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第五章細讀梳理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第五章細讀梳理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第五章細讀梳理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第五章細讀梳理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第五章細讀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01

前章回顧

成建時團體美率

麗(4)

何■的H出.[-?

02

章節導讀

本文是《鄉土中國》的第五章。在本文中,作者在上章提出的"差序格局"

的概念和理論下,討論了道德體系和觀念的問題。作者認為,道德體系和觀念由

社會格局決定,不同的社會格局有不同的道德體系和道德觀念。因此,本文在論

述上采用了總分的結構,開篇先提出這一觀點,下面則分別論述團體格局和差序

格局的道德觀念的不同,在論述西洋團體格局的道德觀念時,作者認為與西洋宗

教思想不可分割,故從宗教思想入手分析,在論述中國差序格局的道德觀念時,

作者則大量引用我國鄉土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語錄來論證。

在這一章節的細讀中,我們一共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點:

一、社會格局決定道德觀念

二、西洋道德體系來源于其社會宗教團體格局

三、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決定了其儒家人倫的道德觀念

03

原文解析

第一部分

①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我所謂"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

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這種格局和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是不同的。在團體

格局里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

而互相發生關聯。【比喻論證,團體格局像先有一個架子,用架子把人與人聯系

起來;而差序格局是先有一個個人,然后像人與人結成的一張網】"公民"的觀

念不能不先有個"國家"。這種結構很可能是從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態中傳下

來的。部落形態在游牧經濟中很顯著的是"團體格局”的。生活相依賴的一群人

不能單獨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遷移,往往要

面對危險的自然,所以必然要結成部落團體,多人一起行動更加安全】在他們,

"團體”是生活的前提??墒窃谝粋€安居的鄉土社會,每個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

其力地生活時,只在偶然的和臨時的非常狀態中才感覺到伙伴的需要。【鄉土社

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守在土地上,每一戶人家只需要依靠自己勞動就可

以生存下去啟然也就無需結成團體】在他們和別人發生關系是后起和次要的,

而且他們在不同的場合下需要著不同程度的結合,并不顯著地需要一個經常的和

廣被的團體。因之他們的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

②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玖撩饔^點:道德觀念是由

社會格局決定的】道德觀念是在社會里生活的人自覺應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信

念。它包括著行為規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它的內容是人和人關系的

行為規范,是依著該社會的格局而決定的?!窘忉尩赖掠^念的內涵以及內容,進

一步強調其由社會格局決定】從社會觀點說,道德是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制裁力,

使他們合于規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綿續。

社會格局決定道德觀念

①②兩段是本章的總起部分,主要論述"西洋現代社會團體格局”和中國鄉

土社會"差序格局”的差異與形成原因,同時闡述道德觀念被社會格局所決定。

第二部分

③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

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不能具體地拿出一個有形體的東

西來說這是團體。它是一束人和人的關系,是一個控制各個人行為的力量,是一

種組成分子生活所依賴的對象,是先于任何個人而又不能脫離個人的共同意

志……這種"實在"只能用有形的東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咀髡邔Α皥F體”做

出解釋,認為所謂的“團體"就是一種集體共同認可的存在的意志】在“團體格

局”的社會中才發生籠罩萬有的神的觀念。團體對個人的關系就象征在神對于信

徒的關系中,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持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颈?/p>

