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高考生物【名校地市好題必刷】全真模擬卷(山東卷專用)第一模擬(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1·山東臨沂·一模)科學家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新的DNA結構i-Motif如圖所示,i-Motif由同一DNA鏈上的胞嘧啶在細胞周期的G1期相互結合而成,主要出現在一些啟動子區域和染色體端粒中,此時期DNA正被積極地“讀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i-Motif由單鏈構成,局部四鏈胞嘧啶間形成氫鍵B.DNA被“讀取”是以兩條鏈為模板合成DNA的過程C.i-Motif的形成影響基因轉錄,進而影響蛋白質合成D.研究i-Motif有助于理解DNA結構變化與衰老的關系【答案】B【分析】基因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其中轉錄的條件:模板(DNA的一條鏈)、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和能量;翻譯過程的條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酶、tRNA和能量。【詳解】A、i-Motif由同一DNA鏈上的胞嘧啶在細胞周期的G1期相互結合而成,故i-Motif由單鏈構成,局部四鏈胞嘧啶間形成氫鍵,A正確;B、細胞周期的G1期進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故DNA被“讀取”是以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B錯誤;C、i-Motif的局部四鏈胞嘧啶間形成氫鍵,其形成影響基因轉錄,進而影響蛋白質合成,C正確;D、i-Motif主要出現在一些啟動子區域和染色體端粒中,其形成影響基因轉錄,故研究i-Motif有助于理解DNA結構變化與衰老的關系,D正確。故選B。2.(2020·山東日照·二模)研究發現,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離的核糖體,合成的初始序列為信號序列,當它露出核糖體后,在信號識別顆粒的引導下與內質網膜上的受體接觸,信號序列穿過內質網的膜后,蛋白質合成繼續,并在內質網腔中將信號序列切除。合成結束后,核糖體與內質網脫離,重新進入細胞質。基于以上事實的推測,正確的是()A.核糖體與內質網的結合依賴于生物膜的流動性B.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都是分泌蛋白C.用3H標記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蹤上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D.控制信號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發生突變可能不會影響該蛋白的繼續合成【答案】D【分析】1、核糖體是一種顆粒狀的結構,沒有被膜包裹,在真核細胞中很多核糖體附著在內質網的膜表面,成為附著核糖體,在原核細胞的細胞膜內側也常有附著核糖體,還有些核糖體不附著在膜上,而呈游離狀態,分布在細胞基質內,稱為游離核糖體。2、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進行粗加工→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細胞膜,整個過程還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詳解】A、核糖體由蛋白質和RNA組成,沒有膜結構,所以其和內質網的結合沒有依賴膜的流動性,A錯誤;B、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除了是分泌蛋白外也有結構蛋白,B錯誤;C、如果用3H標記羧基,在氨基酸經過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會脫掉羧基上的H生成水,則無法追蹤,C錯誤;D、根據題干的信息信號序列是引導該蛋白進入內質網腔中,而蛋白質的合成場所在核糖體,所以如果控制信號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發生突變可能不會影響該蛋白的繼續合成,D正確。故選D。【點睛】本題考查細胞器的功能和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以及蛋白質合成的相關知識,在解答D選項時需要結合題干信息,分析出核糖體和內質網功能的不同地方。3.(2021·山東省實驗中學模擬預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反式轉錄激活因子(Tat)蛋白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Ⅰ)基因所編碼的一種反式轉錄激活因子,在HIV復制和HIV感染相關疾病的發生中起重要調控作用。HIV-Tat蛋白具有穿膜特性,能直接穿過磷脂膜,也可以通過胞吞的方式進入細胞內,可攜帶外源性生物學分子進入多種哺乳動物細胞,且不具有細胞毒性。后來,又有科學家發現果蠅的觸角轉錄因子也能直接穿透磷脂膜,進入神經細胞內部并調節神經形態。這些穿膜肽通常是一些由5-30個氨基酸組成的短肽鏈。據上述資料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穿膜肽和生物大分子進入細胞的方式不同,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穿膜肽可以作為載體攜帶一些特定的藥物,定位治療某些疾病C.不同的穿膜肽功能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質的結構具有多樣性D.病毒合成的穿膜肽在穿膜過程中可能與病毒的宿主細胞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答案】B【分析】物質跨膜運輸包括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被動運輸又分為自由擴散、協助擴散;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都是順濃度梯度運輸,都不需要能量;自由擴散不需要載體蛋白質協助,協助擴散需要載體蛋白協助,主動運輸是逆濃度梯度運輸,既需要載體,也需要能量。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是對于小分子或一些離子的運輸,大分子物質運輸通過包吞或胞吐完成,依賴于膜的流動性,需要消耗能量。【詳解】A、穿膜肽可直接穿膜也可以和大分子一樣通過胞吞方式進細胞,但消耗能量,A錯誤;B、由題可知,穿膜肽可攜帶一定的藥物,且蛋白質或多肽分子與受體結合具有特異性,因此可定位治療疾病,B正確;C、蛋白質或多肽分子結構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C錯誤;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沒有核糖體,不能合成多肽膜蛋白質,D譜誤。故選B。4.(2020·山東濰坊·三模)海綿等足蟲棲息在海生海綿的中央腔中,雌蟲的外觀都一樣,雄蟲的形態有大、中、小3種類型,且這3種不同形態的雄蟲會采取不同的生殖對策:大雄蟲傾向于用戰斗來保衛海綿中央腔中的多個雌蟲;中雄蟲會模擬雌蟲,與大雄蟲共處一室;小雄蟲回避大雄蟲并埋伏在其周圍,伺機與雌蟲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蟲的體型差異主要來自一個基因的3個等位基因al、a2、a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三種雄蟲的平均繁殖成功率一定存在顯著差異B.大、中、小雄蟲存在生殖隔離,分屬三個種群C.三種雄蟲具有不同的生殖對策是不同雄蟲間共同進化的結果D.經歷很長時期后,種群中al、a2、a3的基因頻率能保持基本穩定【答案】D【分析】種群是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詳解】A、三種雄蟲的三種生殖對策能相互協調,平均繁殖成功率沒有顯著差異,A錯誤;B、大、中、小雄蟲都能與同一類雌蟲交配繁殖,不存在生殖隔離,屬于一個種群,B錯誤;C、等位基因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大、中、小雄蟲的體型差異主要來自一個基因的3個等位基因al、a2、a3,說明三種雄蟲具有不同的生殖對策是由于基因突變的結果,C錯誤;D、三種雄蟲能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繁殖并將基因傳遞給后代,互不干擾,經歷很長時期后,種群中al、a2、a3的基因頻率能保持基本穩定,D正確。故選D。5.