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而優·教有方PAGE1PAGE第6章第3節(第1課時)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程標準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種群內的某些可遺傳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優勢。2.闡明具有優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3.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1.基于實例分析,歸納概括種群及種群基因庫的概念。2.基于生物學事實和證據,運用數學方法計算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建構遺傳平衡定律的數學模型。3.初步運用進化與適應觀,闡明可遺傳變異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4.基于給定的條件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5.通過比較與分類,理解種群和物種之間的關系。6.運用進化與適應觀,理解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之間的關系。7.基于實驗事實和證據,闡明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8.基于對隔離在物種形成中作用的理解,認識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自主梳理1.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而且是。研究生物進化,必須研究群體。2.活在一定區域的生物的叫做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彼此之間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遺傳給后代。3.一個種群中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的比值,叫做基因頻率。以一對等位基因(A、a)和其組成的基因型(AA、Aa、aa)為例A或a的基因頻率為,AA或Aa或aa的基因型頻率為。4.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以使種群的發生變化。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其來源包括、和。統稱為。5.生物自發突變的頻率,而且許多突變是的。突變有利和有害往往取決于。6.基因突變產生的,通過過程中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從而使種群中出現多種多樣的變異類型。7.在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的基因頻率會。在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不斷變化。預習檢測1.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應對其施加保護。下面關于基因庫的相關說法欠妥當的是()A.一個種群只有一個基因庫B.種群越小,基因庫越不穩定C.基因突變能豐富基因庫的內容D.引種能豐富基因庫的容量2.下列關于基因頻率與生物進化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性狀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B.基因頻率改變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產生C.生物表型的改變一定引起基因頻率的變化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3.某河馬初始種群中,等位基因E和e的基因頻率均為0.5,一段時間后,e基因頻率變為0.2、E基因頻率變為0.8.據此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初始種群中80%個體的表型更適應環境 B.在這段時間里,該河馬種群發生了進化C.該種群所處環境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 D.顯性基因E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4.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大熊貓是其設計原型。大熊貓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現在一個較大的熊貓種群中雌雄數量相等,且雌雄之間可以自由交配,若該種群中B的基因頻率為60%,b的基因頻率為40%,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大熊貓由以肉為食進化為以竹子為食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B.從能量流動過程分析,大熊貓食性的進化可減少能量損失,提高能量利用率C.若該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顯性熊貓中出現雜合子的概率為4/7D.若該對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XbXb、XbY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16%、20%5.為探究抗生素在細菌抗藥性形成中的作用,某興趣小組設計并完成了如下實驗:將培養大腸桿菌的培養基劃分為①~④四個區域,其中①區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紙片,②放置含卡那霉素的紙片,③放置含有青霉素的紙片,④區域放置同時含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紙片,如右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四個區域均會出現抑菌圈,且①的抑菌圈最大B.②區域存活下來的大腸桿菌只能抗卡那霉素C.卡那霉素或青霉素會使大腸桿菌的抗藥性基因頻率提高D.抗生素在細菌抗藥性形成中起到了定向誘導作用,進而促進了耐藥菌的產生6.樺尺蠖的體色受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某地區原來有一個較大的樺尺蠖種群,其中淺色個體占70%,雜合子占20%。由于環境污染,該區域的樺尺蠖每年淺色個體的減少率為10%,黑色個體的增長率為10%。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樺尺蠖種群中全部S基因和s基因的總和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B.一年后,該地區樺尺蠖種群中S的基因頻率約為23%C.樹干變黑不會影響樺尺蛾種群中淺色個體的出生率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境對生物基因型的選擇來實現的7.在莫桑比克國家公園里,很多老象沒有象牙。研究發現,在沒有盜獵的自然環境下,只有2%至4%的雌象不會長象牙;而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內戰(偷獵嚴重)結束后大象總數急劇下降,新出生的雌性大象約有三分之一沒長象牙。沒有象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象的正常生活。人們認為: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1)假設有象牙受基因B控制,則出現無象牙基因b的原因是發生了,自然環境中不長象牙的雌象長期保持在只有2%至4%的主要原因是該突變。若偷獵現象在較長時間內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則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頻率會(填“增大”“不變”或“減小”)。