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題庫_第1頁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題庫_第2頁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題庫_第3頁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題庫_第4頁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題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導言習題

一、A型選擇題

I.下列哪部著作是世人公認的最早的中醫病因病理學專著()

A.《諸病源候論》B.《金匱要略》C.《明醫雜著》

D.《內科摘要》E.《三因極病證方論》

2.王育堂編著的醫書是()

A.《諸病源侯論》B.《證治準繩》C.《明醫雜著》

D.《內科摘要》E.《癥因脈治》

3.首先提出用海藻治療瘦病的醫書是()

A.《諸病源侯論》B.《千金要方》C.《張氏醫通》

D.《肘后方》E.《外臺秘要》

4.首先提出用苦參治療痢疾的醫書是()

A.《諸病源侯論》B.《千金要方》C.《張氏醫通》

D.《肘后方》E.《外臺秘要》

5.痰飲是以下列哪項命名原則命名的()

A.病因B.病機C.病理產物D.病位E.癥狀

6.廉證是以下列哪項命名原則命名的()

A.病因B.病機C.病理產物D.病位E.癥狀

7.下列哪位醫家提出戾氣致病的病因學說()

A.吳又可B.薛雪C.吳鞠通D.王孟英E.葉天士

8.《內科摘要》是下列哪位醫家所著()

A.王肯堂B.秦景明C.吳鞠通D.陳無擇E.薛己

9.血府逐瘀湯是下列哪位醫家所創()

A.王有堂B.秦景明C.王清任D.陳無擇E.張景岳

10.下列哪個醫家不屬于后世所稱的金元四大家()

A.劉完素B.張介賓C.李東垣D.朱丹溪E.張從正

11.黃疸是以下列哪項命名原則命名的()

A.病因B.病機C.病理產物D.病位E.體征

12.《傷寒雜病論》是按下列哪項分為傷寒、雜病兩大類()

A.病機病位B.病因病機C.癥狀病機D.體征病機E.病位癥狀

二、B型選擇題

A.劉完素B.張從正C.李東垣D.朱丹溪E.吳鞠通

I.首創脾胃內傷學說的醫家是()

2.善用汗、吐、下三法的醫家是()

3.侶火熱而主寒涼的醫家是()

A.中風B.痹證C.痰飲D.咳嗽E.積聚

4.根據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以病機命名的是()

5.根據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以主要體征命名的是()

6.根據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以病因命名的是()

三、X型選擇題

1.西周時期有哪幾種分科()

A.食醫B.疾醫C.幼醫D.獸醫E.瘍醫

2.清代對叢書的編著琳瑯滿目,以內科為上體的書籍有()

A.《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B.《外臺秘要》C.《醫宗金鑒》

D.《沈氏尊生書》E.《張氏醫通》

3.根據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以病位命名的有()

A.胸痹B.肝著C.肺挎D.腎著E.肺痿

4.《諸病源候論》從下列哪些方面把各種疾病進行分門別類的()

A.病因B.病機C.病理產物D.病位E.癥狀

四、詞解題

I.食醫

2.疾醫

五、是非題

1.《圣濟總錄》是國家頒行的大型方書之一。()

2.內傷雜病包括臟腑經絡病證、三焦病證。()

3.內科疾病的分類主要是以病機為依據。()

4.補陽還五湯出自于唐代《千金要力》()

六、填空題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在病因上首先分為、、三類。

2.清代葉天士著《》,創立了的辨證綱領。

3.張仲景首創“”辨治外感疾病,“"辨治內傷雜病的方法。

4.王綸著《明醫雜著》,提出“外感法,內傷法,熱病用

雜病用________

5.朱丹溪創“,”之說,而主養陰。

6.始于戰國而成書于西漢的《》是一部劃時代的醫學巨著。

七、簡答題

1.簡述《黃帝內經》在中醫內科學術理論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2.簡述《傷寒雜病論》在中醫內科學術理論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簡述金元四大家的學術觀點。

4.簡述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

八、問答題

1.試述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舉例說明)

2.試述中醫內科外感疾病與內傷雜病發病的特點c

導言習題答案

一、A型選擇題

1.A2.B3.D4.B5.C6.B7.A8.E9.C10.B11.E12.B

二、B型選擇題

1.C2.B3.A4.B5.E6.A

三、X型選擇題

1.ABDE2.ACDE3.ABCDE4.ADE

四、詞解題

1.食醫:周代官方衛生機構分科醫生的一種。是為帝干管理飲食71生的醫生。

2.疾醫:周代官方衛生機構分科醫生的一種。疾醫大體相當于現在的內科醫生。

五、是非題

1.V2.X3.X4.X

六、填空題

1.外因內因不內外因

2.溫熱論溫病衛氣營血

3.六經臟腑經絡

4.仲景東垣元素丹溪

5.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6.黃帝內經

七、簡答題

I.簡述《黃帝內經》在中醫內科學術理論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始于戰國而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是一部劃時代的醫學巨著,全面地總結了秦漢以

