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四中學、南海一中2024-2025學年10月聯合教學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佛山市第四中學、南海一中2024-2025學年10月聯合教學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佛山市第四中學、南海一中2024-2025學年10月聯合教學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佛山市第四中學、南海一中2024-2025學年10月聯合教學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佛山市第四中學、南海一中2024-2025學年10月聯合教學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8頁/共20頁2024-2025學年10月聯合教學質量檢測高三語文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要務必填涂答題卷上的有關項目。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案涂在答題卷相應的位置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各題目指定區域內;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請考生保持答題卷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卷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我們再來看戰爭。戰爭的領導者,如果他們是一些沒有戰爭經驗的人,對于一個具體的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是不了解的。他們在開始階段只是身歷了許多作戰的經驗,而且敗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這些經驗,使他們能夠理解貫串整個戰爭的內部的東西,即那個具體戰爭的規律性,懂得了戰略和戰術,因而能夠有把握地去指導戰爭。此時,如果改換一個無經驗的人去指導,又會要在吃了一些敗仗之后才能理會戰爭的正確的規律。常常聽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務時說出來的一句話:沒有把握。為什么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于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之后,他就覺得比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這項工作。如果這個人在這項工作中經過了一個時期,他有了這項工作的經驗了,而他又是一個肯虛心體察情況的人,不是一個主觀地、片面地、表面地看問題的人,他就能夠自己做出應該怎樣進行工作的結論,他的工作勇氣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觀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歷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的本質,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子的。由此看來,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和合于實際,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這里有兩個要點必須著重指明。第一個,在前面已經說過的,這里再重復說一說,就是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的問題。如果以為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于顛倒了事實。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從認識過程的秩序說來,感覺經驗是第一的東西,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于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開始于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摘自毛澤東《實踐論》)材料二:《實踐論》是1937年7月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的講演稿。文章是要從認識論上來探索,彌補中國共產黨進行中國革命的理論準備不足問題。《實踐論》是經過了毛澤東長時間理論思考,反復醞釀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就提出,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我們的實踐斗爭。1936年,毛澤東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認識戰爭的規律必須經過兩個過程:一是制定戰爭的計劃?!爸笓]員的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及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倍菆绦袘馉幍挠媱?。“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后。當執行某一計劃時,從開始執行起,到戰局終結止,這是又一個認識情況的過程,即實行的過程。”關于戰爭認識發展的兩個過程,后來演化成《實踐論》中通過實踐這個基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和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毛澤東還有十六字口訣形象地描述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边@些論述都為《實踐論》寫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準備?!