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態治理示范項目綜合說明_第1頁
流域生態治理示范項目綜合說明_第2頁
流域生態治理示范項目綜合說明_第3頁
流域生態治理示范項目綜合說明_第4頁
流域生態治理示范項目綜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流域生態治理示范項目綜合說明1.1項目概況1.2主要目標1.3自然概況、社會經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況1.3.1自然概況黑石溝流域屬江漢平原北部,近2/3是丘陵地,另1/3是沿河沖積平原。流域內地質地層主要為志留系下統龍馬溪組頁巖,砂質頁巖及砂岸。地面呈垅丘起伏,多為上更統黃色粘土組成。項目區干流上游已建有中型水庫一座(黑石溝水庫)。黑石溝水庫以上為丘陵區,占流域總面積的65%,以下為漢江沖積平原,黑石溝水庫大壩為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帶。項目區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23.9mm,最大年降雨量為1347.6mm(發生在1967年);最小年降雨量為499.0mm(發生于1966年)。雨季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尤其以7、8兩月為最多,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45-60%。多年平均氣溫為16.0℃,極端最高氣溫40℃,極端最低氣溫-16.7℃,最高與最低溫度的時間持續不長。年平均蒸發量為1100mm左右,年幅射總量110-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1990小時左右,無霜期為220-226天。項目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本次工程防御標準采用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10年一遇6小時降雨量為106.8㎜,24小時降雨量為155.3㎜,20年一遇6小時降雨量為144.0㎜,24小時降雨量為201.0㎜。1.3.2社會經濟概況項目區流域內現有耕地面積1347.2hm2,其中水田751.1hm2,水澆地400hm2,其它旱地696.1hm2。涉及2鎮8個行政村,總人口1.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8萬人,農業勞力0.75萬人,人口密度為253人/km2。人均土地0.39hm2,人均耕地0.09hm2。據2008年統計,項目區內總產值8788萬元,其中:農業產值7005萬元,林業產值637萬元,牧業產值890萬元,漁業和其它產值256萬元。分別占到總產值的79.71%、7.25%、10.13%和2.91%。年人均產值4438元,年人均純收入3693元。農業生產以糧食和油料為主。林業以杉、松等樹為主。牧業生產屬家庭畜牧業,分散養殖,品種為當地的豬、牛、羊、雞、鴨等,以農戶自給為主,商品率較低。1.3.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況(1)水土流失情況項目區地處丘陵地區,易于發生水土流失。項目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表現為面蝕和溝蝕,同時局部地區由滑坡、瀉溜以及少量崩塌等重力侵蝕現象。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河流沿線。建國后由于各級政府的重視以及項目區人民群眾的努力,對黑石溝流域進行積極有效治理,修建了水庫、開挖了溝渠等各種水利設施,營造了樹木,綠化荒坡荒山,建造了各種水利設施。經過治理,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近年來,本區在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狠抓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省政府和宜城市人民政府關于水保“兩費”征收等文件的貫徹執行,加大了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兩費”征收已經運行正常,同時對開發建設項目,按規定編制并執行水保方案。成立了“宜城市水土保持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宜城市編委在“三定”方案中批準了水務局內設水土保持科,各鄉、鎮、辦事處、辦事處設有水土保持站。1.4水土保持工程概況1.4.1工程設計原則以水土保持規程、規范、防治標準為依據的原則;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布局合理,注重實效的原則。1.4.2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情況項目區農、林、牧、漁各業用地規劃面積如下,調整后土地總面積78.2km2,其構成是:耕地:1390.5hm2。其中水田751.1hm2,梯坪地239.4hm2,水澆地400hm2。果園:300hm2。水保林地:3954.5hm2,其中喬木林3554.5hm2,灌木林400hm2。草地:人工草地150hm2。其它:2022hm2。其中城鎮村莊用地1556hm2,交通用地40hm2,水域416hm2,未利用地13hm2。豐富,能滿足治理措施和施工、生活用水。工程施工受農事活動、氣候、交通條件因素的影響,林草措施安排在春季施工,工程措施安排在冬春兩季施工,因夏、秋兩季易發洪水,影響工程質量,且與農事爭勞力,夏、秋兩季一般不做施工安排。1.5.2施工總體要求及方法(1)土坎梯田施工在《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坡地治理技術》(GB/T16453.1—2008)中對梯田施工有明確規定。梯田施工的工序是定線→清基→筑埂→保留表土→修平梯田等。施工方法是大量土方由推土機施工,由人工清基、筑田埂、表土剝離、表土均鋪、田面修平等。(2)水土保持工程施工①田間道路施工人工清表土20㎝左右,將表土鋪于梯田表層,路基采用機械或人工進行土方開挖、回填碾壓,平鋪碎石路面再進行碾壓。②截、排水溝施工人工挖截水溝及排水溝基礎,開挖土方回填于梯田和田間道路基。人工用小型運輸車運塊石、人工拌合砂漿、人工砌筑。③攔沙壩施工人工清基,小型機動運輸車運石塊、人工拌合砂漿、人工砌筑及勾縫、人工回填土方。