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早在周朝,就確定了一套禮儀制度。在儒家經典中,就有《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概述春秋時代“禮壞樂崩”,孔子不遺余力地倡導“克己復禮”,并且將“禮”融入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人世生活之中。此后,“禮”作為儒家經典的觀念,一直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起著支配作用,并轉變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從出生以后,就生活在“禮”的世界里。在長幼關系上,講究長幼有序,“稍有知,則教之以恭敬尊長。男子20歲時,要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女子15歲許嫁時,要舉行笄禮,改變幼年時的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用一塊黑布包住,再插上笄,也表示已經成年。成年以后當然要結婚,其過程也有許多儀式。首先是納采,就是男方家長在得到女方家長允許后,派人向女方家長納“采擇之禮”。其次是問名,就是詢問女子的名字,然后到男方宗廟問卜,推測婚姻的吉兇。再次是納吉,就是男方卜得吉兆,派人告知女方家長。結婚以后,男女就進入了家庭生活。一般來說,男性要承擔家庭經濟的責任,而女性則要孝敬公婆,撫養孩子,操持家務。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女性受到的限制和壓迫遠多于男性,她們要遵守“三從四德”。古人去世,也遵從諸多的禮儀。男子未冠、女子未笄就去世叫“殤”,根據年齡的不同又有“長殤”“中殤”“下殤”。中國人生活在宗法社會里,每個人都聯結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各種社會關系。二、中國文人的生活情趣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文人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和群體,其生活情趣、生活追求、生活狀態,與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有很大不同。漢代以后的中國文人,因為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也由于選士制度逐漸確立,從兒童到青年時期,過的主要是讀書應試的生活。一方面,他們追求儒家所倡導的“兼濟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們在生活情趣上更具有自己的特色。文人飽讀詩書,善于表達、有能力表達是他們區別于沒有文化知識的人的特點。無論是入仕為官的,還是未能改變平民身份的文人,都能夠運用前代形成的各種文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歷代的文人用自己的這種表達,構成了一部中國文學史。除此以外,與文人生活情趣相關的還有琴、棋、書、畫。中國的琴起源很早,《詩經·小雅·鹿鳴》就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詩句。在先秦以后的文獻中,多有關于琴的記載,如齊桓公有琴名“號鐘”,楚莊王之琴名“繞梁”,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蔡邕的“焦尾琴”尤有傳奇色彩,范曄《后漢書·蔡邕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后人仿制蔡邕“焦尾琴”中國的圍棋起源也很早?!睹献印じ孀由稀吩?“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睎|漢班固所著《弈旨》是現存關于圍棋的最早系統性論述。他對圍棋的認識是:“局必方正,象地則也。書,當然是指書法。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文字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特別是漢代隸書的成熟,使得文字不僅是記憶的工具,而且成為審美性書寫的作品。留存到今天的一百多種漢碑,充分顯示了漢代書法藝術的成就。魏晉時期,思想激蕩,文人既產生了強烈的生命意識,也煥發出無限的才華,書法也體現了這個時期的思潮和“魏晉風度”。字體上,真書、行書、草書各體盡美,書家則有鐘繇、王羲之,合稱“鐘王”,還有王獻之、王珣等,均有作品流傳后世。唐代疆域闊大,氣象盛大,文人既吟誦著詩歌,也在書法上展示著才華和修養,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等人的書法作品令后人稱賞。唐寅書法大詩人李白現存的唯一一份書法作品《上陽臺帖》,氣勢恢宏,筆同天縱,不同凡響。宋代以后,書家輩出,風格多樣,像蘇軾、黃庭堅、趙孟
、文徵明、唐寅、傅山、鄭板橋等人,既是文學家,又是書法家。清代書論大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币虼?書法越來越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繪畫無疑也是文人生活的情趣。但因為繪畫的技法意味更重,所以它走進文人的生活也相對晚一些。和專門從事繪畫的畫家不同,文人繪畫更多地將自己的生活情趣寄托在尺素之間,在藝術效果上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手法上側重水墨寫意,例如王維隱居于山水田園,他的畫就以水墨山水而著名。元、明、清時期文人更是將繪畫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題材上山水、花鳥占有絕大比重,他們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閑情逸趣,或者表達對黑暗腐敗勢力的不滿,因此這個時期涌現出難以數計的文人畫家和作品。