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_第1頁
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_第2頁
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_第3頁
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_第4頁
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TOC\o"1-2"\h\u20754第一章應急預案概述 464031.1應急預案的目的與意義 4239211.2應急預案的編制原則 4279251.3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 421071第二章組織體系與職責 595662.1應急組織體系 598332.2領導小組及職責 5279882.2.1領導小組組成 5205732.2.2領導小組職責 5322772.3工作小組及職責 5137982.3.1工作小組組成 5151622.3.2工作小組職責 65592第三章風險識別與評估 6131533.1風險識別 6192103.1.1目的 625413.1.2方法 6306173.1.3風險分類 6153023.2風險評估 7253773.2.1目的 7325453.2.2方法 7276143.2.3評估內容 7160323.3風險控制 7107183.3.1目的 7292513.3.2措施 773323.3.3實施要求 727903第四章應急資源與保障 8161034.1人力資源保障 8112554.2物資與設備保障 8310644.3資金保障 823732第五章應急響應流程 8298455.1應急響應等級 9147895.1.1根據公共安全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緊急程度,應急響應等級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四個等級。 929915.1.2各級應急響應等級的啟動,由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實際情況提出,報請同級人民決定。 965725.1.3各級應急響應等級的調整,由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發展態勢提出,報請同級人民決定。 9276365.2應急響應程序 9107675.2.1事發單位或事發地人民應當在第一時間向應急指揮部報告事件情況。 950755.2.2應急指揮部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先期處置。 9249575.2.3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提出應急響應等級建議,報請同級人民決定。 9128185.2.4啟動應急響應后,應急指揮部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應急預案確定的職責分工,迅速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9174795.2.5應急指揮部應當及時向事發地人民相關部門和單位通報事件進展情況,協調解決應急救援工作中的問題。 9122235.2.6事發地人民和相關部門應當全力配合應急指揮部,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9156795.2.7應急響應結束后,應急指揮部應當組織對應急救援工作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 9170145.3應急響應協調 944475.3.1應急指揮部應當加強與事發地人民相關部門和單位的溝通協調,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 945885.3.2應急指揮部應當建立應急響應協調機制,明確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保證信息暢通、資源共享。 9280615.3.3應急指揮部應當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所需的人力、物資、技術等支持。 948465.3.4應急指揮部應當加強與上級應急指揮機構的溝通協調,及時報告事件進展情況和應急救援工作情況。 10185605.3.5應急指揮部應當加強與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的溝通,及時發布事件信息和應急救援工作動態,回應社會關切。 102861第六章緊急處置與救援 10238516.1緊急處置措施 1032146.1.1確定緊急情況 10296946.1.2緊急預警 10276076.1.3緊急調度 1033236.1.4緊急疏散 1056216.1.5緊急救援 10252286.2救援隊伍與任務 10386.2.1救援隊伍 10121396.2.2救援任務 1048186.3救援物資與設備 11145086.3.1救援物資 11112286.3.2救援設備 11259206.3.3物資與設備調配 1131911第七章信息報告與發布 11139307.1信息報告程序 11269237.1.1事件發生單位應立即啟動內部信息報告程序,對事件的基本情況、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進行初步判斷。 11207297.1.2事件發生單位應在第一時間內向事發地應急管理部門報告,內容包括事件性質、發生時間、地點、涉及人員、財產損失、環境影響等。 11309257.1.3應急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應迅速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核實,對事件等級進行評估,并根據需要向上級應急管理部門報告。 1113547.1.4上級應急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研究,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并指導事發地應急管理部門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11119897.1.5在應急救援過程中,事發地應急管理部門應定期向上級應急管理部門報告救援進展、物資消耗、人員傷亡等情況。 11297897.1.6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信息報告制度,保證信息暢通、及時、準確。 1140257.2信息發布原則 1288317.2.1信息發布應遵循客觀、真實、準確、及時的原則,保證公眾、媒體和相關部門獲取正確的信息。 124027.2.2信息發布應遵循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的原則,保證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一致性。 1231597.2.3信息發布應遵循分級負責、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不同受眾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 12270057.2.4信息發布應遵循公開透明、積極回應的原則,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正確引導輿論。 12146857.3信息發布渠道 12134907.3.1應急管理部門應通過網站、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信息。 12243237.3.2應急管理部門應與新聞媒體建立良好合作關系,通過新聞發布會、媒體采訪等方式,向公眾發布權威信息。 12132017.3.3應急管理部門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擴大信息發布范圍。 125297.3.4應急管理部門應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信息發布網絡,保證信息快速傳遞到基層。 