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島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1我們的食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按食物含有的營養成分給食物分類。
2、學習用分類的方法統計,并能評價統計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種主要營養成分。
2、知道人需要的營養成分主要來自食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樣性的意識。
2、培養關注自己飲食健康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知識按指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教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早飯吃過了嗎?早餐吃了什么?早餐吃了幾種食物?用手勢表示今天早
餐吃了幾種主要的食物?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我們的食物
3、板書:一天的食物
師: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為人類提供了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
也為人類提供了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二、活動記錄一天的食物。
1、師:今天的早餐大家吃得很豐富。那昨天一整天吃的食物肯定更加豐富,
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嗎?那么,怎么交流呢?
2、討論交流方法
怎樣將我們一天的食物記錄下來?你有什么好方法?看看書上有什么方法。
(如按早、午、晚餐進行記錄。)
3、明確提出記錄要求
(1)、記錄要實事求是,記錄不是比誰記得多,吃得好;
(2)、不漏寫,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抓緊時間寫。
4、小組記錄:對昨天一天所吃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
5、生匯報,展示記錄單(生出示記錄單,放在展示臺展示)。
教師幫助解決記錄時所遇到的問題。
6、讓學生從表數格據中,分析一天所吃食物的問題與規律。
(1)、一天中,我們要吃多少種食物?
(2)、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3)、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小結:我們從統計中發現了,一天中要吃很多種食物,吃得最多的是谷類,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鹽和糖等。
三、探究怎樣給食物分類
1、從剛才大家記錄來看,同學們一天所吃的食物實在是太豐盛了,這么豐盛
的食物,在商場里或者菜場里買賣可不是亂放的,有同學留意到了嗎?(除了可
以根據每餐吃什么來分類以外,你還可以怎樣進行分類?)
2、組織學生說說還可以怎么分類,
3、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分食物,就請你確定一個分類標準對這些食物分
分類(出示食物圖片:蘋果、署條、蘿卜、魚、蛋、米飯、玉米、筍、炸雞腿)
4、談談各自分類結果,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分?
5、生活中,人們常常給食物分類的方法有:
(1)、按吃的喜好分類;
(2)、按味道分類,如分為酸、甜、苦、辣、咸等;
(3)、按生活習慣分類,如分為糧食、蔬菜、水果、調味品等;
(4)、按食物來源分類,可分為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
素食:來源于植物的食物(瓜類菜類水果類)
葷食:來源于動物的食物(家禽野獸水產品)
6、思考:肉包、蛋炒飯、榨菜肉絲是素食還是葷食?還是既不是素食也不
是葷食。為什么?
師:其實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食物進行分類,像肉包、蛋炒飯、榨菜肉
絲就是葷素混合類的,我們的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是葷素混合類的。
7、學生活動:給自己記錄單上的食物分類
師:選擇你認為最科學,最實用的方法,給你們自己的記錄單上的食物分分
類。
四、小結
1、對于食物你還有想研究的問題嗎?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食物為人類提供了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食物是按照不同的標準分成不同的
一類。
五、課后拓展
請同學們課外去搜集一些有關食物資料,可以深入的研究食物與我們健康的
關系。
教學反思
2、我們的營養
一、教學目標
能借助資料設計探究食物營養成分的實驗;能借助簡單的器材對食物的營養
成分進行檢測活動,并做實驗記錄;能用較恰當的語言文字表述對食物營養的研
究過程和結果。
對食物的營養有著濃厚的探究興趣,并樂與展開探究;在探究過程中,能與
其他同學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愛生命。
知道蛋白質、脂肪、淀粉(糖類)、纖維素、礦物質和水等是維持人類健康的
主要營養素及其主要來源;知道沒有哪一種食物能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
二、教材分析
本課在對食物有了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食物中包含的營養,
增加對食物的理性認識。
三、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常見食品(如米飯、饅頭、土豆、黃瓜等)、幾根頭發、白紙、鐵
絲、酒精燈(或蠟燭)等,查找有關食物營養的資料。
教師準備:碘酒、滴管、酒精燈、鐵架臺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最喜歡吃什么食物?食物能給我們提供什么?
(二)探究學習
1、我們需要的營養成分有哪些?
(1)出示關于人類需要的營養成分的資料。
(2)師生交流人類需要哪些營養成分。
(3)教師介紹各種營養成分的典型作用。
(4)教師總結。
2、檢測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提出問題: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飲食在哪些食物里?
(2)師生交流,教師出示實驗提示卡。
(3)師生研討實驗過程及注意事項。
(4)學生探究活動。
(5)師生交流探究結果。
(6)教師小結,學生反思檢測方法。
(7)學生檢測更多的食物,判斷各含有什么營養成分。
(8)教師總結。
3、自由活動:從食品包裝袋上能獲得哪些營養信息?
(1)提出探究的問題,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卡能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2)師生交流搜集到的食品包裝袋。
(3)甄別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
(4)師生共同評判活動情況。
4、課堂總結,布置課外拓展活動。
教學反思:
3、飲食與健康
一、教學目標
1、能反思并合理評價日常飲食;調查訪問,查閱書報、網絡搜尋多渠道獲取
飲食與健康的信息。
2、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用科學飲食常識指導生活。
3、了解合理飲食結構,懂得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二、教學材料
四組(肉、腌、炸、甜)配餐;調查自家一周食譜;搜集各種食品包裝袋。
飲食與健康資料。
三、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了解、認識科學飲食結構,科學搭配飲食,均衡營養,養成良好的
飲食習慣。
四、活動過程
探討我們的飲食科學嗎?
出示四種配餐,研討它們的優缺點,(滲透飲食與健康的關系,引發合理搭配
食品的觀點。)如:人過量吃肉,身體會酸性過高,維生素缺乏,膽固醇過多,容
易引起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疼風等病。
怎么搭配食物才合理?
