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西南大學附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定時檢測(一)語文試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2024年10月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書寫;必須在題號對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無效;保持答卷清潔、完整。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題卷學生留存,以備評講)。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辣椒是以辛辣成為調味料的。人們長期習慣于稱呼辛辣的刺激感為“辣味”,但是我們常說的辣味其實并非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所以可以將“辣味”視為一個詞組,表達的意思是“進食辛辣食物帶來的感官刺激”。因為辣是一種感官刺激,所以人類身體沒有味蕾的部位仍然能感覺到“辣”。人的舌頭能夠感受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種,人在攝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時,辣椒素通過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覺受體,通過神經傳遞將信號送入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體液,同時,大腦釋放內啡肽,使人產生愉悅感。內啡肽可與腦內嗎啡受體發生特異的結合反應而產生類似嗎啡作用的多種內生肽,內生肽有鎮痛和產生快感的效果。良性自虐機制可以用于解釋人為什么熱衷于吃辣椒。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羅津研究指出:當人們進行一些消極行為時,其身體和大腦會感受到威脅,但隨后他們會發現并不存在危險,因此產生一種“馭體于靈”的快感。簡言之就是通過身體不適來獲得精神愉悅,之后讓人有種如釋重負的愉快感。吃辣是一種社交行為。人類吃辣的行為與飲酒的行為有類似之處。學界對飲酒行為帶來信任的解釋是由于人類從血緣社會過渡到地緣社會時,遇見陌生人的幾率大大提高,因此相互之間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酒在這個時期作為一種昂貴的產品,勸酒就變成了一種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來換取同伴的信任的行為。吃辣的行為和信任關系產生的機制與喝酒類似,但是吃辣并不導致持續的傷害。共同吃辣的行為也就隱喻著“我愿意與你一同忍耐痛苦”,這種共情造成了信任的產生。吃辣的行為還有一種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義,在這層意義上,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習武之人在比試以前往往向對方展示文身,表達的是“我在忍受痛覺上要比你更勝一籌”。俗話說,未學打架先學挨打,能夠忍受痛苦顯然要在比武的時候獲得更大的優勢。吃辣也是一種忍受痛覺的能力,這也是一種可以經過鍛煉來培養的能力。(摘編自曹雨《中國食辣史》,有改動)材料二:曹雨《中國食辣史》的第三部分將辣椒放在飲食的政治經濟學解釋語境下,主要談論了辣椒在中國飲食中的階級地位的變遷。他提出,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來的一個突出飲食現象,是伴隨著中國飲食的商品化過程、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現象。辣椒和以辣椒作為主要調味料的菜肴屬于江湖菜和庶民菜,是傳統中國社會底層的飲食習慣。比如,曹雨認為,辣椒在西南飲食中的流行,其實與當地社會貧困缺鹽有關。辣椒在中國的第一次記載是在明朝人高濂的《遵生八箋》中,“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辣椒在中國用于食用的最早記載,現在所能查到的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編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钡降拦饽觊g(1821-1850),貴州北部已經是“頓頓之食每物必番椒”,“居民嗜酸辣,亦喜飲酒”(《清稗類鈔》)。此外,光緒《四川鹽法志》卷十的一條記載也值得參見:“黔省地瘠民貧,夷多漢少,夷民食鹽在可有可無之間,家道稍豐者向商賈買鹽以資食用,其窮夷則概食山菜所釀辛酸之物,或曰辣子,或曰酸漿,竟不食鹽?!比丝诘脑鲋呈沟棉r民不得不將越來越多的土地用于種植高產的主食,加上山區獲得食鹽成本高昂而不便,此時辣椒作為一種用地少、對土地要求低、產量高的調味副食遂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在1949年以前,這種飲食習慣僅限于社會中下層,即使在傳統食辣區域的城市中,辣味菜肴也并不占優勢。在傳統的飲食文化階級格局碎片化之后,辣味得以打破階級局限而發生流散。辣椒和甜味、酸味、咸味的對比中更可看到其獨特性。首先,甜味作為一種在前工業化時代比較高價的調味品,在中國一直沒有能夠形成普遍的流行,也就是說,甜味并非中國傳統平民飲食的味覺特征,即使在工業化時代甜味變得廉價而易于取得,中國人這種流傳已久的味覺偏好仍然有強大的韌性維持下去。因此在歐洲和北美零食中居于絕對主導地位的甜味,在中國并不盛行。而辣味和咸味或者酸味的搭配是中國人最為習慣的調味。在中國前工業化時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種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夠促進唾液分泌,增進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更促進了辣味零食的流行。而當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原是貧農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來自農村的移民帶入了城市的飲食文化中,反而成為了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辣椒原本的鄉村食物的標簽被逐漸地剝離,反而成為了工業化的城市中的標志性的食物,隨著食用辣椒的人群的社會地位的不斷上升,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成為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隨著辣味元素席卷整個餐飲食品圈,連曾經飲食標榜鮮、淡、甜的廣東、江浙等地也刮起了一股辣旋風,“無辣不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摘編自《認識一下辣椒寫作》,有改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食辣時痛覺受體被激活,產生信號并被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反射,導致心率上升等典型食辣癥候。B.文身和食辣有相似的作用,人們文身就是為了炫耀自己對痛苦的耐受力。C.甜味在中國一直沒有能夠形成普遍流行,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味覺偏好等方面的原因。D.《中國食辣史》對于辣椒研究是從文化、心理、歷史、傳播等多重視閾展開的。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把飲酒和食辣進行類比,強調兩者都是通過對自我的傷害來獲得同伴信任的一種社交行為。B.
