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公示稿_第1頁
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公示稿_第2頁
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公示稿_第3頁
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公示稿_第4頁
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公示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1.040.11

C00/09

團體標準

T/CACM****-20**

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

ClinicalGuidelinesfor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olorectalAdenomasbythe

Integr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文件類型:公示稿)

20**-**-**發布20**-**-**實施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目次

前言...........................................................................................................................................I

引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診斷.......................................................................................................................................1

5篩查.......................................................................................................................................2

6治療.......................................................................................................................................4

7預防.......................................................................................................................................7

8隨訪.....................................................................................................................................11

附錄A(資料性附錄)亞太結直腸篩查評分.....................................................................12

附錄B(資料性附錄)體質判定方法及標準.....................................................................13

參考文獻..........................................................................................................................1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

定的規則起草。

本指南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提出。

本指南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歸口。

本指南起草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江蘇省中醫

院、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

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首都醫

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南京市鼓樓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中醫藥

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南京醫

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程海波、陳縈晅、凌亭生、梁潔、張北平、王曉艷。

本指南參與起草人:楊宇飛、肖君、劉建平、廖星、陳玉根、孟凡冬、錢軍、張曉琦、

龔彪、林江、劉鳳斌、翟笑楓、王雁、侯江濤、鄭國銀、顧立梅、周青、沈衛星、孫東東、

李柳、陳昊、徐長亮、譚佳妮、賴岳陽、余成濤、范旻旻、陶李蕙蘋、張燁、王俊壹、李

維忠。

本指南征求意見專家:陳星、鄧萬銀、宮愛霞、龔偉、胡曉、金鵬、雷宇峰、李修嶺、

劉梅、石莎、汪嶸、王芬、王紅建、王亞雷、徐勤偉、楊卓、占強、張明黎、陳海華、陳

明鍇、伏亦偉、李全林、梁斌、梁運嘯、劉建強、史永軍、覃山羽、肖緒華、張虹、朱勇

本指南工作組:惠逸帆、趙碩琪、李晨、張冠南、王雪萌

I

引言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2018年發病率為12.2%[1],已躍居第3位[2],且結直腸

癌的負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3]。結直腸腺瘤(ColorectalAdenomas,CRA)是其主要癌前疾

病,占結直腸癌全部癌前疾病的85%~90%[4]。本病的診治以篩查、內鏡下摘除腺瘤、藥物

治療、定期隨訪為主,但摘除后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和再發率,藥物治療存在不良反應。中

醫藥基于“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5],對CRA實施多途徑綜合干預,如中藥湯劑口服、灌腸

對防治CRA有一定療效,中西醫結合療法在改善CRA患者癥狀、抑制或延緩腺瘤復發[6]等

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CRA的防治分為一級預防(預防CRA的發生)和二級預防(CRA摘除后預防再發或癌

變)。預防手段主要分為綜合預防和化學預防,綜合預防包括篩查、內鏡下摘除腺瘤、定

期隨訪,化學預防包括改變飲食習慣、藥物預防等,主要參考《中國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和

癌前狀態處理策略專家共識》[7]、《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8]、

《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9]、《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

專家共識》[4,10]和《中國結直腸癌預防共識意見(2016年,上海)》[4]。

本防治指南參照指南制定標準,結合CRA患者的中醫體質、證型,形成序貫的中西醫

結合推薦方案,主要包括CRA的診斷、篩查、中西醫結合治療、預防以及隨訪等內容,多

環節干預CRA,為臨床防治CRA提供治療方案。

本防治指南采用“推薦等級的評估、制定與評價(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系統”評估證據質量和推薦強度,證據質量分為高質量、

中等質量、低質量和極低質量4個等級,推薦強度分為強推薦和弱推薦2個等級;證據質量

僅為決定推薦強度的因素之一,低質量證據亦有可能獲得強推薦。

表1推薦等級的評估、制定與評價(GRADE)系統證據質量與推薦強度分級

項目分級內容說明

證據質量分級高(A)非常有把握:觀察值接近真實值

中(B)中等把握:觀察值有可能接近真實值,但亦有可能差別很大

低(C)把握有限:觀察值可能與真實值有較大差別

極低(D)幾乎無把握:觀察值與真實值可能有極大差別

推薦強度分級強(1)明確顯示干預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2)利弊不確定或無論質量高低的證據均顯示利弊相當

II

結直腸腺瘤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

1范圍

本指南規定結直腸腺瘤的中西醫診斷、篩查、治療、預防以及隨訪的內容。

本指南適用于結直腸腺瘤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

本指南適合腫瘤內科、中醫科、消化科、消化內鏡科、肛腸科等相關臨床醫師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指南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指南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

GB/T20000.1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

GB/T16751.2-2021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第二部分:證候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

GB/T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指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

《中國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處理策略專家共識》

3術語和定義

結直腸腺瘤(ColorectalAdenomas,CRA)