(3)水土保持林防護林和經果林栽植施工工序:放線定位→挖樹坑→樹坑消毒→回填耕植土→栽植→回填澆水→踩實。(4)水土保持種草①全面整地機械粗整,深耕30㎝,施農家肥,人工細整。②草籽播種人工選種,機械或人工播種,人工穴播草種。③田間管理播種后幼苗期間以及二齡以上草地,專人看管,防治人畜踐踏。發現病蟲獸害及時進行防治。有條件的可適時灌水、施肥,促進加快生長。1.6水土保持監測設計1.6.1組織系統監督監測的具體實施必須有得力、高效的組織系統。根據該項目的特點,建議由襄樊市南調局成立水土保持監督監測中心、各縣市成立水土保持監測站、各鎮、辦事處的水保人員具體實施監測。1.6.2監測網點的設置為充分發揮組織機構的力量優勢,項目區各縣市至少設置一個監測點,其具體布置原則如下:①對水土流失面積進行重點監測;②針對不同的立地類型進行重點監測;③針對不同的措施進行重點監測;④對以上重點監測項目至少有一組監測網點;⑤監測網點局部集中,整體均衡分布。1.6.3監督方法主要分為措施質量監督、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監測、保水保土效益監測、生態效益監測。1.7技術支持方案1.7.1科技成果推廣為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實現治理與開發互相促進、以點帶面的項目建設目的,必須采取一定的方式將在項目區內取得的經驗和科技成果推廣到基層水利單位及廣大農民群眾。與以后的小流域治理相結合。以宜城市水土保持試驗站為依托單位,以市農技推廣中心、水務局水保科、林業局營林科為配合單位。以各鄉鎮、辦事處的農技站、林業站、水利服務中心為基礎。以流域區各村場農、林、水技術員和專業戶為對象,建立一整套從上至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廣體系。1.7.2技術培訓培訓對象主要是各級技術和管理人員。通過技術培訓,使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并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能力。項目技術培訓以強化水保意識,提高技術水平,促進治理開發和經濟發展為宗旨,結合項目實施進程和農時以及針對項目管理和建設中出現的技術難題,采用多層次、多途徑、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培訓工作。項目培訓圍繞水土流失治理、經濟開發、治理開發效益監測監督、新技術應用和管理等主要環節開展。1.7.3技術引進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到水土保持項目搞的好的地方學習、取經。在治理的基礎上恰當地選擇農業生產技術,特產業生產技術,豐富治理措施,增加流域經濟發展合力。1.7.4綜合示范區在項目區選一塊面積在500hm2以上的坡地荒地進行綜合治理開發示范區的建設,并在該區內針對不同的單項治理措施進行重點布設。1.8工程管理把好工程建設、材料、苗木采購、資金使用、施工隊伍選擇(招投標)和工程監理、檢查驗收6個關口。在工程建設上,實行行政領導和技術人員雙重負責制,行政領導包任務,技術人員包質量;在材料采購上,實行招標制;在資金使用上,實行報帳制,專戶、專賬、專人管理;在施工隊伍選擇上,擇優確定有資質有經驗的施工隊伍和工程監理單位。項目建設單位均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項目的法人。按照下達的防治任務和簽訂的責任目標,配套資金,組織勞力和物質,按設計要求和技術標準組織施工。并制定相應的鄉規民約和各項行之有效地管理制度。各村場和農戶作為建設主體,必須積極參與水土流失防治,采取勞動積累集中連片和承包、租憑、拍賣等多種形式,按時保質完成各項防治任務。并加強治理成果的管理保護。1.9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1.9.1投資概算編制依據(1)《水利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水總[2002]116號文(2)《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額》水總[2002]116號文(3)《水利工程施工機械臺時費定額》水總[2002]116號文(4)《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計價格[2002]10號(5)《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編制規定》水總[2003]67號文(6)《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額》水總[2003]67號文(7)《建設工程監理與相關服務收費管理規定》發改價格[2007]670號文(8)《關于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咨詢服務費計列指導意見》保監[2005]22號1.9.2工程總投資和分年度投資本項目設計工期為2年。按2009年第一季度價格水平概算,工程靜態投資961.47萬元,其中工程措施費424.12萬元,植物措施費398.94萬元,封育治理措施3.93萬元,獨立費用80.05萬元,基本預備費54.42萬元。分年度投資中第一年投資360.55萬元,第二年投資600.92萬元,第三年投資240.37萬元。1.9.3資金籌措本項目投資來源為:南水北調工程漢江中下游生態治理補償項目,工程總投資961.47萬元,根據湖北省鄂調水辦[2009]43號《關于認真開展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精神,漢江中游區的宜城市黑石溝流域生態治理被列為“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治理建設項目”的名單,該項目國家投資為577萬元,地方籌措384.47萬元。1.10效益分析項目的經濟效益分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主要包括土坎梯田、經濟林、水土保持林、治理、人工草地等有實物產出的效益;間接經濟效益主要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后,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引起的鄰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