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課程
新教材
新高考
一輪復習2025屆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第8講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部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9全國Ⅲ卷·25·儒家思想對宗教思想的影響全國Ⅰ卷·26·唐代文化海南·五代科舉制江蘇·唐代科舉制
上海·隋唐科舉制2020全國Ⅲ卷·26·唐代書法藝術全國Ⅰ卷·26·唐代美術全國Ⅱ卷·26·唐代敦煌壁畫浙江·隋唐三省六部制天津·唐地方治理2021全國甲卷·45·孝文帝改革全國乙卷·25·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全國乙卷·47·孝文帝改革山東·經濟重心
廣東·安史之亂
湖南·官吏俸祿、土地制度江蘇·3·唐科舉制天津·3·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土地制度北京·2·唐三省六部制2022全國甲卷·25·西晉到唐地方行政體制演變全國乙卷·26·唐朝書法廣東·3·隋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隋唐選官制度山東·16·隋代行政區劃浙江·5·唐三省六部制2023全國乙卷·26·唐詩全國新課標卷·27·唐人李元諒廣東·4·唐朝藩鎮影響
湖北3·唐太宗邊疆政策河北3·官營、私營手工業的差別山東3.漢代與隋京畿范圍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考查內容:本講內容在近年高考中的考查頻率較高,以選擇題為主,多以史料創設命題情境,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文學、書法、繪畫、科技等。備考策略:(1)“趨勢”:“三教合歸儒”的思想發展趨勢。(2)“成就”:掌握這一時期在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取得的成就。(3)“交流”:這一時期通過商路貿易等不同途徑進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既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也傳播了中華文化,東亞文化圈形成。考查趨勢: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三國至隋唐的文學藝術與科技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可能仍為基本考查點。還應多關注隋唐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及價值導向、中華文化圈的形成。第8講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高考備考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重點關注:佛教、三教合歸儒、三教并行、魏晉玄學建安文學、魏晉風度、唐詩、王羲之、書法藝術、盛唐氣象、《齊民要術》《唐本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中外文化交流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探究思考】1、回顧所學歸納出儒學的發展歷程。1、儒學春秋戰國秦朝漢武帝時期魏晉南北朝孔子
——創立蔚然大宗
——發展焚書坑儒
——遭受重創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呈現繁盛之勢
①國家分裂、社會動蕩;②儒學理論本身缺陷;③佛教和道教的發展沖擊儒學。材料1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下層社會的庶民百姓不僅承受著各種戰亂的痛苦,而且受著瘟疫、水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面對種種不幸,百姓不僅無能為力,而且求助無門。
——據卜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整理材料2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探究思考】2、閱讀史料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變化的背景?儒學地位動搖,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⑴佛教的傳入:西漢末年,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馬寺漢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公元67年,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佛教的發源地【探究思考】觀察地圖找出佛教東傳的路線。路線1:陸路路線2:海路印度經中亞傳入西域(今新疆地區),再傳入內地。印度傳入東南亞,再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綱要·選必融合2、佛教材料1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創自古代印度。佛教宣揚人生一切皆苦、現實世界一切皆空,主張超脫塵世,出家修行,落發為僧。材料2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兩漢魏晉隋朝唐朝傳入盛行、漸趨本土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佛教是心靈的宗教,關注靈魂的安頓和寄托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⑵佛教的本土化:綱要·選必融合2、佛教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2、佛教⑵佛教的本土化:【探究思考】有兩個外來思想來到中國后完成了它們的本土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你知道是哪兩個思想嗎?馬克思主義﹢佛教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材料2佛教廣泛傳播引起了中國文化與外來印度文化的矛盾和沖突。但是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民族并沒有拒絕外來文化,而是在矛盾沖突中吸收外來文化。
——(湯一介《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兩種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兼容并包的特點;中華文明強大生命力的表現【探究思考】
佛教的中國化說明了什么?材料1龍門石窟之前的石窟保留了印度佛教的造像風格,而龍門石窟遠承印度、近繼云岡石窟風范,更多與深厚的中原文化相融合。云岡石窟的佛菩薩造像多有雄健冷峻、威嚴有度的面部特征,而龍門石窟的造像趨向溫和、清秀,頗具生活氣息。至唐代,龍門石窟的佛菩薩造像完全展現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臉部渾圓雍容,身形豐腴有致。佛教藝術受中原文化影響洛陽龍門石窟觀音(北魏)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⑵佛教的本土化: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材料: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興盛,禪宗思想是一種思維方式,強調個人的體驗和感悟,強調心靈的平靜。它融合儒、道思想,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來討論和解決儒家最關心的心性問題,在溝通儒佛方面,大開方便法門。禪宗是中國本土文化孕育出來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②武則天時佛教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后世影響最大)。2、佛教【探究思考】武則天時期為何“抑道崇佛”?主要是政治斗爭的需要。
武則天當上皇帝,名不正、言不順,勢必受到李唐宗室的打壓;而李唐宗室認為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把道教排在各種教派的第一位。
武則天上臺后,為了打擊李唐宗室,就極力崇佛抑道,把佛教排在第一位。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3、道教【概念辨析】道家、道教道家: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家是先秦時代的思想派,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教:是產生于中國的宗教,一般都以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創教人張道陵為中國道教的創立者,稱為“張天師”。⑴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材料
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而逐漸形成的。它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恒。道道教是關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著就能過上神仙般的日子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3、道教⑴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時間內容
