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環境與國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課件中圖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環境與國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課件中圖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環境與國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課件中圖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環境與國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課件中圖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環境與國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課件中圖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環境與國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知識·

體系構建考向

·

鏈接高考考向1:全球變暖[命題視角]結合碳排放和碳減排的知識,考查全球變暖及其影響。伴隨全球變暖,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緯度地區出現了諸多變化,為此,人類應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等維系地球生態平衡。全球變暖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均會出現,該類題主要以圖文資料為載體,學科知識方面考查碳排放原因及減排措施等。學科素養方面注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難度中等。[真題展示](2023年6月浙江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措。下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第1~2題。1.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響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減少C.碳凈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減弱2.下列對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減少湖濱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來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變濕地地形,建設生態緩沖島【答案】1.C

2.D[解析]第1題,植物多樣性增加將增強光合作用,植物碳庫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項錯誤;根系可吸收水、有機質、無機鹽,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項錯誤;植物多樣性增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凈排放量降低,C項正確;植物多樣性增加,促進微生物活性增強,D項錯誤。第2題,湖濱植物有凈化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釋氧吸碳等作用,減少湖濱植物不利于湖泊濕地生態修復,A項錯誤;外來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敵,可能瘋狂生長,破壞生態環境,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B項錯誤;降低湖面水位,水體減少,水體的生態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濕地生態修復,C項錯誤;借鑒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把淺的濕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勢較高的地方,建設生態緩沖島,使濕地容量增大,水體增多,同時形成水生、陸生植被,濕地生態系統更加復雜和穩定,從而起到有效的生態修復作用,D項正確。考向2:污染物的跨境轉移[命題視角]結合具體案例,運用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方式,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原因、影響及解決措施進行考查。污染物跨境轉移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均會出現,該類題主要以具體情境為載體,學科知識方面考查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原因及解決途徑等。學科素養方面注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難度中等。[真題展示](2016年10月浙江選考)下圖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組成的漂浮物聚集區域)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第1~2題。1.“垃圾洲”的固體漂浮物主要來自 (

)①大氣沉降②河流輸入③海洋運輸④海底上泛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2.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圖中甲地,附近海域產生大量的固體漂浮物,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 B.東南C.東北 D.西南【答案】1.C

2.C[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垃圾洲”漂浮物主要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組成,主要來自河流輸入和海洋運輸,不可能來自大氣沉降和海底上泛。第2題,讀圖,圖中甲地附近有北太平洋暖流經過,附近海域產生大量的固體漂浮物,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東北方向,C項正確。考向3:自然保護區[命題視角]我國為保護生態安全而設立自然保護區,考查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措施以及對生態安全的意義。自然保護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低,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均會出現,該類題主要以具體區域為載體,學科知識方面考查自然保護區的分類、設立保護區對生態安全的意義等。學科素養方面注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難度中等。[真題展示](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Ⅱ)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是我國大熊貓分布的重點區域。該地區曾經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區,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業在該區內進行采伐作業,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圖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該地區大熊貓棲息地范圍的變化。(1)描述該地區大熊貓棲息地范圍的變化。【答案】20世紀70年代(1976年),棲息地連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棲息地面積退縮,碎片化嚴重;90年代至21世紀初(2000年),棲息地面積有所增加,碎片化趨勢減弱,分布范圍有向北、向西擴展的趨勢。(2)分析導致該地區大熊貓棲息地范圍變化的人為原因。【答案】大規模采伐森林(對植被破壞大),導致棲息地縮小;修建道路(國道、省道以及林區采伐道路),導致棲息地碎片化;人類干擾活動大幅減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國道秦嶺隧道通車等),植被得到了較快恢復,促進大熊貓棲息地的恢復與擴展。(3)說明協調道路建設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主要途徑。【答案】合理規劃,道路選線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地;在經過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建設野生動物穿越道路的生態廊道;修建道路時盡量減少對周邊植被的破壞,修復因道路施工遭破壞的植被。考向4:環境保護[命題視角]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考查環境保護歷程和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從國家安全角度看待環境保護問題,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選擇題和綜合題中均會出現,該類題主要以具體區域環境問題為載體,學科知識方面考查環境問題、對策及對國家環境安全的意義等。學科素養方面注重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難度中等。[真題展示]1.(2022年新課標全國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呼倫貝爾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為主,伴生優質豆科牧草,兩類牧草對生長空間的競爭激烈。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長,但對豆科牧草的生長影響較弱。21世紀初,在草原公路兩側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的范圍內,汽車尾氣導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響牧草生長。說明汽車尾氣導致的氮沉降對呼倫貝爾草原公路兩側牧草的影響。【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為當地土壤牧草生長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夠獲得相對充足的氮素供應,長勢改善,能競爭到更多的生長空間,覆蓋度和多樣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種間競爭中的優勢減弱,部分資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蓋度和多樣性減小。總體上,群落結構改變,多樣性增大,但優質的豆科牧草減少,雜類草增加。2.(2020年7月浙江選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下圖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圖。材料二冬半年,河南省有時會發生大氣污染現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該省發生了一次污染天氣過程。下表為5個站點所在地此階段的空氣質量統計表。站點日期28日29日30日1日2日3日4日5日安陽45445556鄭州44345425商丘32345333南陽34234432三門峽34325432(1)河南省的地勢特點是____________。從地形類型看,圖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答案】西高東低平原(2)與安陽相比,簡述南陽此次污染天氣的特點,并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