1276837.3.5應急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公眾對信息發布的需求和意見,不斷優化信息發布渠道。 1212297第八章應急演練與培訓 1250768.1應急演練組織 12308648.1.1演練組織架構 12166298.1.2演練計劃與籌備 13202668.2應急演練實施 13196628.2.1演練啟動 13327178.2.2演練過程 13135648.2.3演練結束與總結 13299768.3應急培訓與宣傳 13305208.3.1培訓內容 13177118.3.2培訓方式 14192548.3.3宣傳與推廣 1425227第九章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 14298869.1修訂與更新原則 14307869.2修訂與更新程序 14141589.3修訂與更新記錄 1530097第十章考核與監督 15310.1考核指標與評價 151092510.1.1考核指標體系 151628810.1.2考核指標權重 151053310.1.3考核評價方法 153223010.2考核方法與程序 162774810.2.1考核周期 161449410.2.2考核程序 161306010.3監督與整改措施 162970010.3.1監督機制 163075010.3.2整改措施 16第一章應急預案概述1.1應急預案的目的與意義應急預案的制定旨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保證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有序、高效地組織應對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急預案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2應急預案的編制原則應急預案的編制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應急預案的編制應基于科學研究和實踐,保證應對措施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2)實用性原則:應急預案應結合實際情況,注重實際操作,保證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投入使用。(3)全面性原則:應急預案應涵蓋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保證應對措施的全面性。(4)協同性原則:應急預案的編制應充分考慮各部門、各單位的協同作戰,保證應對措施的實施效果。(5)動態性原則:應急預案應定期修訂和完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公共安全形勢。1.3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應急預案適用于以下范圍:(1)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水、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2)災難:包括火災、交通、化學泄漏、建筑坍塌等災難。(3)公共衛生事件:包括傳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環境污染等公共衛生事件。(4)社會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襲擊、暴力犯罪、群體性事件等社會安全事件。(5)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包括戰爭、恐怖襲擊、網絡攻擊等可能對公共安全產生嚴重影響的其他突發公共事件。第二章組織體系與職責2.1應急組織體系為保證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預案的有效實施,應急組織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進行構建:(1)統一領導:各級企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應急組織體系,明確應急指揮部,實現統一領導。(2)分級管理:根據應急預案的級別,設立相應的應急組織機構,實現分級管理。(3)協同作戰:各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力量應密切配合,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4)快速反應:應急組織體系應具備快速響應能力,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啟動應急響應。2.2領導小組及職責2.2.1領導小組組成領導小組由各級企事業單位的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副組長,成員包括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分管領導及專業人員。2.2.2領導小組職責(1)制定應急管理工作計劃,指導、協調和監督應急管理工作。(2)審批應急預案,保證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和針對性。(3)組織應急演練,提高應急組織體系的應對能力。(4)指導、協調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保證突發事件得到妥善處理。(5)向上級報告應急管理工作情況,接受上級領導和監督。2.3工作小組及職責2.3.1工作小組組成工作小組根據應急預案的級別和任務需求,設立相應的專業小組,包括救援隊伍、技術支持、物資保障、信息與宣傳、善后處理等。2.3.2工作小組職責(1)救援隊伍:負責現場救援工作,包括人員搜救、傷員救治、現場控制等。(2)技術支持:提供技術指導,協助救援隊伍進行現場作業,分析事件原因,為后續處理提供技術支持。(3)物資保障:負責應急物資的調配、運輸和供應,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4)信息與宣傳:負責收集、整理、發布應急信息,開展應急宣傳教育,提高公眾應急意識。(5)善后處理:負責協調相關部門,對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制定善后處理方案,協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生活。第三章風險識別與評估3.1風險識別3.1.1目的風險識別的目的是系統性地識別可能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的各種風險因素,保證在預案制定與實施過程中,能夠針對性地采取預防和應對措施。3.1.2方法(1)資料收集:通過查閱相關法律法規、歷史案例、專業文獻等,收集可能存在的風險信息。(2)現場調查:組織專業人員對預案所涉及的領域進行現場調查,識別潛在的風險源。(3)專家咨詢: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咨詢,對潛在風險進行識別。(4)公眾參與: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公眾對公共安全風險的認識和擔憂。3.1.3風險分類根據風險性質和影響范圍,將風險分為自然災害、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3.2風險評估3.2.1目的風險評估旨在對已識別的風險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為風險控制提供依據。3.2.2方法(1)定性評估:采用專家評分、層次分析法等,對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進行定性評估。(2)定量評估:運用概率論、統計學等數學方法,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3)綜合評估:結合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結果,對風險進行綜合評估。