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語文 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教學設(shè)計_第1頁
高中 語文 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教學設(shè)計_第2頁
高中 語文 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教學設(shè)計_第3頁
高中 語文 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教學設(shè)計_第4頁
高中 語文 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教學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6/19靜女[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品簡介《靜女》選自《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jīng)在內(nèi)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為《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二、詩歌賞析這是一首優(yōu)美的戀歌,一位青年男子抒寫他心中火一般的戀情。全詩共分三章,層層推轉(zhuǎn),畫面聯(lián)翩。第一章寫赴約。美麗文靜的姑娘主動向小伙子約會,說在城角的地方等他。小伙子高高興興地跑去,卻不見人。原來姑娘有意在跟他開玩笑,藏到隱蔽處去了,害得小伙子焦灼地搔著頭踱來踱去地張望。這一章共四句。前兩句敘事,交代背景,點明約會的事件。其中首句對姑娘既稱“靜女”,又別夸其“姝”,可謂贊不勝贊,顯露出小伙子無限傾倒的心態(tài)。后兩句描寫踐約時的情景,一句寫戀人,一句寫自己。“愛而不見”寫女孩子頑皮活潑的性格,“搔首踟躕”寫小伙子期而不得的焦急神情,善于捕捉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第二章寫受贈。漂亮的戀人不僅來了,而且情意深長地贈給他一枝“彤管”。彤管究系何物,歷來眾說紛紜。從字面上看,應(yīng)是紅色管狀物;從詩意推勘,當與下章的“荑”為同一物。“荑”是初生的茅草,那么彤管應(yīng)是紅色管莖的茅草。由于彤管是心愛的戀人所贈,小伙子覺得它分外美好可愛。把對贈者的一片深情通過對其贈物的贊頌表現(xiàn)出來,愛屋及烏,曲折含蓄,雋永有味。第三章寫把物思人。小伙子思念自己的戀人,不禁又撫玩起那株贈草,并熱情謳歌以寄相思之情:從郊野處贈給我的這株紅茅,確實美好而且與眾不同。二人約會處在城角,正連郊野,從“愛而不見”可以約略窺見其處草木叢生之狀,故可稱其地為“牧”。讀到這里我們才發(fā)現(xiàn),第一、二兩章所寫的全是追憶,這一章才是寫面前的實景。末尾兩句收結(jié)得尤奇。剛剛還在極口夸贊紅茅之美,陡起波瀾,出人意表,妙趣橫生,而抒發(fā)的情意卻更為深摯。[隨堂綜合訓練]一、整體把握知情感1.從內(nèi)容上來說,這是一首(題材)詩,詩歌以人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男青年的情景,表現(xiàn)了男青年對姑娘的之情。

參考答案:愛情第一與戀人約會愛戀2.此詩是從一方來寫的,詩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男青年姑娘二、微點深意細探究3.下列對《靜女》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靜女》是一首賦體詩,運用“直陳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連唱的形式來敘寫故事,感情回環(huán)往復,內(nèi)容富于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的特色。B.本詩以生動的語言,風趣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一對青年男女熱戀中的情趣,人物神形畢現(xiàn),呼之欲出。C.“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這兩句借物抒情,意涉雙關(guān),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贊美姑娘饋贈給他的信物,實則表達了他對姑娘的摯愛之情。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運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紅而柔嫩的特點,象征愛情的真誠和純美。解析:選D“借代的手法”錯,應(yīng)是比喻的手法。4.下列對《靜女》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雖描寫的是人物外在的動作,卻很好地刻畫了人物的內(nèi)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戀慕至深、如癡如醉的有情人形象。B.第二、三兩章從詩意的遞進來看,是癡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時的情景,也就是說,“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之事是倒敘的。C.第二章首句“靜女其孌”與第一章首句“靜女其姝”僅一字不同,次句頭兩字“貽我”與“俟我”結(jié)構(gòu)也相似,因此兩章呈現(xiàn)出一種重章疊句的趨向。D.“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兩句為內(nèi)心獨白,既是第二章詩意的遞進,也與第一章以“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典型動作刻畫人物的戀愛心理首尾呼應(yīng)。解析:選B第二、三兩章寫的是“癡情的小伙子”的回憶,而非“等候他的心上人時的情景”。5.你認為女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jié)合詩歌簡要分析。答:

參考答案:女主人公是一個美麗、調(diào)皮、可愛,勇于追求愛情的女子。“姝”“愛而不見”表現(xiàn)了女子的美麗、調(diào)皮、可愛,“貽我彤管”“自牧歸荑”表現(xiàn)了女子對愛情的追求大膽直率。6.找出細節(jié)描寫,并說說細節(jié)描寫在本詩中的妙處。答:

參考答案:①精心選擇了“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兩個細節(jié)。“愛而不見”描繪出姑娘調(diào)皮逗樂的行為,突出了她活潑聰慧的性格,表現(xiàn)出她的多情率真。“搔首踟躕”描繪出男青年抓耳撓腮、焦灼不安的情態(tài),刻畫了他憨厚樸實的性格,表現(xiàn)出他對姑娘的深摯情義和迷戀程度。②這兩個細節(jié)不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構(gòu)成頗具戲劇性的情節(jié),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7.情境式默寫。(1)《靜女》中,敘述美麗的姑娘約定與情人相會的句子是“,”。

(2)《靜女》中,“,”兩句寫姑娘約會時故意躲起來,讓小伙子焦急不安,表現(xiàn)了姑娘頑皮可愛的性格。

(3)《靜女》中,“,”兩句說茅草本身不美,因為是美人送的才美,這是典型的愛屋及烏、移情于物。

答案:(1)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愛而不見搔首踟躕(3)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涉江采芙蓉[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品簡介《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是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東漢末年文人所作的19首五言詩,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有機構(gòu)成的詩集。這19首詩有的來自民間,有的則是文人模仿民歌所作,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其在內(nèi)容上多表現(xiàn)夫妻、朋友之間的離別之情或士人的失意之感,感情深沉曲折,帶有濃厚的感傷色彩,從這一側(cè)面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東漢后期政治混亂、逐漸沒落的時代面貌。二、詩歌賞析《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鄉(xiāng)之作,為表現(xiàn)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的情景。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諧音雙關(guān)手法,詩中的“芙蓉”(荷花)與“夫容”諧音,即丈夫的面容,故“涉江采芙蓉”之人為“思婦”。“蘭澤多芳草”是說湖岸澤畔有很多的蘭草,發(fā)出陣陣幽香。這里以花喻人,除了說“蘭澤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蘭澤”有很多美女。“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兩句點明了“思婦”的憂思源于對丈夫的思念。“思婦”思念丈夫,而丈夫正遠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卻難以送給自己想念的遠方的丈夫。采蓮是快樂的,而“思婦”卻是憂傷的,詩人以樂景表哀情,倍增其哀。“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兩句采用“懸想”寫法,轉(zhuǎn)換視角,寫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懷著無限的思念之情,回望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然而,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卻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思念妻子的情感更為強烈。詩歌最后兩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如果從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不但表現(xiàn)出一種無奈,更表現(xiàn)出了對“同心而離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從妻子的角度看,表現(xiàn)出了對丈夫愛得堅決。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得“衣帶漸寬”也“終不悔”,愛到老死也心甘情愿。最后兩句的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種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jié)句所傳達的意韻,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的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隨堂綜合訓練]一、整體把握知情感1.本詩由采芙蓉“欲遺誰”寫起,進而抒發(fā)感情。“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抒發(fā)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抒發(fā)了主人公對心上人的。

參考答案:漂泊之苦、思鄉(xiāng)之痛思念之情和離居的無奈二、微點深意細探究2.下列對《涉江采芙蓉》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寫自己在一個幽靜、清美的環(huán)境中采摘芙蓉,以引起下文贈送遠人之念。B.“采之欲遺誰”中的“遺”是“饋贈”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贈予相親之人的習俗。C.“所思在遠道”,所思念的人尚在遠地,表現(xiàn)了對遠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離居”說出了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人生遺憾,也表現(xiàn)了主人公思鄉(xiāng)懷人的真摯之情。解析:選C“所思在遠道”指所思念的人尚在遠地,表現(xiàn)的是游子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3.下列對《涉江采芙蓉》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以女子的口吻寫起,在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里,在風和日麗的宜人氣候中,蕩一葉小舟,摘幾枝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B.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女子全部憂思之由來。C.“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兩句空間突然轉(zhuǎn)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D.“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是全詩的主旨之語,將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的痛苦之情準確而又含蓄地表達了出來。解析:選D“含蓄”錯,應(yīng)是“直接了當”。4.《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意境營造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

