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一高中2025屆高二生物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晴朗的夏季,將一正常生長的綠色植物放入密閉的透明玻璃罩內,室外繼續培養。每隔一段時間用C02濃度檢測儀測定玻璃罩內C02濃度,繪制成如圖所示曲線(水平虛線:實驗開始時玻璃罩內CO2濃度)。據圖得出的正確判斷是A.FG段表明氣孔關閉,不進行光合作用B.E點時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含量比A點時多C.D點開始進行光合作用,H點光合作用消失D.該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在一晝夜內有所增加2.感冒可能使患者表現低燒、肌肉酸痛等現象,適當的體溫升高有利于機體健康的恢復。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發熱到體溫恢復正常的過程中,人體的內分泌、神經、免疫系統參與了調節B.病毒入侵機體過程中,產生的免疫活性物質有抗體、溶菌酶、淋巴因子等C.供氧不足,肌肉組織中乳酸含量增高,病人會感覺肌肉酸痛D.接種某流感疫苗后,機體將獲得對各種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而不會感冒3.下列關于艾滋病的敘述,正確的是A.HIV只含有一種蛋白質 B.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C.HIV不會感染腦細胞和巨噬細胞 D.艾滋病是一種先天性免疫缺陷病4.圖1為反射弧結構圖,圖1為圖1中②的局部放大圖(其中ab=bd),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刺激圖1B點,E產生反應,這一過程為非條件反射B.若切斷④,刺激③,在①處會測到電位變化,刺激⑤,E會發生反應C.若刺激圖2中的b點,興奮會同時到達a、d兩點,電流表不會偏轉D.若刺激圖2中的c點,電流表只偏轉一次,同時細胞膜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5.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證明了()A.DNA是遺傳物質 B.RNA是遺傳物質C.蛋白質是遺傳物質 D.糖類是遺傳物質6.溶血性鏈球菌侵入機體后,機體內產生的抗體在攻擊病菌的同時,也會攻擊心肌細胞,從而引發心肌炎。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心肌細胞上的某些成分可能與病菌成分相似B.心肌炎是由HIV病毒引起的疾病C.免疫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心肌炎的發生D.注射細胞因子降低免疫力能有效治療該病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7.(9分)下列有關演替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冰川泥、火山巖上進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C.群落中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D.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8.(10分)下圖為該草原生態系統中鼠的種群數量變化的調查結果和年齡組成的變化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前10年中鼠的種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年,第8年時若調查鼠群的年齡組成,調查結果和圖乙中的_____相似,此后兩年中種群數量將_____(增加、減少)。(2)據甲圖分析,在調查的20年間,種群數量接近“J”型增長的時間段是_____,符合此時間段的年齡組成圖像是圖乙中的_____。(3)在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常用_____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鼠的種群密度,若部分被標記的個體遷出,則調查結果將_____。(4)現如今很多城市都在進行“搶人”大戰,引進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從種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終改變該城市人口的_____,進而增加人口密度。9.(10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下共同完成的,平時膀胱逼尿肌舒張尿道內括約肌收縮,使膀胱貯存的尿液不致外流。下圖為相關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當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時,膀胱壁內的感受器興奮,神經沖動沿著_____(填“a”或“b”)傳入低級神經中樞,并進一步傳至_____產生“尿意”。幼兒在熟睡時不自主地排尿,最可能的原因是大腦皮層對_____中的排尿中樞控制能力差,體現了神經系統的_____調節。(2)排尿時,由排尿中樞通過相關神經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尿道內括約肌細胞膜表面的特異性受體,使_____(填“Na+”或“Cl-”)通道開放,該離子內流,尿道內括約肌細胞膜兩側電位差_____(填“不變”、“增大”或“減小”),尿道內括約肌舒張。當尿液進入尿道后,尿道_____興奮,興奮傳入低級排尿中樞,進一步加強排尿中樞的活動,這是一種_____(選填“正反饋”或“負反饋”)調節。(3)某人下丘腦受到暫時性損傷,出現多尿癥狀。其原因是:_____。10.(10分)下面是某植物葉肉細胞中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物質變化示意簡圖,其中①~⑤為生理過程,a~h為物質名稱,請回答:(1)①~⑤生理過程中,代表呼吸作用產生能量最多的是過程_____,其發生的具體場所是_____;過程②發生的場所是_____。(2)①~⑤生理過程中,能夠產生ATP的過程有_____,b表示的物質是_____。(3)a表示光合色素,提取該物質時,加入CaCO3的目的是_____,在層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_____。(4)正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突然停止CO2供應,則h的即時含量變化是_____。(5)自然界中少數的細菌(如硝化細菌)雖然不能像綠色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但是可以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機物,它們也屬于_____(自養生物/異養生物)11.(15分)囊性纖維化(CF)是一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患者的外分泌腺功能紊亂,粘液腺增生,分泌液黏稠,易引起細菌滋生,造成相應部位感染。圖為某家庭CF的遺傳系譜圖。(1)據圖,推測Ⅰ2的致病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是。______(圖中“”便是致病基因所在位置)A. B. C. D.