3.2.3評估內容(1)風險可能性:分析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頻率。(2)風險影響:評估風險發生后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影響等。(3)風險等級:根據風險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劃分風險等級。3.3風險控制3.3.1目的風險控制旨在針對已識別和評估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影響程度。3.3.2措施(1)預防措施:針對潛在風險,采取預防措施,如加強安全管理、完善應急預案等。(2)應急措施:針對風險發生后的應對措施,如緊急救援、疏散轉移等。(3)恢復措施:針對風險過后,對受災地區進行恢復重建的措施。3.3.3實施要求(1)明確責任:明確各部門、各環節的風險控制責任,保證措施得到有效實施。(2)動態調整: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風險控制措施,保證風險控制效果。(3)持續改進: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風險控制體系,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第四章應急資源與保障4.1人力資源保障為保證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有效實施,應建立健全人力資源保障體系。各級部門應明確應急管理機構及其職責,保證應急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轉。要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包括專業救援隊伍、志愿者隊伍等,提高應急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應加強應急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通過培訓、考核等方式,提高應急管理人員和專業救援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優秀人才投身應急管理工作。4.2物資與設備保障物資與設備保障是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部門應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計劃,合理配置應急物資,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調用。應急物資主要包括救援設備、防護用品、生活用品等。應加強應急設備的維護與管理,保證設備功能良好,隨時處于待命狀態。同時建立健全應急物資與設備的調配機制,實現跨區域、跨部門的資源共享,提高應急物資與設備的利用率。4.3資金保障資金保障是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基礎。各級部門應將應急管理納入財政預算,保證應急管理工作所需的資金投入。資金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1)應急管理機構的建設與運行,包括人員經費、辦公設施、信息化建設等;(2)應急物資與設備的購置、維護和更新;(3)應急隊伍的培訓、演練和救援補償;(4)突發事件應對及善后處理工作。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應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明確資金使用范圍、標準和程序,加強資金監管,保證資金安全、合規使用。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和國內外援助,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第五章應急響應流程5.1應急響應等級5.1.1根據公共安全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緊急程度,應急響應等級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四個等級。5.1.2各級應急響應等級的啟動,由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實際情況提出,報請同級人民決定。5.1.3各級應急響應等級的調整,由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發展態勢提出,報請同級人民決定。5.2應急響應程序5.2.1事發單位或事發地人民應當在第一時間向應急指揮部報告事件情況。5.2.2應急指揮部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先期處置。5.2.3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提出應急響應等級建議,報請同級人民決定。5.2.4啟動應急響應后,應急指揮部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應急預案確定的職責分工,迅速開展應急救援工作。5.2.5應急指揮部應當及時向事發地人民相關部門和單位通報事件進展情況,協調解決應急救援工作中的問題。5.2.6事發地人民和相關部門應當全力配合應急指揮部,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5.2.7應急響應結束后,應急指揮部應當組織對應急救援工作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5.3應急響應協調5.3.1應急指揮部應當加強與事發地人民相關部門和單位的溝通協調,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5.3.2應急指揮部應當建立應急響應協調機制,明確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保證信息暢通、資源共享。5.3.3應急指揮部應當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所需的人力、物資、技術等支持。5.3.4應急指揮部應當加強與上級應急指揮機構的溝通協調,及時報告事件進展情況和應急救援工作情況。5.3.5應急指揮部應當加強與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的溝通,及時發布事件信息和應急救援工作動態,回應社會關切。第六章緊急處置與救援6.1緊急處置措施6.1.1確定緊急情況當發生公共安全事件時,首先應當迅速確定緊急情況的具體類型、性質和規模,以便采取相應的緊急處置措施。6.1.2緊急預警立即啟動緊急預警系統,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6.1.3緊急調度各級和相關部門應立即啟動緊急調度機制,調動各類應急資源,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6.1.4緊急疏散針對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安全隱患,迅速組織人員疏散,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6.1.5緊急救援在緊急情況下,迅速組織救援力量,對受困人員進行救援,保證救援工作的有效性。6.2救援隊伍與任務6.2.1救援隊伍救援隊伍包括公安、消防、衛生、交通、通信、電力等相關部門的專業救援隊伍,以及志愿者、社會組織等社會救援力量。6.2.2救援任務(1)現場救援:救援隊伍應迅速抵達現場,進行現場救援,包括搜救受困人員、救治傷員、疏散人員等。(2)物資調運:救援隊伍負責協調、調度、運輸救援物資,保證救援物資及時抵達現場。(3)信息溝通:救援隊伍應保持與上級部門、相關單位的信息溝通,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4)秩序維護:救援隊伍負責維護現場秩序,保證救援工作的安全、高效進行。6.3救援物資與設備6.3.1救援物資救援物資包括食品、藥品、衣物、帳篷、毛毯、生活用品等,以及用于現場救援的醫療器械、防護用品等。