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工作考核評估指南TOC\o"1-2"\h\u1638第1章引言 4129621.1考核評估的目的與意義 460081.2考核評估的范圍與對象 4202901.3考核評估的原則與方法 419505第2章農業生產發展情況 589442.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5181112.1.1農作物種植結構 5289622.1.2畜牧業結構 5181042.1.3漁業結構 5177012.1.4農村產業結構 551232.2農業科技推廣應用 5127752.2.1農業科技創新 5158542.2.2農業技術推廣 564542.2.3農業信息服務 5143292.2.4農業科技培訓 6322052.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6271822.3.1農田水利設施 6160962.3.2農業機械化 6145852.3.3農業土地整治 6207522.3.4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626834第3章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6266023.1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692793.1.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6236373.1.2農村二、三產業發展 6243213.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7162983.2.1集體資產監管 7264553.2.2集體經濟組織建設 7185013.3農村金融與保險支持 7160723.3.1農村金融服務 7275943.3.2農村保險保障 724019第4章農民生活改善情況 7236754.1農民收入水平提升 7251964.1.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726364.1.2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 7264314.1.3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834884.2農民生活質量改善 8291834.2.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8206844.2.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864874.2.3農村消費市場培育 8140364.3農村教育、醫療與社會保障 8182264.3.1農村教育事業發展 8125494.3.2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改善 8252074.3.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 8592第5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8172585.1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898795.1.1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8123705.1.2生態農業發展 9177385.2農村資源節約與利用 9194785.2.1節水灌溉 946165.2.2節能減排 9283915.2.3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9212735.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9248955.3.1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9176725.3.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9296175.3.3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92970第6章農村基層治理與組織建設 106086.1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1092096.1.1組織架構 10105266.1.2人員配置 10104506.1.3制度建設 10218816.1.4服務能力 101746.2農村民主管理制度 1036516.2.1民主決策 1040536.2.2村務公開 10175036.2.3民主監督 1047236.2.4民主管理 11242706.3農村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 11104706.3.1社會治安 1111106.3.2法治宣傳 11121106.3.3法律服務 11305246.3.4法治建設 11735第7章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1153297.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1108857.1.1完善農村交通網絡 11187647.1.2農村水利設施建設 11178767.1.3農村能源與信息化建設 11150657.2農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 12318407.2.1教育資源配置 12298757.2.2醫療衛生資源配置 12145797.2.3社會保障資源配置 12309097.3農村文化、體育與旅游事業發展 1259367.3.1農村文化建設 12225457.3.2農村體育事業 12244947.3.3農村旅游事業 1219785第8章農村扶貧與鄉村振興 1234728.1貧困地區扶貧開發 12118128.1.1目標任務 13292138.1.2政策措施 1359628.1.3考核評估指標 13281398.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1328758.2.1目標任務 13134698.2.2政策措施 13178408.2.3考核評估指標 13305278.3脫貧攻堅成果鞏固 14202068.3.1目標任務 14293748.3.2政策措施 14304378.3.3考核評估指標 142848第9章考核評估指標體系 14240779.1考核評估指標設置 1485409.1.1農業發展指標 1487979.1.2農村經濟發展指標 142559.1.3農村社會事業指標 15145509.1.4農村環境保護指標 15276599.2指標權重與評分方法 151119.2.1指標權重分配 15160449.2.2評分方法 15167479.3數據來源與處理 16127299.3.1數據來源 1693159.3.2數據處理 1614874第10章考核評估組織實施 161805110.1考核評估工作流程 161345410.1.1制定考核評估方案 163194810.1.2成立考核評估組織 161853110.1.3開展自評和互評 16982310.1.4組織實地考核 1627910.1.5形成考核評估報告 161180010.2考核評估結果運用 162407510.2.1結果公示和反饋 16768010.2.2結果運用 172064410.2.3建立激勵機制 173158910.3考核評估保障措施 17935310.3.1加強組織領導 17629510.3.2完善政策制度 172737410.3.3提高人員素質 171269410.3.4保障工作條件 17230710.3.5加強監督和問責 17第1章引言1.1考核評估的目的與意義三農工作考核評估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指南旨在明確三農工作考核評估的目的與意義,規范考核評估工作,提高農業農村工作質量。考核評估的目的主要包括:全面了解和評價三農工作成效,發覺問題與不足,推動政策措施的落實,促進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其意義主要體現在:有助于提升職能部門的決策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農村工作效益,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1.2考核評估的范圍與對象三農工作考核評估的范圍涵蓋農業、農村和農民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村社會事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農村改革、農民收入、脫貧攻堅等方面。考核評估的對象主要包括各級及有關部門、村級組織、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1.3考核評估的原則與方法三農工作考核評估應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公正。堅持客觀、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保證考核評估結果真實可靠。(2)全面系統。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面進行全面評估,保證考核評估的完整性。(3)突出重點。關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突出對重點工作的考核評估。(4)注重實效。以實際成效為導向,關注政策落實和農民受益情況。(5)動態調整。根據農業農村發展形勢和任務需求,適時調整考核評估指標和方法。三農工作考核評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定量分析。運用統計數據,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客觀反映三農工作成效。(2)定性評價。通過調查研究、實地查看、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三農工作實際情況,進行定性評價。(3)綜合評價。結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結果,進行綜合評價,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4)第三方評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提高考核評估的客觀性和權威性。第2章農業生產發展情況2.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評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情況:2.1.1農作物種植結構評估各地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合理性和多樣性,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特色作物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占比,以及種植結構調整情況。2.1.2畜牧業結構分析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情況,包括生豬、家禽、牛羊等養殖規模和產量變化,以及優質、高效、生態畜牧業發展情況。2.1.3漁業結構考察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包括淡水養殖、海水養殖、捕撈業等發展狀況,以及漁業資源利用和保護的成效。2.1.4農村產業結構關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包括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農業產業鏈延伸,以及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對農民增收的貢獻。2.2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關鍵。以下從幾個方面對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評估:2.2.1農業科技創新評估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包括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及轉化應用情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等。2.2.2農業技術推廣考察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包括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員配備、推廣經費保障等情況,以及主要農業技術普及率。