①交流自己的食物結構,參照金字塔食物搭配資料卡,均衡營養。中國人一
般飲食結構以谷類食物為主,蔬菜水果為輔,適當增加豆類、乳制品、動物性食
品(飯、菜對半,肉、蛋、油、奶二份)。
②設計一日三餐。在了解食物金字塔的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特點(身高、
體重、運動量、遺傳狀況等),考慮食物營養均衡與特色相結合。
怎樣做才有益于我們的健康?
衛生無毒;②均衡搭配;③定食定量。
拓展課堂知識,繼續探討飲食與健康的關系。
利用好各種信息資源,交流表達飲食與健康的認識,可以編寫科學小詩,編
輯手抄報,認真評比。
拓展材料
世界衛生組織對飲食與健康的指導;缺少維生素C牙齦容易出血,缺少維生
素A眼睛會生病,缺少維生素D骨骼發育不好,缺少維生素B12容易生口瘡。
牛奶中含有很多鈣。芹菜中有許多鐵。桔子中含有的維生素C比較多。胡蘿卜里
有較多的維生素A。豆腐含鈣多,蛋白質也很多。海帶、紫菜含有碘。
缺鈣了,要多吃豆腐和牛奶這樣的食物,還要常曬太陽?!按植备辈。侨?/p>
碘引起的。她應該多吃紫菜和海帶。夜盲癥是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
教學反思
4、水變咸了
教學目標:
1、能從身邊常見的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自己設計實驗,探
究水能溶解固體物質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
果。
2、體驗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意識到科學可以
改善人們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物質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變化,了解溶解在生活
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食鹽、白糖、紅糖、面粉、沙子、粉筆末、洗衣粉、豆奶粉、土、鋸末、鐵
末、冰糖、咖啡、淀粉、塑料杯(每組10個)、藥勺(每組2個)、筷子(每組
2支)、水、彩粉筆、彩筆等。
【課前準備】
上課前,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評比欄,激勵學生在課堂上要好好表現,為自己
的小組爭畫小標志(小紅旗、小五星、小樹、小花等)。教師提示操作方法:表
現好的同學自己在小組空格內畫上一個彩色的標志,出現失誤或表現差的擦掉一
個小標志,本課結束,哪個小組得的標志多,即為優勝小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談話,引入新課。
(教師指黑板)請同學們看黑板,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學生反應:水變咸了)
水為什么變咸了?
(學生反應:因為放了鹽)
怎么知道水里放了鹽?
(學生反應:嘗一嘗)
(教師指著講桌上的一杯水)講桌上有一杯水,誰來嘗一嘗?
一名學生到講臺上來,準備品嘗。在這時,教師攔住他:“等一等,他這樣
做對嗎?”
(學生反應:不對,不能隨便嘗,萬一有毒;最好用筷子蘸一點品嘗等)
大家說得很好,在不知道一種液體是什么的情況下,不能隨意品嘗。不過今
天講桌上的水是可以飲用的,你可以放心地品嘗。
(學生品嘗)
師:是鹽水嗎?
生:不是,是糖水,因為它是甜的,說明放了糖。
二、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教師提出問題:你想不想也做一杯鹽水和糖水?(想)怎么做?說說你的方
法,并說一說你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實驗桌上有鹽和白糖、紅糖,老師這里
還準備了筷子、塑料勺和清水,看你能不能用到。
(學生討論、交流方法)
誰來提點建議或提醒同學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學生提建議)
師:老師也有三個建議:1、制作時一杯水中只能放一種物質;2、往水中放
鹽或糖時要適量,一般『2小勺即可,可以先放一小勺,觀察現象,然后再放一
小勺,再觀察;3、認真觀察鹽和糖在水中的變化情況。誰來重復一下老師的建議。
(學生重復教師的建議,教師要抓住認真聽講的典型,用獎勵標志的策略進
行評價和引導,提醒學生注意傾聽)
2.動手制作,配制溶液。
師:下面就按照我們剛才提到的方法做一做,看哪一個小組發現得最多,小
組派一個代表上來取材料。
(組長取實驗物品——學生制作——展示)
3.匯報交流。
師:制作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
(學生交流:鹽(糖)在水中化了,看不見了,水變咸了(甜了),長時放
無沉淀等等。)
4.過程反思,理解概念。
師:剛才同學們說:“化了”“溶化了”“不見了”,我們科學上稱為“溶
解”(板書)。請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剛才制作過程討論一下什么是溶解?并以小
組為單位填寫這張表格,也可以在這張紙的背面用你喜歡的其他方式寫出你們對
溶解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發放表格)
我們對溶解現象的理解
鹽(糖)在水中的變化顆粒變小,最后看不見了顆粒變小了,還能看見沒有
變化
水的變化底下變咸(甜)了上面變咸(甜)了全變咸(甜)了
靜置一段時間后有一些鹽(糖)沉淀下來沒有沉淀鹽(糖)全部沉淀下來
其他補充
注:在你們認為正確的現象處用喜歡的方式做標記。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隨機對活動積極、組織有序、發現較多的小組進行獎
勵)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溶解有以下幾個特征。
5、其他材料的溶解實驗。
(1).猜想與假設。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溶解鹽和糖,那么,水還能溶解其他物
質嗎?老師為每一個小組準備了一些物質,請每組選派一名同學拿下去。(提醒
學生只能看,不能動)
塑料盤中有哪些物質?
(學生匯報:面粉、土、沙、粉筆末、洗衣粉、奶粉、鋸末、鐵末、冰糖、
淀粉、咖啡。
討論一下,這些物質能不能在水中溶解?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這些只是我們的猜想,要讓大家認可應該怎么辦?
(學生反應:具體做一做,驗證一下。)
這么多的物質實驗起來容易混亂,你有什么好建議嗎?
