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移動支付技術與安全保障手冊TOC\o"1-2"\h\u2135第1章移動支付概述 3143891.1移動支付的發展歷程 3124931.2移動支付的分類與特點 482821.3移動支付的產業鏈分析 412260第2章移動支付技術原理 4266582.1近場通信技術 4180552.2遠程支付技術 589412.3移動支付平臺架構 516429第3章移動支付安全風險 6177963.1移動支付安全威脅 62293.1.1竊聽與中間人攻擊 611553.1.2惡意軟件 6206343.1.3釣魚攻擊 6161193.1.4社交工程 6137353.1.5API安全風險 679843.2移動支付風險類型 62523.2.1硬件安全風險 6109613.2.2軟件安全風險 6883.2.3網絡安全風險 611833.2.4數據安全風險 6121353.2.5道德風險 6301203.3移動支付安全漏洞 6181203.3.1系統漏洞 6165613.3.2應用漏洞 7164523.3.3網絡協議漏洞 766763.3.4密碼學漏洞 7250213.3.5用戶行為漏洞 712136第4章數據加密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 7114264.1對稱加密技術 7178454.1.1常見對稱加密算法 7158464.1.2對稱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 7271404.2非對稱加密技術 7191494.2.1常見非對稱加密算法 7203444.2.2非對稱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 823204.3混合加密技術 839474.3.1混合加密技術原理 813144.3.2混合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 825367第5章身份認證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 8162845.1密碼認證 9275985.2生物識別技術 9294735.3數字證書與信任模型 91503第6章移動支付的安全協議 9118256.1SSL/TLS協議 10172906.1.1加密機制 1022446.1.2身份驗證 10227106.1.3數據完整性 10152786.2SET協議 10177406.2.1雙重簽名技術 10204956.2.2證書體系 10151966.3EMV協議 1039396.3.1安全芯片 11264896.3.2交易流程控制 11248096.3.3動態數據認證 1113553第7章移動支付的安全防護策略 11264967.1網絡層安全防護 11135177.1.1數據傳輸加密 1128587.1.2網絡防火墻 11178487.1.3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 11132617.1.4安全審計 11195227.2應用層安全防護 11263577.2.1應用程序安全 1115627.2.2安全認證 11185887.2.3權限控制 1261957.2.4安全更新與補丁管理 12162007.3終端設備安全防護 12140627.3.1設備鎖屏與密碼保護 12158697.3.2病毒防護 121937.3.3數據加密存儲 1227697.3.4虛擬化技術 1299757.3.5應用安全沙箱 12202727.3.6安全配置 127542第8章移動支付風險管理與防范 12263728.1風險評估與監測 1245268.1.1風險識別 12200648.1.2風險評估 12107928.1.3風險監測 12187948.2風險防范措施 13233628.2.1技術防范 131428.2.2管理防范 13171848.2.3法律法規防范 13233568.3風險應對與應急處理 13199348.3.1風險應對策略 13301558.3.2應急預案 13113888.3.3應急處理 13131048.3.4風險防范體系的持續改進 1315402第9章用戶隱私保護與合規性要求 13127149.1用戶隱私保護策略 13104509.1.1隱私保護原則 13249799.1.2數據收集與使用 13115409.1.3隱私保護措施 14143259.1.4用戶隱私告知與同意 1489829.2數據合規性要求 146649.2.1法律法規遵循 14299049.2.2數據跨境傳輸 14208959.2.3用戶數據合規性檢查 14122229.3用戶隱私保護技術 14191849.3.1數據加密技術 14243499.3.2訪問控制技術 1476749.3.3數據脫敏技術 14105319.3.4安全審計技術 14170509.3.5用戶隱私保護技術創新 1520171第10章移動支付行業發展趨勢與展望 151745010.1移動支付行業發展趨勢 152743510.2創新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 15870110.3移動支付安全未來展望 15第1章移動支付概述1.1移動支付的發展歷程移動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方式,其發展歷程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移動支付主要基于短信和話音方式進行,支付功能相對簡單。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支付逐漸演變為一種便捷、高效的支付手段。以下是移動支付發展歷程的幾個階段:(1)短信支付階段:用戶通過發送短信指令完成支付,這種方式操作簡單,但安全性較低。(2)WAP支付階段:用戶通過手機瀏覽器訪問WAP頁面,完成支付操作。相較于短信支付,WAP支付在安全性、用戶體驗等方面有所提升。