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生物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有關細胞中的物質或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A.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不會參與細胞間的信息傳遞B.蛋白質功能多樣是由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和空間結構決定的C.細胞代謝離不開酶的作用,酶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D.核仁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答案〗C〖祥解〗蛋白位于細胞膜外側,起識別、潤滑等功能,在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具有總要重要,可以與某些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而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詳析】A、糖蛋白位于細胞膜外側,起識別、潤滑等功能,在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具有總要重要,可以與某些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而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A錯誤;B、蛋白質功能多樣是由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和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不同決定的,B錯誤;C、細胞代謝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發揮作用是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酶是催化劑,和無機催化劑一樣,都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C正確;D、細胞核是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D錯誤。故選C。2.甘蔗葉肉細胞產生的蔗糖進入伴胞細胞有共質體和質外體途徑,分布如下圖中①②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質外體pH因H+-ATP酶的作用而持續降低B.圖中細胞間可通過途徑①的通道進行信息交流C.圖中轉運蛋白在行使功能時自身構象會發生變化D.加入呼吸抑制劑將影響蔗糖進入伴胞細胞的運輸速率〖答案〗A〖祥解〗自由擴散的方向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不需轉運蛋白和能量;協助擴散的方向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需要轉運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動運輸的方向是從低濃度向高濃度,需要載體和能量等。【詳析】A、H+在H+-ATP酶的作用下運出細胞,但會在蔗糖-H+同向運輸器的作用下再進入細胞中,故質外體的pH是相對穩定的狀態,A錯誤;B、高等植物細胞間可以形成通道,細胞間可通過通道進行信息交流,B正確;C、由圖可知,圖中轉運蛋白均為載體蛋白,載體蛋白擁有能與被運載物結合的特異的受體結構域,該結構域對被運載物有較強的親和性,在被運載物結合之后,載體蛋白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使得結合了被運載物的結構域向生物膜另一側打開,轉運結束后恢復其原有結構,C正確;D、加入呼吸抑制劑會抑制細胞呼吸,影響ATP的生成,從而影響H+-ATP酶轉運H+,進而影響細胞對蔗糖的吸收,D正確。故選A。3.細胞衰老的原因有復制性衰老(生理因素引起的細胞分裂能力減退最終消失)、應激性衰老(外界環境各種刺激導致細胞壽命縮短)和發育程序性衰老(生命體在胚胎時期就開始的衰老)等。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染色體端粒隨DNA復制縮短促使細胞衰老屬于復制性衰老B.紫外線照射引起的自由基過多促使細胞衰老屬于應激性衰老C.胚胎期相關基因表達促使細胞衰老屬于發育程序性衰老D.應激性衰老和發育程序性衰老均不利于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答案〗D【詳析】A、染色體端粒隨DNA復制縮短促使細胞衰老屬于復制性衰老,為生理因素引起的細胞分裂能力減退最終消失,A正確;B、紫外線照射引起的自由基過多促使細胞衰老屬于外界環境各種刺激導致細胞壽命縮短,這為應激性衰老,B正確;C、生命體在胚胎時期就開始的衰老屬于發育程序性衰老,C正確;D、發育程序性衰老有利于細胞的自然更新,有利于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D錯誤。故選D。4.傳統栽培的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基因組復雜,其紫莖與綠莖互為相對性狀,純合紫莖RRRR與純合綠莖rrrr雜交獲得F1,下列敘述不支持“F1植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的推測的是()A.F1植株與綠莖雜交,F2中紫莖所占比例為5/6B.F1植株產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為Rr的配子的比例為2/3C.F1植株間相互授粉,F2中紫莖∶綠莖的比例為35∶1D.切取F1植株地下塊莖繁殖,F2馬鈴薯植株全為紫莖〖答案〗D〖祥解〗紫莖與綠莖互為相對性狀,純合紫莖RRRR與純合綠莖rrrr雜交獲得F1(RRrr),F1植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則RRrr產生的配子種類和比例為1/6RR、4/6Rr、1/6rr。【詳析】A、若F1植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則RRrr產生的配子種類和比例為1/6RR、4/6Rr、1/6rr,F1植株測交結果為5/6紫莖,A正確;B、F1(RRrr)產生的配子種類和比例為1/6RR、4/6Rr、1/6rr,B正確;C、F1(RRrr)產生的雌雄配子種類和比例都為1/6RR、4/6Rr、1/6rr,F1植株自交結果為35/36紫莖,1/36綠莖,C正確;D、F1(RRrr)塊莖繁殖為無性繁殖,不發生減數分裂過程,D錯誤。故選D。5.基因表達過程中存在著復雜的調控機制。下列有關人體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系,描述正確的是()A.一個人體內不同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往往不同,其根本原因是DNA不同B.人白化癥狀的產生表明基因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C.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同時后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對身高也有影響D.吸煙可能會導致人體細胞內DNA甲基化水平升高,這種變化不會遺傳給后代〖答案〗C【詳析】A、人體中的各種細胞來自同一個受精卵,基因組成是相同的,之所以會出現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分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A錯誤;B、白化病是由于細胞中編碼酪氨酸酶的基因異常引起的,該酶異常導致人體不能合成黑色素,從而表現出白化癥狀,這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進而間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B錯誤;C、表型由基因型和環境共同決定,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同時后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對身高也有影響,C正確;D、吸煙可能會導致人體細胞內DNA甲基化水平升高,這是表觀遺傳現象,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D錯誤。故選C。6.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比較解剖學證據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B.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決定了種群進化方向,也決定了群落演替方向C.遺傳平衡種群世代間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基因庫也不會發生改變D.藍細菌改變了早期地球的大氣成分進而促進了好氧生物的發展,屬于協同進化〖答案〗D〖祥解〗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詳析】A、化石證據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A錯誤;B、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意味著發生了進化,而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B錯誤;C、遺傳平衡種群世代間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但基因庫指的是種群中所有個體包含的全部基因,因而會發生改變,C錯誤;D、藍細菌改變了早期地球的大氣成分進而促進了好氧生物的發展,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相互選擇中共同進化和發展的過程,屬于協同進化,D正確。故選D。7.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處理方法等都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用低倍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質層的位置B.