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統編版整本書閱讀之《鄉土中國》專項復習:綜合限時檢測(三)(原卷版+解析)_第1頁
高中語文統編版整本書閱讀之《鄉土中國》專項復習:綜合限時檢測(三)(原卷版+解析)_第2頁
高中語文統編版整本書閱讀之《鄉土中國》專項復習:綜合限時檢測(三)(原卷版+解析)_第3頁
高中語文統編版整本書閱讀之《鄉土中國》專項復習:綜合限時檢測(三)(原卷版+解析)_第4頁
高中語文統編版整本書閱讀之《鄉土中國》專項復習:綜合限時檢測(三)(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項20綜合限時檢測(三)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

缺陷,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

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

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

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面對面的社群”。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他日常接觸的老是

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

我們自己雖說是已經多少在現代都市里住過一時了,但是一不留心,鄉土社會里所養成的習慣還是支配著

我們。你不妨試一試,如果有人在你門上敲著要進來,你問"誰呀!"門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個大聲的“我"。

這是說,你得用聲氣辨人。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二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報姓的。很少太太會在門外用姓名

來回答丈夫的發問。

"貴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可以是足夠

的"報名"。我們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們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個鄉土社會。于是在熟人

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土

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

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生了阻礙,我們不

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

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

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在十多年

前,青年們談戀愛,受著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著寫情書,很多悲劇是因情書的誤會而發生的。有這種經

驗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

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

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作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

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

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

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

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

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文字下鄉》)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不能面對面交流,于是產生了傳遞信息的文字。

B.面對面的交流比起文字交流有太多的優勢,因此,鄉土社會其實是不需要文字的。

C.廣西的瑤山里用以傳遞信息的"銅錢"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

D.電話使人與人沒有了距離,因此,打電話也可以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不在意文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而是沒有學習文字的機會和需要。

B.文章通篇都在論述說話與文字的優劣,所以對比論證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

C.文章在論述時,舉一些經常見到的習以為常的例子,更能引起讀者的認同。

D.本文首尾照應,論證結構清晰完整,議論語言平易淺顯,絲毫沒有學術文章的艱澀難懂。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這從側面說明歸有光是生活在農村的。

B.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不僅不需要見面就知道對方是誰,甚至不需要語言就知道對方意圖。

C.最初的"文字"就是一種雙方約好的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但這種記號在交流使用中存在一定缺陷。

D.文字的傳情達意既受"間接接觸"的限制,也受具體的時間、地點、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二、文學類閱讀-雙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邊城

沈從文

兩年日子過去了。

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恰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

如期舉行,因此兩個中秋留給翠翠的印象,極其平淡無奇。

兩個新年雖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與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鑼鼓喧闌很熱鬧。到了十五夜

晚,城中舞龍耍獅子的鎮草兵士,還各自赤裸著肩膊,往各處去歡迎炮仗煙火。城中軍營里,稅關局長公

館,河街上一些大字號,莫不頭先截老毛竹筒,或鏤空棕桐樹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鋼砂,一千槌八百槌

把煙火做好。好勇取樂的軍士,光赤著個上身,玩著燈打著鼓來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從懸到長竿尖

端的空中落到玩燈的肩背上,鑼鼓催動急促的拍子,大家皆為這事情十分興奮。鞭炮放過一陣后,用長凳

腳綁著的大筒煙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線,先是噪噬的流瀉白光,慢慢的這白光便吼嘯起來,作出如雷

如虎驚人的聲音,白光向上空沖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著滿天花雨。玩燈的兵士,在火花中繞著

圈子,儼然毫不在意的樣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

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時,忽然

落了行雨,無人衣衫不被雨濕透。為了避雨,祖孫二人同那只黃狗,走到順順吊腳樓上去,擠在一個角隅

里。有人扛凳子從身邊過去,翠翠認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給祖父:

“爺爺,那個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時,真像嘍啰!”