2.2.3農業信息服務分析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包括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等。2.2.4農業科技培訓評估農業科技培訓覆蓋面和培訓效果,包括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2.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以下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評估:2.3.1農田水利設施考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包括灌溉排水設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改造、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等。2.3.2農業機械化分析農業機械化水平,包括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2.3.3農業土地整治評估農業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情況,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等。2.3.4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關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包括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田生態保護與恢復、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第3章農村經濟發展狀況3.1農村產業結構調整3.1.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1)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優化,注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供給水平;(2)經濟作物種植結構合理配置,促進特色農產品發展,提高農民收入;(3)養殖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生態養殖,提高畜牧水產養殖業效益。3.1.2農村二、三產業發展(1)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寬農民就業渠道;(2)農村服務業發展,重點推進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3)農村小微企業扶持,鼓勵農民創新創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3.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3.2.1集體資產監管(1)加強集體資產清查,保證集體資產安全;(2)規范集體資產交易,提高集體資產使用效益;(3)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監管制度,保障農民權益。3.2.2集體經濟組織建設(1)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提升組織凝聚力;(2)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農民積極參與;(3)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農民增收。3.3農村金融與保險支持3.3.1農村金融服務(1)優化農村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2)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滿足多樣化金融需求;(3)加大對農村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3.3.2農村保險保障(1)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2)加強農業保險風險防范,提高農業保險賠付效率;(3)推動農村居民保險保障體系建設,提升農村居民風險抵御能力。第4章農民生活改善情況4.1農民收入水平提升4.1.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考察期內,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穩定增長態勢。通過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多元化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提升。4.1.2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積極推動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引導農民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4.1.3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保證農村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助力農民收入水平整體提升。4.2農民生活質量改善4.2.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4.2.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為農民創造宜居生活環境。4.2.3農村消費市場培育激發農村消費潛力,豐富農村消費市場,提升農民消費水平和質量,促進農民生活質量提高。4.3農村教育、醫療與社會保障4.3.1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升農村師資水平,保障農村適齡兒童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4.3.2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改善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保障農民享有公平、可及的醫療服務。4.3.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減輕農民生活壓力。第5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5.1農村生態環境建設5.1.1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1)加強農田生態系統保護,提高農田水土保持能力;(2)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濕地保護等生態修復工程;(3)加強農村水源地保護,保證農村飲水安全;(4)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農村生態平衡。5.1.2生態農業發展(1)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2)發展循環農業,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水平。5.2農村資源節約與利用5.2.1節水灌溉(1)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2)加強灌溉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水資源浪費;(3)實施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調配水資源。5.2.2節能減排(1)提高農村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2)推廣清潔能源,降低農村能源消費對環境的影響;(3)加強農村建筑節能,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5.2.3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1)加強農業廢棄物分類收集、處理和利用;(2)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3)加強農村生物質能源利用,提高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效率。5.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5.3.1農業面源污染防治(1)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掌握污染狀況;(2)推廣農業環保技術,降低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3)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5.3.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1)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處理能力;(2)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減少水環境污染;(3)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長效機制,保證設施穩定運行。5.3.3農村生活垃圾治理(1)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2)加強農村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環保意識;(3)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第6章農村基層治理與組織建設6.1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農村基層治理的基礎,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本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行闡述。6.1.1組織架構農村基層組織應建立健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等組織架構,明確各自職責,形成權責明確、協調有序的組織體系。6.1.2人員配置農村基層組織應優化人員配置,選拔具有較高政治覺悟、業務能力和群眾基礎的人員擔任組織職務,加強培訓,提高隊伍素質。6.1.3制度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應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包括組織生活制度、民主決策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保證組織運行規范、高效。6.1.4服務能力農村基層組織應提高服務能力,積極為村民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6.2農村民主管理制度農村民主管理制度是保障農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以下是關于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的闡述。6.2.1民主決策農村基層組織應實行民主決策,充分聽取村民意見,保障村民在重大事項中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6.2.2村務公開農村基層組織應積極推進村務公開,及時向村民公開組織工作、財務收支、政策落實等情況,接受村民監督。6.2.3民主監督農村基層組織應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村民監督作用,對組織工作和村干部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監督。