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什么是龍,確乎是一個謎。龍像馬,所以馬往往被呼為龍。《月令》“駕蒼龍”,《周禮?庾人》“馬八尺以上為龍”,皆其例。龍有時又像狗。《后漢書?孔僖傳》“畫龍不成反類狗”,所以狗也被呼為龍。此外還有一種有鱗的龍像魚,一種有翼的又像鳥,一種有角的又像鹿。至于與龍最容易相混的各種爬蟲類的生物,更不必列舉了。

然則龍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并而產生的混合的圖騰,古埃及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在我們歷史上,五方獸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龜蛇二獸,也是一個好例。不同的是,這些是幾個圖騰單位并存著,各單位的個別形態依然未變,而龍則是許多單位經過融化作用,形成了一個新的大單位,其各小單位已經是不復個別的存在罷了。前者可稱為混合式的圖騰,后者化合式的圖騰。部落既總是強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圖騰中總有一種主要的生物或無生物,作為它的基本的中心單位,同樣的在化合式的圖騰中,也必然是以一種生物或無生物的形態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無生物的形態為附加部分。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這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它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上所知道的龍了。這樣看來,龍與蛇實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引用古書中關于龍蛇的說時,就無法也不必將它們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這問題對于我們,才特別有意義。不錯,惟其龍蛇分不清,我們才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因為我們知道,圖騰的合并,是圖騰式的社會發展必循的途徑。

圖騰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無生物,但最習見的還是動物。同一圖騰的分子都自認為這圖騰的子孫。如果圖騰是一種動物,他們就認定那動物為他們的祖先,于是他們自己全團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種動物了。曾奉狗為圖騰的瑤族,如今還很鮮明的保存著這種意識。陸次云《峒谿纖志》說他們“歲首祭盤瓠,揉魚肉于木槽,扣槽群號以為禮”。這種風俗與現代世界各處的圖騰團族舉行舞會,裝扮并摹仿其圖騰的特性與動作,是同樣性質的。我國古代所謂“禹步”的一種獨腳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屬于這類。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確有其絕對的實際作用。

凡圖騰都是那一圖騰團族的老祖宗,也是他們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它給他們供給食物,驅除災禍,給他們降示預言以指導他們趨吉避兇。如果它是一種毒蟲或猛獸,那更好,因為那樣它更能為兒孫們盡防衛之責。每個老祖宗當然知道誰是它的兒孫,認識他們的相貌和聲音。但兒孫太多時,老祖宗一時疏忽,認錯了人,那是誰也不能擔保的。所以為保證老祖宗的注意,兒孫們最好是不時在老祖宗面前演習他們本圖騰的特殊姿態、動作與聲調,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記憶。這便是前面所講的瑤族祭狗王時“扣槽群號”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種保證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經常的在裝飾上表現著本圖騰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隨時隨地見面就認識。代表這一種手段的實例,便是龍圖騰的“斷發文身”的風俗。

為什么裝扮得像龍,就不為蛟龍所害呢?龍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裝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裝,也不是存心欺騙,而是一種虔誠心情的表現。換言之,“斷發文身”是一種圖騰主義的原始宗教行為。斷發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同時恐怕也是給祖宗便于保護,以免被旁人傷害。以上解釋,可稱為“避害說”。

至于許慎所謂“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之也”,可稱為“尊榮說”。這一說似乎與圖騰無關,其實不然。就現代人觀點看來,人決不以像爬蟲為尊榮。這完全是圖騰主義的心理。圖騰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驕傲的事呢!龍之所以有資格被奉為圖騰,當然有個先決條件。定是假定了龍有一種廣大無邊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為圖騰;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個身體和心靈都交付給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變得和它一樣,那豈不更妙?在這里,巫術——模擬巫術便是野蠻人的如意算盤。

(節選自聞一多《伏羲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圖騰有兩種,混合式圖騰可以玄武神獸為例,化合式圖騰可以中國龍為例。

B.化合式圖騰的形成,往往是實力較強的團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團族的結果。

C.認定圖騰動物是祖先,裝扮并摹仿其特性與動作,是少數民族的共同標志。

D.圖騰是部落子孫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如果是毒蟲或猛獸,其護衛功能更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又說“畫龍不成反類狗”,可見在龍的形象中糅合了馬和狗的特征。

B.瑤族祭狗王時“扣槽群號”,這個儀式有它的實際作用,現代世界的圖騰團族舞會便繼承了這個傳統。

C.一旦斷發文身,模擬成龍,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擁有神的無邊法力,這便是巫術的如意算盤。

D.龍是一種虛構的生物,但融合眾家而成的龍圖騰成了華夏文化的基石,中國人至今被稱為龍的傳人。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避害說”的一項是A.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注所當決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行爐灶三匝,然后舉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

(4)作者強調,無法也不必分清古代傳說中的龍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記載中的圣王,而《說文解字》中說“禹,蟲也”,請依據本文觀點對此加以解釋。(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16分)

竹林的故事廢名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愛笑。我們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問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見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們從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們的先生不在家,我們大家聚在門口擲瓦片,老程家的捏著香紙走我們的面前過去,不一刻又望見她轉來,不筆直的循走原路,勉強帶笑的彎近我們:“先生!替我看看這簽。”我們圍著念菩薩的絕句,問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對我們訴一大串,我們才知道她的阿三頭上本來還有兩個姑娘,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種菜,也還打魚賣。四五月間,霪雨之后,河里滿河山水,搓衣的石頭沉在河底,呈現綠團團的坡。老程把搖網朝水里兜來兜去,倘若兜著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著她歡躍的叫聲熱鬧起來,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魚好容易給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著爸爸。流水潺潺,搖網從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點打在水上,浸在水當中的枝條也沖擊著嚓嚓作響。老程從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紅頭繩:“阿三,這個打辮好嗎?”三姑娘搶在手上,一面還接下酒壺,奔向灶角里去。見了媽媽抽筷子,便趕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這一個,老是歸三姑娘照管——踮著腳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實在用不著下酒的菜,對著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這只要看竹林的那邊河壩上面,高聳著一個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樣的土堆,堆前豎著三四根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義。老程家的已經是四十歲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藍大布,系鞋的帶子也不用那水紅顏色了。獨有三姑娘的黑地綠花鞋的尖頭蒙上一層白布,雖然更顯得好看,卻叫人見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樣懶懶的沒有話可說了。

正二月間城里賽龍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還要算鄰近各村上的女人,她們像一陣旋風,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沖到那街。然而能夠看得見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媽媽嗎?不,一回也沒有看見!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們順便也邀請一聲“三姐”。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然而別的人漸漸走得遠了,自己的不還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邊嗎?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于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打破這靜寂的終于還是媽媽:“阿三!你老這樣守著我,到底……”

①“到底!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歡喜玩!”