祖父當時不作聲,等到那人回頭又走過面前時,就一把抓住那個人,笑嘻嘻說:

“嗨嗨,你這個嘍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還怕酒里有毒,把你這個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

們這里河中的魚,現在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唇笑著。

這一次雖在這嘍啰長年口中聽到個“二老”名字,卻不曾見及這個人。從祖父與那長年談話里,翠翠

聽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灘過端午的。但這次不見二老卻認識了大老,且見著了那個一地出名

的順順。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后,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

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三角粽。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談話時,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

說翠翠長得很美,問過翠翠年紀,又問有不有人家。祖父則很快樂的夸獎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

關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

回家時,祖父抱了那只白鴨子同別的東西,翠翠打火把引路。兩人沿城墻腳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

水。

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

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祖父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所在,因為今天太高興一點,便笑著說:“翠翠,假若大

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

祖父話雖不再說了,心中卻很顯然的還轉著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頭。翠翠著了惱,把火炬向路兩旁亂

晃著,

向前快快的走去了。

“翠翠,莫鬧,我摔到河里去,鴨子會走脫的!”

“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

祖父明白翠翠為什么事不高興,便唱起搖櫓人駛船下灘時催櫓的歌聲,聲音雖然啞沙沙的,字眼兒卻

穩穩當當毫不含糊。翠翠一面聽著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

呢?”

祖父不說什么,還是唱著,兩人皆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

記憶所止處。祖孫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還家中。到了渡口,那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邊等候他們。幾

人渡過溪到了家中,剝粽子吃。到后那人要進城去,翠翠趕即為那人點上火把,讓他有火把照路。人過了

小溪上小山時,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著,翠翠說:

“爺爺,看嘍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著橫纜,注目溪面升起的海霧,仿佛看到了什么東西,輕輕的吁了一口氣。祖父靜靜的

拉船過對岸家邊時,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卻守在船邊,因為過節,明白一定有鄉下人從城里看龍船,還

得乘黑趕回家鄉。

(節選自沈從文《邊城》,有刪改)

文本二:

魯迅、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兩位杰出的文學藝術大師,他們先后作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文

壇的亮麗旗幟,以豐厚的創作實績和突出的藝術成就開辟、拓展了鄉土文學的領域。魯迅重在“揭丑”,

使得阿Q的性格成為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阿Q正傳》也成為20年代中國形象的代名詞。沈從文則重

在“顯美”,注重發掘、凸現邊域山民的傳統美德和自然人性,寄托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也使得

《邊城》繼《阿Q正傳》之后,成為中國形象的代表。

(節選自歷彥軍《中國形象的文化隱寓》)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年來的兩個中秋節讓翠翠感到極其平淡無奇是因為唱歌等活動沒能如期舉行以及儺送不在場。

B.祖父遇到去年打火把的人先不做聲,然后"閃不知一把抓住",敏捷的動作表現出他粗魯冒失的性格。

C.順順同祖父談話時,翠翠假裝眺望河中景色,實際卻聽得很仔細,表現出她矜持羞澀的性格。

D.爺孫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反映出爺孫間雖然感情真摯但還是有隔膜。

5.下列對選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對邊城新年迎春活動進行了詳細描寫,既反襯出翠翠內心的失落,也從側面寫出她對儺送的思念。

B.小說以打火把的人為線索銜接起了兩個端午,讓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使得故事情節搖曳生姿。

C.小說第二段開頭“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既寫出翠翠對儺送的難忘,又引出對上一個端午節的回憶。

D.小說語言簡約樸實卻又生動形象,主要以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過對話展現人物性格和心理。

6.文中“鴨子"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

7.文本二中所說的"《邊城》繼《阿Q正傳》之后,成為中國形象的代表",你如何理解?請結合文本一和

課本中學過的《阿Q正傳》作簡要分析。

三、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流行語聚集的網絡上,方言突然散發出不小的"感染力"。方言發音和用詞的"土味"不僅不被避諱,_

①。(甲)方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承載鄉土文化和故鄉情結。(乙)"鄉音難改"背后是對生養之地

深深的眷戀,不少在外地生活的年輕人,②,就會感到親切、激動。如今中國社會走向信息化和數字

化,方言也被帶出故鄉,成了公共空間中表達鄉梓之情的語言載體。

在虛擬空間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③。某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年輕人表示愿意為家鄉