(2021·山東青島·一模)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闡明了抑制劑精確靶向主蛋白酶的作用機制。新冠病毒入侵細胞后,立即合成兩條超長復制酶多肽,復制酶多肽被剪切成多個零件,進一步組裝成龐大的復制轉錄機器,然后病毒才能啟動自身遺傳物質的大量復制。兩條復制酶多肽的剪切要求異常精確,因此病毒自身編碼了一把神奇的“魔剪”——主蛋白酶,主蛋白酶就成為一個抗新冠病毒的關鍵藥靶。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兩條超長復制酶肽是病毒侵入人體后,利用人體細胞內的物質合成的B.主蛋白酶在復制酶多肽上存在多個切割位點,人體中也可能含有該蛋白酶C.該病毒遺傳物質的復制所需要的RNA聚合酶源于兩條超長復制酶多肽D.主蛋白酶與復制酶多肽結合時,主蛋白酶活性中心的空間結構會發生改變【答案】B【分析】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新冠病毒為RNA病毒,RNA復制需要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詳解】A、新冠病毒為RN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需要利用宿主細胞的原料和工具合成自身所需要的物質,所以兩條超長復制酶肽是病毒侵入人體后,利用人體細胞內的物質合成的,A正確;B、由于“主蛋白酶”這把“魔剪”在該RNA病毒的復制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且人體內沒有類似的蛋白質,所以主蛋白酶就成為一個抗新冠病毒的關鍵藥靶,B錯誤;C、由題意可知,新冠病毒入侵細胞后,立即合成兩條超長復制酶多肽,復制酶多肽被剪切成多個零件(如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解旋酶等等),這些零件進一步組裝成龐大的復制轉錄機器,然后病毒才能啟動自身遺傳物質的大量復制,C正確;D、主蛋白酶與復制酶多肽結合時,將復制酶多肽剪切成多個,其空間結構會發生改變,D正確。故選B。6.(2014·山東·一模)某科學興趣小組偶然發現一突變植株,突變性狀是由一條染色體上的某個基因突變產生的(假設突變性狀和野生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為了進一步了解突變基因的顯隱性和在染色體中的位置,設計了雜交實驗方案:利用該株突變雄株與多株野生純合雌株雜交,觀察并記錄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狀和突變性狀的數量,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如果突變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則子代雄株全為突變性狀B.如果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且為顯性,則子代雄株全為野生性狀,雌株全為突變性狀C.如果突變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區段,且為顯性,則子代雌、雄株全為野生性狀D.如果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為顯性,則子代雌、雄株各有一半野生性狀【答案】C【分析】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性狀的基因組合類型稱為基因型。染色體分為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兩種。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表現出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方式稱為伴性遺傳。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基因與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遺傳方式有差別,這是因為不同性別的個體,如XY型,雌性和雄性的常染色體組成相同,性染色體組成不同,雌性為XX,雄性為XY,而基因又在染色體上,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隨著染色體的分離而進入不同的配子中。【詳解】A、如果突變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則親本的基因型為XYA和XX,子代中雄株全為突變性狀,雌株全為野生性狀,A正確;B、如果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且為顯性,則親本的基因型為XAY和XaXa,子代中雄株(XaY)全為野生性狀,雌株(XAXa)全為突變性狀,B正確;C、如果突變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區段,且為顯性,則親本中雌株的基因型為XaXa,根據題中信息“突變性狀是由其一條染色體上的某個基因突變產生的”,則該株突變雄株的基因型為XAYa或XaYA,若該株突變雄株的基因型為XAYa,則后代雄株(XaYa)全為野生性狀,雌株(XAXa)全為突變性狀;若該株突變雄株的基因型為XaYA,則后代雄株(XaYA)全為突變性狀,雌株(XaXa)全為野生性狀,C錯誤;D、如果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為顯性,則親本的基因型為Aa和aa,子代中雌雄植株都有一半是野生性狀,一半是突變性狀,D正確。故選C。7.(2020·山東·濟寧一中模擬預測)學家分離出兩個蛙心進行心臟灌流實驗,蛙心2的神經被剝離,蛙心1的神經未被剝離,實驗處理及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實驗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質應接近蛙的內環境B.電刺激蛙心1的神經之前,兩個蛙心的收縮頻率基本一致C.蛙心1的電信號可以直接傳遞給蛙心2改變其節律D.受到電刺激的蛙心1神經產生了抑制蛙心2收縮的化學物質【答案】C【詳解】由于離體的蛙心需要保證其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給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當于蛙心細胞生活的內環境,A正確;兩個離體的蛙心在實驗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同,所以它們的收縮頻率應是基本一致的,B正確;由于連接兩個蛙心的是導管,所以蛙心1的電信號不可以直接傳遞給蛙心2,C錯誤;電刺激蛙心1的神經,通過測頻儀器得到的兩個蛙心的收縮頻率對比,蛙心2的收縮頻率跟隨變慢,說明蛙心1接受刺激產生的興奮不僅自身受到產生某種抑制性化學物質使其收縮強度變慢,還隨任氏液流到蛙心2,引起蛙心2的收縮強度也變慢,D正確。8.(2020·山東·模擬預測)正常人體靜脈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誘導胰島素分泌呈“雙峰曲線”,兩個峰分別代表胰島素分泌的第一時相和第二時相(基線指24小時胰島細胞持續分泌的微量胰島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0~5min內胰島素可能來自胰島B細胞中之前貯存的B.胰島素分泌量增加會降低組織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血糖調節過程中,胰島素的作用結果會反過來影響胰島素的分泌D.第二時相胰島素的分泌是神經—體液共同調節的結果,該過程有下丘腦參與【答案】B【分析】據圖分析可知,在維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可分為兩個時相:第一時相是血糖升高開始3-5min,胰島B細胞貯存的胰島素釋放,第二時相是血糖升高15min后,胰島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島素合成并釋放。【詳解】A、據圖分析可知,0~5min內胰島素可能來自胰島B細胞中之前貯存的,A正確;B、胰島素的作用是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轉化和利用,胰島素分泌量增加會提高組織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錯誤;C、血糖調節過程中,當血糖濃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即胰島素的作用結果會反過來影響胰島素的分泌,C正確;D、機體對血糖調節方式為神經-體液調節,下丘腦是血糖調節中樞,D正確;故選B。【點睛】血糖調節中,高血糖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另一方面通過神經細胞傳入下丘腦,通過傳出神經作用于胰島B細胞,胰島B細胞作為效應器分泌胰島素。