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具有“公共權力”特征。2、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各國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社會治理的。單元導語解讀3、君主制、貴族制、民主與共和制等都是東西方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政治制度的差異性:各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狀況等的不同,導致政治制度具有其獨特性。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目錄【課程標準】1.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2.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線索。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戰國時期,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時空定位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是為小康。——《禮記·禮運》政權性質:公天下→家天下權力傳承:傳賢→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社會形態:原始公有制→奴隸私有制時間:約BC2070--BC1600,建立者: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都城:陽城(今河南登封)2.政治制度

----王位世襲制1.建立:3.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發生了哪些變化?認識:

血緣政治開端,宗法觀念萌芽;

順應歷史趨勢和社會進步;

權力繼承規范化,有利于統治階級內部穩定,有利于社會安定;

但不能保證繼承人的才能與品德。(一)夏朝時間:約BC1600年-BC1046年建立者:商部落首領湯都城:多次遷移,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2.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內服外服外服外服外服3.以下材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哪些特點?①神權色彩濃厚;②神權與王權結合;③商王對外服的控制力有限。1.建立:商朝生產力水平不高,血緣關系下的部落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無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達到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親疏分治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

松散聯盟、集權程度不高。(二)商朝材料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爾尚輔余一人,致天之罰。”

——《尚書·盤庚》材料三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殷復興,諸侯歸之。”

——《史記》時間:周:約BC1046年-BC256年西周:約BC1046-BC771

東周:BC770-BC256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西)1.建立2.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禮樂制(三)周朝分封對象分封地區諸侯義務諸侯權利①分封制目的:“分封諸侯,以藩屏周”諸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同姓貴族、異姓功臣和舊貴族除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外的其他地方服從天子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如鎮守疆土、隨從作戰、朝覲述職、交納貢賦享受受封土地上的統治權,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和再分封A.擴大了統治區域,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邊遠地區的開發C.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D.促進了民族交融,逐漸形成華夏認同E.后期:周王室的權威日益衰弱影響:特點:A.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B.分封對象多元化,同姓親族是主體。C.分布區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同姓親族分布在戰略要地和富庶地區。《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②宗法制

含義:以父系血緣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原則:嫡長子繼承制作用:確保權利繼承規范有序。特點:

A.血緣關系維系;

B.族權與政權結合;

C.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基礎,

大小宗具有相對性;D.森嚴的社會等級。

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③禮樂制作用:規范社會倫理維護政治秩序編鐘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篇》問題:孔子為什么“不可忍”?

——諸侯違禮

“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禮記·坊記》天下共主親疏相間輔以禮樂1.聯系所學,試分析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三者關系?【拓展提升】①血緣關系:內外服制下,王室與附屬國是同盟與形式上的支配關系,沒有血緣關系;分封制下,王室與諸侯國是臣屬關系,一般有血緣關系。②控制程度:

內外服制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較弱;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外服和諸侯國名義上臣服于商王和周王,但商王和周王對它們的控制力有限→容易形成潛在的割據勢力

P2思考點: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你認為兩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點不同點(3)等級森嚴(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4)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5)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4、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3、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迷信色彩濃厚

厲王虐,國人謗王。

——《國語·周語》

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

——《左傳·昭公四年》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左傳·襄公十四年》材料體現了商周政治的哪些特點?P3國人可以通過輿論影響朝政原始民主傳統對王權有制約作用(四)先秦時期國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傳統(五)舊制的瓦解封建政治制度的誕生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發展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

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官僚制郡縣制萌芽產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1.皇帝制度:“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資治通鑒》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李斯天子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史記》朕、制、詔、璽等皇帝專用表現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權力不可轉移地位不可僭越權威不可世俗實質核心(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2.中央

——三公九卿制3.地方

——郡縣制廷議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家國同治皇權至上區別分封制郡縣制劃分基礎官員任免與中央關系血緣地域世襲中央直接任免地方獨立性強服從中央結合表格思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發生了哪些變化?①從世襲到任命;②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③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說說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2.文書制度作用: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③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云夢睡虎地秦簡》局部內容:

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①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②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書同文字”木方

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區別(1)君主專制:是一種決策方式,指君主獨自掌握政權,主要特征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

(2)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強調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秦朝官制的特點:以皇權為中心分工嚴密,各司其職體現“家天下”的特點主要矛盾:皇權vs相權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概念辨析】秦朝皇帝制度與中央官僚機構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尚書令侍中常侍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外朝”“中朝”漢承秦制位高權輕位低權重2.