話代言。(丙)過去的窮鄉僻壤或坐擁"金山銀山",或發展特色產業,都成了豐衣足食的所在,家鄉話的自

信也因此底氣十足了。語言態度常常伴隨著語言認同,其背后則是文化與歸屬的認同。(丁)更多人對方言

的態度轉變,可能意味著億萬人對祖籍、對人生來源的更堅定自信和更強烈認同。

8.將下面的語句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當的一項是()

一句方言的背后是多少"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期待。

A.甲B.乙C.丙D.T

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

字。

四、微寫作

10.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時,曾說:"平凡的人也可以過得不平凡。”小說中孫少安扎根鄉土,由普通

農民成長為農村改革家,創造了不平凡的人生。請結合孫少安的具體經歷,寫一段文字,體現你對他的認

識,并激勵人們奮斗不息,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人生價值。要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恰當引用名言,

150字左右。

專項20綜合限時檢測(三)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愚"如果

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

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

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

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面對面的社群”。歸有光的《項脊軒

志》里說,他日常接觸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在“面對

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我們自己雖說是已經多少在現代都市里住

過一時了,但是一不留心,鄉土社會里所養成的習慣還是支配著我們。你不妨試一試,如果

有人在你門上敲著要進來,你問"誰呀!"門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個大聲的"我"。這是說,

你得用聲氣辨人。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二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報姓的。很少太太會在門外

用姓名來回答丈夫的發問。

"貴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

都可以是足夠的"報名"o我們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們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

是個鄉土社會。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

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

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

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生

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里,部落有急,就派

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

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

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在十多年前,青年們談戀愛,受著直接

社交的限制,通行著寫情書,很多悲劇是因情書的誤會而發生的。有這種經驗的人必能痛悉

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

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

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作

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

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

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

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

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

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

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文字下鄉》)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不能面對面交流,于是產生了傳遞信息的文字。

B.面對面的交流比起文字交流有太多的優勢,因此,鄉土社會其實是不需要文字的。

C.廣西的瑤山里用以傳遞信息的“銅錢”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

D.電話使人與人沒有了距離,因此,打電話也可以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不在意文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而是沒有學習文字的機會和需要。

B.文章通篇都在論述說話與文字的優劣,所以對比論證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

C.文章在論述時,舉一些經常見到的習以為常的例子,更能引起讀者的認同。

D.本文首尾照應,論證結構清晰完整,議論語言平易淺顯,絲毫沒有學術文章的艱澀難懂。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這從側面說明歸有光是生活在

農村的。

B.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不僅不需要見面就知道對方是誰,甚至不需要語言就知道對方意圖。

C.最初的"文字"就是一種雙方約好的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但這種記號在交流使用中存在

一定缺陷。

D.文字的傳情達意既受"間接接觸”的限制,也受具體的時間、地點、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

制。

【答案】LA

2.B

3.A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鄉土社會其實是不需要文字的"錯誤,結合"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

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

分析,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的判斷太過絕對。

c.銅錢,其實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錯誤。結合“在廣西的瑤山里,

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

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分析,"'銅錢’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

字文明"無中生有。

D."打電話也可以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不在意文法"錯誤,打電話沒有表情、動作等的輔助,

還是需要在意文法的。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文章通篇都在論述說話與文字的優劣,所以對比論證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錯

誤。文章講面對面社群不需要文字,自然沒學會識字。文字自身也有局限性。不能認為不識

字就是愚。熟人社會面對面社群靠當面交流,如聲音、氣息交流。分別講面對面社群不用文

字,文字傳情達意要講究文法藝術,文字難以傳情達意且有可能消亡,說話可以不講究文法,

文字是間接說話,還可能消亡,鄉土社會不用文字不能說愚等。文章并沒有通篇論述文字和

說話的優劣。最突出的論證方法也不是對比論證,應該是舉例論證。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這從側面說明歸有光是生活在農村的"錯誤。結合"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他日常

接觸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

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分析,文章探討的是面對面的社群的特征,熟人社會面對面社

群靠當面交流,如聲音、氣息交流等,不能據此判斷歸有光是生活在農村的。

故選A。

二、文學類閱讀-雙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邊城

沈從文

兩年日子過去了。

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恰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

