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優教導學案_第1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優教導學案_第2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優教導學案_第3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優教導學案_第4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優教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干主干梳理zhugan《干主干梳理zhugan知識點一:知識點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背景:二戰結束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與激烈斗爭。背景:二戰結束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與激烈斗爭。內涵:不承認內涵:不承認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意義: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另起爐灶”內涵: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意義: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內涵: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意義: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奠定了基礎。““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內涵:堅定地站在內涵:堅定地站在一邊。意義: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一邊倒”成就: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同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知識點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知識點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①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②①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②1954年,周恩來同印度、緬甸總理發表聯合聲明,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過程過程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②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易錯提醒易錯提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新中國成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體現,但兩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束縛,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知識點三:知識點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背景:朝鮮戰爭停戰后,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目的:為了和平解決背景:朝鮮戰爭停戰后,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目的:為了和平解決和印度支那問題。成果: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日內瓦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的國際會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的國際會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意義意義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目的: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目的: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概況:中國提出“”的方針,推動會議成功。萬隆萬隆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影響影響輕巧識記輕巧識記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深化探究深化探究主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特點主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特點?講史料 史料一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是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精神……——周恩來《新中國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史料二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錦》史料三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毛澤東(1949年)練史料練史料史料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先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這是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作出的重大決策。——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探究探究指出史料中“一邊倒”方針的具體體現和中國共產黨作出這一決策的國內外環境。結合所學知識,論述毛澤東提出三條外交方針的重大意義。練出高分練出高分1.(2014·四川高考)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并取得成功。這些成就()A.消除了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B.體現了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精神C.實現了不結盟外交的政策轉變D.反映了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緩和2.(2014·江蘇高考)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說,如果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由于有眾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國無疑將控制局面,這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反對西方的集團。他希望這次會議開不起來。杜勒斯針對的是()A.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中印會談B.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C.以“求同存異”促進會議成功的萬隆會議D.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聯大”會議3.(2014·廣東高考)在二戰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亞非拉地區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認為這是對新中國“有利的局勢”。基于此判斷,新中國()A.提出“另起爐灶”方針B.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放棄“一邊倒”政策D.堅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方針4.張同冰在《新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回顧》中指出:“1952年開始大學院系調整,撤銷合并了大部分學校的英語系科,德語、法語等語種也被縮減。1952年至1956年間,全國俄文專科學校紛紛建立,綜合性大學俄文系招收人數大幅增加。”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孤立封鎖政策B.新中國推行“一邊倒”外交政策C.受蘇聯大力援助中國與中蘇關系密切影響D.受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5.菲律賓前外長卡洛斯·羅慕洛在談到一次國際會議時說:“周恩來是我去時候的敵人,回來時候的朋友。”其依據在于這次會議()A.號召亞非國家采取團結起來實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B.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C.超越了意識形態并加強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D.使中國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轉機,打開外交新局面

干主干干主干梳理zhugan知識點一:知識點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國民政府、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社會主義陣營、蘇聯知識點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知識點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953知識點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知識點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朝鮮、求同存異深化探究深化探究主題:(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則是在中國革命運動的理論思想指導下產生的,同革命運動后期的實踐及解決的問題有密切聯系。②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等方針,從產生的指導思想和解決的主要問題看,這幾項原則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2)結盟性:“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3)平等性: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基礎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時也在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等外交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講史料:導讀:史料一:史料表明新中國要在獨立平等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間的關系。史料二:史料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平等性。史料三:史料從歷史經驗的角度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必要性。練史料:探究:答案表現:同蘇聯、東歐等國家建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國內外環境:新中國百廢待興,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蘇聯支持新中國,美國敵視新中國。意義: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捍衛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獨立自主地位,確定了新中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格局。練出高分練出高分1.解析A項表述錯誤,當時中國的外交仍受意識形態的嚴重影響。不結盟是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C項20世紀50年代,中美關系仍處于對抗和敵對狀態,故D項表述錯誤。答案B2.解析由“如果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可知,這次會議的與會國僅限于亞非國家,故B項錯誤,C項正確。中國、印度都是亞洲國家,不符合材料中的“亞非國家”,故A項錯誤。D項也不符合題意。答案C3.解析1953年中國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談判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再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故B項正確。A、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故C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