漢朝:中外朝制1.

秦朝:三公九卿制時間內容行政中樞演變西漢初年漢承秦制——三公九卿制丞相漢武帝設中朝→削相權中朝(親信)西漢晚期中朝尚書

權力增大西漢中外朝制度東漢尚書臺為新的行政中樞尚書臺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后漢書·仲長統列傳》轉移相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進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皇帝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起草詔令審議詔令執行詔令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決策機構執行機構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尚書仆射政事堂——三省長官共同議政的地方并稱宰相分掌相權特點:①體系完整②職責分明③相互制約3.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標志著中央官制的完善與進步,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唐代政制對皇權具有一定的約束力。特點:分散相權、職能明確、維護統治;4.

宋朝--二府三司5.元朝--

中書一省制原因:元朝疆域遼闊,政事繁多,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為一省。弊端:宰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總理全國政務相權有所加強存在的問題:

導致“三冗”和“積貧”“積弱”的局面。廢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親理政務,綿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結,標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新的高度。設內閣:廢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行政中樞。6.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7.

清朝--設軍機處雍正帝時期,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亡。

兩漢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演進的主要趨勢: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重用身邊侍臣“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廢丞相設內閣設軍機處二府三司一省二院秦創立漢鞏固戰國萌芽隋唐成熟宋元加強明強化清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秦統一以后,古代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中央是如何對地方實行有效的管轄呢?(二)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特點:1.最高級: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變化最大、最頻繁。2.最低級:縣始終是最基本、最低一級、最穩定的地方行政單位。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3.層級數:經歷了從兩級制到五級制的演變,其中三級制占主體。4.州、道、路:從監察機構逐漸轉化為地方一級行政單位5.地方行政制度始終隨著社會的發展處于動態變化之中,變革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P6閱讀教材思考: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及趨勢?演變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結束語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因事而設,因時而變”,就是根據現實政務的需要不斷創新制度設計。縱觀整個古代制度的嬗變與走勢,體現了國家治理制度漸趨規范化、法治不斷完善化的特點。1“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在幾千年的制度變更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思路和體制基礎,奠定當今制度優越性的底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是能高效調動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要大力彰顯制度優勢,在守正創新中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21.(2024·張掖)春秋列國在諸大夫會議和國人會議中討論的和決定的多是國之大事。國君如有認為犯了玷辱邦國的錯誤,即使是不可避免的,也應當在諸大夫會議上,特別是在國人會議上,對眾表示罪己,建議改立自己的兒子或公族他人為君。這一現象表明春秋時期()A.政治局勢分裂動蕩B.具有原始民主制的遺風C.貴族擁有廣泛特權D.思想爭鳴影響政治穩定B[解析]根據本題材料“對眾表示罪己,建議改立自己的兒子或公族他人為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諸大夫會議和國人會議擁有較大的權力,甚至可以參與國君的廢立,這表明春秋時期具有原始民主制的遺風,B項正確;大夫和國人通過召開會議的方式影響政治,但并不一定會導致政局的動蕩,春秋時期政局的動蕩多是分封宗法制的瓦解以及諸侯爭霸引起的,排除A項;諸大夫會議和國人會議的召開并不能表明貴族擁有特權,排除C項;諸大夫會議和國人會議并不是諸子百家思想爭鳴的體現,排除D項。3.(2024·宜昌)關于上行文體(下級向上級所呈遞公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