秾嵺`論》是為反對黨內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而作,同時毛澤東也旗幟鮮明地反對“經驗論”:“如果以為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復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這種理論的錯誤,在于不知道感覺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某些真實性的反映,但它們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東西,這種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睘榱送耆胤从痴麄€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毛澤東指出,必須經過思考,整理改造感覺材料,形成系統的概念和理論?!秾嵺`論》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獨創性貢獻。毛澤東把認識論定位為實踐論,即從認識高度上總結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他在《實踐論》中闡明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揭示了認識發展的總規律。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有著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國不同的特點,要充分認識中國國情,掌握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必須經歷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又由認識到實踐的反復的過程。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導,同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秾嵺`論》就是這方面的集大成。它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和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進行了全面研究和闡述?!秾嵺`論》對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學論證,是中國革命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的光輝著作。(摘編自劉毅強《標志思想路線成熟的一個獨創性貢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些戰爭的領導者,對于一個具體戰爭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不了解,說明他們沒有任何戰爭經驗。B.經歷許多戰斗屬于認識過程的第一步,對這些戰斗的材料進行整理和改造屬于認識過程的第二步。C.文中畫線的“這方面”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對革命的指導及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充實和發展。D.材料二中談到的“十六字方針”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操作方法。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要能夠更好地指導戰爭,就有必要經歷許多戰爭,包括經歷許多敗仗,獲得戰斗經驗。B.只有在實踐中感知的材料十分豐富并合于實際,才有可能據此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C.從材料一可以看出,對于感性認識的作用,唯心論者和唯物論者的觀點是對立的。D.“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都體現了脫離實踐造成的認識偏差。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運用比喻手法揭示了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強調理性認識不從感性認識中來就無法立足。B.材料一中“閉目塞聽”“根本絕緣”等詞語,凸顯這類人是不會形成理性認識的,突出了理性認識的重要性。C.《實踐論》既有針砭的力度,又有理論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鮮明的現實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導性。D.材料二從《實踐論》寫作背景切入,談其理論形成,明其批判對象,言其突出貢獻,思路清晰。4.歸納法是一種從一系列個別或特殊的事實、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結論的方法。請簡要說明材料一使用歸納法進行推理的過程,并分析其效果。5.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說“這里有兩個要點”,但文段只給出了一個要點。請結合兩則材料,補寫出第二個要點,并說明依據。【答案】1.A2.D3.B4.材料一通過戰爭領導者的經驗積累、一些同志對待工作任務的態度等具體的事例,歸納出了認識的兩個過程。這種歸納利于發現事物規律,使人容易理解。5.示例:(1)要點: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于發展到理性階段。(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2)依據:①材料一指出認識的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屬于感覺的階段,強調第一個要點;第二步,從“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則體現出認識的感性階段需要發展到理性階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經驗論”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觀點,強調了要改造感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窘馕觥俊緦дZ】兩則材料共同探討了毛澤東《實踐論》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論背景。