6.3.2救援設備救援設備包括救援車輛、通信設備、無人機、探測設備、破拆工具、救生器材等,用于提高救援效率,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6.3.3物資與設備調配根據救援需求,合理調配救援物資與設備,保證救援隊伍在救援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提高救援效果。第七章信息報告與發布7.1信息報告程序7.1.1事件發生單位應立即啟動內部信息報告程序,對事件的基本情況、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進行初步判斷。7.1.2事件發生單位應在第一時間內向事發地應急管理部門報告,內容包括事件性質、發生時間、地點、涉及人員、財產損失、環境影響等。7.1.3應急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應迅速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核實,對事件等級進行評估,并根據需要向上級應急管理部門報告。7.1.4上級應急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研究,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并指導事發地應急管理部門開展應急救援工作。7.1.5在應急救援過程中,事發地應急管理部門應定期向上級應急管理部門報告救援進展、物資消耗、人員傷亡等情況。7.1.6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信息報告制度,保證信息暢通、及時、準確。7.2信息發布原則7.2.1信息發布應遵循客觀、真實、準確、及時的原則,保證公眾、媒體和相關部門獲取正確的信息。7.2.2信息發布應遵循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的原則,保證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一致性。7.2.3信息發布應遵循分級負責、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不同受眾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7.2.4信息發布應遵循公開透明、積極回應的原則,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正確引導輿論。7.3信息發布渠道7.3.1應急管理部門應通過網站、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信息。7.3.2應急管理部門應與新聞媒體建立良好合作關系,通過新聞發布會、媒體采訪等方式,向公眾發布權威信息。7.3.3應急管理部門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擴大信息發布范圍。7.3.4應急管理部門應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信息發布網絡,保證信息快速傳遞到基層。7.3.5應急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公眾對信息發布的需求和意見,不斷優化信息發布渠道。第八章應急演練與培訓8.1應急演練組織8.1.1演練組織架構為保證應急演練的順利進行,應建立完善的演練組織架構。該架構應包括演練領導小組、演練策劃組、演練實施組、演練評估組等相關部門。各小組職責如下:(1)演練領導小組:負責演練的總體策劃、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2)演練策劃組:負責制定演練方案、腳本、流程等,保證演練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3)演練實施組:負責演練現場的具體實施,包括人員分工、設備調試、場地布置等。(4)演練評估組:負責對演練過程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8.1.2演練計劃與籌備應急演練計劃應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演練時間、地點、規模、內容等。在籌備階段,應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演練方案:明確演練目標、任務、流程、人員分工等。(2)編寫演練腳本:詳細描述演練場景、操作步驟、應急響應措施等。(3)組織人員培訓:針對演練內容,對參演人員進行專業培訓。(4)準備演練場地、設備、物資等。8.2應急演練實施8.2.1演練啟動在演練開始前,演練領導小組應組織召開演練啟動會,明確演練目標、任務和要求,對參演人員進行動員和部署。8.2.2演練過程演練過程中,各參演人員應嚴格按照演練腳本進行操作,保證應急響應措施的落實。同時演練實施組應密切關注演練現場,及時調整演練進度和內容。8.2.3演練結束與總結演練結束后,演練領導小組應組織召開總結會,對演練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評估組應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提出改進措施。8.3應急培訓與宣傳8.3.1培訓內容應急培訓應包括以下內容:(1)應急預案的制定與修訂。(2)應急組織架構及職責。(3)應急響應流程及操作。(4)應急資源管理。(5)應急演練與評估。8.3.2培訓方式應急培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集中培訓:組織全體參演人員進行集中學習。(2)分組培訓:針對不同崗位和職責,進行分組培訓。(3)線上培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遠程培訓。8.3.3宣傳與推廣為提高公共安全意識,應加強應急宣傳與推廣工作:(1)制作宣傳資料:包括海報、宣傳冊、視頻等。(2)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利用重要節日、紀念日等時機,開展應急宣傳活動。(3)利用媒體宣傳: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宣傳應急知識。(4)組織應急知識競賽:激發公眾參與應急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以上措施,不斷提高公眾的應急意識和應對能力。第九章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9.1修訂與更新原則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修訂與更新應急預案時,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科研成果,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實用性原則:修訂與更新應急預案時,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應急資源的配置、應急組織架構和應急響應流程,保證預案的實用性。(3)動態性原則:應急預案應定期進行修訂與更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公共安全形勢和應急需求。(4)合法性原則:修訂與更新應急預案時,應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保證預案的合法性。9.2修訂與更新程序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程序包括以下步驟:(1)組織評估:定期組織專家對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分析預案的優缺點,為修訂與更新提供依據。(2)收集資料:收集國內外相關應急預案、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資料,為修訂與更新提供參考。(3)制定修訂計劃:根據評估結果和資料收集,制定修訂計劃,明確修訂內容、修訂時間等。(4)修訂預案:按照修訂計劃,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