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

第一單無數等世計

第1課《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材分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

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

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這首詩寫冬天孩子們的一場嬉戲:一塊大冰被穿上彩線,當作

鋅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噫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水玉破碎的聲音。詩寫

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樂與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

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

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

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教學目標】

1.認識“晝、耘”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供”,會寫“晝、耘”等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能通過讀詩句,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其中的樂趣。

4.能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教學難點】

能通過讀詩句,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其中的樂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來說說,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樣的呢?(自由、天真、無憂無

慮……)在同學們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樂也好辛酸也罷,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現在,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樂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首古詩,標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與同桌交流。

2.(出示7個會認的字)

(D學生齊讀,注意讀準“磬、陂、漪”的讀音。

(2)認讀多音字“供二

3.(出示4個會寫的字)指名學生讀,師正音。

4.學生齊讀三首古詩,師正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這三首古詩,結合注釋,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種

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讀懂的還真不少,現在我們就一起來

學習第一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板書詩題)

2.大家從詩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相關資料)《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后寫的一

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這

首詩就是第三十一首?!芭d”在這里讀四聲,“雜興”就是隨興而寫的詩;“四時”

在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

的感想。

(2)學生齊讀詩題。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學生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詞語:

雜興:隨興而寫的詩。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當家: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孫:孩子們。

解:理解,懂得。

供:從事。

傍:靠近。

陰:樹蔭。

(3)結合注釋,嘗試完整地將全詩的意思說出來。(白天鋤地,夜晚搓麻線,農

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也在桑樹蔭附近

學著種瓜。)

4.(播放純音樂)請同學們伴著這古樸典雅的音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1)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男女)他們在做什么?(耘田、績麻)后面還寫

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么?(學種瓜)

(2)詩中哪些描寫讓你印象深刻?(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什

么?(因為這兩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從哪里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

耕織,但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除了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

表現了什么?(農家孩子的勤勞好學)

5.(出示相關圖片)你能根據圖片的提示背誦全詩嗎?試一試。

四、課堂小結。

學到這里,你能說說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嗎?(展現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

生活,主要表達了對天真可愛、勤勞好學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鄉村是那么恬美、秀麗,洋溢著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以描

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著稱,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

課下可以繼續搜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兒女耘田、績麻]農務繁忙

童孫桑陰學種瓜)

天真勤勞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穿越到了宋代,在詩人范成大的描繪中,我們感受到了(農村緊

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和(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勤勞好學)。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

下這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再次感受農忙時節農家孩子們的天真快樂。

2.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另一位詩人楊萬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們豐富多

彩的生活吧!(板書詩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古詩,劃分節奏。(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鋅。敲成/

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2.題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個動詞,意思應該是(玩)。

詩題告訴我們,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小孩子到底是怎樣玩冰的吧!

(1)齊讀詩的第一、二句,結合注釋,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

從盆里拿出來,把它做成一種打擊樂器。)

①從哪里可以看出時間是早晨?(曉)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樂器的?(彩絲穿取:用彩絲穿起來)(出示圖片)你

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興地從金屬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

取出來,仔細地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當作銀錘敲。)

③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這個小孩子怎樣的特點?(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

強)

(2)小孩子把冰做成樂器之后,又有哪些舉動呢?讓我們一起朗讀詩的第三、

四句。

①這兩句詩寫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銀鉆”,聲音悠遠動聽。)從哪里看出聲

音悠遠?(穿林響)

②為什么最后一句詩說“忽作玻璃碎地聲”?(因為一不小心冰碎了。)這里

的“玻璃”,是不是指現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種玉石。)這里把

冰碎的聲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聲音,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③從這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了這個小孩子怎樣的感情變化?(小孩子瞬間由喜

笑顏開變得失望無比。)你是從哪個字體會出來的?(忽)

(3)結合注釋和我們的講解,你能不能試著說出全詩的意思?(清晨,小孩子從

金屬盆里把冰取出來,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當作銀鋅敲。敲出來的響聲像玉磬一

樣清脆,穿過樹林傳得很遠,忽然聽見冰碎了,發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聲音。)

這首詩表現了(小孩子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特點)。

三、小結。

多么可愛的孩子呀!如果是你,會有這般奇思妙想嗎?