材料一通過具體實例闡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強調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則從歷史背景、理論準備和實際應用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實踐論》的寫作動機和貢獻,突顯其在中國革命中的指導意義。兩則材料相輔相成,全面展示了《實踐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獨特地位和實踐價值。【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說明他們沒有任何戰爭經驗”錯,原文“戰爭的領導者,如果他們是一些沒有戰爭經驗的人,對于一個具體的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是不了解的”,“沒有戰爭經驗”就可能在開始階段不了解具體的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但“不了解具體的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并不一定是因為“沒有任何戰爭經驗”,也可能是因為這個人不會透過形象看本質,不會總結戰爭規律。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D.“都體現了脫離實踐造成的認識差”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是因為文化知識不夠不能正確表達,不是因為“脫離實踐”。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評價文章內容的能力。B.“突出了理性認識的重要性”錯,原文“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認識開始于經驗”,強調的是實踐經驗的重要性。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主要信息、分析論證方法效果的能力。材料一的例子有第一段“戰爭的領導者,如果他們是一些沒有戰爭經驗的人,對于一個具體的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是不了解的……然而這些經驗,使他們能夠理解貫串整個戰爭的內部的東西,即那個具體戰爭的規律性,懂得了戰略和戰術,因而能夠有把握地去指導戰爭”,即戰爭領導者的經驗積累;第二段“常常聽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務時說出來的一句話:沒有把握。為什么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于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之后,他就覺得比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這項工作……他就能夠自己做出應該怎樣進行工作的結論,他的工作勇氣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即一些同志對待工作任務的態度;通過這些具體的事例,歸納出了認識的兩個過程:“由此看來,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效果:這種從一系列個別或特殊的事實、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結論的方法,利于發現事物規律,使人容易理解。【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補充內容要點的能力。依據:①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認識的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對應的是第一個要點“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的問題”;“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從“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則體現出認識的感性階段需要發展到理性階段。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經驗論”,“以為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復了歷史上的‘經驗論’的錯誤”,“為了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毛澤東指出,必須經過思考,整理改造感覺材料,形成系統的概念和理論”,強調了要改造感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由此總結出要點: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于發展到理性階段。(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院落構成孫光新①院落是一種理想,我樂于描繪院落的構成。②首先,要有明朗的陽光灑進來,要有舒適的風來來回回。陽光照臨院落,院落也成了陽光的一部分。風又吹散了陽光,或者讓陽光飄忽成一種幻影的狀態,讓陽光柔和起來,院落清爽起來。無法觸摸的陽光的色彩、風的聲音真實如院落的一部分,院落就在其中舒展開來。陽光、風善于描述事物,不經意間也在事物上留下自己無法磨蝕的印記。這是院子里最為恒久的事物,千百年來唯有它們不曾變化。③青年河畔的人們管院落叫天井。陽光很好的時候,父親會在天井曬糧食。棒子粒、麥粒里會有黑黑的小油子碌碌地向外爬著。這時,會有鳥兒飛過來吃蟲,也啄食散落的棒子粒、麥粒。即使不喂雞,冬天里父親還是會在院里撒一些麥粒,或者棒子粒。他說,鳥兒的口糧,冬天里就要還給它們。④院落里還要有樹,這是所有人的理想。我家前面院落里有一棵槐樹,記事起,那顆槐樹就一直枝葉繁茂。夏天里,我就蹲在大槐樹下的陰涼里玩耍。一串串的槐角由枝葉間垂下,槐角晶瑩剔透,圓潤美好,摸上去滑滑的、涼涼的,讓孩子心生歡喜。踩在板凳上,仰頭伸手幾串下來玩,最后弄得手上黏黏的,槐葉細膩,摘下來沿中間折起來放嘴邊一下下地使勁嘬著,發出好聽的吱吱聲響,如鳥鳴。我不知道槐樹是哪位先人種的,我沒有問過父親。如果他也不知道,只能去問家族里的迷糊爺爺,如果他也不知道,這就是永久的秘密了。