(學生提建議:彩筆編號、貼標簽、對應、分類驗證等。)
老師這里還有清水,你們打算要幾杯?
(組長回答)
你們覺得多長時間能驗證完。
學生反應:3分鐘、5分鐘等。
給大家5分鐘時間,5分鐘一到,全都停下來??茨膫€小組能夠完成任務?現
在請組長將塑料盤中的物質取出來一一放到桌子上,然后拿空盤上來取水。
(2).實驗驗證。
下面就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猜想,并做好實驗記錄(大屏幕展示)。
我們的實驗記錄組
實驗物質實驗現象
溶解不溶
解
面粉
土
洗衣粉
粉筆末
沙
豆奶粉
鐵末
鋸末
冰糖
淀粉
咖啡
我們的做法O一人做,大家觀察,最后做記錄。一人做,一人記錄,其他人
觀察O大家一起做,最后做記錄O大家一起做,一人做記錄O材料和人分組分
別做,最后合并做記錄我們用的是下面的方法:
注:在相應的位置劃
(學生實驗一填寫表格,對照猜想)
為什么有的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有的小組沒有完成呢?
(學生交流。主要從小組分工協作的方式與方法上進行評價,并對表現好的
小組獎勵標志)
3.匯報交流。
現在我們開始匯報,匯報的同學要清楚地闡明小組的驗證結果,其他同學要
求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在別人發言結束后補充、質疑。哪個小組先來交流你們
的實驗成果?
(小組交流)
請同學們看黑板,先看一下有爭議的這幾種物質(面粉、粉筆末、黃土等),
它們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
(學生交流。仍有異議的,可啟發學生放到課后繼續研究,如面粉、豆奶粉
等)
對照剛才的猜想和實驗結果,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學生交流。要敢于大膽猜想;科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要學會通過
實驗驗證猜想等等)
三、回顧全課,評價總結。
這節課大家表現得都不錯,請大家評一評誰表現得更好。
(學生評價——說明理由——獎勵標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交流)
你想給同學或老師提點什么意見和建議。
(學生交流)
四、布置課下探究
①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現象。
②用量筒分別取200ml水倒入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里,然后分別加鹽和糖,
直到飽和,看能溶解多少鹽和糖?比一比誰溶解的量大?
教學反思:
5怎樣加快溶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
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3、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逐步
發展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變量控制的討論(相同條件下)。
2、難點:實驗時的變量控制。
【課前準備】
西瓜霜含片、小刀、小鯽頭、白紙、攪拌棒、杯子、熱水、冷水、水槽、臉
盆、記錄表、抹布。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請在我的描述中搶答這杯飲料里有什么?這是一杯透明飲料,喝
一口,發現它是甜甜的。(生答)
2、對的,飲料中是有糖。我們再來觀察這杯飲料能看到里面有糖嗎?為什么
糖到水里就不見了呢?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溶解現象。除了剛才講的糖會溶解在
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會溶解在水中呢?
3、師出示西瓜霜含片,它在水里會溶解嗎?你的根據是什么?現在我們用
含片來進行一場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中?
二、探究怎樣使西瓜霜含片溶解得快。
1、宣布規則,進行比賽
(1)規則:可以采用各種方法,第一名產生后其余各小組立即停止活動,并
把實驗材料交到講臺上。
(2)各小組開始比賽
2、匯報比賽結果,交流經驗。
(1)請第一名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使它溶解的快的?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2)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熱水、攪拌、碾碎)
3、小結提問:大家的意思是不是:加熱水比加冷水快;進行攪拌比不攪拌快;
碾碎比不碾碎要快。(板書:冷水不攪拌不碾碎)大家都這么認為嗎?
4、比較分析對比實驗:a、討論分析條件
b、進行實驗
c、匯報總結
5、選擇其他兩個中的一個對比實驗進行研究:a、分組實驗
b、匯報實驗結果
6、得出結論:在相同條件下,物質在熱水中比冷水中溶解的快,碾碎比不
碾碎溶解的快,攪拌比不攪拌溶解的快。
7、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研究的《怎樣加快溶解》
三、課外延伸:研究加快食鹽的溶解。(此環節可放課內也可放課外,看時間
而定。)
以上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適合另外物質呢?比如:糖食鹽之類的。
這個問題請大家課后研究。
實驗記錄單
實驗班級_________實驗小組_________記錄員_________
探究含片溶解快慢的實驗實驗結果實驗結論
相同的條件不同的條件(用,,快”,,慢”表示)
水量一樣熱水
不碾碎、不攪拌
杯大小一樣冷水
加含片一樣多
通過實驗分析我們最后得出的結論是:
教學反思:
6做一杯飲料
一、教學目標
1、能提出制作活動的思路;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造性的作品;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
2、善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水不僅能溶解固體,還可以溶解液體、氣體。
二、教材分析
本課以學生制作飲料的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活動發現問題、提出
問題,更深一層認識溶解的過程,知道水不僅能溶解固體物質,還能溶解液體、
氣體物質。
三、活動準備
學生自帶一種喜歡喝的飲料,并準備以下制作材料:小勺、量杯、白糖、純
凈水、吸管,再選1—2種自己喜歡喝的飲料粉,如奶粉、橘子粉等。
四、活動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三杯不同的飲料,指名兩名同學到講臺上來品嘗,并說出是什么飲
料。
(二)自主探究
1、品嘗飲料。
(1)提出問題:品嘗自帶飲料,說出飲料是什么制成的。
(2)學生分組品嘗帶來的飲料。
(3)交流匯報,對飲料的成分做出初步的判斷。
2、制作飲料
(1)想一想:我們需要做一杯什么口味的飲料,做這杯飲料需要哪些材料?
