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柳州高中2024級高一上10月考歷史試卷(16348下圖所示為遺址復原圖中、小型三種,房址的門均朝向中心廣場。聚落周圍環繞著人工挖建的作為防御設施的壕溝。在環繞壕溝外的聚落東部、南部、東南部一共發現了三處墓地,而在聚落附近臨河的地方有一處小窯場。這說明當時A.農業與手工業相分離 B.貧富分化較為嚴重C.氏族公社具有組織性 D.國家初始形態出現20010%,出自黃帝姬姓系89A.本土性、多樣性 B.連續性、凝聚性C.包容性、開放性 D.創新性、統一性1。據此可知A.東夷族是早期國家形成中的主角 B.華夏族在文明起源過程中占中心地C.夷夏兩族彼此爭勝并且聯盟執政 D.夷夏兩族的融合主要以戰爭方式實《尚書··A.民本思想 B.民主觀念 C.家國情懷 D.天人關系大夫掌握了實權。這一變化突出反映了A.等級制度開始被破壞 B.分封宗法制徹底瓦解C.社會處在大變革時期 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二者的主張均旨在A.創立學術派別 B.重建社會秩序 C.維護民眾利益 D.恢復天子權威但秦朝僅存其職,實際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為丞相副職,負責監察百官。三公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這一制度安排旨在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分散丞相權力C.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D.確保官員廉潔叔侄以恢復楚國為旗號,在吳地毅然起兵反秦。韓國貴族后裔張良,亦在反秦浪潮中積極謀劃。而儒生酈食其、陸賈等人,也投身于反秦斗爭之中。這表明A.反秦斗爭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B.秦朝的速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C.反秦力量主要來自舊貴族階層D.大澤鄉起義促成了各階層聯合代相承的教育體系。據此理論,秦代推動中華文化認同形成的措施是醫書中醫醫德先秦至西漢《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應也”漢代枚乘《七發》“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A.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B.焚燒詩書、嚴刑酷法C.醫書中醫醫德先秦至西漢《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應也”漢代枚乘《七發》“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10.由下表可知,漢代A.中醫以儒學為理論基礎 B.中醫倫理與儒學相融通C.中醫思想充滿政治色彩 D.儒學逐漸取代黃老之學漢代精英階層喜愛西域物產與生活方式·”漢代A.貴族喜好決定社會審美取向 B.西域文明吸收借鑒華夏文C.統治階層生活日益腐朽墮落 D.絲路的暢通豐富了社會生了大量農業工具。這些著作A.植根于傳統農業的發展 B.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推行C.體現了生產效率的提升 D.旨在改進農業耕作工具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徹底改變,南方水田耕作,廣泛使用鐵犁牛耕。上述變化反映出南朝時期A.江南經濟有了明顯發展 B.江南經濟迅速超過北方C.中原優勢地位不復存在 D.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A北魏統一,少數民族封建化加速BC衣冠南渡,南方的經濟加速發展D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孝文帝的這些措施A.目的是完成北方的統一 B.順應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C.解決了鮮卑族內部矛盾 D.消除了不同民族間的隔閡eudlis以泛指同一時期的東西方世界。以下各項對“封建”理解準確的是A西方語義“FeudalismB先秦“封建”一詞特指當時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C日本學者翻譯“Feudalism”借用“封建”符合本意D中國傳統語義和西方語義中的“封建”為一個意思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14分)材料一南朝宋人裴松之在評析諸葛亮的抱負時說材料二周,均有相當數量中華士人參與權力中樞,他們是為北方民族政權塑造“中華”身份并推400國的名號。胡漢融合與“中華”詞義嬗變》(4分)(10分)(12分)材料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貨幣 秦半兩 漢五表西漢前期貨幣的演變時期貨幣名稱時期貨幣名稱貨幣政策備注漢初半兩(榆英錢)允許民間私鑄243史上最成功的呂后二年八銖半兩錢取消私鑄,官鑄孝文五年四銖半兩錢廢盜鑄令,允許私鑄景帝中元六年四銖半兩錢禁止民間私鑄,行郡國鑄幣武帝元狩五年五銖錢郡國鑄幣武帝元鼎四年上林三官五銖錢廢郡國鑄幣,鑄幣權歸中央(6分)(6分)表現形式可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圖像史料等,按其學術價值和時間可分(14分)材料一材料二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體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歷史意義的創制。其起因當然與戰國時代的紛爭有關,為了避免再度出現這種狀況,只有不再實行西周的封建制度。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的離心力,必然導致分裂割據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統國家的發展。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取代地方分權的封建體制,其歷史意義無論如何評價,都不嫌——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2分)(6分)(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3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韓非子等。5乎邏輯。柳州高中2024級高一上10月考歷史學科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據材料“作為防御設施的壕溝”“中心廣場”“小窯場”“房屋建筑群”可知姜寨聚落已經具有了社會組織性,通過有效組織構筑防御性的壕溝和開展小型手工生產,“中心廣場”還說明當時聚落內部存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組織,故選C項;材料提及了小窯廠,說明已經存在了手工業,但是材料并未說明當時小窯廠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中房屋建筑群的差異能體現貧富差異,但是姜寨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當時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較為嚴重”的說法不成立,排除B項;公共權力和階級分化是國家初始形態的重要依據,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材料反映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姓氏的國家,大多數人的姓氏都出自炎帝姜姓系統和黃帝姬姓系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產生姓氏,一直流傳到現在,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延續性,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凝聚性,故選B項;中華文化的本土性指的是文化中深深植根于中國歷史、地理和社會環境的獨特特質,排除A項;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并蓄,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排除C項;創新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它體現在文化的不斷進步、不斷前進和不斷上升,統一性指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以中原文華為核心,具有一體性,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夷族和夏族的首領都有過執政,這體現了夷夏兩族在歷史舞臺上既有競爭也有合作,表明他們彼此爭勝并且存在聯盟執政的情況,故選C項;雖然東夷族有多個歷史人物被提及,但華夏族的歷史人物數量更多,且涵蓋了從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的關鍵首領,如炎帝、黃帝、堯、禹等。