(2)Ⅱ3不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3)某囊性纖維化患者中編碼CFTR蛋白的基因模板鏈上發生三個核苷酸(AAG)缺失,導致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由此推測,決定苯丙氨酸的密碼子是______A.TTC B.AAG C.UUC D.UUA(4)目前已發現CFTR基因有1600多種突變,都能導致嚴重的囊性纖維化。這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一點即可)(5)CPTR蛋白是位于細胞膜上一種功能蛋白,其作用機理如圖。根據圖,結合本題相關信息分析,囊性纖維病的形成體現了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是:通過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來控制性狀。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D【解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由于正常生長的綠色植物放入了密閉的透明玻璃罩內,因此玻璃罩內CO2濃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進行呼吸作用;當玻璃罩內CO2濃度下降時,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圖中D點和H點時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詳解】A、FG段原因是光照強,氣溫高,導致蒸騰作用強,水分散失多,氣孔關閉,CO2供應不足,光合作用略有下降,但仍能進行光合作用,A錯誤;B、E點時,透明玻璃罩內的CO2濃度與A點時相等,所以E點時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含量與A點時一樣多,B錯誤;C、D點和H點時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C錯誤;D、K點與A點相比,璃罩內CO2濃度有所降低,說明有一定的有機物積累,因此該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在一晝夜內有所增加,D正確故選D2、D【解析】本題考查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免疫調節、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等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穩態是機體通過消化、呼吸、循環和泌尿系統直接參與下,在神經、體液和免疫調節下通過各個組織、器官和系統的相互協調共同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詳解】A、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所以發熱到體溫恢復正常,人體的神經、體液、免疫系統參與了調節,最終實現穩態,A正確;B、病毒入侵機體過程中,產生的免疫活性物質有抗體、溶菌酶、淋巴因子等,B正確;C、供氧不足,肌肉組織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使其含量增高,病人會感覺肌肉酸痛,C正確;D、接種某流感疫苗后,機體只獲得對這一種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D錯誤。故選D。3、B【解析】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HIV病毒為RNA病毒,主要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使人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導致人體易于感染各種疾病引起死亡。【詳解】HIV外層脂類膜中含病毒蛋白質,細胞內部含有核心蛋白質,故HIV不止含有一種蛋白質,A選項錯誤;HIV病毒會入侵人體細胞,借助宿主細胞復制出新的HIV病毒侵染全身各處的細胞,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B選項正確;HIV病毒會感染全身各處的細胞,C選項錯誤;艾滋病是一種后天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D選項錯誤。【點睛】艾滋病是后天獲得性免疫缺乏癥,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與常人相比更弱,更加容易受到致命的感染和惡性疾病侵襲的能力。艾滋病本身不是艾滋病患者致死原因,而是由于感染了其他疾病導致的死亡。4、D【解析】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1圖中的A感受器、B傳入神經、C神經中樞、D傳出神經,E效應器。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詳解】刺激圖1B點,E產生反應,這一過程不是非條件反射,沒有經過完整的反射弧,A錯誤;若切斷④,刺激③,在①處不會測到電位變化,因為突觸部分興奮只能由突觸前膜傳遞到突觸后膜,刺激⑤,E會發生反應,B錯誤;突觸存在突觸延擱,故若刺激圖2中的b,興奮會先到達a點,后到達d兩點,電流表偏轉兩次,C錯誤;興奮只能由突觸前膜傳到到后膜,故刺激圖2中的c點,電流表只偏轉一次,同時細胞膜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D正確;故選D。5、A【解析】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2、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該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詳解】噬菌體屬于DNA病毒,只含有DNA和蛋白質,而且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菌外,根據噬菌體侵染細菌之后的后續放射性分析發現子代噬菌體中檢測到了32P的放射性,而沒有檢測到35S的放射性,由此證明了DNA才是在親子代之間有連續性的物質,因此該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即A正確。故選A。6、A【解析】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1、過敏反應:指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叫做過敏原.如花粉、油漆、魚蝦等海鮮、青霉素、磺胺類藥物等(因人而異);2、自身免疫病: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舉例: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類是由于遺傳而使機體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類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詳解】A、由題干信息“溶血性鏈球菌侵入機體后,機體內產生抗體在攻擊病菌的同時,也會攻擊心肌細胞”可知,心肌細胞上的某些成分可能與病菌成分相似,所以會被抗體錯誤的攻擊,A正確;B、HIV病毒引起的疾病是免疫缺陷病,本題的心肌炎是自身免疫病,B錯誤;C、免疫接種可以有效預防傳染病的發生,而心肌炎不是傳染病,因此免疫接種無法預防心肌炎的發生,C錯誤;D、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強引起的,因此注射細胞因子增強免疫力可能對自身免疫病有加重的作用,D錯誤;故選A。