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房因免冠頓首曰:“《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示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異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上曰:“亦極亂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誰與?”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謂房曰:“已諭。”房罷出,后上亦不能退顯也。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則臣下雖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觀京房之所以曉孝元,可謂明白切至矣,而終不能寤,悲夫!《詩》曰:“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孝元之謂矣!(《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一》)[注]房:京房,西漢學者,東郡頓丘人。漢元帝初元四年,舉孝廉為郎,后任魏郡太守。10.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二人用事用事:當權B.曷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曷:通“何”,什么。C.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寤乎卜:占卜D.然幸其愈于彼愈:好于,勝過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帝在與京房探討用人之道時說,惟有有道之人,才能依據往事預測未來。他認為齊桓公、秦二世都不是這樣的人。B.元帝承認自己即位以來,世道已經很亂,但他又認為被任用的石顯比豎刁、趙高他們賢明,世道昏亂的責任不在石顯。C.京房明確指出現在擾亂國家的就是石顯,元帝也贊同他的看法,但最終也沒有下定決心罷免石顯的官職。D.司馬光最后評論說,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屬雖然想竭盡忠心,卻也不知從何入手。他認為元帝就是這樣的君王。13.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2)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14.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京房是如何“明白切至”勸導元帝的?【答案】10.C11.D12.C13.(1)面臨亂世的君王,各自認為他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假如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么還會有使國家危險滅亡的君主呢?(2)就是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宮廷之中共商國家大事、掌握用人權柄的人。14.①借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讓元帝明白國家出現危機是因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②借用《春秋》的記載又讓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來國家出現了危機;③用委婉曉諭的方式讓元帝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顯就是奸佞之人。【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C.句意: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測驗自己的行為而覺悟到用人的不當?“卜”:測驗。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皆然”,是偏正結構短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B和C項;“良久乃曰”是偏正結構短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A項。此句的完整翻譯是“京房說:‘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這種想法。我恐怕后代看現在,猶如現在看古代。’元帝過了很久,才說:‘現在擾亂國家的是誰?’”。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京房明確指出現在擾亂國家的就是石顯”錯誤,從原文“房曰:‘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可知,京房并沒有明確指出現在擾亂國家的就是石顯,而是含蓄的表達,是暗指。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臨”,面對,面臨;“賢”,意動用法,認為……賢能;“令”,假如;“寤”,通“悟”,明白;“安”,怎么。第二句中,“與圖事帷幄之中”,是“與(之)圖事(于)帷幄之中”的省略句,也是狀語后置句;“帷幄”,借指宮廷;“進退”,使動用法,使……進退;“進退天下之士”,掌握用人權柄。【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從“房嘗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可知,京房先借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讓元帝明白國家出現危機是因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從“房因免冠頓首曰:‘《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示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異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上曰:‘亦極亂耳,尚何道!’”