“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若先在計數室上滴加培養液再蓋蓋玻片,可能導致計算結果偏低C.“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可先設計一組梯度較大的預實驗,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D.“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和“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均用到了酒精,其濃度和作用均不同〖答案〗B〖祥解〗酒精是生物實驗常用試劑之一,如檢測脂肪實驗中需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和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實驗中都需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對材料進行解離;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需用無水酒精來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實驗中可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進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鑒定中可以體積分數為95%的冷酒精進一步純化DNA等。【詳析】A、“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用低倍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質層的位置,A正確;B、如果先滴加菌液,再加蓋玻片(壓滴法),容易使菌液沾到計數平臺兩側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層水膜而使蓋片不能完全落在支持柱上。蓋玻片由于液滴的表面張力作用而未能嚴密的蓋到計數板表面上,使計數室內的體積增大,計數結果將偏高,B錯誤;C、“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可先設計一組梯度較大的預實驗,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同時也可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可行性,C正確;D、“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實驗中用到了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作用是洗去浮色,“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用到了體積分數為95%酒精,作用是與鹽酸配置解離液,兩個實驗中酒精的濃度和作用均不同,D正確。故選B。8.人“惡心一嘔吐”的機制大致是:當胃腸道遭受腸毒素入侵后,分布在腸道上皮的腸道內分泌細胞——腸嗜鉻細胞被激活并釋放大量5~羥色胺,腸嗜鉻細胞周圍的迷走神經感覺末梢通過響應5-羥色胺來接收病原入侵的重要情報,這一信息通過迷走神經傳到腦干孤束核Tacl+神經元,Tacl+神經元釋放激肽,一方面激活“厭惡中樞”,產生與“惡心”相關的厭惡性情緒;另一方面激活腦干的呼吸中樞,通過調節負責膈肌和腹肌同時收縮的神經元,引發嘔吐的運動行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5-羥色胺作用于迷走神經感覺末梢,可引起神經沖動B.食用變質食物后,與“惡心”相關的厭惡性情緒產生于腦干C.食用變質食物后引發嘔吐的反射弧中,膈肌和腹肌屬于效應器D.通過抑制與合成激肽相關的基因表達,能夠抑制“惡心—嘔吐”〖答案〗B〖祥解〗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感覺是在大腦皮層上產生的。【詳析】A、由題干中腸嗜鉻細胞周圍的迷走神經感覺末梢通過響應5-羥色胺來接收病原入侵的重要情報,這一信息通過迷走神經傳到腦干孤束核Tacl+神經元,所以5-羥色胺作用于迷走神經感覺末梢,可引起神經沖動,A正確;B、感覺是在大腦皮層形成的,所以食用變質食物后,與“惡心”相關的厭惡性情緒產生于大腦皮層,B錯誤;C、食用變質食物后引發嘔吐的反射弧中,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所以膈肌和腹肌屬于效應器,C正確;D、腦干孤束核Tacl+神經元接收到迷走神經傳來的信息,并通過釋放激肽來傳導信息,進而引起惡心、嘔吐行為,據此可知,抑制腦干孤束核Tac1+神經元中接受迷走神經釋放的神經遞質受體的基因的表達,或抑制與合成激肽相關的基因的表達,都能夠抑制“惡心—嘔吐”,D正確。故選B。9.動植物激素的發現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有關激素或其類似物應用的敘述正確的是()A.胚胎工程中可使用性激素類藥物處理雌性個體使其超數排卵B.調節種子萌發的過程中,赤霉素促進萌發,脫落酸抑制萌發C.植物生長調節劑可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適當使用可提高作物產量D.農田中可使用性外激素誘捕雄性害蟲,通過提高死亡率來控制蟲害〖答案〗B〖祥解〗激素類藥物就是以人體或動物激素(包括與激素結構、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機物)為有效成分的藥物。【詳析】A、促性腺激素能促進性腺活動,可促進優良母畜超數排卵,A錯誤;B、調節種子萌發的過程中,赤霉素促進萌發,脫落酸抑制萌發,B正確;C、植物生長調節劑只是作為信息分子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不可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C錯誤;D、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可破壞其種群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害蟲種群的出生率,達到控制害蟲種群數量的目的,D錯誤。故選B。10.HPV16是導致宮頸癌的高危型病毒,我國實行自愿接種HPV疫苗的政策。HPV16侵入人體后的一些變化以及相關反應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HPV16和細胞①為B細胞的激活提供信號B.HPV16變異的主要來源是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C.多次接種HPV疫苗能實現有效的免疫治療D.細胞①②③都能識別、攝取、呈遞抗原,引起免疫應答〖答案〗A〖祥解〗據圖可知,HPV16進入人體后可引發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細胞①是輔助性T細胞,細胞②是細胞毒性T細胞,細胞③是漿細胞,物質A是細胞因子,物質B是抗體。【詳析】A、由圖可知,細胞①是輔助性T細胞,HPV16和B細胞接觸是激活B細胞的第一個信號,輔助性T細胞表面特定的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是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A正確;B、HPV16是病毒,病毒無細胞結構,沒有染色體,變異類型只有基因突變,B錯誤;C、疫苗屬于抗原,能引起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注射HPV疫苗可以進行免疫預防,不能進行免疫治療,C錯誤;D、由圖可知,細胞①是輔助性T細胞,細胞②是細胞毒性T細胞,細胞③是漿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可識別抗原,漿細胞不能識別抗原,D錯誤。故選A。11.為研究植物生長素(IAA)和赤霉素(GA)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科研人員用擬南芥進行相關研究,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中正確的是()A.兩種激素對根和莖都表現出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濃度過高時抑制生長B.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同一種器官的促進作用不可能相同C.據圖可知,生長素和赤霉素的作用效果都受其濃度的影響D.橫放的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b,對根生長的促進作用較弱〖答案〗C〖祥解〗據圖分析:IAA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不同濃度的GA促進了根或莖的生長。【詳析】A、據圖可知,赤霉素沒有表現出濃度過高時抑制生長的特點,A錯誤;B、作一條與橫坐標平行的直線與生長素曲線有兩個交點,這兩個交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不同,但促進作用是相同的,B錯誤;C、橫坐標的含義是植物激素的濃度,縱坐標的含義是對植物器官生長的影響,所以據圖可知無論是生長素還是赤霉素,其作用效果都受濃度的影響,C正確;D、橫放的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b,對根的生長有抑制作用,D錯誤。故選C。12.圖1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燒毀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的生物量變化(b點為發生火災的時間)。圖2為研究人員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相關的生態調查,在無遷入、遷出的情況下,繪制的某昆蟲種群的λ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在森林遭受大火前后喬術一直是該群落中的優勢物種B.圖1中b-f段說明大火后的森林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C.圖2中昆蟲在第1-5年種群數量增長方式是“J”形增長D.圖2中第10年和第20年昆蟲數量相等且數量最大〖答案〗C〖祥解〗分析圖2,λ﹥1時,種群數量增長,λ=1時,種群數量不變,λ<1時,種群數量會減少。