參考答案: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5.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這兩句詩在整首詩中起到什么作用?答:

參考答案:三、四兩句運用了設(shè)問手法。這兩句自問自答,巧妙地傳遞出主人公對遠方之人的思念之情,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為黯然神傷做了鋪墊。6.情境式默寫。(1)《涉江采芙蓉》中,“?”兩句點明了思婦的憂思源于對遠離故鄉(xiāng)的丈夫的思念。

(2)《涉江采芙蓉》中,“,”兩句表現(xiàn)出這對夫妻同心離居的痛苦與無奈中相愛的決心。

(3)《涉江采芙蓉》中,描繪出游子望鄉(xiāng)的感人情景的詩句是“,”。

(4)《涉江采芙蓉》中,抒發(fā)了主人公擔憂此生無緣相聚的憂傷,又表達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的詩句是“,”。

(5)《涉江采芙蓉》中,“,”兩句運用比興手法,描寫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6)《涉江采芙蓉》中,寫采蓮人自問自答的詩句是“?”。

答案:(1)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2)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3)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4)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5)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6)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李煜(937—978),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繼位。開寶四年(971)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開寶八年(975),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被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主要作品現(xiàn)存詞30多首,收在《南唐二主詞》中。人物評價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其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二、背景鏈接李煜當政期間,不理國事,沉迷聲色,逃避現(xiàn)實,結(jié)果宋兵南下,只得屈辱投降。在汴京,他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故而心頭時時被對故國的追憶、懷戀和在今朝的屈辱、悔恨填滿。受此情支配,他的詞也筆隨情至,多描寫故國,追戀往昔。《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正是這種情境下的產(chǎn)物,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水準。三、詩歌賞析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慘命運和人生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小樓“東風”帶來自然界的美好氣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起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感觸,反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也有悔恨之意。“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茍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感受季節(jié)的輪回。回想南唐的王朝——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詞人身居囚屋,看到窗外的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種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依然還在,只是人已衰老。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以上六句,詞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永恒和人事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shè)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一江春水”作答,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形象地表現(xiàn)出愁思如水,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極為貼切形象。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詞人的真情實感。[隨堂綜合訓練]一、整體把握知情感1.全詞的“詞眼”是。

參考答案:愁2.全詞由實景、小樓東風,寫到對的回憶,抒發(fā)了詞人的之痛。

參考答案:春花秋月故國美好往事亡國二、微點深意細探究3.下列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花秋月”既寫出了良辰美景,又寫出了時光的推移;繼之以“何時了”寫出了作者的無限感傷。B.三、四句寫主人公難以承受回首往事的痛苦。月夜里,于“小樓”“東風”之中,卻又不禁想起了往日“故國”里的帝王生活。C.“雕欄玉砌”指代南唐故國宮苑;“朱顏改”是說宮苑中的宮女已年老色衰,不能再來幫助主人公排遣心中的苦楚。D.“問君”的“君”指的是作者自己;“一江春水”極寫“愁”之深重,于凄惻無奈中蘊含了憂憤。解析:選C對“朱顏改”分析有誤,“朱顏改”是說紅潤的臉色變得蒼白、憔悴。4.下列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B.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C.“朱顏”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D.詞人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shè)問點明具體的本體“愁”,接著以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解析:選D“具體”錯,應(yīng)為“抽象”。5.這首詞的下闋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簡要賞析。答:

解析:解答本題,首先找到對比之處,然后分析對比的內(nèi)容,最后表述詞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參考答案:以“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與“朱顏改”相對比,表達了詞人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或“蘊含著宇宙永恒不變而人生之短暫無常的哲理,將詞人心靈上的憂思難平曲折傳出”)。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答:

參考答案:這千古傳誦的名句以“春水”來喻愁緒,既巧妙地呼應(yīng)了“春花”“東風”等點明季節(jié)的詞語,又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既寫出了愁緒的洶涌浩蕩、奔流不息,又寫出了愁緒的連綿不斷、無盡無休。7.情境式默寫。(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表現(xiàn)李煜這位亡國之君的愁緒如春水奔流傾瀉、無窮無盡的句子是“,”。

(2)“明月”與“東風”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中也用到了這兩個意象的句子是“,”。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表達作者物是人非之感的兩句是“,”。