小組討論,制定出初步的配制方案。
(2)開始做飲料。
①配制飲料,并記錄每種配料的份數。
②品嘗配制的飲料,找出不足并調整配制方案。
③再次配制飲料并記錄。
④品嘗,調配,直至滿意為止。
(3)品嘗飲料,比較:物美價廉的飲料是哪一杯?
展示各組的飲料及配方,通過品嘗和計算成本,找出物美價廉的飲料。
(4)談談自己的收獲。
通過自己配制飲料,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匯報。
(三)自由活動
給自己的飲料定個“品牌”吧。
根據自己配制的飲料的特點,給自己的飲料起個名字。
(四)拓展活動
課后搜集汽水飲料的配方,學著做一杯汽水飲料。
教學反思:
7水里有什么
教學目標: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質
2、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來水的凈
化處理過程。
3、指導學生初步學會做沉淀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
合能力。
4、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
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課前準備:
1、有關《水污染》和課本插圖的課件。
2、沉淀實驗:燒杯、明磯、玻璃棒。
3、過濾實驗:濾紙、剪刀、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滴管。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教學難點
沉淀和過濾實驗的操作規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水污染》和課本插圖的課件。提問:同學們,你們發現水里面有
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樣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樣危害人類健康的?
學生結合課件進行討論并匯報
2、教師:水里有什么呢?(板書)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種原因,混入了各種
雜質,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雜質,如泥沙、石塊……,有溶解于水中的雜質,如
食鹽、各種礦物質……,還有細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除去
部分或全部的雜質,才能飲用。把不干凈的水變成干凈的水,叫做水的凈化。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學習用沉淀的方法凈化水。
(1)觀察:每組實驗桌上有兩杯混濁的水,觀察水里有哪些雜質?
(2)學生匯報。
(3)講解:怎樣除去水中的這些雜質?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雜質,有一個簡
單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靜置一會兒,一部分雜質就會沉到水底,這種方法叫
沉淀。為了加快沉淀,還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磯,明磯經過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較
小的顆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們附近農村,由于農民都使用了自來水,一般就
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磯沉淀。
(4)演示沉淀實驗,邊示范邊講解:加入適量明磯、用玻璃棒攪拌、靜置,
過一會兒觀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變化?
(5)學生實驗。
(6)學生觀察、討論:沉淀后的水發生了什么變化?
(7)小結: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家里的燒水壺、熱水瓶等的時間
用長了,壁上會有水垢,這就是水中雜質長期積淀的結果。
2、指導學生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凈化水。
(1)講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雜質,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雜質。
沉淀后的水還會有重量很輕的物體在水中,過濾又是一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2)講解過濾操作的方法。
(3)學生分組實驗。
(4)觀察、比較并討論:過濾后濾紙有什么變化?過濾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
雜質?
(5)小結: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
3、指導學生學習用消毒的方法凈化水。
(1)講述: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但不能除去
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熱的方法把水燒開,這種方法
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們把煮沸各加消毒藥品的方法統稱為“消
毒”,其中煮沸是又簡單又可*的消毒方法。
(2)總結水的凈化方法。
學生匯報
三、自由活動
1、了解自來水廠水的生產過程,并進行飲水衛生教育。
(1)提問:你家飲用的水是歸哪里的水?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2)討論:自來水要經過幾道凈化處理過程?
(3)提問:自來水經過多道凈化處理,能不能直接飲用?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設計一個自來水加工廠
(1)教師:如果讓你設計一個自來水加工廠,你有怎樣的設想,把你的意圖
用文字或畫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2)學生設計。
(3)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
四、拓展活動
教師: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現了淡水
資源的缺乏現象,更嚴重的是大量的工業廢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給環境造成
了極大的破壞。請同學們課下對附近的工廠、河流進行調查。談談你的感想和解
決以上問題的有效辦法。
板書設計
一、水里有什么
雜質: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凈化辦法:
1.沉淀
2.過濾
3.消毒
4.設計自來水加工廠
教學反思:
8.植物的身體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認識植物世界;能通過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廣泛
了解植物知識;能針對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體的各部分;學會從整體到部分觀察
植物的方法。
2、愿意與同學交流對植物的認知,體驗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認知。
3、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認識到植物世界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交流活動,讓學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
個部分組成的。
教學難點:
學生正確的分析、總結植物的組成部分。
教學準備:
鳳仙花的掛圖、鳳仙花的分解圖片(自制)、可供學生閱讀有關植物的圖書
(如:《十萬個為什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今天我想請各位同學當個畫家,請給你在課前觀察的植物畫個像。
(學生畫畫)
2、展示學生作品:
問:你畫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畫出了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你認為一棵完整
的植物要由幾部分組成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行下面的研究活動。
二、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1、研究植物的組成:
⑴講述: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棵植物圖片。(出示掛圖:圖畫內容
為第23頁的圖)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幾部分組成呢?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知
道?(學生討論研究的方法:看圖、查閱資料、上網、問別人等等)指出:你們
可以自由結成研究小組,在講臺上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有關植物的書籍,你們可
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學生分組,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尋找答案。
注: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給與學生充分討論、觀察、
交流、思考的時間,讓同組的每一個學生達到共識。同時讓各組同學思考:用什
么方式向其他同學介紹植物的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畫畫的形式等等。)
⑶、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匯報研究結果:
(在匯報之前,要提醒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沒有
聽明白的問題,可以向發言同學進行提問,讓他幫你解答。)
問:我這有一些鳳仙花各部分的圖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嗎?