材料一后半部分對辣的象征意義的闡釋是建立在“辣是一種痛覺”基礎之上的。C.材料二用歷史的眼光和政治、經濟的視角審視辣椒在中國飲食中階級地位的變遷。D.材料二中引用大量證據,證明食辣是傳統中國社會底層的飲食習慣,從而證明貧困缺鹽導致了辣椒在西南飲食中的流行。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
辣是一種痛覺,所以手等沒有味覺細胞的器官也能感受到辣的刺激,因此“辣味”的稱謂是錯誤的。B.人熱衷于乘坐過山車,或是跳樓機,或是看恐怖電影,都可以用良性自虐機制加以解釋。C.吃辣可以通過鍛煉來培養,所以一些人在長期吃辣以后,對辣的忍耐能力也會有所增強。D.
《遵生八箋》把辣椒稱為“番椒”,由此大致可以推斷出辣椒原產地并非中國。4.根據“良性自虐機制”的相關內容,從生理角度具體分析“人為什么熱衷于吃辣椒”。5.從前人們因為貧窮少鹽而食辣,今天“無辣不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請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內容解釋其原因。【答案】1.B
2.D
3.A4.①食辣時會產生痛覺;②讓身體和大腦錯誤地感受到威脅,但又不會使人處于實際的危險當中;③大腦釋放出內啡肽,內啡肽合成生成內生肽,讓人產生快感。5.①食辣能給人帶來快感;②食辣幫助人們彼此之間建立信任/人們能通過吃辣炫耀忍受痛苦的能力;③食品工業化、市場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動;④工業化時代普遍出現的平民階層地位上升、經濟改善的現象,推動了辣味的流行。【解析】【導語】這兩篇文章通過科學、社會、歷史視角探討了辣椒在人類飲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與影響。材料一從心理學、感官體驗和社會行為角度分析了食辣的感受及其象征意義,揭示了“良性自虐機制”以及社交中的信任、炫耀等效應。材料二則聚焦歷史和經濟視野,分析了辣椒在中國從底層飲食到普遍現象的地位變遷,強調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辣味食物流行的推動作用。兩文結合提供了辣椒文化的多維度理解。【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B.“人們文身就是為了炫耀自己對痛苦的耐受力”錯誤。選項屬于簡單歸因錯誤。人們出于各種原因去文身,原文材料一只是說起“吃辣的行為還有一種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義,在這層意義上,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說明吃辣的行為有“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作用,文身的行為也有此作用,但并沒有說是唯一原因,選項“就是”表明是唯一原因。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D.“證明食辣是傳統中國社會底層的飲食習慣,從而證明貧困缺鹽導致了辣椒在西南飲食中的流行”錯誤,邏輯關系倒置,原文是通過證明貧困缺鹽導致辣椒在西南飲食中的流行,從而證明食辣是傳統中國社會底層的飲食習慣。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合理推斷的能力。A.“因此‘辣味’的稱謂是錯誤的”錯誤。材料一第一段說,雖然辛辣并不是味覺,但由于人們長期習慣于稱呼辛辣的刺激感為“辣味”,屬于語言的約定俗成,原文指出“所以可以將‘辣味’視為一個詞組”,可見,“辣味”的稱謂在作者看來只是名實不符,并不是錯誤。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材料一第二段“良性自虐機制”的理論,人們之所以熱衷于吃辣椒,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能夠帶來一系列生理上的反應,最終導致一種愉悅的感覺。以下是具體的生理分析:根據“人在攝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時,辣椒素通過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覺受體,通過神經傳遞將信號送入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概括為,辣椒素激活痛覺受體:當人們食用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時,辣椒素會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覺受體。根據“通過神經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體液”可以概括為,信號傳遞及身體反應:這些受體激活后,會通過神經傳遞信號到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這一過程中,人體會經歷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以及可能的出汗等反應,這些都是身體對辣椒素刺激作出的應激反應,但又不會使人處于實際的危險當中。根據“大腦釋放內啡肽,使人產生愉悅感。內啡肽可與腦內嗎啡受體發生特異結合反應而產生類似嗎啡作用的多種內生肽,內生肽有鎮痛和產生快感的效果”可以概括為,內啡肽釋放:緊接著,大腦會釋放內啡肽作為應對機制的一部分。內啡肽是一種內源性化學物質,能夠與大腦內的嗎啡受體結合,產生鎮痛效果和快感。當內啡肽發揮作用時,人們會體驗到一種類似于“如釋重負”的愉快感,這是一種在經歷了短暫的不適后得到的積極反饋。【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根據材料一第二段“通過神經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體液,同時,大腦釋放內啡肽,使人產生愉悅感”可知,辣椒素帶來的痛覺刺激可以引發大腦釋放內啡肽,從而產生愉悅感。這種良性自虐機制使得人們享受吃辣所帶來的快感,進而發展成為一種飲食習慣。根據材料一第三段“吃辣是一種社交行為。人類吃辣的行為與飲酒的行為有類似之處”“共同吃辣的行為也就隱喻著‘我愿意與你一同忍耐痛苦’,這種共情造成了信任的產生”最后一段“吃辣的行為還有一種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義”可知,吃辣具有社交功能,共同吃辣可以增強人際間的信任關系。