前的醫學成就,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體現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對內科疾病分別從臟腑、經

絡、氣血津液等生理系統,風、寒、暑、濕、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臨床表現特點來加

以認識,為后世內科疾病的分類與命名打下了基礎。

2.簡述《傷寒雜病論》在中醫內科學術理論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東漢張仲景總結前人的經驗,并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著成《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論

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比較系統的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創造性

地發展了《內經》的醫學理論,使《內經》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起來。

《傷寒雜病論》已經散失,曾經王.叔和整理,到宋代成為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兩書。前者以六經辨證來概括一、辨識外感時病,對外感病證的發生、發展、預后、治療作了

精辟的論述;后者以臟腑病機來概括、辨識內傷雜病,對50多種雜病的病因、病機、證候、

治法作了論述。首創“六經辨證”辨治外感疾病,“臟腑經絡辨證”辨治內傷雜病的方法,

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為中醫內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簡述金元四大家的學術觀點。

“金元四大家”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班、朱丹溪。劉完索倡火熱而主寒涼;張從正

治病力上攻邪,善川汗吐下三法;李東川論內傷而重脾胃,首創脾胃內傷學說;朱丹溪創''陽

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而主養陰.

4.簡述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

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中醫內科學的一個巨大成就。繼明代吳又可《溫疫論》提出戾

氣致病的病因學說之后,清代葉天士著《溫熱論》,創立了溫病U氣營血的辨證綱領;薛雪

的《濕熱條辨》專論濕熱之邪所致溫病;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提出溫病的二焦辨證,充

實了內科熱病體系;王孟英的《霍亂論》,對霍亂病的認識卓有新見。溫病學家的理論和實

踐,標志著溫病學已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使溫病學在中醫內科范圍內,形成了一個與傷寒

不同的乂一個外感熱病體系。

八、問答題

1.試述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舉例說明)

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原則主要是以病因、病機、病理產物、病位、主癥、體征為依據。

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風、中暑、蟲證等;以病機命名的郁證、痹證、厥證等;以病理產物命名

的如痰飲等;以病位命名的有胸痹、肝著、仔者、肺痿等;以土癥命名的如咳嗽、喘證、嘔

吐、池瀉、眩暈等;以主要體征命名的黃疽、積聚、水腫、鼓脹等。

2.試述中醫內科外感疾病與內傷雜病發病的特點。

中醫內科外感疾病的病因為六淫、戾”等外邪,發病常與季節有關,起病較急,病邪多

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傳里.外感疾病多具有季節性、傳變性,若兼夾戾氣、疫毒,則具

有傳染性、流行性。如霍亂主要閃外感時邪,多發于夏秋季節,易于傳染、流行;急黃病因

外感濕熱疫毒,發病急驟,初起雖有短暫表證經過,但邪毒迅即由表入里,而現熱毒熾盛,

充斥三焦,甚則深入營血.,內陷心肝,其來勢兇猛,傳變迅速,可呈區域性流行,交相傳染。

內傷雜病的特點是多臟腑相關、多因素相加、多病性復合、多病證雜見,其基本病機為臟腑

氣血陰陽失調。飲食、勞倦、情志所傷,皆可導致臟腑失和、氣血陰陽失調。在病情演變過

程中,往往臟病及臟,臟病及腑,因復感外邪,或多種病理因素的產生,而出現寒熱虛實錯

雜的證候,并可多病重荏.如肺挎初起病位在肺,久則肺脾同病,肺損及腎,終至肺脾腎三

臟交虧,病情重篤。

第二章中醫內科疾病辨證論治綱要習題

一、A型選擇題

1.“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出自于下列何書()

A.《諸病源侯論》B.《金匱要略》C.《證治準繩》

D.《儒門事親》E.《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2.內傷病證,初病之時,一般不宜用()

A.峻猛藥物B.輕補藥C.攻補兼施D.補血藥E.滋陰藥

3.在標本俱急的情況下,必須采取下列哪種治療原則為宜

A.標本同治B.治其標C.治其本D.扶正E.攻邪

4.四季的運氣主令不同,影響每季發病()

A.常見病不同B.寒熱不同C.虛實不同D.病位不同E.緩急不同

5.發熱惡寒多見于何種病證的發熱形式()

A.表證發熱B.少陽病發熱C.陰虛發熱D.陽虛發熱E.陽明病發熱

6.病人入夏時常發熱,肌膚灼熱,汗少或午后熱甚,口渴引飲,食少,倦怠無力。舌苔薄

臼或薄黃,舌質微紅,脈細數。其病屬()