【板書設計】

稚子弄冰慳冰當叫天真爛漫

(穿林響碎地聲J

活潑可愛

第三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學習新知識前,我們先請兩位同學背誦一下前面學的兩首古詩一一《四時

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們已經跟著兩位詩人,從夏季到冬季,體會到了農村童孫的勤勞好

學和弄冰稚子的頑皮聰明,現在讓我們隨著另一位詩人雷震,去感受鄉村傍晚的

童真童趣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古詩,說一說:詩題“村晚”告訴我們什么?(地點、時間)地點在哪

里?(鄉村)時間呢?(傍晚)所以詩題的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鄉村的傍晚發生了

什么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關資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齊讀全詩。

(1)說說前兩句詩寫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

個景物的描寫,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出示圖片,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水草長

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青山銜著紅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

在粼粼水波中。)所以,這兩句詩寫的就是鄉村落日之景。

(2)止匕時,誰出現在這如畫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騎著牛,隨意吹

著短笛)從哪里看出來隨意?(短笛無腔信口吹)怎么理解這句詩呢?(無腔:沒有曲

調;信口:隨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隨口吹奏的,沒有曲調。)所以后兩句詩的意思就

是(回家的牧童悠閑地橫坐在牛背上,拿著短笛隨意吹著不成調的曲子)。

(3)通過感受詩中的場景,你覺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樣?(無憂無慮)這首詩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對閑適自由、無憂

無慮的生活狀態的喜愛與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詩。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多姿多彩、無憂無慮的童年,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樣的呢?課后寫下來吧!

【板書設計】

村晚[鄉村晚景]無憂無慮

(牧童吹笛,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較多,但講解詳細,學生掌握情況較好。不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朗

讀環節還是不夠多。

第2課《祖父的園子》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材分析】

“祖父的園子”是一幅色彩明麗、富有童話色彩的畫,這里是“我”童年生

活的地方,它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不只是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

了“我”心靈的自由,放飛了“我”的心靈,舒展了“我”的人生。

文章用獨特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艷、動感十足的畫面。第一、二自然

段是由白的、黃的、大紅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綠的螞蚱、各色鮮艷的花

組成的一幅色彩豐富絢麗而富于生氣的畫。第十三自然段則是一幅流動的畫,

“我”看見黃瓜摘來吃,丟下黃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螞蚱,隨著作者文

字的描述,一個個畫面一一展現,在畫面自然轉換中,讀者能夠充分感受作者童

年生活的快樂和自由。

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戲生活。祖父在園中栽

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我”跟隨祖父做著看似相同實則完全不一樣

的游戲的內容,祖父是勞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于摘黃

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游戲了。玩鬧累了,就在園子里

睡下。“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沒有批評,甚至沒有一絲責怪,是

完全理解甚至是贊同的。祖父給予“我”足夠的寬松氛圍,讓“我”自由快樂的,

慈愛的祖父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祖父給了“我”心靈

的自由,他的愛放飛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我”

自由、快樂而又幸福的童年。

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

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

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

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

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

太陽也不知道?!边@段話表面上描寫倭瓜上架上房、黃瓜開花結瓜、玉米生長和

蝴蝶飛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實際卻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樂的心情寄托在它們

身上,通過擬人化的描寫表現自己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作者語言選擇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達情感。文中選擇短句營造出輕松

歡快的氛圍,表達了自由快樂的感情,讀來流暢自然,輕快靈動,親切感人。再

則,語言兒童化、口語化,更顯童年的稚氣和童言的天真無忌。

【教學目標】

1.認識“蚱、啃”等9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晃”,會寫“蝴、蝶”等13個

字,會寫“蝴蝶、蜻蜓”等12個詞語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出示蝴蝶、螞蚱、倭瓜等園中景物的圖片)同學們,大家知道這是什么

嗎?(學生答)如果現在你有一個大大的園子,里面就有這些動物、植物,你會喜歡

嗎?(喜歡)為什么呢?(因為動物很可愛,因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為可以在園子里

玩……)是啊,如果有一個這樣的園子,老師也會流連忘返呢!不過,今天我們要去

游覽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園子,而是蕭紅筆下“祖父的園子”。(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學生匯報,師指導識字:

(1)多音字“晃”:

hudng(明晃晃)hudng(晃動)

(2)正確區分“拔”(拔蘿卜)與“撥”(撥打)。

(3)承:注意中間有三橫,不要寫成兩橫。

3.(出示生字)指名學生帶讀,注意讀準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螞蚱”等詞語)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給課文標上自然段并劃分段落。思考:你覺得祖父的園

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充滿快樂的、自由的、美麗的園子)

2.小組討論:作者回憶了童年時在祖父的園子里的哪些場景?