它提供了一種共享痛苦的方式,這種共情有助于人們彼此之間建立信任。根據材料二第四段“在中國前工業化時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種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夠促進唾液分泌,增進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更促進了辣味零食的流行”可知,食品工業化、市場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動,使原本偏好清淡口味的地區也開始接受并喜愛辣味,形成了飲食文化的融合趨勢。根據材料二第五段“而當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原是貧農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來自農村的移民帶入了城市的飲食文化中,反而成為了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可知,工業化時代普遍出現的平民階層地位上升、經濟改善的現象,推動了辣味的流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鬃拥淖园最欕S孔子南游于楚的時候,有一天,楚國的葉公居然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來。——你們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為什么你們大家都甘心給他老先生趕著車,困苦顛連地跟著他東西南北地跑???這問題使子路有些惱了。倘使在他年輕的時節,他會當面給他一頓搶白吧,然而他現在確是老了,跟著先生周游了幾年,軟釘子,硬釘子——長沮、桀溺、丈人,晨門諸人的話——吃得也著實不少了。他的氣質也和平了許多,鋒芒也收斂了許多了,搶白葉公的話,已經來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這葉公就是相傳有著好龍的奇癖的葉公,他的居室的墻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龍。于是天龍們被他的至誠所感動,居然有一條肯從半空中落在葉公的家院里。但想不到的是,葉公嚇得面無人色,一頭扎在床底下,緊閉了眼,又把兩手夾下死勁握住兩只耳朵,渾身戰栗著,淚和鼻涕流滿了他的面頰,又沾濕了他的胡子。龍于是傷心了,一個焦雷,震破了屋頂,它乘著云又回到半空去了。這個焦雷,據說不是龍的怒吼,乃是龍的嘆息。這詢問“孔子是怎樣一個人物”的葉公,便是好龍而被龍嚇壞了的那個葉公。——他這樣好名而不務實的懦夫,也有打聽圣人的為人的資格嗎?子路這樣想。子路于是裝作沒有聽見,昂然地走出去。葉公的青臉幾乎變成鐵色,手腳似乎戰栗得骨肉都要散開了的樣子。他是憤怒呢?還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一個清秋的早晨,金黃色的太陽照著逆旅庭院中那棵銀杏樹的金黃色的葉子,而且那葉索索地抖著,仿佛太陽的光線在上面跳舞。在這樣的晨間,孔子早已起來盥漱了多時了,他正在楚國逆旅的屋子里傷感著呢:——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時候,不曾夢見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夢也沒有了呢!而且……而且……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資極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們好好地教育起來。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們,或是徒弟的徒弟們呢!孔子想到這里,他覺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為了讀《易經》寫《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視著對面的墻上,似乎看見一種東西——環繞著侍立的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子路驀然說起話來了:——先生!像葉公那樣的人物,也要向我打聽先生是如何的一個人呢??鬃影炎⒁曋|遠處的眼光立刻收回來,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阃f了些什么呢?——我同他說些什么呢?無論如何說,像那樣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偉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說哩!孔子有些憮然了。——由呀!你總是這樣的執拗,你便告訴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覺得他那種好龍而又被天龍嚇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厭惡他的為人么?他好假的龍,豈不比那用了籠子裝著鳥兒的或手牽著的小狗兒的人們強得多嗎?你們有誰不是發現了人世的真實而覺得恐呢?由呀!你是太執拗了!你宿在石門的那一夜,那晨門曾譏諷過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辯駁;長沮桀溺在你問津的時候,也曾說過許多不滿意于我的話頭,你對于他們也不曾說過什么:那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晨門,長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們,都是了解我的主義和行為的人們呀!便是前幾日,此處的接輿不是也在我的車前唱著“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歌兒跑著過去了嗎?我當時雖然想著同他說話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變為我,猶之他不能使我變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來到楚國,很愿多有幾個人知道我的心跡。