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1頁
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2頁
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3頁
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4頁
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基礎全面練】1.魏晉至隋唐,石窟藝術不斷發展。石窟藝術的繁榮反映了這一時期 ()A.三教走向融合 B.道教不斷發展C.儒學遭遇危機 D.佛教日益興盛【解析】選D。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因此石窟藝術的繁榮反映了這一時期佛教的日益興盛,故選D。材料未體現三教融合的內容,排除A;材料未涉及道教的不斷發展,排除B;材料未體現儒學遭遇危機,排除C。【拓展延伸】佛教迅速發展的原因(1)長期戰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為佛教傳播提供了土壤。(2)佛教宣揚靈魂不滅、因果輪回,易于被窮苦百姓接受。(3)佛教竭力為統治階級提供理論依據,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支持。2.唐朝統治者以儒治外,以佛治內,并且尊崇道教。這反映了當時 ()A.佛教開始傳入中國B.儒家思想受到沖擊C.儒本道末指導思想D.儒釋道思想的融合【解析】選D。據“唐朝統治者以儒治外,以佛治內,并且尊崇道教”可得出當時已經出現了儒釋道思想的融合現象,故選D。佛教漢代傳入,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儒家思想受到沖擊,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儒本道末,排除C。【補償訓練】孫綽在《喻道論》中云:“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其致不殊。”這反映出當時 ()A.佛教興盛 B.儒學獨尊C.佛儒融合 D.佛道紛爭【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孫綽以為以周孔為代表的儒家和佛教之間具有互補共通之處,體現的是佛儒融合的趨勢,故選C。A、B、D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3.(2024·三明高二檢測)清朝康熙帝學習了西方數學知識,他學習此部分知識最有可能是通過 ()A.《九章算術》 B.《周髀算經》C.《齊民要術》 D.《幾何原本》【解析】選D。明末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傳播了西方的數學知識,故選D。《九章算術》成書于公元1世紀左右,排除A;《周髀算經》約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排除B;《齊民要術》屬于農學著作,排除C。4.下圖是創辦于1868年的某文化機構,該機構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使大量西方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以翻譯。該文化機構 ()A.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B.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C.是北京建立的京師同文館D.適應洋務企業發展的需要【解析】選D。據題干材料可知,該文化機構是洋務運動期間創立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其創辦適應了洋務企業發展的需要,故選D。京師同文館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排除A;馬克思主義在當時并未傳播到中國,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洋務派創立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并非京師同文館,排除C。【補償訓練】明清時期西方科學著作及內容介紹湯若望譯《遠鏡說》介紹望遠鏡的制法和機械原理鄧玉函、王徵合譯《遠西奇器圖說》和王徵撰寫的《新制諸器圖說》論述機械的制造方法和機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啟合譯《泰西水法》介紹西方農田水利,講述水利知識及水利器械的構造與原理這些著作的出現,說明 ()A.傳統科技總結性著作出現B.士人普遍形成開放觀念C.四大發明影響西方近代科學D.西方科技知識引入中國【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的一些著作,介紹了望遠鏡的制法和機械原理、機械的制造方法及原理以及西方的農田水利相關技術,這說明當時西方科技知識被引入中國,故選D。材料涉及的是西方科學著作,而不是中國傳統科技總結性著作,排除A;“普遍”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材料信息不涉及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對西方近代科學的影響,排除C。5.早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懷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種能化解中國苦難的靈丹。材料中“靈丹”的內涵是指 ()A.君主立憲制 B.三民主義C.民主與科學 D.馬克思主義【解析】選C。早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以此反對封建專制、喚醒民眾來挽救民族危機,故選C。君主立憲、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與早期新文化運動無關,排除A、B、D。6.(2024·桂林高二檢測)五四運動以后,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由傳播民主與科學轉而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一歷史現象 ()A.民主與科學不符合中國的國情B.馬克思主義是完美無缺的思想C.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D.無政府主義等在中國影響很小【解析】選C。由題干“傳播民主與科學轉而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故選C。宣揚馬克思主義并不代表民主與科學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排除A;B說法太過絕對,排除;D與主旨無關,排除。7.秦漢時期,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地向外進行著輻射和傳播,下列史實符合這一特征的是 ()A.造紙術逐漸傳入西亞、歐洲等地B.大宗出口商品瓷器暢銷北非C.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D.景福宮的樣式參照中國皇宮【解析】選C。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大致屬于秦漢時期范疇,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是在秦漢時期,故選C。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排除A;從8世紀起,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排除B;朝鮮王朝的王宮景福宮始建于14世紀,排除D。8.公元7世紀中葉,日本效仿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進行了改革。此次改革是 ()A.倒幕運動 B.大化改新C.明治維新 D.宗教改革【解析】選B。646年日本推行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選B。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是在19世紀,排除A、C;日本沒有進行宗教改革,排除D。9.(2024·延安高二檢測)唐太宗時期,高麗王朝君主王建曾云:“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該言論主要表明 ()A.唐文化已波及全世界B.唐文化已影響到鄰國C.唐朝注重傳播唐文化D.