故血糖調節方式為神經-體液調節。9.(2021·山東省實驗中學二模)植物側芽的生長受IAA及其他物質的共同影響。以豌豆完整植株為對照進行以下實驗:實驗一:分組進行去除頂芽、去頂并在切口涂抹IAA處理,定時測定側芽長度,實驗結果見圖1;實驗二:用14CO2飼喂葉片,測定去頂8h時側芽附近14C放射性強度和IAA含量,實驗結果見圖2。有關以上實驗分析錯誤的是()A.頂芽合成的IAA通過主動運輸方式向下運輸,IAA是傳遞信息的分子B.圖1中32h時Ⅲ組側芽長度明顯小于Ⅱ組的原因是Ⅲ組側芽生長素濃度過高C.圖2中b組側芽附近14C信號強度較高的原因是去頂后往側芽分配的光合產物增多D.分析圖1、圖2可知,去頂8h時Ⅰ組側芽附近的IAA濃度大于Ⅲ組【答案】D【分析】由題目可知:1、IAA是植物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分子,頂芽合成的IAA通過主動運輸方式向下。2、綜合兩個實驗的數據推測,去頂8h時Ⅰ組和Ⅲ組側芽附近的IAA濃度關系為:Ⅰ組大于Ⅲ組;去頂8h時Ⅱ組側芽長度明顯大于Ⅰ組,很可能是生長素濃度降低,抑制生長。【詳解】A、IAA是植物激素,是植物體內傳遞信息的分子,其運輸方式是極性運輸,即從形態學上端運輸至形態學下端,其本質是一種主動運輸,所以頂芽合成的IAA通過主動運輸方式向下運輸,IAA是傳遞信息的分子,A正確;B、圖1中去頂32h時,Ⅲ組側芽長度明顯小于Ⅱ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導致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過高,起到抑制作用,B正確;C、圖二中b兩組側芽附近14C信號強度高,,而14C來自于光合作用的原料CO2,說明去頂后往側芽分配的光合產物增多,C正確;D、由圖2可知,去頂8h時,I組和Ⅱ組側芽附近IAA濃度相等;又由實驗一圖可知,Ⅱ組和Ⅲ組側芽長度相等,故可推測此時I組和Ⅲ組側芽附近IAA濃度相等,D錯誤。故選D。10.(2021·山東濟寧·二模)化感作用指植物通過分泌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影響。制備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本地物種葛藤和雞矢藤的葉片水提液(供體),分別處理三種植物幼苗(受體),然后計算化感作用效應指數R(R=處理組干重/空白對照組干重—1)。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化感作用存在于種內和種間B.入侵植物薇甘菊易形成集群分布C.雞矢藤對其他物種生長均表現抑制性D.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因索之一【答案】C【分析】生物的種間關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競爭、寄生。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分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現特征是鑲嵌性。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叫做種群的空間特征。種群的空間特征有集群、隨機、均勻等分布狀態。根據題意分析,植物通過向外分泌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的影響,包括種間和種內。效應指數R=處理值/對照值-1,則當R>0時,起促進作用,R<0時,起抑制作用。【詳解】A、從最后一組實驗結果可知,雞矢藤葉水提液均降低3種幼苗的化感作用,說明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種間和種內,A正確;B、由圖可知,薇甘菊的化感作用效應指數R更大,說明薇甘菊更適合生長,因此呈現集群分布,B正確;C、對比前兩組實驗,雞矢藤對薇甘菊生長表現為抑制,對葛藤生長表現為促進,C錯誤;D、從實驗可以觀察到,化感作用對不同生物的影響不同。因此,化感作用影響群落的演替,D正確。故選C。11.(2021·山東煙臺·二模)下表是對某荒地中一個由植物、田鼠和鼬3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其中GP表示生物體同化量,NP表示生物體貯存能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單位:KJ·m-2·a-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食物鏈環節未利用GPNPR植物210.69×109248.28×109211.43×10936.85×109田鼠1.85×106736.88×10625.12×106711.76×106鼬232.79×1055.44×105227.35×105A.從圖中數據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B.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絕大部分是以熱能散失C.二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3.16%,不符合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D.據圖推測以鼬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較大捕食范圍才能維持種群的延續【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捕食關系的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從表中可知,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48.28×109,表中顯示能量流動的特點是逐級遞減的,輸入某一營養級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詳解】A、圖中植物的NP(表示生物體貯存能量211.43×109)有一部分流向下一個營養級,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還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9),所以從圖中數據可以得出植物的NP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個營養級利用,A正確;B、表中數據顯示田鼠的GP為736.88×106,其中呼吸消耗R為711.76×106,鼬的GP為232.79×105,其中呼吸消耗R為227.34×105,可見,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絕大部分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散失,B正確;C、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的特點,上下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一般在10%~20%,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該營養級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圖中田鼠到鼬的傳遞效率為232.79×105/736.88×106×100%=3.16%,不是每個營養級的所有生物,也符合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傳遞規律,C錯誤;D、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的特點,營養級越多損耗的能量越多,所以據圖推測以鼬為主要食物的捕食者需較大捕食范圍才能得到足夠的能量維持種群的延續,D正確。故選C。12.(2021·山東聊城·二模)與啤酒、葡萄酒并稱世界三大古酒的黃酒是中國特產,即墨老酒是黃酒中的珍品,按照“黍米必齊、曲孽必時,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熾必潔、火劑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古遺六法)釀制而成。下列關于我國傳統黃酒發酵的敘述,錯誤的是()A.黃酒中的酒精是糖類經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代謝產物B.“曲蘗”指釀造老酒的酵母菌,在釀造黃酒過程中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C.“湛熾必潔”為消除雜菌對釀酒過程的影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D.