喻論證,將“團體”比作全能的神,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團體"的概念,它

顯然是先于人的一種存在】

④我們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

的宗教觀念的。宗教的虔誠和信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還是支持行

為規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在象征著團體的神的觀念下,有著兩個重要的派

生觀念:一是每個個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

⑤耶穌稱神是父親,是個和每一個人共同的父親,他甚至當著眾人的面否認

了生育他的父母。為了要貫徹這"平等",基督教的神話中,耶穌是童貞女所生

的。【就是圣母瑪利亞】親子間個別的和私人的聯系在這里被否定了。【不承認

生父,這在中國鄉土社會中顯然是大逆不道的了】其實這并不是‘無稽之談’,

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著"公有"的團體,團體的代表——神,必須是無私的。

每個"人子",耶穌所象征的"團體構成分子",在私有的父親外必須有一個更

重要的與人相共的"天父",就是團體?!@樣每個個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

確立,每個團體分子和團體的關系是相等的?!咀髡呓忉屃艘d基督不承認生父

的原因,同時也說明了西洋社會“團體格局"中"團體"的無私性】團體不能為

任何個人所私有。在這基礎上才發生美國《獨立宣言》中開宗明義的話:"全人

類生來都平等,他們都有天賦不可奪的權利。"【盡管美國《獨立宣言》是近代

思想的產物,但是仍舊不能否認西方宗教思想在其中提供的“眾生平等”的理論

淵源】

⑥可是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團體無形的實在;但是在執行團體的意志

時,還得有人來代理?!?團體"是一個無形的實在,無法直接開口說話,總還

需要人來代言】"代理者"Minister是團體格局的社會中一個基本的概念。執

行上帝意志的牧師是Minister,執行團體權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

理者",而不是神或團體的本身?!?Minister”在英語中既有“牧師”的含

義,又有“政府大臣,部長”的含義】這上帝和牧師、國家和政府的分別是不容

混淆的。在基督教歷史里,人們一度再度地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

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旨。【西方進入近代以來,曾發生宗教改革運動,最顯著

的就是人們認為“教皇”這個代理者沒有真正代表上帝的意旨,宗教改革后有了

后來的新教,他們聲稱任何人都可以不用通過教皇便可溝通上帝】同樣地,實際

上是相通的,也可以說是一貫的,美國《獨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說:"人類為了

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組織政府,政府的適當力量,須由受治者的同意中產生出

來;假如任何種政體有害于這些目標,人民即有改革或廢除任何政體之權。這些

真理,我們認為是不證自明的。"【繼續用美國《獨立宣言》來舉例,表明西方

宗教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深刻】

⑦神對每個個人是公道的,是一視同仁的,是愛的;如果代理者違反了這些

"不證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資格。團體格局的道德體系中于是

發生了權利的觀念?!尽按碚?只是代理至高無上的那個“團體",而非”團

體”,所以就必須規定人與人(包括代理者)之間的權利】人對人得互相尊重權

利,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防止團體代理人濫用權力,于是產

生了憲法。憲法觀念是和西洋公務觀念相配合的。國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務,但

是國家也得保證不侵害人民的權利,在公道和爰護的范圍內行使權力。

西洋道德體系來源于其社會宗教團體格局

③-⑦段主要闡述了西洋社會團體格局中的道德體系,著重闡明其道德體系,

包括"代理者""權利""憲法"等概念都來源于西洋社會的宗教觀念。

第三部分

⑧我說了不少關于"團體格局"中道德體系的話,目的是在陪襯出"差序格

局"中道德體系的特點來。【過渡句,下面將展開對“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

論述了】從它們的差別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剛剛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

關系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一一這是

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九c“團體格局"不一樣,"差序格局"道德體

系的立足點是自己,而非"團體”】

⑨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

素維持著。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

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指代子女對父母的

尊敬,"悌"指年幼者對年長者的尊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譯: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向另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譯:

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誠信?/君子應該親近忠誠

和講信義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后文的論述里,似乎作者對這句話

的理解與大部分人有些不同)】孔子曾總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仁。"【譯:為人子弟應當在家孝順父母,外出敬爰兄長,謹慎講

究信用,和大眾相處平等博爰,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

⑩在這里我得提一提這比較復雜的觀念"仁"。依我以上所說的,在差序格

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

能發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卻常常提到那個

"仁"字?!墩撜Z》中對于"仁"字的解釋最多,但是也最難捉摸。一方面他一

再地要給"仁"字明白的解釋,而另一方面卻又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譯:

孔子很少談論功利,卻相信天命、贊許仁德】孔子屢次對于這種道德要素"欲說

還止"。【我們也不禁疑問,孝悌忠信已經是差序格局道德體系中最重要的道德

要素,但為何孔子卻還多次談到“仁”這個概念,且看作者如何解答吧】

司馬牛問仁。子日:"仁者其言也詡。"日:"其言也初,斯謂之仁已乎?"