A.中暑B.暑熱C.暑濕D.陰暑E.陽暑

7.病人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胸膈悶脹,

烷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流,脈浮濡。其病屬()

A.濕困衛表B.濕滯經洛C.暑濕D.陰暑E.濕毒浸淫

8.病人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少疾,咯痰不暢或痰中帶血,口渴喜飲,唇干咽燥,心

煩,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應首選何方治療()

清燥救肺湯B.百合冏金湯C.杏蘇散D.涼膈散E.桑杏湯

9.外感風邪而致的寒包熱證治宜()

A.疏風解表B.疏風散寒C.疏風清熱D.祛風除濕E.清解里熱,散寒透表

10.U渴不欲飲,不正確的說法是()

A.陽不化津B.濕郁不化C.營陰被灼D.瘀血內阻E.陽明熱熾

11.胃火亢盛者可見下列哪種飲食異常()

A.食少納呆,腹脹便搪B.多食易饑,口渴心煩C.納呆皖悶,頭身重困

D.饑不欲食,胃中嘈雜E.納呆厭食,暖氣酸腐

12.內科疾病的發生,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是()

A.外因和內因B.邪氣和正氣C.體質和情志D.飲食和氣候E.時間和地域

13.下烈哪項不是外感發熱的特征()

A.惡寒發熱B.發熱惡寒C.寒熱往來D.潮熱E.長期低熱

14.濕邪的致病特點是()

A.濕性重看B.易化熱傷陰C.與季節氣候無明顯關系

D.收引疼痛E.易侵襲人體上部

15.下列哪項不是六淫致病的特點()

A.有較明顯的季節性B.有陰陽不同的屬性

C.致病都是由表入里D.火為溫病、暑病、熱病等進一步轉化而來

E.“風為百病之長”,故有風寒、風熱、風燥、風濕等

16.寒濕中阻證的代表方是()

A.二陳湯B.胃苓湯C.菜香正氣散D.四君子湯E.三仁湯

17.何法不屈內風之法()

A.清熱息風法B.鎮肝息風法C.養血息風法D.活血息風法E.祛風解痙法

18.病人壯熱如焚,頭痛,兩目上視,手足抽搐,項強,甚則角弓反張,神志不清。舌紅,

苔黃,脈弦數有力。其證屬()

A.肝陽化風B.熱極生風C.血虛生風D.陰虛風動E.外風引動內風

19.病人形寒怕冷,四末不溫,甚則四肢逆冷,嘔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

緩慢,口鼻氣冷,或神志遲鈍,面肢浮腫,占淡,苔白滑,脈沉細。其病屬()

A.濕困衛表B.濕滯經洛C.陰寒內盛D.陰暑E.脾腎陽虛

20.下列哪項不是引起內燥的常見原因()

A.熱盛津傷B.汗、吐、下后,傷亡津液C.失血過多

D.心火熾盛E.久病精血內奪

21.病人時發低熱,干咳無痰,口渴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當

用何方治療()

A.六味地黃湯B.桑杏湯C.沙參麥冬湯D.清骨散E,瀉向散

22.下列哪項不是內燥涉及的主要臟腑()

A.肺B.胃C.肝D.心E.腎

23.下列哪項有關內火的說法欠妥()

A.內火有虛實之分B.又稱“五志之火”C.多由情志抑郁,勞欲過度而引起

D.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E.風火相煽

24.清心瀉火當選選用()

A.龍膽草B.黃冬C.黃連、桅子D.龍膽草、黃苓E.桅子、苦參

25.下列哪項不是內風的主要表現()

A.頭暈目眩B.四肢抽搐C.震顫

D.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E.風火牙痛

26.治療內風病證,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風藥,如治肝風入絡,肢體麻木不遂,可用()

A.防風、荊芥B.天麻、鉤藤C.全蝎、螟蚣、僵蠶

D.柴胡、葛根E.雞血藤、路路通

27.“治濕不宜熱,不宜寒;風勝濕,燥勝濕,淡滲濕,三者盡之。”出自下列何書()

A.《黃帝內經》B.《臨證指南醫案》C.《證治匯補》

D.《溫病條辨》E.《景岳全書》

28.治療肺氣虧虛證常選用下列何方?()

A.沙參麥冬湯B.補肺湯C.生脈飲D.真人養臟湯E.百合固金湯

29.患者咳嗽氣喘,喉中痰鳴。咳痰稀薄多沫,胸悶氣短,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沉弦或

沉緊。其最佳治法為()

A.疏風宣肺B.宣肺散寒C.化痰止咳D.疏風平喘E.溫肺化飲。

30.百合同金湯的功效側重于()