枝葉繁茂的槐樹是先人對我們的希望與蔭庇。后面院落寬闊了太多,中間有一棵石榴樹,滿院的陽光與石榴樹的綠蔭彼此照應,石榴花開了,火紅的色彩散綴在滿樹細小的綠葉間,有數不清的小蜜蜂圍著花朵嗡嗡著,地面上一片落紅。石榴熟透時都裂開了,露出密密麻麻的、紅紅的、飽滿多汁的石榴籽,讓人垂涎欲滴。大爺爺說看到飽滿多籽的石榴就想起熱鬧、興旺的家庭,但是,大爺爺和大奶奶一輩子無生養。⑤打破院落安靜的,是自由散漫的雞、鴨、鵝。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勞動就是撒一把把的糧食喂雞,看雞鉆窩,撿雞蛋。我想偷雞蛋極不容易。早上上學天還不太亮,我躡手躡腳地在雞窩前蹲下,輕輕拿開雞窩門里的磚,往里摸。那時候雞們還沒有睡醒,我的手伸進去,它們也就是弱弱地“咕咕”一兩下就息了聲。雞窩口有雞蛋就偷一個。當然,我只在店子集那天偷。早上偷了先放柴禾窩里,上學時再偷偷帶到學校,中午放學先去店子集橋頭賣雞蛋。一個雞蛋八分錢,偷兩三次就可以買一本小人書,老太太捉不到我。她也納悶,看得好好的,一晚上這死雞把蛋下哪里去了,后來,我長大成家了,有了孩子。小女兒一周歲的時候,母親把她接回鄉下。孩子與院子里七八只鴨鵝成了好朋友。鴨鵝們滿院子里跑,小女兒跟在后面跑,抑或鴨鵝們跟著女兒跑。一個搖搖晃晃的、走路不穩的孩子,七八只呆呆的鴨鵝,裝滿院落,雜亂里有熱鬧。熱鬧總是稍縱即逝,孩子長大走了,雞、鴨、鵝也不見了。⑥一個院落里要有安詳地曬太陽或者慢吞吞做零活的老人。我家后面院落里,有大爺爺、爺爺兩個老頭兒;二爺爺一個人在前面院落獨居,后院以石榴樹為界,南屋、西屋是大爺爺的。冬天里他抄著手跑到北屋里,喊我給他搬圈椅子。他要在北屋墻根下曬太陽,偶爾也會戴上老花鏡坐在圈椅子里看古書。爺爺看他的眼光不對勁起來,他覺得大爺爺侵犯了他的權益。他固執地以為石榴樹北邊只能是他的地盤。大爺爺跑到他的勢力范圍指使我干這干那,他只能在院子里生悶氣。后來,大爺爺和二爺爺先后走了。失去這兩個可愛的老頭兒,只留下悶葫蘆一樣的爺爺終日待在院落里。他也到了終日在回憶中度日的年歲,我聽到了他發出的微弱嘆息聲。院落,布滿他凌亂不堪的回憶,在愈加空闊、寂寥之中蒙上了古舊色彩。⑦所幸,總會看到有一兩個從院落里蹦出來或隱進去的幼小身影。盡管他們尚不懂得院落也不知道自己就是院落的一部分。孩子們總也閑不下來,所有的物件在他們眼里都是可以擺弄的,這使得院落一下子生動、活潑起來。人是院落的靈氣所在,但時間卻在磨蝕著人的靈氣。⑧時過境遷,院落里的許多事物已經少了,比如農具。不曾想到,光鮮的農具也走進了落寞時代。千百年的農具史即將被改寫,說不上悲哀,也說不上喜悅,青年河畔每戶人家對這一結局早已明了。農具還帶走了院落里的諸多事物,比如牛,比如羊,比如小推車,比如麥場。當然,更多的還是遺忘,它們的消失,也帶走了那種生活,以及其間的煙火氣息。(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寫父親冬天會在院里撒一些麥粒或棒子粒給鳥兒,表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B.作者調動多種感官從視覺、觸覺、聽覺等角度描寫槐樹,表現“我”的童趣與快樂。C.爺爺對大爺爺不滿,是一種難以調和的家庭矛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態。D.文章多用疊詞描繪院落里的事物,形象地描繪出孩童眼中各種物象的特點。7.關于文中第⑤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個段落表面上是寫雞、鴨、鵝等家禽,實則寫人與事,承載著“我”對往事的美好回憶。B.“我”偷雞蛋換錢買小人書的事,既寫出了“我”童年的快樂,又蘊含著“我”對奶奶的愧疚之情。C.“弱弱地‘咕咕’一兩下就息了聲”一句,語言質樸又鮮活,生活氣息濃厚,體現作者敏銳的感知力。D.“搖搖晃晃”“呆呆”等詞語,運用細節描寫,將小女兒和鴨鵝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8.文章為什么先寫院落里的陽光、風、鳥和樹,后寫家禽、人事與農具?9.有人說,本文自始至終流露出落寞之情;也有人說,文章處處充盈著溫暖之意。你贊同哪種說法?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敬鸢浮?.C7.B8.①奠定氛圍基礎。先寫陽光、風、鳥和樹為院落營造自然寧靜且恒久的氛圍,為后文描寫做鋪墊。②豐富內容層次。后寫家禽、人事與農具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層次逐步深入。③展現院落構成。從自然元素到生活場景再到時代變遷下的事物,全面展現院落的構成。9.示例一:本文自始至終流露出落寞之情。①文中描寫大爺爺和二爺爺先后離世,只留下悶葫蘆一樣的爺爺終日待在院落里嘆息,充滿了落寞之感。②農具以及牛、羊、小推車、麥場等的消失,讓人感受到一種失落與落寞。③熱鬧的雞、鴨、鵝和孩子的身影消失后,院落變得空闊、寂寥,也體現出落寞之情。

示例二:文章處處充盈著溫暖之意。①陽光和風是院子里最為恒久的事物,給院落帶來舒適與美好。②院落里的槐樹和石榴樹都給人帶來美好的回憶和溫暖的感受。③父親冬天在院里撒糧食給鳥兒,體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溫暖與和諧。④奶奶喂雞、撿雞蛋,孩子與鴨鵝成為好朋友,這些場景充滿生活的溫情。⑤有安詳曬太陽或做零活的老人,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生活的溫馨。

【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描繪院落中的陽光、風、樹木、家禽和人事,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院落。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感官描寫,勾勒出童年記憶中的溫暖與美好,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光流逝和傳統生活方式逐漸消失的感傷。文章在溫暖與落寞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既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有對現實變化的無奈,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是一種難以調和的家庭矛盾”錯誤。爺爺對大爺爺的不滿并不是難以調和的家庭矛盾,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展現了兩位老人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狀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矛盾沖突。