東漢末年
魏晉南北朝
唐朝
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道教興起唐朝立國之初,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奉老子為其祖,立廟祭祀;高宗乾封元年,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天寶二年,加太上玄元皇帝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加號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加號大圣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①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經典;②主張政治上“無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清談”。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3、道教【概念闡釋】玄學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是把儒家的政治倫理和道家哲學結合起來,形成的新道家學說,是披著道家思想外衣來宣傳儒家綱常名教的主觀唯心主義。⑵道教的發展——玄學:
歷史縱橫
---魏晉玄學
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玄學家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易經,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當時一批知識精英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修齊治平),對宇宙、社會、人生進行哲學反思,重新尋找新的精神家園。【探究思考】閱讀史料分析魏晉玄學出現的背景、內容、影響。背景:內容:影響: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的社會風氣竹林七賢圖(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1、儒佛道的融合時間儒學道教佛教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朝唐朝漢武帝時確立儒學正統地位。儒學地位動搖,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學為主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東漢末年興起,中國本土宗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儒道合流,形成玄學。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最崇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佛教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一、小結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探究思考】1、根據前面所講,結合教材內容概括儒學、道教及佛教的發展概況。歸納總結【探究思考】2、依據以上材料,歸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思想發展有何特點?①思想活躍,多元共生③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②出現“三教合一”趨勢【易錯提醒】
(1)隋唐“三教合歸儒”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但是,并沒有融合成一種思想流派。而是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2)唐代出現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學失去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地位,只是體現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點。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探究思考】佛教盛行對儒學造成何種沖擊?1、與儒家文化中“三綱五常”矛盾。
(如僧尼剃發出家違反家庭人倫)2、與儒家等級觀念矛盾。
(佛法提倡眾生平等)3、與儒學積極入世矛盾。
(佛教提倡超脫塵世)4、佛教為外來宗教。(夷狄之分)隋朝:三教合歸儒;唐朝:三教并行等——沖擊儒學正統地位
(儒學仍為正統)其一,對儒家倫理的沖擊
其二,對儒學地位的沖擊探究·知識拓展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探究思考】
佛教盛行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統治者和民間對此有什么措施?材料1佛教的廣泛傳播,也給當時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統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錢財,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奪百姓大量土地、房產;百姓受騙,向寺院施舍,往往傾家蕩產,大量人口被迫出家為僧尼。寺院地主又剝削下層僧尼和寺戶,積累私產,再用高利貸盤剝人民。這些都使社會生產力遭到破壞。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社會反應⑴反佛:原因:表現:影響: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錢財;②勞動力不事生產;
③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民間反佛:統治者滅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代表人物是范縝,著有《神滅論》“三武一宗”:材料2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神滅論)或問予云:“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范縝《神滅論》材料3“三武滅佛”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這些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稱為“法難”。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文化沖突韓愈反佛⑵復興儒學原因
目的及代表
主張
影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維護封建統治,韓愈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積極向上的人生精神“未知生焉知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敬鬼神而遠之”2、社會反應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禮佛、崇儒。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文化融合材料韓愈痛感于儒學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學說中糅進了不少佛學的成果,其“道統說”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統的啟發而提出的。除韓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尋求調和儒、釋二家的途徑,逐一汲取佛教哲學的思辨成果來改造儒家學說。——ト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材料
虎溪三笑圖,南宋佚名作。佛門傳說,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者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深化拓展】結合所學分析佛教傳入對中國的影響?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模塊鏈接·選必3(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2)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3)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4)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哲學與思維——文學藝術——建筑藝術
◎洛陽龍門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畫與佛教有關的成語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夢幻泡影皆大歡喜現身說法半路出家天女散花味同嚼蠟嘆白發
唐·王維
宿昔朱顏成暮齒,