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過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來,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凈,媽媽卻說,“鄉戶人家呵,要這樣?”偶然出門做客,只對著鏡子把散在額上的頭毛梳理梳理,媽媽卻硬從盒子里拿出一枝花來。現在站在壩上,眶子里的眼淚快要迸出來了,媽媽才不作聲。待到點燃了案上的燈,才知道已經走進了茅屋,這期間的時刻竟是在夢中過去了。

燈光下也立刻照見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籃園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媽媽,這比以前大得多了!兩棵怕就有一斤。”

媽媽哪想到屋里還放著明天早晨要賣的菜呢?終于不出聲的嘆一口氣,伴著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給我的印象,也就在賣菜這一件事。三姑娘這時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姑娘,因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總之三姑娘是好看罷了。三姑娘是這樣淑靜,愈走近我們,我們的熱鬧便愈是消滅下去。而三姑娘始終是很習慣的,接下銅子又把菜籃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賣青椒,我們大家商議買四兩來煮魚吃。其中有一位是最會說笑的,向著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稱一兩,回頭我們的飯熟了,你也來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們的一餐飯使不得?難道就要我出東西?”

我們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從籃子里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們的飯的。我們沒有什么謝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將來碰一個好姑爺。”

我這樣說。然而三姑娘也就趕跑了。

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到今年,我遠道回家過清明,陰霧天氣,走到壩上,遠遠望見竹林,我的記憶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風吹起波皺了。正在徘徊,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而我即刻認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

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我急于要走過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選自廢名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諧生活,這時的三姑娘洋溢著生命活力,與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對照。

B.小說按時間先后順序敘述她的成長歷程,到再相逢時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C.三姑娘作為鄉村少女,外在的樸實秀美和內在的靈秀純澈結合在一起,盈溢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息。

D.“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是三姑娘命運的見證者,作者借“我”的所見所聞抒發了濃烈熾熱的情感。

(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我不歡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實想法,而是她為了在家守護母親的托辭。

B.句子②沒有直接描寫三姑娘的容顏,但“月色一般”卻讓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靜美麗。

C.句子③中“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表現出三姑娘年輕靦腆,受不了顧客的玩笑。

D.句子④蘊含著“我”對三姑娘的愛憐、對過往的懷念、對命運的喟嘆等豐富的情感。

(3)《竹林的故事》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請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

(4)有人認為小說題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讀小說的關鍵;也有人認為文眼在“水”,小說具有“水”的情致。你傾向于哪一個作為文本的核心意象?請說明你的理由。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文子曰:“有罪者懼,是聽之察、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文子曰:“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右手執轡,左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

(節選自《孔叢子?刑論》)材料二: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曰:“善。”以為造父【注】不過也。使之鉤百而反。少焉,顏闔入見,莊公曰:“子遇東野稷乎?”對曰:“然,臣遇之。其馬必敗。”莊公曰:“將何敗?”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莊公召顏闔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顏闔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造父之御,無以過焉。鄉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故亂國之使其民,不論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則以為繼矣。以為繼,知,則上又從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仇也,由是起矣。故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桀、紂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適。子陽極也好嚴有過而折弓者恐必死遂應猘狗而弒子陽。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適威》,有刪改)【注】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填寫標號,每答對一處給1分,作答超過三處不給分。

子陽極也A好嚴B有過C而折D弓者E恐F必死G遂應猘狗H而弒子陽。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聽獄,審理案件,其中“聽”與《陳情表》“聽臣微志”中的“聽”意思不同。

B.薄,指輕視,和《燭之武退秦師》“鄰之厚,君之薄也”中的“薄”意思不同。

C.過,指責難,和《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中的“舞”用法并不相同。

D.勝,指經得住、勝任,和《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中的“勝”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子以魯公父氏審案問孔子,由此引發了關于治理百姓的問題,文子的觀點與孔子完全相反,認為應當使用嚴刑峻法。

B.孔子認為,以韁繩御馬是上策,古代善于駕車的人手握韁繩,馬奔跑就像跳舞一樣輕快,這是馬鞭達不到的效果。

C.東野稷向莊公展示自己的駕車技術,莊公認為其技術高超,便命他駕車一百圈,顏闔卻從其行為中預判他終會失敗。

D.材料二認為桀、紂實行的禁令太多,他們不能適當地運用和發揮君主的威嚴,因此百姓反叛,他們自己招致滅亡。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

②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5)兩則材料各以御馬說明了什么治理國家道理?請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玉樓春?和吳見山韻吳文英闌干獨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風葉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隨云去急。霜花強弄春顏色,相吊年光澆大白。海煙沉處倒殘霞,一杼鮫綃和淚織。(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的開頭刻畫了一位孤獨惆悵、浪跡天涯的游子形象。

B.“霜花”句兼含比喻和對比手法,凸顯詞人心中的孤寂痛苦。

C.詞末用典,與全詞所寫景、情、事緊密契合,并無生僻之感。

D.從詞的標題和內容來看,這首詞既慨嘆自身,亦思慕友人。

(2)在中國古代詩文中,“秋”乃常見題材,“雁”是頻出意象。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隨云去急”句中的情景關系。(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離騷(節選)》中,屈原用“,”來表達對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的感慨。