(2)偷獵現象的存在是否使大象種群發生了進化?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3)“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根據現代進化理論,這句話表述是否正確?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探究一用數學方法討論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景材料】生物在不斷的進化,基因也在不斷的變化。因為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把不適應在環境中生存的生物淘汰掉,當然在這種生物中的基因也會被淘汰。同樣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生物也會不斷的進化,在進化過程中基因也發生了突變,大部分的突變是有害的,而少部分的有利突變就會存活下來。所以生物在不斷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也發生著變化。【問題探究】1.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還是表型?為什么?2.環境變化會不會影響個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為什么?3.群體遺傳平衡定律的要點有哪些?4.群體遺傳平衡定律的意義有哪些?5.影響群體遺傳平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探究二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情景材料】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抗生素的抑菌或殺菌作用,主要是針對“
細菌有而人(或其他動植物)沒有”
的機制進行殺傷,包含四大作用機理,即: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增強細菌細胞膜通透性、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核酸復制轉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患同一種感冒,但吃上回感冒時吃的抗生素并不起作用,去看醫生,他會給你開與上回不同的抗生素,為什么同種抗生素在多次使用后就對細菌無效了呢?是抗生素發生了變化,還是細菌發生了變化呢?【問題探究】1.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的實驗原理是什么?2.實驗中在培養基中放入含抗生素紙片的作用是什么?3.在培養基上是否有細菌生長?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區域呢?4.在連續培養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發生了什么變化?這說明抗生素對細菌產生了什么作用?5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選細菌?6.在本實驗的培養條件下,耐藥菌產生的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7.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時覺得去醫院很麻煩,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養殖者將抗生素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你認為這些做法會有什么后果?要點歸納1.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單位,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2.基因庫是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4.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5.抗生素對細菌有選擇作用。6.一船平衡定律。1.【注意問題】1.種群在繁衍過程中,個體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傳。2.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異都能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但不能引起定向改變,定向改變需經自然選擇作用。3.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庫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不是有利變異的保存。4.基因頻率變化可以由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引起的,也受到環境(自然選擇)的影響。5.細菌的耐藥性是在接觸藥物之前產生的。6.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而不是基因突變。典例精講【例1】金魚系野生鯽魚經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有形態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B.人工選擇使鯽魚發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C.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D.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答案】B【解析】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因此二者屬于同一物種,A正確;鯽魚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并不是人工選擇使之發生變異,B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C正確;人類的喜好決定了人工選擇的方向,所以也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D正確。【例2】孔雀魚雄魚的魚身具有艷麗的斑點,斑點數量多的雄魚有更多機會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敵的捕食。關于種群中雄魚的平均斑點數量,下列推測錯誤的是()A.缺少天敵,斑點數量可能會增多B.引入天敵,斑點數量可能會減少C.天敵存在與否決定斑點數量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D.自然環境中,斑點數量增減對雄魚既有利也有弊【答案】C【解析】由題意可知,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量越多,越利于繁殖后代,但易被天敵捕食,故自然環境中,斑點數量的增減對孔雀魚雄魚既有利也有弊,在缺少天敵時,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量可能會增多,A、D推測正確;引入天敵后,斑點數量多的孔雀魚雄魚易被天敵捕食逐漸被淘汰,而斑點少的孔雀魚雄魚更易長期生存下去,孔雀魚雄魚的平均斑點數量可能會減少,B推測正確;變異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量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與天敵存在與否無關,C推測錯誤。【例3】某植物葉片含有對昆蟲有毒的香豆素,經紫外線照射后香豆素毒性顯著增強。烏鳳蝶可以將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織葉蛾能將葉片卷起,取食內部葉片,不會受到毒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烏鳳蝶進化形成香豆素降解體系,是香豆素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B.