“火劑必得”的目的是大火升溫,保持高溫是促進酵母菌無氧呼吸釀酒的前提【答案】D【分析】1、果酒的制作離不開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生物,在有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無氧條件下,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溫度是酵母菌生長和發酵的重要條件,20℃左右,酒精發酵時,一般將溫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發酵過程當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著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2、參與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陳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當氧氣、糖源都充足時,醋酸菌將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當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為乙醛,再將乙醛變為醋酸。3、接種微生物常用的方法:①平板劃線法:通過接種環在瓊脂固體培養基表面連續劃線的操作,將聚集的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表面。②稀釋涂布平板法:將駿業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然后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分別涂布到瓊脂固體培養基的表面,進行培養。【詳解】A、黃酒中的酒精是糖類經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代謝產物,因為酵母菌無氧呼吸的產物是酒精,正確;B、在黃酒制作過程中同樣需要酵母菌先進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而后經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據此可推測,“曲蘗”,即釀造老酒的酵母菌,在釀造黃酒過程中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B正確;C、避免雜菌污染是釀酒過程中的必要措施,因此,“湛熾必潔”為消除雜菌對釀酒過程的影響而采取的主要措施,C正確;D、“火劑必得”是指控制適宜的溫度保證酵母菌發酵所需,通常為18~25℃,D錯誤。故選D。13.(2021·山東煙臺·三模)普洱茶“渥堆”為普洱茶的發酵過程,是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潮水”(噴灑適量水分)后“渥堆”,在黑曲霉、青霉、根霉、酵母菌等微生物產生的胞外酶、代謝產生的熱量和茶葉水分濕熱作用的協同下,使茶葉發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促成了普洱茶風味及良好品質的形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潮水”的目的是增加茶葉含水率,為微生物的繁殖創造條件B.“渥堆”過程容易聞到酒香,主要是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的結果C.“渥堆”過程中定期翻堆的目的只是為了降低堆子的溫度D.普洱回甘味覺,可能是因為微生物產生的纖維素酶能降解茶葉中的纖維,增加了茶葉中單糖、二糖的含量【答案】C【分析】1、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大量的能量;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釋放少量的能量;2、酶具有專一性,在C1酶、CX酶的作用下,纖維素分解形成纖維二糖,纖維二糖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詳解】A、“潮水”即噴灑適量水分的目的是增加茶葉含水率,為微生物的繁殖創造條件,A正確;B、渥堆過程容易聞到酒香,說明有酒精的形成,這是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的結果,B正確;C、溫度、溫度、通氣情況可能會影響渥堆過程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進而影響普洱茶的品質,“渥堆”過程中定期翻堆的目的是降低堆子的溫度,增大通氣量等,C錯誤;D、普洱回甘味覺,而纖維素沒有甜度,可能是因為微生物產生的纖維素酶能降解茶葉中的纖維,增加了茶葉中單糖、二糖的含量,D正確。故選C。14.(2022·山東·一模)2014年11月一個經單細胞基因組測序進行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出生。該嬰兒的母親患有常染色體單基因顯性遺傳病,而其外祖父和父親均表現正常。科研人員對分離得到的第一極體進行了基因組擴增,并完成了測序,從而推測出與該極體來自同一初級卵母細胞的卵細胞不含致病基因,最終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獲得了健康嬰兒。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在自然生育條件下,該夫婦的孩子的患病概率是50%B.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無需提取大量細胞的DNA來進行C.完成了基因組測序的極體中含有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D.上述基因組測序中測定了24條染色體上的DNA序列【答案】D【分析】1、假設“相關基因用A、a表示”,則正常的基因組成是aa,患病的基因組成是AA或Aa。2、人類基因組計劃需要測定22條常染色體和X、Y染色體上的堿基序列,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可幫助人們通過遺傳分析進行遺傳病風險預測和預防。【詳解】A、由題意可知,該嬰兒的母親是患者,其外祖父是正常人,則母親的基因型為Aa,父親是正常人,基因型為aa,故在自然生育條件下,該夫婦的孩子的患病概率是50%,A正確;B、進行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時,可先從單細胞中獲取相關DNA,再將得到的DNA進行多聚酶鏈式反應擴增,就可得到大量DNA片段,故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無需提取大量細胞的DNA來進行,B正確;C、由A的分析可知,該嬰兒的母親是患者,為雜合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一個卵原細胞會形成A:a=1:1的兩種子細胞,通過測序已知,卵細胞不含致病基因,則與該卵細胞來自同一初級卵母細胞的極體中應含有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C正確;D、在女性體內細胞中,常染色體是一樣的,性染色體也是相同的,科研人員對第一極體進行了測序,第一極體是經過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含有23條染色體,即22條常染色體和X染色體,故上述基因組測序中測定了23條染色體上的DNA序列,D錯誤。故選D。15.(2021·山東肥城·三模)抗PD-L1單克隆抗體能與癌細胞膜表面的PD-L1特異性結合,因而具有治療某些癌癥的作用。如下圖是制備抗PD-L1單克隆抗體的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提取的脾B淋巴細胞有多種,是因為一種病原體可以誘導產生多種B淋巴細胞B.多孔玻璃板中的細胞為B淋巴細胞和鼠瘤細胞的融合細胞C.圖中細胞集落a-d既能大量繁殖,又能產生抗體D.圖中細胞集落a可用于擴大化培養生產抗PD-L1單克隆抗體【答案】B【分析】單克隆抗體的制備:(1)制備產生特異性抗體的B淋巴細胞:向免疫小鼠體內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從小鼠脾內獲得相應的B淋巴細胞。(2)獲得雜交瘤細胞:①將鼠的骨髓瘤細胞與脾細胞中形成的B淋巴細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選擇培養基篩選出雜交瘤細胞,該雜種細胞既能夠增殖又能產生抗體。(3)克隆化培養和抗體檢測。(4)將雜交瘤細胞在體外培養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內增殖。