(2)鮑照《擬行路難(其四)》中,表現詩人極度矛盾和忍辱負重的句子是“?”。

(3)魚雁傳書,寄托了古人對跨越時空遙寄相思的浪漫,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表達了即使魚雁也無法傳遞音訊的愁苦。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魯迅所有回憶紹興的文章中,故鄉常成為中國鄉土愚昧落后的負面象征,顯現出陰冷、灰暗的質感,如一塊均質的巖石,無法穿透,唯有戲臺卻是的例外——在的故園,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最寶貴的他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也照亮了他的記憶。透過魯迅的目光,無數中國人看見了那座戲臺……曲終人散,每個人都轉身走進自己的戲。戲臺上的、無限纏綿,收束進岸上的樓窗、河中的船影。狹長的石板路,層出不窮的石橋,悠悠蕩蕩的烏篷船,他們的戲臺無處不在,只不過沒有人把他們的戲文寫下來,我們無從得知而已。戲臺上的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也慢慢融入了觀看者的血脈,變成遺傳基因。戲臺上下,不僅構成一種對話關系,更構成一種輪回關系,戲臺與看客,戲文與生活,。觀眾和角色可以互換,戲臺下的觀眾一扭身,就融入了一個更大的戲臺,變成角色,吶喊或者語絲,都是他們的唱詞。(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屈指可數 風雨如磐 玉樹臨風 翻云覆雨B.屈指可數 風雨如晦 風流俊雅 翻云覆雨C.為數不多 風雨如晦 玉樹臨風 翻覆顛倒D.為數不多 風雨如磐 風流俊雅 翻覆顛倒(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

B.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最寶貴的他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

C.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也照亮了他的記憶。

D.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最寶貴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運動員體能包含多種要素,①_____舉重主要比力量,長跑主要比耐力,體操需要超強的柔韌性,羽毛球則看重協調能力。

研究表明,在由影響競技體育成績的各種因素組成的金字塔中,最基礎的底部是基礎體能,()。②______,有利于運動員保持穩定的競技水平,從而延長運動生涯。

一些優秀運動員,平時體能和身體素質訓練大概占總訓練量的70%,因此,要求運動員體能達標,③_____,而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往上是專項技術,再往上是專項體能,最上面才是競技成績

B.往上是專項體能,再往上是專項技術,最上面才是競技成績

C.往上是競技成績,再往上是專項體能,最上面才是專項技術

D.往上是專項體能,再往上是競技成績,最上面才是專項技術

(2)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我們喜歡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歡尋找肯定自己觀點的證據。

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蘇省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什么是龍,確乎是一個謎。龍像馬,所以馬往往被呼為龍。《月令》“駕蒼龍”,《周禮?庾人》“馬八尺以上為龍”,皆其例。龍有時又像狗。《后漢書?孔僖傳》“畫龍不成反類狗”,所以狗也被呼為龍。此外還有一種有鱗的龍像魚,一種有翼的又像鳥,一種有角的又像鹿。至于與龍最容易相混的各種爬蟲類的生物,更不必列舉了。

然則龍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并而產生的混合的圖騰,古埃及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在我們歷史上,五方獸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龜蛇二獸,也是一個好例。不同的是,這些是幾個圖騰單位并存著,各單位的個別形態依然未變,而龍則是許多單位經過融化作用,形成了一個新的大單位,其各小單位已經是不復個別的存在罷了。前者可稱為混合式的圖騰,后者化合式的圖騰。部落既總是強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圖騰中總有一種主要的生物或無生物,作為它的基本的中心單位,同樣的在化合式的圖騰中,也必然是以一種生物或無生物的形態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無生物的形態為附加部分。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這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它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上所知道的龍了。這樣看來,龍與蛇實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引用古書中關于龍蛇的說時,就無法也不必將它們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這問題對于我們,才特別有意義。不錯,惟其龍蛇分不清,我們才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因為我們知道,圖騰的合并,是圖騰式的社會發展必循的途徑。

圖騰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無生物,但最習見的還是動物。同一圖騰的分子都自認為這圖騰的子孫。如果圖騰是一種動物,他們就認定那動物為他們的祖先,于是他們自己全團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種動物了。曾奉狗為圖騰的瑤族,如今還很鮮明的保存著這種意識。陸次云《峒谿纖志》說他們“歲首祭盤瓠,揉魚肉于木槽,扣槽群號以為禮”。這種風俗與現代世界各處的圖騰團族舉行舞會,裝扮并摹仿其圖騰的特性與動作,是同樣性質的。我國古代所謂“禹步”的一種獨腳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屬于這類。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確有其絕對的實際作用。

凡圖騰都是那一圖騰團族的老祖宗,也是他們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它給他們供給食物,驅除災禍,給他們降示預言以指導他們趨吉避兇。如果它是一種毒蟲或猛獸,那更好,因為那樣它更能為兒孫們盡防衛之責。每個老祖宗當然知道誰是它的兒孫,認識他們的相貌和聲音。但兒孫太多時,老祖宗一時疏忽,認錯了人,那是誰也不能擔保的。所以為保證老祖宗的注意,兒孫們最好是不時在老祖宗面前演習他們本圖騰的特殊姿態、動作與聲調,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記憶。這便是前面所講的瑤族祭狗王時“扣槽群號”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種保證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經常的在裝飾上表現著本圖騰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隨時隨地見面就認識。代表這一種手段的實例,便是龍圖騰的“斷發文身”的風俗。

為什么裝扮得像龍,就不為蛟龍所害呢?龍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裝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裝,也不是存心欺騙,而是一種虔誠心情的表現。換言之,“斷發文身”是一種圖騰主義的原始宗教行為。斷發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同時恐怕也是給祖宗便于保護,以免被旁人傷害。以上解釋,可稱為“避害說”。

至于許慎所謂“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之也”,可稱為“尊榮說”。這一說似乎與圖騰無關,其實不然。就現代人觀點看來,人決不以像爬蟲為尊榮。這完全是圖騰主義的心理。圖騰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驕傲的事呢!龍之所以有資格被奉為圖騰,當然有個先決條件。定是假定了龍有一種廣大無邊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為圖騰;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個身體和心靈都交付給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變得和它一樣,那豈不更妙?在這里,巫術——模擬巫術便是野蠻人的如意算盤。

(節選自聞一多《伏羲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圖騰有兩種,混合式圖騰可以玄武神獸為例,化合式圖騰可以中國龍為例。