(學生拼圖,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組成)
⑷、談話:剛才我們觀察了鳳仙花,現在我請大家再來看幾幅圖。
(用實物投影機,出示第23頁插圖)問:你知道這是什么植物?請你們小組
繼續研究這些植物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繼續研究,通過分析其他植物的組成,進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莖、
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
⑸、學生匯報觀察的結果:番茄,絲瓜,南瓜都是由根、莖、葉、花、果實、
種子六個部分組成。
三、回顧全課,評價總結
小結: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構成了
植物的“身體”。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板書:植物的“身體”
四、布置課下探究
1、有的植物都是由這六部分組成的?你有辦法來解決這道題?請你快速找出
這道題的答案。(學生繼續分組查閱圖書資料,尋找答案。)
2、作業:
1、將你的畫補充完整。
2、觀察周圍的植物,辨認它們身體的各個部分。
教學反思:
9植物的根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根的形狀特征分類,并能舉出幾個例子。
2、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
3、培養探究植物的根的興趣。
二、重點難點:
研究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
變態根和變態莖的區分。
四、課前準備:
帶根植物數棵、放大鏡、鑲子、直尺、量筒、燒杯、棉花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老師讓大家采集的帶根植物都帶來了嗎?
二、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
你帶來了哪些植物?
〈學生說出植物的名稱,回顧采集情景及該植物的生長環境〉
引導探究
1、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植物的根,比一比,誰觀察的最仔細,發
現的最多。
〈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植物根的特點〉2、你還想了解些什么?
〈引導學生進一步進行思考,深入開展觀察、探究活動,研究根的作用〉
3、根據課前我們準備的各種實驗用品,小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我們采
用什么方法來研究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實驗中要注意的問題。
4、小組討論并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三、自由活動
1、教師出示自己準備的幾種變態根和變態莖〈地瓜、芋頭、蘿卜、洋蔥、姜、
土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誰是根?為什么?
2、關于植物的根你還知道些什么呢?
四、拓展活動
為什么在我們各組的實驗中,有的水位下降多,有的下降少呢?根吸收水分
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六、教后反思:
10、植物的葉(一)
一、教學目標
1、能做葉蒸騰作用的實驗,并能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2、能夠尊重實驗中觀察到的事實證據,能想象出植物體內水分排出的過程。
3、知道植物葉的蒸騰作用以及蒸騰作用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在認識到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之后,很容易想到根吸收水分怎樣排出
的問題,本課就是遵循這一思路設計編排的。
三、教學準備
1、盆栽月季兩盆、塑料袋兩個、顯微鏡、蠶豆葉玻片標本。
2、掛圖一一葉氣孔的結構。
3、顯微鏡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走在樹林里會感到空氣比較濕潤,這是為什么?調動學生的生活
經驗,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假設性解釋。
(二)實驗探究,初步發現
1、展示活動準備中所做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2、討論:塑料袋是密封的,內壁的小水珠是怎么來的?
3、觀察活動:利用顯微鏡觀察氣孔。
(1)師講解觀察方法及注意事項,如:用一只眼睛通過目鏡進行觀察;不
要動顯微鏡;可以一邊觀察一邊將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等。
(2)學生邊觀察邊畫。
(3)匯報觀察發現,展示觀察后畫出的圖,討論:看到的是什么?
(4)教師出示某一植物葉的氣孔放大圖,讓學生認識氣孔。
(5)根據觀察,想象氣孔的作用,并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植物體內水分運輸
的路線畫出來。
(6)將學生畫的圖進行展示與交流,針對不同的圖畫給予恰當評價。
4、小結:植物是通過葉子中的氣孔排出水分的。植物體內的水變成水蒸氣
從葉的氣孔跑出,騰飛到空中,葉的這種作用叫蒸騰。
(三)自由活動
1、解釋導入新課中的問題:為什么走在樹林中感到空氣比較濕潤?
2、提出問題討論:蒸騰作用有哪些好處?
3、小結:蒸騰作用不僅使空氣變得濕潤,而且還能促使植物不斷地吸收水分
和養分。
(四)拓展活動
1、提出問題:植物吸水的多少與葉子的大小、多少有什么關系?
2、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實驗方案。
3、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
教學反思:
11、植物的葉(二)
一、教學目標
1、在了解科學愛所做的光合作用的實驗中,認識到間接學習也是知識的有效
方法。
2、新生科學家收集的實驗證據,但不迷信權威。
3、了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和釋放氧氣,并吸收二氧化碳;知道綠
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知道了葉的蒸騰作用之后,進一步研究葉的光合作用。由于葉
的光合作用學生研究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本課采取了描述科學家進行實驗的過
程,讓學生間接獲取科學家所證實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到間接學習也是獲取知識
的有效方法。
三、活動準備
課前搜集資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養料,了解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
四、活動過程
(-)導入
提出問題:我們的食物來自于動物與植物,但歸根結底是來源于植物。那么,
植物的養料來自哪里?是誰為植物制造了養料?
(二)開展探究活動
1、研究植物的葉。
(1)討論:植物的葉子一般都是綠色的,這告訴了我們什么?
(2)設想:能不能把葉子的綠色去掉。如果能,再觀察研究去掉的是什么物
質。
(3)演示實驗:除掉葉綠體的實驗。
(4)借助資料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知道葉子內含有葉綠體。
2、了解科學家的實驗。
(1)出示資料卡:閱讀了解科學家的實驗。
(2)討論:科學家的實驗說明了什么?
(3)匯報討論結果。
(4)教師展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并結合卡通圖示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
(三)自由活動
通過實例讓學生討論:光合作用對人類生活的意義。
(四)拓展活動
1、提出問題:你能設計幾個實驗證實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試試看。
2、引導設計實驗方案。
3、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
教學反思:
12植物的莖
教學目標
1.了解莖的多樣性與它的功能
2.初步會根據莖的形態特征進行分類
3.培養探究植物莖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莖的形態特征進行分類和莖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還是帶來了蔥和芹菜,我們要來研究一下植物的莖
誰來說說,植物的莖長在哪里?
二、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掛圖觀察,得出結論
1.出示向日葵的圖
觀察向日葵的莖,它有什么特點?
2.出示番薯的圖
觀察番薯的莖,它有什么特點?
3.出示葡萄的圖
觀察葡萄的莖,它有什么特點?