【詳析】A、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b、c之間喬木的生物量不是最大,不屬于優勢物種,A錯誤;B、大火后的森林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錯誤;C、由于圖2中第1-5年的λ值沒有變化且大于1,所以該段時間內種群數量增長方式是“J”形增長,C正確;D、根據λ的含義可知,圖2中第10年時昆蟲種群數量達到最大,第10-20年期間種群數量一直在減小,D錯誤。故選C。13.如圖表示桑基魚塘生態系統局部能量流動,圖中字母代表相應的能量。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圖中B表示桑樹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圖中的C可表示桑樹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C.如果C1表示蠶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則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圖中D1/D可以表示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答案〗D〖祥解〗輸入每營養級的能量去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該營養級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則用于該營養級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現存的生物體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最高營養級生物除外)。【詳析】A、據圖可知,圖中B是桑樹總光合作用散失的能量,可表示桑樹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正確;B、C是凈光合作用,是總光合減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可表示桑樹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確;C、D表示蠶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現存的生物體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據圖可知,如果C1表示蠶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則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確;D、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圖中D/A可表示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故選D。14.農戶開展“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模式,蝦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蟲、雜草和有機廢棄物,還能松動田泥,稻田能為蝦提供餌料和良好的生活環境,稻在水中長,蝦在稻邊游,實現了糧漁雙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蝦清除田中的雜草、害蟲及有機廢棄物,屬于消費者B.稻田中的水稻長勢有高有低,構成了稻田的垂直結構C.蝦的排泄物可以肥田,這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D.這種模式加快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答案〗C〖祥解〗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垂直結構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詳析】A、蝦清除田中的雜草、害蟲及有機廢棄物,屬于消費者和分解者,A錯誤;B、長勢有高有低的水稻屬于同一種群,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C、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是指通過系統設計實現不斷循環,使前一個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地被后一個環節利用,減少整個生產環節“廢物”的產生,故蝦的排泄物可以肥田,這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C正確;D、該模式能調整能量流動關系,加快了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但能量是單向流動的不能循環,D錯誤。故選C。15.我國歷史上就有釀酒的傳統,《詩經》有云:“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記錄了古人用新鮮稻米釀酒,以求延年益壽的習俗。米酒釀造主要包括蒸米、拌酒曲、發酵三步,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霉菌和酵母菌都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B.利用霉菌產生的淀粉酶可將稻米中的淀粉水解C.發酵產生酒精時需對發酵裝置進行密封處理D.腐乳的發酵也需要酵母菌參與但不需要霉菌參與〖答案〗D〖祥解〗葡萄酒制作過程中,將裝配好的發酵瓶放在25℃~30℃環境條件下發酵,當發酵瓶中停止出現氣泡,表示發酵完畢。若發酵過程溫度高于30℃,則需及時采取降溫措施,主要為了防止影響酒的風味。【詳析】A、霉菌和酵母菌都屬于真菌,它們都是真核生物,細胞中都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A正確;B、霉菌參與的糖化作用是指利用霉菌產生的淀粉酶將淀粉水解,從而為酵母菌發酵提供葡萄糖,B正確;C、酒精是通過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所以發酵產生酒精時需對發酵裝置進行密封處理,C正確;D、制作腐乳需要酵母菌、霉菌等多種微生物參與,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D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在光下葉綠體中的C5能與CO2反應形成C3;當CO2/O2比值低時,C5也能與O2反應形成C2等化合物。C2在葉綠體、過氧化物酶體和線粒體中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完成光呼吸過程。上述過程在葉綠體與線粒體中主要物質變化如圖1。光呼吸將已經同化的碳釋放,且整體上是消耗能量的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反應①是______過程。(2)與光呼吸不同,以葡萄糖為反應物的有氧呼吸產生NADH的場所是______和______。(3)我國科學家將改變光呼吸的相關基因轉入某種農作物野生型植株(WT),得到轉基因株系1和2,測定凈光合速率,結果如圖2、圖3。圖2中植物光合作用CO2的來源除了有外界環境外,還可來自______和______(填生理過程)。7—10時株系1和2與WT凈光合速率逐漸產生差異,原因是______。據圖3中的數據______(填“能”或“不能”)計算出株系1的總光合速率,理由是______。(4)結合上述結果分析,選擇轉基因株系1進行種植,產量可能更具優勢,判斷的依據是______。〖答案〗(1)CO2的固定(2)①.細胞質基質②.線粒體基質(3)①.光呼吸②.呼吸作用③.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7—10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與WT相比,株系1、株系2因轉基因,增強了總光合速率,降低了光呼吸強度④.不能⑤.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細胞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在圖3中,能看到凈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但無法得知光呼吸速率(4)與株系2與WT相比,轉基因株系1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小問1詳析】在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過程中,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與C5結合形成兩個C3,這個過程稱作CO2的固定,故反應①是CO2的固定過程。【小問2詳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以葡萄糖為反應物的有氧呼吸產生NADH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小問3詳析】由圖1可知,在線粒體中進行光呼吸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光合作用CO2的來源除了有外界環境外,還可來自光呼吸、呼吸作用。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7—10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與WT相比,株系1、株系2因轉基因,增強了總光合速率,降低了光呼吸強度。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細胞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隨著CO2濃度增加,光合速率增加,光呼吸速率減弱,圖3中有凈光合速率,該參數已知。當CO2濃度為0時,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進行呼吸作用,此時凈光合速率是個負值,取正后相當于呼吸速率,圖3曲線雖然沒有與縱軸相交,但稍微延長即可見其與縱軸將交于-10的點,因此呼吸速率也可以大致確定。但公式中的最后一項參數光呼吸速率隨CO2的變化完全未知,導致總光合速率無法計算。【小問4詳析】由圖2、圖3可知,與株系2與WT相比,轉基因株系1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因此選擇轉基因株系1進行種植,產量可能更具優勢。17.基因定位是指基因所屬的染色體以及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測定,可以借助果蠅(2n=8)雜交實驗進行基因定位。