B.化合式圖騰的形成,往往是實力較強的團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團族的結果。

C.認定圖騰動物是祖先,裝扮并摹仿其特性與動作,是少數民族的共同標志。

D.圖騰是部落子孫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如果是毒蟲或猛獸,其護衛功能更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又說“畫龍不成反類狗”,可見在龍的形象中糅合了馬和狗的特征。

B.瑤族祭狗王時“扣槽群號”,這個儀式有它的實際作用,現代世界的圖騰團族舞會便繼承了這個傳統。

C.一旦斷發文身,模擬成龍,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擁有神的無邊法力,這便是巫術的如意算盤。

D.龍是一種虛構的生物,但融合眾家而成的龍圖騰成了華夏文化的基石,中國人至今被稱為龍的傳人。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避害說”的一項是A.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注所當決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行爐灶三匝,然后舉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

(4)作者強調,無法也不必分清古代傳說中的龍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記載中的圣王,而《說文解字》中說“禹,蟲也”,請依據本文觀點對此加以解釋。【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

(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點論據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4)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答題時應首先通讀全文明確論述話題,然后篩選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解讀材料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認定圖騰動物是祖先……是少數民族的共同標志”錯誤,結合“圖騰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無生物,但最習見的還是動物”“如果圖騰是一種動物,他們就認定那動物為他們的祖先,于是他們自己全團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種動物了”可知,圖騰不一定是動物。故選C。

(2)B.“現代世界的圖騰團族舞會便繼承了這個傳統”錯誤,結合“這種風俗與現代世界各處的圖騰團族舉行舞會,裝扮并摹仿其圖騰的特性與動作,是同樣性質的”可知,說“繼承了這個傳統”于文無據。

故選B。

(3)“避害說”指裝扮得像圖騰,提醒祖宗認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也是給祖宗便于保護,以免被旁人傷害。

A.是得到祖宗的幫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絲系臂”沒有裝扮成圖騰,不憑之避害,不屬于避害說。

C.是祈福,不屬于避害說。

D.裝扮得像圖騰,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屬于避害說。

故選D。

(4)本題相關內容在第三段。

結合“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可知,無法分清,是因為龍圖騰的主干和基本形態是蛇;

結合“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可知,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

結合“這樣看來,龍與蛇實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引用古書中關于龍蛇的傳說時,就無法也不必將它們分清”“惟其龍蛇分不清,我們才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可知,不必分清,是因為龍蛇不可分,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

(5)“禹,蟲也”,意味著治水的大禹和蟲有很大關系,篩選文中相關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結合“禹,蟲也”“我國古代所謂‘禹步’的一種獨腳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蟲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結合“凡圖騰都是那一圖騰團族的老祖宗,也是他們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它給他們供給食物,驅除災禍,給他們降示預言以指導他們趨吉避兇。如果它是一種毒蟲或猛獸,那更好,因為那樣它更能為兒孫們盡防衛之責”“斷發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同時恐怕也是給祖宗便于保護,以免被旁人傷害。以上解釋,可稱為‘避害說’”可知,蟲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圖騰,有保佑民眾,驅邪避害之用。

“大禹是古史記載中的圣王”,他本為部族首領,護佑民眾,治水有功,從而得到人們的敬愛,以蟲名之,是對他的神化和尊崇。

答案:

(1)C

(2)B

(3)D

(4)無法分清,是因為龍圖騰的主干和基本形態是蛇,其次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為龍蛇不可分,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

(5)禹本是蟲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蟲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圖騰,有保佑民眾,驅邪避害之用。禹為部族首領,護佑民眾,治水有功,以蟲名之,是對他的神化和尊崇。(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16分)

竹林的故事廢名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愛笑。我們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問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見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們從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們的先生不在家,我們大家聚在門口擲瓦片,老程家的捏著香紙走我們的面前過去,不一刻又望見她轉來,不筆直的循走原路,勉強帶笑的彎近我們:“先生!替我看看這簽。”我們圍著念菩薩的絕句,問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對我們訴一大串,我們才知道她的阿三頭上本來還有兩個姑娘,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種菜,也還打魚賣。四五月間,霪雨之后,河里滿河山水,搓衣的石頭沉在河底,呈現綠團團的坡。老程把搖網朝水里兜來兜去,倘若兜著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著她歡躍的叫聲熱鬧起來,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魚好容易給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著爸爸。流水潺潺,搖網從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點打在水上,浸在水當中的枝條也沖擊著嚓嚓作響。老程從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紅頭繩:“阿三,這個打辮好嗎?”三姑娘搶在手上,一面還接下酒壺,奔向灶角里去。見了媽媽抽筷子,便趕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這一個,老是歸三姑娘照管——踮著腳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實在用不著下酒的菜,對著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這只要看竹林的那邊河壩上面,高聳著一個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樣的土堆,堆前豎著三四根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義。老程家的已經是四十歲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藍大布,系鞋的帶子也不用那水紅顏色了。獨有三姑娘的黑地綠花鞋的尖頭蒙上一層白布,雖然更顯得好看,卻叫人見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樣懶懶的沒有話可說了。

正二月間城里賽龍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還要算鄰近各村上的女人,她們像一陣旋風,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沖到那街。然而能夠看得見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媽媽嗎?不,一回也沒有看見!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們順便也邀請一聲“三姐”。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然而別的人漸漸走得遠了,自己的不還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邊嗎?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于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打破這靜寂的終于還是媽媽:“阿三!你老這樣守著我,到底……”

①“到底!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歡喜玩!”

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過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來,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凈,媽媽卻說,“鄉戶人家呵,要這樣?”偶然出門做客,只對著鏡子把散在額上的頭毛梳理梳理,媽媽卻硬從盒子里拿出一枝花來。現在站在壩上,眶子里的眼淚快要迸出來了,媽媽才不作聲。待到點燃了案上的燈,才知道已經走進了茅屋,這期間的時刻竟是在夢中過去了。

燈光下也立刻照見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籃園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媽媽,這比以前大得多了!兩棵怕就有一斤。”

媽媽哪想到屋里還放著明天早晨要賣的菜呢?終于不出聲的嘆一口氣,伴著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給我的印象,也就在賣菜這一件事。三姑娘這時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姑娘,因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總之三姑娘是好看罷了。三姑娘是這樣淑靜,愈走近我們,我們的熱鬧便愈是消滅下去。而三姑娘始終是很習慣的,接下銅子又把菜籃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賣青椒,我們大家商議買四兩來煮魚吃。其中有一位是最會說笑的,向著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稱一兩,回頭我們的飯熟了,你也來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們的一餐飯使不得?難道就要我出東西?”