須臾白發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
不向空門何處銷。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三教融合】:儒學獨尊——三教滲透——三教歸儒——三教并行儒學道教佛教道教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尊道”漸趨融合,但并未合為一體也未動搖儒學正統地位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探究思考】分析儒道佛的融合的特點1、特點:(1)主導地位:(2)儒佛關系:(3)道佛關系: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佛教的發展經歷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屈從到隋唐時期取得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獨立的宗派體系;道佛之間從魏晉南北朝時的道佛互用轉為隋唐時期道佛爭寵,并最終形成三家交融現象,孕育出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官方正統哲學——理學。探究·知識拓展1.(2022·廣東卷·4)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
)A.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B.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C.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D.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2.首先是魏晉時期文人向往清靜無為、回歸自然;另一方面是漢末形成的“處士橫議”之風,在魏晉之際演變為清議,并內化為文士的一種生活方式。影響魏晉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傳入C.社會動蕩的刺激
D.統治者的提倡一審時空和設問二提主旨關鍵詞三用排除三原則四比選項定答案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檢驗目標二、文學藝術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建安文學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田園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以曹操父子為代表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的氣概交織融合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賦序》注重韻律與對仗(大多華而不實)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川》語言質樸,風格豪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歸田園居》以陶淵明為代表逃避現實,探尋個體的理想人格⑴魏晉南北朝:1、文學:建安文學、田園詩、駢文、民歌;二、文學藝術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⑵唐朝:1、文學:詩歌進入黃金時代平實淺近,反映弊端暴露矛盾激化的現狀代表:白居易凝重抑郁,反映日漸衰敗民生疾苦的現實代表:杜牧、李商隱剛健清新,反映新國初立,欣欣向榮的景象代表: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杜牧《江南春》李商隱《無題》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探究思考】1、唐詩的風格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1)折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反映了詩人的個人際遇(主觀認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探究思考】2、唐朝詩歌進入黃金時代的原因?①國家統一、國力強盛;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③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④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開朗奔放,國力強盛文明開化的背景代表:李白、杜甫文學藝術作品的歷史價值:
文學藝術類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世的社會風貌,折射當世的政治環境、經濟水平、文化主流與社會風俗等。但由于文學藝術作品具有藝術加工成分,存在虛構和夸大的可能性,需要加以甄別。2、藝術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⑴書法:②魏晉南北朝: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③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世稱“書圣”;④隋唐: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魏晉前:自發階段(重實用)魏晉后:自覺階段(重審美)漢字的演變特點:
從實用轉為審美、從自發走向自覺。天下第一行書“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書圣王羲之《蘭亭序》楷書·唐朝:“顏筋柳骨”草書·唐朝:“顛張醉素”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張旭草書懷素《自敘帖》二、文學藝術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①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⑵繪畫:②隋唐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代表人物是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代表作《送子天王圖》
顧愷之《女史箴圖》(摹本)《洛神賦圖》三絕:才絕、畫絕、癡絕吳道子《送子天王圖》(摹本)閻立本《步輦圖》二、文學藝術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2、藝術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⑶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材料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中國的石窟藝術結合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佛教思想及其本土化過程。3.(2020·海南卷·3)如表唐詩(摘錄),可見()A.民族交融促進了文化的發展B.宮廷文化已經普及到民間C.文學創作推動社會階層流動D.勞動生活是詩歌創作來源4.(2023.全國·統考高考·25)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宜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一審時空和設問二提主旨關鍵詞三用排除三原則四比選項定答案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檢驗目標5.(2020·新課標I)圖4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⑴數學:⑵農學:⑶地理:⑷醫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1、魏晉南北朝時期:
祖沖之《齊民要術》書影《禹貢地域圖》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三、科技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2、隋唐時期:三、科技⑴建筑:⑵印刷術:⑶火藥:⑷天文:⑸醫學: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發現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剛經》,長一丈六尺、寬一尺,由七個印張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經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僧一行(683年~727年)①醫學家孫思邈醫學名著《千金方》,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②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三、科技材料1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齊民要術·序》材料2張騫通西域,至唐代時中西交流有了較大規模,中國科技傳到了西方,對阿拉伯帝國(當時西方科技最發達的地方)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數學、醫學、煉丹、天文學著作中,清楚地顯示出受了中國的影響,但是反過來,中國科技吸收外來的的東西要少得多。例如,據阿拉伯史籍可知,蓋倫的著作由一位中國醫生帶回中國,可在中國史籍中根本沒有蓋倫著作傳人的影子,可見它在中國根本沒有引起注意和發揮影響。——王炯華等:《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探究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①科技內容:②科技使用:③分布領域:④研究方法:⑤主要成就:實用性強,忽視理論研究;重農抑商,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缺乏進一步轉化的動力;主要集中在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方面;主要為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創新;全面繁榮,多項成就領先世界,但對外來吸收較少。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三、科技材料1唐代的藝術,在繪畫與書法、雕塑與石刻以及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其中既有對于南北朝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有對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與創新。