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中,既有被奉為典范的趙孟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人,又有個性鮮明的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燮和金農等人。題《筆陣圖》后/王羲之筆陣圖,即七種基本筆畫的寫法,亦稱“七勢”。相傳《筆陣圖》為晉衛鑠所撰: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陸斷犀象;百鈞弩發;勁弩筋節;萬歲枯藤;崩浪雷奔??梢钥闯?衛夫人將漢字拆分,將中國書法里最基本的元素單獨析出,并以簡潔、概括、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解析。蔣勛先生在《漢字書法之美——衛夫人<筆陣圖>選講》中說:“千里陣云”是指地平線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線上布置、排列、滾動,就叫“千里陣云”。遼闊的感文選覺,有向兩邊橫向延展張開的感覺。……云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因此,“千里陣云”是毛筆、水墨與吸水性強的紙絹的關系,用硬筆很難體會“千里陣云”。書法的美,是與生命相通的,創作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本文作者特別強調其點畫之間表現出的意象之美,提出大小、偃仰、緩急、起伏、曲直、藏掩等辯證的審美范疇。為達書法最高境界,作者認為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意在筆先,作書猶如沙場征戰,“心意者,將軍也”,成竹在胸,得于心而應于手,方能取勝;二是轉益多師,師通人而不為其所囿,師前作以“發人意氣”。本文為羲之教導子弟所作,話語親切,絕無矯飾。題《筆陣圖》后/王羲之夫紙者,戰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揚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鐘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等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余字總竟,然后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鐘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遂成書爾。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于子孫耳??刹刂?千金勿傳。作者簡介王羲之(321—379或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羲之自幼愛習書法,早年師從衛夫人,而后又兼采眾長,草書師張芝,真書師鐘繇,變端莊而為妍美流動,被后世尊為“書圣”。今傳書跡《蘭亭序》,雖為唐人摹本,但其書風神韻依然可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知識鏈接1.衛夫人(272—349),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人。東晉女書法家。2.王羲之自視頗高,其自論書云:“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庇衷?“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辈嚏呗犌?范曄古琴,作為一個藝術種類,與棋、書、畫并列四藝,常見于書畫題材以及文學作品中,無論是文人彈琴,還是雅士撫琴,抑或是幽人攜琴,總能瞥見琴器之美。古琴曲在我們民族情感表達中,是最為抒情、最為暢懷、最為豐厚的藝術載體,也是我們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一種積淀和體現。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使“知音”疊加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在歷代文學作品中經久不衰。蔡邕在編寫歷史典籍方面貢獻巨大,對數學和天文有很深的研究。同時,他又是一個杰出的音樂藝術家,在音樂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音樂才華是多方面的,精通音律,不但善于演奏古琴,還擅長制琴。本篇記述蔡邕的兩個故事:止火制琴與聞曲知心。兩者均著力表現傳主蔡邕在音樂方面的精深造詣。文中關于蔡邕暗中聽人彈奏古琴的描寫,簡潔明了,生動傳神。這個細節表明蔡邕對音樂形象的把握極為準確,其高深的音樂素養由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彈琴者回答蔡邕的那段話,將琴聲轉換為具體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音樂欣賞中的一般心理活動,為藝術欣賞研究提供了實例。由此可見我們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蔡邕聽琴/范曄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于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憘!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辩咚貫榘钹l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作者簡介范曄(398—445),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累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參與機要,后因謀立彭城王劉義康被殺。范曄刪取諸家后漢史料而成《后漢書》,該書后與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合為《后漢書》,列名“前四史”。知識鏈接1.蔡邕其人。蔡邕(133—192),東漢著名學者,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西南)人。靈帝中為議郎,以上書論時政得失獲罪,流放朔方。遇赦后,避譖吳會12年。董卓為司空,聞其高名,征辟至京,官職三日三遷,甚相敬重,后拜左中郎將。王允誅董卓,株連蔡邕,下獄死,時人嘆息。蔡邕博學多能,好辭賦,善書法,通術數,妙操音律,博識漢家故事。早年曾以善鼓琴征,稱疾不就;后校書東觀,以經籍文字多謬,俗儒穿鑿,與馬日