子日:"為之難,言之得無初乎?"【譯: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

他的言語顯得謹慎。"司馬牛說:"言語謹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

"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慎嗎?"】

子日:"我未見好仁者?!w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譯:孔子說:"我

從未見過喜爰仁德的人……或許有這樣的人,只是我沒有見過罷了。】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日:"不知也。"又問。子日:"由也,千乘

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日:"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日:"赤也,束帶

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譯:孟武伯問:"子路算得上有仁

德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一遍??鬃诱f:"仲由呵,一個具備

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讓他去負責軍事。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又問:"冉求怎么樣?"孔子說:"求呢,一個千戶規模的大邑,一個具備兵車

百輛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繼續問:

"公西赤怎么樣?"孔子說:"赤呀,穿上禮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讓他和賓客

會談。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⑩1子有不少次數說"不夠說是仁",但是當他積極地說明"仁"字是什么

時,他卻退到了"克己復禮為仁""恭寬信敏惠"這一套私人間的道德要素了。

他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

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譯:能夠在天下實行五種美德,就是仁了?!Ь矗?/p>

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會招致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

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則會取得功績,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g¥L子的困難是在“團體"組合并不堅強的中國鄉土社會中并不容易具體地

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這一句,就是對上面孔子產生兩難處境原因的

回答了】仁這個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總合,一切私人關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

因為在社會形態中綜合私人關系的"團體"的缺乏具體性,只有個廣被的"天下

歸仁”的天下,這個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觀念更為清晰。

【這是因為我們鄉土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沒有一個超越一切的形而上的“團

體”這樣的道德要素,所以,孔子便用了“仁”來刻畫這個形而上的超越的道德

要素】所以凡是要具體說明時,還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類的道德要素。正等

于要說明"天下"時,還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這些具體的倫常關系。

?不但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沒有一個像基督教里那種“愛”的觀念——不

分差序的兼爰;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團體

格局的社會中,公務,履行義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范。而這在中國傳統

社會中是沒有的。現在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來放在這位置上,但是"忠"字

的意義,在《論語》中并不如此。【“忠”在《論語》中的含義也很復雜】我在

上面所引"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對人之

誠"。"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敬颂幾?/p>

者將“主忠信"的"忠"解釋為"由衷",且不論他的理解我們是否認可,擱置

一邊,只需知道作者用這個“忠”在說明其含義的復雜性便可】

?子張問日:"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

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日,"忠矣。"【譯: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

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子。

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您看這個人

怎么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這個"忠"字雖則近于"忠于職務"

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對于團體的"矢忠"?!?矢忠"為發誓效忠的意思,

令尹子文只是對自己的職務很忠誠,并沒有宣誓效忠的意思】其實,在《論語》

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關系間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間以"義"相結合。"君

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譯:君子做官,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所以"忠臣"

的觀念可以說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而依舊是對君私

之間的關系。【古代只有忠君的思想,很少有忠國的思想,因為在古人看來,君

主就代表國家】

?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沖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

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間的道德?!睹献?盡心上》篇有:桃應問日,"舜為天子,

皋陶為士,瞽嗖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日:"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

日:"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日:"舜視棄天

下,猶棄敝踱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聽然,樂而忘天下。"【譯:桃

應問道,"舜做天子,皋陶當法官,如果瞽嗖殺了人,該怎么辦?"孟子說:"把

他抓起來就是了。那么舜不去制止嗎?"孟子回答說:"舜怎么能去制止呢?

皋陶抓人是有依據的。""那么舜該怎么辦?"孟子回答說:"舜把拋棄天子的

位置看得如同丟棄破鞋。他會偷偷地背上父親逃跑,沿著海邊住下來,一生都高

高興興的,快樂得忘掉了天下。"】一一這是說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對其他國

民一樣的態度去對待他的父親。孟子所回答的是這種沖突的理想解決法,他還是

想兩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濱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辦法。他這樣回答是可以的,

因為所問的也并非事實問題?!绢彩撬吹母赣H,舜作為天子,假如他的父親殺

了人,在孟子看來,舜最好的方式就是帶著父親逃到法外之地,這在今天顯然是

不被認可的,但是在儒家看來,或者在鄉土社會差序格局的道德體系看來,就是

最好的方式,這也就如作者所言,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

間的道德】另一個地方,孟子所遇到的問題,卻更表現了道德標準的缺乏普遍性

了。萬章問日:"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日:"封

之也,或日放焉。"萬章日:"象至不仁,封之有醫,有醫之人奚罪焉?仁人固

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為天子,弟為匹夫,

可謂親爰之乎?”【譯:萬章問道:"象每天把殺掉舜當作一件大事,舜做了天

子后卻只是流放他,為什么?"孟子說:"其實舜是封象為諸侯,有人卻說是流

放。"萬章說:"象是極為不仁的,卻封為有唐國的侯。有摩國的人難道有罪嗎?