結直腸腺瘤是存在異常增生的結直腸黏膜上皮的腫瘤[7,11,12],是結直腸最常見的良性

腫瘤。常見于結直腸各段,大小不一,有蒂或無蒂,形態可分為隆起型及淺表型。按腺瘤

的組織成分特點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結構成分少于25%)、絨毛狀腺瘤(絨毛結構成分超過

75%)和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結構成分在25~75%)。結直腸腺瘤屬于中醫“腸瘤”、

“腸癖”、“腸覃”、“息肉痔”等病證范疇。

4診斷

診斷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式,根據結直腸腺瘤的西醫診斷標準進行辨病診斷,

根據患者腹痛、腹瀉、便秘、便血、黏液便、大便習慣改變等臨床表現及舌脈,明確中醫

辨證分型,最終形成由西醫病名和中醫辨證分型組合的中西醫結合診斷,指導臨床實踐。

4.1西醫辨病診斷

4.1.1診斷

CRA的西醫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體征、結腸鏡檢查及病理。臨床癥狀常常缺乏特

異性,需要重視的癥狀包括:腹瀉及黏液便、便秘、腹痛或腹部脹滿不適,或便血等。可

出現局部壓痛,亦可無陽性體征,部分患者可見息肉脫出肛門。結腸鏡檢查(結合病理檢

1

查)是最完整的腺瘤檢查流程,被認為是目前評估其他篩查方式檢測腫瘤敏感性的金標準

[8],提高結腸鏡檢查質量是減低結直腸腺瘤漏診率的關鍵[7]。其他檢查方法包括糞便隱血試

驗、糞便脫氧核糖核酸試驗、結腸CT成像技術、結腸膠囊內鏡、乙狀結腸鏡[10]。

4.1.2鑒別診斷

結直腸腺瘤需與鋸齒狀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

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結直腸癌、痔瘡、特殊類型息肉病(包括黑斑息肉綜合征、

膠質瘤息肉綜合征、遺傳性腸息肉綜合征、Cronkhite-Canada綜合征等)等相鑒別[13]。

4.2中醫辨證診斷

本指南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指南、中國中

西醫結合學會發表的專家共識,工作組結合文獻檢索,統計結直腸腺瘤的常見中醫證型,

并通過兩輪德爾菲法問卷達成共識,辨證如下[13,14]。

4.2.1濕熱蘊結證

主癥:大便溏薄,或黏液便,瀉下不爽而穢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結,腹脹或腹痛;

次癥:肛門灼熱或肛門墜脹,小便黃,口渴喜飲;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4.2.2脾虛濕蘊證

主癥:腹部滿悶,甚則腹脹腹痛,或有刺痛,便秘或大便溏薄;

次癥:里急后重,氣短懶言,肢倦乏力,納呆;

舌脈:舌質淡暗,苔白或白膩,脈細澀。

4.2.3氣滯血瘀證

主癥:腹脹悶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薄;

次癥:腸鳴矢氣,情緒不佳時加重,面色晦暗,或有痞塊,時消時聚;

舌脈: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或澀。

4.2.4脾氣虧虛證

主癥: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便血色淡,腹脹或腹痛隱隱;

次癥:神倦乏力,面色萎黃,食少納呆;

舌脈:舌質淡紅,體胖,邊有齒痕,苔白,脈細。

4.2.5兼夾證處理

臨床實踐中遇到兼夾證時,可參照以上分型辨證主要內容。

5篩查

篩查采用西醫常規篩查與中醫體質辨識相結合的方式,對結直腸腺瘤發生高危人群進

行中西醫結合篩查。

5.1西醫篩查

2

結直腸腺瘤目前暫無統一的篩查模式,其與結直腸腺癌檢出方法相似,絕大部分危險

因素重合,故結直腸腺瘤篩查可基于結直腸癌的篩查模式,根據各地區的結直腸癌疾病負

擔、醫療資源及個人危險因素選擇適當的篩查方式[15,16]。根據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

研究中心牽頭研制的《中國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處理策略專家共識》[7]推薦,鑒于

我國目前結腸鏡資源情況,推薦人群篩查采取分層篩查策略,機會性篩查也可在結合受試

者意愿后參考分層策略實施。結直腸癌篩查評分或問卷和糞便隱血試驗有助于風險分層,

富集高危人群,優化結腸鏡資源配置,亞太結直腸篩查評分表見附錄。糞便DNA檢測具

備潛在的篩查價值,但需更多臨床證據的支持。應提高公眾對于結直腸癌預防和篩查的知

曉度,充分了解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危害及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還將有助于我國結直腸

癌的防治。在篩查過程中應根據篩查原則,充分結合人群意愿,采用多種方式提高篩查參

與度[7]。乙狀結腸鏡與結腸CT成像具備一定篩查價值,但在我國開展較少或成本相對較

高,暫不推薦用于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結腸膠囊內鏡、血漿Septin9甲基化、糞便