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又蘊含著‘我’對奶奶的愧疚之情”說法不準確?!拔摇蓖惦u蛋換錢買小人書的事主要體現了童年的調皮和對小人書的渴望,文中并沒有明確體現出“對奶奶的愧疚之情”。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結構的能力。文章開篇描寫陽光照臨院落,風讓陽光柔和、院落清爽,陽光和風是院子里最為恒久的事物,“這是院子里最為恒久的事物,千百年來唯有它們不曾變化”,為院落營造出自然寧靜且恒久的氛圍。這種氛圍為后文對院落中其他事物的描寫奠定了基礎,讓讀者在閱讀后續內容時,能更好地感受到院落的獨特韻味。后寫家禽、人事與農具,使得文章內容更加豐富。例如寫雞、鴨、鵝打破院落安靜,“打破院落安靜的,是自由散漫的雞、鴨、鵝”,奶奶喂雞撿雞蛋,“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勞動就是撒一把把的糧食喂雞,看雞鉆窩,撿雞蛋”,以及大爺爺和爺爺在院落里的活動,還有農具的變遷等,這些內容使文章從單純的自然景觀描寫擴展到生活場景和時代變遷的層面,層次逐步深入。先寫陽光、風、鳥和樹這些自然元素,如父親在天井曬糧食時有鳥兒飛來,院落里有槐樹和石榴樹等,“院落里還要有樹,這是所有人的理想。我家前面院落里有一棵槐樹……后面院落寬闊了太多,中間有一棵石榴樹”。后寫家禽帶來的生活場景以及農具反映出的時代變遷,從自然元素到生活場景再到時代變遷下的事物,全面展現了院落的構成,讓讀者對院落有更完整的認識。【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示例一:本文自始至終流露出落寞之情。大爺爺和二爺爺的先后離世,讓爺爺獨自留在院落,發出微弱嘆息聲,院落也布滿凌亂不堪的回憶,呈現出古舊色彩,這種人去院空的場景充滿落寞。如“失去這兩個可愛的老頭兒,只留下悶葫蘆一樣的爺爺終日待在院落里……院落,布滿他凌亂不堪的回憶,在愈加空闊、寂寥之中蒙上了古舊色彩”。農具以及牛、羊、小推車、麥場等的消失,意味著曾經的生活方式一去不返,帶走了煙火氣息,給人以失落和落寞之感?!稗r具還帶走了院落里的諸多事物……當然,更多的還是遺忘,它們的消失,也帶走了那種生活,以及其間的煙火氣息”。曾經熱鬧雞、鴨、鵝和孩子的身影消失后,院落變得空闊、寂寥,也體現出深深的落寞。“熱鬧總是稍縱即逝,孩子長大走了,雞、鴨、鵝也不見了”。示例二:文章處處充盈著溫暖之意。陽光和風是院子里恒久的事物,為院落帶來舒適與美好?!耙忻骼实年柟鉃⑦M來,要有舒適的風來來回回……陽光、風善于描述事物,不經意間也在事物上留下自己無法磨蝕的印記”,讓人感受到溫暖。院落里的槐樹和石榴樹承載著先人的希望與蔭庇,給人帶來美好的回憶?!爸θ~繁茂的槐樹是先人對我們的希望與蔭庇”“石榴花開了……石榴熟透時……大爺爺說看到飽滿多籽的石榴就想起熱鬧、興旺的家庭”。父親冬天在院里撒糧食給鳥兒,體現人與動物的溫暖與和諧?!凹词共晃闺u,冬天里父親還是會在院里撒一些麥粒,或者棒子粒。他說,鳥兒的口糧,冬天里就要還給它們”。奶奶喂雞、撿雞蛋以及孩子與鴨鵝成為好朋友的場景充滿生活溫情。“奶奶多病,她唯一的勞動就是撒一把把的糧食喂雞……孩子與院子里七八只鴨鵝成了好朋友”。老人與孩子在院落里的身影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生活的溫馨。“一個院落里要有安詳地曬太陽或者慢吞吞做零活的老人……孩子們總也閑不下來……這使得院落一下子生動、活潑起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初,(魏文)帝詔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孫權否,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笔讨袆溪氃唬骸笆耠m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余。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矣。”八月,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并送于禁等還。朝臣皆賀,劉曄獨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不若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后也?!睂υ唬骸笆襁h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今備已怒,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將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也?!钡鄄宦?,遂受吳降。丁巳,遣太常邢貞奉策即拜孫權為吳王,加九錫。邢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吳王曰:“九州伯,于古未聞也。昔沛公亦受項羽封為漢王,蓋時宜耳,復何損邪!”遂受之。(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材料二:帝欲封權子登,權以登年幼,上書辭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陳謝,并獻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并征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余年。”文帝報曰:“即日下詔,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如大江!”權遂改年,臨江拒守。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節選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外有A強寇B眾心不安C又恐D中國往E乘其釁F故委地G求降。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亡,使……滅亡,與《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的“闕”用法相同。B.抑,壓抑,抑制,與《齊桓晉文之事》“抑王興甲兵”的“抑”意思相同。C.讓,謙讓,辭讓,與《蘇武傳》“如惠語以讓單于”的“讓”意思不相同。D.