仁人就是這樣做事嗎?對別人,就討伐他,對弟弟,就封賞他?"孟子說:"本

人做了天子,弟弟卻是個老百姓,可以說是親近他喜愛他嗎?"】【這里作者”斷

章”了,《孟子》原文中還有一些對話的內容被作者省略了,不過大體意思倒沒

有改變。這里是說:舜身為天子,盡管他的弟弟象先前老是想殺他,但他還是把

他的弟弟封為了諸侯,這是因為舜首先要盡到作為一個哥哥的道德,那就是對弟

弟的關愛和親近】

3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

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

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

上的伸縮?!疽会樢娧?,指出了差序格局中道德的特點】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

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

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

自解?!具@在今天的法理社會中,顯然會認為這個人自相矛盾,甚至認為他搞詭

辯】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

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

什么標準來?!舅渍Z中也有“看人下菜碟”,其實我們鄉土社會中這樣的現象太

普遍了】

?團體格局的社會里,在同一團體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

子最反對的就是那一套。他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亂天

下也。"【譯: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你把它們放在一起等同看待,這

是擾亂天下】墨家的“爰無差等"和儒家的人倫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罵他

無父無君了。【在孟子看來,墨子搞"兼愛”,普遍平等地愛天下的一切人事物,

這顯然違背了孟子儒家的人倫,對父母的愛怎么可能和對動物的愛一樣呢,所以

墨子也就成了孟子筆下的無父無君不忠不孝之人了】

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決定了其儒家人倫的道德觀念

⑧-?段主要借用對儒家思想理論的分析論述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體系。作者

引用《論語》中的孔子語錄,來說明我們的鄉土社會中道德體系中首要要素的就

是"孝悌忠信",著重討論了被孔子不斷提及的"仁”的概念,闡述了"仁"在

差序格局的道德體系中的理解方向,并解釋差序格局道德體系中的"忠"并非個

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說明了在差序格局中,無需像"團體"那樣的超越性的

道德觀念,只需要借助人倫這套道德觀念要素便足夠了。佐證了前文所提出的:

社會格局決定道德觀念。

04

思維導圖

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道德體系

差序格局團體格局

私人聯系理

05

鞏固檢測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徐庶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士。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劉備推

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彳余庶不得已辭別了劉備,進入曹營。

徐庶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這就是"徐庶進曹

營,一言不發"的典故。

1.徐庶的行為是基于團體格局的道德觀念還是基于差序格局的道德觀念?

請根據原文內容闡明你的觀點及理由。

材料二:

1894年,35歲的陸軍上尉、猶太人德雷福斯受誣向德國人出賣情報,被當

時法國的軍事法庭判終身監禁。一年后,與此案有關的間諜被擒,證實了德雷福

斯的清白。然而,荒謬登場了,受自大心理和民族意識的慫恿,軍方無意糾錯,

理由是:國家尊嚴和軍隊榮譽高于一切,國家不能向"個人"低頭。這個堅持得

到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響應,結果,間諜獲釋,而德雷福斯"為了國家利益"一

—繼續當替罪羊。面對如此不義,左拉怒不可遏,連續發表《告青年書》《告法

國書》,披露軍方的彌天大謊,痛斥司法機器濫用權力,稱之是"最黑暗的國家

犯罪",稱法蘭西的共和榮譽與人權精神正經歷噩夢。尤其是《我控訴》一文,

如重磅炸彈令朝野震動,所有法國報刊都卷入了爭論,左拉更被裹至旋渦中心:

一面是良知人士的聲援;一面是軍方、民族主義者的謾罵,甚至有暗殺恐嚇。

(王開嶺《是"國家"錯了》)

2.左拉的行為是基于團體格局的道德觀念還是基于差序格局的道德觀念?