請回答下列問題:(1)摩爾根利用果蠅雜交實驗,首次證明了______。(2)現有Ⅲ號染色體的三體野生型和某隱性突變型果蠅進行雜交實驗,雜交過程如圖。①圖中三體(Ⅲ)野生型個體2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性母細胞有______條染色體。②若F2的果蠅表型及比例為______時,能夠確定該隱性突變的基因位于Ⅲ號染色體上。(3)果蠅缺刻翅是由染色體上某個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具有純合致死效應,雄性個體中不存在缺刻翅個體,則缺刻翅果蠅的變異類型屬于______。缺刻翅果蠅與正常翅果蠅雜交得F1,F1雌雄交配得F2,F2翅型、性別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答案〗(1)基因位于染色體上(2)①.8或10②.野生型:隱性突變型=5:1(3)①.染色體(結構)變異(或缺失)②.缺刻翅雌蠅:正常翅雌蠅:正常翅雄蠅=1:3:3〖祥解〗三體是某一對同源染色體比正常細胞多一條,其它同源染色體數正常,減數分裂時三條同源染色體中的兩條分向一極,剩余的另一條分向另一極,因此形成的配子中一半是多一條染色體的異常配子。【小問1詳析】摩爾根的果蠅眼色遺傳實驗首次將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小問2詳析】①圖中三體(III)野生型個體2含有9條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細胞中,一個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含姐妹染色單體),另一個細胞含有5條染色體(含姐妹染色單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著絲粒斷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因此一個細胞內含有8條染色體,一個細胞內含有10條染色體,故圖中三體(III)野生型個體2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性母細胞有8或10條染色體。②若該隱性基因(設為a)在Ⅲ號染色體上,則親本隱性突變體1的基因型為aa,三體野生型的基因型為AAA,子一代三體野生型基因型為AAa,與隱性突變體1(aa)雜交,由于AAa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為AA:a:Aa:A=1:1:2:2,因此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aa:Aa=1:1:2:2,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隱性突變型=5:1。【小問3詳析】果蠅缺刻翅是由染色體上某個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由于缺失的片段導致基因數量減少,因此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或缺失)。根據雄性個體中不存在缺刻翅個體,說明缺失片段的遺傳與性別相關,故推測缺失片段應位于X染色體上,由于DNA片段缺失具有純合致死效應,則缺刻翅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X0X和正常翅果蠅XY,雜交得F1,F1中雌、雄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X0X、XX、XY,比例為1:1:1,產生的雌配子為X0:X=1:3,產生的雄配子為X:Y=1:1,故F1個體自由交配得F2,則F2的基因型及表型和比例為缺刻翅雌蠅(X0X):正常翅雌蠅(XX):正常翅雄蠅(XY):X0Y(致死)=1:3:3。18.針灸是中醫針法和灸法的總稱,其中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科研人員以小鼠為實驗材料,開展了探究針法治療疾病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的實驗:用低強度電針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穴位時,發現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活性增強,減輕了炎癥反應,有關過程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低強度電針刺激足三里時,感覺神經元膜外的電位變化是______,興奮從感覺神經元只能單向傳遞到延髓處的神經元的原因是______。(2)迷走神經是從腦干發出的參與調節內臟活動的神經,其屬于______(填“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腎上腺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作用于腸巨噬細胞,屬于______(填“神經”“體液”或“神經-體液”)調節。(3)脂多糖(LPS)是一種細菌毒素,當其進入動物血液后,會刺激腸巨噬細胞釋放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因子,引起炎癥反應。此時,用低強度電針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促使______通路活性增強,促進腎上腺分泌______,抑制腸巨噬細胞______,從而減輕炎癥反應。(4)科研人員探究針刺穴位對肥胖者下丘腦食欲中樞的影響,發現連續一段時間每天針刺“后三里”、“內庭”兩穴適當時間,能抑制攝食中樞的興奮性和提高飽食中樞的興奮性,從而使肥胖者體重減輕。請完善實驗思路并預期實驗結果。實驗思路:選取生理狀態、體重相同的肥胖大鼠若干只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甲組作為實驗組,每天______;乙組作為對照組,不做處理。針刺一段時間后檢測兩組大鼠攝食中樞、飽食中樞放電頻率,并在相同條件下飼養一段時間,測量大鼠的體重。預期結果:實驗組大鼠針刺后攝食中樞______,飽食中樞放電頻率高于對照組,且體重______。〖答案〗(1)①.正電位→負電位②.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2)①.外周②.體液(3)①.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②.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③.釋放TNF-α(4)①.針刺大鼠的“后三里”、“內庭”兩穴適當時間②.放電頻率低于對照組③.低于對照組【小問1詳析】低強度電針刺激足三里時,感覺神經元產生興奮,由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變為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所以膜外的電位變化為正電位→負電位。由于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上,因此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小問2詳析】外周神經系統分布在全身各處,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它們都含有傳入神經(感覺神經)和傳出神經(運動神經),迷走神經是從腦干發出的參與調節內臟活動的神經,其屬于外周神經系統。腎上腺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作用于腸巨噬細胞,是激素發揮作用的過程,屬于體液調節。【小問3詳析】分析圖可知,脂多糖(LPS)是一種細菌毒素,當其進入動物血液后,會刺激腸巨噬細胞釋放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因子,引起炎癥反應。此時,用低強度電針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促使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活性增強,促進腎上腺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抑制腸巨噬細胞釋放TNF-α,從而減輕炎癥反應。【小問4詳析】由題意可知,本實驗是為了驗證“連續一段時間每天針刺“后三里”、“內庭”兩穴適當時間,能抑制攝食中樞的興奮性和提高飽食中樞的興奮性,從而使肥胖者體重減輕”,因此本實驗實驗設計思路為:選取生理狀態相同的肥胖大鼠若干只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為實驗組,處理方式為連續一段時間每天針刺大鼠的“后三里”、“內庭”兩穴適當時間;乙組不做處理作為對照組,在針刺后檢測兩組大鼠攝食中樞、飽食中樞放電頻率,相同條件下飼養一段時間,測量大鼠的體重。預期實驗結果:實驗組大鼠針刺后攝食中樞放電頻率低于對照組,飽食中樞放電頻率高于對照組,且體重低于對照組。19.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淺水區域,生存著大量動植物,是一類重要的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某濕地中部分生物的營養關系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調查該濕地中鲇魚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該濕地中鲇魚與野鴨的關系是______。調查鲇魚的生態位,主要的研究內容有______。(2)在分析“水生植物→草魚→野鴨”食物鏈時,測得一年中流經野鴨的能量為20KJ,流經草魚的能量為1000KJ,并不符合能量流動10%-20%的傳遞效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濕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等對光信號非常敏感,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才會開花。挺水植物接收光信號的物質主要是______,上述現象說明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作用是______。(4)在對受污染后的濕地進行修復時,專家組選擇了凈化能力較強的多種水生植物并進行合理布設,同時考慮節省投資和維護成本,該做法主要遵循了生態工程建設的______原理。〖答案〗(1)①.標記重捕法②.捕食與競爭③.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因為草魚體內的能量不僅流入野鴨體內,還有部分的能量流入鷺,而野鴨體內的能量也不僅僅來自于草魚,還來自于其他生物(3)①.