M2-PK等技術對我國結直腸癌前病變的篩查價值尚不明確,有待大規模臨床研究進一步驗

證。對于初篩高危人群或選擇結腸鏡篩查的平均風險人群,推薦每5~10年進行1次高質量

結腸鏡檢查。高清白光結腸鏡檢查是檢出結直腸癌前病變的有效方式,電子染色內鏡對提

高病變檢出率具有潛在價值,需要進一步臨床證據支持。人工智能輔助識別技術有助于提

高結直腸癌前病變檢出率,尤其適用于基層單位及操作經驗不足的醫師。

5.2中醫體質辨識

相關研究表示,中醫體質與結直腸腺瘤的發病密不可分[17-19],結直腸腺瘤在發病過程

中具有體質傾向性[20],體質判定表[21]見附錄。對于體內已有致病因子的未發病人群,積極

改善偏頗體質,可以實現對高危體質人群的病因預防。項目組基于結直腸腺瘤的臨床體質

文獻研究與系統評價[22-25],梳理結直腸腺瘤的常見體質,并通過2輪德爾菲法問卷調研達

成專家共識,提出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與CRA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具體如下:

5.2.1濕熱質

體質特征: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常口干、口苦、口臭,便干、尿赤,性格多急躁易

怒,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數,或弦數。

形成因素:多濕熱蘊結不解,形成于先天稟賦或久居濕地。

5.2.2痰濕質

體質特征:形體肥胖,面色淡黃而黯,多脂,口黏痰多,胸悶身重,肢體不爽,苔多

滑膩,脈滑,或弦滑。

形成因素:多脾虛失司,水谷精微運化障礙,以致濕濁留滯。

5.2.3血瘀質

體質特征:以瘦人居多,面色常黯,發易脫落,紅絲攀睛,肌膚或甲錯或瘀斑,心煩

心悸,健忘時作,舌質多黯,或有瘀點,脈細或澀。

3

形成因素:多血脈瘀滯不暢。多因先天遺傳,后天損傷,起居失度,久病血瘀等所

致。

此外,舌診作為中醫特色,近年在腫瘤的篩查領域有一定的前景[26],在腺瘤的篩查方

面仍需要更多臨床證據支撐。有研究顯示,大腸息肉患者的中醫舌診與病理性質具有一定

相關性,其中淡白舌與管狀腺瘤相關,青紫舌與絨毛狀腺瘤相關,白厚膩苔與管狀腺瘤、

管狀絨毛狀腺瘤相關[27]。通過智能健康鏡采集腺瘤患者、健康志愿者的舌象照片,發現紅

舌、胖大舌、點刺舌、黃厚苔與CRA相關,其中黃厚苔與高風險腺瘤關系密切[28]。通過

對舌色和舌苔的診斷,可用于輔助診治結直腸息肉[29]。

6治療

治療原則

結直腸腺瘤防治的關鍵在于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達到早期治愈的

目的。首選治療手段是內鏡下腺瘤切除術[30,31]。臨床研究發現,中醫藥結合內鏡微創手術

治療,能輔助術前腸道清潔,利于息肉檢出,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西

醫結合治療優勢明顯[31,32]。

6.1圍手術期

6.1.1術前期

西醫主要著眼于腸道準備方面,提倡術前3天準備無渣飲食,可根據不同人群采用不同

的清腸藥物,比如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硫酸鎂電解質散、匹可硫酸鈉電解質散等。最后一

次腸道清潔與結腸鏡檢查時間不超過4h,若為無痛腸鏡,至少在開始前2h完成腸道準備。

可輔助祛泡劑,盡可能推薦患者檢查前1d攝入低纖維、少渣飲食。若為便秘患者,可采用

高容量(4L)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方案、腸鏡診療前3d進食低渣飲食、使用促

胃腸動力藥、加強進行優化腸道準備的相關教育等。

中醫主要輔助結直腸腺瘤患者術前潤腸通便,中西醫結合清腸,提高息肉檢出率。某

些中草藥(番瀉葉顆粒等[33,34])及中醫療法(穴位貼敷[35])對改善腸道清潔度評分、提高

腺瘤性息肉檢出率有一定前景,但仍缺乏充分的臨床證據。

6.1.2術后期

在內鏡術后恢復階段,結直腸腺瘤西醫治療主要著眼于減少腸鏡術后并發癥,如出血

[36]、穿孔[37]等,但尚無明確的西藥治療[38]。中醫治療以辨證論治,改善患者癥狀,恢復胃

腸功能等為目標[39][40]。術后1周內活血化瘀藥建議停用,亦可酌情加用活血止血、化腐生

肌等中藥,如三七粉、白及[41],中藥療程建議3~6個月[14]。針對4個證型的基本方劑推薦

如下。

(1)濕熱蘊結證

治法:清熱化濕;

4

方劑: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妙丸(《成方便讀》)加減

組成:黃連5g、木香10g、黃柏10g、蒼術10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20g等

(2)脾虛濕蘊證

治法:健脾益氣,除濕散結;

方劑: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組成:白扁豆20g、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10g、山藥30g、蓮子15g、桔

梗10g、薏苡仁30g、砂仁10g等

(3)氣滯血瘀證

治法:行氣化滯,活血化瘀;

方劑: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組成:當歸10g、生地黃15g、桃仁10g、紅花5g、枳殼15g、赤芍10g、北柴胡10g、炙

甘草10g、桔梗10g、川芎10g、牛膝15g等

(4)脾氣虧虛證

治法:健脾益氣;

方劑: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方論》)加減

組成:人參10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陳皮10g、法半夏15g、砂仁10g、木

香10g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200ml

臨床問題:中藥復方能否改善結直腸腺瘤患者中醫證候療效評價的有效率(腹脹、腹

痛、大便性狀改變、便血等)?