請根據原文闡明你的觀點及理由。

材料三:

當前中國有一些農村地區深受人情債的壓力之苦,尤其是長江流域的重慶、

湖北、湖南的一些地區和東北農村,農民收入的相當部分要用于人情支出。有一

些地區的農村出現了嚴重的利用人情來斂財的現象。剛開始時,婚喪嫁娶辦酒席,

收取的人情錢多于花費,辦酒席有盈余。在傳統時期,這種盈余可以算作親朋鄰

里對舉辦人生大事村民家庭的經濟支持。在農村社會快速變化且村莊結構性力量

弱化的情況下,有農戶家庭連續辦了多次婚喪嫁娶酒席,收了多次人情。

而有些農戶若干年都只送出了人情,卻沒有辦酒席收回人情的機會,就會在

之前相對約定俗成的酒席范圍之外辦酒席,收人情,這樣的事情有了開頭就有人

跟風,在過去約定俗成的酒席以外,各種名目的酒席就大量產生,以至于辦酒席

都不用說明原因,這就是所謂"無事酒"。由此出現了酒席越辦越多、人情越來

越高,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壓力的問題。

3.請結合費孝通《鄉土中國》一書中《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禮

治秩序》等篇章的相關觀點,對文段所述現象的根源進行解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儒家倫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謂情感理性,即以情感

為出發點與價值標準的理性思維形式。自孔子開創儒學一脈,儒家倫理就以"仁"

作為核心,并將"仁"奠基于血緣親情之上,以樸素的孝、悌為"仁”的起點,

以"心安”為這一基本價值的依據;又超越血緣情感,以"泛愛眾”為終極目標,

走向"爰人",確立了儒家倫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為儒家倫

理的一種"基因",影響深遠。

一般認為,孔子的倫理思想圍繞"禮"與"仁"的關系而展開。"禮"是系

統化的倫理規范與道德要求,貫穿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

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義上是人內心的"爰人"之情??鬃诱J

為,只有以"仁"為基礎,才能有"禮”的規范,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

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沒有內心之仁,倫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據。

具體而言,"仁"或"仁愛"的第一步是血緣之爰,"爰"之情感是孔子言

"仁”時的原初含義?!墩撜Z?學而》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為仁之本與!""本,基也",故楊伯峻先生將"本"解釋為"基礎"而

不是"根本",這一點非常重要。"孝"是"善事父母者","弟"是"善兄弟

也“。人在世間首先面對的倫理關系即是如何對待血緣親人,處理好這一倫理關

系是一切道德行為的起點。以孝、悌為"仁”的基礎,意味著這是道德行為的開

始;若言孝、悌是"仁”的根本,則意味著最高目標的完成。顯然,孝、悌只能

是道德實踐的起點。孔子以血緣之爰為仁爰的起點,除《論語》外,《中庸》中

也載有孔子對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國語?晉語》亦日"為

仁者,爰親之謂仁"。因此,孔子以爰親為仁的基石是十分確定的。

那么,為什么子對父必是孝,弟對兄必是悌?為什么血緣之情如此重要,有

著不言自明的價值?因為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對此,孔子雖然沒有

講什么玄遠、高深的道理,但質樸的理由,至今讀來依然能打動人心。父母的養

育之情,報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這種與生俱來的本真之愛、天然之情沒有理由,

也不需要理由,唯有這樣心才能"安"。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心

安"如此重要,但這已是孔子給出的終極原因,是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后的價值

認定。要全面把握"人"就要從情本體入手,而這恰恰是儒家哲學、儒家倫理的

根基。

止匕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緣親情,還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這

一點可從他對待《詩經》的態度中體會出來。他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

之,日:思無邪"。所謂"思無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發,率性而純真。

比如《論語?八僧》中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

雎》詠唱的青年男女之間的綿綿之情、相思之意是發自內心的爰,快樂而不放蕩,

哀傷而不痛苦,這樣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詩經》直抒胸臆、表達心聲的特點,

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對儒家倫理來說意義深遠。首先,孔子以血緣親情為倫

理的出發點,是儒家倫理的第一塊基石,以后的儒家倫理思想無論如何發展,皆

不離這一根基;其次,孔子強調仁爰,肯定先天的情感,為后世儒家"以情論性"

定下了基調——情感是人性的內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質;再次,孔子看到了情

感熏陶對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義?!墩撜Z?泰伯》中孔子說"興于《詩》,

立于禮,成于樂"。此言成德、成人之修養,不但需要禮的約束,還需要情感的

熏陶,即"詩"與"樂”的作用。樂對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為人格完

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對于孔子將儒家倫理奠基于“仁愛",朱熹說:"仁者,爰之理,心之德也。"