“有勾踐之奇”與《阿房宮賦》“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劉備是否會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的問題,魏國群臣料定正處在擔憂和恐懼之中的蜀國不會出兵,唯獨劉曄從劉備的角度分析,認為蜀國一定會出兵。B.吳、蜀的國力都遠遠不如魏國,危急時相互救助對彼此有利,而現在兩國相斗給魏國創造了良機,劉曄建議魏文帝趁機出兵襲擊吳國,可以把它滅掉。C.針對魏文帝愿接受吳國歸降而襲擊蜀國后方的想法,劉曄為他分別分析了攻打吳蜀兩國的不同結果,并力主攻打吳國,但最終還是沒能改變他的看法。D.孫權不接受魏文帝對其子的封賞,后又拒絕魏國提出的盟誓和讓他的兒子做人質的要求,魏國盛怒之下出兵吳國,收回先前賞賜給吳國的土地和百姓。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2)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14.材料二說“孫權屈身忍辱”,兩則材料中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這一觀點?請簡要概括?!敬鸢浮?0.BCF11.B12.D13.(1)一來可以使魏國退兵,二來可以借助魏國的援助,(他這樣做)只不過用來加強他的軍隊且迷惑敵人罷了。(2)如果您一定要證明自己忠貞的節操來解除我的疑慮,孫登早上人到朝廷,我晚上就下令大軍返回。14.①擔心吳蜀交戰時魏國趁機對吳出兵,被迫向魏稱臣;②不顧朝臣勸說,接受魏文帝冊封;③吳魏交戰,因內患尚未平息,上書向魏文帝請罪?!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言文選自《資治通鑒》和《三國志》,通過魏文帝與群臣的對話及孫權的應對策略,展現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間復雜的政治和軍事博弈。文章重點刻畫了劉曄的遠見卓識和孫權的隱忍智慧,反映了當時政治家的謀略和權變。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權力斗爭,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對外有強大的敵寇,國內人心不安,又擔心中原朝廷趁機攻打他們,所以才獻出土地請求投降?!坝小钡馁e語為“強寇”,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寇”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不安”是“眾心”的謂語,應在“安”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恐”的賓語為“中國往乘其釁”,中間不應斷開,應在“釁”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故選BCF?!?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使動用法,使……滅亡/使動用法,使……削減。句意: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B.“意思相同”錯誤。壓抑,抑制/表反問,難道。句意:必定不會改變計劃壓抑憤怒去救援吳國。/難道還是說(大王)您發動戰爭。C.正確。謙讓,辭讓/責備。句意:孫權推辭謙讓不接受。/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D.正確。結構助詞,的/動詞,到,往。句意:有勾踐那樣的奇特之處。/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收回先前賞賜給吳國的土地和百姓”錯誤,由原文“帝欲封權子登,權以登年幼,上書辭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陳謝,并獻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并征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圍南郡”可知,材料中魏國出兵吳國并不是因為盛怒之下收回先前賞賜給吳國的土地和百姓。而是因為孫權不接受魏文帝對其子的封賞,后又拒絕魏國提出的盟誓和讓他的兒子做人質的要求,魏文帝不聽劉曄建議接受了吳國歸降后,又想讓孫權送子入魏為人質,孫權不從,魏文帝才出兵,但并不是收回賞賜的土地和百姓。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卻”,使……退兵;“假”,借助。(2)“效”,證明;“解”,解除?!?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可知,擔心吳蜀交戰時魏國趁機對吳出兵,被迫向魏稱臣。由原文“丁巳,遣太常邢貞奉策即拜孫權為吳王,加九錫。邢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可知,不顧朝臣勸說,接受魏文帝冊封。由原文“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可知,吳魏交戰,因內患尚未平息,上書向魏文帝請罪。參考譯文:材料一:當初,魏文帝曹丕詔令群臣,讓他們推測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出兵攻打孫權。眾人議論紛紛,都說:“蜀國是小國罷了,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后軍隊被打敗,國內擔憂恐懼,沒有理由再次出兵?!敝挥惺讨袆险f:“蜀國雖然狹小弱小,但劉備的謀略是想憑借威武來使自己強大,勢必會動用軍隊來顯示自己力量有余。況且關羽與劉備,從道義上講是君臣關系,恩情猶如父子。關羽死了,劉備如果不能發動軍隊報仇敵人,在始終如一的情分上是不夠的。”八月,孫權派遣使者向魏國稱臣,言辭謙卑地呈上奏章,并送回于禁等人。朝廷大臣都前來祝賀,只有劉曄說:“孫權無緣無故地請求投降,必定是國內有緊急情況。孫權此前襲擊并殺死關羽,劉備必定會大規模出兵討伐他。對外有強大的敵寇,國內人心不安,又擔心中原朝廷趁機攻打他們,所以才獻出土地請求投降。一是為了退卻中原的軍隊,二是借助中原的援助,以此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并使敵人產生疑慮。天下分為三部分,中原地區占有十分之八。吳國、蜀國各自保有一個州,憑借高山大河的險阻,有緊急情況時相互救援,這是小國的有利之處。現在他們卻相互攻擊,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應該大規模出兵,直接渡過長江襲擊吳國。蜀國從外面進攻,我們從內部襲擊,吳國的滅亡不出一個月。吳國滅亡了蜀國就孤立了,如果分割吳國的一半土地給蜀國,蜀國也必定不能長久存在。