A.潤肺養胃生津B.養肺滋腎化痰C.潤肺寧心化痰

D.潤肺清燥生津E.補肺健脾化痰

31.咳嗽U久,氣短,痰多稀白,面色白光白,倦怠無力,食少腹脹,大便酒,甚則面浮足

腫,舌苔淡自,脈細軟。辨證當屬()

A.肺氣虧虛證B.肺陰虧耗證C.氣陰兩虛證

D.肺脾氣虛證E.肺仔陰虛證

32.咳嗽反復發作,痰粘色白,稠厚量多,或胸悶氣短、舌苔濁膩,脈濡緩或濡滑。

其最佳選方為()

A.二陳湯B.麻黃湯C.小青龍湯D.四君子湯E.理中湯

33.下列除哪項外都是痰熱郁肺證的臨床特征()

A.咳嗽氣粗B.痰黃質稠量多C.口干欲飲D.舌苔薄黃而膩E.脈細數

34.下列哪一個是痰火引起的心悸的特點()

A.心慌氣短,動則為甚B.心悸陣發,驚則更甚C.悸而胸悶,呼吸不利

D.悸而率悶疼痛E.悸而空虛,其則喘逆

35.病人意識消失,神志不清,伴有高熱,面赤,煩躁、詞語,其證屬()

A.熱閉B.痰閉C.虛脫D.寒閉E.熱閉

36.病人虛煩不寐,或稍寐即搟,其證屈()

A.心脾兩虛B.心腎不交C.心血虛D.痰熱上擾E.心氣虛

37.病人神志呆鈍,表情淡漠,或神識失常,胡言亂語,哭笑無常,或呈現一時性昏厥,甚

或昏迷。舌苔膩或黃臟,脈弦滑。其病屬()

A.熱陷心包B.疲迷心竅C.心血瘀阻D.心炎熾盛E.心陽虛

38.病人痰濁閉阻胸陽,心脈失暢之病證,當用()治療

A.瓜萎基白半夏湯加味B.苓桂術甘湯加味C.溫膽湯加減

D.血府逐瘀湯加減E.參附湯、四逆湯加減

39.下列哪一個不是心系病證的常用治法()

A.化飲(利水)寧心B.清心瀉火C.豁痰開竅D.通陽泄濁E.化痰息風

40.牌主升清中的“清”是指()

A.水谷精微與營養物質B.腎中精氣C.胸中之清氣

D.氣血津液E.以上都不是

41.某男,面色蒼白,胃寒肢涼,胃納不佳,泛吐清水,喜熱飲,大便灌薄,舌淡苔白,脈

沉細,證屬()

A.脾氣不足B.脾陽不足C.寒濕困脾D.脾腎陽虛E.脾胃不和

42.脾胃不和證的首選方是()

A.香砂六君子湯B.保和丸C.理中丸D.補中益氣湯E.附了理中湯

43.脾虛氣陷,最常選用的藥物是()

A.黨參黃黃葛根B.黨參葛根柴胡C.葛根荷葉升麻

D.黃黃荷葉葛根E.黃黃升麻柴胡

44.肝脾不和證的首選方是()

A.柴胡疏肝散B.四逆散C.逍遙散D.四君了?湯E.越鞠丸

45.“實則陽明,虛則太陰”是指()

A.脾病多虛,胃病多實B.脾主升,胃主降C.脾為濕土,胃為燥土

D.脾主運化,胃主受納E.以上都不是

46.()為五臟之賊

A.心B.肝C.脾D.肺E.腎

47.肝火上炎的主方為()

A.茵陳蒿湯B.丹桅逍遙散C.龍膽瀉肝湯

D.天麻鉤藤飲E.半夏瀉心湯

48.某男,頭痛眩暈,額部跳痛,耳鳴,面紅目赤,急躁多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結,小便

短赤,舌苔黃,脈弦數,證屬()

A.肝火上炎B.肝氣郁結C.肝陽上亢D.肝腎陰虛E.心肝火旺

49.“肝藏血,血舍魂”出自()

A.《素問》B.《靈樞》C.《難經》D.《傷寒論》E.《丹溪心法》

50.血燥生風的主方為()

A.當歸六黃湯B.當歸補血湯C.當歸飲子D.歸芍地黃湯E.歸芍六召湯

51.肝為剛臟,性喜升發,臨床以()證多見:

A.實證、熱證B.虛證、寒證C.氣郁證D.血瘀證E.以上都不是

52.“肺為氣為主,仔為氣之根,肺主出氣,仔主納氣”出自()

A.《類證治裁》B.《素問》C.《靈樞》D.《金匱要略》E.《千金方》

53.腎陰虧虛證的治法是()

A.滋養腎陰B.補腎益氣C.溫補腎陽D.滋腎降火E.補腎納氣

54.腎氣虛弱證的主方是()