推薦意見:六君子湯加減(D,弱推薦)

組成:人參10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陳皮10g、法半夏15g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200ml,療程3個月。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

1篇,一項RCT[42]采取接受內鏡切除術的腺瘤性大腸息肉患者8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

服用六君子湯加減,對照組(44例)不采取任何治療措施,結果顯示術后1年觀察組中醫證

候療效評價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六君子湯加減改善結直腸腺瘤患者內鏡

術后中醫證候療效評價的有效率[RR=1.26,95%CI(1.01,1.57),P=0.04](N=88)。

臨床問題:中藥復方能否促進結直腸腺瘤患者內鏡術后腸粘膜修復,調節胃腸功能?

推薦意見:參苓白術散加減(C,弱推薦)

組成:人參10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陳皮10g、法半夏15g、砂仁10g、木

香10g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200ml,療程3個月。

5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1篇,1個RCT[43]采取大腸腺瘤性息肉脾

虛濕蘊型患者96例,分為治療組(48例)服用參苓白術散加減3個月,對照組(48例)術后

予補液、抗感染等常規治療1周,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

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提示參苓白術散加減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MD=-6.47,95%CI(-10.48,-2.46),P=0.002](N=96),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術后首次

排便時間[MD=-8.07,95%CI(-12.50,-3.64),P=0.0004](N=96)。

部分中藥自擬方研究對改善結直腸腺瘤的大小、數目、病理類型有一定前景[44,45],但

仍缺乏充分的臨床證據,希望未來有望進一步開展此類型臨床研究。辨證施膳飲食調護可

能降低結直腸腺瘤的術后6個月生活質量[46],改善中醫療效評價有效率[47],用于結直腸腺

瘤患者術后治療的獲益有待進一步驗證。

6.2手術期

6.2.1內鏡下治療

依據《中國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內鏡診治共識》[48],發現并切除癌前病變可以有效阻

斷結直腸癌的發生,內鏡下治療主要包括活檢鉗鉗除術、冷圈套切除術、氬離子凝固術

(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

和內鏡下黏膜下層剝離術(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等。內鏡治療方式的選

擇應根據結直腸病變的位置、大小、形態及可能的性質綜合判斷。

(1)對直徑5mm以下的微小病變,推薦使用圈套器切除術。對于圈套器難以處理的

微小病變(1~3mm),活檢鉗鉗除術可予以優先考慮。

(2)對直徑6~9mm的小型病變,推薦使用圈套器切除術尤其是冷圈套器切除術;此

外尚可考慮EMR對難以切除的病變進行處理。

(3)對直徑大于10mm隆起型病變(Ip型、Isp型、Is型),推薦根據其蒂部特征選用合

適的圈套器切除術進行處理。對于直徑>10mm的無蒂病變(Is型),由于其出血風險較有蒂

病變小,冷、熱圈套器切除術均可予以考慮。

(4)對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平坦型(IIa型、IIb型、IIc型)以及一部分Is型病變,推薦

使用EMR治療。

(5)對于最大直徑超過20mm的難以使用EMR行一次性完全切除的病變、抬舉征陰

性的病變,以及大于10mm的EMR殘留或治療后復發再次行EMR治療困難的病變,推薦

使用ESD進行處理。當ESD確實因技術難度大難以開展時,對最大直徑超過20mm的病

變可以考慮使用分塊EPMR技術(endoscopicpiecemealmucosalresection,EPMR),但對病

理學評估精確性可能存在影響。

6.2.2外科手術治療

內鏡下治療后,若病理證實為癌,同時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則需要考慮追加外科手術

治療:

6

(1)切除標本基底切緣陽性(側切緣陽性可以追加內鏡切除);

(2)黏膜下層深浸潤(黏膜下層浸潤1000μm以上);

(3)脈管侵襲陽性;

(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腺癌;

(5)癌瘤出芽分級G2以上;

(6)非完整切除或標本破碎,底切緣無法評估,可結合已有病理情況以及與患者溝通

情況,酌情選擇追加外科手術;