影響烏鳳蝶對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C.為防止取食含有強毒素的部分,織葉蛾采用卷起葉片再攝食的策略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的避免被毒殺策略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答案】C【解析】由于基因突變等變異,烏鳳蝶中存在對香豆素降解能力強和降解能力弱的個體,香豆素可將降解能力強的個體選擇并保存下來,故烏鳳蝶進化形成香豆素降解體系,是香豆素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A正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B正確;分析題意可知,經紫外線照射后香豆素毒性顯著增強,織葉蛾將葉片卷起,只取食內部葉片,不會受到毒害,C錯誤;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由于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的避免被毒殺策略是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2.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考古學家發現,長尾巴恐龍是目前已知體形最大的竊蛋龍,其前肢具有流蘇狀羽毛,頭上有像母雞一樣的冠毛,擁有鴕鳥般細長的雙腿,前肢有尖銳的爪子,與鳥類有密切淵源,科學家戲稱其為“來自地獄的雞”。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竊蛋龍的翅膀由于長期不用而逐漸退化,形成前肢B.竊蛋龍的基因庫與鳥類的基因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不同種類的竊蛋龍應構成一個種群D.在竊蛋龍進化歷程中,基因型頻率逐漸發生改變是其進化的實質2.線蟲的npr-1基因編碼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該基因突變為NPR-1,其編碼的蛋白質第215位氨基酸殘基由纈氨酸變為苯丙氨酸,導致線蟲覓食行為由“獨立覓食”變為“聚集覓食”。在食物匱乏時,“聚集覓食”使線蟲活動范圍受限,能量消耗減少,有利于交配,對線蟲生存有利。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食物匱乏誘發npr-1基因突變,使線蟲覓食行為發生改變B.npr-1基因發生的突變可能是由于堿基對的增添或缺失引起的C.食物匱乏直接作用于線蟲覓食行為引起NPR—1的頻率提高D.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變化是決定線蟲覓食行為改變的根本原因3.某小鼠種群中A對a為顯性,A基因頻率為0.5。由于棲息環境溫度效應,帶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而無法存活,此淘汰比例稱為淘汰系數,以s表示。此種群個體間隨機交配,基因A和a都不產生突變,沒有遷出和遷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環境溫度使小鼠種群A/a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B.隨繁殖代數的增加,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減小C.若淘汰系數s=1/3,則F1中顯性個體的比例為0.84D.若大量基因型為aa的個體遷入此種群,則s會變大4.某蝴蝶幼蟲的體色有青色和淺灰色兩種,受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個體表現為青色,aa的個體表現為淺灰色,Aa個體雄性表現為青色、雌性表現為淺灰色。一個足夠大的該昆蟲種群的雌性和雄性個體中雌雄之比為1:1,基因型AA、Aa、aa個體數之比均為3∶2∶1。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種群中A與a基因頻率的之比為1∶2B.隨機交配一代,子一代純合青色個體占5/9C.該種群淺灰色個體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1/2D.該種群全部個體的全部A和a構成了種群基因庫5.具有一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突變基因的個體(雜合子Aa)并不表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癥狀,因為該個體能同時合成正常和異常的血紅蛋白,并對瘧疾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非洲瘧疾猖獗的地區,不含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基因的個體通常夭折,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幼年時的死亡率為50%;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沒有瘧疾發生,但高原缺氧的環境會導致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未成年即死亡。現有一個幼年時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1∶2∶1的足夠大的群體(親本),群體中的個體隨機婚配,若這些親本分別生活在非洲瘧疾猖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子一代成年群體中基因A的頻率分別為(
)A.2/5,2/3 B.2/5,3/4C.2/19,4/5 D.4/11,3/46.假設羊的毛色遺傳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對白色(b)為顯性。一個隨機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現需對羊群進行人工選擇,逐代淘汰白色個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論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純合子的比例均為1/2B.淘汰前,該羊群中黑色個體數量多于白色個體數量C.白色個體連續淘汰2代,羊群中基因型為Bb的個體占2/3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頻率下降到25%7.(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浙江浦江縣上山村發現了距今1萬年的稻作遺址,證明我國先民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野生稻馴化。經過長期馴化和改良,現代稻產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成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創造水稻高產新記錄,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杰出貢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B.現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完全相同C.馴化形成的現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種性狀D.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組原理8.(2023·海南·高考真題)某學者按選擇結果將自然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即穩定選擇、定向選擇和分裂選擇,如圖。橫坐標是按一定順序排布的種群個體表型特征,縱坐標是表型頻率,陰影區是環境壓力作用的區域。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三種類型的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隨機的B.