這些首領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都極為重要,因此不能說東夷族是早期國家形成中的主角,排除A項;雖然華夏族在文明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圖中并未明確表明其占據中心地位,排除B項;圖片中并未提及夷夏兩族融合的具體方式,更沒有明確表明融合主要通過戰爭實現,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據材料“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可知,人不應當用水做鏡子來觀察自己,而應依據群眾的言論來反省自己,蘊含了接受民眾監督的思想;“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意為做國君的,不僅自己要愛護人民,子子孫孫都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由此說明,兩者都強調了“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故選A項;民本思想是統治階級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維護政權穩定的思想觀念,民主思想則是發揚民主,與專制相對,排除B項;家國情懷表現在以天下為己任,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熱愛,與材料反映的民本思想不一樣,排除C項;天人關系是指自然與人的關系,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但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與人民的關系,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周天子權威下降,諸侯國實力不斷增強,且卿大夫不斷取代諸侯掌握國家大權,體現西周通過分封制與宗法制所確立的等級秩序遭破壞,表明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故選C項;材料強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等級秩序不斷遭破壞,此時處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未涉及其開始被破壞的具體時間節點,排除A項;材料強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等級秩序不斷遭破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崩潰瓦解,“徹底瓦解”表述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此時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結合所學此時政治上呈分裂特征,“走向統一”表述絕對,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材料中孔子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希望人們遵守周禮,老子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都是對現有混亂的社會秩序的不滿,主張重建社會秩序,故選B項;孔子和老子創立了學術派別,但是材料體現的意圖是重建社會秩序,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不是民眾的利益,排除C項;老子主張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不是恢復天子權威,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秦朝的中央機構設置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同處三公且互不統屬,均直接向皇帝負責,這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官員的嚴密控制。這樣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在某一官員手中,從而有效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故選C項;由于三公互不統屬,可能導致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協調和溝通成本增加,并不直接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三公九卿的制度設計是通過分散相權的方式,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分散相權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B項;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有利于官員廉潔,但材料主旨是三公整體設計為互不相屬,彼此牽制的目的,官員廉潔只是監察職能起到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多種社會階層(包括農民起義領袖、舊貴族、儒生等)都投身于反秦斗爭的現象,顯示出反秦斗爭確實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故選A項;材料描述的是多種社會階層參與反秦斗爭,而非秦朝的速亡是否具有偶然性,排除B項;材料中明確提到了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和儒生(酈食其、陸賈)等也參與了反秦斗爭,說明反秦力量并非主要來自舊貴族階層,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明確說明大澤鄉起義直接促成了各階層的聯合,而是描述了在大澤鄉起義之后,各階層都紛紛投身于反秦斗爭之中,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為文化認同提供了經濟基礎;統一文字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們能夠使用相同的書寫系統進行交流和溝通,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融合,有助于天下一家觀念的形成,并且通過代代相承的教育體系可以將統一后的文字等傳承下去,推動了中華文化認同的形成,故選A項;焚燒詩書、嚴刑酷法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和認同的形成,排除B項;“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主要強調的是法治教育,不能全面地為中華文化認同的形成提供三個條件,排除C項;建立完善的戶籍制度主要是為了管理人口和社會秩序,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形成作用不明顯,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據材料“人與天地相應”“反對分裂的大一統思想”“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等信息可知,上述醫書內容