(7)病理檢查結果不明確,經與患者共同商討決定手術。

7預防

預防原則

CRA的防治分為預防CRA的發生(一級預防)和CRA摘除后預防再發或癌變(二級

預防),主要包括飲食習慣及藥物預防。近幾十年來,化學預防作為一種降低結直腸腺瘤風

險的策略,開展了廣泛研究[49]。中醫主要從方藥論治、飲食指導、堅持鍛煉、調暢情志等

方面預防結直腸腺瘤摘除后的復發。

7.1預防初發

西醫預防初發,在飲食習慣上,高膳食纖維、減少紅肉加工肉可降低患病風險[4]。而

長期吸煙、長期大量飲酒是CRA發生的高危因素,肥胖是其潛在的高危因素。在藥物治療

上,阿司匹林[50]、COX-2抑制劑[51]等非甾體抗炎藥可減少腺瘤初發,但存在潛在的不良反

應;葉酸干預可預防散發性CRA發生[52];維生素D的攝入[53]和循環25-羥基維生素D[54]水

平在一定程度上與CRA的發生呈負相關;其他飲食來源的抗氧化類維生素可預防CRA的

發生,但需臨床研究驗證。

中醫預防初發主要從飲食宜忌、堅持鍛煉、調暢情志進行配合。

(1)飲食宜忌

總體而言應遵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黃

帝內經》)的飲食原則,以辨證施膳為基礎,同時戒煙限酒,均衡營養,多食新鮮瓜果蔬

菜、低脂高蛋白奶制品,減少高糖、高脂肪、高熱量、油膩辛辣之品的攝入。《中國結直

腸癌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處理策略專家共識》提出,高膳食纖維可能降低結直腸腺瘤的發

生風險,但尚需高質量臨床研究進一步確定具體膳食纖維類型、服用量及時間。

(2)堅持鍛煉

《備急千金要方》曰:“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合理

操練中醫傳統項目,如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有氧運動增強身體素質,減輕體脂量,

降低體重指數。研究發現[55],代謝綜合征(包括高脂血癥,腹型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等)

患者發生CRA的風險明顯增高。結直腸腺瘤及早期結直腸癌切除后,防止復發,推薦控制

7

發病危險因素,應注意保持適中的體重指數(18.5~23.9kg/m2)和體型(女性腰圍<80cm,

男性腰圍<85cm),適當規律的鍛煉也能預防結直腸腺瘤的發病和復發。證據表明規律運動

能優化結直腸息肉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構,有助于控制疾病進展[56-58]。

(3)調暢情志

怡情易性,《靈樞·百病始生》云:“腸胃之絡傷……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

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表明積

的形成與情志不暢,肝氣失疏,氣滯血瘀關系密切。因此,通過合理傾訴、放松訓練、傾

聽音樂等方式宣泄消極情緒,同時配合中藥,如玫瑰花、合歡花、薄荷等代茶飲,以疏肝

解郁、行氣活血,達到“心身同治”的目的。

7.2預防再發

西醫預防再發,在飲食習慣上,改善生活習慣和調整飲食結構可能降低再發率。在藥

物治療上,阿司匹林[50]、COX-2[59]抑制劑等非甾體抗炎藥可減少腺瘤再發,預防時有不良

反應;鈣劑可減少CRA再發、維生素D可預防再發,聯合應用鈣劑和維生素D,預防CRA再

發的作用更明顯;二甲雙胍[60]研究可預防CRA再發;來源于天然植物的藥物和調節腸道微

生態可預防CRA再發,但仍需研究;葉酸[61]對預防CRA再發尚無定論,其預防效應可能僅

在基礎水平較低者顯著。最新研究提示鹽酸小檗堿[62]對預防結直腸腺瘤的復發具有一定的

療效。

中醫可加強日常調攝,從根源上達到預防腺瘤再發、復發和癌變的目的。飲食因素及

生活習慣與CRA的再發相關,可盡量減少飲食因素(腌制食品、紅肉、熏肉、臘腸等攝入)

的刺激,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熬夜等,適當增加體育鍛煉。

臨床問題:中藥在結直腸腺瘤內鏡術后預防腺瘤復發的療效和安全性如何?

推薦意見:烏梅丸加減(C,弱推薦)

組成:烏梅15g,細辛6g,干姜9g,黃連12g,當歸10g,制附子6g,花椒3g,桂枝6g,

人參6g,黃柏12g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200ml,療程3個月。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3篇。1個RCT[63]采取腸鏡下切除腺瘤性

息肉患者110例,治療組(55例)口服加減烏梅丸顆粒劑3個月,對照組(55例)無干預,

結果發現,6個月復查電子結腸鏡,加減烏梅丸組可明顯降低大腸腺瘤經內鏡下切除后的半

年復發率,且較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1個RCT[64]采取大腸腺瘤內鏡下切除術后

的患者60例,治療組(30例)術后7天加服烏梅丸加減中藥湯劑,療程為3個月,對照組

(30例)無任何處理,結果發現,術后6個月復查腸鏡,烏梅丸加減中藥辨證施治大腸腺瘤

術后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大腸腺瘤的術后復發率,較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

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個RCT[65]選取多發性腺瘤性結腸息肉患者58例,對照組(29例)術

后予以常規治療,實驗組(29例)在常規治療上予以加味烏梅丸,治療3個月,結果發現,

8

術后6個月復查腸鏡,實驗組腺瘤再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烏梅丸加減降低結直腸

腺瘤患者半年復發率[RR=0.53,95%CI(0.33,0.83),I2=25%,P=0.005](N=228)。

推薦意見:六君子湯加減(D,弱推薦)