答案:(1)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2)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3)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鵲橋仙(纖云弄巧)[疏通詩歌大意][拓展資料鏈接]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zhí)政時被排擠,北宋紹圣初年(1094),秦觀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jiān)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今屬湖南),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趙煦崩,弟趙佶即位,重用舊黨臣子,秦觀放還橫州,八月十二日至藤州(今廣西藤縣),游光華亭時卒。因其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長于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fā)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主要作品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3卷、《勸善錄》、《逆旅集》等。代表作為《鵲橋仙》《望海潮》《滿庭芳》等。人物評價北宋婉約派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并稱“蘇門四學士”。二、背景鏈接相傳牛郎織女因相戀而結(jié)合,觸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塵,后夫妻分居在銀河兩側(c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晚上是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這天晚上會有無數(shù)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成一座長橋,便于他們相會,人稱“鵲橋相會”。傳說織女精于紡織,能將天上的云織成錦緞,是織造云錦的巧手,所以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別好看。舊時風俗,少女們要于此夜陳設(shè)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這個美麗的神話,引起了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的詠嘆。三、詩歌賞析這是一首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吟唱對象的情詞。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從漢代以來,流傳非常廣泛,以這個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詩歌,古來很多。牛郎和織女是很恩愛的一對情侶,但是上天竟然罰他們遠隔銀河兩岸,一年只能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會面一次,而且當夜就要分開。這對情侶的遭遇多么不幸,多么值得同情。上天多么狠心,多么令人憎惡。古來關(guān)于這個題材的詩歌的主題大都在這些方面,但秦觀的這首詞卻一反傳統(tǒng),不是表現(xiàn)對牛郎織女的同情,而是對他們進行熱情的歌頌,從中表達了自己超越常人的愛情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這三句描寫的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情形。“纖云弄巧”,寫云天之景。這絢麗的云彩,襯托著情侶的美好相逢。詞人還設(shè)想,這彩云是織女的巧手繡成的。“飛星”,指牛郎星和織女星。“傳恨”,互相訴說長期離別的憾恨。這是“暗度”之后,相逢之時的情形。為適合詞律,作此調(diào)整。“銀漢迢迢暗度”,情侶慢慢地渡過銀河幽會,極富仙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這是對牛郎織女相會的高度評價和頌揚。“金風玉露”,緊扣季節(jié)和時間,即初秋的夜晚,同時補一筆景物描寫,“金”“玉”顯然帶有褒揚和贊美的感情色彩。這冰清玉潔的背景,象征著愛侶心靈的高尚純潔。詞人認為,這對情侶盡管一年才能相會一次,但是他們的愛情堅貞不渝,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不衰,而且恩愛彌篤。這樣理想、圣潔、永恒的“真愛”,相會一次,比凡俗的平庸之愛強得多。下片寫牛郎織女的離別。“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又是熱情的贊美。這溫柔纏綿的摯愛,就像那迢迢銀漢之水,既深且長。“如夢”,一是甜美,二是短暫,二者兼?zhèn)洹U斔麄內(nèi)缒z似漆、難舍難分的時候,分手的時間到了。“忍顧鵲橋歸路”,哪能忍心回頭看那回去的路呢?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啊!但是不忍別,也不得不別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詞人對牛郎織女愛情的熱情歌頌,也是他申明的愛情觀。在詞人看來,愛情所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最充分、最徹底的契合。只要愛得深,愛得專一永久,即使不能朝夕共處,也同樣是美滿幸福的。[隨堂綜合訓練]一、整體把握知情感1.品味本詞,填充下面結(jié)構(gòu)圖示中的空缺內(nèi)容。參考答案:(1)鵲橋相會(2)評價相會(3)離別之苦(4)久長、朝朝暮暮二、微點深意細探究2.下列對《鵲橋仙(纖云弄巧)》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巧妙地利用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熱情歌頌了誠摯不渝的愛情。B.“迢迢”寫出了銀河的遼闊,牛郎、織女相距之遙遠,從而突出了相思之苦。C.“暗”字既點出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為晚上,也描繪出了相會時的無聲無息。D.“顧”指回頭。“忍顧鵲橋歸路”意為忍著痛苦回頭看那從鵲橋回去的路。解析:選D“忍”意為“怎忍,豈忍”,這句話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回望由鵲橋回去的路。3.下列對《鵲橋仙(纖云弄巧)》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纖云弄巧,飛星傳恨”兩句點出了織女會牛郎時的情景,“弄”和“傳”運用了比喻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