4出示牽?;ǖ膱D
觀察牽?;ǖ那o,它有什么特點?
得出立莖,匍匐莖,攀緣莖,纏繞莖的結論:
(二).聯系實際,拓寬視野
明白了什么是直立莖,匍匐莖,攀緣莖,纏繞莖,你能不能說一說,我們P31課本
中,哪些植物是,匍匐莖,,,哪些植物是纏繞莖?哪些植物是攀緣莖?哪些植物是
直立莖?
指若干名說
(三).實驗:莖的作用
植物的莖有什么作用?(指名說)
植物的莖還有什么作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P28:準備兩個燒瓶,在燒瓶中注入
同樣多的水,在一只燒瓶中加上幾滴紅墨水,并在燒瓶內插一支金葉女貞.20分鐘
后,把枝條橫切和縱切,可以看到切面上有許多染紅的部分這是為什么?
有的植物的莖的形態會發生變化,叫變態莖,里面貯藏著豐富的營養成分,如
仙人掌,馬鈴薯等.
還有的莖很奇怪把它折了,用桿插法還有再長的功能如楊柳,馬鈴薯等
三.回顧全課,評價總結
讓學生口述這節課的內容
四.布置課下探究
調查了解,對植物實施環割技術有哪益處
教學反思:
13熱氣球上升的秘密
教學目標:
1、知道科學探究要從提出問題開始,能將自己的研究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
進行比較;能提出進行科學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實驗并做記錄。
2、積極查閱資料,關心新科技、新發明對生活等問題的重大影響;意識到要
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科學。
3、學生能感知熱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受熱后體積膨脹,比同體積的冷空氣
輕,會上升的性質。
活動準備:
大塑料袋、紙蛇、紙傘、蠟燭、火柴、蒸發皿、瓶裝酒精、實驗記錄表、課
件。
囑生搜集有關熱氣球的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
談話: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圖片和錄像,請大家欣賞一下。
播放課件:熱氣球圖片和點火升空的錄像。
問:剛才你看到了什么?
關于熱氣球,你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
談話: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了很多有關熱氣球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先
來研究:點火后,熱氣球為什么會升起來?〈板書課題:熱氣球上升的秘密〉
[設計意圖:把研究的問題定位在:點火后,熱氣球為什么升起來,縮小了
探究的范圍,使探究主題更加明確。]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熱氣球會上升的秘密
一)提出猜想
1、談話:同學們猜一猜,點火后,熱氣球為什么會升起來?
2、生猜測:點火后有熱氣,熱氣會把熱氣球頂上去。
為什么這樣猜測?
[設計意圖:1、讓學生明白猜測也是需要依據的;2、喚起學生的一些生活
感知,比如:剛出籠的饅頭熱氣騰騰,煙囪的煙向上冒出……]
3、師補充講述:你的這種猜想包含有兩個方面:
(1)點火后有“熱氣”
(2)“熱氣”會升上去板書猜想。
3、師講述:猜測很重要,可是,科學研究不能光靠猜測,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充分感知熱空氣的存在。
1、談話:點火后有“熱氣”嗎?怎樣通過實驗來驗證呢?
2、鼓勵學生大膽說方法:如用手感覺、用空瓶上套氣球來觀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覺的方法,師提示:當未點火時,蠟燭上方有什么?
師故意問:沒看見空氣呀?為什么說有空氣?
[設計意圖:1、鞏固學生對空氣的感性認識,空氣是看不見,它無所不在;
2、為學生認識“熱氣”就是受熱的空氣做鋪墊]
4、各小組選擇簡單的方法來實驗
5、匯報:說一說,在剛才實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結:通過親身實驗,證明了點火后,確實有熱氣。熱氣也就是受熱了的
空氣,簡稱熱空氣。〈板書:熱空氣〉
三)實驗探究熱空氣會上升的性質
1、談話:在剛才的實驗中,大家還感受到熱空氣在向上升〈頂〉,熱空氣真
的會向上升嗎?
2、出示實驗材料,并簡介示范蒸發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
一旦著火,迅速用濕抹布蓋?。?/p>
你能否利用這些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猜想呢?
3、生設計方案
4、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5、分組實驗探究,填寫實驗記錄表
現象
時間
塑料袋是怎樣的?手有什么感覺
點火前
點火后
松手后
[設計意圖:J用記錄來引導學生更細致地觀察和感受空氣受熱后的體積變化、
輕重變化、運動情況等]
6、匯報:說一說實驗中有什么現象?
〈生帶記錄表于投影儀上展示匯報〉
7、小組討論:點火后塑料袋脹大了,說明了什么?
塑料袋脹大時,手有種被向上拉的感覺,這說明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匯報一一板書:空氣受熱體積膨脹;熱空氣在上升〉
8、引導生小結:空氣受熱后體積膨脹,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就會上升,熱
空氣上升時就會讓塑料袋升上去。
四)繼續用實驗驗證熱空氣上升的性質
1、談話:老師還為大家準備了兩組實驗材料,(出示實驗材料),看哪組最
先利用它們讓紙蛇、紙傘轉動起來。
2、生實驗匯報
3、討論:紙蛇、紙傘為什么能轉起來?
4、引導生小結:空氣受熱后體積膨脹,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就會上升,熱
空氣上升時,就會推動紙蛇、紙傘轉動。這組實驗再次驗證了熱空氣會上升的性
質。
[設計意圖:單一的結論作為科學依據太單薄,科學結論需要多次驗證。]
五)釋疑:現在誰來解釋一下,點火后,熱氣球為什么能升起來?
生答。師評價。
三、了解熱空氣在生活中的應用
1、講述:熱氣球是利用了熱空氣的的原理,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利用了這一
原理?