穩定選擇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C.定向選擇的結果是使種群表型均值發生偏移D.分裂選擇對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不利,使其表型頻率降低9.(2023·湖北·統考高考真題)某二倍體動物種群有100個個體,其常染色體上某基因有A1、A2、A3三個等位基因。對這些個體的基因A1、A2、A3進行PCR擴增,凝膠電泳及統計結果如圖所示。該種群中A3的基因頻率是()A.52% B.27% C.26% D.2%10.(2022·重慶·統考高考真題)人的扣手行為屬于常染色體遺傳,右型扣手(A)對左型扣手(a)為顯性。某地區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16、0.20、0.6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群體中兩個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為3/50B.該群體中兩個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為25/324C.該群體下一代AA基因型頻率為0.16,aa基因型頻率為0.64D.該群體下一代A基因頻率為0.4,a基因頻率為0.611.測定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為: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被檢菌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結果如圖所示。(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培養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時。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細菌的抗藥性產生于環境變化之(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③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如果長期使用同一種抗生素,細菌抗藥性會增強的原因是。第6章第3節(第1課時)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程標準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種群內的某些可遺傳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優勢。2.闡明具有優勢性狀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比例將會增加。3.闡述變異、選擇和隔離可導致新物種形成。1.基于實例分析,歸納概括種群及種群基因庫的概念。2.基于生物學事實和證據,運用數學方法計算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建構遺傳平衡定律的數學模型。3.初步運用進化與適應觀,闡明可遺傳變異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4.基于給定的條件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5.通過比較與分類,理解種群和物種之間的關系。6.運用進化與適應觀,理解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之間的關系。7.基于實驗事實和證據,闡明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8.基于對隔離在物種形成中作用的理解,認識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作用。自主梳理1.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而且是。研究生物進化,必須研究群體。2.活在一定區域的生物的叫做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彼此之間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遺傳給后代。3.一個種群中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的比值,叫做基因頻率。以一對等位基因(A、a)和其組成的基因型(AA、Aa、aa)為例A或a的基因頻率為,AA或Aa或aa的基因型頻率為。4.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以使種群的發生變化。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其來源包括、和。統稱為。5.生物自發突變的頻率,而且許多突變是的。突變有利和有害往往取決于。6.基因突變產生的,通過過程中的,可以形成多種多樣的,從而使種群中出現多種多樣的變異類型。7.在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的基因頻率會。在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不斷變化。【答案】1.生物個體個體的表型基因組成的變化2.同種全部個體的集合基本單位各自的基因3.全部全部全部等位基因×100%×100%4.基因突變基因頻率可遺傳變異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突變5.很低有害生物的生存環境6.等位基因有性生殖基因重組基因型可遺傳7.自然選擇有更多的機會不斷提高自然選擇定向一定的方向預習檢測1.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應對其施加保護。下面關于基因庫的相關說法欠妥當的是()A.一個種群只有一個基因庫B.種群越小,基因庫越不穩定C.基因突變能豐富基因庫的內容D.引種能豐富基因庫的容量【答案】D【解析】一個種群全部個體所帶有的全部基因的總和就是一個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只有一個基因庫,A不符合題意;種群越小,基因庫越小,受干擾能力越差,越不穩定,B不符合題意;基因突變可產生新基因,能豐富種群基因庫內容,C不符合題意;引進新物種,可能使生物多樣性降低,造成某物種種群基因庫減小甚至消失,故引種不一定能豐富基因庫的容量,D符合題意。2.下列關于基因頻率與生物進化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性狀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B.基因頻率改變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產生C.生物表型的改變一定引起基因頻率的變化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不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答案】B【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生物的性狀受基因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作用,性狀變了基因不一定改變,所以基因頻率不一定改變,生物也不一定在進化,A錯誤;新物種產生的標志是生殖隔離出現,基因頻率改變不一定出現生殖隔離,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產生,B正確;生物的性狀受基因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作用,生物表型的改變不一定引起基因頻率的變化,C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一定引起生物的進化,D錯誤。3.某河馬初始種群中,等位基因E和e的基因頻率均為0.5,一段時間后,e基因頻率變為0.2、E基因頻率變為0.8.據此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初始種群中80%個體的表型更適應環境 B.在這段時間里,該河馬種群發生了進化C.