組成:人參10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陳皮10g、法半夏15g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200ml,療程3個月。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1篇。一項RCT[42]采取接受內鏡切除術

的腺瘤性大腸息肉患者8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服用六君子湯加減,對照組(44

例)不采取任何治療措施,結果顯示,術后1年觀察組的腺瘤復發率明顯少于對照組

(P<0.05)。提示六君子湯加減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一年復發率[RR=0.25,95%CI(0.08,

0.83),P=0.02](N=88)。

推薦意見:黃連解毒湯加減(C,弱推薦)

組成:黃連9g,黃芩6g,黃柏6g,梔子9g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200ml,術后第1天服用至術后第5天,出

院后每月服用7d,周期1年。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1篇。1個RCT[66]選取行內鏡下腺瘤切除

術濕熱下注型患者90例,分成治療組(30例)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術后予以黃連解毒湯加

減口服治療,術后第一天開始用藥,連續服用5天后出院,每月予中藥7付對癥治療,周期

一年,對照組(29例)在常規處理基礎上術后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治療,空白組(28例)

只進行常規處理,結果發現,術后1年復查腸鏡,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同對照組和空白組,

且臨床實施上經濟實用。提示黃連解毒湯加減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一年復發率[RR=0.26,

95%CI(0.08,0.87),P=0.03](N=46)。

推薦意見:黃連素片(B,強推薦)

功效:清熱燥濕,行氣止痛,止痢止瀉

用法:口服一次0.1—0.3g,一日3次,療程18~24個月。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Meta1篇。1個Meta[67]共納入3篇RCT,評估

小檗堿預防結直腸腺瘤復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涉及1066例患者,實驗組干預方式包括小

檗堿口服每天0.3gbid或0.1gtid,主要結局指標為腺瘤一年復發率、二年復發率,該項Meta

分析顯示黃連素片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一年復發率[RR=0.69,95%CI(0.57,0.84),

I2=45%,P=0.0001](N=1066),黃連素片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二年復發率[RR=0.75,

95%CI(0.64,0.88),I2=38%,P=0.0004](N=940)。

推薦意見:艾灸(C,弱推薦)

常用穴位:足三里穴、大腸俞穴、天樞穴等

用法用量及療程:每日1次,以局部潮紅為度,至臨床癥狀消失后逢節氣艾灸穴位。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1篇。1篇RCT[68]選取腺瘤性大腸息肉

9

脾虛濕瘀患者100例,對照組(50例)給予經電子結腸鏡行息肉摘除術治療,治療組(50

例)在息肉摘除術基礎上予中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配合自灸足三里穴(雙側),結果發現,半

年后復查腸鏡,治療組的腺瘤性大腸息肉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艾灸降低

結直腸腺瘤患者半年復發率[RR=0.26,95%CI(0.05,1.30),P=0.1](N=100)。

推薦意見:中藥灌腸(C,弱推薦)

常用藥物:敗醬草、紅藤、烏梅、金銀花、黃連、丹參、白術、茯苓、蒲黃等

用法用量及療程:加清水煎煮,取汁100-200mL,每天睡前保留灌腸1次,藥液溫度

控制在38~40℃,灌腸后要求患者墊高臀部,臥床休息2h以上。療程14~45d。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2篇。1篇RCT[69]選取腺瘤性腸息肉患

者80例,2組均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手術,對照組(40例)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

囊治療,口服2粒bid,治療4周,觀察組(40例)采用平息湯保留灌腸聯合雙歧桿菌三聯

活菌腸溶膠囊治療,平息湯每天睡前保留灌腸1次,治療4周,結果發現,隨訪1年,觀

察組復發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復發率(P<0.05),且用藥安全性較高。1篇RCT[70]

選取腺瘤性結腸息肉患者151例,2組均經纖維結腸鏡下予活檢鉗鉗除或高頻電凝切除息肉

且術后常規治療1周,治療組(76例)予中藥健脾散結湯灌腸,每天1次,15天為1個療

程,每療程結束后休息5天,共3個療程;對照組(75例)不予任何治療;結果發現,中

藥治療組經中藥灌腸治療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

有極顯著性差異(P<0.001)。提示中藥灌腸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一年復發率[RR=0.20,

95%CI(0.06,0.68),I2=0,P=0.01](N=231)。

推薦意見:針刺(C,弱推薦)

常用穴位:天樞、合谷、上巨虛、足三里、豐隆等

用法及療程:根據穴位的不同位置選擇合適的體位,結合病證選擇不同的針灸方法。

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隔5d進行下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1篇。1篇RCT[71]選取多發性腺瘤性結

腸息肉內鏡治療后患者90例,治療組(50例)采用電針辨證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40

例)不做任何治療,結果發現,3年隨訪,治療組和對照組的再發率分別為8.0%和32.5%,

有明顯差異(P<0.01)。提示針刺降低結直腸腺瘤患者三年再發率[RR=0.18,95%CI(0.05,

0.61),P=0.006](N=90)。

臨床問題:中藥復方對于結直腸腺瘤患者出現多發腺瘤或反復生長腺瘤的影響?