A.大補元煎B.人參胡桃湯C.參蛤散D.六味地黃丸E.真武湯

55.腎虛U久,宜配用下列何法()

A.溫補法B.滋陰法C.升提法D.同攝法E.通利法

56.某女癥見全身浮腫,下肢尤甚,小便短少,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臼,脈象沉

滑。治療方法是()

A.溫仔健脾B.健脾利濕C.清熱利尿D.溫補腎陽E.溫仔利水

57.腎陽虛者,宜用下列何藥()

A.涼潤藥B.辛散藥C.甘溫助陽藥D.血肉為情之藥E.以上都不是

58.“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出自()

A.《素問》B.《靈樞》C.《金匱要略》D.《丹溪心法》E.《醫學源流論》

59.補中益氣湯主要用于下列何證()

A.氣虛B.氣陷C.氣血虧虛D.氣脫E.氣逆

60.肝氣升發太過易引起肝氣上逆,其治法是()

A.疏肝理氣B.鎮逆平肝C.降逆和胃D.平肝潛陽E.降氣化痰

61.下列何項不是氣陷常見癥狀()

A.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B.久瀉久利C.脫肛

D.陰挺E.腕脅脹痛,攻竄不定

62.氣滯血瘀證的首選方是()

A.血府逐瘀湯B.四物湯C.抵當湯D.逍遙散E.蘇合香丸

63.咽中似令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見于下列何證()

A.痰阻于肺B.痰蘊脾胃C.痰郁于肝D.撥動于腎E.疾留胸脅

64.痰氣互結導致的頸部腫塊,按之堅硬的治法是()

A.理氣化痰,軟唯散結B.解郁化痰C.健脾化痰

D.開竅化痰E.通陽池濁,豁疾降逆

65.痰阻于骨節、經絡證的上方是()

A.四七湯B.導痰湯C.指迷獲苓丸D.己椒苗黃丸E.蘇合香丸

66.痰的產生,與下列臟腑有關)

A.肺脾肝B.肺脾胃C.肺牌仔D.肝脾腎E.肺胃腎

67.氣血合病的辨證,當首辨()

A.新病久病B.寒熱C.表里D.虛實E.以上都不是

68.血熱證的首選方是()

A.茜根散B.小薊飲子C.當歸四逆湯D.三黃瀉心湯E.膘角地黃湯

69.痰動于腎證見形體咫寒、腰膝冷痛癥狀者首選方為()

A.六味地黃丸B.濟生腎氣丸C.金水六君煎D.冬桂術甘湯E.八珍湯

二、B型選擇題

A.征B.證C.癥D.病因E.病理因素

I.哪一項是決定治法方藥的最可靠依據()

2.同病異治是審求機論治在臨證中的基本應用()

3.在疾病過程中所產生的痰或瘀一般屈于()

A.惡寒發熱B.身熱夜其C.寒熱往來D.身熱不揚E.長期低熱

4.外感表證的發熱特征為()

5.邪熱傳營,劫灼營陰的發熱特征為()

6.濕熱遏表的發熱特征為()

A.無汗B.自汗C.盜汗D.頭汗E.半身汗出

7.風寒束表常見的表現為()

8.上焦邪熱循經上蒸汗出的特征是()

9.氣虛、陽虛所致的汗出特征是()

A.清熱化濕B.健脾化濕C.淡滲利濕D.燥濕健脾E.芳香化濕

10.濕熱中阻的治法是()

11.脾虛濕困的治法是()

12.濕困脾胃的治法是()

A.清熱熄風B.鎮肝熄風C.養血熄風D.活血熄風E.祛風解痙

13.風痰阻絡,筋脈痙攣而見抽搐,口眼歪斜,當用何治法()

14.熱邪熾盛,證見高熱神昏,四肢抽搐,當用何治法()

15.邪熱傷陰,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而見面色不華,手指蠕動,筋脈拘急等證,當用何治法()

A.桑白皮湯B.清金化痰湯C.三拗湯D.桑菊飲E.瀉向散

16.治療風熱襲肺證的常用方為()

17.治療氣火犯肺證的常用方為()

18.治療痰熱郁肺證的常用方為()

A.寐少不實,夢多易醒B.虛煩不寐,或稍寐即留

C心煩懊■.難以入寐,合目則惡夢紛紜D.頭暈目眩,難以入睡

E.心煩渴飲,稍動則醒

19.心脾兩虛者失眠的特點是()

20.心腎不交者失眠的特點是()

21.痰熱上擾者失眠的特點是()

A.溫中健脾B.補中益氣C.溫補脾腎D.燥濕運牌E.清熱利濕

22.脾陽虛衰證的治法為()

23.寒濕困牌證的治法為()

24.脾氣不足證的治法為()