3.全班交流:記憶中的園子(第廣3自然段);跟著祖父在園子里干活、玩耍

(第4~15自然段);園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r7自然段);

在園中玩累了,可以快樂地入夢(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3自然段)

(1)學生齊讀,說說祖父的園中有什么。(昆蟲)有哪些昆蟲?(蜜蜂、蝴蝶、蜻

蜓、螞蚱)這里著重寫了哪種昆蟲?(蜜蜂)作者先是運用了ABB式的疊詞,再用比

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蜜蜂的可愛,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之情)。

(2)除了昆蟲,園中還有什么?(樹)哪些樹?(櫻桃樹、李子樹、大榆樹)著重寫

了(大榆樹)。(出示與大榆樹相關的句子)仔細默讀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寫大

榆樹時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樹的高大和不

容忽視,也寫出了大榆樹的活力。)

(3)再次齊讀第「3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園中,看到這些富有

生機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結。

祖父的園子里有蝴蝶,有蜜蜂,還有大榆樹,真是生機勃勃,但是不是只有這

些呢?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發現。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祖父的園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蟲和

大樹?,F在,我們將進一步認識祖父的園子,看看祖父的園子里還有什么好玩的、

有趣的事物。

二、精讀課文,重點賞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愛。(出示第ris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4~15段,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了園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誰?(“我”

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園中栽花、拔草、種小白菜、鏟地、澆水。)

(1)這么看來,“我”是一個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為什么?(因為“我”其

實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搗亂。)從哪里看出來?(重點詞:瞎鬧、亂鉤、馬馬虎

虎)對于“我”這種“幫倒忙”的行為,祖父有沒有生氣?(沒有)從哪里能看出?(“祖

父大笑起來”“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祖父對“我”

怎么樣?(疼愛)真是一位慈愛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園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這些,“我”在園中還有哪些樂趣?(摘黃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

捉螞蚱玩)玩膩了,“我”就去幫祖父澆菜,怎么澆的?(把水往天上揚,大喊著:“下

雨啰!下雨啰!”)從此處的語言描寫,我們不難看出,“我”此刻無比快樂。

2.走近園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園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還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齊讀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問題。(一切都是自由的。)

(2)園子里太陽底下是怎樣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齊讀這兩

句話,說一說這兩句話寫出了“我”怎樣的內心感受。(“我”對陽光、對光明、

對溫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滿活力。)太陽底下除了這個,

還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黃瓜愿意……問它。)齊讀這兩句話,說一說這兩句話表

達了“我”怎樣的內心感受。(“我”覺得黃瓜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可以看出

“我”對自由的向往。)

(3)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很多太陽下的景物,它們都是什么樣的?找出相關句

子,與同學交流。(具體參照第17自然段)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種自由快樂的生

活狀態,可見,“我”十分向往這種生活,這種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愜意。因此,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快樂地進入了夢鄉。

三、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閱讀“閱讀鏈接”的內容,說說你對課文有什么新的體會。(從“閱讀鏈接”

的內容可以看出,蕭紅后來無限懷念祖父,懷念祖父的園子。作者之所以懷念這個

園子,是因為這個園子里有祖父的疼愛、有快樂的童年。由此可見,童年這段幸福、

自由、快樂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讓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憶永遠銘記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們也只能時

刻回味與懷念了。帶著對童年的留戀與懷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參觀了祖父的園子,你一定流連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圍有哪些景物也鐫

刻著你童年的回憶?試著把它寫下來。

【板書設計】

祖父的園子

園中景物充滿活力)難忘童年

園中生活自由快樂J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注重訓練學生默讀。根據“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

于300字”這一要求,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根據需要搜索信息。對于這樣的長篇,

默讀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最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中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理解感悟,讓學

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閱讀的方法,最終達到能自主閱讀和理解感

悟的目的。在課堂中,學生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深入閱讀和感悟,深入領悟

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多種讀書方式穿插進行,在課堂上,學生時而瀏覽

課文,時而默讀片段,時而在我的引領下深情朗誦,通過個別讀、范讀、師生對

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把教學推向了高潮。

四、為了將學生引進文學的樂園,在教學中適時插入《呼蘭河傳》結尾中的

章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也彌補了課文的空白。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