推薦意見:烏梅丸加減(D,弱推薦)

組成:烏梅50g,黃芪30g,白芍30g,當歸20g,人參18g,桂枝10g,黃柏10g,黨參

10g,干姜10g,白術10g,制附片10g,炒枳殼10g,木香10g,炙甘草10g,細辛3g,黃連3g,

桔梗3g等

用法:粉碎后蜜炙為丸,15g/次,3次/d,口服。療程3個月。

10

證據描述:共有符合臨床問題納排標準的RCT1篇。1個RCT[65]選取多發性腺瘤性結腸

息肉患者58例,對照組(29例)術后予以常規治療,實驗組(29例)在常規治療上予以加

味烏梅丸,治療3個月,結果發現,術后半年、1年復查腸鏡,烏梅丸加減降低多發腺瘤患

者半年復發率[RR=0.18,95%CI(0.04,0.75),P=0.02](N=58),烏梅丸加減降低多發

腺瘤患者一年復發率[RR=0.38,95%CI(0.16,0.94),P=0.04](N=58)。

7.2.3預防癌變

目前部分臨床單位開展預防結直腸腺瘤內鏡術后預防腺瘤癌變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研

究,但預防結直腸腺瘤癌變的價值并不確切[72,73],暫不推薦于結直腸腺瘤癌變的預防,希

望未來有望進一步開展此類型臨床研究。

8隨訪

根據國內外相關指南和共識意見,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推薦在高質量結腸鏡診療后

根據息肉或腺瘤的病理性質、大小以及數量等因素綜合決定結腸息肉或腺瘤切除術后的隨

訪間隔[7]。對于完全切除結直腸腺瘤的患者,隨訪計劃取決于復發的風險,而復發的風險

又與腺瘤的數量、大小和組織學有關。推薦對結直腸腺瘤患者在治療后要進行隨訪;對于

無癥狀的腺瘤切除術后的患者,推薦意見如下:

8.1直腸、乙狀結腸增生性小息肉(長徑<10mm),術后2~3年隨訪。

8.2推薦對于1~2個管狀腺瘤(直徑<10mm)且病理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

在息肉切除術后1~3年進行初次隨訪,具體間隔視患者意愿、醫生的選擇而定。

8.3推薦對于3~10個腺瘤或任何一個腺瘤的直徑≥10mm、有絨毛結構(25%)、高

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如果確定息肉是完全切除,在腺瘤切除術后的1~2進行隨訪。

8.4推薦在1次檢查中發現10個以上腺瘤的患者,推薦內鏡隨訪間隔為1年,并考慮是

否有潛在的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8.5任何一個腺瘤的長徑>10mm、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或者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術后1~2年進行隨訪

若首次結腸鏡檢查質量較低,腸道準備不達標者,存在漏診進展期腺瘤甚至癌的可能,

建議適當縮短隨訪間隔,可1年內再次復查腸鏡。

11

附錄A

亞太結直腸篩查評分

A.亞太結直腸篩查評分TheAsia-PacificColorectalScreening(APCS)score

表A亞太結直腸篩查評分

危險因素評分標準評分

年齡<500

50-692

≥703

性別女性0

男性1

一級親屬結直腸癌家族史無0

有2

吸煙無0

目前沒有或過去有1

0~1:平均風險;2~3:中等風險;4~7:高風險

12

附錄B

體質判定方法及標準

B.體質判定方法及標準

(1)判定方法

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每一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

轉化分,依標準判定體質類型。

原始分=各個條目分值相加

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

(2)判定標準

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判定標準見下表。

平和質與偏頗體質判定標準表

體質類型條件判定結果

轉化分≥60分

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30分

平和質轉化分≥60分

基本是

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40分

不滿足上述條件者否

轉化分≥40分是

偏頗體質轉化分30~39分傾向是

轉化分<30分否

13

參考文獻

[1]FengR,ZongY,CaoS,etal.CurrentcancersituationinChina:goodorbadnewsfromthe2018

GlobalCancerStatistics?[J].Cancercommunications(London,England),2019,39(1):22.

[2]ChenW,ZhengR,BaadePD,etal.CancerstatisticsinChina,2015[J].CA:ACancerJournalfor

Clinicians,2016,66(2):115-132.

[3]SunD,CaoM,LiH,etal.CancerburdenandtrendsinChina:AreviewandcomparisonwithJapan

andSouthKorea[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20,32(2):129-139.

[4]房靜遠,時永全,陳縈晅,等.中國結直腸癌預防共識意見(2016年,上海)[J].胃腸病

學,2016,21(11):668-686.

[5]王俊壹,程海波.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討癌毒病機理論在腫瘤防治中的應用[J].中醫雜

志,2018,59(12):1014-1016.

[6]張北平,鐘彩玲,梁寶儀,等.調腸消瘤方治療結直腸腺瘤患者術后1年復發情況——176例

隨機對照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20,61(22):1971-1976.

[7]上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

瘤內鏡專業委員會,等.中國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處理策略專家共識[J].中華消化內鏡

雜志,2022,39(1):1-18.