——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2由于大一統文化組織擁有國家所鼎助的雄厚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又能借政權之力,充分吸收民間傳統的智慧,從而得以克服個體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勢單力薄、孤立無援等一系列困難,創造突出的文化成果。——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探究思考】為何隋唐時期,中國會迎來文化、科技的空前繁榮?有何特點?|1、原因: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外往來頻繁(1)經濟:(2)政治:(3)文化:(4)其他:(5)人民:國家統一,政權穩定;封建經濟的繁榮,(中國農業、手工業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開明的文化政策、繼承發揚了歷代傳統文化;7.(2021·天津高考)魏晉時期,一批書法家的書法藝術各具特色,如鐘繇“每點多異”、王羲之“萬字不同”,表明書法藝術的發展從自發進入自覺階段。這一轉折所依托的條件是()A.書法實用性加強
B.書法流派的統一 C.竹簡木牘的應用
D.紙張使用的推廣一審時空和設問二提主旨關鍵詞三用排除三原則四比選項定答案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6.(2022·江蘇·統考高考真題)唐人崇尚“晉賢真跡”,爭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書法風格,進士及第后在雁塔題名的字跡被認為皆有“江左遺風”。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B.科舉推動行書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強烈 D.書法藝術吸納六朝元素檢驗目標四、中外文化交流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1、佛教的傳播:方式事例具體內容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外傳①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②法顯西行: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③玄奘西行: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經,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①鑒真東渡②學問僧來華唐朝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來長安求法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藝術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視為國寶。材料
公元4世紀,為求取真經,65歲高齡的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4人,從長安啟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長路。歷時14年,轉近30個國家,行程5萬里,先后到達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國,游歷了包括斯里蘭卡在內的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經10部,近百萬言的梵文寫本。——摘編自成建華《法顯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與影響》2、其他文化交流①唐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②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③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中國文化建筑政治制度詩文歷法醫學儒學漢字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煉丹術十進位計數法西傳東傳外傳:制度、文化、物質、技術傳入:物種、宗教、娛樂文化四、中外文化交流
考情分析
階段特征
夯實基礎
高考真題
鏈接選必材料: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而纏迷處于夢寐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確是開放的、兼收并畜而好探求的——英國學者威爾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唐朝時,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藝術、天文、歷算、醫藥,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輸入中國。①交往范圍廣;②交往領域全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均
有涉及;③交往方式多樣,包含貿易交往與
宗教交流等;④雙向學習,兼收并蓄;⑤交流中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探究·知識拓展
【探究思考】根據右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圖,分析隋唐對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⑴特點:⑵影響:促進了隋唐經濟進一步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各國土特產輸入中國,天竺的熬糖法,東羅馬的醫術、雜技等輸入中國;外來宗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世界和平:世界發展:加強了中國同亞、歐、非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如新羅、日本、天竺等。中華文化圈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漁業資源養護與開發技術平臺研發應用考核試卷
- 電氣安裝船舶與海洋工程考核試卷
- 石材行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考核試卷
- 天然氣行業人才培養與技能培訓考核試卷
- 畜牧機械設計原理考核試卷
- 纖維素纖維的電磁波吸收特性研究考核試卷
- 電工儀表的模塊化維修考核試卷
- 江蘇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高三語文試題含解析
-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第一中學2025屆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診斷性檢測試題歷史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四川體育職業學院《論文寫作與學術道德》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米、面制品安全生產與管理考核試卷
- 2024年7月1日實施新版醫療器械采購、收貨、驗收、貯存、銷售、出庫、運輸和售后服務工作程序
- JGJ107-2016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
- 甘肅省煙花爆竹經營許可實施標準細則
- 【精品課件】藥用高分子材料學
- 要素式起訴狀(離婚糾紛)
- 急性腎盂腎炎護理查房
- DB22T 5118-2022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標準
- 小學二下必讀書目《神筆馬良》閱讀測試題及答案
- 登臨詩鑒賞(課堂PPT)
-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薄層砌筑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