何況蜀國得到的是吳國的外部地區,我們得到的是吳國的核心地區呢!”魏文帝說:“人家稱臣投降我們卻去討伐他,會使天下想來歸附我們的人產生疑慮,不如暫且接受吳國的投降而襲擊蜀國的后方。”劉曄回答說:“蜀國遠而吳國近,而且聽說中原朝廷去討伐它,就會撤軍返回,我們難以阻止?,F在劉備已經憤怒,出兵攻打吳國,聽說我們討伐吳國,知道吳國必定滅亡,將會高興地進軍與我們爭奪分割吳國的土地,必定不會改變計劃壓抑憤怒去救援吳國?!蔽何牡蹧]有聽從,于是接受了吳國的投降。丁巳日,派遣太常邢貞捧著策書前去封孫權為吳王,加賜九錫。邢貞到達吳國,吳國人認為應該稱上將軍、九州伯,不應當接受魏國的封爵。吳王孫權說:“九州伯,從古至今沒有聽說過。從前沛公劉邦也接受項羽的封爵為漢王,這是適應當時的形勢罷了,又有什么損害呢!”于是接受了封爵。(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材料二:魏文帝想要封孫權的兒子孫登為侯,孫權認為孫登年紀幼小,上書推辭封爵,又重新派遣西曹掾沈珩陳述謝意,并獻上地方特產。魏國想要派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前去與孫權結盟立誓,并征召孫登做人質,孫權推辭謙讓不接受。秋季九月,魏國于是命令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真、夏侯尚圍攻南郡。孫權派遣呂范等統領五路軍隊,用水軍抵御曹休等人,諸葛瑾、潘璋、楊粲救援南郡。當時揚州、越州的蠻夷大多沒有平定聚集,國內的禍難尚未消除,所以孫權用謙卑的言辭上書,請求自我改過自勉,“如果罪過難以消除,必定不被赦免,我將奉還土地和人民,請求讓我寄命于交州,以度過余生?!蔽何牡刍貜驼f:“我當天就下詔,命令各路軍隊只需深挖壕溝、高筑壁壘,不得隨意進軍。如果您必定要效忠盡節,以消除疑慮爭議,孫登早上來到朝廷,晚上我就召回軍隊。這話的真誠,就像大江一樣!”孫權于是更改年號,靠近長江抵御防守。評論說:孫權委屈自己,忍受屈辱,任用人才,崇尚謀略,有勾踐那樣的奇特之處,是英雄中的杰出人物。所以他能夠獨自占據江南地區,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節選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聞鍛【注】范純仁萬籟蕭然送夕曛,鍛聲相應互成文。高隨晚吹驚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始訝僧魚敲曉石,靜如山木響秋斤。五兵若可為農器,此韻千家不厭聞。[注]鍛:打鐵,一種鍛造工藝,一般由師徒兩人完成,師傅握小錘敲打并指揮,徒弟握大錘進行鍛打。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點明“聞鍛”的時間和環境,并表現出打鐵人配合默契的特點。B.高亢的打鐵聲隨晚風飄入耳中又直入云霄,引發了詩人深深的愁緒。C.第四句與“空山凝云頹不流”都運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聲音的清越。D.“敲木魚”“響秋斤”把時急時緩、時輕時重的鍛聲摹寫得惟妙惟肖。16.詩歌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敬鸢浮?5.B16.(1)如果把兵器都鍛造成農用器具,千家萬戶聽到這個聲音時都不會厭煩(都會聽不夠)。(2)寄寓了詩人期望沒有戰亂、國家太平的美好心愿和關注民生、希望百姓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窘馕觥俊緦дZ】范純仁的《聞鍛》通過描寫傍晚時分打鐵的聲音,展現了鍛造工藝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詩人以“僧魚敲曉石”和“山木響秋斤”作比,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鍛聲的清脆與和諧。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戰爭工具能轉化為農具,造福千家萬戶。全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引發了詩人深深的愁緒”錯?!案唠S晚吹驚愁耳”是說鍛打的聲音高亢,隨著晚風吹來,讓我這滿懷愁緒的耳朵為之一驚。表明“愁”是早已有之的,不是鍛打的聲音引發的。故選B?!?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句的能力。(1)“五兵若可為農器,此韻千家不厭聞”,意思是如果把兵器都鍛造成農用器具,千家萬戶聽到這個聲音時都不會厭煩(都會聽不夠)。(2)設想把武器鍛造成農具,說百姓都喜歡聽這鍛打的聲音,表明詩人希望沒有戰爭,百姓勤于耕作,生活安定。范純仁是北宋人,生活于1027年6月-1101年。詩句表達了詩人期望沒有戰亂、國家太平的美好心愿和關注民生、希望百姓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的書齋名為“十駕齋”,“十駕”一詞出自荀子《勸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代張孝祥以“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描寫舟泛水上,境界非凡,與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所寫的意境相似。(3)小剛利用暑假時間打卡了“一帶一路”的著名旅游景點——關山。他在游記《關山之旅》中寫道:“絲綢之路上東來西往的人們,登臨關山之巔,一定會吟詠起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升騰起對人生的感慨與對歷史的回望?!薄敬鸢浮竣?駑馬十駕②.功在不舍③.縱一葦之所如④.凌萬頃之茫然⑤.戎馬關山北⑥.憑軒涕泗流(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駑、葦、茫、戎、泗。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個常年棲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A的門派——芋螺派。這個門派的成員晝伏夜出,善于偽裝,遇到敵人,便射出帶芋螺毒素的“魚叉”,中鏢對手頓時全身麻痹,束手就擒。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紋芋螺所用暗器與眾不同,它對付的是疾游如飛的魚類,釋放出暗器后在較遠距離讓對手全身癱軟,然后再將之一擊斃命,真是“十步殺一魚,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令人意外的是,這一獨門暗器竟是人們B的藥物——胰島素。