由啊!你為什么不答復葉公呢?他是一個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樣一個人的人呀!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著慌了:——同他說些什么呢?先生!——你說:我們的先生是一用起功來忘掉了吃飯,歡喜起來忘掉了憂愁,而且不曉得什么叫作“老”哩!孔子說這句話的時節,眼睛又從子路身上挪開,仍然注視著對面的墻上,又看見那種眾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但是子路聽了方才的話,卻分外地替先生傷悲。先生周游列國已竟二十年了,到處受人家的欺侮與嘲笑。還用得什么功哩?歡喜從何而來呢?但是“老”的確來了——先生的兩鬢和胡須實在白得令人恐懼,便是顏面也干枯得有如樹皮了!但是先生還不知老,也許是先生不好照鏡子的緣故吧?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視著對面的墻上,看那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鐘》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葉公雖以“孔仲尼”尊稱孔子,但話里話外的意思,還是將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對圣人的禮敬尊崇,結果惹惱了子路。B.小說依據“葉公好龍”這一典故,用漫畫式筆法描繪葉公見到天龍時的狼狽相,含蓄表達了作者對好名而不務實者的嘲諷。C.子路不屑于回答葉公,孔子卻認為可借此闡明心志,小說這一細節刻畫了師徒的不同形象,也表達了“處世需要機變”的主題。D.作者采用故事新編的形式,選取《論語》的有關記述進行大膽的糅合創造,使小說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高度融合。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論語》中子路是一個常常受到孔子批評魯莽好勇之人,本文所描繪的子路形象與此一致。B.文中以銀杏樹“那葉索索地抖著”暗寫葉公,與詩句“道是無晴卻有晴”寫法一樣,都運用雙關手法。C.在對待葉公的態度上,孔子和子路不一樣,他欣賞葉公,是出于對人性深刻的理解與同情。D.《論語·憲問》中,晨門曾經用“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評價孔子,這句話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篇小說中孔子的形象。8.小說中孔子的弟子們當時“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指什么?請簡要說明。9.“我們的先生是一用起功來忘掉了吃飯,歡喜起來忘掉了憂愁,而且不曉得什么叫作‘老’哩!”怎么理解這句話?請結合全文具體分析。【答案】6.C
7.D
8.①孔子結束周游,回到家鄉教育弟子的場景;②后代門生實現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①孔子自況,表明自己為推行道,樂而忘憂、矢志不渝的品質。②孔子自勉,雖然處境艱難,日漸衰老,顛沛流離,仍然相信其道必然會推行,要勇往直前。③教育弟子。即使情況如此艱難,也要奉道直行,以道為樂,奮斗不息。(扣合前文孔子希望弟子完成自己的志業的情節)【解析】【導語】顧隨的小說《孔子的自白》通過師徒對話和故事新編,探討儒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展現孔子面對人間冷遇和誤解時的心態。子路的執拗與孔子的豁達形成對比,突顯出孔子的真實與高尚,以及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小說在葉公好龍的典故基礎上,利用細膩的心理刻畫和對話描寫,反諷了世人的表面功夫與內心懦弱,兼具畫面感和哲思,折射出對信念堅守的尊重?!?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也表達了‘處世需要機變’的主題”錯誤,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與孔子的要答的確存在處世方式的不同,實質上是表現孔子追求理想的執著,這也是本文作為一篇具有故事新編性質的小說的創作意圖,“也表達了‘處世需要機變’的主題”的說法,無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個靈活機變、左右逢源的投機者形象,完全背離了文章的創作意圖。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本文所描繪的子路形象與此一致”錯誤,《論語》中確實有多段有關子路的文字,從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確是“魯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評”。但本文所描寫的子路形象,卻與《論語》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現為:小說中的子路比較執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氣質也和平了許多,鋒芒也收斂了許多了”,不再“好勇”了。B.“寫法一樣,都運用雙關手法”錯誤,小說中描寫銀杏樹“那葉索索地抖著”,是以景襯情,以樹葉知秋表現時光流逝,此處的“葉”與“葉公”毫無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選項所說的“雙關”,不可能與“道是無晴卻有晴”寫法一樣。C.“他欣賞葉公”錯誤,根據原文“他好假的龍,豈不比那用了籠子裝著鳥兒的或手牽著的小狗兒的人們強得多嗎?你們有誰不是發現了人世的真實而覺得恐呢”可知,孔子并不欣賞葉公,孔子只是能同情地理解葉公對真龍的恐懼。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小說中寫孔子看見“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二、三次是對第一次的強調,孔子所看見的“東西”并沒有改變。