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中沒有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是教師引導得較多。

2.課堂容量偏大,個別地方處理得較為倉促。

第3課《月是故鄉明》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材分析】

《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寫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為抒情

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

了自己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作者巧妙設題,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月是故鄉明”作為文章的題目,統

領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增強文章的文化內涵。由于杜甫這句

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被廣為傳誦。用它來做題目,更能表達

作者的鄉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結構。開篇點題,總結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

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

鄉的思念。結尾處短短幾句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對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為表達

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服務的。在文中,作者通過對故鄉的月亮的具體描述,表達了

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夢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關,

寫這些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這樣更能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通過在濟南、

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的月亮的對比,表達對故鄉的深情;作者

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的小月亮對比,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正如作者所說,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

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故鄉的月亮?。 ?/p>

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教學目標】

1.認識“渺、篝”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教學難點】

再搜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都見過月亮,看到彎彎的月亮,我們總會脫口而出:彎彎的月亮像小

船。那么,又大又圓的月亮,又讓我們想到了什么呢?(圓盤、月餅、中秋)哦一一

中秋節,在這個傳統佳節,我們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甜甜的月餅,欣賞著天

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賞月,僅僅是在看月嗎?(不是,大家看著月亮,就會想起自己

的故鄉及親人。)所以,詩中說得好啊一一月是(故鄉明)。(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今并入臨清)人。著名古文字學

家、歷史學家、作家。在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

學等領域,創獲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

《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季羨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個小鄉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

季羨林一起回味那故鄉的明月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生字)學生練讀,師正音。

2.多音字“燕”:

ydn(燕園)yGn(燕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可分為幾部分?

2.提出問題: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課文第1自然段的描寫有什么作用?(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從第1自然段

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愛(故鄉的月亮)o

(2)作者為什么說“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為

太單調了。)所以,古詩文中,月亮常用什么東西當陪襯?(山、水)想到這里,作者

便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鄉在哪?(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因為平原地區沒有山,所以他從

小沒有見過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圓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

正因如此,他小時候望月,從不與山聯系起來,就連詩中說的情景,他也無法想象。

(補充蘇軾《前赤壁賦》資料)

⑷作者沒有見過山,那有沒有見過水?(有,他故鄉的小村子里到處都是水。)

那么他和水之間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黃昏后,他就去坑邊場院里數星星,在古柳

下搖知了。)還有沒有別的趣事?(更晚的時候,去坑邊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夢還

夢見兩個月亮疊在一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愛月亮,而且,

他總能圍繞著月亮,找到許多樂趣。

四、精讀課文,情感升華。

1.朗讀課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往事: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夢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鄉,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坑邊的月景給作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他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通過對故鄉往事的回憶,體現

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

(2)經歷:①作者離鄉背井,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美妙絕倫的月亮,但念念

不忘的還是故鄉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潤園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賞月的

勝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無論是在萊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還是在高山上,都看到過美

妙絕倫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潤園這樣的賞月勝地見到的奇景,都無法撼動

故鄉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見作者對故鄉月亮的懷念,對故鄉的懷念。

2.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作者多大年紀?(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齡。耋,

七八十歲的年紀。這時,他早已不在故鄉,而是住在朗潤園,這里的環境怎么

樣?(此地有茂林修竹……賞月勝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懷念的是故鄉

葦坑里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3.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這段話只有短短二十多個字,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

嗎?(作者渴望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和通過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業。

搜集有關思鄉的詩句,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月是故鄉明

不識山'賞月不與山聯系]贊美月亮,思念故鄉

坑邊游戲、賞月夢月J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僅起到輔助作用,引導學生

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真正意義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由于時間有限,故文章一些詩句

來源不能一一點出,只能留給學生課后探究學習。

第4課《梅花魂》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材分析】

《梅花魂》一課以“梅花”為線索,講了外祖父的幾件事,從中表現了這位

華僑老人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在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文由“故鄉的梅花又開了”引出了對摯愛梅花的外祖父的回憶,然后具體

