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編版初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及解答參考_第1頁
2024年部編版初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及解答參考_第2頁
2024年部編版初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及解答參考_第3頁
2024年部編版初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及解答參考_第4頁
2024年部編版初一上學期期末歷史試卷及解答參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部編版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自測試卷(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3)小明在學習我國史前時期的歷史知識時,瀏覽到一幅半坡彩陶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圖片,該圖片反映了()A.驅離外來侵略B.原始農耕生活C.婦女生育所würde受重視D.戰士進行戰爭訓練2、(2023)北宋時期,中國與波斯、阿拉伯的商業往來頻繁,被稱作“海上絲綢之路”。以下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廣州、泉州等B.通常指的是從中國出發,穿越東南亞、南亞,到達波斯灣、東非C.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D.與阿拉伯商人的聯系相比于陸路絲綢之路更加緊密3、下列哪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4、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一項重要措施?A.推行郡縣制B.實行鹽鐵官營C.設置刺史監察地方D.開通絲綢之路5、題干:以下哪個朝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選項:A.唐朝B.宋朝C.遼朝D.元朝6、題干:以下哪位人物被譽為“民族英雄”?選項:A.秦始皇B.漢武帝C.關羽D.文天祥7、下列哪位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被尊稱為“漢初三杰”之一?A、項羽B、蕭何C、張良D、韓信8、《史記》這部史學巨著的作者是?A、羅貫中B、司馬遷C、曹雪芹D、吳承恩9、題干: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下列關于封建社會形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形成B.古代井田制的確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C.分田到戶的賦稅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基礎D.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社會鞏固的表現10、題干:西漢時期,朝廷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影響深遠的是:A.改鑄貨幣,實行鹽鐵官營B.實行均輸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推行察舉制,選拔有才能的人才D.開拓西域,鞏固邊疆安全11、下列哪位君主在位期間實行了“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D.宋高祖12、在中國古代,哪一朝代開始設立“科舉考試”,以選拔官員?A.漢朝B.隋朝C.唐朝D.宋朝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材料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材料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了長城、靈渠等大型工程;推廣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材料三:秦始皇的統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如: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焚書坑儒等。1、根據材料一,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了哪些官職?分別分管什么事務?2、根據材料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據材料三,秦始皇的統治引發了一些什么社會問題?第二題【閱讀材料】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出自張繼《楓橋夜泊》)唐朝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的局面日益加劇。公元763年,唐朝通過擊敗安史叛軍,基本平定了叛亂,但隨后出現了新的問題。藩鎮為了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甚至在某些地區出現了割據的局面。如唐朝時期的桂管觀察使韋濟,他為了保持本地區相對獨立的技術和資源,不僅加強了與中央政府的沖突,還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內部矛盾,形成了強大的割據勢力。在這種背景下,安史之亂后的藩鎮逐漸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唐朝政府試圖通過加強中央集權來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然而,這些努力并未取得顯著成效,藩鎮割據的局面反而愈演愈烈。唐朝政府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派遣節度使管理各個藩鎮,設置官員監督藩鎮將領的軍政活動,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割據勢力。然而,這些措施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藩鎮與傀儡皇帝形成了某種形式的聯盟,共同對抗中央政府。這種情況最終導致了黃巢起義的爆發。黃巢起義是由農民軍發起的大規模反叛運動,它對唐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黃巢及其農民軍主要活動在公元875年至884年間。他們一路攻城略地,最終攻入長安,推翻了唐朝的統治,并在黃巢的領導下建立了新的政權。然而,黃巢的統治很快便因內部矛盾和個人貪欲而崩潰。次年的公元884年,一場大規模的反叛軍最終將其推翻,黃巢也在逃亡中不幸去世,唐朝的統治得以恢復。然而,這場起義留給人們的思考是極為深刻的。它不僅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后世對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思考更加深刻。之后的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避免類似的歷史悲劇重演。【問題】1、根據上述材料,唐朝藩鎮割據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分)1、唐朝藩鎮割據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唐朝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勢力趁亂崛起,形成了地方割據的割據局面;為了保持地區獨立,并加強自己的權力割據勢力加強了與中央政府的沖突,甚至以武力解決內部矛盾;面對這種形勢,雖然唐朝政府試圖通過加強中央集權來解決問題,但效果并不顯著。2、結合材料,唐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削弱藩鎮割據的勢力?(20分)2、唐朝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來削弱藩鎮割據的勢力:派遣節度使管理各個藩鎮,設置官員監督藩鎮將領的軍政活動,以削弱他們的割據勢力;即使這些措施無法有效達成預定目標,但仍然表明了唐朝政府想要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系,試圖通過這些手段維護其統治。