等上書求正六經文字,并自書丹,使工鐫刻,立于太學,是為“熹平石經”;又撰集漢事,以繼前史,書未成而身先死。所作辭章,明人張溥輯為《蔡中郎集》。2.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名琰(yǎn),字昭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自小受父親濡染,博學能文,善詩賦與音律。東漢末年,社會動蕩,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后漢書》中有“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的記載。曹操統一北方后,因為“素與邕善,痛其無嗣”,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并讓她嫁給了董祀。文姬歸漢后,創作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郭沫若先生專門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作了話劇《蔡文姬》?!恫杞洝芬粍t/陸羽飲茶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飲茶的國家,茶葉在中國人特別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對茶葉高下的品鑒就自然成為一種雅事。本篇選文是《茶經》上卷中的第三章“三之造”,講述了采茶的適宜季節、對原料茶葉的擇選、茶葉的品質鑒定等。作者從采茶入手,列舉茶葉的八種品相,逐一描述,并指出前六種為“精腴者”,后兩種為“瘠老者”;繼而又指出茶葉優劣最終“存于口訣”,不可固執于品相?!恫杞洝返恼Q生,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標志,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儒、釋、道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在《茶經》中,陸羽借助“茶”這一集天地之靈氣的天成之物,將自己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采茶、煮茶、飲茶等一切事宜皆與自然息息相關,將茶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和諧一致,充分體現了“協和圓融”的人文思想?!恫杞洝繁恢T多國家翻譯流傳,《茶經》中“精行儉德”、自我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不同程度地滲透到世界各國的茶文化中,既宣揚了中國茶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國《茶經》和茶文化所放射的文化張力,對世界各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队翊ㄏ壬氩鑸D》(張大千)《茶經》一則/陸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藂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輪菌然,輕飆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干堅實,艱于蒸搗,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經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訣。作者簡介陸羽(733—804),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性淡泊好學,不愿仕宦,安史之亂以后,致力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經》一書,被尊為“茶圣”。知識鏈接1.《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研究專著,分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三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一章:“四之器”;下卷六章:“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所論涉及茶葉起源與功用、種茶制茶工具、制茶飲茶方法、茶葉產區分布、飲茶器具與水質要求,以及相關的茶事掌故、名人逸事。各章內容雖有交叉,但大體畛域分明。除技藝內容外,《茶經》還賦予茶事活動以文化內涵,如指出“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之類,所輯錄的神農氏到唐中葉的掌故逸事,亦可視為“茶史”。2.明許次紓《茶疏》云:“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逼鋵嵅璨粌H用于婚嫁禮聘,而且在拜師、入會等嚴肅場合亦以茶為禮,凡此皆不以酒代。