故事,皆不能如期舉行,因此兩個中秋留給翠翠的印象,極其平淡無奇。

兩個新年雖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與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鑼鼓喧闌很熱鬧。

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龍耍獅子的鎮草兵土,還各自赤裸著肩膊,往各處去歡迎炮仗煙火。

城中軍營里,稅關局長公館,河街上一些大字號,莫不頭先截老毛竹筒,或鏤空棕桐樹根株,

用洞硝拌和磺炭鋼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煙火做好。好勇取樂的軍士,光赤著個上身,玩著燈

打著鼓來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從懸到長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燈的肩背上,鑼鼓催動急

促的拍子,大家皆為這事情十分興奮。鞭炮放過一陣后,用長凳腳綁著的大筒煙火,在敞坪

一端燃起了引線,先是噬噬的流瀉白光,慢慢的這白光便吼嘯起來,作出如雷如虎驚人的聲

音,白光向上空沖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著滿天花雨。玩燈的兵士,在火花中繞著

圈子,儼然毫不在意的樣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

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

正好時,忽然落了行雨,無人衣衫不被雨濕透。為了避雨,祖孫二人同那只黃狗,走到順順

吊腳樓上去,擠在一個角隅里。有人扛凳子從身邊過去,翠翠認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

她回家的人,就告給祖父:

“爺爺,那個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時,真像嘍啰!”

祖父當時不作聲,等到那人回頭又走過面前時,就一把抓住那個人,笑嘻嘻說:

“嗨嗨,你這個嘍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還怕酒里有毒,把你這個真命天子毒

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

魚會吃你,我們這里河中的魚,現在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唇笑著。

這一次雖在這嘍啰長年口中聽到個“二老”名字,卻不曾見及這個人。從祖父與那長年

談話里,翠翠聽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灘過端午的。但這次不見二老卻認識了大

老,且見著了那個一地出名的順順。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后,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

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

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三角粽。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談話時,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

那人向祖父說翠翠長得很美,問過翠翠年紀,又問有不有人家。祖父則很快樂的夸獎了翠翠

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

回家時,祖父抱了那只白鴨子同別的東西,翠翠打火把引路。兩人沿城墻腳走去,一面

是城,一面是水。

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說:“一

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祖父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所在,因為今天太高興一點,

便笑著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

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

祖父話雖不再說了,心中卻很顯然的還轉著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頭。翠翠著了惱,把火

炬向路兩旁亂晃著,

向前快快的走去了。

“翠翠,莫鬧,我摔到河里去,鴨子會走脫的!

“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

祖父明白翠翠為什么事不高興,便唱起搖櫓人駛船下灘時催櫓的歌聲,聲音雖然啞沙沙

的,字眼兒卻穩穩當當毫不含糊。翠翠一面聽著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問:“爺爺,

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

祖父不說什么,還是唱著,兩人皆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

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祖孫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還家中。到了渡口,那代理看船的,正

把船泊在岸邊等候他們。幾人渡過溪到了家中,剝粽子吃。到后那人要進城去,翠翠趕即為

那人點上火把,讓他有火把照路。人過了小溪上小山時,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著,翠翠說:

“爺爺,看嘍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著橫纜,注目溪面升起的海霧,仿佛看到了什么東西,輕輕的吁了一口氣。

祖父靜靜的拉船過對岸家邊時,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卻守在船邊,因為過節,明白一定有

鄉下人從城里看龍船,還得乘黑趕回家鄉。

(節選自沈從文《邊城》,有刪改)

文本二:

魯迅、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兩位杰出的文學藝術大師,他們先后作為20世紀二

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亮麗旗幟,以豐厚的創作實績和突出的藝術成就開辟、拓展了鄉土文學

的領域。魯迅重在''揭丑”,使得阿Q的性格成為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阿Q正傳》也

