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自學課】第2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1頁
【寒假自學課】第2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2頁
【寒假自學課】第2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3頁
【寒假自學課】第2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4頁
【寒假自學課】第2講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44頁高二預習選必三第二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要求:從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本課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本課難點:中華文化對世界發展的意義;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1)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逐漸同儒學和道教相融合。(2)隋唐時期,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中國化。(3)兩宋時期,佛教由盛轉衰,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影響:(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文學藝術、繪畫建筑、音樂和禮儀習俗等都產生了深刻影響。(2)對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具有啟迪作用。(3)中國的建塔造像藝術就是佛教藝術的體現。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結晶。2.明朝末年,利瑪竇等帶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1)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譯著相繼介紹到中國。(3)17世紀,清政府采用太陽歷,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3.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空前沖擊。(1)洋務運動時期1862年,設立京師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如嚴復、詹天佑等)。(2)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西書翻譯機構。(3)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經世致用”,御侮強國。(4)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展開。(5)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后來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力求解決中國問題。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一)對亞洲的影響1.前4世紀至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2.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朝鮮、日本等國的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3.佛教經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促進了各國佛教的發展。4.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效仿唐朝。(1)朝鮮的政治體制基本模仿中國。(2)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調制以及中央集權制,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其科舉制跟中國基本相同。5.15世紀,華僑下南洋,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6.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亞非各國的影響。(二)對歐洲的影響1.四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重大影響(1)造紙術推動了歐洲書寫材料的變革,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2)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義創造了條件。(3)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4)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的思想解放。2.16一18世紀,孔子思想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在歐洲出現了“中國熱”。3.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1.唐朝詩人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經歷。這說明唐朝時期()A.儒學出現危機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佛教取得統治地位D.道教的發展2.胡適指出,新文化不應用突然置換的方式取代舊文化,而要考慮“怎樣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現代文化,使它能同我們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協調和繼續發展?”由此可知,胡適()A.承認傳統與現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B.主張全面有序借鑒西方現代文化C.旨在強調新文化運動具有不徹底性D.力求用科學精神弘揚傳統價值觀3.觀察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關于明末清初東西文化交匯的表述,正確的是()A.為中國傳統科技注入新的生機B.儒學與基督教在中國融為一體C.西學東漸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D.開始介紹并傳播西方民主思想4.中國文化十分重視“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編譯書報、編輯書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紹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的是()A.《四洲志》B.《海國圖志》C.《番客篇》D.《華事夷言》5.據學者研究,晚清成冊的小說至少在一千種以上,其中翻譯多于創作,翻譯的數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國翻譯的外國小說僅7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A.閉關鎖國狀態剛剛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傳播遭到頑強抵制C.國人更關注西學中的器物與制度D.中國古典小說具有強大影響力6.請看下圖書影。下列選項中對該書內容解讀錯誤的是()A.開始探索新知B.尋求強國御侮之路C.沖破“天朝上國”觀念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7.19世紀40年代的清朝出現“新思想的萌發”,“新”的主要含義是()A.揭露腐敗現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學,提倡“經世致用”C.宣傳“物競天擇”,實行君主立憲D.“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8.下面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主題變化表。這一變化反映出近代中國()時間主題代表文獻或譯作鴉片戰爭后了解世界《大英國統志》、《四洲志》、《海國圖志》等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求強求富《行軍指要》、《水師操練》、《工程致富》等甲午戰爭后救亡圖存《泰西新史概要》、《中東戰紀本末》、《文學興國策》等20世紀初民主革命《萬法精理》、《美國《獨立宣言》等譯作20世紀初科學啟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韻言》等A.社會性質不斷變化B.西學理念逐漸深入C.民主觀念持續更新D.民族意識逐漸強化9.下表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西周時期,周公將遠古到殷商的原始禮儀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的“周禮”“周禮”源遠流長,繼往開來B3一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和包容性C伏爾泰認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說過,贊美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思想儒家思想總體上符合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D萊布尼茨在閱讀中國的《易經》后,發現易經圖可以用來解釋二進制數表《易經》推動了西方近代科學的產生A.AB.BC.CD.D10.