我們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從籃子里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們的飯的。我們沒有什么謝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將來碰一個好姑爺。”

我這樣說。然而三姑娘也就趕跑了。

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到今年,我遠道回家過清明,陰霧天氣,走到壩上,遠遠望見竹林,我的記憶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風吹起波皺了。正在徘徊,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而我即刻認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

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我急于要走過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選自廢名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諧生活,這時的三姑娘洋溢著生命活力,與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對照。

B.小說按時間先后順序敘述她的成長歷程,到再相逢時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C.三姑娘作為鄉村少女,外在的樸實秀美和內在的靈秀純澈結合在一起,盈溢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息。

D.“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是三姑娘命運的見證者,作者借“我”的所見所聞抒發了濃烈熾熱的情感。

(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我不歡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實想法,而是她為了在家守護母親的托辭。

B.句子②沒有直接描寫三姑娘的容顏,但“月色一般”卻讓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靜美麗。

C.句子③中“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表現出三姑娘年輕靦腆,受不了顧客的玩笑。

D.句子④蘊含著“我”對三姑娘的愛憐、對過往的懷念、對命運的喟嘆等豐富的情感。

(3)《竹林的故事》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請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

(4)有人認為小說題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讀小說的關鍵;也有人認為文眼在“水”,小說具有“水”的情致。你傾向于哪一個作為文本的核心意象?請說明你的理由。【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語境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針對每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意象的把握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明確觀點,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D.“‘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錯誤。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但“我”并不是貫穿文章的主要人物,所以“我”不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濃烈熾熱的情感”錯誤。本文的風格為恬淡寧靜,所以抒發的情感也是恬淡的。

故選D。

(2)C.“年輕靦腆,受不了顧客的玩笑”錯誤。三姑娘從籃子里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表現出三姑娘善良、內心的美好。

故選C。

(3)由原文“她對我們訴一大串,我們才知道她的阿三頭上本來還有兩個姑娘,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這只要看竹林的那邊河壩上面,高聳著一個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樣的土堆,堆前豎著三四根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義”可知,三姑娘有來年各個姐姐都不幸夭折,而三姑娘的父親在三姑娘八歲的時候也早早去世,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她們母女。所以,家庭的不幸使得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燈光下也立刻照見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籃園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三姑娘最后留給我的印象,也就在賣菜這一件事。三姑娘這時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姑娘,因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可知,父親去世使她早熟,與母親相依為命,撐起這個清貧的家庭。所以,生活的艱辛使得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可知,從那次買菜“我”就再也沒見過三姑娘,直到今年清明歸壩上才又再次見到三姑娘,竹林里閑適安靜的生活能否繼續,純凈之美能否保持,沒有答案。所以,未來的不確定使得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4)示例一:竹林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原文“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愛笑。……我們從此就呼她三姑娘”“春天來了,林里的竹子,園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綠得可愛”,三姑娘一家生活在竹林的茅屋中,清幽的竹林是小說主要背景,是小說情節發生的典型環境,清幽的竹林為小說渲染了一種清新悠遠、靜穆空靈的意境,營造了一個清靜和諧、與世無爭的環境。

由原文“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們順便也邀請一聲‘三姐’。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然而別的人漸漸走得遠了,自己的不還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邊嗎?”“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過于乖巧”可知,三姑娘有一顆寧靜的心靈,所以竹林的碧綠盎然能夠烘托出三姐的青春氣息。

由原文“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可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老程在世的時候,在菜園種菜,在壩上打魚。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親在這里相依為命,所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運和竹林相關。

由原文“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于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可知,竹林代表對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純真自然的姿態的贊美。

示例一:水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本文的主要背景是清幽的竹林,而老程在世的時候,不僅在竹林邊種菜,而且在壩上打魚,過得是一種閑適平靜的生活,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親在竹林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在竹林中過著靜寂的生活。而文章結尾寫到,“我”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所以“水”與竹林共同創建了閑適安靜的生活環境。

正二月間城里賽龍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鄰近各村的女人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沖到那街,但是看不到三姑娘以及三姑娘的母親,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即使是三姑娘穿的竹布單衣,顏色也是淡的同月色一樣。所以本文描寫了三姑娘的純凈,她的性格和水一樣清澈美麗,滿蓄著水鄉女兒的似水柔情。

本文的開篇寫到三姑娘一家在壩腳下的竹林中生活,老程和三姑娘在水邊打魚,三姑娘八歲的時候,老程去世。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親在水邊相依為命,在一次賣菜之后,“我”在壩上就再也沒有見過三姑娘,今年清明“我”遠道回家再次水邊見到了三姑娘,所以,小說情節與“水”相關,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轉于“水”,最后合于“水”。

本文的語言風格非常地素淡柔美,田園式的描寫使得文章充滿詩意,有一種清澈如溪流的風格。所以,“水”也是小說的語言風格特征。

答案:

(1)D

(2)C

(3)①家庭的不幸。兩個姐姐的夭折,父親的早死,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她們母女。

②生活的艱辛。父親去世使她早熟,與母親相依為命,撐起這個清貧的家庭。

③未來的不確定。竹林里閑適安靜的生活能否繼續,純凈之美能否保持,沒有答案。

(4)示例一:竹林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①竹林是小說的主要背景,營造了一個清靜和諧、與世無爭的環境。②竹林代表三姑娘美麗寧靜的心靈,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氣息。③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運和竹林相關。④竹林代表對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純真自然的姿態的贊美。