敘述了反映外祖父喜愛梅花、思念祖國的幾件事,最后又借梅花點明了“身在異

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

本課的重點是借外祖父的幾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在外

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愛梅花

就是熱愛中華民族,愛梅花就是熱愛祖國。課文中寫的外祖父的五件事,有的直

接寫外祖父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如,教小外孫女讀唐詩宋詞而且讀著讀著就流出

眼淚,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大哭起來;有的卻是通過寫愛梅花而間接反映外祖父

的愛國之情,如,對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圖分外愛惜,在離別前把墨梅圖送給外

孫女,在快要開船時把繡著血色梅花圖案的手絹給了外孫女。

對小學生來講,本課的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教學中要引導學生

結合與外祖父有關的具體事例感受外祖父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從外祖

父摯愛梅花中感受外祖父熱愛中華民族、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

二是準確理解文中提到的外祖父教外孫女的幾首詩詞,感受其中表達的感

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

東兄弟》中的詩句,意思是: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過節的時候格外思念

故鄉的親人。表達了詩人王維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按翰菝髂昃G,王孫歸不歸”

是王維《山中送別》中的詩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綠草如茵的時候,您能回來嗎?

(“王孫”是古代對人的尊稱)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

的情懷?!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是北宋詩人秦觀的詞《浣溪沙》

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隨風飄飛的落花,輕飄飄的,好像夜里的夢;滿天無

邊無際落著的雨絲,千條萬縷,就和這心里郁積的愁一樣多。作者寫眼前景物,

觀落花輕飄,細雨蒙蒙,觸目傷情,用''輕描淡寫”的筆法,融情入景,明寫景,

實寫人的愁怨。

三是準確理解外祖父贊美梅花的一段話,感悟其中表達的情感。這段話講了

三層意思:第一層是贊揚梅花那種不怕嚴寒、不怕“風欺雪壓”的品格;第二層

是說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梅花那種“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第三層是

對外孫女的勉勵,希望她學習梅花的品格。

四是理解課題?!睹坊ɑ辍分械幕?,在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種“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

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葬、腮”等8個生字。

2.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思想感

情。

3.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

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能說出對題目的理解。

【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思想感

情。

2.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

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

怎樣表達出來的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出示梅花的圖片一)看到梅花,同學們第一時間想到了什么呢?(“墻角數枝

梅……為有暗香來?!保┡兑灰淮蠹蚁氲降氖峭醢彩瘜懙摹睹坊ā?!但是,我們今天

卻不是要學習這首詩,而是要學習一篇關于梅花的文章一一《梅花魂》。(板書課

題)看到這個課題,大家有什么疑問嗎?(梅花的魂是什么?)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

一起到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默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學生匯報,師生共同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師正音。

(2)(出示生詞: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學生帶讀,注意讀準字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思考課文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

(讀詩詞落淚、珍愛墨梅圖、因不能回國而哭泣、贈“我”墨梅圖、送“我”繡

著梅花的手絹)

2.這些事表達了外祖父怎樣的思想感情?(愛梅,熱愛祖國、思念祖國)

四、精讀課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個愛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出示梅花圖,賞梅,對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產中國,耐寒,冬季或早

春開花,有粉紅、白、紅等顏色,氣味清香。)

3.外祖父喜歡梅花,而且將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這是為什么呢?

(1)學生朗讀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

相關語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

(2)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齊讀“幾千年來……不肯低頭折節?!敝腥A民族

涌現過哪些有氣節的人物?(結合學生回答,出示圖片:岳飛、文天祥、江姐、劉胡

蘭、王二小等。簡略介紹江姐事跡,配樂《紅梅贊況)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

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搶險救災,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等等。想到

這些你對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導理解梅花魂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

精神。)

(3)出示“一個中國人……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

育“我”做梅花一樣的人嗎?(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讓我們懷著崇敬之情,齊

讀這段話。

(4)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激發愛國之情)

4.師朗誦課文,學生畫出最受感動的地方,說說理由。(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出

示有關語段,結合言語表達和朗讀指導,體驗感情。)

(1)出示“每當讀到……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

①外祖父為什么落淚?

②讀到這些思鄉詩詞,外祖父會想些什么?

③我們應該怎樣讀這句話呢?指名讀。

(2)出示“我五歲那年……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

①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②從哪些詞語能體會到外祖父對墨梅圖的愛惜?(輕輕刮去、慢慢抹凈)

③外祖父為什么這樣愛惜墨梅圖?

④怎樣讀外祖父的話?