可知,京房接著借用《春秋》的記載義讓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來國家出現了危機;從“房曰:‘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可知,京房用委婉曉諭的方式讓元帝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顯就是奸佞之人。參考譯文:中書令石顯獨攬大權,石顯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書令,二人聯合執政。京房曾經在閑暇時進見皇上,問元帝:“周幽王、周厲王為什么導致國家出現危機?他們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說:“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巧言諂媚之人。”京房又問:“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們,還是認為賢能才用他們?”元帝回答說:“是認為他們賢能。”京房說:“可是,現在為什么我們卻知道他們不是賢能呢?”元帝說:“根據當時局勢混亂,君王身處險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任用賢能時國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時國家必定混亂,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軌跡。為什么周幽王、周厲王不覺悟而另外任用賢能,為什么終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后來陷入困境?”元帝說:“面臨亂世的君王,各自認為他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假如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么還會有使國家危險滅亡的君主呢?”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曾經知道周幽王、周厲王的故事,并譏笑過他們;可是,齊桓公任用豎刁,秦二世任用趙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亂,盜賊滿山遍野,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厲王的例子測驗自己的行為而覺悟到用人的不當?”元帝說:“只有治國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據往事而預測將來。”京房于是脫下官帽,叩頭跪拜說:“《春秋》一書,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天變災難,用來給后世君王看。而今陛下即位以來,出現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動,天落隕石,夏季降霜,冬季響雷,盜賊制伏不住,受過刑罰的人充滿街市,《春秋》所記載的災異,已經俱備。陛下看現在是治世,還是亂世?”元帝說:“已經很亂,這還用問?”京房說:“陛下現在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說:“然而幸運的是現在被任用的石顯比豎刁、趙高他們賢明,朝政的昏亂責任不在他。”京房說:“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這種想法。我恐怕后代看現在,猶如現在看古代。”元帝過了很久,才說:“現在擾亂國家的是誰?”京房回答說:“陛下自己應該知道。”元帝說:“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還會用他?”京房說:“就是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宮廷之中共商國家大事、掌握用人權柄的人。”京房所指的是石顯,元帝也知道,他對京房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后來漢元帝還是不能讓石顯退職。臣司馬光曰: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則臣屬雖然想竭盡忠心,又從何入手呢?觀察京房對元帝的勸導,可以說是把道理說得十分清楚透徹了,而最終仍不能使元帝覺悟,可悲啊!《詩經》說:“我教導你是那么的懇切細致,而你卻漫不經心,聽不進去。”這說的就是漢元帝啊!(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贈賣松人于武陵【注】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注]據《唐才子傳》稱,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嘗舉進士,不稱意,攜書與琴,往來商洛、巴蜀間,或隱于卜中,存獨醒之意。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中“求利”二字寫出了賣松人的目的;“意獨真”三字抒發了作者深沉的感慨,領起下面的詩句。B.頷聯“寒澗”與“翠樓”形成對比,暗示松樹難入富貴人家的法眼,突出了賣松人行為的不合時宜。C.頸聯“瘦”“淡”寫出松外表之寒酸,“經雪”“少春”寫出松生存條件之惡劣,流露出作者對它的鄙夷。D.尾聯寫長安只欣賞夭艷的桃李,松樹的價值不被認識,寒澗青松只能落得為六街塵染的可悲結果。16.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這首詩寄托了詩人對不識人才、只喜歡趨時媚俗的權貴的諷刺;對像松樹那樣正直高雅卻淪落下層、不被重視的貧寒之士的憐惜;對爭榮小人春風得意,正直人士卻不得重用這一不公平社會現象的憤懣;以及因對現實有了清醒認識而不求榮利、潔身自好的高潔情懷。【解析】【分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流露出作者對它鄙夷”錯誤,如此寫是表明松樹在京城里的富貴人家不會得到重視,沒有鄙夷松樹的意思。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這首詩托物言志,“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世俗長安,注重鮮艷桃李,可憐這些水邊松樹白白地沾染上六街的灰塵。寄托了詩人對不識人才、只喜歡趨時媚俗的權貴的諷刺;“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松葉細嫩,想必早已經歷幾度風霜,松花清淡,卻不算美麗,應攜帶不了幾絲春意。翠樓人不愛寒澗樹,松樹崇高的美學價值在這種場合之中,就不會為人們所認識,作者借此表達對像松樹那樣正直高雅卻淪落下層、不被重視的貧寒之士的同情和憐惜;詩歌用意很微婉,松樹也只是一個比喻。