成為20年代中國形象的代名詞。沈從文則重在“顯美”,注重發掘、凸現邊域山民的傳統

美德和自然人性,寄托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也使得《邊城》繼《阿Q正傳》之后,

成為中國形象的代表。

(節選自歷彥軍《中國形象的文化隱寓》)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年來的兩個中秋節讓翠翠感到極其平淡無奇是因為唱歌等活動沒能如期舉行以及儺

送不在場。

B.祖父遇到去年打火把的人先不做聲,然后"閃不知一把抓住",敏捷的動作表現出他粗魯

冒失的性格。

C.順順同祖父談話時,翠翠假裝眺望河中景色,實際卻聽得很仔細,表現出她矜持羞澀的

性格。

D.爺孫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反映出爺孫間雖然感情真摯但還是有隔

膜。

5.下列對選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對邊城新年迎春活動進行了詳細描寫,既反襯出翠翠內心的失落,也從側面寫出她

對儺送的思念。

B.小說以打火把的人為線索銜接起了兩個端午,讓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使得故事

情節搖曳生姿。

C.小說第二段開頭“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既寫出翠翠對儺送的難忘,又引出對上一個

端午節的回憶。

D.小說語言簡約樸實卻又生動形象,主要以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過對話展現

人物性格和心理。

6.文中“鴨子”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

7.文本二中所說的"《邊城》繼《阿Q正傳》之后,成為中國形象的代表",你如何理解?

請結合文本一和課本中學過的《阿Q正傳》作簡要分析。

【答案】4.B

5.B

6.①鴨子是大老捉回家的,說明大老和二老一樣身手矯健;

②順順只因爺爺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便把鴨子給了爺爺,表現出順順慷慨仗義的性格特點;

③描寫了湘西淳樸的風土人情,凸顯人性善良美好的文本主旨;

④翠翠對祖父說“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表現出她不喜歡大老只喜歡二老的心理。

7.①農村形象:《阿Q正傳》通過趙太爺等對阿Q的欺壓,表現出中國農村封建專治、封

閉落后的社會環境特點;而《邊城》節選部分通過對迎春和端午習俗等的描寫,展現出邊城

軍民和睦、官民同樂的社會環境特點。

②國民形象:《阿Q正傳》通過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以及王胡、假洋鬼子等社會各階層的

生活狀態的描寫,表現出欺軟怕硬、自輕自賤、忍辱屈從、麻木愚昧等病態人格和心理;而

《邊城》節選部分通過描寫順順得慷慨仗義、老船夫的質樸俠義、翠翠純真善良等,表現出

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特點。

③魯迅重在“揭丑",主要從"惡"的角度加以摧毀,沈從文重在"顯美",主要從"善”的角度進

行誘導,但都是為了“重塑民族精神"。

【解析】

4.本文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現出他粗魯冒失的性格"錯。原文"祖父當時不作聲,等到那人回頭又走過面前時,就一

把抓住那個人,笑嘻嘻說:‘嗨嗨,你這個嘍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還怕酒里有毒,

把你這個真命天子毒死!〃',聯系上下文可以看出,這個嘍啰是幫助過翠翠的人,從爺爺和

他說話的內容和"抓""閃"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是熟悉的人,爺爺這么做是和他開玩笑

呢,爺爺是個幽默的人,而不是粗魯冒失的人。

故選Bo

5.本文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讓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錯。原文提到了兩次端午,第一次端午邂逅了二老,二老

好心請翠翠去家里歇歇,并等爺爺來,翠翠不明白,還以為他是壞人;第二年端午碰到下雨,

去順順家躲雨,邂逅了大老。

故選Bo

6.本文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形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

從"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以及后來二老在端午節捉鴨子來看,大老和二老都是捉鴨子

能手,身手矯健。

從"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后,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

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

許多三角粽”"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中可以看出,順順

非常的仗義,因為爺爺和翠翠過的日子很清貧,所以便把鴨子送給他們改善生活,外加贈送

三角粽,從而也體現湘西淳樸的風土民情,人性美好的社會風氣。

從"'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

再說我就生你的氣!祖父明白翠翠為什么事不高興,便唱起搖櫓人駛船下灘時催櫓的歌

聲,聲音雖然啞沙沙的,字眼兒卻穩穩當當毫不含糊”"誰也不希罕那只鴨子"可以看出,翠

翠因為爺爺開玩笑的試探她而不高興,說明她不喜歡大老。

7.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

農村形象:《邊城》"兩個新年雖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與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