(5)提取單克隆抗體:從細胞培養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詳解】A、一種病原體上一般會有多個抗原位點,機體進行體液免疫時會產生多種B淋巴細胞,A正確;B、多孔玻璃板中的細胞有三種融合細胞,即B淋巴細胞和鼠瘤細胞的融合細胞、B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融合細胞,鼠瘤細胞和鼠瘤細胞的融合細胞,B錯誤;C、圖中a-d是經過篩選的雜交瘤細胞,所以既能大量繁殖,又能產生抗體,C正確;D、圖中細胞集落a與PD-L1抗原反應呈陽性,說明能夠產生特異性抗體,可以用于擴大化培養生產抗PD–L1單克隆抗體,D正確。故選B。二、不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3分,選對但選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16.(2021·山東煙臺·三模)植物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TIPs)是運輸水分子的通道,可使水分子順濃度梯度進行跨膜運輸。研究發現TIPs在植物細胞內只分布在液泡膜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TIPs具有專一性,不能輸送氨基酸、無機鹽等物質B.破壞TIPs的結構,不影響同一細胞中葉綠體的光合作用C.土壤溶液濃度偏高時,液泡膜上TIPs的數量可能會減少D.用熒光染料標記TIPs可實現對植物細胞中液泡位置的定位【答案】AD【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液泡膜上的水通道蛋白(TIPs)是運輸水分子的通道,可使水分子順相對含量的梯度進行跨膜運輸”,說明水分子的運輸方式可以是協助擴散;“TIPs在植物細胞內只分布在液泡膜上,可作為標記物用于識別不同植物或組織”,說明用熒光染料標記TIPs可實現對液泡位置的定位。【詳解】A、“水通道蛋白(TIPs)是運輸水分子的通道”,不能輸送其他物質,A正確;B、水通道蛋白(TIPs)是運輸水分子的通道,水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若破壞TIPs的結構,會導致水分子進入細胞發生障礙,直接影響同一細胞中葉綠體的光合作用,B錯誤;C、土壤溶液濃度偏高時,會導致根細胞吸水困難,為應對這種逆境,液泡膜上TIPs數量可能增加,C錯誤;D、“TIPs在植物細胞內只分布在液泡膜上,可作為標記物用于識別不同植物或組織”,說明用熒光染料標記TIPs可實現對液泡位置的定位,D正確。故選AD。17.(2021·山東淄博·三模)馬鈴薯野生種具有抗病、抗逆等優良性狀,馬鈴薯栽培種由于長期無性繁殖致使種質退化。下圖為利用馬鈴薯野生種改進馬鈴薯栽培種的技術路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馬鈴薯栽培種和馬鈴薯野生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B.新品種1的育種原理為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C.獲得新品種2的育種方法可能是植物體細胞雜交D.過程①用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過程②可用秋水仙素處理【答案】ABCD【分析】分析圖示:過程①為花藥離體培養,過程②為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過程③為雜交育種,過程④需要用到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使染色體加倍。【詳解】A、馬鈴薯栽培種(4n)和馬鈴薯野生種(2n)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兩者雜交之后后代是3n不育,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B、新品種1的育種過程是馬鈴薯栽培種4n和倍增馬鈴薯野生種4n通過雜交育種產生,其原理是基因重組。而倍增馬鈴薯野生種4n又是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加倍而來,原理為染色體數目變異,B正確;C、獲得新品種2的育種方法可能是植物體細胞雜交,也可能是先雜交后進行秋水仙素處理,C正確;D、過程①為花藥離體培養,用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將花藥細胞培養成單倍體。過程②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使染色體數目加倍,D正確。故選ABCD。18.(2021·山東淄博·三模)下丘腦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刺激腺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于腎上腺,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反過來也能影響垂體和下丘腦,減弱它們的分泌活動。醛固酮是一種小分子、脂溶性腎上腺皮質激素,它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后與細胞內受體結合,再進入細胞核,經過一系列反應,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對腎小管腔中Na+的重吸收。據此,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醛固酮的分泌過程存在分級調節,也存在反饋調節B.醛固酮在腎上腺皮質細胞中的核糖體上合成C.醛固酮可直接進入細胞核并影響基因的表達D.醛固酮可參與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調節【答案】AD【分析】1、根據題意可知,下丘腦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刺激腺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于腎上腺,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因此下丘腦通過垂體管理腎上腺,體現了分級調節;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反過來也能影響垂體和下丘腦,減弱它們的分泌活動,體現了負反饋調節機制。2、醛固酮是一種脂溶性小分子激素,進入靶細胞的方式是自由擴散,說明醛固酮的受體存在于細胞內,醛固酮與細胞內受體結合,再進入細胞核,調控核基因的表達過程,進而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對Na+的重吸收。【詳解】A、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醛固酮的分泌過程既存在分級調節,也存在反饋調節,A正確;B、醛固酮是一種小分子、脂溶性腎上腺皮質激素,化學本質不是蛋白質,因此不是在腎上腺皮質細胞中的核糖體上合成的,B錯誤;C、由題意可知,醛固酮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后與細胞內受體結合,再進入細胞核,啟動相關核基因的表達,醛固酮不能直接進入細胞核,C錯誤;D、醛固酮可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對腎小管腔中Na+的重吸收,參與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調節,D正確。故選AD。19.(2021·山東省實驗中學二模)小麥秸稈是一種常見的農業廢棄物,為了解決秸稈降解難題某科研團隊將我省當年收獲的小麥秸稈切割成小段,于6月下旬開始分別進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種方式的處理,3次重復,每隔15天檢測一次秸稈腐解殘留量,結果見下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翻耕土埋是利用秸稈的合理方法,此過程未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B.土壤中的空氣和水分等條件有利于多種微生物對秸稈的分解C.如果將處理開始時間延遲30天,則最終秸稈殘留量均高于圖中數據D.由堆放、水泡2條曲線可以推測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厭氧型微生物【答案】ABC【分析】1、由圖可知土埋方式下殘留物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該方式是還田后合理的處理方式。2、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體外有機物分解和體內細胞呼吸作用,土壤中一定的空氣和水分條件有利于細胞呼吸。3、如果處理時間提前,則處理期間的平均溫度比原處理的平均溫度要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強,故秸稈的殘留量會呈現下移趨勢。【詳解】A、由圖可知,土埋方式秸稈殘留量最少,即分解最快,因此是利用秸稈的合理方法。能量多級利用是原本直接流向分解者的,可以再度被利用,如肥料原本直接回田,通過沼氣池微生物發酵將一部分能量轉換為沼氣讓人們]再次利用,而此過程未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A正確;B、微生物對秸稈的分解包括體外有機物分解和體內呼吸作用,土壤中的空氣和水分等條件有到于細胞呼吸,B正確;C、將處理開始時間延遲30天,即時間由6月下旬—10月初變成7月下旬—11月初,整個過程溫度將變低,溫度影響酶的活性,導致分解速率變慢,最終秸稈殘留量均高于圖中數據,C正確;D、由堆放、水泡2條曲線可以推測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厭氧型微生物,D錯誤。