下圖的洛陽龍門石窟《楊大眼造像記》是“龍門四品”之一,記載了名將楊大眼南征凱旋,途經龍門時發愿為北魏孝文帝刻記造像。據此可知,此碑()A.印證三教并行政策推行B.表明北魏統一說漢語C.受到外來文化傳播影響D.體現佛教完成本土化11.歷史認識是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評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對于洋務運動,當時的人頗有批評,以下看法較具代表性劉錫鴻中國空虛不在無船無炮,而在無人無財,此皆政教之過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紛紛講求,致群鶩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飭紀綱(綱常倫理),而惟騖心于兇器之末何歟?——《劉光祿遺稿》郭嵩燾西洋立國以政教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異而歲不同;(中國專注于造船、制器、練兵)考求洋人末務而忘其本,自以為安——《倫敦與巴黎日記》(1)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它是對鴉片戰爭前后出現的哪一思想的發展?(2)劉錫鴻和郭嵩燾都批判洋務運動舍本逐末、但他們的主張并不相同。根據材料一對此加以分析。試卷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44頁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王維被稱為“詩佛”,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習道家的煉丹術,又虔誠禮佛,柳宗元主張援用佛學以發展儒學,體現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項正確;儒學出現危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A項;此時儒學一直占據統治地位,排除C項;道家發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胡適強調在對待現代文化時候,不能突然置換,而應當考慮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一致、協調的發展,說明胡適認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存在調和的可能性,兩者不可分割,A正確;B錯在“全面”,排除;胡適的言論是在尋找新文化運動如何有效進行的方法而非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排除C;胡適的落腳點是考慮現代文化在中國的適應性而非弘揚傳統文化,排除D。3.答案:A解析:以徐光啟為代表的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并與來華的傳教士合譯一些西方科學技術書籍,為中國傳統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機,故A項正確;B項中“融為一體”表述錯誤,排除;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C項錯誤;近代以后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介紹并傳播,排除D項。4.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編纂的《華事夷言》主要記載的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D選項符合題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A選項排除。《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B選項排除。《番客篇》敘述了華僑的苦難,慨嘆國勢衰微,疾呼保護華僑權益,維護民族尊嚴,C選項排除。5.答案:C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開始被打破,一般來說,這時候翻譯外國的小說應隨著閉關鎖國狀態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實際情況卻相反,1840—1899年,中國翻譯的外國小說遠遠少于晚清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在民族危機不斷加重的情況下,中國的有知之士認為中國的落后在于科學技術與制度上不如西方國家,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故C項正確,A項排除;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D項不是主要原因,故D項排除。【名師點晴】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有識之士為戰爭所驚醒,開始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認為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國的科學技術不如英法等國,但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使地主階級的夢想破滅,之后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得出應該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憲制,但最終沒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能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而題干中的時間正好符合學習西方的器物與制度的內容。6.答案:D解析:圖中所示作品是魏源的《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始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路,沖破“天朝上國”觀念。但是并沒有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ABC三項表述正確,D項錯誤。因此D項符合題意,排除ABC三項。7.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等開眼看世界,主張學習西方,尋求強國之路,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顧炎武等人提倡“經世致用”,排除B項;C項是維新派的主張,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這說明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程度逐漸深化,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性質不斷變化,排除A項;“民主觀念持續更新”只符合材料部分內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西周時期,“周禮”由周公整理、改造遠古到殷商禮儀而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的說法屬實,與周禮源遠流長,繼往開來的結論對應正確,A項符合題意;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不能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和包容性,排除B項;伏爾泰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觀點,否定教權主義和專制主義,是其反封建的手段,不能說明傳統儒家思想符合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排除C項;萊布尼茨在閱讀中國的《易經》后,發現易經圖可以用來解釋二進制數表,不能說明《易經》推動了西方近代科學的產生,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記載了名將楊大眼南征凱旋,途經龍門時發愿為北魏孝文帝刻記造像的《楊大眼造像記》是“龍門四品”之一,是龍門石窟北魏時期造像記中書法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之一。佛教造像,始自印度,后傳播到到東南亞各國和中國,《楊大眼造像記》深受佛教造像這一外來文化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排除A項;材料與“北魏統一說漢語”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佛教完成本土化,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1)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2)劉錫鴻認為西方技藝是“末”中國的綱常倫理是“本”主張整飭綱常倫理,反對洋務派專注于學習西方技術的做法郭嵩燾認為西方技術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國力增強反對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科技,主張不僅學習西方技術還要學習西方制度。解析:(1)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對抵抗派“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發展。(2)根據材料“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