鑼鼓喧闔很熱鬧。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龍耍獅子的鎮篁兵士,還各自赤裸著肩膊,往各處

去歡迎炮仗煙火"可以看出,湘西人民對于傳統的端午節過的很有儀式感,寫到了端午節捉

鴨子、賽龍舟、包粽子等,以及當地的駐軍為了與民同樂,增加節目的愉快,還贊助鴨子作

為比賽項目。

《阿Q正傳》,趙太爺應該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個最具有權勢的人,是所有未莊的

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對象。因為有錢、有權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

嚴、有剝削他人的可能。趙太爺是未莊的強權者,能夠壓迫阿Q,壓迫未莊的所有弱者,是

一個典型的具有封建意識形態的人物。在小說當中,趙太爺表現出了對封建統治和封建意識

的絕對維護,比如,討厭假洋鬼子;對假洋鬼子的假辮子表現出了反感;反對革命。但是關

于革命,趙太爺在最初的反對過后,又為了賺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這種腐朽的

自保觀念,也是趙太爺具有強烈封建意識的表現之一。

國民形象:《阿Q正傳》中不論是假洋鬼子還是趙秀才,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階級

的成員,與底層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徹底對立的。從假洋鬼子和趙秀才的身上,都看不到

他們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愛護。假洋鬼子雖然接收了外國教育,學習了自由、平等,但是骨子

里仍然帶有統治階級的優越感。看不起阿Q,用手里的權杖敲打阿Q,追罵阿Q,并且認為

阿Q沒有資格參加革命,將阿Q打出門去。

阿Q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阿Q能夠自己貶低自己,而且在自輕自賤了之后,

還能夠認為這種輕賤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向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墻上撞頭的時候,

阿Q就自己說自己是"蟲笏",將自己貶低為"蟲若"希望別人放了自己。并且在輕賤自己為“蟲

笏"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所謂的“第一個"

就是無上的榮耀,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邊城》中,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后,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

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

又送了許多三角粽。老爺爺擺渡不肯收錢,翠翠天真爛漫,對二老的感情真摯又羞澀,都能

體現湘西人民的質樸。

《阿Q正傳》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主要是“揭丑"。

魯迅不僅從經濟剝削、政治壓迫方面對封建制度加以揭露,而且著重揭露了封建制度用其整

個反動思想體系,給勞動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鎖。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

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

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

三、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流行語聚集的網絡上,方言突然散發出不小的"感染力"。方言發音和用詞的"土味"不

僅不被避諱,①。(甲)方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承載鄉土文化和故鄉情結。(乙)

"鄉音難改"背后是對生養之地深深的眷戀,不少在外地生活的年輕人,②,就會感到親

切、激動。如今中國社會走向信息化和數字化,方言也被帶出故鄉,成了公共空間中表達鄉

梓之情的語言載體。

在虛擬空間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③。某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年輕人表

示愿意為家鄉話代言。(丙)過去的窮鄉僻壤或坐擁"金山銀山",或發展特色產業,都成了

豐衣足食的所在,家鄉話的自信也因此底氣十足了。語言態度常常伴隨著語言認同,其背后

則是文化與歸屬的認同。(丁)更多人對方言的態度轉變,可能意味著億萬人對祖籍、對人

生來源的更堅定自信和更強烈認同。

8.將下面的語句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當的一項是()

一句方言的背后是多少"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期待。

A.甲B.乙C.丙D.T

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

處不超過12個字。

【答案】8.C

9.①反而在網絡上流行起來②一聽到家鄉的方言③是對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解析】

8.本題考查學生語句復位的能力。

從(甲)處的后文"方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承載鄉土文化和故鄉情結"可知,此處是

說方言的社會功能,與所要插入語句關聯不緊密。

(乙)處的后文“‘鄉音難改’背后是對生養之地深深的眷戀”強調對家鄉的眷戀,而插入語句

“一句方言的背后是多少'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期待"是對家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