光敏色素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4)自生、整體〖祥解〗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小問1詳析】調査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時常用標記重捕法,故調查該濕地中鲇魚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由圖可以看出,野鴨捕食鲇魚,并且兩者都捕食鯽魚,所以該濕地中鲇魚與野鴨的關系是捕食與競爭;調查鲇魚的生態位,主要的研究內容有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小問2詳析】測得一年中流經野鴨的能量為20KJ,流經草魚的能量為1000KJ,并不符合能量流動10%-20%的傳遞效率,原因是草魚體內的能量不僅流入野鴨體內,還有部分的能量流入鷺,而野鴨體內的能量也不僅僅來自于草魚,還來自于其他生物【小問3詳析】挺水植物接收光信號的物質主要是光敏色素,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才會開花,上述現象說明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小問4詳析】在對受污染后的濕地進行修復時,專家組選擇了凈化能力較強的多種水生植物并進行合理布設,體現了自生原理,同時考慮節省投資和維護成本,體現了整理原理。20.為加速轉基因奶牛的繁育,科學家通過轉基因技術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奶牛體細胞,通過核移植技術和早期胚胎培養技術對此轉基因奶牛進行克隆生產,過程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現在,常用PCR特異性快速擴增目的基因,PCR反應需要提供DNA模板,2種引物,4種脫氧核苷酸和______酶,該酶活性需要______激活。PCR經過______過程,完成一輪循環。(2)在基因表達載體構建的過程中,需將目的基因插入到載體的______之間,標記基因的作用是______。(3)在對含有人生長激素基因的奶牛體細胞進行培養時,細胞增殖的方式是______。奶牛體細胞增殖表現出細胞貼壁的特點,傳代培養時需要多次用______酶處理。(4)形成重組細胞時,應選用______期的卵母細胞。將重組細胞培養成的重構胚移入受體母牛后,該母牛生出的犢牛并不是100%對供體的復制,原因是______。對該奶牛進行克隆的原理是______。〖答案〗(1)①.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②.Mg2+③.變性→復性→延伸(2)①.啟動子和終止子②.便于重組DNA分子的篩選(3)①.有絲分裂②.胰蛋白酶(4)①.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②.生物的性狀受細胞核基因和細胞質基因共同控制(去核的卵母細胞提供了部分質基因)③.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祥解〗PCR反應需要提供的是:DNA模板,

2種引物,4種脫氧核苷酸和TaqDNA聚合酶,反應過程包括變性→復性→延伸。【小問1詳析】PCR反應需要提供的是:DNA模板,

2種引物,4種脫氧核苷酸和TaqDNA聚合酶,且TaqDNA聚合酶需要Mg2+激活,擴增過程中,需將4種脫氧核苷酸依次加到引物的3'端,重復多次。PCR反應過程包括變性→復性→延伸。【小問2詳析】基因表達載體構建的過程中,需將目的基因插入到載體的啟動子和終止子之間,載體上需要有標記基因,便于重組DNA

分子的篩選。【小問3詳析】體細胞的增殖方式為有絲分裂,若對體細胞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出現接觸抑制,則需更換培養基進行傳代培養,該過程需要多次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小問4詳析】形成重組細胞時應選用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細胞,將重組細胞培養成的重構胚移入受體母牛后,該母牛生出的犢牛并不是100%對供體的復制是因為生物的性狀受細胞核基因和細胞質基因共同控制,(去核的卵母細胞提供了部分質基因)。克隆的原理是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學業水平監測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有關細胞中的物質或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A.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不會參與細胞間的信息傳遞B.蛋白質功能多樣是由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和空間結構決定的C.細胞代謝離不開酶的作用,酶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D.核仁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答案〗C〖祥解〗蛋白位于細胞膜外側,起識別、潤滑等功能,在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具有總要重要,可以與某些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而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詳析】A、糖蛋白位于細胞膜外側,起識別、潤滑等功能,在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具有總要重要,可以與某些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而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A錯誤;B、蛋白質功能多樣是由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和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不同決定的,B錯誤;C、細胞代謝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發揮作用是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酶是催化劑,和無機催化劑一樣,都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C正確;D、細胞核是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D錯誤。故選C。2.甘蔗葉肉細胞產生的蔗糖進入伴胞細胞有共質體和質外體途徑,分布如下圖中①②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質外體pH因H+-ATP酶的作用而持續降低B.圖中細胞間可通過途徑①的通道進行信息交流C.圖中轉運蛋白在行使功能時自身構象會發生變化D.加入呼吸抑制劑將影響蔗糖進入伴胞細胞的運輸速率〖答案〗A〖祥解〗自由擴散的方向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不需轉運蛋白和能量;協助擴散的方向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需要轉運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動運輸的方向是從低濃度向高濃度,需要載體和能量等。【詳析】A、H+在H+-ATP酶的作用下運出細胞,但會在蔗糖-H+同向運輸器的作用下再進入細胞中,故質外體的pH是相對穩定的狀態,A錯誤;B、高等植物細胞間可以形成通道,細胞間可通過通道進行信息交流,B正確;C、由圖可知,圖中轉運蛋白均為載體蛋白,載體蛋白擁有能與被運載物結合的特異的受體結構域,該結構域對被運載物有較強的親和性,在被運載物結合之后,載體蛋白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使得結合了被運載物的結構域向生物膜另一側打開,轉運結束后恢復其原有結構,C正確;D、加入呼吸抑制劑會抑制細胞呼吸,影響ATP的生成,從而影響H+-ATP酶轉運H+,進而影響細胞對蔗糖的吸收,D正確。故選A。3.細胞衰老的原因有復制性衰老(生理因素引起的細胞分裂能力減退最終消失)、應激性衰老(外界環境各種刺激導致細胞壽命縮短)和發育程序性衰老(生命體在胚胎時期就開始的衰老)等。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染色體端粒隨DNA復制縮短促使細胞衰老屬于復制性衰老B.紫外線照射引起的自由基過多促使細胞衰老屬于應激性衰老C.胚胎期相關基因表達促使細胞衰老屬于發育程序性衰老D.應激性衰老和發育程序性衰老均不利于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答案〗D【詳析】A、染色體端粒隨DNA復制縮短促使細胞衰老屬于復制性衰老,為生理因素引起的細胞分裂能力減退最終消失,A正確;B、紫外線照射引起的自由基過多促使細胞衰老屬于外界環境各種刺激導致細胞壽命縮短,這為應激性衰老,B正確;C、生命體在胚胎時期就開始的衰老屬于發育程序性衰老,C正確;D、發育程序性衰老有利于細胞的自然更新,有利于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D錯誤。故選D。4.傳統栽培的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基因組復雜,其紫莖與綠莖互為相對性狀,純合紫莖RRRR與純合綠莖rrrr雜交獲得F1,下列敘述不支持“F1植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的推測的是()A.F1植株與綠莖雜交,F2中紫莖所占比例為5/6B.F1植株產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為Rr的配子的比例為2/3C.F1植株間相互授粉,F2中紫莖∶綠莖的比例為35∶1D.切取F1植株地下塊莖繁殖,F2馬鈴薯植株全為紫莖〖答案〗D〖祥解〗紫莖與綠莖互為相對性狀,純合紫莖RRRR與純合綠莖rrrr雜交獲得F1(RRrr),F1植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則RRrr產生的配子種類和比例為1/6RR、4/6Rr、1/6rr。