兩國文化有相通之處【解析】選B。據題干“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說明了朝鮮高麗王朝要繼續沿襲大唐的遺風,表明了唐朝文化已影響到鄰國,故選B。題干沒有涉及唐文化波及全世界,排除A;材料得不出唐朝注重傳播唐文化,排除C;材料得不出唐朝與高麗在文化上有相通之處,排除D。【補償訓練】(2024·合肥高二檢測)據《舊唐書》記載,其國人“好圍棋投壺之戲,人能蹴鞠……種田養蠶,略同中國”。這說明,高麗當時 ()A.娛樂文化的發達 B.漢文化程度較深C.儒學傳播的受阻 D.中央集權的建立【解析】選B。據材料可以看出高麗人喜好圍棋、投壺之戲,會蹴鞠,以及種田養蠶等,體現出中華文化對其影響較大,故選B。材料沒有突出其娛樂文化的發達,排除A;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儒學傳播的狀況,排除C;據材料不能得出高麗當時確立了中央集權,排除D。10.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廢除世襲制,官吏由國家任免。朝鮮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這表明當時東亞 ()A.照搬中國政治制度B.文化具有多樣性C.深受中華文化影響D.形成獨特的文化【解析】選C。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效仿唐制進行的封建化改革,結合“朝鮮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可知當時東亞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故選C。東亞地區并非完全照搬中國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與文化多樣性無關,排除B;材料與獨特的文化無關,排除D。11.某位美國學者曾這樣描述某項發明:“世界受蔡侯(蔡倫)的恩惠要比受許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該項發明是 ()A.印刷術 B.造紙術C.指南針 D.火藥【解析】選B。由材料“蔡侯(蔡倫)的恩惠”可知這是對造紙術的描述,故選B。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C、D。【深化點撥】中國古代先進的文明如四大發明等傳入西方,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社會面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轉型。12.以下兩幅圖片用于研究性學習,與之最契合的主題是 ()A.清代建筑風格全盤西化B.八國聯軍的侵華罪行C.西歐歷史上“中國熱”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選D。18世紀的瑞典“中國宮”體現中國建筑對西方的影響;圓明園海晏堂體現中國建筑吸收西方的建筑風格,因此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選D。“全盤西化”的說法片面、絕對,排除A;B與題干沒有必然關系;C只反映了題干材料的部分內容,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綜合應用練】13.(2024·長治高二檢測)魏碑是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最精,亦稱魏楷,與晉朝楷書、唐朝楷書并稱三大楷書。魏碑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石刻四種。據此可知 ()A.書法藝術具有較強實用價值B.儒家思想推動書法藝術繁榮C.書法藝術深受國家政策影響D.佛教傳播促進書法藝術發展【解析】選D。魏碑主要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石刻四種,其中的碑刻、造像題記和摩崖石刻都與佛教有關,反映佛教傳播促進書法藝術發展,故選D。材料主要講魏碑的特點,而非書法的價值,排除A;材料沒有儒家思想相關信息,排除B;材料未提及國家鼓勵發展碑刻或支持書法藝術發展,排除C。14.(2024·濰坊高二檢測)下面為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刊行譯書分類示意圖。這主要表明當時 ()A.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B.向西方學習思潮開始興起C.更注重學習西方實用技術D.社會科學思想于中國無益【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洋務運動時期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刊行翻譯的書籍大部分介紹西方軍事、工藝、制造、機械、工程等實用技術,故選C。材料沒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林則徐、魏源等人最先開始關注西方,排除B;D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15.1811-1911年間,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士人合譯了大量“漢文西書”,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物理學等,其中出現了圣經、行星、國會、文藝復興等術語。譯書活動 ()A.源于西方列強的武力侵略B.開啟中國天文學的近代化C.擴展了國人對西方的認知D.旨在推動中國的社會轉型【解析】選C。譯書活動拓寬了中國士人的視野,擴展了國人對西方的認知,故選C。譯書活動并非全都源于西方列強的武力侵略,排除A;譯書活動無法體現“開啟中國天文學的近代化”,排除B;“推動中國的社會轉型”并非譯書活動的目的,排除D。【補償訓練】1863年,有官員上奏清廷:“聞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兩國學習制造船炮、鉛藥及一切軍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據此可知,該官員 ()A.主張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B.認為西方長技值得學習C.敦促清政府學習日本政體D.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解析】選B。據材料“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可知,該官員認為西方長技值得我國學習,故選B。材料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不是開放通商口岸,排除A;材料是學習技術不是政體,排除C;D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16.下表是1919年北京《晨報》(是當時北京發行量較大的報紙)刊登的有關馬克思的文章。據此可知,當時 ()時間文章1919年4月《近世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斗生涯》1919年5月5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1919年《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919年6月至11月《馬氏資本論釋義》A.馬克思主義進入系統宣傳階段B.馬克思主義已成為主流社會思潮C.知識界已普遍接受馬克思主義D.《晨報》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宗旨【解析】選A。據材料可知北京《晨報》所刊登的有關馬克思的文章,既包括馬克思的個人經歷,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和哲學思想,這說明當時已經進入全面而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階段,故選A。材料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社會思潮,排除B;材料不能說明知識界已普遍接受馬克思主義,排除C;材料不能說明《晨報》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宗旨,排除D。17.(2024·咸陽高二檢測)下圖是明朝以前東亞地區使臣往來狀況統計圖。這反映出明代以前 ()A.東亞政治一體化趨勢加強B.儒家文化穩定了東亞秩序C.中國在東亞有較大影響力D.