6.2.4民主管理農村基層組織應推行民主管理,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等方式,引導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6.3農村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農村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障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以下是關于農村社會治安與法治建設的闡述。6.3.1社會治安農村基層組織應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群防群治機制,預防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農村社會秩序。6.3.2法治宣傳農村基層組織應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提高農民法治意識,引導農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6.3.3法律服務農村基層組織應加強法律服務,為農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幫助解決法律問題。6.3.4法治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應推進法治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法治體系,促進農村社會公平正義,保障農民群眾合法權益。第7章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7.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7.1.1完善農村交通網絡(1)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農村公路通達率及路面硬化率;(2)推進農村公共交通事業發展,提高農村客運服務水平。7.1.2農村水利設施建設(1)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2)推進農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灌溉效率。7.1.3農村能源與信息化建設(1)加強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2)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村互聯網覆蓋率和寬帶接入能力。7.2農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7.2.1教育資源配置(1)優化農村學前教育布局,提高農村幼兒園建設水平;(2)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條件;(3)推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7.2.2醫療衛生資源配置(1)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2)推進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衛生人才素質;(3)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居民就醫保障水平。7.2.3社會保障資源配置(1)加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提高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2)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生活保障水平;(3)加強農村殘疾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特殊群體的關愛與服務。7.3農村文化、體育與旅游事業發展7.3.1農村文化建設(1)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文化服務水平;(2)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3)推進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農村居民文明素質。7.3.2農村體育事業(1)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體育服務水平;(2)推廣農村體育項目,豐富農村體育活動;(3)培養農村體育人才,提高農村體育競技水平。7.3.3農村旅游事業(1)加強農村旅游資源開發,提高農村旅游產品質量;(2)完善農村旅游基礎設施,提高農村旅游服務水平;(3)推動農村旅游與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村旅游經濟效益。第8章農村扶貧與鄉村振興8.1貧困地區扶貧開發8.1.1目標任務本節主要闡述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分析當前貧困地區存在的問題,明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方向。8.1.2政策措施(1)落實扶貧政策,加大財政扶貧投入;(2)推進產業扶貧,發揮產業扶貧的帶動作用;(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4)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5)實施生態扶貧,促進綠色發展;(6)深化扶貧協作,凝聚扶貧開發合力。8.1.3考核評估指標(1)貧困人口減少情況;(2)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3)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4)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情況;(5)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落實情況。8.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2.1目標任務本節主要闡述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領域和重點任務,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8.2.2政策措施(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2)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發展鄉村經濟;(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鄉村綠色發展水平;(4)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生活品質;(5)深化農村改革,增強鄉村發展活力;(6)弘揚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明程度。8.2.3考核評估指標(1)農村經濟發展情況;(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3)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情況;(4)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情況;(5)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6)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情況。8.3脫貧攻堅成果鞏固8.3.1目標任務本節主要闡述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目標任務,分析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重要性,明確成果鞏固的工作重點。8.3.2政策措施(1)保持扶貧政策穩定,防止返貧;(2)加強扶貧資產管理,保證扶貧資金安全;(3)深化扶貧扶志,激發內生動力;(4)加強扶貧監測,及時發覺和解決新問題;(5)推進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鄉村振興。8.3.3考核評估指標(1)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情況;(2)脫貧地區經濟發展情況;(3)扶貧政策落實情況;(4)扶貧資金使用情況;(5)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措施實施情況。第9章考核評估指標體系9.1考核評估指標設置9.1.1農業發展指標(1)糧食產量及增長率(2)農業總產值及增長率(3)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9.1.2農村經濟發展指標(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率(2)農村貧困發生率(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4)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占比9.1.3農村社會事業指標(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率(2)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3)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4)農村居民幸福指數9.1.4農村環境保護指標(1)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率(2)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4)農村綠化覆蓋率9.2指標權重與評分方法9.2.1指標權重分配根據各項指標在三農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合理分配權重。各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1)農業發展指標:25%(2)農村經濟發展指標:25%(3)農村社會事業指標:25%(4)農村環境保護指標:25%9.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銷售許可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中文圖書銷售合同
- 湘潭大學興湘學院《密碼學進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臨時活動場所租賃協議2025
- 山東省諸城市市級名校2025屆初三第一次中考適應性統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山東省濟南市濟鋼高中2025年5月月考試卷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三亞學院《工程造價控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孝義市九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定位考試(4月)英語試題含解析
- 遼寧省沈陽市東北育才實驗學校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圖像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11月-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
- 2025年由民政局策劃的離婚協議官方文本模板
- 新時代青年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青春、創新與傳承
- 科技領域實驗室質量控制關鍵技術與方法
- 國土業務知識培訓課件
- 《糖尿病與肥胖》課件
-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高效課堂精研】小說的敘述藝術
- 2024年05月湖南湖南湘江新區農商行社會招考1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服裝設計與工藝基礎知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AI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合同
- 護理MDT多學科聯合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