該種群所處環境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 D.顯性基因E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答案】A【解析】某河馬初始種群中,等位基因E和e的基因頻率均為0.5,一段時間后,e基因頻率變為0.2、E基因頻率變為0.8,說明E基因控制的性狀在此過程中更適應環境,初始種群中E-占1-0.5×0.5=75%,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由于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因此在這段時間里,該河馬種群發生了進化,B正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該過程中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說明種群所處環境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C正確;由于E基因頻率增加了,說明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顯性基因E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D正確。4.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大熊貓是其設計原型。大熊貓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現在一個較大的熊貓種群中雌雄數量相等,且雌雄之間可以自由交配,若該種群中B的基因頻率為60%,b的基因頻率為40%,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大熊貓由以肉為食進化為以竹子為食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B.從能量流動過程分析,大熊貓食性的進化可減少能量損失,提高能量利用率C.若該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顯性熊貓中出現雜合子的概率為4/7D.若該對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XbXb、XbY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16%、20%【答案】D【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A正確;大熊貓由最初的食肉進化成食竹子,縮短了食物鏈,減少了能量的損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確;若該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由分析可知,顯性個體中出現雜合子的概率為48%/(36%+48%)=4/7,C正確;若該對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雌性個體XbXb的基因型頻率為Xb基因頻率的平方,因雌雄比例1:1,則XbXb基因型頻率為1/2×40%×40%=8%,同理雄性個體XbY的基因型頻率為1/2×40%=20%,D錯誤。5.為探究抗生素在細菌抗藥性形成中的作用,某興趣小組設計并完成了如下實驗:將培養大腸桿菌的培養基劃分為①~④四個區域,其中①區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紙片,②放置含卡那霉素的紙片,③放置含有青霉素的紙片,④區域放置同時含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的紙片,如右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四個區域均會出現抑菌圈,且①的抑菌圈最大B.②區域存活下來的大腸桿菌只能抗卡那霉素C.卡那霉素或青霉素會使大腸桿菌的抗藥性基因頻率提高D.抗生素在細菌抗藥性形成中起到了定向誘導作用,進而促進了耐藥菌的產生【答案】C【解析】①位置不放置含抗生素的紙片,不能對細菌產生抑制作用,不會產生抑菌圈,A錯誤;②區域放置含卡那霉素的紙片,存活下來的大腸桿菌是能抗卡那霉素的,不能確定是否抗青霉素,因此不一定是只能抗卡那霉素,B錯誤;卡那霉素或青霉素是抗生素,能對細菌產生了定向的選擇,會使大腸桿菌的抗藥性基因頻率提高,C正確;基因突變是自發的,且不定向,抗生素對細菌產生了定向的選擇,使抗性基因頻率提高,D錯誤。6.樺尺蠖的體色受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某地區原來有一個較大的樺尺蠖種群,其中淺色個體占70%,雜合子占20%。由于環境污染,該區域的樺尺蠖每年淺色個體的減少率為10%,黑色個體的增長率為10%。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樺尺蠖種群中全部S基因和s基因的總和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B.一年后,該地區樺尺蠖種群中S的基因頻率約為23%C.樹干變黑不會影響樺尺蛾種群中淺色個體的出生率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境對生物基因型的選擇來實現的【答案】B【解析】種群基因庫指的是種群中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的總和,A錯誤;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某地區原來有一個較大的樺尺蠖種群,其中淺色個體(ss)占70%,雜合子(Ss)占20%,設原樺尺蠖種群中的數量為100只。一年后,淺色個體數量為70-70×10%=63只,雜合子(Ss)數量為20+20×10%=22只,黑色個體(SS)數量為10+10×10%=11只。則該地區第二年S的基因頻率是(22+11×2)÷[(11+22+63)×2]×100%≈23%,B正確;樹干變黑會影響淺色個體的數量,因此會影響樺尺蛾種群中淺色個體的出生率,C錯誤;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境對生物表現型的選擇來實現的,D錯誤。7.在莫桑比克國家公園里,很多老象沒有象牙。研究發現,在沒有盜獵的自然環境下,只有2%至4%的雌象不會長象牙;而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內戰(偷獵嚴重)結束后大象總數急劇下降,新出生的雌性大象約有三分之一沒長象牙。沒有象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象的正常生活。人們認為: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1)假設有象牙受基因B控制,則出現無象牙基因b的原因是發生了,自然環境中不長象牙的雌象長期保持在只有2%至4%的主要原因是該突變。若偷獵現象在較長時間內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則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頻率會(填“增大”“不變”或“減小”)。(2)偷獵現象的存在是否使大象種群發生了進化?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3)“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根據現代進化理論,這句話表述是否正確?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答案】(1)基因突變具有有害性(不適應環境)減小(2)是,大象種群的基因頻率的發生了變化(3)不正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進化的方向【解析】(1)基因B和b屬于等位基因,等位基因B的產生是由于b基因產生了基因突變;象牙是大象防御的重要工具,自然環境中不長象牙的雌象只有2%至4%,主要原因是無象牙突變對大象的生存是不利的,是一種有害突變;若偷獵現象在較長時間內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則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頻率會減小;偷獵會使有象牙個體減少1/3,則種群的B基因頻率降低。