(3)學生自由選讀受感動的地方,并說說為什么感動。(方法遷移運用,教師放

手讓學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思考:文章除了借寫外祖父對梅花的特殊情感,表達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

眷戀之情外,還表達了什么?(“我”對外祖父的深切懷念。)

六、小結。

童年往事,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時時閃耀著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

么難忘的往事呢?與同學交流交流吧。

【板書設計】

梅花魂

讀詩詞落淚

珍愛里梅圖

因不能回國而哭泣,忠貞不渝

贈嗤”里梅圖

送“我”繡著梅花的手絹,

愛國心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找出關于外

祖父的幾件事,進一步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情感,同時理解什么是“梅花魂”。

但是,由于時間有限,沒有時間讓學生讀文中的一些重點段落,這仍需進一步改

進。

《語文園地一: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材分析】

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設計這一教學內容的意圖

有二,一是通過交際引導學生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心酸

也好,對于他都有心動神移的最深刻的記憶;二是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材對本次口語交際活動的要求、方法、步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提示。在

這些方法、步驟中“根據提問對象提出恰當的問題”是重點,教師要給予恰當的

指導,可以引導學生在提問之前先列一個提綱,把提問的對象和問題分條寫下來;

提醒學生提問的時候要注意使用禮貌用語,認真耐心地聽別人講話,一邊聽一邊

做好記錄,不要隨意打斷別人。交際中要注意認真傾聽,也可以邊聽邊記錄。除

此之外,還要重視全班交際后的評議,評議時,應以鼓勵為主,適當指出存在的

不足。

【教學目標】

1.學習與人交談的禮儀,懂得如何圍繞主題與他人交流,并從中獲得有用的

信息。

2.能根據整理的記錄有條理地表達。

【教學重點】

學習與人交談的禮儀,懂得如何圍繞主題與他人交流,并從中獲得有用的信

息。

【教學難點】

學習與人交談的禮儀,懂得如何圍繞主題與他人交流,并從中獲得有用的信

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v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記者采訪的視頻)看完這段采訪視頻,大家認為采訪需要注意哪

些技巧?(要有禮貌;提出有用的問題;認真聽別人說完;提出新的問題,并耐心等

待別人回答。)嗯,看來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們也要來當一回小記者,不過,我們

不是去采訪同學,而是去采訪我們的父母、鄰居等大人,采訪的主題就是“走進他

們的童年歲月”。(板書課題)

二'明確要求。

1.個人展示,明確交際要求。

老師邀請一位同學上臺來介紹自己采訪所用的“問題清單”,說說采訪內容。

如果其他同學認為他的采訪內容符合主題,而且對其采訪的內容也非常感興趣,

請鼓掌表示支持。如果聽完以后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覺得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可以大膽舉手提問。

2.評價交流,提高口語水平。

(1)鼓勵上臺展示的同學,大方表達,講的時候可以出示相關的圖片、音頻、

視頻等,幫助其他同學更好地了解采訪內容。

(2)請同學說一說支持的理由。

(3)在評價交流中進一步肯定采訪的重點:可以從不同方面提問,也可以圍繞

一個話題提出更多的問題。

(4)思考總結。

小結:最好給大家介紹內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兩

個方面。

三、規范語言,有序表達。

1.回顧教科書提供的信息,明確采訪時的技巧:要認真、耐心地聽別人講話,

一邊聽一邊做簡單的記錄,不要隨意打斷別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興趣的內容可

以適當追問。

2.照顧在口語交際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可以提供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有

一定的句式輔助。

四、模擬演練。

1.現在大家手中都有了問題清單,請以老師為采訪對象,來模擬一下采訪的

情景吧!

生:老師您好!請問您小時候在哪里上小學?

師:XX學校。

生:那您最喜歡哪個學科呢?

師:我最喜歡的學科是XX。

生:為什么呢?

師:因為這個學科的老師很和藹,上課很有趣。有一次……(老師講起小時候

的故事來)

生記錄。

2.現在,大家了解采訪的流程了嗎?(了解了)剛剛老師所說的信息,大家有沒

有記錄呢?(有)那么,對于老師所說的童年記憶,你們有什么感受呢?(學生自由回

答)

3.學生自由模擬練習。

五、小結。

想要了解別人的故事,就必須先了解與人交流和傾聽故事的技巧。作為小記

者的同時,不要忘記你也是一名傾聽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訪一下你的爸爸

媽媽或者家里其他長輩吧!記得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

認真傾聽

有條理地表達

【教學反思】

在整個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多樣的評價,并引導學生互相評

價,評價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只有鼓勵學生大膽評價,積極

營造民主、寬容、和諧的交際氛圍,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獲得身心的解放與自由。

這樣,他們在交流時才會毫無束縛,暢所欲言,進而迸發出智慧與創造的火花。

《習作一:那一刻,我長大了》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教材由兩部分組成:文字和插圖。文字部分引導學生圍繞“那一亥IJ,

