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水的性質(第1課時)(教學設計)高一地理同步高效課堂(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頁
3.2海水的性質(第1課時)(教學設計)高一地理同步高效課堂(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頁
3.2海水的性質(第1課時)(教學設計)高一地理同步高效課堂(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頁
3.2海水的性質(第1課時)(教學設計)高一地理同步高效課堂(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頁
3.2海水的性質(第1課時)(教學設計)高一地理同步高效課堂(人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節海水的性質課時一(教學設計)年級高一年級科目地理課題第2節海水的性質(課時一)教材分析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內容主要圍繞海水性質展開,重點落實“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要求。海水的溫度、鹽度、密度是海水物理性質中最基本的要素。課程標準提到的海水性質,在教材中具體表現為海水溫度、海水鹽度和海水密度說明“海水性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綜合上述分析,本節教材為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便于教學,分“海水的溫度”“海水的鹽度”“海水的密度”三個標題,編排思路遵循“因素一分布一影響”。“海水的溫度”重點說明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首先教材從太陽輻射和海水蒸發消耗兩方面說明海水溫度的影響因素。其次說明海水溫度存在垂直、水平的分布規律,教材也安排圖表等資料進行輔助說明。之后說明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從海水溫度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從而影響人類漁業活動的角度來理解。學情分析本節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涉及的概念多,物理、化學等跨學科知識背景要求較高,空間范圍廣,立體性強,學生的生產、生活經驗缺乏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教學中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思考、總結,理解溫度、鹽度、密度的概念內涵。二、充分利用圖表,化抽象為具象,建立思維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溫度、鹽度、密度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三、充分運用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感知海水的溫度、鹽度、密度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形成資源意識,體悟人地協調觀。教學目標課程標準: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目標:1、觀察圖片,描述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規律,并分析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2、比較三個海濱浴場的水溫,說出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和季節變化規律。(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3、運用圖文資料,說明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說出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和季節變化規律。說明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設計思路情境導入【雙色海】為什么這兩股海水難以相融?太平洋阿拉斯加海域海水遇到附近剛融化的冰川水,兩股海水之間形成了分明的界線,難以融為一體,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原因推測:海水鹽度不同,溫度不同,密度不同。通過雙色海導入新課,學生產生疑惑,引出課題(2分鐘)任務一:海水的溫度如何變化?世界海洋概況: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海洋熱量來源于太陽輻射,通過蒸發散失。材料:深海60米,低溫比缺氧更要命。很多人喜歡潛水運動,但是大海其實并沒有我們想的那般溫暖,大海的溫度是越往下就越冷。而且在潛水過程中,身體的熱量被一次次的下潛所帶走,容易被失溫癥侵襲。因此,在進行潛水活動以前,我們一定要確定地知道所在水域的氣候與海水溫度。【自主學習】:觀察右圖,描述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規律,并分析原因。學生答案參考:規律:表層水溫最高,海水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00米上下變化明顯。原因:1000米以內,水溫受太陽輻射影響大,隨深度增加水溫迅速降低。1000米以下,水溫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很小,溫度變化小。材料:海濱浴場是當地居民和游客喜愛的去處。我國海岸線綿長,擁有眾多海濱浴場。本環節主要通過讀圖,學生自主學習,描述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規律,并分析原因。(時長10分鐘)材料:下圖為2016年6月-2017年6月葫蘆島、廈門、西沙3個海洋站的表層海水月平均溫度。通常表層海水溫度在20℃以上時適宜游泳。【小組合作】:1、三個海濱浴場的水溫與所在位置有什么關系?為什么?2、分別描述三個海域海水溫度的季節變化特點。3、三個海域哪些月份適合游泳?比較三個海域適宜游泳的時間長短差異,并說明原因。學生答案參考:1、西沙海水溫度最高,廈門居中,葫蘆島海水溫度最低。西沙緯度最低,熱量充足,水溫高,從西沙至廈門、葫蘆島,緯度逐漸升高,水溫逐漸降低。教師講解:海水溫度隨緯度增加而降低。2、夏季水溫整體來說高于冬季。3、西沙:全年都適合。廈門:5-11月適合。葫蘆島:6-9月適合。緯度越低,熱量越充足,水溫高于20°C的時間越長。本環節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觀看圖片,說出海水溫度的水分變化和季節變化。(設計時長16分鐘)任務二:材料:鱈魚夏、秋季棲息于冷水區域,大部分生活在水溫為0~16℃海水溫度與人類活動的寒冷海里,冬季洄游到水深50-80米的沿海泥底海域越冬。鱈魚廣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原產于從北歐至加拿大及美國東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目前的主要出產國是冰島、加拿大、俄羅斯、挪威及日本的北海道。材料:羅非魚屬于熱帶魚類,源自非洲。中國地區分布最早是從新加坡引進到中國臺灣。羅非魚喜高溫,耐低氧、高鹽度,在海、淡水中均能生活。羅非魚不耐低溫,在水溫10℃左右就會凍死。不同緯度的海洋表層生活著不同類型的海洋生物。人類的漁業活動受到海洋溫度的影響。材料:“雪龍”號是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船,和基地破冰船。圖為“雪龍”號正在破冰前行。海水溫度影響海洋運輸。【自主學習】:觀察下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答案參考:沙石:30°C-15°C=15°C。水:20°C-17°C=3°C。水的溫度變化小于沙石。與同緯度的陸地相比,海水溫度的變化幅度比陸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空的氣溫變化慢。本環節主要探究海水的溫度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通過材料,引導學生根據得出答案,最后教師總結。(10分鐘)教師總結:從全球尺度來說,海水對大氣溫度起著調節作用。從區域尺度來說,沿海地區氣溫的季節變化和日變化均比內陸地區小。小結提升:海水的性質拓展探究:海水溫度會隨全球變暖而上升嗎?近現代以來,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破壞植被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那么海水溫度也會升高嗎?海水溫度若升高,會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產生什么影響?本環節根據目前全球環境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探究的精神。(1分鐘)課堂演練1.明太魚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生活在水深30米至400米的海水中,是典型的冷水魚。目前,海水變暖,總體上壓縮了明太魚的分布范圍。下圖為北太平洋沿岸部分地區洋流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小題。當海水溫度略微升高,明太魚將遷徙至(