借景/計成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筑較能體現出中國人的審美趣味。計成所作《園冶》中的“借景”一篇對此就有著鮮明的反映。借景,即因借所造建筑以外之景。園林建造中,不把所造某一景觀看做一個孤立的個體,而要考慮到對周邊環境的巧妙利用,使所造之景與周圍景觀相互呼應、渾然一體,從而獲得豐富多變的景觀效果。作者從多個方面總結闡發了關于借景造園的藝術理念,這些理念亦反映出中國古代園林藝術家獨到的審美眼光?!扒捎谝蚪?精在體宜?!薄耙蛘?隨基勢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逕,頓置婉轉,斯謂`精而合宜者也?!本唧w來說,“借宜造景”,最關鍵的是“宜”,因借的目標就是要體現“宜”。只有巧妙利用“地之宜”與“人之宜”,才能創造“人”與“自然”的諧和之景,才能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境,也展示了以“天人合一”為文化總綱的宇宙觀,以及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了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中國園林的藝術特質?!秷@冶》堪稱我國第一本園林專著,是對歷史造園藝術與技術的總結。主要內容為“興造論”和“園說”兩部分?!芭d造論”突出強調“因、借、體、宜”原則的重要性,“園說”闡明園林用地、景物設計與審美情趣?!皥@說”又分為“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十篇?!秷@冶》行文基本上采用駢體,語言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成就。借景/計成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時,何關八宅。林皋延竚,相緣竹樹蕭森;城市喧卑,必擇居鄰閑逸。高原極望,遠岫環屏,堂開淑氣侵人,門引春流到澤。嫣紅艷紫,欣逢花里神仙;樂圣稱賢,足并山中宰相。《閑居》曾賦,芳草應憐;掃徑護蘭芽,分香幽室;卷簾邀燕子,閑剪輕風。片片飛花,絲絲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興適清偏,怡情丘壑。頓開塵外想,擬入畫中行。林陰初出鶯歌,山曲忽聞樵唱。風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韻于松寮,逸士彈琴于篁里。紅衣新浴,碧玉輕敲。看竹溪灣,觀魚濠上。山容藹藹,行云故落憑欄;水面鱗鱗,爽氣覺來欹枕。南軒寄傲,北牖虛陰。半窗碧隱蕉桐,環堵翠延蘿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苧衣不耐涼新,池荷香綰;梧葉忽驚秋落,蟲草鳴幽。湖平無際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鷺,醉顏幾陣丹楓。眺遠高臺,搔首青天那可問;憑虛敞閣,舉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覺籬殘菊晚,應探嶺暖梅先。少系杖頭,招攜鄰曲?;衼砹衷旅廊?卻臥雪廬高士。云冥黯黯,木葉蕭蕭。風鴉幾樹夕陽,寒雁數聲殘月。書窗夢醒,孤影遙吟;錦幛偎紅,六花呈瑞。棹興若過剡曲,掃烹果勝黨家。冷韻堪賡,清名可并;花殊不謝,景摘偏新。因借無由,觸情俱是。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筆先,庶幾描寫之盡哉!作者簡介計成(1582—?),字無否,號否道人,江蘇蘇州吳江縣(今江蘇蘇州吳江區)人。明末著名的園林藝術家。擅長山水畫,早年多在外游歷風景名勝,中年以后定居鎮江,致力于園林的建造與研究。為他人建有五畝園、寤園、影園等著名園林。所著《園冶》,就是根據其多年的造園經驗而寫成的中國第一部關于造園技藝的理論專著。知識鏈接1.中國園林運用借景手法創造了許多著名的美的畫面,如江蘇無錫寄暢園借景錫山寶塔,北京頤和園畫中游、魚藻軒借玉泉山和西山之景色,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錘峰落照借景磬錘峰等。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也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墻,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2.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園林均用了“借景”的手法,它們是: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和留園。吃飯/錢鍾書《吃飯》是錢鍾書寫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篇散文,收在其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中,是一篇“微言大義”的典型文本。錢鍾書先生的文風一向以智慧的幽默諷刺而著稱,這種文風在《吃飯》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作者以日常吃飯為切入口,探尋人類司空見慣的世俗存在方式背后所隱藏的“掩飾文化”真相:名與實相背離、主與次相顛倒、手段與目的相掩蓋。其中既包含了對世俗文化的解剖,又隱含了對政治文化的譏刺,更在此基礎上,把“烹調”與人格之道、治國之道相連,從“調味”悟出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從而提倡“和而不同”的社會理念:“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變作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奔丛谙嗷f調中尊重差異與個性,既不屈己從人,也不強人從己,在平等中相互融合,形成先進和諧的新形態。