因此,要準確回答“東西”所指的內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寫孔子看見“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的文本中,結合前后文有關孔子的心理描寫及對孔子形象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概括整合。前文寫到,孔子正在為此次出游沒取得預期成果而傷感,于是便有了“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資極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們好好地教育起來。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們,或是徒弟的徒弟們呢!”的想法,并因此覺得“眼前分外的光明”??梢?,孔子第一次在對面墻上看見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就是因為之前的聯想,所看見的“東西”的主要內容,也應當是關于未來的某些值得期待的情景。結合小說所要著力刻畫的孔子“執著堅韌”“樂觀睿智”的形象特征,我們可以理解到,孔子看見而當時弟子們“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應當是孔子對自己未來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為是孔子個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訴弟子們,而且弟子們也沒有孔子的眼界和樂觀態度,所以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見而弟子們“不能看見”。結合文本中提到的“孔子南游于楚”的交代,將教育弟子的晚年生活場景準確表述為“結束周游,回到家鄉教育弟子的場景”。第二、三次“所不能看見的東西”根據“仍然注視著對面的墻上”可知,此刻孔子想到自己的道如果不能由自己來實現,那么一定會由自己的徒弟們或者徒弟的徒弟們來實現時,他覺得眼前分外光明。這表明孔子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相信自己的學說和思想會在后世得到傳承和發揚,想到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這種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是孔子在經歷了種種挫折和困難后依然保持樂觀的重要原因,但弟子們可能更多地關注當下的困境和艱辛,對于孔子心中的這種對未來的長遠展望難以完全理解?!?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這句話是孔子對子路描述自己生活態度的一段話。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自己事業追求的執著以及面對困難時的積極心態。首先,“一用起功來忘掉了吃飯”,表明孔子在學術研究或者傳播自己思想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說明他對自己的理想有著極高的熱情和投入,甚至可以超越生理上的需求。這是孔子的自況,表明自己為推行道,樂而忘憂、矢志不渝的品質。這種精神體現了儒家學說中關于個人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重視,也反映了孔子作為一位思想家的專注與執著。其次,“歡喜起來忘掉了憂愁”,則顯示了孔子樂觀豁達的性格特點。盡管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和挑戰,甚至遭遇了嘲笑和冷遇,但他依然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以歡喜的心情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曉得什么叫作‘老’”,則是孔子對自己精神狀態的自我評價。盡管身體上可能已經有了衰老的跡象,但孔子的精神狀態依舊年輕,充滿了活力??鬃右源藖肀磉_自己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進取心,不斷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不受年齡限制。這是孔子的自勉,雖然處境艱難,日漸衰老,顛沛流離,仍然相信其道必然會推行,要勇往直前。結合全文來看,這句話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內容,即使情況如此艱難,也要奉道直行,以道為樂,奮斗不息。體現了孔子即使在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形象。這種精神狀態不僅激勵了他的弟子們,也成為了后世儒家學者學習的典范。二、古代詩文閱讀(45分)(一)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富公①知青州,歲穰而河朔大饑,民東流。公以為從來拯饑多聚之州縣,人既猥多,倉廩不能供,散以粥飯,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饑死,疫疾隨起,居人亦致病斃。是時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饑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級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積。分遣寄居閑官往主其事。問健吏募民中有曾為吏胥、走隸者,皆倍給其食,令供簿書、給納、守御之役。借民倉以貯,與流民約,三日一支,出納之詳,一如官府。比麥熟,人給路糧遣歸,餓死者無幾,作叢冢葬之。其間強壯堪為禁卒者,募得數千人,奏乞撥充諸軍。自是天下流民處多以青州為法。(節選自蘇轍《龍川別志》)材料二:晏②以王者愛人,不在賜與當使之耕耘織纴常歲平斂之荒則蠲救之。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荒歉有端,則計官取贏,先令蠲某物、貸某戶,民未及困而奏報已行矣。議者或譏晏不直賑救而多賤出以濟民者,則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憊;善救災者,不使至賑給。