A.歸芍六君湯B.杞菊地黃丸C.龍膽瀉肝湯D.柴胡疏肝飲E.天麻鉤藤飲

25.肝氣郁結證的主方是()

26.肝腎陰虛證的土方是()

27.肝陰不足證的主方是()

A.溫補腎陽B.補腎納氣C.滋腎降火D.溫腎利水E.補腎益氣

28.癥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虛煩少寐,頭暈目眩,顛紅唇赤,腰膝酸痛,口干咽燥,舌

紅苔少,脈來細數。治法為()

29.癥見少氣不足以息,動則喘甚,甚喘而汗出,小便不禁,胸悶心悸,舌苔淡白,脈虛弱。

治法為()

30.癥見腰膝酸冷,尿少,夜尿頻多色清,畏寒肢冷,面色臼光白,頭昏耳鳴,舌淡胖嫩、

苔臼潤,脈沉細。治法為()

A.半夏瀉心湯B.旋覆代赭湯C.蘇子降氣湯D.五磨飲子E.丁香透膈散

31.胃氣上逆的首先方是()

32.肺氣上逆的首先方是()

33.肝氣上逆的首先方是()

A.痰涎B.痰核C.痰結D.痰證E.痰凝

34.排出于體外的液體物質,如咳嗽咯痰稱為()

35.凝集于胭體局部,呈有形之粒塊狀物稱為()

36.流注于內臟或經絡之間,主要癥狀上表現痰象的稱為()

三、X型選擇題

1.忽視調攝護理,會出現下列哪些情況?()

A.延誤康復時間B.食復C.勞復D.病情反復E.不利于正氣的恢復

2.三因制宜包括()

A.因地制宜B.因證制宜C.因病制宜D.因人制宜E.因時制宜

3.中醫內科學的治療原則有()

A.調節整體平衡B.審證求機論治C.明辨標本緩急

D.把握動態變化E.順應異法方宜

4.據證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若食尚在胃,又當選用下列哪些方法治療?()

A.探吐B.止吐C.拔火辭D.推拿E.消食藥

5.病邪因素對發病的影響是()

A.影響病證屬性B.影響發病形式C.影響發病輕重

D.影響發病部位E.影響發病性別

6.內科疾病傳變規律除傷寒按六經,溫病按衛氣營血或三焦,內傷雜病按臟腑病機規律傳

變外,還存在下列哪些傳變規律()

A.久病入絡B.久病入血C.久病及腎D.久病入心E.久病入肺

7.解表法又稱汗法,適用范附仃()

A.解表B.透疹C.祛濕D.活血E.消腫

8.清熱法禁用于下列哪些證候()

A.邪熱入營B.真寒假熱C.虛陽上越D.肝膽濕熱E.氣虛發熱

9.口渴不欲飲,可見于下列哪些病機()

A.陽虛氣不化津B.濕郁內阻,津氣不化C.邪熱入營,營陰被灼

D.胃熱津泄E.瘀血內阻,津不化氣

10.食少納呆可見于下列哪些病機()

A.脾胃氣虛B.宿食停滯C.濕邪困脾D.肝膽濕熱E.胃火亢盛

11.無汗可見于下列哪些病機()

A.濕熱內蘊,濕性留戀B.外感寒邪,玄府閉塞

C.熱傷營陰,化源不足D.氣虛不能蒸化津液E.陽虛氣不化津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痰向而稀薄者屬風、屬寒B.痰黃而稠者屬熱

B.痰白粘稠者屬寒D.痰呈粉紅泡沫樣者屬陰虛

E.吐膿血腥臭痰為熱維血瘀

13.患者咳嗽痰多,色白或黃,質稠,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寒,面

色灰白而暗,心悸不寧,唇甲紫維。舌質暗,或暗紫,苔膩或濁膩,脈弦滑。其治法有()

A.滌痰B.瀉肺C.祛瘀D.降火E.平喘

14.F列哪些證型屬于暴咳()

A.風寒證B.風熱證C.痰濕證D.陰虛證E.風燥證

15.痰閉引起昏迷的臨床表現有()

A.苔膩而滑B.面色垢滯C.昏沉不清D.喉中痰聲漉漉E.肢節清冷

16.心火熾盛,灼津成痰,上擾心神的病證當用什么臺方來治療()

A.朱砂安神丸B.導赤散C.安宮牛黃丸D.清膈散E.溫膽湯

17.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

A.轉輸功能B.消化吸收C.運化水谷D.運化水濕E.脾主四肢

18.脾病辨證要點為()

A.虛實B.寒熱C.陰陽D.表里E.氣血

19.實證頭痛癥狀多表現為()

A.頭部筋脈跳動B.抽掣脹痛C.面額紅赤D.頭痛隱隱E.目澀畏光

20.肝胃不和證的主方有()