3、根據材料,唐朝藩鎮割據給后世留下哪些教訓和啟示?(20分)3、根據材料,唐朝藩鎮割據給后世留下了以下教訓和啟示: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調整直接影響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單一的中央集權措施可能無法完全解決地方割據問題,需要更綜合的政策和更具體的執行;面對權力擴張和割據問題,歷史證明加強中央與地方聯系,通過合適的手段和機制來平衡各方面的權力,是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宋朝吸取這些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避免了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第三題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設立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南北路,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材料二: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對鞏固西北邊疆、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根據材料一,簡述設立伊犁將軍的背景。(2)結合材料二,說明設立伊犁將軍的主要作用。(3)根據所學知識,列舉兩個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措施。第四題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材料二:秦朝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1)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2)地方推行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4)修建了長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材料三:然而,秦朝的統治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徭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等,導致了農民起義的爆發。1、根據材料一,簡要說明秦朝建立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列舉秦朝鞏固統一的兩項措施,并簡要說明其作用。3、根據材料三,分析秦朝統治中存在的問題,并說明這些問題導致了什么樣的后果。2024年部編版歷史初一上學期期末自測試卷及解答參考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3)小明在學習我國史前時期的歷史知識時,瀏覽到一幅半坡彩陶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圖片,該圖片反映了()A.驅離外來侵略B.原始農耕生活C.婦女生育所würde受重視D.戰士進行戰爭訓練答案:C解析: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6000多年的黃河流域陜西西安半坡村,他們制造了彩陶,并出現了魚、鳥、蛙等圖形。半坡地區還有多處孕婦葬,說明當時女性地位較高。因此,半坡人制作《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因為受到重視生育觀念的影響。所以,答案是C。2、(2023)北宋時期,中國與波斯、阿拉伯的商業往來頻繁,被稱作“海上絲綢之路”。以下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廣州、泉州等B.通常指的是從中國出發,穿越東南亞、南亞,到達波斯灣、東非C.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D.與阿拉伯商人的聯系相比于陸路絲綢之路更加緊密答案:D解析:陸上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今西安),以古代的西域為終點。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包括廣州、泉州等,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海路exponentially加速了絲綢之路的貿易流量,與阿拉伯商人的聯系也比陸路絲綢之路更加緊密。因此,選項D表述不正確,正確答案是D。3、下列哪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答案:D解析: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它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4、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一項重要措施?A.推行郡縣制B.實行鹽鐵官營C.設置刺史監察地方D.開通絲綢之路答案:C解析:漢武帝時期設置刺史,專門負責監察地方官員的行為,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監督和管理能力,有效防止了地方勢力的過度膨脹。5、題干:以下哪個朝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選項:A.唐朝B.宋朝C.遼朝D.元朝答案:D解析:元朝在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因此,正確答案是D。唐朝、宋朝、遼朝均未實現全國統一。6、題干:以下哪位人物被譽為“民族英雄”?選項:A.秦始皇B.漢武帝C.關羽D.文天祥答案:D解析: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在南宋滅亡后堅持抗元,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秦始皇、漢武帝、關羽均不具備民族英雄的稱號。因此,正確答案是D。7、下列哪位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被尊稱為“漢初三杰”之一?A、項羽B、蕭何C、張良D、韓信答案:C、張良解析:漢初三杰指的是韓信、蕭何和張良。張良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并為漢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8、《史記》這部史學巨著的作者是?A、羅貫中B、司馬遷C、曹雪芹D、吳承恩答案:B、司馬遷解析:《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9、題干: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下列關于封建社會形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形成B.古代井田制的確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C.分田到戶的賦稅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基礎D.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社會鞏固的表現答案:B解析:選項A中,鐵犁牛耕的出現確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封建社會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選項C中,分田到戶的賦稅制度是封建社會中農民與地主關系的一種體現,也是封建社會的基礎。選項D中,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統一國家,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而選項B中,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其確立并不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因此選項B是不正確的。10、題干:西漢時期,朝廷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影響深遠的是:A.