【詳析】A、若F1植株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后平均分配且隨機移向細胞兩極,則RRrr產生的配子種類和比例為1/6RR、4/6Rr、1/6rr,F1植株測交結果為5/6紫莖,A正確;B、F1(RRrr)產生的配子種類和比例為1/6RR、4/6Rr、1/6rr,B正確;C、F1(RRrr)產生的雌雄配子種類和比例都為1/6RR、4/6Rr、1/6rr,F1植株自交結果為35/36紫莖,1/36綠莖,C正確;D、F1(RRrr)塊莖繁殖為無性繁殖,不發生減數分裂過程,D錯誤。故選D。5.基因表達過程中存在著復雜的調控機制。下列有關人體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系,描述正確的是()A.一個人體內不同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往往不同,其根本原因是DNA不同B.人白化癥狀的產生表明基因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C.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同時后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對身高也有影響D.吸煙可能會導致人體細胞內DNA甲基化水平升高,這種變化不會遺傳給后代〖答案〗C【詳析】A、人體中的各種細胞來自同一個受精卵,基因組成是相同的,之所以會出現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分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A錯誤;B、白化病是由于細胞中編碼酪氨酸酶的基因異常引起的,該酶異常導致人體不能合成黑色素,從而表現出白化癥狀,這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進而間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B錯誤;C、表型由基因型和環境共同決定,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同時后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對身高也有影響,C正確;D、吸煙可能會導致人體細胞內DNA甲基化水平升高,這是表觀遺傳現象,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D錯誤。故選C。6.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比較解剖學證據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B.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決定了種群進化方向,也決定了群落演替方向C.遺傳平衡種群世代間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基因庫也不會發生改變D.藍細菌改變了早期地球的大氣成分進而促進了好氧生物的發展,屬于協同進化〖答案〗D〖祥解〗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詳析】A、化石證據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A錯誤;B、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意味著發生了進化,而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B錯誤;C、遺傳平衡種群世代間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但基因庫指的是種群中所有個體包含的全部基因,因而會發生改變,C錯誤;D、藍細菌改變了早期地球的大氣成分進而促進了好氧生物的發展,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相互選擇中共同進化和發展的過程,屬于協同進化,D正確。故選D。7.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處理方法等都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用低倍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質層的位置B.“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若先在計數室上滴加培養液再蓋蓋玻片,可能導致計算結果偏低C.“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可先設計一組梯度較大的預實驗,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D.“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和“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均用到了酒精,其濃度和作用均不同〖答案〗B〖祥解〗酒精是生物實驗常用試劑之一,如檢測脂肪實驗中需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和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實驗中都需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對材料進行解離;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需用無水酒精來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實驗中可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進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鑒定中可以體積分數為95%的冷酒精進一步純化DNA等。【詳析】A、“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用低倍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紫色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質層的位置,A正確;B、如果先滴加菌液,再加蓋玻片(壓滴法),容易使菌液沾到計數平臺兩側的支持柱表面,在支持柱表面形成一層水膜而使蓋片不能完全落在支持柱上。蓋玻片由于液滴的表面張力作用而未能嚴密的蓋到計數板表面上,使計數室內的體積增大,計數結果將偏高,B錯誤;C、“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可先設計一組梯度較大的預實驗,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同時也可探究實驗的科學性和可行性,C正確;D、“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實驗中用到了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作用是洗去浮色,“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用到了體積分數為95%酒精,作用是與鹽酸配置解離液,兩個實驗中酒精的濃度和作用均不同,D正確。故選B。8.人“惡心一嘔吐”的機制大致是:當胃腸道遭受腸毒素入侵后,分布在腸道上皮的腸道內分泌細胞——腸嗜鉻細胞被激活并釋放大量5~羥色胺,腸嗜鉻細胞周圍的迷走神經感覺末梢通過響應5-羥色胺來接收病原入侵的重要情報,這一信息通過迷走神經傳到腦干孤束核Tacl+神經元,Tacl+神經元釋放激肽,一方面激活“厭惡中樞”,產生與“惡心”相關的厭惡性情緒;另一方面激活腦干的呼吸中樞,通過調節負責膈肌和腹肌同時收縮的神經元,引發嘔吐的運動行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5-羥色胺作用于迷走神經感覺末梢,可引起神經沖動B.食用變質食物后,與“惡心”相關的厭惡性情緒產生于腦干C.食用變質食物后引發嘔吐的反射弧中,膈肌和腹肌屬于效應器D.通過抑制與合成激肽相關的基因表達,能夠抑制“惡心—嘔吐”〖答案〗B〖祥解〗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感覺是在大腦皮層上產生的。【詳析】A、由題干中腸嗜鉻細胞周圍的迷走神經感覺末梢通過響應5-羥色胺來接收病原入侵的重要情報,這一信息通過迷走神經傳到腦干孤束核Tacl+神經元,所以5-羥色胺作用于迷走神經感覺末梢,可引起神經沖動,A正確;B、感覺是在大腦皮層形成的,所以食用變質食物后,與“惡心”相關的厭惡性情緒產生于大腦皮層,B錯誤;C、食用變質食物后引發嘔吐的反射弧中,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所以膈肌和腹肌屬于效應器,C正確;D、腦干孤束核Tacl+神經元接收到迷走神經傳來的信息,并通過釋放激肽來傳導信息,進而引起惡心、嘔吐行為,據此可知,抑制腦干孤束核Tac1+神經元中接受迷走神經釋放的神經遞質受體的基因的表達,或抑制與合成激肽相關的基因的表達,都能夠抑制“惡心—嘔吐”,D正確。故選B。9.動植物激素的發現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有關激素或其類似物應用的敘述正確的是()A.胚胎工程中可使用性激素類藥物處理雌性個體使其超數排卵B.調節種子萌發的過程中,赤霉素促進萌發,脫落酸抑制萌發C.植物生長調節劑可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適當使用可提高作物產量D.農田中可使用性外激素誘捕雄性害蟲,通過提高死亡率來控制蟲害〖答案〗B〖祥解〗激素類藥物就是以人體或動物激素(包括與激素結構、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機物)為有效成分的藥物。【詳析】A、促性腺激素能促進性腺活動,可促進優良母畜超數排卵,A錯誤;B、調節種子萌發的過程中,赤霉素促進萌發,脫落酸抑制萌發,B正確;C、植物生長調節劑只是作為信息分子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不可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C錯誤;D、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可破壞其種群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害蟲種群的出生率,達到控制害蟲種群數量的目的,D錯誤。故選B。10.HPV16是導致宮頸癌的高危型病毒,我國實行自愿接種HPV疫苗的政策。