故選ABC。20.(2021·山東肥城·三模)將某種細菌接種到裝有10mL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后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a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種群增長曲線為“S”型,且種群數量為a/2時種群增長最快B.若接種量增加一倍,K值將增大C.為防止培養過程中雜菌的污染,應在培養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D.可以稀釋涂布平板法對其進行計數,不需要顯微鏡觀察【答案】BC【分析】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線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沒有最大值,而題干中酵母菌總數達到a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說明酵母菌種群增長曲線為S型,a為環境容納量,當種群數量為a/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詳解】A、由分析可知,該細菌種群增長曲線為S型,在種群數量為a/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A正確;B、若在10mL培養液中接種細菌的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間沒有發生改變,營養物質也沒有增加,因此K值不會增大,但能縮短達到K值的時間,B錯誤;C、為防止培養過程中雜菌的污染,可進行無菌操作,但不能在培養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會抑制細菌的生長,C錯誤;D、稀釋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菌體的計數,由于計數的是肉眼可見的菌落,因此,不需要顯微鏡觀察,D正確。故選BC。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21.(2021·山東濰坊·三模)果蠅的灰身(B)對黑身(b)為顯性,長翅(D)對殘翅(d)為顯性。正常果蠅的眼色為暗紅色,是由朱砂色(f)和褐色(g)疊加形成的,朱砂色眼基因f和褐色眼基因g不發生交叉互換。上述基因都位于2號染色體上。研究表明,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位置相距非常遠的兩對等位基因,與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的比例很接近而難以區分。在減數分裂時,雌果蠅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交叉互換,而雄果蠅則不會發生。回答下列問題:(1)控制眼色的基因(F/f、G/g)在遺傳時遵循___________定律,該定律的實質是___________。(2)用一只基因型為FfGg的雄果蠅與一只眼色為___________雌果蠅進行測交實驗,若結果顯示為褐色眼:朱砂色眼=1:1,則雄果蠅中基因的位置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生物小組成員利用基因型為DdBb的雌雄果蠅進行雜交實驗,探究控制體色和翅型的基因是否在染色體上相距非常遠。①基因型為DdBb的雄果蠅正常體細胞中,控制翅型和圖1體色基因可能的位置情況請在圖中表示出來___________。(注意:圖不一定全部使用)②若控制翅型和體色的基因相距非常遠,則親本中雌果蠅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約為_____________。③若雜交后子代的分離比為_____________,則可以證實控制翅型和體色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相距非常遠。(4)用一對剛毛雌雄果蠅交配后,子代雌果蠅剛毛︰截毛=149:1,而雄果蠅中剛毛︰截毛=74:76。對于截毛雌果蠅的出現,生物小組成員做出如下假設:假設一:該雌果蠅發生基因突變;假設二:該雌果蠅生活的環境改變導致性狀改變。請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產生截毛雌果蠅的原因___________(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答案】基因的分離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開,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獨立地遺傳給后代暗紅色基因f、G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基因F、g位于另外一條同源染色體上DB:Db:dB:db=1:1:1:12:1:1或5:1:1:1方案一:將該雌果蠅與剛毛雄果蠅雜交,將子代在正常環境下培養,觀察子代雄果蠅的表現型及比例。若子代雄果蠅中出現剛毛,則是該雌果蠅生活的環境導致的性狀改變;若子代雄果蠅均為截毛,則是該雌果蠅發生了基因突變;方案二:將該雌果蠅與截毛雄果蠅雜交,將子代在正常環境下培養,觀察子代果蠅的表現型及比例。若子代果蠅中出現剛毛,則是該雌果蠅生活的環境導致的性狀改變;若子代果蠅均為截毛,則是該雌果蠅發生了基因突變【分析】由題意可知,控制果蠅體色、翅型及眼色的基因都位于2號染色體,則這些基因均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詳解】(1)根據題文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F/f、G/g)都位于2號染色體上,則控制眼色的基因(F/f、G/g)在遺傳時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開,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獨立地遺傳給后代。(2)測交是指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根據題意,ffgg表現為暗紅色,故用一只基因型為FfGg的雄果蠅與一只眼色為暗紅色的雌果蠅(ffgg)進行測交實驗。若結果顯示為褐色眼(Ffgg):朱砂色眼(ffGg)=1:1,根據控制眼色的基因(F/f、G/g)都位于2號染色體上,由于暗紅色的雌果蠅(ffgg)只能產生基因型為fg雌配子,則基因型為FfGg的雄果蠅產生的雄配子為Fg:fG=1:1,故雄果蠅中基因的位置關系為:基因f、G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基因F、g位于另外一條同源染色體上。(3)①根據題意,D/d、B/b都位于2號染色體上,在減數分裂時,雄果蠅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不會發生交叉互換,故基因型為DdBb的雄果蠅正常體細胞中,控制翅型和體色的基因可能的位置情況有:兩個顯性基因D、B位于一條染色體上,兩個隱性基因d、b位于另一條染色體上;或者是每條染色體上各含有一個顯性基因(D、b)和一個隱性基因(d、B),如圖所示:。②根據題意,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位置相距非常遠的兩對等位基因,與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的比例很接近。且在減數分裂時,雌果蠅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交叉互換,所以若控制翅型和體色的基因相距非常遠,則親本中雌果蠅DdBb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約為DB:Db:dB:db=1:1:1:1。③本題采用逆推法,根據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位置相距非常遠的兩對等位基因,與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的比例很接近。