改鑄貨幣,實行鹽鐵官營B.實行均輸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推行察舉制,選拔有才能的人才D.開拓西域,鞏固邊疆安全答案:C解析:選項A中,鹽鐵官營確實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但影響并不如選項C深遠。選項B中,均輸法也是一項財政改革措施,但其影響同樣不及選項C。選項D中,開拓西域對鞏固邊疆安全有重要作用,但影響范圍和深度也不如選項C。選項C中,推行察舉制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創新,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有利于提高官僚素質,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因此,選項C是正確答案。11、下列哪位君主在位期間實行了“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D.宋高祖答案:B.漢武帝解析: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力量,防止其割據,實行了“推恩令”。此政策要求諸侯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也可以分割部分土地作為侯國,從而達到削弱王國實力的目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正確答案是B選項。12、在中國古代,哪一朝代開始設立“科舉考試”,以選拔官員?A.漢朝B.隋朝C.唐朝D.宋朝答案:B.隋朝解析: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選官制度,它始于隋朝。雖然漢代已有察舉制等選官方式,但真正形成系統的科舉考試是在隋煬帝時期開始的,到了唐朝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科舉考試為平民提供了通過學習獲取官職的機會,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因此,正確答案是B選項。二、非選擇題(本部分有4大題,每大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材料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材料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了長城、靈渠等大型工程;推廣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材料三:秦始皇的統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如: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焚書坑儒等。1、根據材料一,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了哪些官職?分別分管什么事務?答案: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2、根據材料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長城、靈渠等大型工程;推廣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等措施。3、根據材料三,秦始皇的統治引發了一些什么社會問題?答案:秦始皇的統治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如: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焚書坑儒等。第二題【閱讀材料】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出自張繼《楓橋夜泊》)唐朝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的局面日益加劇。公元763年,唐朝通過擊敗安史叛軍,基本平定了叛亂,但隨后出現了新的問題。藩鎮為了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甚至在某些地區出現了割據的局面。如唐朝時期的桂管觀察使韋濟,他為了保持本地區相對獨立的技術和資源,不僅加強了與中央政府的沖突,還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內部矛盾,形成了強大的割據勢力。在這種背景下,安史之亂后的藩鎮逐漸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唐朝政府試圖通過加強中央集權來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然而,這些努力并未取得顯著成效,藩鎮割據的局面反而愈演愈烈。唐朝政府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派遣節度使管理各個藩鎮,設置官員監督藩鎮將領的軍政活動,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割據勢力。然而,這些措施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藩鎮與傀儡皇帝形成了某種形式的聯盟,共同對抗中央政府。這種情況最終導致了黃巢起義的爆發。黃巢起義是由農民軍發起的大規模反叛運動,它對唐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黃巢及其農民軍主要活動在公元875年至884年間。他們一路攻城略地,最終攻入長安,推翻了唐朝的統治,并在黃巢的領導下建立了新的政權。然而,黃巢的統治很快便因內部矛盾和個人貪欲而崩潰。次年的公元884年,一場大規模的反叛軍最終將其推翻,黃巢也在逃亡中不幸去世,唐朝的統治得以恢復。然而,這場起義留給人們的思考是極為深刻的。它不僅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后世對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思考更加深刻。之后的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避免類似的歷史悲劇重演。【問題】1、根據上述材料,唐朝藩鎮割據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分)【答案】1、唐朝藩鎮割據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唐朝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勢力趁亂崛起,形成了地方割據的割據局面;為了保持地區獨立,并加強自己的權力割據勢力加強了與中央政府的沖突,甚至以武力解決內部矛盾;面對這種形勢,雖然唐朝政府試圖通過加強中央集權來解決問題,但效果并不顯著。2、結合材料,唐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削弱藩鎮割據的勢力?(20分)【答案】2、唐朝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來削弱藩鎮割據的勢力:派遣節度使管理各個藩鎮,設置官員監督藩鎮將領的軍政活動,以削弱他們的割據勢力;即使這些措施無法有效達成預定目標,但仍然表明了唐朝政府想要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系,試圖通過這些手段維護其統治。3、根據材料,唐朝藩鎮割據給后世留下哪些教訓和啟示?(20分)【答案】3、根據材料,唐朝藩鎮割據給后世留下了以下教訓和啟示: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調整直接影響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單一的中央集權措施可能無法完全解決地方割據問題,需要更綜合的政策和更具體的執行;面對權力擴張和割據問題,歷史證明加強中央與地方聯系,通過合適的手段和機制來平衡各方面的權力,是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宋朝吸取這些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避免了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第三題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