東亞國家實現了平等往來【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在明代以前的中日和中朝使臣往來中,從朝鮮和日本到中國的使臣比重遠超從中國到朝鮮和日本的比重,這一狀況反映了古代中國在東亞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故選C。使臣往來狀況不能表明當時東亞政治一體化趨勢加強,排除A;圖片中沒有涉及儒家文化的信息,排除B;古代朝鮮屬于中國的藩屬國,“東亞國家實現了平等往來”與史實不符,排除D。18.(2024·贛州高二檢測)在鄭和下西洋的宏大背景下,強勁的海外市場支撐了景德鎮青花瓷的生產,也刺激了瓷器新品種的生產和改進。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改變了世界瓷器的生產格局B.促進中華文化的外傳與發展C.推動了明代中國社會的轉型D.影響亞非拉地區的生活方式【解析】選B。由題干材料可知,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海外市場,為景德鎮的青花瓷生產、創新提供了動力,說明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以青花瓷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外傳與發展,故選B。材料不能得出其“改變了世界瓷器的生產格局”,排除A;景德鎮青花瓷生產的發展和改進并不能說明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明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排除C;鄭和下西洋的范圍及影響不包括拉美地區,排除D。19.18世紀,歐洲出現“中國熱”。伏爾泰把孔子的儒家學說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論,認為這種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原則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帶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爾泰此舉主要是為了 ()A.抨擊否定君主政體B.為新教做輿論宣傳C.借古諷今促進啟蒙D.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解析】選C。伏爾泰借用中國古代的儒家學說來反對西方帶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是借古諷今,意在促進啟蒙運動的發展,故選C。伏爾泰抨擊否定君主專制政體,不是否定君主政體,排除A;為新教做輿論宣傳的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不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排除B;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并非伏爾泰的主要目的,排除D。【深化點撥】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說明在西學東漸的同時,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共同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與進步。20.(2024·大慶高二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穌會士,直接在中西雙方之間架設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就來華的耶穌會士而言,當他們面對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國家統一、經濟與軍事實力相對較強的東方大國時明智地認識到,唯有遵守中國的法度禮俗,方能有在華立足安身的機遇。大量西書的傳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現譯書熱潮,這些譯著是當時中國知識階層吸納和攝取西方科學文化的重要源泉。與此同時,耶穌會士也把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輸入歐洲,儒家思想在歐洲廣為流傳,對當時法國啟蒙運動影響極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為維護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和天朝上國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來逐漸形成的西學中源觀念。1837年后,為清廷效力的傳教士遂告絕跡,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遂歸于漫長的沉寂。——摘編自馬駿騏《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質》材料二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國曾經派遣使團來到中國,以期達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卻拒絕了這一使團有關開商埠減課稅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產豐盛,沒有與他國通商的需要。回顧兩者的社會背景,英國此時是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不發達的經濟形態中。英國屢次派遣使團來華的過程中,都在覲見皇帝之時發生沖突,即三跪九叩之禮。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覺醒,開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關注到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地理歷史、科學技術、經濟貿易等。這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并使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轉型。——摘編自趙君堯《鴉片戰爭與近代中西文化沖突》(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答案:(1)特點:中西交流的橋梁是傳教士;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翻譯大量西方書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國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仍維護“華夏中心”觀念;西方文化在傳播中漸趨衰落。【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耶穌會士,直接在中西雙方之間架設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唯有遵守中國的法度禮俗,方能有在華立足安身的機遇”“大量西書的傳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現譯書熱潮……儒家思想在歐洲廣為流傳,對當時法國啟蒙運動影響極為深刻”“清帝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為維護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和天朝上國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來逐漸形成的西學中源觀念”“1837年后,為清廷效力的傳教士遂告絕跡,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遂歸于漫長的沉寂”等信息進行歸納概括。(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鴉片戰爭前后中國對西方文化態度的轉變,并分析原因。答案:(2)轉變:由輕視慢待西方文化到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原因:近代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出現;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動;認識到西方先進技術的優越。【解析】第(2)題第一問轉變,據材料二“乾隆皇帝卻拒絕了這一使團有關開商埠減課稅的要求”“清廷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