我長大了”進行思考和選擇材料,對學生習作和修改提出了具體要求。插圖部分

配合文字內容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尋找成長中讓自己受到感觸的那個

時刻。

設計理念:“要求學生把自己受到觸動,感到長大的那個時刻寫具體,記錄

當時的真實感受”。因此本次設計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和思想的實際,抒

真情講真話,自由表達,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目標】

1.能將從某件事、某個瞬間中受到的觸動、得到的成長具體真實地記錄下來。

2.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據同學的意見修改作文。

【教學重點】

能將從某件事、某個瞬間中受到的觸動、得到的成長具體真實地記錄下來。

【教學難點】

能將從某件事、某個瞬間中受到的觸動、得到的成長具體真實地記錄下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出主題。

(多媒體播放學生嬰幼兒時期的照片,讓學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誰。學生發言,

教師引導。)剛才播放照片的時候,同學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

己小時候的照片,腦海里一定閃現出了一個又一個成長中的故事。老師看到這些

照片,也感慨萬千。轉眼間,同學們已經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娃娃,長成了朝

氣蓬勃的少年,長大仿佛就在一瞬間?。?/p>

二、小組討論,感受成長。

1.小組討論州?么是長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長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

情?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請同學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后與全

班同學分享。

2.學生匯報交流內容,師引導學生總結。

長大,不僅是年齡的增長、形體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反思,

學會了孝順,學會了辨明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懂得了責任的真正內涵。

(學生互動交流成長故事,一方面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會觀察生

活、思考問題,從而養成說真話、寫真實故事的習慣。另一方面,讓學生養成多問

為什么的習慣,從而讓學生明白只有想得具體才能寫得具體。)

三、回顧教科書,點撥寫法。

1.聯系課文《梅花魂》,作者寫了關于外祖父的幾件事?(讀詩詞落淚、珍愛

墨梅圖、因不能回國而哭泣、贈“我”墨梅圖、送“我”繡著梅花的手絹)重點

是什么?作者在寫這些事情的時候重點寫的是事情的哪個要素?(經過)

小結:如何把一件事情寫具體:(1)要把“經過”部分分成幾步,按照一定的順

序來寫;(2)要寫清“經過”中的重要情節、場面,給人如經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

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現具體清楚地寫出來,達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

2.聯系課文《祖父的園子》第17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樣

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

小結: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達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熱愛以及對童年的

懷念。引導學生在課文選段中學到寫作的方法。

3.從剛才的討論中選擇一件令你成長的故事,將故事的經過寫清楚,表達自

己的真情實感。

四、佳作共賞。

1.剛才我們獲得了寫作經驗,根據這些經驗,我們來欣賞一篇佳作,看看小作

者是如何體會成長的。

2.教師出示范文,由學生朗讀。教師提問:文章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是什么?說

說你的理由。

3.教師點撥總結: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說真話,訴真情。

五、寫作實踐,交流共評。

1.出示寫作要求:寫一件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經過寫

清楚,還要把自己受到感觸、感到成長的那個瞬間寫具體,記錄當時的真實感受。

2.學生完成習作。

3.學生互評,交流共享。

六、小結。

聽了同學們的成長故事,我發現,此時此刻,同學們真的長大了,記得有位名

人說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善

于觀察,勤于寫作,說真話、做真人。

【板書設計】

那-刻,我長大了儼件事'某個瞬間

(受到觸動、得到成長

【教學反思】

作文教學就是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寫作、點評的過程,通過對學生寫作目的

的不斷強化,通過學習不同表達方法的訓練,盡可能地鍛煉、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和寫作能力,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寫好故事,更準確地刻畫人物。

《語文園地一》教學設計

教學導航

【教學目標】

1.通過“交流平臺”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發感情和在

不動聲色的敘述中抒發感情的兩種方法。

2.通過“詞句段運用”的學習,想象句子描寫的情景,選擇情景進行仿寫;

了解句子在表達上的特點,學會照樣子寫一寫。

3.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理解古詩《游子吟》,體會母親對孩子深深的

愛。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發感情的方法;學會想象句子描寫的情景,了

解句子在表達上的特點;體會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積累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