賑給少則不足活人,活人多則闕國用,國用闕則復重斂矣!又賑給多僥幸,吏群為奸,強得之多,弱得之少,雖刀鋸在前不可禁——以為“二害”。災沴之鄉,所乏糧耳,他產尚在,賤以出之,易以雜貨,因官之力,轉于豐處,或官自用,則國計不乏;官多賤出菽粟,資之糶運,散入村閭,下戶力農亦能自免阻饑——以為“二勝”。晏常言:“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可謂知本之論,其去桑、孔③遠矣!王荊公但知理財,而實無術以理之;亦自附養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為劉晏,而下且不逮桑、孔。(節選自馮夢龍《智囊全集》)[注]①富公:富弼,北宋名相。②晏:劉晏,唐朝名相。③桑、孔:漢代政治家桑弘羊、孔僅,善管理國家政財。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不在A賜與B當使之C耕耘D織纴E常歲F平斂之G荒則蠲H救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比,等到,和“比肩接踵”的“比”詞義不同。B.法,范式,與“徇私枉法”的“法”詞義不同。C.雖,即使,與“雖有槁暴”中的“雖”詞義不同。D.因,依靠,與“因循守舊”的“因”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富弼認為將災民聚集在州縣的做法十分不可取。公家庫存供應不足,很多災民會餓死,由此引發的疫病又會導致其他居民染病身亡。B.富弼在賑災時改變以往集中管理的方式,引導流民分散到村落;災后又安置流民返鄉,將流民中的健壯者招募、充實到軍隊中。C.劉晏日常密切關注當地氣候和收成情況,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貧困之前,就及時將救災的措施呈報朝廷,可以稱得上善于籌劃。D.馮夢龍贊賞劉晏理財以養民為先的做法,認為劉晏的才能離桑弘羊、孔僅還有距離,但是超過在理財、養民方面表現不佳的王安石。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公出榜要路,令饑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2)賑給少則不足活人,活人多則闕國用,國用闕則復重斂矣!14.在賑災過程中,富弼和劉晏分別發揮其善用人與善理財的優勢。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敬鸢浮?0.BEG
11.C12.D
13.(1)富弼就在要道上貼出告示,要求饑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產的東西,只要是可以幫助人們生存的,聽憑流民們自己去拿。(2)救助得少不足以養活災民,救活人多就會使國家的財政(財用)經費短缺,國家財政短缺,又必須征收重稅。14.①富弼發動富民積極捐糧,并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管理。②劉晏幫忙轉賣或收購災民的貨物,再將糧食賤賣給災民,確保災民與官府都受益。【解析】【導語】蘇轍的《龍川別志》中,富弼在嚴峻的饑荒中展現出高效的危機管理能力,通過分散災民、利用自然資源、動員本地富民支援等多種手段,成功地減輕了饑荒的影響。馮夢龍的《智囊全集》則刻畫了劉晏在經濟治理方面的深刻見解,強調通過調整賦稅、資源調配來預防和緩解災害對民生的影響。這兩篇文章均體現出治理者在面對災害時的智慧和策略,值得現代社會借鑒?!?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在于賞賜的多少,而應當使他們安心于耕耘紡織。在稅賦方面,正常的年頭公平合理地繳納,饑荒時則加以減免或用國家的財力來濟助?!安辉凇弊髦^語,“賜與”作賓語,賓語后斷句,故應在B處斷開;“使”作謂語,“之”既作“使”的賓語,又作“耕耘織纴”的主語,這是兼語句,中間不可斷開,故應在E處斷開;“常歲”作時間狀語,“平斂”作謂語,“之”作賓語,句子結構齊全,單獨成句,故應在G處斷開。故句子應斷于BEG?!?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比,等到;/挨著。句意:到麥子成熟的時候。/肩并著肩,腳尖緊挨著腳跟,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B.正確。法,范式;/法紀,法律。句意:從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為榜樣。/遷就私情而違反法紀。C.錯誤。兩個“雖”詞義相同,都是即使的意思。句意:即使以嚴刑峻法來威嚇也無法禁止。/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D.正確。因,依靠;/依,順著,沿襲。句意:依靠官府的力量。/死守老一套,缺乏創新的精神。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D.“認為劉晏的才能離桑弘羊、孔僅還有距離”錯誤。原文是“其去桑、孔遠矣”,意思是劉晏比漢代理財專家桑弘羊和孔僅好得太多了。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陂澤”,湖泊;“資”,幫助;“聽”,聽憑;“擅取”,自己去拿。(2)“活”,使……活,養活;“闕”,同“缺”,短缺;“重斂”,征收重稅?!?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1)根據“使富民等級出米以待之……分遣寄居閑官往主其事。問健吏募民中曾為吏胥、走隸者,皆倍給其食,令供簿書、給納、守御之役。借民倉以貯……比麥熟,人給路糧遣歸……其間強壯堪為禁卒者,募得數千人,奏乞撥充諾軍”可概括出:富弼發動富民積極捐糧,并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管理。(2)根據“災沴之鄉,所乏糧耳,他產尚在,賤以出之,易以雜貨,因官之力,轉于豐處,或官自用,則國計不乏;官多賤出菽粟,資之糶運,散入村閭,下戶力農亦能自免阻饑”可概括出:劉晏幫忙轉賣或收購災民的貨物,再將糧食賤賣給災民,確保災民與官府都受益。參考譯文:材料一:富弼治理青州的時候,正值糧食成熟而河朔鬧災荒,老百姓紛紛向東逃荒。富弼認為:從來救濟饑荒,大多將流民集中在州縣,人數太多,倉庫供應不了,分發粥飯時,欺詐蒙騙的事情屢有發生,因此人們多餓死,瘟疫相繼而起,這又導致當地居民也染上瘟疫死亡。這個時候,正是春暖時節,田野里有野菜,富弼就在要道上貼出告示,要求饑民分散到村落中,山林湖泊中出產的東西,只要是可以幫助人們生存的,聽憑流民們自己去拿。讓富裕的百姓按不同的等級拿出糧食,以便供給流民。百姓重視富弼的命令積極捐糧,糧食大量聚集。富弼派遣寄居青州的官吏到各聚集地主管流民事務,又詢問精干的官吏,征募的民眾中誰曾擔任官吏或差役,都給這些人加倍的供給,讓他們負責記錄賬目、交納錢糧和守護州城等差事。又借用百姓家的倉庫來貯存糧食,與流民約定,糧食每三天支出一次,詳盡記錄糧食收入與支出的情況,完全和官府的正規流程一樣。到麥子成熟的時候,按路途遠近分發糧食,送流民回家;餓死的人沒有幾個,富弼將他們集中埋葬在一個大的墳墓。流民當中有身體強壯可以當禁兵的,招募了幾千人,上奏請求充實到各路軍隊。從此,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大多以青州的做法為榜樣。