2、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師相機出示熱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的課件)
3、談話:熱空氣為人類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關的資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資料,師補充展示相關資料課件。
四、拓展:
談話:這節課,大家研究得很認真,通過研究,我們不僅充分感受到了熱空
氣,還知道了熱氣球上升是利用了熱空氣會上升這一原理。
熱氣球上升除了需要熱空氣外,還需要什么條件嗎?課下可以通過實驗或者
查閱資料等方式來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熱氣球上升的秘密進行比較全面的探究。]
14、充氣玩具里的科學
一、教學目標
1、在探究活動中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能綜合運用
所學知識,制作帶有創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體驗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認知;關心新科技、新發明對
生活的重大影響,善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了解空氣被壓縮后有彈性和反沖力的性質及應用。
二、教材分析
本課探究活動力圖讓學生通過玩充氣玩具,觀察玩具的特征,感受充氣玩具里面
的科學,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初步體驗探究的樂趣,從而讓學生知道科學并
不神秘,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活動準備
課前讓學生準備各種球和其他充氣玩具,以及制作氣球玩具所用到的材料,如:
各種球、布條、鐵絲、廢棄的光盤、塑料管、筷子、小刀等。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玩自己帶來的各種充氣玩具,選擇幾個玩得好的同學到講臺上表演,
從而提出有關充氣玩具問題。
(二)探究活動
1、玩皮球。
(1)分別玩一玩自己帶來的球,在玩時看有什么發現?
(2)比一比,誰的球彈得高。
找兩個同學到講臺前玩老師準備的球,一個充氣多,一個充氣少,其余同學觀察,
看有什么發現?
(3)匯報: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
(4)尋找怎樣才能使球彈得更高的方法。
(5)師生小結: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
2、玩氣球。
(1)提出活動任務一玩氣球。
(2)學生玩氣球。
(3)匯報交流玩法,說出自己的發現。
(4)師生小結。
(三)自由活動
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充氣物品。
生活中,有許多充氣玩具和物品,你玩過或看過哪些?你是怎樣玩的?發現他們
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活動
做個玩具手槍。
1、小組合作制作。
2、各個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3、玩一玩自己的小手槍。
4、各小組比賽,看哪個小組的手槍射程最遠。
教學反思:
15小火箭
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具有創造性的小火箭,并不斷改進作品。
2、合作交流,關心新科技、新發明對生活的重大影響,善于用學到的知識改
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了解反沖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可樂瓶、雙面膠、白乳膠、硬紙片、氣筒等。(開放式的火箭做法,可以五花
八門)
活動過程
活動一:它們為什么能飛上天
利用多媒體展示:升空的飛機;正在發射的運載火箭;節日的禮花等視頻。
(提示學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關于反沖原理應用的資料,初步了解火箭的結
構,為制作火箭做鋪墊。)
活動二:制作小火箭
制作材料:用大號塑料白貓洗潔精空瓶1只,200X150(mm)卡紙1張,白膠,
即時貼。
制作方法
1、在卡紙上按圖一畫下火箭箭身的展開圖后,剪下卷折成一個錐體。2、用
余下的卡紙照圖二畫圖后折成尾翼,照樣做3—4只,然后等距離粘貼在火箭筒圓
錐體的下端。3、用彩色即時貼給做好的火箭裝飾一番,并給自己的小火箭起一個
有意義的名字,貼上命名的標記。4、把洗潔精洗凈,甩去瓶內殘留的水分,做發
射臺。瓶內留有水分,發射時會噴潮箭體而影響發射效果。5、將做好的小火箭
套在作為發射臺的洗潔精瓶瓶口上,手捏瓶身,火箭立刻“嗖”的一聲竄上空中。
原理,瓶內充滿著空氣,手捏塑料瓶,瓶內空氣受壓迫,由細小噴嘴急速噴出,
產生強大的氣流把火箭推上天空。
活動三:放飛小火箭。
1、選擇空曠的場地,天氣清朗,無風。
2、及時發現小火箭的不足,改進它。
活動四:拓展活動。師生約定時間,進行放飛火箭比賽。
(本節課只是引導學生制作火箭的誘導。拓展工作很重要。)
教學反思:
16、瓶“吞”雞蛋的秘密
教學目標
1、能利用簡單器材進行實驗操作;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對研究過程
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2、愿意合作交流;關心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發明,關注與科技有關的社
會問題;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認識大氣壓力的存在及應用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興趣
實驗導入。教師演示瓶子“吞”雞蛋的實驗,進而提出問題:瓶子為什么會
吞雞蛋?
二、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1.提出活動指向:瓶子為什么會吞雞蛋?
(1)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做瓶子吞雞蛋、倒扣玻璃杯、壓力掛鉤、鋼筆吸墨
水的實驗,讓每個小組重點做其中一個實驗。
(2)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3)以小組為單位對實驗現象作出初步的解釋。
(4)組間交流,總結大氣壓力的定義。
2、探究大氣壓力的方向。
(1)繼續做倒扣玻璃杯實驗,將倒過來的玻璃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
個方向。
(2)交流實驗現象。
三、回顧全課,評價總結
1、師生小結:大氣壓力來自四面八方。
2、人們利用大氣壓力做了哪些事情?
四、布置課下探究
你怎樣讓瓶子將雞蛋“吐”出來?
教學反思:
17水流有力量
一、教學目標
(-)學生經過探究,認識流動的水是有力量的,合理地利用這一點,可以
造福人類,流動的水還可以給人類帶來災害。
(二)通過自主探究使學生知道小水輪轉得快的原因。
(三)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驗的興趣,了解祖先
利用水的方法,滲透德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小水輪(水車)轉動快的方法
難點:人類對流動水的利用
三、教具、學具準備
(一)水槽、小水輪、抹布、水杯、記錄單、方座支架、底部開小孔和開大
孔的易拉罐等
(二)視頻資料
2.洪水災害。
七、教學過程
教師談話:我今天帶來了一個玩具(出示葉輪),觀察它有幾部分構成?