(2)結合(1)可知,B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表明該種群發生了進化,因此偷獵現象的存在使大象種群發生了進化。(3)生物進化的方向不是由生物自身的意愿決定的,而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生物的變異只是為自然選擇提供了原材料,因此“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大象繁衍出無牙的下一代,顯然是為了保護它們免于被偷獵”這一表述是不正確的。?探究一用數學方法討論基因頻率的變化【情景材料】生物在不斷的進化,基因也在不斷的變化。因為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把不適應在環境中生存的生物淘汰掉,當然在這種生物中的基因也會被淘汰。同樣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生物也會不斷的進化,在進化過程中基因也發生了突變,大部分的突變是有害的,而少部分的有利突變就會存活下來。所以生物在不斷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也發生著變化。【問題探究】1.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還是表型?為什么?2.環境變化會不會影響個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為什么?3.群體遺傳平衡定律的要點有哪些?4.群體遺傳平衡定律的意義有哪些?5.影響群體遺傳平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1.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被選擇的是表型。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只有表型適應環境才能使得基因保存下來。2.會。環境可以影響的,比如說環境惡劣,出生率就會很低,死亡率也會變高,反之,環境好,出生率就會變高,死亡率就會變低。3.(1)在隨機交配的大群體中,若無其他因素的影響,該群體的基因頻率世代相傳,保持不變始終處于平衡狀態。
(2)任何一個大群體,無論基因頻率如何,只要經過一代隨機交配,該群體的每對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構成的基因型頻率就可達到平衡狀態。(3)在平衡狀態下,若A的基因頻率是p,a的基因頻率是q,則p+q=1,(p+q)2=1=p2+2pq+q2。AA的基因型頻率等于p2,Aa基因型頻率等于2pq,aa的基因型頻率等于q2。4.(1)遺傳平衡定律揭示了群體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遺傳規律,據此可使群體的遺傳性能保持相對穩定,這是畜禽保種的理論依據。
(2)根據遺傳平衡定律,在畜禽育種中可采用先打破群體原有的遺傳平衡,在建立新的遺傳平衡的方法,提高原品種或創造新品種,這是本品種選育、品系繁育和雜交育種的理論依據。
(3)遺傳平衡定律揭示了在一個隨機交配群體中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間的關系,從而為在不同情況下計算不同群體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提供了方法,據此可使育種更具預見性。5.影響群體遺傳平衡的因素主要有:突變、遺傳漂移、混群與雜交、親交與同質選配、選擇,其中選擇是主導因素。?探究二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情景材料】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抗生素的抑菌或殺菌作用,主要是針對“
細菌有而人(或其他動植物)沒有”
的機制進行殺傷,包含四大作用機理,即: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增強細菌細胞膜通透性、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核酸復制轉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患同一種感冒,但吃上回感冒時吃的抗生素并不起作用,去看醫生,他會給你開與上回不同的抗生素,為什么同種抗生素在多次使用后就對細菌無效了呢?是抗生素發生了變化,還是細菌發生了變化呢?【問題探究】1.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的實驗原理是什么?2.實驗中在培養基中放入含抗生素紙片的作用是什么?3.在培養基上是否有細菌生長?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區域呢?4.在連續培養幾代后,抑菌圈的直徑發生了什么變化?這說明抗生素對細菌產生了什么作用?5為什么要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選細菌?6.在本實驗的培養條件下,耐藥菌產生的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變異是有利還是有害的?7.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時覺得去醫院很麻煩,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養殖者將抗生素添加到動物飼料中。你認為這些做法會有什么后果?【答案】1.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2.通過觀察細菌在含有抗生素紙片的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3.有。在放有抗生素紙片的周圍區域沒有細菌生長,形成了抑菌圈。4.抑菌圈的直徑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而逐漸縮小;說明在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下,細菌的抗藥性逐漸增強。5.因為抑菌圈邊緣生長的細菌可能是耐藥菌。6.在本實驗的條件下,耐藥菌產生的耐藥性變異對它是有利的;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變異在此環境中就是有利變異。7.這些做法都會促進耐藥菌的產生,增強某些細菌的耐藥性。要點歸納1.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單位,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2.基因庫是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4.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5.抗生素對細菌有選擇作用。6.一船平衡定律。1.【注意問題】1.種群在繁衍過程中,個體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傳。2.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異都能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但不能引起定向改變,定向改變需經自然選擇作用。3.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庫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不是有利變異的保存。4.基因頻率變化可以由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引起的,也受到環境(自然選擇)的影響。5.細菌的耐藥性是在接觸藥物之前產生的。6.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而不是基因突變。典例精講【例1】金魚系野生鯽魚經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有形態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B.人工選擇使鯽魚發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C.