示例二:水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①水清澈美好,與竹林共同創建了閑適安靜的生活環境。②水的清澈美麗,正是三姑娘純凈心靈的寫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滿蓄著水鄉女兒的似水柔情。③小說情節與“水”相關,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轉于“水”,最后合于“水”。④“水”也是小說的語言風格特征,小說語言素淡、柔美,充滿詩意,有一種清澈如溪流的風格。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文子曰:“有罪者懼,是聽之察、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文子曰:“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右手執轡,左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

(節選自《孔叢子?刑論》)材料二: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曰:“善。”以為造父【注】不過也。使之鉤百而反。少焉,顏闔入見,莊公曰:“子遇東野稷乎?”對曰:“然,臣遇之。其馬必敗。”莊公曰:“將何敗?”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莊公召顏闔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顏闔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造父之御,無以過焉。鄉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故亂國之使其民,不論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則以為繼矣。以為繼,知,則上又從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仇也,由是起矣。故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桀、紂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適。子陽極也好嚴有過而折弓者恐必死遂應猘狗而弒子陽。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適威》,有刪改)【注】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填寫標號,每答對一處給1分,作答超過三處不給分。

子陽極也A好嚴B有過C而折D弓者E恐F必死G遂應猘狗H而弒子陽。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聽獄,審理案件,其中“聽”與《陳情表》“聽臣微志”中的“聽”意思不同。

B.薄,指輕視,和《燭之武退秦師》“鄰之厚,君之薄也”中的“薄”意思不同。

C.過,指責難,和《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中的“舞”用法并不相同。

D.勝,指經得住、勝任,和《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中的“勝”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子以魯公父氏審案問孔子,由此引發了關于治理百姓的問題,文子的觀點與孔子完全相反,認為應當使用嚴刑峻法。

B.孔子認為,以韁繩御馬是上策,古代善于駕車的人手握韁繩,馬奔跑就像跳舞一樣輕快,這是馬鞭達不到的效果。

C.東野稷向莊公展示自己的駕車技術,莊公認為其技術高超,便命他駕車一百圈,顏闔卻從其行為中預判他終會失敗。

D.材料二認為桀、紂實行的禁令太多,他們不能適當地運用和發揮君主的威嚴,因此百姓反叛,他們自己招致滅亡。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

②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

(5)兩則材料各以御馬說明了什么治理國家道理?請簡要概括。【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解答】(1)句意:子陽非常喜好嚴厲,有個在子陽面前弄斷了弓的人,擔心自己一定會死,于是響應瘋狗的叫聲殺死了子陽。“子陽極也好嚴”中,“子陽”是主語,“好”是謂語,“嚴”是賓語,表意完整,故在B處斷開。“有過而折弓者”中,“有”是謂語,“過而折弓者”是賓語,語義完整且獨立,故在E處斷開。“恐必死”中,“恐”是謂語,“死”是賓語,表意完整,故可在G處斷開。

故選BEG。

(2)A.正確。詞義不同。動詞,審理。句意:我聽說魯國的公父氏不能審理案件;動詞,允許。句意:允許臣下完成這小小的心愿。

B.正確。詞義不同。動詞,輕視。句意:因此先王重視禮而輕視刑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變薄弱。句意:鄰國的勢力變雄厚了,您的勢力就變薄弱了。

C.正確。用法不同。動詞,責難。句意:頻繁進行教化卻指責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使動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淵里的蛟龍為之起舞。

D.錯誤。詞義不同。動詞,經得住、勝任。句意:加重負擔而百姓不能承受;動詞,(用)盡。句意:懲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

故選D。

(3)A.“文子的觀點與孔子完全相反,認為應當使用嚴刑峻法”錯誤。根據材料一“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可知,文子只是對以禮治民提出疑問,但并非完全否定禮治,主張嚴刑峻法。

故選A。

(4)①“齊”,政治;“恥”,意動用法,感到羞恥;“止”,制止;“懼”,感到畏懼;“齊之以禮”,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以禮齊之”。譯文:用禮來整治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用刑罰來制止犯罪,百姓就會畏懼。

②“東野稷以御見莊公”,省略句、狀語后置句,正常順序“東野稷以御(于)莊公見”;“中”,符合、合乎;“旋”,轉彎。譯文:東野稷憑借駕駛馬車的技術得見魯莊公,前進后退都符合拉直的墨線,左右轉彎都符合圓的標準。

(5)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與衛將軍文子圍繞魯公父氏聽獄之事展開討論,孔子提出“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將以禮治理百姓比作用韁繩御馬,將以刑治理百姓比作用鞭子御馬。“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強調手握韁繩能夠良好地駕馭馬,而只使用鞭子馬會失去方向。接著又說“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故民彌暴”,指出古代善于御馬的人只握韁繩就能讓馬奔跑如舞,不需要鞭子的幫助,先王重視禮而輕視刑,百姓就會聽從命令;如今廢棄禮而崇尚刑,百姓就會更加兇暴。

②材料二中,東野稷以御見莊公,其駕車技術高超,“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認為他的技術即使是造父也不過如此,于是讓他駕車一百圈。顏闔卻預判東野稷的馬會失敗,結果馬果然累壞了。接著作者以這個故事引出“故亂國之使其民,……重為任而罰不勝”,指出混亂的國家役使百姓不考慮人的本性和常情,政令和刑罰過重。就像東野稷過度驅使馬一樣,國家過度役使百姓會導致百姓不堪重負。“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桀、紂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適”,進一步強調政令和刑罰過多過苛會適得其反,就像夏桀、商紂禁令無數,最終百姓反叛,他們自己也招致滅亡,從而說明治理國家的政令和刑罰不能過重。

答案:

(1)BEG

(2)D

(3)A

(4)①用禮來整治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用刑罰來制止犯罪,百姓就會畏懼。

②東野稷憑借駕駛馬車的技術得見魯莊公,前進后退都符合拉直的墨線,左右轉彎都符合圓的標準。

(5)①材料一孔子通過對比用韁繩和用鞭子御馬的結果,說明治理國家要重視禮法而非刑罰。

②材料二通過寫東野稷累壞馬的故事,說明治理國家的政令和刑罰不能過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到衛國去。衛國將軍文子問孔子說:“我聽說魯國的公父氏不能審理案件,是真的嗎?”孔子回答說:“我不知道他不能審理案件。公父氏審理案件,有罪的人畏懼,無罪的人羞恥。”文子說:“有罪的人畏懼,這是審理案件審察得清楚,用刑恰當;無罪的人羞恥,為什么呢?”孔子說:“用禮來整治百姓,百姓就會有感到羞恥;用刑罰來制止犯罪,百姓就會感到畏懼。”文子說:“現在用刑罰整治百姓,刑罰尚且不能制服犯罪,用什么來整治禮呢?”孔子說:“用禮來整治百姓,打個比方來說,就像駕馭馬用的韁繩。用刑罰來整治百姓,打個比方來說,就像駕馭馬用的鞭子。手握韁繩在這邊駕馭,馬卻在那邊跑動,這是善于駕馭馬的人。如果不用韁繩而只使用鞭子,馬怎么會畏懼呢?”文子說:“從駕馭馬來說,右手握住韁繩,左手揮動鞭子,不是更快嗎?如果只是握住韁繩而不用鞭子,馬有什么可畏懼的呢?”孔子說:“我聽說古代善于駕馭馬的人,手握韁繩如同編織絲帶,兩旁的馬像跳舞一樣輕快,不是靠鞭子的幫助。因此先王重視禮而輕視刑罰,所以百姓聽從命令。現在廢棄禮而崇尚刑罰,所以百姓更加兇暴。”

材料二:

東野稷因為善于駕車而得見魯莊公,他駕車時進退能夠在一條直線上,左右轉彎形成規整的弧形。莊公認為東野稷駕車的技術高超,即使是造父也不能超過他。于是命令他駕車轉一百圈再回來。過了一會兒,顏闔進宮拜見莊公,莊公說:“你遇到東野稷了嗎?”顏闔回答說:“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馬肯定會失敗。”莊公說:“為什么會失敗呢?”過了一會兒,東野稷的馬疲憊不堪地回來了。莊公召來顏闔問他說:“你怎么知道他會失敗呢?”顏闔回答說:“他駕車時進退能夠在一條直線上,左右轉彎形成規整的弧形,即使是造父駕車,也不能超過他。剛才我遇到他,他還在不停地要求馬。我因此知道他會失敗。”所以混亂的國家役使自己的百姓,不了解人的本性,不反求人的常情,頻繁地制定教令,而百姓卻不接受,屢次下達命令,而百姓卻不服從,強行制造危險,而百姓卻不懼怕,加重負擔,而百姓卻不能承受。百姓前進就希望得到賞賜,后退就害怕受到懲處。當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時,就會弄虛作假了。弄虛作假,君主知道了,就會跟著懲處他們,因此用懲處招致懲處。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就是由此產生的。所以禮儀繁瑣就不莊重,事情繁瑣就沒有功效,政令苛刻就不被聽從,禁令多了就行不通。夏桀、商紂的禁令多得數不勝數,所以百姓因此遭受殺戮,到了極點,他們不能恰當地運用君主的威嚴。子陽非常喜好嚴厲,有個在子陽面前弄斷了弓的人,擔心自己一定會死,于是響應瘋狗的叫聲殺死了子陽。周朝的鼎上鑄有竊曲形的花紋,形狀很長,上下都彎曲,以此表明君主極其失敗。(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玉樓春?和吳見山韻吳文英闌干獨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風葉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隨云去急。霜花強弄春顏色,相吊年光澆大白。海煙沉處倒殘霞,一杼鮫綃和淚織。(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的開頭刻畫了一位孤獨惆悵、浪跡天涯的游子形象。

B.“霜花”句兼含比喻和對比手法,凸顯詞人心中的孤寂痛苦。

C.詞末用典,與全詞所寫景、情、事緊密契合,并無生僻之感。

D.從詞的標題和內容來看,這首詞既慨嘆自身,亦思慕友人。

(2)在中國古代詩文中,“秋”乃常見題材,“雁”是頻出意象。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隨云去急”句中的情景關系。【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之情景關系的能力。先要理解詩意,分析寫了哪些景物,再聯系全詩,由表及里,思考傳達出的思想感情。【解答】(1)B.“兼含比喻……手法”錯誤。“霜花”這里指秋菊,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強,顯示出些許春天般的繽紛色彩,這是擬人;此句確實有對比,通過“霜花”與“春顏色”的對比,蘊含著詩人內心的矛盾和哀傷,凸顯景中含情。

故選B。

(2)“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隨云去急”這句詩中,首先從景的角度來看,描繪了秋雨之中千山一片青翠,暮色里一只孤雁隨著云朵快速飛去的畫面。這一秋景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

從情的角度,秋景往往容易引發人的感傷之情,作者與友人相聚后又離別,這種離情別緒在秋景的烘托下更加濃郁。而孤雁這一意象,通常象征著孤獨、漂泊,它表達了作者飄零天涯的身世之慨,也暗示了作者如同孤雁一般的孤獨寂寞之感。

此句景與情相互交融,使詩句更具感染力。

答案:

(1)B

(2)本句寫秋意在雨中青山里呈現,一只孤雁在暮靄中飛去的景色。秋景烘托了作者與友人相聚又離別的感傷之情,孤雁形象表達自己飄零天涯的身世之慨。情景交融,意蘊深長。

譯文:

浪跡天涯的我獨倚欄桿,面對著深秋中的凄風凋葉,更覺得寂寞惆悵。綿綿群山在淅瀝的秋雨中泛出了青光,一只離群的孤雁在暮色蒼茫中隨著迅飛的流云拼力地掙扎奮飛。

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強,顯示出些許春天般的繽紛色彩。而我們卻只能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華舉杯憑吊,飲一杯大白。暮天夕陽返照天空,倒掛著一縷美麗的彩虹,那是大海中的鮫人用淚水一梭梭編織的七彩鮫綃幻化而成的。

賞析:

這首詞見景生情,抒發內心深處的遲暮之感,孤寂之情。“闌干獨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風葉寂”一韻情與景合,寫心中秋天凋零的形象。這兩句可解為倒裝法:秋天來臨了,詞人早已“枕痕歷盡秋聲鬧”了,于是心中暗自產生一幅秋風掃落葉的形象,這副悲涼的“心影”,引發詞人更加孤寂難耐,于是這位浪跡天涯,身老江湖的游子,獨自憑欄遠眺。“天涯客”是詞眼。“千山秋人雨中青,一雁暮隨云去急”一韻景中顯情,正面描繪秋景。瀟瀟的秋雨,洗滌著蒼翠的山巒。“入”字下得妙。此時一只離群孤雁在暮空隨著陰云急飛。夢窗這兩句將秋天蒼茫,妻美的景象勾勒得惟妙惟肖。這既是寫實景,也是詞人對所處的惡劣環境與自身的悲苦命運的一種寫照。

詞的上片主要寫秋景,而這副秋景是天涯客的眼中景,心中影,以情設景,以景寫人,境界十分優美、凄楚,用字極凝練講究而不晦澀。詞的下片,抒發詞人“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內心深哀。

“霜花強弄春顏色。相吊年光澆大白”二韻,轉為抒情。秋深霜重本無春色可言,詞人卻幽默地說它硬要擺弄出春天的姿態。這里的“強弄”二字饒有韻味,白色霜花,強顏春色,猶如兩鬢霜白的遲暮之人,強裝出青春韶華之人,有些滑稽可笑。這是詞人在自我調侃,自我嘲弄。這兩個字以動襯靜,襯出詞人內心的年華流逝,無聊孤寂的悲哀。用形象渲染出濃郁的氣氛,逼出“相吊年光澆大白”一句,形影相吊,哀嘆年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詩句),用酒澆愁。體現了形影相吊,獨酌解憂的意境。“海煙沉處倒殘霞,一杼鮫綃和淚織”一韻以情收束。煙波沉靜之處,落日霞光倒映在水中,景象極其慘淡,更引發詞人這位天涯客的悲愁。詞人善于繪景傳情。此既是寫景,也有一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感嘆在。這一韻用“殘霞”襯托,用鮫綃淚織渲染,意境優美,抒情感人。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但卻表達出夢窗這位“天涯客”的“相吊年光”的特有生活經歷和內心隱憂。語言不僅凝練、靈動而且富有個性。(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離騷(節選)》中,屈原用“,”來表達對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的感慨。

(2)鮑照《擬行路難(其四)》中,表現詩人極度矛盾和忍辱負重的句子是“?”。

(3)魚雁傳書,寄托了古人對跨越時空遙寄相思的浪漫,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表達了即使魚雁也無法傳遞音訊的愁苦。【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識記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同時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為:

(1)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與秋其代序(重點字:淹)

(2)心非木石豈無感

吞聲躑躅不敢言(重點字:躑、躅)

(3)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重點字:潛、躍)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魯迅所有回憶紹興的文章中,故鄉常成為中國鄉土愚昧落后的負面象征,顯現出陰冷、灰暗的質感,如一塊均質的巖石,無法穿透,唯有戲臺卻是的例外——在的故園,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最寶貴的他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也照亮了他的記憶。透過魯迅的目光,無數中國人看見了那座戲臺……曲終人散,每個人都轉身走進自己的戲。戲臺上的、無限纏綿,收束進岸上的樓窗、河中的船影。狹長的石板路,層出不窮的石橋,悠悠蕩蕩的烏篷船,他們的戲臺無處不在,只不過沒有人把他們的戲文寫下來,我們無從得知而已。戲臺上的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也慢慢融入了觀看者的血脈,變成遺傳基因。戲臺上下,不僅構成一種對話關系,更構成一種輪回關系,戲臺與看客,戲文與生活,。觀眾和角色可以互換,戲臺下的觀眾一扭身,就融入了一個更大的戲臺,變成角色,吶喊或者語絲,都是他們的唱詞。(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屈指可數 風雨如磐 玉樹臨風 翻云覆雨B.屈指可數 風雨如晦 風流俊雅 翻云覆雨C.為數不多 風雨如晦 玉樹臨風 翻覆顛倒D.為數不多 風雨如磐 風流俊雅 翻覆顛倒(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

B.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最寶貴的他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

C.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也照亮了他的記憶。

D.戲臺上的燈光,幾乎成為他最寶貴的少年記憶里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記憶,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容,結合語境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修改,正確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語段中相關語句修辭手法構成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結合具體內容及語境進行分析。【解答】(1)為數不多:數量已經不多了。屈指可數:形容數目很少。此處強調戲臺作為例外很少見,應選“為數不多”。

風雨如磐:形容天氣惡劣,風雨極大。也形容社會黑暗勢力壓迫沉重。風雨如晦:風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樣昏暗。后用來形容局勢動蕩或社會黑暗。此處是形容處在舊社會的故園,應選“風雨如磐”。

玉樹臨風:比喻年輕男子風度翩翩,秀美多姿。風流俊雅:“風流”指有功績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俊雅”指俊秀文雅。此處說的是戲臺上展現出的氣度韻味,應用“風流俊雅”。

翻覆顛倒:“翻覆”指發生巨大而徹底的變化,“顛倒”指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應有的位置相反。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此處指“戲臺與看客”“戲文與生活”發生了轉換,應用“翻覆顛倒”。

故選D。

(2)原句共有兩處語病:

一是多層定語位置不當,“他的少年記憶里”表領屬,應放在最前面,正確語序為“他的少年記憶里最寶貴的光源”;

二是語序不當,“照亮了他的記憶”“照亮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少年記憶”應遵循從個體到普遍的邏輯順序,不能顛倒。

只有A項修改正確。

故選A。

(3)“每個人都轉身走進自己的戲”是把人生比成了“戲”,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契合了文段關于魯迅對于“戲臺”的分析,寫出了魯迅作品對人們的影響。

答案:

(1)D

(2)A

(3)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本體是每個人各自的人生,喻體是戲,作者把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比喻成戲臺上的“戲”,形象地再現了“戲臺”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特征,凸顯了魯迅作品在國人心中的藝術穿透力,體現了魯迅作品對國人的深遠影響。(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運動員體能包含多種要素,①_____舉重主要比力量,長跑主要比耐力,體操需要超強的柔韌性,羽毛球則看重協調能力。

研究表明,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