當然,講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辯證的思想,更需要寬闊的胸襟。本篇析理入微透骨,文字汪洋恣肆,旁征博引,充滿機智的幽默?!秾懺谌松吷稀愤@部散文集閃爍著他的理性光輝,他似乎是以“旁觀者”的姿態站在人生邊上進行觀察,發出冷靜的批判而不作有感而發。他在散文集的《序》中說,這幾篇散文“只算是寫在人生邊上”,因為他明白“人生是一本大書”的道理。但是在敘寫的過程中卻似乎在“人生”中走一遭,將寫在“人生之外”的沉著批判——對人性和社會的揭露不自覺地以“參與者”的身份寫在了“人生之內”,筑起的文學世界和理想社會,雖未見全貌,卻可窺一斑,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秾懺谌松吷稀饭彩丈⑽?0篇,對世態人生有著敏銳的觀察和剖析,語言幽默風趣,筆調犀利多變,是學者散文的代表之作。請參閱:錢鐘書.吃飯//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152-156.作者簡介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清華大學畢業后赴英法留學、進修。1938年回國后先后在西南聯合大學、藍田師范學院、清華大學等大學任教。20世紀50年代后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錢鍾書博學多能,兼通數國語言,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作出了卓越成績。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學術專著《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知識鏈接拒絕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握不當會傷及對方自尊,甚至會激化矛盾。巧妙地表達拒絕,既不得罪別人,又不為難自己,能體現一個人的水平和氣度。錢鍾書先生給我們留下了一段佳話:一個英國記者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后頓生敬佩之情,提出要見錢鍾書。錢鍾書不想見他,如何拒絕呢?錢先生告訴那位英國記者:“你覺得雞蛋滋味不錯就夠了,用不著見那只下蛋的母雞?!边@樣回答太妙了,用母雞和雞蛋作比,間接表達了沒必要見和不想見的意思,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化解了矛盾,也充分體現了錢鍾書先生的機智和幽默。更衣記/張愛玲服飾是一種物質文化,更是一種精神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服飾是一個民族在某一特定時代政治、經濟、科技、哲學思想以及社會心理的鮮明反映,是認識時代、解讀人物命運的一個重要工具。女性作家張愛玲可以說是服飾方面的專家,她不僅在生活中以“奇服炫人”,且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通過對人物服飾的細致描繪,表達審美意象,觀照世態人心。張愛玲強調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那是因為從衣服的選擇上,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品味和審美情趣,它是一個人生命體驗的真實展現。散文《更衣記》是作者對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百年服飾演變的獨特心得。全篇五千余字,在細膩描述服飾變革的同時,穿插對服飾本身的理解和關于服飾與人的關系、服飾與時代的關系的看法,是一篇從具象入手進行說理的典范文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文意:一是從清朝女裝的具體情狀看服裝潮流與社會、朝政、文化等的密切關系;二是從服裝面料、配色和款式的變化中理解人性與民意;三是從男女服飾和中西服飾的對比中透視中國文化的獨特面貌?!陡掠洝氛宫F的是中國歷史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服飾的變遷遠遠超出了服飾本身而擁有了更多的文化內涵。本篇語言從容淡然,幽默機智,多用奇特新穎的比喻、擬人和通感等修辭手法,創造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請參閱:張愛玲.更衣記//張愛玲,著;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28-35.作者簡介張愛玲(1920—1995),本名張,河北豐潤人,生于上海。7歲開始嘗試寫作,就讀圣瑪利亞女校時開始發表小說。1939年入香港大學讀書。1942年回到上海,以寫作為生。1952年再赴香港,1955年移居美國。除繼續寫作小說和散文之外,主要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文學翻譯。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長篇小說《秧歌》《傾城之戀》,文學評論《紅樓夢魘》等。知識鏈接張愛玲出身名門,爺爺張佩綸是晚清翰林院學士,奶奶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女兒。張愛玲家學淵博且多才多藝,其父張志沂熟悉中國古典詩文,對她的中文學習進行了嚴格的督促。母親黃逸梵曾留學法國學習繪畫,希望將女兒培養成西洋式的淑女,教授她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生活在其家族由盛轉衰的特殊時期,父母早年失睦,終至離異。父親終日以鴉片為伴,母親遠走異國他鄉,留給她一顆敏感的心。中西文化的底蘊和對世事的洞察力,培養了張愛玲早熟的文學才情。她7歲開始寫小說,中學時就有散文和小說作品在校刊發表。下棋/梁實秋下棋是中國人的娛樂生活之一。作者以瑣事入筆,幽默風趣。常言道:“觀人于揖讓,不如觀人于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