)①更低緯度②更高緯度③更淺海域④更深海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明太魚為冷水魚,對水溫較為敏感,海水溫度上升時,明太魚將向更高緯度,更深的低溫海域遷徙,②④本環節主要設置較為經典的題型進行當堂考核,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設計時長6分鐘)正確;更低緯度和更淺海域海水溫度更高,不適宜屬于冷水魚的明太魚生存,①③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鮑魚是傳統的名貴食材,其生長對水溫和鹽度要求嚴格,最適宜水溫在16~25℃、鹽度在29‰~31‰為宜。為提高產量,我國山東和福建養殖場開展鮑魚南北轉場的養殖合作。下圖為山東和福建養殖場表層海水的月平均溫度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2.鮑魚從山東至福建養殖場轉場的最適宜時間是(

)A.2月 B.6月 C.8月 D.11月【答案】2.D【解析】2.材料“鮑魚是傳統的名貴食材,其生長對水溫和鹽度要求嚴格,最適宜水溫在16℃~25℃”,讀圖可知,5月~11月上半月,山東養殖場海水溫度在16℃以上,適合鮑魚生長,不需要轉場;11月下半月開始至次年4月,山東養殖場海水溫度在16℃以下,不適合鮑魚生長,因此要在11月下半月之前進行轉場。D正確,故選D。圖為某季節大西洋表層海水溫度隨緯度的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圖示季節是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圖示溫度曲線最高值出現在10°N附近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緯度位置 B.天氣狀況 C.海陸分布 D.海水深度【答案】3.B4.C【解析】3.由圖可知,大西洋60°N以北海區的海溫明顯高于60°S以南海區的海溫,由此推斷,北極附近內出現極晝現象,南極附近出現極夜現象,此時應為北半球的夏季,B正確,ACD錯誤。故選B。4.圖示溫度曲線最高值出現在10°N附近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海陸分布,全球三分陸地七分水,南北半球海陸分布不平衡,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南半球陸地面積較小,C正確,與緯度位置、天氣狀況、海水深度無關,ABD錯誤。故選C。黃海中央水團分布在黃海中央水下洼地區域,明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薄層的高溫、低鹽水,下層為厚層的低溫、高鹽水,下層也稱為“黃海冷水團”,兩者之間出現明顯的溫躍層。溫躍層是位于海面以下某深度內溫度和鹽度有巨大變化的薄薄一層,是上層的薄暖水層與下層的厚冷水層間出現的水溫急劇下降的水層。下圖為黃海中部海區某月海水溫度垂直結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圖中海域內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特點是(

)A.表層水溫高,向深處水溫先降低再升高B.表層水溫高,在水深0~10米,海水溫度急劇下降C.在水深10~30米,隨著深度增加海水溫度迅速下降D.30米以下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明顯下降6.黃海海域溫躍層最明顯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7.黃海冷水團的形成、發展和消亡與溫躍層的演變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其季節變化特點是(

)A.春季形成發展,夏季成熟,形成明顯冷水團,秋冬季衰退B.夏季形成發展,秋季成熟,形成明顯冷水團,冬季衰退C.秋季形成發展,冬季成熟,形成明顯冷水團,次年春季衰退D.夏季形成發展,冬季成熟,形成明顯冷水團,次年春季衰退【答案】5.C6.B7.A【解析】7.從圖中可以看出,上下層海水溫度差異較大,上層海水溫度高,下層海水表現為相對低溫,水深0-10米,溫度下降不明顯,AB錯誤;水深10~30米,隨深度增加,海水溫度急劇下降;30米以下,海水溫度隨海水深度增加下降得不再顯著,C正確,D錯誤。故選C。8.海水溫度方面:夏季,正午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強,淺層海水增溫明顯,水溫高;底層海水受太陽輻射影響小,增溫不顯著,水溫低。海水鹽度方面夏季,我國東部季風區進入雨季,河流流量達到峰值,補給海洋淡水增多,海洋表層鹽度降低顯著;但底層海水受淡水補給影響較小,鹽度還是較大。溫度和鹽度的綜合影響,導致夏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