詩人所諷諭的是:一切像松樹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長安來謀求出路,決不會得到這個朝廷掌權的人的重視,因為他們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樣趨時媚俗的人。表達了對爭榮小人春風得意,正直人士卻不得重用這一不公平社會現象的憤懣;詩人慨嘆的是長安只能夠欣賞妖艷的桃李,松樹的價值當然不被認識;但是賣松人不賣春花,只賣青松,似乎是認識到松樹的美的價值了,可惜他不懂得這個社會。無怪乎所得的結果,只能使寒澗青松徒為六街塵染而已。表達了詩人因對現實有了清醒認識而不求榮利、潔身自好的高潔情懷。(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聲聲慢》中運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動、細節來展現詞人兀自獨坐,百無聊賴,無所依傍的內心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離別時慘淡氣氛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獨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3)《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表現作者由夢境轉入現實后頗感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守著窗兒②.獨自怎生得黑③.別時茫茫江浸月④.繞船月明江水寒⑤.惟覺時之枕席⑥.失向來之煙霞【解析】【分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有:茫、浸、繞、惟。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從踏入西安城門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進入了一座中華歷史博物館,這里有古樸滄桑、歷經千年的青石磚墻,有“抖落黃塵舉世驚”的秦兵馬俑,還有見證著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鐘……周禮秦制、漢唐風韻,無數遠古神話、史書典籍、出土文物、古跡遺址,賦予了這座城市(________)的氣質。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坐標簇擁下,西安沒有沉醉其中(________),而是無比自信地敞開胸懷擁抱一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__),古典與現代并存,傳統與時尚同在。以往,人們來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見證城市恢宏的氣勢,珍貴的文物古跡品味滄桑的歷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迎接著八方來客,以“千年古都,常來長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__)。這座彌漫著歷史人文氣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再次綻放青春活力!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無與倫比墨守成規與時俱進深入人心B.無奇不有故步自封推陳出新深入人心C.無奇不有墨守成規推陳出新聲名遠播D.無與倫比故步自封與時俱進聲名遠播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人們來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氣勢,珍貴的文物古跡品味歷史的滄桑。B.人們來到西安,從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氣勢,從珍貴的文物古跡里品味歷史的滄桑。C.人們來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見證城市恢宏的氣勢,珍貴的文物古跡品味歷史的滄桑。D.人們來到西安,從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見證城市恢宏的氣勢,從珍貴的文物古跡里品味滄桑的歷史。20.文中劃橫線句子可以改寫成:“這里有古老的青石磚墻,秦兵馬俑和雁塔晨鐘……”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答案】18.D19.B20.①原文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結構相同,使用了“有……有……還有……”三個相同的分句句式,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加強了語勢。②“青石磚墻”“秦兵馬俑”“雁塔晨鐘”都是西安城的歷史遺跡,內容相關,突出強調了西安城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無與倫比:沒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別突出。無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根據前語境“這里有古樸滄桑、歷經千年的青石磚墻,有‘抖落黃塵舉世驚’的秦兵馬俑,還有見證著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鐘……”“周禮秦制、漢唐風韻,無數遠古神話、史書典籍、出土文物、古跡遺址”分析,突出了這座城市歷史文物多到不可勝數,沒有可以和它相比的,所以應選用“無與倫比”。第二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進步。墨守成規:形容因循守舊,不肯改進。根據后語境看西安“無比自信地敞開胸懷擁抱一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沒有安于現狀而是敞開懷抱,所以“沒有沉醉其中”后應選用“故步自封”。第三空,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前進。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并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多指繼承文化遺產)。根據語境可知西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日都在前進,所以應選用“與時俱進”。