(節選自蘇轍《龍川別志》)材料二:劉晏認為君王愛護百姓不在于賞賜的多少,而應當使他們安心于耕耘紡織。在稅賦方面,正常的年頭公平合理地繳納,饑荒時則加以減免或用國家的財力來濟助。劉晏在各道分別設置知院官,每十天或一個月向朝廷詳細報告各州縣天氣及收成情況。歉收如果有正當的理由,則會計官在催收賦稅時,主動下令哪一類谷物可以免稅,哪一些人可向官府借貸,能做到各地的百姓沒有因為歉收而遭受貧困,各種救災的措施已報請朝廷并施行了。有人責怪劉晏不直接救濟人民,只賤價出售糧食物品給百姓,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正確。善于治病的醫生,不會等病人病情危急才醫救;善于救災的人,不會等到百姓必須仰賴救助才救助。救助得少不足以養活災民,救活人多就會使國家的財政(財用)經費短缺,國家財政短缺,又必須征收重稅。另外,在救濟時往往容易藏污納垢,官吏相互狼狽為奸,有辦法的人得的多,真正貧苦需要救濟的百姓反而得的很少,即使以嚴刑峻法來威嚇也無法禁止——給國家和百姓造成雙重的災害。發生災害的地區,所短缺的其實只是糧食而已,其他的產品往往還可維持正常的供應,若能低價將這些產品賣出去,交換其他的貨品,借助官府的力量轉運到豐收的地方,或者由官府自用,這樣國家的財用就不會匱乏;再由國家大量低價賣出囤積的谷物,分交運糧的單位,轉運到各個缺糧的地區,使真正無力購買糧食的農民能夠免除饑荒——這對國家、個人都有好處。劉晏經常說,“人口增長了,賦稅自然水漲船高?!彼运碡敵3J丘B民為先,可謂是懂得根本的道理。比漢代理財專家桑弘羊和孔僅好得太多了。王安石只知道理財,但實際上沒有理財的方法;他也自認為重在養民,結果反而禍害了人民,所以比上不如劉晏,比下也不及桑、孔。(節選自馮夢龍《智囊全集》)(二)課內文言文閱讀(本題共3小題,10分)15.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解釋,有兩個錯誤的一項是()A.木直中繩(合乎)
聞道有先后(聽見)而聞者彰(清楚)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B
金就礪則利(接近,靠近)
而絕江河(窮盡)師不必賢于弟子(超過)
作《師說》以貽之(贈送)C.聲非加疾也(快速)
用心一也(專一)士大夫之族(類)
則恥師焉,惑矣(疑惑)D.假輿馬者(借助)
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后跟)郯子之徒(同類的人)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全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聞”,知道,懂得。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我贊揚他能遵循古代傳下來的正道。B.“絕”,橫渡。句意:金屬在磨刀石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C.“疾”,勁疾。/“惑”:糊涂。句意:聲音沒有變得洪亮。/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士大夫這一類的人。/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D.全部正確。句意:借助車馬的人。/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郯子這些人。/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故選C。16.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蚓無爪牙之利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B.故木受繩則直
則群聚而笑之C.順風而呼
猶且從師而問焉D.風雨興焉
或師焉,或不焉【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想要人沒有疑難問題是很難的。B.相同。都是連詞,就。句意:所以木材經墨繩量過就會變直。/就成群聚集在一起嘲笑他。C.不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句意:順著風向呼喊。/尚且跟從老師學習向他詢問。D.不同。兼詞,相當于“于此”/語氣詞。句意:風雨就從這里興起。/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故選B。17.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敬鸢浮浚?)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見識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2)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士大夫們看不起,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學”,廣泛地學習;“參”,檢驗,檢查;“省”,省察;“知”,智慧,見識。(2)“百工”,各種工匠;“不齒”,看不起;“乃”,竟然。(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滯客鄭獬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渾。舟人擊鼓挽舟去,牛頭刺地挽不行。我舟系岸已七日,疑與綠樹同生根。忽驚黑云涌西北,風號萬竅秋濤奔。截斷雨腳不到地,半夜霹靂空殺人。須臾云破見星斗,老農嘆息如銜冤。高田已槁下田瘐,我為滯客何足言。1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牛頭刺地”形象地描寫出牛用盡力氣拉船的樣子,令人聯想到干旱的嚴重程度。B.“疑與綠樹同生根”,不僅寫出天旱無法行舟,且流露出對旱情將持續很長的擔憂。C.“忽驚黑云涌西北”的“驚”表現作者久滯后見烏云驟聚大雨傾盆時的欣喜之情。D.這首詩感事抒懷,在時間推移和空間轉換中,暗含人物心理和情緒的起伏變化。19.“高田已槁下田瘐,我為滯客何足言”一聯可以視為全詩的點睛之筆,請作簡要分析。【答案】18.C