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滲透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所以可推知漢代中醫倫理與儒學相融通,故選B項;漢代中醫與儒學有相融通之處,但中醫的理論基礎多以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藏象學說等為主,儒學思想不能作為診治疾病的理論依據,排除A項;漢代中醫中帶有政治色彩,“充滿”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儒學與中醫倫理的關系反映了儒學地位的提高,黃老學說是王朝建立初期的指導思想,“取代”說法錯誤,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漢代精英階層喜愛西域物產與生活方式,這是由于絲綢之路的暢通,更多的西域物產進入漢代導致的,D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漢代精英階層喜愛西域物產與生活方式,但整個社會的喜好沒有涉及,得不出貴族喜好決定社會審美取向,并且決定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不是西域文明吸收借鑒了華夏文明,排除B項;僅從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統治階層的生活日益腐朽墮落,排除C項。故選D項。12.【答案】A【解析】西漢的《氾勝之書》、宋代陳旉的《農書》和元代王禎的《農書》共同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豐富和發展,它們均植根于傳統農業的發展,是對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的總結,故選A項;這些農書主要得益于重農而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僅僅提及生產技術和農具,無法體現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生產出的產品數量與所耗費的資源之比,排除C項;這些農書主要是為了總結農業經驗,指導農業生產,而不是改進農業耕作工具,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從題干描述的變化來看,南朝時期江南的農作物種類增多,耕作方法也更加先進,這明顯反映了江南經濟的進步和發展,故選A項;南朝時期江南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并未超過北方,該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題干中并未涉及中原地區的經濟狀況,且此時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不復存在”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14.【答案】B【解析】門閥當道,皇權向貴族勢力妥協,這明顯打破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常態,體現了皇權受到貴族勢力的制約,是政治波動和“變態”的表現,故選B項;北魏統一和少數民族封建化加速,這反映了政治統一和民族融合的趨勢,是政治發展的常態,并不符合“變態”的描述,排除A項;衣冠南渡和南方的經濟加速發展,主要反映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是經濟領域的變化,與政治“變態”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社會失序和玄學受到統治者推崇,反映了社會動蕩和思想領域的變化。然而,這些現象并不直接等同于政治制度的“變態”。社會失序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戰爭、自然災害、經濟衰退等;而玄學受到統治者推崇則更多地反映了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遷,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據材料“統一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可知,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的一系列規定,明顯是在推動鮮卑族與漢族的文化融合,因此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故選B項;孝文帝的改革是在遷都洛陽后進行的,此時北魏已經完成北方的統一,排除A項;孝文帝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和鮮卑族和漢族的民族矛盾,但部分鮮卑貴族強烈反對,激化了鮮卑族內部的矛盾,排除C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且孝文帝的改革并未消除不同民族間的隔閡,只是有所緩和,排除D項。16.【答案】A【解析】據基礎知識可知,西歐中世紀時期封君封臣制的主要特點是等級下的層層分封,“西洋史的‘Feudalism’是指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社會形態”符合材料“封建主義具體是指封君——封臣——封土及一套慣制構成的社會形態”,故A正確;據基礎知識可知,材料中“中國秦以前的‘封建’,是一種與秦以后的郡縣制度相對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先秦時期的分封制,故B錯誤;日本學者以中國‘封建’二字來翻譯‘Feudalism’,以泛指東西方世界,沒有加以區分中國和西歐中世紀,不符合“封建”本意,故C錯誤;中國傳統語義和西方語義中的“封建”是不同的意思,故D錯誤。17.【答案】(1)背景: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北方多戰亂,政局動蕩,南北政權分裂;中原世家大族南遷;民族交融加強。(4分,答出兩點即可)(2)過程:從區分胡漢,以北方中原地域為核心的國家內涵;到胡漢交融,指華夏民族共同體;再到成為唐朝的別稱乃至中國名號。(6分)意義:推動了民族交融;促進了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4分)18.【答案】(12分)(1)趨勢:從形制多樣到統一;鑄幣權進一步收歸中央;重量逐漸減輕。(6分)(2)貨幣統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鞏固漢朝的大一統;有利于制止私鑄盜鑄劣質錢幣,保持幣值穩定,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此項政策為后世王朝長期沿用。(6分)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精簡版商店攤位租賃合同
- 2025年某豆類種植購銷合同
- 2025如何撰寫倉儲服務合同范本
- 2025網絡游戲場景設計工作任務承包合同
- 《數控車床的編程》課件
- 《機械加工常用測量工具》課件
- 減肥訓練營免責協議書(2篇)
- 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知識圈交流與分享試題及答案
- 空調器可持續發展策略考核試卷
- 現代城市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模式探討考核試卷
- 醫院護理培訓課件:《安全注射》
- 2024年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及答案
- 再生資源消防安全培訓
-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課件專題3S技術
- 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主要任務
- 2024年濟南城市發展集團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贛州市章貢區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同等學力申碩-同等學力(政治學)筆試(2018-2023年)真題摘選含答案
- 親子鑒定報告樣本
- 六年級下冊數學應用題練習100題及答案
- 我不能亂起外號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