HPV16侵入人體后的一些變化以及相關反應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HPV16和細胞①為B細胞的激活提供信號B.HPV16變異的主要來源是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C.多次接種HPV疫苗能實現有效的免疫治療D.細胞①②③都能識別、攝取、呈遞抗原,引起免疫應答〖答案〗A〖祥解〗據圖可知,HPV16進入人體后可引發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細胞①是輔助性T細胞,細胞②是細胞毒性T細胞,細胞③是漿細胞,物質A是細胞因子,物質B是抗體。【詳析】A、由圖可知,細胞①是輔助性T細胞,HPV16和B細胞接觸是激活B細胞的第一個信號,輔助性T細胞表面特定的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是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A正確;B、HPV16是病毒,病毒無細胞結構,沒有染色體,變異類型只有基因突變,B錯誤;C、疫苗屬于抗原,能引起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注射HPV疫苗可以進行免疫預防,不能進行免疫治療,C錯誤;D、由圖可知,細胞①是輔助性T細胞,細胞②是細胞毒性T細胞,細胞③是漿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可識別抗原,漿細胞不能識別抗原,D錯誤。故選A。11.為研究植物生長素(IAA)和赤霉素(GA)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科研人員用擬南芥進行相關研究,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中正確的是()A.兩種激素對根和莖都表現出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濃度過高時抑制生長B.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同一種器官的促進作用不可能相同C.據圖可知,生長素和赤霉素的作用效果都受其濃度的影響D.橫放的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b,對根生長的促進作用較弱〖答案〗C〖祥解〗據圖分析:IAA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不同濃度的GA促進了根或莖的生長。【詳析】A、據圖可知,赤霉素沒有表現出濃度過高時抑制生長的特點,A錯誤;B、作一條與橫坐標平行的直線與生長素曲線有兩個交點,這兩個交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不同,但促進作用是相同的,B錯誤;C、橫坐標的含義是植物激素的濃度,縱坐標的含義是對植物器官生長的影響,所以據圖可知無論是生長素還是赤霉素,其作用效果都受濃度的影響,C正確;D、橫放的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大于b,對根的生長有抑制作用,D錯誤。故選C。12.圖1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燒毀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的生物量變化(b點為發生火災的時間)。圖2為研究人員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相關的生態調查,在無遷入、遷出的情況下,繪制的某昆蟲種群的λ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在森林遭受大火前后喬術一直是該群落中的優勢物種B.圖1中b-f段說明大火后的森林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C.圖2中昆蟲在第1-5年種群數量增長方式是“J”形增長D.圖2中第10年和第20年昆蟲數量相等且數量最大〖答案〗C〖祥解〗分析圖2,λ﹥1時,種群數量增長,λ=1時,種群數量不變,λ<1時,種群數量會減少。【詳析】A、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b、c之間喬木的生物量不是最大,不屬于優勢物種,A錯誤;B、大火后的森林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錯誤;C、由于圖2中第1-5年的λ值沒有變化且大于1,所以該段時間內種群數量增長方式是“J”形增長,C正確;D、根據λ的含義可知,圖2中第10年時昆蟲種群數量達到最大,第10-20年期間種群數量一直在減小,D錯誤。故選C。13.如圖表示桑基魚塘生態系統局部能量流動,圖中字母代表相應的能量。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圖中B表示桑樹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圖中的C可表示桑樹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C.如果C1表示蠶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則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圖中D1/D可以表示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答案〗D〖祥解〗輸入每營養級的能量去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該營養級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則用于該營養級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現存的生物體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最高營養級生物除外)。【詳析】A、據圖可知,圖中B是桑樹總光合作用散失的能量,可表示桑樹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正確;B、C是凈光合作用,是總光合減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可表示桑樹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確;C、D表示蠶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現存的生物體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據圖可知,如果C1表示蠶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則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確;D、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圖中D/A可表示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故選D。14.農戶開展“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模式,蝦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蟲、雜草和有機廢棄物,還能松動田泥,稻田能為蝦提供餌料和良好的生活環境,稻在水中長,蝦在稻邊游,實現了糧漁雙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蝦清除田中的雜草、害蟲及有機廢棄物,屬于消費者B.稻田中的水稻長勢有高有低,構成了稻田的垂直結構C.蝦的排泄物可以肥田,這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D.這種模式加快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答案〗C〖祥解〗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垂直結構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詳析】A、蝦清除田中的雜草、害蟲及有機廢棄物,屬于消費者和分解者,A錯誤;B、長勢有高有低的水稻屬于同一種群,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C、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是指通過系統設計實現不斷循環,使前一個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地被后一個環節利用,減少整個生產環節“廢物”的產生,故蝦的排泄物可以肥田,這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C正確;D、該模式能調整能量流動關系,加快了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但能量是單向流動的不能循環,D錯誤。故選C。15.我國歷史上就有釀酒的傳統,《詩經》有云:“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記錄了古人用新鮮稻米釀酒,以求延年益壽的習俗。米酒釀造主要包括蒸米、拌酒曲、發酵三步,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霉菌和酵母菌都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B.利用霉菌產生的淀粉酶可將稻米中的淀粉水解C.發酵產生酒精時需對發酵裝置進行密封處理D.腐乳的發酵也需要酵母菌參與但不需要霉菌參與〖答案〗D〖祥解〗葡萄酒制作過程中,將裝配好的發酵瓶放在25℃~30℃環境條件下發酵,當發酵瓶中停止出現氣泡,表示發酵完畢。若發酵過程溫度高于30℃,則需及時采取降溫措施,主要為了防止影響酒的風味。【詳析】A、霉菌和酵母菌都屬于真菌,它們都是真核生物,細胞中都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A正確;B、霉菌參與的糖化作用是指利用霉菌產生的淀粉酶將淀粉水解,從而為酵母菌發酵提供葡萄糖,B正確;C、酒精是通過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所以發酵產生酒精時需對發酵裝置進行密封處理,C正確;D、制作腐乳需要酵母菌、霉菌等多種微生物參與,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D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在光下葉綠體中的C5能與CO2反應形成C3;當CO2/O2比值低時,C5也能與O2反應形成C2等化合物。