19.通觀全詩,大部分詩句是從滯客的視角描寫久旱無雨的景象和滯留旅中的感受,結句寫與田禾枯槁相比,自己因干旱滯留不值一提,流露對農家遭遇天災的同情,體現出憂民之憂的情懷,卒章顯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窘馕觥俊?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欣喜之情”錯誤。應是因滯留旅中的焦慮之情。故選C?!?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煉句的能力。“高田已槁下田瘐,我為滯客何足言”意思是:久旱不雨,田禾枯槁,相比之下,詩人雖成滯客,但也不足道了。延時既久,從五月到六月沒有滴雨,致成大旱。忽地云集西北,這是大雨將臨的征兆,大家都在驚喜中翹首長天,佇候雨降。然而,“風號萬竅”,呼嘯聲緊,從四面八方狂吼起來了,卷得“黑云”似“秋濤”奔涌,出現了“截斷雨腳不到地”的局面。盼雨雨不至,讓人十分焦急。而“半夜霹靂空殺人”,只聞雷響,不見雨點,都給風吹散了,使人陷入了失望之中。唯其是在希望后的失望,才越發顯得絕望的悲痛。頃刻間,云消星布,老農面對著這個景象,“銜冤”似的“嘆息”不已,可謂哀怨之甚。詩人隨著“欲雨”到“斷雨”心潮起落,是因為他對農家遭遇天災的同情,故詩人感嘆“我為滯客何足言”,體現出憂民之憂的情懷,卒章顯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2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在《沁園春·長沙》中起過渡作用,描寫詞人舊地重游,引發了對往昔生活的回憶。(2)一個人的后天努力尤為重要,哪怕是資質平庸,只要不停努力也能成功,正如《勸學》中所說的那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師說》一文不僅論證嚴密,而且語言簡潔生動,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敬鸢浮?/p>
①.攜來百侶曾游
②.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③.駑馬十駕
④.功在不舍
⑤.位卑則足羞
⑥.官盛則近諛【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攜、崢嶸、駑、功、卑、諛。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重視體育不只是要求學生有一個好身體,而且還要通過體育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體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體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健康離不開體育運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在內的國民素質,體育至關重要。對高中學生而言,
①
,可以不斷地促進各器官系統的發育并使其強壯,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單一的體育活動難以滿足促進學生身體正常、更好發育的需求。因此,高中體育與健康教材選編了相當數量的基本體操和基本活動。高中學生參加體育運動,不能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商茶葉購銷合同協議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接點壓力式指示溫度計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熱浸塑鋼管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氰酸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棉布吸汗鞋墊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柴油調節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杯型砂輪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暗桿楔式軟密封閘閥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普天同慶煙花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手持式紅外溫度計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地理試卷A卷(含答案)
- 委托外包催收合同協議
- 店長勞務合同協議
- 2025-2030中國涂裝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預測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5年版)解讀
- 肺癌化療護理查房
- 2025年04月中共北京市大興區委政法委員會公開招聘臨時輔助用工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GB/T 18655-2025車輛、船和內燃機無線電騷擾特性用于保護車載接收機的限值和測量方法
- 銀行系統招聘考試(經濟、金融、會計)模擬試卷14
- 2025屆百師聯盟高三聯考模擬預測(沖刺二)語文試題含答案
- 心理韌性在咨詢中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