在減數分裂時,雌果蠅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交叉互換,而雄果蠅則不會發生。所以若控制翅型和體色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相距非常遠,則基因型為DdBb的雌果蠅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DB:Db:dB:db=1:1:1:1,基因型為DdBb的雄果蠅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Db:dB=1:1或DB:db=1:1,則雜交后子代的分離比為2:1:1或5:1:1:1。(4)根據題意,一對剛毛雌雄果蠅交配后,子代出現截毛,說明剛毛為顯性性狀,截毛為隱性性狀,且截毛主要存在于子代雄果蠅中,說明控制剛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為探究截毛雌果蠅出現的原因是由于基因突變還是環境改變引起,可以采取以下方案:方案一:將該雌果蠅與剛毛雄果蠅雜交,將子代在正常環境下培養,觀察子代雄果蠅的表現型及比例。若子代雄果蠅中出現剛毛,則是該雌果蠅生活的環境導致的性狀改變;若子代雄果蠅均為截毛,則是該雌果蠅發生了基因突變;方案二:將該雌果蠅與截毛雄果蠅雜交,將子代在正常環境下培養,觀察子代果蠅的表現型及比例。若子代果蠅中出現剛毛,則是該雌果蠅生活的環境導致的性狀改變;若子代果蠅均為截毛,則是該雌果蠅發生了基因突變。【點睛】本題考查基因的分離定律及實質、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等,學會分析實驗設計思路、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等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2.(2020·山東省實驗中學模擬預測)熱性驚厥(FC)是指當患兒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導致體溫在38~40℃時發生的驚厥。與小兒腦發育不成熟、神經細胞結構簡單、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不平衡等有關。分析回答問題。(1)當機體發熱時,神經細胞的代謝增強,中樞神經系統處于過度興奮狀態,使高級神經中樞______產生強烈的放電,患兒全身或局部出現肢體抽搐等現象。(2)腦中約60~70%的突觸利用谷氨酸作為主要的神經遞質,患兒高熱時神經細胞會釋放大量的谷氨酸,下圖為其部分調節過程示意圖。①大量的谷氨酸與突觸后膜上的A受體結合,促進大量Ca2+進入細胞內,激活__________進而產生過量的NO,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同時使神經與肌膜對_________通透性增高引發動作電位,導致驚厥發作。②正常生理狀態下,當細胞內Ca2+過多時,通過_________(結構)逆濃度將過多的Ca2+排出,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經細胞衰老或死亡。(3)長期的反復發生的FC可移行為癲癇(EP),通過對156例FC患兒的腦電圖(EEG)進行分析,得到FC的臨床與EEG分析如下表所示。有關分析正確的是____________。體溫/℃FC發作EEG檢查年齡/歲≤38.5>38.5首次反復二周內二周后≤3>3EEB正常例數101017427456510011EEG異常例數1530243134112817合計251319858797712828①首次發作體溫越低,FEG異常率越高②FC患兒年齡越大,EEG異常檢出率越低③若二周后EEG檢查仍然異常,則需進一步治療以避免FC可能移行為EP④減少長期的反復發生的FC對EP的預防有一定的價值【答案】大腦皮層一氧化氮合酶鈉離子鈣泵①③④【分析】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具體傳遞過程為:興奮以電流的形式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小泡釋放遞質(化學信號),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產生膜電位(電信號),從而將興奮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體溫調節: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變化的刺激→傳入神經→體溫調節中樞→傳出神經→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詳解】(1)當機體發熱時,神經細胞的代謝增強,中樞神經系統處于過度興奮狀態,使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產生強烈的放電,患兒全身或局部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縮,即出現肢體抽搐等現象。(2)①分析圖示可知,大量谷氨酸(神經遞質)以胞吐的方式從突觸前膜釋放后,與突觸后膜上的A受體結合,促進大量Ca2+進入細胞內,Ca2+激活了一氧化氮合酶促進精氨酸轉化為NO的過程,過量的NO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或痙攣;同時使神經與肌膜對鈉離子通透性增高,使得鈉離子大量內流引發動作電位的產生,導致驚厥發作。②正常生理狀態下,當細胞內Ca2+過多時,通過鈣泵可逆濃度梯度將過多的Ca2+運出細胞,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經細胞衰老或死亡。(3)①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知,首次發作體溫≤38.5℃,EFG正常的有10例,而EFG異常的有15例,體溫>38.5℃的,EFG正常的有101例,而EFG異常的有30例,因此首次發作體溫越低,EEG異常率越高,①正確;②分析表中數據可知,FC患兒年齡≤3歲的,EFG正常的100例,異常的28例,而FC患兒年齡>3歲的,EFG正常的11例,異常的17例,因此FC患兒年齡越大,EEG異常檢出率越高,②錯誤;③根據表中數據可知,若二周后EEG檢查仍然異常,則需進一步治療以避免FC可能移行為EP,③正確;④根據表中數據FC的發作和二周前后EFG的檢測情況可知,減少長期的反復發生的FC對EP的預防有一定的價值,④正確。故選①③④。【點睛】本題以熱性驚厥為入手點,考查神經調節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掌握興奮產生的機理和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把握神經遞質的釋放和作用過程,能夠識圖和分析表中的數據獲取有效信息,結合題意分析解決問題,并學會構建知識框架和對知識進行延伸,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23.(2021·北京朝陽·二模)塞罕壩歷史上曾是一片綠洲,由于大肆砍伐,綠洲逐漸變成了樹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蕪之地。1962年,國家批準在塞罕壩建立機械化林場,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建成了林地面積108.6萬畝的全國最大的人工林場,成為了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1)對森林進行適度的采伐并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破壞,這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________穩定性。然而,大肆砍伐則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原因是_____。(2)塞罕壩地區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氣溫-1.4℃。若你是林場建設者,人工造林時在樹種選擇方面應注意什么(請答出兩點)?___________。(3)重建人工林生態系統后,野生動植物也隨之增多,原因是:_________。(4)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北落葉松天然更新一直是塞罕壩機械林場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人員就此問題進行了研究。①對森林中華北落葉松幼苗數量進行調查,可以采用_________法。