A.四逆散B.左金丸C.瀉心湯D.歸芍六君湯E.天麻鉤藤飲

21.腎虛火旺證的首選方是()

A.杞菊地黃丸B.知柏八味丸C.大補陰丸D.左歸丸E.人參胡桃湯

22.常用的平補腎元的藥物有()

A.女貞子B.墨旱蓮C.杜仲D.川斷E.芫蔚子

23.痰飲的產生與下列何者有關()

A.心B.肝C.脾D.肺E.腎

24.飲病屬脾腎陽虛者首先下列何方()

A.金匱腎氣丸B.小陷胸湯C.已椒筋黃丸

D.苓桂術甘湯E.柏荽癱向半夏湯

25.血寒證的治法是()

A.活血化瘀B.溫經散寒C.養血通詠D.補血養血E.溫補陽氣

26.痰飲之證屬實者治療當首先()

A.祛濕B.化痰C.蠲飲D.健脾E.溫腎

1食復:

2人

:宜

3燥

4+心

5內

6五

7嬌

8泄

9淋

五、是非題

I.調節整體平衡可以從調節寒熱入手。()

2.審證求機以往一般稱為審證求因。()

3.異病同治是異中求同辯證思想的具體應用。()

4.癥同治亦同,癥異治亦異。()

5.T.氣通于肺,治療風邪外感,配合使用桔梗、杏仁宣肺達表,可以提高療效。

6.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常易耗氣傷津,且易夾濕。

7.六淫為病,有兼夾,亦有轉化。

8.外燥除辛散宣肺外,當重用甘寒養陰。

9.治療內風病證,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風藥。

10.外寒屬實,內寒屬虛。

11.內燥又稱為“津虧”或“血燥”。

12.對內濕的治療重在化濕、燥濕、利濕。

13.心為五.臟華蓋。()

14.三拗湯散寒作用強,常用于治療風寒束肺之重癥。()

15.心病的辨證首分寒熱。()

16.喬迷多屈邪實閉證,因熱入心包,寒邪犯心,痰蒙心竅所致。()

17.《難經?二十四難》云:“脾裹血,溫五臟”是指脾上統血的功能。()

18.牌為濕土,喜濕惡燥;胃為燥土,喜燥惡濕。()

19.肝陽化風和陰虛陽亢的臨床表現大致相同,但前者偏于實,后者偏于木虛標實。()

20.理氣而不傷陰的藥物有枳殼、香附、香橡皮、陳皮、月季花等。()

21.腎病以虛證為多,按照“虛者補之”的原則,當以補腎為主。()

22.腎氣虛弱的主方是大補元煎。()

23.氣和血既是供養臟腑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

24.氣逆最常見于肺、肝、胃等臟腑。()

25.痰的病證以木虛標實多見。()

26.血瘀證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但須配合行氣藥。()

六、填空題

1.外感時病主要應按、和進行證候歸類。

2.《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為期

3.張景岳說:"林,;本,="

4.先期治療未病包括和兩個方面。

5.一般外感為病,常以—為先驅,其它邪氣多依附于—而侵犯人體,如、、

之類。

6.風性輕揚,易于侵犯人體的和。

7.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

8.“傷于—者,上先受之;傷于—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

9.初秋有夏火之余氣,燥與熱合,出現類似的疥狀,則為溫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氣,

燥與寒合,出現類似的癥狀,則為涼燥。

10.四時感邪之春傷—、夏傷—、長夏傷—、秋傷—、冬傷—,蘊結不解,均可

化一。

11.內濕系指內生之濕,與脾有密切關系,故有“”及“”等說.

12.內寒是機體,寒從內生的一種表現,

13.內風有虛、實之分,屬虛者為,屬實者為,或。

14.內燥多由津液傷耗所致,主要證型有、兩種。

15.內火,當區分虛實,之火多屬實,之火多屬虛。

16.內風與—關系密切,且多與—、—交相為患。

17.臟腑辨證,必須以辨證為基礎,進行分析研究。

18.咳血的病機多為或所致。

19.肺實者治療原則為o

20.心病的實證為、、等病邪的阻滯,也可相兼為病。

21.心虛證當分別采用、、、法來進行治療。

22.化飲(利水)寧心法適用于,等病證。

23.濕熱蘊脾證的主方是、。

24.脾陰不足,當予,但注意養陰不可過于。

25.脾系疾病分虛實,虛證可用、;實證宜用、。

26.肝系病證,在病機發展方面有、、、、的

不同。

27.土敗木賊證的主方為和o

28.脅痛分虛實,實證有、、的不同,虛證則為。

29.腎臟與其他臟關系密切。如肺腎虛弱的咳喘時,治療當與共

進;脾胃陽虛的五更泄瀉,當與齊進。

30.《素問?上古天真論》H:“腎者上水,受而藏之

31.治療腎精虧損者,常選用血肉有情之品。屬腎陰虛者,宜選用、、

等;腎陽虛者,宜選用、、等。

32.內生的—、―、—三邪是“一源而三岐”,同屈陰邪。

33.同屬血虛證,屬于心脾血虛者,當用:屈于肝血不足者,治當:

屬于精血虧虛者,當。

34.血瘀者,以為治療大法,但須配合,使“氣行則血行

35.痰蒙心竅的治法是,方選、。

36.津液的代謝失常主要表現為津液的和津液的、

兩大方面。

37.飲病辨證,總屬、_______________證。

七、簡答題

1.簡述“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

2.簡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木”的含義.

3.調攝護理的內容有哪些,試舉例說明。

4.簡述“順應異法方宜”治療原則的含義。

5.外感病證的治療要點是什么?

6.針對寒邪主要有哪些治法?

7.應用清熱法有哪些注意事項?

8.簡述濕邪致病之特點。

9.請簡述內風的主要臨床表現?

10.請簡述內風的常見臨床證型有哪些?

11.請簡述內濕的形成原因?

12.請簡述內燥的治療原則及治療注意點有哪些?

13.在肺系病證中如何辨痰?

14.試述失音的辨證要點。

15.請簡述心與其它臟腑之間的關系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16.心實證的常見證候類型有哪些?

17.簡述脾臟的生理功能。

18.試述泄瀉的辨證要點。

19.如何正確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20.簡述肝病的辨證原則。

21.如何理解腎藏精的功能。

22.試述腎虛水泛的辨證論治。

23.簡要說明血虛、血瘀證在治療時如何正確應用補氣、理氣的藥物。

24.試述痰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25.試述飲病水飲維盛證的辨證論治。

26.試述血溢的辨證論治.

八、問答題

1.如何理解中醫“先期治療未病”的臨床意義。

2.試述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臨床意義。

3.試述風入經絡的癥狀、病機、治法及方藥?

4.試述燥邪致病的特點?

5.內生濕熱是如何形成的?常見有哪些臨床表現?

6.內火的形成及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7.試述肺臟病證的辨證原則和治療原則。

8.如何理解心系病證的病理演變關系?

9.試述脾系病證的辨證論治。

10.試述肝系疾病實證的辨證論治。

11.試述仔臟常見虛證的辨證論治。

12.試述氣血合病的辨證論治。

13.試述痰飲的病因病機。

九、證候分析題

1.患者原有咳喘病史,近來一直咳嗽氣逆,動則氣促,反復咯血,失音,口干,潮熱,盜

汗,遺精,腰酸腿軟,形搜,舌質紅,脈細數。請31答該患者的證型、病機、治法、選方和

用藥。

2「某男性患者,腹池間作1月余。平素面色蒼白,良寒肢涼,腹脹有冷感,泛吐清水,胃

納不佳,喜熱飲,大便滴薄,舌淡苔臼,脈來沉細。請問答該患者的證型、病機、治法、選

方和用藥。

3.某男,45歲,平素有慢性肝炎史。近來頭痛時作,面部烘熱,兩目干澀,夜間視物不清,

肢麻肉眼,夜寐不安,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弦。請問答該患者的證型、病機、治法、

選方和用藥。

4.某女,39歲,平素情緒不佳,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脅脹痛,曖氣則

舒,易怒善憂,苔薄白,脈弦.清問答該患者的證型、病機、治法、選方和用藥。

中醫內科疾病辨治原則習題答案

一、A型選擇題

1.B2.A3.A4.A5.A6.B7.A8.E9.E10.E

11.B12.B13.E14.A15.C16.B17.E18.B19.C20.D

21.C22.D23.E24.C25.E26.C27.C28.B29.E30.B

31.D32.A33.E34.B35.A36.B37.B38.A39.E40.A

41.B42.A43.E44.C45.A46.B47.C48.A49.B50.C

51.A52.A53.A54.A55.D56.E57.C58.A59.A60.B

61.E62.A63.C64.A65.C66.C67.D68.E69.B

二、B型選擇題

1.B2.B3.E4.A5.B6.D7.A8.D9.B10.A

11.B12.D13.E14.A15.C16.D17.E18.B19.A20.B

21.C22.A23.D24.B25.D26.B27.A28.C29.B30.A

31.B32.C33.D34.A35.B36.D

三、X型選擇題

1.ABCDE2.ADE3.ABCDE4.AE5.ABD6.ABC7.ABE

8.BCE9.ABCE10.ABCD11.BC12.ABE13.ABCE14.ABE

15.ABCD16.ABE17.ABCD1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