第四空,聲名遠播:名聲傳得很廣,遠近聞名。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論、學說、主張等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根據語境可知西安以“千年古都,常來長安”的城市品牌而聞名,“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迎接著八方來客”,所以應選用“聲名遠播”。故選D。【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處語病:一、成分殘缺,后兩個分句分別加“從……里”,排除AC;二、搭配不當,“見證”要改為“感受”,排除D;三、語序不當,“滄桑的歷史”改為“歷史的滄桑”。故選B。【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這里有古樸滄桑、歷經千年的青石磚墻,有‘抖落黃塵舉世驚’的秦兵馬俑,還有見證著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鐘……”,在構成上,使用了“有……有……還有……”三個結構相似的分句句式,句式排列整齊有序,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在內容上,三個句子分別寫了“青石磚墻”“秦兵馬俑”和“雁塔晨鐘”,這些都是西安城的歷史遺跡,不僅列舉典型,也做到了內容相關,豐富了西安城的介紹內容,照應了上文“一座中華歷史博物館”;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使整句話句式整齊,節奏感強;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語勢,可以更加突出表達效果,使西安城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表現得更加充分,更加深入人心。而改寫后的句子“這里有古老的青石磚墻,秦兵馬俑和雁塔晨鐘……”,從語義上跟原文基本相同,但只是對西安城著名歷史文化代表的列舉,缺乏原文的藝術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I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截至10月7日18時,影片《長津湖》票房已突破33億元,占國慶檔總票房的七成多。此外,該片還打破多項中國影史紀錄:國慶檔單日最高票房、影史戰爭片單日最高票房、影史國慶檔票房冠軍、影史戰爭題材電影票房冠軍等。____①____,首先要歸功于影片在國產戰爭類型片上的顯著突破和提升。影片的制作規模在中國影史上已屬空前,背后的制作團隊則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國產電影的頂級水準:黃建新、陳凱歌、徐克、林超賢領銜的主創隊伍,吳京、易烊千璽、胡軍、段奕宏、李晨、朱亞文等全明星陣容,美術、服裝道具、視覺效果也都是最高配置。影片全景式還原了殘酷的抗美援朝戰場,恢弘精良的工業化視效、真實悲壯的戰爭場景、緊張刺激的敵我對抗情節,都讓影院里的觀眾得到了極其震撼的視聽享受。但要真正讓觀眾滿意,____②____,《長津湖》之所以能在全國引發觀影熱潮,產生超出電影領域的影響力和轟動效應,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影片塑造出一群英勇頑強、無畏犧牲的志愿軍形象,凸顯出崇高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愛國精神。影片傳遞出的時代情緒與全國觀眾在情感上產生了高度共鳴,____③____。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請簡要概括影片《長津湖》的制作特點,不超過50字。【答案】21.①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②僅靠視聽效果是遠遠不夠的;③因此得到了他們的由衷認可。22.制作規模空前;制作團隊達到了國產電影的頂級水準;全景式還原殘酷的抗美援朝戰場;視聽享受效果震撼。【解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上段主要介紹的是《長津湖》取得的優異成績,此處是第二段開頭,應起到過渡作用;后面說“首先要歸功于……”,是介紹影片成功的原因。據此可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第二空,上段介紹《長津湖》取得耀眼成績的原因,最后總結“都讓影院里的觀眾得到了極其震撼的視聽享受”;此處前面用“但”轉折,說明“要真正讓觀眾滿意”,光靠這些還不行;聯系后文可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影片塑造出一群英勇頑強、無畏犧牲的志愿軍形象……”。此處是由“視聽效果”到人物、精神的過渡句,據此可填寫“僅靠視聽效果是遠遠不夠的”;第三空,是對全段的總結,可以用“因此”概括,聯系前面“影片傳遞出的時代情緒與全國觀眾在情感上產生了高度共鳴”,因此感染了觀眾,得到了認可。據此填“因此得到了他們的由衷認可”。【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婚后子女撫養費增加合同范本
- 胸心外科相關護理
- 科技成果轉化合同參考范本
- 住宅建筑裝飾工程施工合同
- 廠房使用權合同轉讓模板
- 生物技術委托研發合同正規范本
- 鑄件采購及技術服務合同(度)
- 建筑設計合同補充條款范本
- 度藥品購銷合同細則
- 建筑行業租賃合同模板大全
- 生活中的魔法數學名師公開課獲獎課件百校聯賽一等獎課件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英語考試真題
- 江蘇省南京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合調研 化學試題
- 兒科基礎臨床知識題庫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消除“艾梅乙”醫療歧視-從我做起
- 臨床醫學檢驗試題及答案
- 2024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熔融鹽儲熱系統安裝規范
- 《阿凡達》電影賞析
- 2023年江蘇省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之記敘文閱讀9篇
- 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畢業設計
- 中醫內科學全套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