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試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

春末夏初,我國某糧食主產區的作物自南向北漸次變成金黃色。駕駛收割機的農機手們從安徽省中部

出發,帶著鄉村收獲的喜悅,一路向北,描繪祖國豐收的畫卷。下圖示意該主產區糧食作物收割狀況。據

2.農機手們收割的糧食作物是()

A.水稻B.棉花C.甘蔗D.小麥

晉、陜、內蒙古三省區能源資源充足,而南方地區水資源豐富。我國將晉、陜、內蒙古能源南運的同

時,充分利用鐵路返程空載運力,并通過研發的“火車集裝箱裝卸水系統”,將南方地區優質水資源輸送

至北方鐵路沿線城市,實現“雙向運輸,兩地共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從晉、陜、內蒙古運往南方地區的能源資源可能是()

A.鐵礦石B.煤炭C.金礦石D.木材

4.利用鐵路運輸實現能源和水資源南北雙向運輸的主要意義有()

①減輕南方地區鐵路沿線洪澇災害②緩解南方地區的能源不足

③提高北方鐵路沿線居民生活質量④改善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在地球內力的驅動下,印度古陸漂洋過海,經歷了地質歷史上漫長的漂泊,終于到達現今位置。下圖

示意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不同時期的經緯度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圖示印度古陸在漂移過程中,其主體()

A.最初位于南半球熱帶B.從南溫帶漂移至北寒帶

C.漂移的速度越來越快D.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

6.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

A.呈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B.呈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

C.呈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D.呈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

2024年5月,重慶某山地景區遭遇暴雨天氣,景區工作人員利用地理知識引導游客積極應對,化解潛

在風險,有效保護了游客安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代表“暴雨”天氣狀況的符號是()

8.景區工作人員引導游客采取的保護措施可能有()

①狂風暴雨時,應防范懸崖高處的碎石跌落

②電閃雷鳴時,應遠離大樹,防止遭到雷擊

③若洪水來襲,應快速向地勢高的地方逃生

④若泥石流發生,應順著泥石流流動方向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年末,安徽省省會合肥市常住人口達985.3萬人,其中城區人口突破500萬人。科技崛起激發經

濟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合肥市已跨入特大城市之列。表為合肥市2022年和2023年人口增長狀

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人口自然增長(萬人口遷移增長(萬常住人口凈增量(萬常住人口凈增量在全國排名

年份

人)人)人)(位次)

2022

3.413.416.83

2023

1.820.121.91

注:人口遷移增長=遷入人口數量-遷出人口數量

9.2022年以來,合肥市人口()

A.自然增長速度加快B.自然增長率為負值

C.遷移增長數量較多D.遷入以老年人為主

10.合肥市常住人口凈增量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其()

A.生態環境優良B.海陸運輸便利

C就業崗位增多D.生活成本較低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0分)

11.莫桑比克大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氣項目,是我國參與建設的海外重點工程。該項目集成先進的超深海

液化天然氣技術,可開采海平面以下2000米內巖層中的天然氣資源。2023年該項目持續穩產增產,不僅促

進了該國社會經濟發展,也拓寬了我國能源進口渠道。下圖示意莫桑比克天然氣運往我國的某條海上運輸

(1)莫桑比克位于洲的東南部,其東部的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之一。與

紅海一蘇伊士運河相比,莫桑比克海峽通過巨型船只的能力更(填“強”或“弱”)。

(2)滿載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氣的船只駛向我國,依次經過洋、馬六甲海峽、中國—

海。

(3)簡述該工程項目的建設對莫桑比克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

12.內蒙古自治區資源豐富,不同區域有各具特色的優美風景。暑假,安徽省某中學研學小組對內蒙古自

治區甲、乙、丙三地進行考察。下圖示意內蒙古自治區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景觀,圖中①②③為研學小組

在三個考察地拍攝的典型景觀照片。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發現區域差異是合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的前提。研學小組在考察時發現甲、乙、丙三地景觀差異明顯,

照片①、照片③分別拍攝于三個考察地中的地、地。試分析造成從甲地到丙地景

觀變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發揮區域優勢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研學小組發現某考察地附近草場廣布,一望無際,適宜

發展___________業(農業部門),該地的傳統民居為o

(3)技術進步促進區域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研學小組通過調查發現,乙地風力發電量冬季大于夏季,

而太陽能發電量夏季大于冬季。該地充分利用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冬夏互補的特點,穩定了區域電力供應,

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簡述乙地太陽能發電量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

13.水稻栽培和傳播緩解了古代亞洲人糧食不足的狀況,成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000

年前,我國華南地區的先民利用野生稻進行選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種向亞太地區擴散。秦、漢時期長

江流域開發的精耕細作技術(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趨完善,這些水稻種植技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

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廣泛使用。下圖示意水稻種植文化傳播概況。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心野生稻分布區

?栽培水稻起源地

A距今5000年前栽

培水稻擴散路線

-**秦、漢以來水稻育種

和種植技術傳播路線

(1)氣候資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條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

原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距今5000年前,栽培水稻擴散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世界水稻種植

文化中心,該地適宜水稻種植的氣候條件是。

(2)水稻育種技術彰顯了華夏人民的智慧。秦、漢時期,長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傳往我國東北地區和

朝鮮半島,然后向東傳入(國家)。與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種相比,這種新品種具有耐

(填"旱”或“寒”)的特征。

(3)水稻種植在我國古代實現了因地制宜。秦、漢時期人們在平原和坡地開發了不同的水稻種植技術。與

平原相比,坡地種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細作技術是、o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

【「2題答案】

【答案】1.B2.D

【3~4題答案】

【答案】3.B4.D

【5~6題答案】

【答案】5.D6.A

【7~8題答案】

【答案】7.B8.A

【9~10題答案】

【答案】9.C10.C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0分)

【11題答案】

【答案】(1)①.非②.強

(2)①.印度②.南

(3)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12題答案】

【答案】(1)①.丙②.甲③.丙地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海上濕潤氣流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