(3)NFC支付階段:近場通信技術(NFC)的引入,使移動支付實現了快速、便捷的線下支付功能,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4)二維碼支付階段:二維碼技術的應用,進一步降低了移動支付的門檻,使得移動支付在我國迅速普及。(5)生物識別支付階段: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如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升。1.2移動支付的分類與特點根據支付場景、技術手段等不同,移動支付可分為以下幾類:(1)遠程支付:用戶通過移動設備,在互聯網環境下完成支付操作。主要包括短信支付、WAP支付、APP支付等。(2)近場支付:用戶通過移動設備在實體商戶處完成支付。主要包括NFC支付、二維碼支付等。移動支付具有以下特點:(1)便捷性:用戶可隨時隨地完成支付操作,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2)安全性:采用加密技術、生物識別等技術手段,保障用戶支付安全。(3)普及性:移動支付依賴于移動設備,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用戶規模不斷擴大。(4)創新性:移動支付不斷融入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提升用戶體驗。1.3移動支付的產業鏈分析移動支付產業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用戶:移動支付服務的最終使用者,包括個人用戶和商戶用戶。(2)終端設備制造商:生產移動支付相關設備,如手機、POS機等。(3)電信運營商:提供移動支付所需的通信網絡,包括短信、數據流量等。(4)支付平臺提供商:提供支付接口、支付工具等,如支付等。(5)銀行及金融機構:為移動支付提供賬戶管理、資金清算等服務。(6)安全廠商:提供支付安全保障技術,如加密算法、生物識別等。(7)監管機構:負責對移動支付市場的監管,保障市場秩序和用戶權益。(8)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提供與移動支付相關的其他服務,如營銷、數據分析等。第2章移動支付技術原理2.1近場通信技術近場通信技術(NFC)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在移動支付領域,NFC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實現快速、便捷的支付過程。其主要原理如下:(1)NFC工作原理:基于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通過電磁感應耦合方式實現數據的傳輸。(2)NFC通信協議:遵循ISO/IEC180003標準,支持數據傳輸速率106kbps、212kbps和424kbps。(3)NFC設備類型:包括NFC標簽、讀卡器、卡模擬設備等。(4)NFC支付過程:用戶將具備NFC功能的手機靠近POS機,通過驗證身份后完成支付。2.2遠程支付技術遠程支付技術是指在移動支付過程中,用戶與商家之間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完成支付的一種技術。其主要類型如下:(1)短信支付:用戶通過發送短信指令至指定號碼,完成支付請求。(2)移動互聯網支付:用戶通過手機應用、網頁等渠道,輸入支付信息完成支付。(3)語音支付:用戶通過撥打特定電話號碼,按照語音提示完成支付。(4)二維碼支付:用戶展示手機上的二維碼,商家掃描后完成支付。2.3移動支付平臺架構移動支付平臺是連接用戶、商家、銀行等各方的重要樞紐,其架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用戶端:提供用戶操作界面,支持支付、查詢等功能。(2)商戶端:為商家提供接入移動支付的平臺,支持訂單處理、交易查詢等。(3)支付通道:負責處理支付請求,包括與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交互。(4)風險控制:對支付過程中的風險進行監控和控制,保障交易安全。(5)數據存儲:存儲用戶、商戶、交易等數據,提供數據支持。(6)安全保障:采用加密、認證、安全協議等技術手段,保證支付過程的安全性。(7)系統接口:為其他系統提供接入移動支付平臺的接口,支持業務的拓展和整合。第3章移動支付安全風險3.1移動支付安全威脅3.1.1竊聽與中間人攻擊移動支付過程中,數據傳輸可能遭受竊聽及中間人攻擊,攻擊者通過攔截或篡改通信數據,獲取用戶敏感信息。3.1.2惡意軟件惡意軟件如病毒、木馬、后門等可能入侵用戶移動設備,竊取用戶支付密碼、銀行卡信息等敏感數據。3.1.3釣魚攻擊攻擊者通過偽造支付應用、網站或短信,誘騙用戶輸入支付密碼等敏感信息。3.1.4社交工程利用用戶對移動支付操作不熟悉或缺乏安全意識,誘使用戶泄露敏感信息。3.1.5API安全風險移動支付應用接口(API)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用戶數據泄露。3.2移動支付風險類型3.2.1硬件安全風險移動設備硬件受損、丟失或被竊,導致支付信息泄露。3.2.2軟件安全風險移動支付應用或操作系統存在漏洞,可能導致支付數據泄露。3.2.3網絡安全風險移動支付過程中,網絡傳輸存在安全風險,可能導致數據泄露或篡改。3.2.4數據安全風險用戶支付數據在存儲、傳輸、處理過程中可能遭受泄露、篡改等風險。3.2.5道德風險內部人員或合作伙伴泄露用戶支付信息,導致用戶損失。3.3移動支付安全漏洞3.3.1系統漏洞移動支付系統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攻擊者入侵系統,竊取用戶信息。3.3.2應用漏洞移動支付應用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用戶敏感信息泄露。