②對不同林分密度的華北落葉松幼苗年齡和株數進行調查后,得到如下結果:注:林分密度是指調查區域內單位面積成年華北落葉松的株數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齡和株數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_________,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結果表明,林分密度為_________株/hm2的區域華北落葉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5)塞罕壩林場提出了“以育為主,育護改造相結合,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理念,兼顧社會、經濟、自然三方效益,這主要體現了生態工程建設的__________原理。【答案】抵抗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穩定性)具有一定限度選擇當地原有物種;選擇耐寒性強的物種大量的林木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創造了條件樣方林分密度450>750>1050株/hm2林分密度較小時,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進幼苗生長450整體性【分析】整體性原理的理論基礎為社會、經濟、自然構成復合系統,其意義為統一協調各種關系,保障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實例為林業建設中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關系問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抵抗力穩定性:①含義: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②規律: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枃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反之則越高。恢復力穩定性:①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②與抵抗力穩定性的關系:往往相反。【詳解】(1)由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穩定性,所以對森林進行適度的采伐并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破壞。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穩定性)具有一定限度,所以大肆砍伐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2)生物與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在人工造林時,在樹種選擇方面應盡量選擇當地原有物種、選擇耐寒性強的物種,以使其能適應當地環境。(3)重建人工林生態系統后,由于大量的林木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創造了條件,所以野生動植物也隨之增多。(4)①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應采用樣方法。②林分密度是指調查區域內單位面積成年華北落葉松的株數,據圖可知,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齡和株數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林分密度450>750>1050株/hm2。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林分密度較小時,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進幼苗生長。圖示結果表明,林分密度為450株/hm2的區域華北落葉松年齡小的數量多,為增長型,其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5)塞罕壩林場提出了“以育為主,育護改造相結合,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理念,兼顧社會、經濟、自然三方效益,根據分析可知,這主要體現了生態工程建設的整體性原理。【點睛】本題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工程的原理等知識,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4.(2020·北京朝陽·二模)研究人員用粗糙脈孢菌對有性生殖過程中同種基因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粗糙脈孢菌的菌絲體每個細胞核中具有1個染色體組(n)。有性生殖時,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n)后,兩個分生孢子融合成為合子(2n),合子減數分裂產生4個單倍體核(n),之后經過一系列過程發育為新的子代菌絲體(n)。(1)若某菌絲體的基因型是A,另一菌絲體的基因型是a,在不考慮變異的情況下,二者雜交產生的后代菌絲體的基因型為_________種,比例為_________。(2)將2個A基因(存在于一個DNA分子上)同時轉入A基因缺失的菌株中,將轉基因菌株與A基因缺失菌株進行雜交。雜交后代均未出現A基因所決定的表現型。對親本菌體及減數分裂產生的4個單倍體核對應的后代進行A基因及表現型檢測,結果如下所示。①根據圖1結果可以看出,后代1、2各自的左右兩條帶的電泳結果不同,表明_________;右側的條帶中,后代1、2與轉A基因親本不同,表明后代中A基因_________。②后代3、4均未出現A基因決定的表現型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3)親本1與親本2雜交,對親本菌體及某一合子產生的4個單倍體核對應的后代進行A基因及表現型檢測(處理和檢測方法與(2)相同)。親本菌體中的基因分布及檢測結果如下圖2所示(親本1與親本2所示兩條染色體相同)。①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包括_________之間交叉互換,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等。若僅考慮染色體的上述行為,不考慮其他變異情況,同時所有基因均可正常表達,理論上二者后代會出現_________基因型,均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出現A基因決定的性狀。②據圖2可知,實際二者雜交時,在后代中來自親本_________的A基因沒有發生改變。雜交后每個合子產生的后代為有A基因表現型∶無A基因表現型為1∶1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4)綜合上述可以推測,在_________情況下后代中會出現基因發生改變的現象。【答案】21∶1其DNA片段的核苷酸被某種基團修飾出現突變在減數分裂時A基因未被分配到后代3、4對應的單倍體核中,所以后代3、4未出現A基因決定的表現型四分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4種能2親本1的A基因出現了突變和被某種基團修飾的現象,改變后的基因不能控制A基因的相應表型。而親本2的A基因沒有發生變化且經減數分裂分配給了四個單倍體核中的兩個,這樣的兩個單倍體核發育而成的后代出現A基因決定的表現型2個(多個)相同的A基因同時出現在分生孢子中【分析】該題主要結合了減數分裂和粗糙脈孢菌特殊的增殖方式來考察學生對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以及配子的生成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培訓招生策劃方案
- 鋼筋購銷合同協議書
- 銀行委托支付協議書
- 到診所兼職執業協議書
- 車間安全保密協議書
- 迪拜鋼琴轉讓協議書
- 高空吊繩安全協議書
- 車位物業代銷協議書
- 一方放棄房子權協議書
- 運輸公司買賣協議書
- 2025年公共營養師考試的重點知識回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監理工程師職業能力測試卷:建筑工程監理質量管理試題卷
- 軟件開發設計模式試題及答案
- 醫生的個人成長經歷自傳范文
- 帶狀皰疹知識
- 2025-2030納米銀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全媒體運營師運營管理技能試題及答案
-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育
- 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與質量提升研究
- 餐飲企業員工工資標準
-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