C2在葉綠體、過氧化物酶體和線粒體中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完成光呼吸過程。上述過程在葉綠體與線粒體中主要物質變化如圖1。光呼吸將已經同化的碳釋放,且整體上是消耗能量的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反應①是______過程。(2)與光呼吸不同,以葡萄糖為反應物的有氧呼吸產生NADH的場所是______和______。(3)我國科學家將改變光呼吸的相關基因轉入某種農作物野生型植株(WT),得到轉基因株系1和2,測定凈光合速率,結果如圖2、圖3。圖2中植物光合作用CO2的來源除了有外界環境外,還可來自______和______(填生理過程)。7—10時株系1和2與WT凈光合速率逐漸產生差異,原因是______。據圖3中的數據______(填“能”或“不能”)計算出株系1的總光合速率,理由是______。(4)結合上述結果分析,選擇轉基因株系1進行種植,產量可能更具優勢,判斷的依據是______。〖答案〗(1)CO2的固定(2)①.細胞質基質②.線粒體基質(3)①.光呼吸②.呼吸作用③.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7—10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與WT相比,株系1、株系2因轉基因,增強了總光合速率,降低了光呼吸強度④.不能⑤.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細胞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在圖3中,能看到凈光合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但無法得知光呼吸速率(4)與株系2與WT相比,轉基因株系1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小問1詳析】在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過程中,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與C5結合形成兩個C3,這個過程稱作CO2的固定,故反應①是CO2的固定過程。【小問2詳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以葡萄糖為反應物的有氧呼吸產生NADH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小問3詳析】由圖1可知,在線粒體中進行光呼吸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光合作用CO2的來源除了有外界環境外,還可來自光呼吸、呼吸作用。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7—10時,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與WT相比,株系1、株系2因轉基因,增強了總光合速率,降低了光呼吸強度。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細胞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隨著CO2濃度增加,光合速率增加,光呼吸速率減弱,圖3中有凈光合速率,該參數已知。當CO2濃度為0時,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進行呼吸作用,此時凈光合速率是個負值,取正后相當于呼吸速率,圖3曲線雖然沒有與縱軸相交,但稍微延長即可見其與縱軸將交于-10的點,因此呼吸速率也可以大致確定。但公式中的最后一項參數光呼吸速率隨CO2的變化完全未知,導致總光合速率無法計算。【小問4詳析】由圖2、圖3可知,與株系2與WT相比,轉基因株系1的凈光合速率最大,因此選擇轉基因株系1進行種植,產量可能更具優勢。17.基因定位是指基因所屬的染色體以及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測定,可以借助果蠅(2n=8)雜交實驗進行基因定位。請回答下列問題:(1)摩爾根利用果蠅雜交實驗,首次證明了______。(2)現有Ⅲ號染色體的三體野生型和某隱性突變型果蠅進行雜交實驗,雜交過程如圖。①圖中三體(Ⅲ)野生型個體2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性母細胞有______條染色體。②若F2的果蠅表型及比例為______時,能夠確定該隱性突變的基因位于Ⅲ號染色體上。(3)果蠅缺刻翅是由染色體上某個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具有純合致死效應,雄性個體中不存在缺刻翅個體,則缺刻翅果蠅的變異類型屬于______。缺刻翅果蠅與正常翅果蠅雜交得F1,F1雌雄交配得F2,F2翅型、性別的表型及比例為______。〖答案〗(1)基因位于染色體上(2)①.8或10②.野生型:隱性突變型=5:1(3)①.染色體(結構)變異(或缺失)②.缺刻翅雌蠅:正常翅雌蠅:正常翅雄蠅=1:3:3〖祥解〗三體是某一對同源染色體比正常細胞多一條,其它同源染色體數正常,減數分裂時三條同源染色體中的兩條分向一極,剩余的另一條分向另一極,因此形成的配子中一半是多一條染色體的異常配子。【小問1詳析】摩爾根的果蠅眼色遺傳實驗首次將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小問2詳析】①圖中三體(III)野生型個體2含有9條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細胞中,一個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含姐妹染色單體),另一個細胞含有5條染色體(含姐妹染色單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著絲粒斷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因此一個細胞內含有8條染色體,一個細胞內含有10條染色體,故圖中三體(III)野生型個體2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性母細胞有8或10條染色體。②若該隱性基因(設為a)在Ⅲ號染色體上,則親本隱性突變體1的基因型為aa,三體野生型的基因型為AAA,子一代三體野生型基因型為AAa,與隱性突變體1(aa)雜交,由于AAa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為AA:a:Aa:A=1:1:2:2,因此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aa:Aa=1:1:2:2,表型及比例為野生型:隱性突變型=5:1。【小問3詳析】果蠅缺刻翅是由染色體上某個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由于缺失的片段導致基因數量減少,因此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或缺失)。根據雄性個體中不存在缺刻翅個體,說明缺失片段的遺傳與性別相關,故推測缺失片段應位于X染色體上,由于DNA片段缺失具有純合致死效應,則缺刻翅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X0X和正常翅果蠅XY,雜交得F1,F1中雌、雄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X0X、XX、XY,比例為1:1:1,產生的雌配子為X0:X=1:3,產生的雄配子為X:Y=1:1,故F1個體自由交配得F2,則F2的基因型及表型和比例為缺刻翅雌蠅(X0X):正常翅雌蠅(XX):正常翅雄蠅(XY):X0Y(致死)=1:3:3。18.針灸是中醫針法和灸法的總稱,其中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科研人員以小鼠為實驗材料,開展了探究針法治療疾病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的實驗:用低強度電針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穴位時,發現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通路活性增強,減輕了炎癥反應,有關過程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低強度電針刺激足三里時,感覺神經元膜外的電位變化是______,興奮從感覺神經元只能單向傳遞到延髓處的神經元的原因是______。(2)迷走神經是從腦干發出的參與調節內臟活動的神經,其屬于______(填“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腎上腺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作用于腸巨噬細胞,屬于______(填“神經”“體液”或“神經-體液”)調節。(3)脂多糖(LPS)是一種細菌毒素,當其進入動物血液后,會刺激腸巨噬細胞釋放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因子,引起炎癥反應。此時,用低強度電針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促使______通路活性增強,促進腎上腺分泌______,抑制腸巨噬細胞______,從而減輕炎癥反應。(4)科研人員探究針刺穴位對肥胖者下丘腦食欲中樞的影響,發現連續一段時間每天針刺“后三里”、“內庭”兩穴適當時間,能抑制攝食中樞的興奮性和提高飽食中樞的興奮性,從而使肥胖者體重減輕。請完善實驗思路并預期實驗結果。實驗思路:選取生理狀態、體重相同的肥胖大鼠若干只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甲組作為實驗組,每天______;乙組作為對照組,不做處理。針刺一段時間后檢測兩組大鼠攝食中樞、飽食中樞放電頻率,并在相同條件下飼養一段時間,測量大鼠的體重。預期結果:實驗組大鼠針刺后攝食中樞______,飽食中樞放電頻率高于對照組,且體重______。〖答案〗(1)①.正電位→負電位②.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2)①.外周②.體液(3)①.迷走神經-腎上腺抗炎②.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③.釋放TNF-α(4)①.針刺大鼠的“后三里”、“內庭”兩穴適當時間②.放電頻率低于對照組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