這種暗器引起了科學家的濃厚興趣:這是怎樣的動物胰島素?【甲:______?】為了驗證這種胰島素的威力,科學家從地紋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島素,將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馬魚體內,再分析血糖水平,結果發現斑馬魚的血糖迅速下降。當他們將這種胰島素釋放到斑馬魚的周圍水環境中,剛才還活蹦亂跳的斑馬魚很快就變得C了。這讓科學家們更為著迷:胰島素家族作為治療糖尿病藥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獵手的獨門暗器。這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一百年前,科學家從牛胰臟中提取出了具有降糖效果的胰島素,然而,他們早期提取出的胰島素雜質較多且療效不穩定,有流膿感染等毒副作用。①他們在利用兔子進行動物實驗時發現,②胰島素使用劑量過大,③會引發危險的低血糖效應出現,④使之休克甚至癱軟。⑤這種現象被稱為“胰島素休克”。⑥因此,在臨床上對糖尿病人進行胰島素注射治療時,⑦為防止這種情況不再出現,⑧護士要準備一杯高糖橘汁。后來,科學家逐漸摸索出胰島素提純的工藝技術,【乙:______。】這為糖尿病治療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科學家發現,從地紋芋螺中提取的胰島素與人類的胰島素蛋白序列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胰島素能夠彌補目前的一些治療缺陷。而芋螺派所用的“毒暗器”種類繁多,有望成為促進藥物研發的重要資源,這讓科學家產生了更多的憧憬。18.請在文中A、B、C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在文中方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文段“毒暗器”“狠角色”兩個詞語富有表現力,請任選其一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22.下列句子中的“對付”與文中加點的“對付”,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有時我們需要放下對精致的追求,用簡單的食材對付一餐也是一種滿足。B.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復雜,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付外敵的辦法。C.他們夫妻倆最近有些不對付,需要找個時間好好談談,化解誤會。D.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質量,凡事對付著過,并不能帶來幸福感?!敬鸢浮?8.A聞風喪膽B耳熟能詳C萎靡不振19.甲:它的毒殺威力有多大乙:提取出純度高且療效穩定的胰島素(生產出現在使用的島素)20.序號③修改為:會引發危險的低血糖效應;序號④修改為:使之癱軟甚至休克;序號⑦修改為:為防止這種情況再次出現21.示例一:①“毒暗器”運用比喻,將芋螺釋放的毒素比作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形象地寫出毒素的威力;②表達活潑生動,幽默詼諧,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示例二:①“狠角色”運用擬人,將地紋芋螺比擬為做事狠辣的人,生動地寫出其捕獵能力強,殺傷力巨大;②表達活潑生動,幽默詼諧,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22.B【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語境說芋螺派善用“毒暗器”,表明它們很厲害,讓人十分害怕??商睢奥勶L喪膽”。聞風喪膽:意思是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了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B處螺派善用的“毒暗器”是胰島素,這個東西我們都很熟悉,可填“耳熟能詳”。耳熟能詳:指聽得多了,能夠很清楚、很詳細地復述出來。C處與“活蹦亂跳”相反,是說斑馬魚不精神,可填“萎靡不振”。萎靡不振:衰頹消沉,精神不振作。【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根據“為了驗證這種胰島素的威力”可推知此處是問:它的毒殺威力有多大;乙:前句說“摸索出胰島素提純的工藝技術”,后句說“這為糖尿病治療帶來了革命性變化”,要填的句子就應是憑借這種技術提取出了純度高又安全的胰島素,可填:提取出純度高且療效穩定的胰島素(生產出現在使用的胰島素)?!?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序號③,“引發……出現”句式雜糅,成分贅余,可刪掉“出現”,修改為:會引發危險的低血糖效應;序號④,“休克甚至癱軟”語序不當,修改為:使之癱軟甚至休克;序號⑦,“防止……不再出現”否定失當,不合邏輯,可刪掉“不”,修改為:為防止這種情況再次出現。【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示例一:①說芋螺釋放的毒素是“毒暗器”,這個詞語運用比喻,本體是芋螺釋放的毒素,喻體是江湖高手使用的暗器;“暗器”本就讓人防不勝防,再上帶“毒”,傷害性更大,這個比喻形象地寫出毒素的威力;②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動,在科普文中使用比喻使表達活潑生動,幽默詼諧,避免枯燥,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示例二:①“狠角色”一般用來說人,指做事果斷狠毒的一類人,這里用來說“地紋芋螺”,運用了擬人手法,將地紋芋螺比擬為做事狠辣的人,再結合語境“釋放出暗器后在較遠距離讓對手全身癱軟,然后再將之一擊斃命”“十步殺一魚,千里不留行”,這個詞語生動地寫出其捕獵能力強,殺傷力巨大;②效果:擬人效果也是生動形象,在科普文中使用擬人使表達活潑生動,幽默詼諧,避免枯燥,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不同語境中詞語含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對付”意思是“應付”。A.意思是“將就”;B.意思是“應付”;C.意思是“感情相投和”;D.意思是“將就”。故選B。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