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D.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答案】B【解析】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因此二者屬于同一物種,A正確;鯽魚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并不是人工選擇使之發生變異,B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C正確;人類的喜好決定了人工選擇的方向,所以也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D正確。【例2】孔雀魚雄魚的魚身具有艷麗的斑點,斑點數量多的雄魚有更多機會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敵的捕食。關于種群中雄魚的平均斑點數量,下列推測錯誤的是()A.缺少天敵,斑點數量可能會增多B.引入天敵,斑點數量可能會減少C.天敵存在與否決定斑點數量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D.自然環境中,斑點數量增減對雄魚既有利也有弊【答案】C【解析】由題意可知,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量越多,越利于繁殖后代,但易被天敵捕食,故自然環境中,斑點數量的增減對孔雀魚雄魚既有利也有弊,在缺少天敵時,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量可能會增多,A、D推測正確;引入天敵后,斑點數量多的孔雀魚雄魚易被天敵捕食逐漸被淘汰,而斑點少的孔雀魚雄魚更易長期生存下去,孔雀魚雄魚的平均斑點數量可能會減少,B推測正確;變異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孔雀魚雄魚的斑點數量相關基因的變異方向與天敵存在與否無關,C推測錯誤。【例3】某植物葉片含有對昆蟲有毒的香豆素,經紫外線照射后香豆素毒性顯著增強。烏鳳蝶可以將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織葉蛾能將葉片卷起,取食內部葉片,不會受到毒害。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烏鳳蝶進化形成香豆素降解體系,是香豆素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B.影響烏鳳蝶對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C.為防止取食含有強毒素的部分,織葉蛾采用卷起葉片再攝食的策略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的避免被毒殺策略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答案】C【解析】由于基因突變等變異,烏鳳蝶中存在對香豆素降解能力強和降解能力弱的個體,香豆素可將降解能力強的個體選擇并保存下來,故烏鳳蝶進化形成香豆素降解體系,是香豆素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A正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B正確;分析題意可知,經紫外線照射后香豆素毒性顯著增強,織葉蛾將葉片卷起,只取食內部葉片,不會受到毒害,C錯誤;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由于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的避免被毒殺策略是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2.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考古學家發現,長尾巴恐龍是目前已知體形最大的竊蛋龍,其前肢具有流蘇狀羽毛,頭上有像母雞一樣的冠毛,擁有鴕鳥般細長的雙腿,前肢有尖銳的爪子,與鳥類有密切淵源,科學家戲稱其為“來自地獄的雞”。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竊蛋龍的翅膀由于長期不用而逐漸退化,形成前肢B.竊蛋龍的基因庫與鳥類的基因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不同種類的竊蛋龍應構成一個種群D.在竊蛋龍進化歷程中,基因型頻率逐漸發生改變是其進化的實質【答案】B【解析】“翅膀長期不用而逐漸退化成前肢”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不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A錯誤;兇“竊蛋龍與鳥類有密切淵源”且該恐龍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頭頂有雞冠,所以兩者的基因庫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B正確;不同種類的竊蛋龍不一定構成一個種群,C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D錯誤。2.線蟲的npr-1基因編碼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該基因突變為NPR-1,其編碼的蛋白質第215位氨基酸殘基由纈氨酸變為苯丙氨酸,導致線蟲覓食行為由“獨立覓食”變為“聚集覓食”。在食物匱乏時,“聚集覓食”使線蟲活動范圍受限,能量消耗減少,有利于交配,對線蟲生存有利。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食物匱乏誘發npr-1基因突變,使線蟲覓食行為發生改變B.npr-1基因發生的突變可能是由于堿基對的增添或缺失引起的C.食物匱乏直接作用于線蟲覓食行為引起NPR—1的頻率提高D.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變化是決定線蟲覓食行為改變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基因突變具有隨機性,不是由食物匱乏引起,A錯誤;npr-1基因發生突變后,其編碼的蛋白質第215位氨基酸殘基由纈氨酸變為苯丙氨酸,只發生了一個氨基酸種類的改變,可能是由于堿基對的替換引起的,B錯誤;NPR-1控制“聚集覓食”,食物匱乏直接作用于線蟲覓食行為引起NPR—1的頻率提高,C正確;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變化是決定線蟲覓食行為改變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線蟲的npr-1基因發生突變,D錯誤。3.某小鼠種群中A對a為顯性,A基因頻率為0.5。由于棲息環境溫度效應,帶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而無法存活,此淘汰比例稱為淘汰系數,以s表示。此種群個體間隨機交配,基因A和a都不產生突變,沒有遷出和遷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環境溫度使小鼠種群A/a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B.隨繁殖代數的增加,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減小C.若淘汰系數s=1/3,則F1中顯性個體的比例為0.84D.若大量基因型為aa的個體遷入此種群,則s會變大【答案】D【解析】環境溫度效應引起使小鼠種群帶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說明環境溫度起到自然選擇的作用,使A/a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A正確;棲息環境溫度效應會使帶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則a基因頻率有所下降,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減小,B正確;若淘汰系數s=1/3,則存活的s配子=2/3,種群中A:a=1:2/3=3:2,則含a配子所占比例為2/5,群體F1中aa=4/25=0.16,則F1中顯性個體的比例為1-0.16=0.84,C正確;s為淘汰系數,表示的是比例,是指含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大量基因型為aa的個體遷入此種群,s不一定改變,D錯誤。