你有什么辦法讓它動起來?是什么力量在推動小水輪轉動?
學生思考、回答并演示,可能提出:用嘴吹、用手撥動、用水沖等。
學生觀察(可借助投影介紹)請看這個裝置(投影出示:水車),你認識嗎?
它有什么用?怎樣工作的?
為了讓水車轉動快一些,古人是怎樣做的呢?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
過渡語:為了便于研究,老師為每組都準備了一只小水輪(出示)來模擬水車
提出問題:
教師問:誰能讓小水輪轉得快?
你打算怎樣進行實驗?小組內同學商量一下。
學生小組內交流
組織學生匯報討論,教師的預設:
1、用杯子舀滿水快速倒下;
2、慢慢倒下;
3^不急不慢倒下;
4、用杯子舀水沖在葉片上;
5、杯子拿高點;
6、幾種方法一起嘗試;
7、沒有想到什么辦法;
學生匯報:集體討論,交流,嘗試設計實驗
教師談話:請你們試一試,(1)指導、演示:用水沖時,為防止水濺到桌
上,可以把葉輪固定在方座支架上;(2)提示:把你們的做法和研究發現用文字
或畫圖的方式記在實驗記錄單上。)
學生實驗
教師深入小組了解情況
匯報實驗情況:
教師對學生匯報情況的預設:
1水量大、流得快,小水輪轉得快;
2同一個杯子,抬得高水輪轉動得快;
3水沖到葉片離軸遠的地方,水輪轉動得快;
4以上三種做法都用到,水輪轉動得快;
5水沖到軸上水輪不轉。
你是怎么做的?你發現了什么?你還有什么發現?
(注:組織學生邊匯報邊演示,教師結合學生回答給予板書及正確概念指導。)
思考、回答
教師談話:通過你們的研究,你認為如怎樣才能讓小水輪轉動的最快呢?
師生提煉、概括
教師提問:在我們的研究中,你認為小水輪的轉動需要力量(板書)嗎?誰推動了
它轉動?(水)
什么樣的水?流動的水
教師提問:現在你知道了什么?
談話:流動的水可以帶動水輪轉動,古人用這個道理制成水車汲水灌溉,流動的
水還有什么用呢?
關于人們利用流動的水,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資料,請同學們看一看。
談話:流動的水在生活中有這么多的用途,它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嗎?
鞏固應用
課堂小結:
流量大、水位高……結合在一起,可以讓小水輪轉動得更快。
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能夠做固體熱傳遞的實驗。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固體熱傳導是熱傳遞的一種方式。
2.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熱總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
3.能夠發揮想像力,大膽猜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探究熱現象的意識。
2.體會用數據進行論證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課指導學生認識傳導。課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杯子傳熱的現
象中提出問題,這是本課的導入;第二部分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一傳導的方式傳遞;
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要求學生根據本課
學習的知識,鑒別一些日常用品壺、鍋、熨斗等,哪個部分是容易傳熱的物體,
哪個部分是不容易傳熱的物體。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熱總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
分。
難點:能夠發揮想像力,大膽猜想。
四、教學準備:支架、酒精燈、鐵絲、火柴棍、蠟(或凡士林)、課件:熱傳
導的應用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盛熱水的杯子變熱了這是為什么?你能想象熱灶怎樣傳過來的嗎?
這樣的想法對不對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
(二)新授:
1.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學生實驗。
(1)實驗器材:鐵絲做的實驗架、酒精燈、火柴、凡士林(或蠟)
(2)實驗步驟:用鐵絲做一個實驗架。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蠟)依
此在實驗架的鐵絲下。點燃酒精燈,給鐵絲的一端加熱。
(3)觀察發生的現象。
(4)匯報實驗現象;火柴由被加熱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脫落。
(5)匯報實驗結論:熱可以沿著物體傳遞,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導溫度較低的
部分。
2.指導學生認識容易傳熱的物體和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學生實驗。
(1)實驗器材:燒杯、熱水、銅絲、鋁絲、木筷、竹筷、瓷勺、鐵勺、塑料
棒、玻璃棒等
(2)實驗過程:在燒杯中加入半杯熱水。將銅絲、鐵絲、木筷……玻璃棒等
這些實驗材料放入杯中。過一會兒,摸一摸這些物體露在燒杯外面的一端,說說
有什么感覺。
(3)匯報實驗現象:金屬材料的物體變熱了;非金屬材料的物體不太熱。
(4)總結實驗結論: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金屬材料容易傳熱,非金屬材料
不容易傳熱。
(5)小結: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屬傳導熱的能力強,木頭、竹
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屬材料傳導熱的能力差。
(三)鞏固應用:
1.出示課件。講解:了解熱傳導的規律,在生產和生活中跟有用。
2.談話:下面這些物體,哪部分是容易傳熱的物體?哪部分是不容易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金融學專業綜合考試試卷及答案
- 第32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復賽試題
- 快遞發貨倉庫合同協議
- 母嬰服裝進貨合同協議
- 商務接待車租賃合同協議
- 商業房定金合同協議
- 橙子產地購銷合同協議
- 懷柔區供暖方案合同協議
- 快遞業務轉讓合同協議
- 商城會員合同協議
- 【初中化學】常見的鹽-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科粵版(2024)下冊
- 中國教育社會問題
- 特種設備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準則
- 貝葉斯時間序列分析-深度研究
- 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總結
- 文藝復興式跨學科-深度研究
- 《采油工理論試題庫》(附答案)
- 以終為始 育夢成光-初二上期末家長會
- 《哺乳動物尿酸酶重組構建篩選及Cys殘基結構功能研究》
- 《貨物運輸實務》課件 7.2大件物品的運輸組織
- 2024版中國質量協會QC小組基礎教程(課件99)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