3.3.3網絡協議漏洞移動支付所依賴的網絡協議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數據傳輸風險。3.3.4密碼學漏洞加密算法或密鑰管理不當,可能導致支付信息泄露。3.3.5用戶行為漏洞用戶不當操作、安全意識不足等,可能導致移動支付安全風險。第4章數據加密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4.1對稱加密技術對稱加密技術是一種傳統且應用廣泛的加密方式,其特點是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鑰。在移動支付中,對稱加密技術主要應用于保障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本節將對對稱加密技術及其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進行詳細闡述。4.1.1常見對稱加密算法目前在移動支付中常用的對稱加密算法有:AES(高級加密標準)、DES(數據加密標準)、3DES(三重數據加密算法)等。這些算法具有加密速度快、效率高等優點,適用于對大量數據進行加密處理。4.1.2對稱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1)數據傳輸加密:在移動支付過程中,用戶敏感信息(如密碼、手機號等)需要通過加密傳輸,以防止被非法截獲。對稱加密技術在此環節起到關鍵作用。(2)密鑰管理:對稱加密技術的核心問題是密鑰的安全管理。在移動支付系統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密鑰的安全,如使用硬件安全模塊(HSM)存儲密鑰、定期更換密鑰等。4.2非對稱加密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又稱公鑰加密技術,其特點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在移動支付中,非對稱加密技術主要用于數字簽名和密鑰交換。本節將介紹非對稱加密技術及其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4.2.1常見非對稱加密算法目前在移動支付中常用的非對稱加密算法有:RSA(RivestShamirAdleman算法)、ECC(橢圓曲線加密算法)等。這些算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適用于對密鑰進行加密處理。4.2.2非對稱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1)數字簽名:在移動支付過程中,為了驗證交易雙方的身份和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常采用數字簽名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在此環節起到關鍵作用。(2)密鑰交換:在移動支付中,用戶和支付平臺之間需要交換密鑰,以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非對稱加密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密鑰交換過程中的安全問題。4.3混合加密技術混合加密技術是將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相結合的加密方式,充分發揮兩種加密技術的優勢。在移動支付中,混合加密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數據傳輸加密和數字簽名等場景。4.3.1混合加密技術原理混合加密技術通常采用以下原理:使用非對稱加密算法加密對稱加密算法的密鑰,然后將加密后的密鑰和對稱加密后的數據一起傳輸。接收方收到數據后,先使用非對稱加密解密得到對稱加密的密鑰,再用該密鑰解密數據。4.3.2混合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1)數據傳輸加密:在移動支付中,為了提高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混合加密技術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2)數字簽名:在移動支付中,為了驗證交易雙方的身份和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可以采用混合加密技術實現數字簽名。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數據加密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重要作用。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和混合加密技術為移動支付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數據傳輸保障,有力地推動了移動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第5章身份認證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身份認證是保證移動支付安全的核心環節,有效的身份認證技術可以防止非法用戶獲取支付權限,保障用戶資金安全。本章主要介紹身份認證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包括密碼認證、生物識別技術以及數字證書與信任模型。5.1密碼認證密碼認證是移動支付中最常見的身份驗證方式。用戶在支付過程中需輸入預先設置的密碼,以證明自己是合法用戶。