從本質上說,"仁"是普遍意義的"爰",心中固有的情。這種“仁爰"之義在

不同語境中展現為多層次的內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為不證自明

的道德價值,是判斷行為善惡的標準;仁爰之道的踐行,則有了"仁之道""仁

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義??梢哉f,孔子使儒家倫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編自徐嘉《儒家倫理的情理邏輯》)

4.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倫理將"仁"作為血緣親情的基礎,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認

為情感的熏陶是達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倫理思想圍繞"禮"與"仁"的關系展開。"仁"一般指人內心的

"愛人"之情,具體而言,就是血緣之愛。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爰兄弟;儒家將孝、悌視為"仁”的根本,

做到孝悌,意味著最高道德目標的完成。

D.被孔子作為儒家倫理基礎的"仁爰",在不同語境中展現為多層次的內涵,

有的語境中,它是判斷行為善惡的標準。

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仁"是"禮"的基礎,也是倫理秩序的依據;成德、成人之修

養,需要禮的約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養育之情報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這樣才讓人心安,

可見血緣之情有著不言而明的價值。

C.孔子欣賞和看重《詩經》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純真,這一態度表明了他

尊重和肯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終極目標是"泛爰眾";仁爰之道得以踐行,才有"仁

之道""仁之方""仁之成"等意義。

6.下列選項,不能體現文中所闡釋的儒家倫理中“仁”的一項是()

A.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B.八僧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7.請結合《鄉土中國》中“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等相關內容,

理解文中第三段畫線句的含義。

參考答案

L徐庶的行為是基于差序格局的道德觀念。

理由:①徐庶因為母親的緣故選擇進曹營,屬于孝。而孝屬于私人關系中的

道德要素。②徐庶進了曹營,一言不發是對劉備的忠,這也屬于私人關系中的道

德要素。在徐庶心中,劉備是與之更近的朋友,曹操是關系相對較遠的人。這是

以己為中心,以親屬關系或朋友關系向外推而產生的一種道德觀念,符合差等次

序的特點。

因此,徐庶的行為是基于差序格局的道德觀念。

2.左拉的行為是基于團體格局的道德觀念。理由:①法國政府是法國這個團

體的"代理者",如果法國政府侵害了人民的權利,政府就失去了管理這個國家

的資格。左拉要求國家認錯的訴求體現的是平等、權利等道德觀念,這是團體格

局下的道德觀念。②德雷福斯與左拉素昧平生,他并不在左拉的社會關系圈層中,

左拉的行為對德雷福斯而言是無私的。因此,左拉的行為是基于團體格局的道德

觀念。

3.①自私。"因為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為中心的主義”。

②社會快速變化之下,傳統的禮治秩序崩塌,而法律制度對該領域缺少約束力量。

【解析】《差序格局》中認為中國的社會格局是發生在親屬關系、地緣關系

等社會關系中,以自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推及開,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且能放

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中認為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

機構是一種我所謂"差序格局",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

體和個人的關系上?!抖Y治秩序》首先說到禮和法的關系,認為禮與法皆為行為

規范的一種,它們不同的是維持其規范的力量。后者以政治權力所推行,前者靠

的則是傳統。所以文段中出現的現象皆是中國鄉土社會以"己"為中心的社會格

局的表現,是種自我主義,所以根源之一則是人性中的自私。有些農戶在沒有辦

酒席收回人情的機會的情況下,就會在之前相對約定俗成的酒席范圍之外辦酒席,

收人情,從而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所以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大根源則是傳統的禮治

秩序崩塌,而法律制度對該領域卻缺少約束力量。

4.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相關內容的能力。A項,"將彳二’作

為血緣親情的基礎"錯誤。由原文"儒家倫理就以‘仁’作為核心,并將‘仁‘

奠基于血緣親情之上"可以看出,"仁"是奠基于血緣親情之上的。B項,"就

是血緣之爰"錯誤。由原文"‘仁‘或彳二爰’的第一步是血緣之爰""孔子以

血緣之爰為仁爰的起點"可以看出,血緣之爰是"仁"的起點,是第一步。C項,

"儒家將孝、悌視為‘仁’的根本"錯誤。對"本"的理解有誤,原文中"本"

解釋為"基礎"而非"根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