[8]國家癌癥中心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制定專家組.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

指南(2020,北京)[J].中華腫瘤雜志,2021,43(01):16-38.

[9]上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

化內鏡學分會,等.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J].中華消化內鏡雜

志,2019,36(10):709-719.

[10]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早診早治學組.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

志,2020,100(22):1691-1698.

[11]FléjouJ.WHOClassificationofdigestivetumors:thefourthedition[J].Annalesde

Pathologie,2011,31(5Suppl):S27-S31.

[12]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消化疾病學組.胃腸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診斷共識[J].中

華病理學雜志,2020,49(1):9.

[1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肛腸科臨床診療指南:大腸息肉[EB/OL].(2017-07-07)[2022-05-20].https:

///2017/07/07/4789/.

[14]張北平,魏瑋,李愛民,等.結直腸腺瘤及早期結直腸癌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2021)

[J].中醫雜志,2022,63(10):989-997.

[15]鄭樹,張蘇展,黃彥欽.結直腸癌研究30年回顧和現狀[J].實用腫瘤雜志,2016,31(01):2-5.

[16]ChiuHM,ChingJY,WuKC,etal.ARisk-ScoringSystemCombinedWithaFecal

ImmunochemicalTestIsEffectiveinScreeningHigh-RiskSubjectsforEarlyColonoscopytoDetect

AdvancedColorectalNeoplasms[J].Gastroenterology,2016,150(3):617-625.

[17]胡妍.體質辨識在結直腸腺瘤性息肉風險中的價值初探[D].南京中醫藥大學,2021.

[18]董月秋,李垚,鄭玉,等.200例大腸息肉病理類型與中醫體質關系的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

雜志,2017,38(05):41-42.

[19]呂琨,杜文章,脫璐堯,等.結腸管狀腺瘤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研究[J].世界中醫

藥,2019,14(01):232-235.

[20]王琦.中醫體質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1]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04):1-8.

[22]代根奇,王曉鵬,詹昊.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患者中醫證型與中醫體質分布規律探析[J].中國

肛腸病雜志,2022,42(10):29-32.

[23]楊文革,廖金玲,張志杰,等.瘀血質大腸息肉患者息肉病理類型及其預后研究[J].醫學信

息,2020,33(13):93-95.

[24]邊楊清,鄭昱,鄭培永,等.中醫體質類型與結直腸息肉相關性的Meta分析[J].上海中醫藥

雜志,2021,55(02):24-32.

[25]張平,李人亮,項鳳梅.中醫體質類型與腸息肉相關性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中醫藥通

14

報,2021,20(05):50-56.

[26]YuanL,YangL,ZhangS,etal.Developmentofatongueimage-basedmachinelearningtoolfor

thediagnosisofgastriccancer:aprospectivemulticentreclinicalcohortstudy[J].

EClinicalMedicine,2023,57:101834.

[27]李瑞勝.基于NBI內鏡技術探討大腸息肉與中醫舌診關系的研究[D].廣西中醫藥大學,2019.

[28]龍思丹.基于風險分層腸腺瘤患者舌象特征與LTB4/BLT1軸的相關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

學,2021.

[29]胡成琛,林一晗,沈天奕,等.結直腸息肉患者的舌診特征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

志,2022,30(2):108-112.

[30]KleinA,TateDJ,JayasekeranV,etal.ThermalAblationofMucosalDefectMarginsReduces

AdenomaRecurrenceAfterColonic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J].

Gastroenterology,2019,156(3):604-613.

[31]符嬌文,韓平,高飛.中醫消蕈湯防治結腸息肉術后復發及對血清腫瘤標記物的影響[J].中

華中醫藥學刊,2019,37(3):727-729.

[32]陳綺婷,謝偉昌,李京偉,等.健脾理腸湯預防腺瘤性大腸息肉術后復發臨床觀察[J].廣州

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7(01):30-35.

[33]吳克艷,肖煒明,丁巖冰,等.番瀉葉顆粒在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

醫藥雜志,2020,24(21):1-4.

[34]PawanratY婉玉Taptawat.觀察中藥潤腸通便方輔助功能性便秘(陰血虧虛)患者的腸道準

備效果[D].湖北中醫藥大學,2020.

[35]周勝,雷家敏,蔡燕,等.便秘貼對結直腸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腸道準備及術后恢復效果

的影響[J].河南中醫,2020,40(03):392-395.

[36]仲蕾媛,莊若,朱麗群,等.預防內鏡下黏膜病變治療術后出血的最佳證據總結[J].護士進

修雜志,2023,38(15):1398-1404.

[37]周影,劉靖正,林東,等.內鏡下荷包縫合法治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結腸遲發性穿孔2例

[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23,40(6):484-486.

[38]劉昕,周文珍,葛亞麗,等.不同阿片類鎮痛藥對無痛腸鏡術后疲勞綜合征的影響[J].中國

臨床實用醫學,2018,9(4):4.

[39]楊春龍,王維瓊,梁謀旺.穴位貼敷緩解無痛結腸鏡術后腹痛的作用分析[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