密碼認證分為以下幾種:(1)靜態密碼:用戶設置固定的密碼,支付時輸入該密碼進行驗證。(2)動態密碼:每次支付時,系統一個隨機的臨時密碼,用戶輸入該密碼進行驗證。(3)圖形密碼:用戶在支付時需按照預先設置的圖案順序進行觸摸,以完成身份認證。5.2生物識別技術生物識別技術是基于用戶的生物特征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方法。在移動支付中,生物識別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支付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1)指紋識別:用戶在支付時,需將手指放在手機指紋識別區域進行驗證。(2)人臉識別:通過手機前置攝像頭捕捉用戶面部特征,進行身份認證。(3)虹膜識別:利用手機攝像頭捕捉用戶虹膜特征,實現高安全性的身份認證。5.3數字證書與信任模型數字證書是一種基于公鑰基礎設施(PKI)的身份認證方式。在移動支付中,數字證書可以保證交易雙方的身份真實性,防止欺詐行為。以下是與數字證書相關的信任模型:(1)CA證書:通過第三方權威認證機構(CA)頒發的數字證書,證明用戶或企業的身份真實性。(2)證書信任鏈:通過一系列已知的、可信賴的證書,構建一個信任鏈,保證支付過程中各方的身份真實性。(3)移動設備信任模型:基于移動設備的硬件安全特性,建立信任模型,提高支付安全性。通過以上身份認證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保障用戶支付安全,降低非法入侵的風險。在實際支付過程中,支付服務提供商應結合不同場景和用戶需求,選擇合適的身份認證方式,保證支付系統的安全與便捷。第6章移動支付的安全協議6.1SSL/TLS協議安全套接層(SecureSocketsLayer,SSL)及其繼任者傳輸層安全性(TransportLayerSecurity,TLS)協議,為網絡通信提供安全性保障。在移動支付領域,SSL/TLS協議被廣泛應用于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6.1.1加密機制SSL/TLS協議采用公鑰加密和私鑰解密的技術,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在移動支付過程中,用戶敏感信息如賬戶密碼、交易金額等數據經過加密處理,降低被非法截獲的風險。6.1.2身份驗證SSL/TLS協議通過數字證書實現身份驗證,保證通信雙方的身份真實性。在移動支付場景中,用戶和支付平臺之間的身份驗證,可以有效防止惡意攻擊者冒充合法用戶或支付平臺。6.1.3數據完整性SSL/TLS協議采用消息摘要算法,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在移動支付過程中,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被篡改,保證交易數據的準確無誤。6.2SET協議安全電子交易(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SET)協議是一種專門為保障信用卡網上支付安全而設計的協議。在移動支付領域,SET協議被廣泛應用于保障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6.2.1雙重簽名技術SET協議采用雙重簽名技術,將購買信息和支付信息分開處理,保證用戶隱私安全。在移動支付過程中,雙重簽名技術有助于防止商戶獲取到用戶的支付敏感信息。6.2.2證書體系SET協議引入了證書體系,對參與支付的各方進行身份驗證。這有助于保證移動支付過程中,用戶、商戶和支付平臺之間的信任關系。6.3EMV協議EMV(Europay、MasterCard、Visa)協議是一種針對智能卡支付系統的國際標準。移動支付的發展,EMV協議也逐漸應用于移動支付領域。6.3.1安全芯片EMV協議要求支付設備具備安全芯片,用于存儲用戶敏感信息和加密密鑰。在移動支付過程中,安全芯片可以有效防止非法讀取和篡改用戶信息。6.3.2交易流程控制EMV協議對交易流程進行嚴格規定,包括交易發起、授權、清算等環節。在移動支付場景中,遵循EMV協議的交易流程有助于降低欺詐風險。6.3.3動態數據認證EMV協議支持動態數據認證,通過一次性密碼或動態簽名,提高支付安全性。在移動支付過程中,動態數據認證有助于防范重復交易等安全風險。第7章移動支付的安全防護策略7.1網絡層安全防護7.1.1數據傳輸加密移動支付過程中,用戶數據傳輸應采用SSL/TLS等加密協議進行加密,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被竊取和篡改。7.1.2網絡防火墻在移動支付系統中部署網絡防火墻,以防止非法入侵、惡意攻擊等行為,保障網絡層的安全。7.1.3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通過部署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實時監控網絡流量,發覺并阻止潛在的攻擊行為。7.1.4安全審計對網絡層進行安全審計,定期檢查網絡設備、系統和應用的安全狀態,保證網絡層安全。7.2應用層安全防護7.2.1應用程序安全加強移動支付應用程序的安全開發,避免常見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跨站腳本攻擊等。7.2.2安全認證采用雙因素認證、生物識別等技術,保證用戶身份的真實性和合法性。7.2.3權限控制合理設置移動支付應用程序的權限,防止惡意軟件獲取敏感信息。7.2.4安全更新與補丁管理及時發布安全更新和補丁,修復已知的安全漏洞,提高應用層的安全性。7.3終端設備安全防護7.3.1設備鎖屏與密碼保護設置鎖屏密碼、指紋開啟等,防止他人未經授權使用移動支付設備。7.3.2病毒防護安裝專業的手機安全軟件,定期掃描病毒,防止惡意軟件侵害移動支付設備。7.3.3數據加密存儲對移動支付設備中的敏感數據進行加密存儲,保證數據安全。