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7、C【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1)群落內部因素(根本原因):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動力;種內和種間關系動態變化-催化劑;(2)外界環境因素(重要條件):自然因素:火災、洪水、嚴寒等;人類活動: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詳解】A、冰川泥、沙丘、火山巖上進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錯誤;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受人類活動的影響,B錯誤;C、群落中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中的光照強度總是隨著高度的下降而逐漸減弱,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生長,C正確;D、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的組成仍處在動態變化中,D錯誤。故選C。8、(1)①.10②.C③.減少(2)①.16-20年②.A(3)①.取樣器取樣法②.偏高(4)年齡結構【解析】分析題圖:圖甲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鼠種群的λ隨時間變化的曲線,λ>1,種群數量增加,λ=1,種群數量保持穩定,λ<1,種群數量減少。由圖可知,0-4年間,種群數量穩定,4-10年間,種群數量減少,10-20年間,種群數量增加。圖乙A年齡組成為增長型,B為穩定型,C為衰退型。【小問1詳解】據圖甲可知,前4年,種群數量保持穩定,4-10年種群數量減少,故前10年中鼠的種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10年。第8年后,λ<1,種群數量減少,故此時鼠群的年齡組成為C衰退型。第8-10年,λ<1,此后兩年中種群數量將減少。【小問2詳解】16-20年間,λ>1且不變,種群數量接近“J”型增長,符合此時間段的年齡組成圖像是圖乙中的A增長型。【小問3詳解】土壤小動物活動能力強,形體微小,不能用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調查,常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鼠的種群密度,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因此若部分被標記的個體遷出,將會導致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被標記個體數偏少,最終導致調查結果偏高。【小問4詳解】現如今很多城市都在進行“搶人”大戰,引進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從種群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終改變該城市人口的年齡結構,使年齡結構變為增長型,進而增加人口密度。【點睛】本題以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背景,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9、(1)①.a②.大腦皮層③.脊髓④.分級(2)①.Cl-②.增大③.感受器④.正反饋(3)下丘腦受損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解析】1、人體神經調節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構成,興奮在反射弧上單向傳遞,興奮在突觸處產生電信號到化學信號再到電信號的轉變。2、神經遞質有興奮性和抑制性兩種,排尿時,由排尿中樞通過相關神經分別釋放“興奮”和“抑制”性遞質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舒張,從而將尿液排出體外。【小問1詳解】據圖分析,a為傳入神經,當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時,膀胱壁內的感受器興奮,神經沖動沿著傳入神經a傳到低級神經中樞脊髓,并進一步傳至大腦皮層產生尿意。幼兒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對脊髓中排尿中樞控制能力差,所以出現不自主排尿。排尿反射的低級中樞在脊髓,高級中樞在大腦皮層,低級中樞受腦中高級中樞的控制,體現了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小問2詳解】排尿時,由排尿中樞通過相關神經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作用于尿道括約肌細胞膜表面特異性受體,使Cl-通道開放,該離子內流,尿道括約肌細胞膜兩側電位差增大,強化了靜息電位,使得尿道括約肌舒張,與此同時在其他神經元的調節下膀胱逼尿肌收縮,尿液進入尿道。當尿液進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興奮,興奮傳入初級排尿中樞,進一步加強排尿中樞的活動,屬于正反饋調節。【小問3詳解】下丘腦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具有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的作用,當下丘腦受損時,會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繼而出現多尿癥狀。【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反射與反射弧的結構、興奮的產生與傳導、水鹽平衡調節等相關知識點,能夠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0、(1)①.⑤②.線粒體內膜③.葉綠體基質(2)①.①③④⑤②.氧氣(O2)(3)①.防止色素被破壞或保護色素②.胡蘿卜素(4)降低(5)自養生物【解析】由圖可知,①~⑤分別表示光反應,暗反應,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a表示色素,b表示氧氣,c表示ATP,d表示ADP。【小問1詳解】①~⑤生理過程中,③④⑤表示有氧呼吸,其中⑤代表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產生的能量最多,該階段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②表示暗反應,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小問2詳解】①~⑤生理過程中,①光反應、③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④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和⑤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均能產生ATP,b表示水光解產生的氧氣。【小問3詳解】提取色素是,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