4.某蝴蝶幼蟲的體色有青色和淺灰色兩種,受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個體表現為青色,aa的個體表現為淺灰色,Aa個體雄性表現為青色、雌性表現為淺灰色。一個足夠大的該昆蟲種群的雌性和雄性個體中雌雄之比為1:1,基因型AA、Aa、aa個體數之比均為3∶2∶1。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種群中A與a基因頻率的之比為1∶2B.隨機交配一代,子一代純合青色個體占5/9C.該種群淺灰色個體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1/2D.該種群全部個體的全部A和a構成了種群基因庫【答案】C【解析】根據基因型AA∶Aa∶aa=3∶2∶1,可知A的基因頻率為(2×3+2×1)/[2×(3+2+1)]=2/3,a的基因頻率為1/3,故A與a基因頻率之比為2∶1,A錯誤;結合A分析可知,A的基因頻率為2/3,a的基因頻率是1/3,隨機交配一代,子一代純合青色個體AA占2/3×2/3=4/9,B錯誤;該種群淺灰色個體占比為雄性(aa)=1/12,雌性(Aa+aa)=2/12+1/12=3/12,該種群淺灰色個體中雜合子所占比例為1/2,C正確;種群的基因庫是指種群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僅有A和a基因不能構該種群的基因庫,D錯誤。5.具有一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突變基因的個體(雜合子Aa)并不表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癥狀,因為該個體能同時合成正常和異常的血紅蛋白,并對瘧疾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非洲瘧疾猖獗的地區,不含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基因的個體通常夭折,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幼年時的死亡率為50%;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沒有瘧疾發生,但高原缺氧的環境會導致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未成年即死亡。現有一個幼年時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1∶2∶1的足夠大的群體(親本),群體中的個體隨機婚配,若這些親本分別生活在非洲瘧疾猖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子一代成年群體中基因A的頻率分別為(
)A.2/5,2/3 B.2/5,3/4C.2/19,4/5 D.4/11,3/4【答案】D【解析】根據以上分析已知,在非洲瘧疾猖獗地區,基因型為AA的個體死亡,基因型為aa的個體有50%在幼年時死亡,而基因型為Aa個體正常(不死亡),則能產生后代的親本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為Aa∶aa=4∶1,A基因頻率=4/5×1/2=2/5,a基因頻率=1-2/5=3/5,因此子一代AA基因型頻率=(2/5)2=4/25,Aa基因型頻率=2×2/5×3/5=12/25,aa基因型頻率=(3/5)2=9/25,則成年群體中Aa∶aa=8∶3,計算得A基因頻率=8/11×1/2==4/11;青藏高原地區沒有瘧疾,高原缺氧的環境會導致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未成年即死亡,已知親代中AA∶Aa∶aa=1∶2∶1,則能產生后代的親本為AA∶Aa=1∶2,A基因頻率=1/3+2/3×1/2=2/3,a基因頻率=1/3,因此子一代AA基因型頻率=(2/3)2=4/9,Aa基因型頻率=2×2/3×1/3=4/9,aa基因型頻率=(1/3)2=1/9,則成年群體中AA∶Aa=1∶1,計算得A基因頻率=1/2+1/2×1/2=3/4。6.假設羊的毛色遺傳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對白色(b)為顯性。一個隨機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現需對羊群進行人工選擇,逐代淘汰白色個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論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純合子的比例均為1/2B.淘汰前,該羊群中黑色個體數量多于白色個體數量C.白色個體連續淘汰2代,羊群中基因型為Bb的個體占2/3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頻率下降到25%【答案】C【解析】已知一個隨機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若每代均不淘汰,不論隨機交配多少代,基因頻率都不變,因此羊群中純合子(BB、bb)的比例均為1/2×1/2+1/2×1/2=1/2,A正確;淘汰前,該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黑色個體數量(B_)所占比例為1/2×1/2+2×1/2×1/2=3/4,多于白色個體(1/2×1/2=1/4)數量,B正確;已知一個隨機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頻率各占一半,則該群體中BB∶Bb∶bb=1∶2∶1,自由交配并淘汰一次后,子一代為BB∶Bb=1∶2,該群體產生的配子為B∶b=2∶1,因此再自由交配一次,子二代中BB∶Bb∶bb=(2/3×2/3)∶(2×1/3×2/3)∶(1/3×1/3)=4∶4∶1,淘汰掉bb,剩余的BB∶Bb=1∶1,基因型為Bb的個體占1/2,C錯誤;淘汰一次后,子一代BB∶Bb=1∶2,b基因頻率為2/3×1/2=1/3,再隨機交配一次,子二代中BB∶Bb∶bb=4∶4∶1,淘汰掉bb,BB∶Bb=1∶1,b的基因頻率為1/2×1/2=1/4,因此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頻率下降到25%,D正確。7.(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浙江浦江縣上山村發現了距今1萬年的稻作遺址,證明我國先民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野生稻馴化。經過長期馴化和改良,現代稻產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成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創造水稻高產新記錄,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杰出貢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B.現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完全相同C.馴化形成的現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種性狀D.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組原理【答案】D【解析】自然選擇通常選擇出的是適應環境條件的類型,而人工選擇選擇的通常是對人類有利的類型,故人工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A錯誤;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所有基因的總和,經過長期馴化和改良,現代稻產量不斷提高,則可推測現代稻與野生稻的基因庫不完全相同,B錯誤;馴化形成的現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優良性狀,而一些不利性狀在選擇中被淘汰,C錯誤;超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