7.3.4虛擬化技術利用虛擬化技術,隔離移動支付應用與設備其他應用,降低安全風險。7.3.5應用安全沙箱在移動支付應用中采用安全沙箱技術,限制應用的系統訪問權限,降低潛在風險。7.3.6安全配置對移動支付設備進行安全配置,關閉不必要的服務和端口,提高設備安全性。第8章移動支付風險管理與防范8.1風險評估與監測8.1.1風險識別本節主要介紹移動支付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包括信息泄露、惡意軟件、網絡攻擊、用戶操作失誤等。通過對各類風險的識別,為后續風險評估提供基礎。8.1.2風險評估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量化評估,分析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如風險矩陣、層次分析法等。8.1.3風險監測建立風險監測機制,對移動支付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實時監控,保證及時發覺潛在風險。8.2風險防范措施8.2.1技術防范采用加密技術、安全認證、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等手段,提高移動支付系統的安全性。8.2.2管理防范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內部員工培訓,提高安全意識。對用戶進行安全教育和引導,提高用戶的安全操作水平。8.2.3法律法規防范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移動支付行業的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8.3風險應對與應急處理8.3.1風險應對策略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的風險應對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減輕、風險轉移等。8.3.2應急預案制定應急預案,明確應急處理流程、職責分工和應急資源。保證在風險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應對。8.3.3應急處理在風險發生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降低風險影響。同時對風險事件進行記錄、分析和總結,為后續風險防范提供參考。8.3.4風險防范體系的持續改進根據風險應對和應急處理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風險防范體系,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性。第9章用戶隱私保護與合規性要求9.1用戶隱私保護策略9.1.1隱私保護原則在移動支付技術中,用戶隱私保護。本章節將闡述以下隱私保護原則:最小化數據收集、數據安全存儲、透明度與責任、用戶自主權以及數據最小化保留。9.1.2數據收集與使用詳細描述移動支付應用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所收集的用戶數據類型,包括必要數據與可選數據,并對數據的使用目的進行明確說明。9.1.3隱私保護措施介紹移動支付應用為保護用戶隱私所采取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如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安全審計等。9.1.4用戶隱私告知與同意闡述移動支付應用在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時,如何保證用戶知情并獲取用戶同意,包括隱私政策展示、用戶授權確認等環節。9.2數據合規性要求9.2.1法律法規遵循介紹我國及相關國家和地區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數據保護法律法規,如《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并分析如何保證移動支付應用合規。9.2.2數據跨境傳輸針對移動支付應用涉及的數據跨境傳輸問題,探討合規性要求,包括數據出境評估、合規性措施等。9.2.3用戶數據合規性檢查介紹移動支付應用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面應進行的合規性檢查,如定期審計、風險評估等,以保證持續合規。9.3用戶隱私保護技術9.3.1數據加密技術詳細描述移動支付應用在數據傳輸和存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古樹保護培訓課件
- 培訓師如何做:授課呈現技巧與培訓方法
- 《醫療機構管理實務》課件
- 起重安全警示教育培訓
- 《精神疾病識別與干預》課件
- 車庫出租協議和租賃合同
- 《深海利器公司介紹》課件
- 車輛抵押借款協議合同書
- 完善勞動合同管理的實施方案計劃
- 浙江婚前協議書
- 教學案例 初中地理教學案例
- 應用文寫作之簡報
- YY/T 1173-2010聚合酶鏈反應分析儀
- GB/T 12236-2008石油、化工及相關工業用的鋼制旋啟式止回閥
- 民法典學習解讀課件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畢業總復習課件
- 護理查房-慢阻肺課件
- 液壓舉升工作平臺畢業設計論文
- 20kV及以下配網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規定-
- 人工肝血漿置換術知情同意書
- (完整版)高中化學必修2有機化合物試題.doc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