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作業指導書TOC\o"1-2"\h\u8518第1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基礎理論 365591.1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概念 3252711.2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發展歷程 3142631.3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核心要素 45064第2章工業化進程中的信息技術應用 4272822.1工業自動化技術 4288502.1.1概述 473102.1.2應用領域 413292.2信息化生產管理技術 4209422.2.1概述 4140422.2.2應用領域 5193942.3工業互聯網技術 548212.3.1概述 5303102.3.2應用領域 5711第3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關鍵技術 5215283.1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 5270583.1.1三維建模技術 513923.1.2計算機輔助工程(CAE) 6289353.1.3計算機輔助制造(CAM) 6134383.2智能制造技術 6203073.2.1人工智能在制造中的應用 6100753.2.2物聯網技術在制造中的應用 6238363.2.3云計算在制造中的應用 671613.3工業大數據技術 6127883.3.1工業數據采集與傳輸 6244513.3.2工業數據存儲與管理 748053.3.3工業數據分析與應用 726078第4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與戰略 79984.1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概述 725634.2國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分析 793434.3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布局 89797第5章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踐 8261655.1企業信息化建設 8275945.1.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828905.1.2企業信息系統集成 8232275.1.3信息化人才培養 8262495.1.4信息化安全與風險管理 822905.2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 9296165.2.1制定融合戰略規劃 949195.2.2構建融合組織架構 9215785.2.3建立融合管理制度 9136455.2.4融合評估與優化 9235565.3企業融合創新案例 9100645.3.1某制造企業智能化生產線改造 949285.3.2某家電企業數字化轉型 9266005.3.3某服裝企業供應鏈協同 9193725.3.4某物流企業智能倉儲系統建設 925第6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產業發展 10299086.1融合產業的特點與趨勢 1033456.1.1產業鏈協同效應顯著 1071006.1.2創新驅動發展 10311076.1.3智能制造成為主流 10212586.1.4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10320796.2融合產業的政策支持 10275586.2.1完善政策體系 10256296.2.2優化產業布局 10203356.2.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10291276.2.4強化人才保障 10303396.3融合產業的技術創新 1068986.3.1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10296816.3.2產業鏈上下游技術協同 11152356.3.3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 11155636.3.4綠色制造技術發展 114866.3.5跨界融合創新 119457第7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 11156627.1區域融合發展的現狀與格局 1199977.1.1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現狀 11280607.1.2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格局 11311297.2區域融合發展的政策與環境 11128247.2.1政策支持 11166127.2.2環境優化 12170467.3區域融合發展的案例分析 12282727.3.1沿海地區案例:廣東省 12262417.3.2中部地區案例:湖南省 1282307.3.3西部地區案例:陜西省 123998第8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創新體系 1297718.1創新體系構建與運行機制 13176838.1.1構建原則 13195508.1.2運行機制 13100858.2融合創新的關鍵環節 13114638.2.1技術創新 13239848.2.2管理創新 13149738.2.3人才培養與交流 13321078.3融合創新的政策支持 14288848.3.1政策扶持 14187988.3.2政策引導 14124928.3.3政策環境優化 1418974第9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人才培養 14263889.1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1440649.1.1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14100219.1.2設計課程體系 14149189.1.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431409.1.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15290809.2人才培養政策與措施 15305639.2.1政策支持 15116809.2.2產學研合作 15146509.2.3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15153379.2.4培養模式創新 15292079.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5186339.3.1項目驅動式教學 15320489.3.2企業參與式培養 1525469.3.3國際化培養 16111339.3.4終身學習體系 1624158第10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未來展望 162928010.1融合發展的新趨勢 16584710.2融合發展的新技術 16529410.3融合發展的新挑戰與機遇 16第1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基礎理論1.1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概念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指在全球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促進、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型產業形態。這種融合不僅涉及技術層面,還包括管理、業務、市場等方面,旨在提高工業企業的創新能力、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1.2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發展歷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初級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逐漸展開,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較低。(2)中級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企業開始注重信息化建設。(3)高級階段:21世紀初至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成為推動融合發展的關鍵力量。1.3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核心要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要素:包括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網絡基礎設施、智能設備等,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提供技術支持。(2)管理要素:涉及企業管理模式、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等方面,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企業管理效率。(3)人才要素:具備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所需的各類人才,包括技術研發、項目管理、市場運營等。(4)市場要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企業產品、服務、模式的創新,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5)政策要素:國家及地方出臺的相關政策,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第2章工業化進程中的信息技術應用2.1工業自動化技術2.1.1概述工業自動化技術是指運用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生產過程中設備的自動控制、監測、優化和管理。它旨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和提升企業競爭力。2.1.2應用領域(1)過程自動化: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力、冶金等行業,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2)制造自動化:應用于機械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等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3)技術:應用于焊接、裝配、搬運、噴涂等環節,替代人工完成高強度、高危險、高精度的工作。2.2信息化生產管理技術2.2.1概述信息化生產管理技術是指運用信息技術,對企業生產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優化,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縮短生產周期。2.2.2應用領域(1)企業資源計劃(ERP):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實現生產、銷售、采購、財務等環節的協同管理。(2)制造執行系統(MES):實時監控生產過程,優化生產活動,提高生產效率。(3)供應鏈管理(SCM):對企業供應鏈進行優化,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力。2.3工業互聯網技術2.3.1概述工業互聯網技術是指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設備、系統、工廠和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2.3.2應用領域(1)設備互聯:實現設備間的數據傳輸和協同工作,提高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2)數據采集與分析:采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為企業提供決策依據。(3)遠程監控與維護:實現對設備的遠程監控、故障診斷和預測性維護,提高設備運行效率。(4)網絡化協同制造:構建網絡化制造體系,實現企業間設計、生產、服務等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第3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關鍵技術3.1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基礎,其核心是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等手段,實現產品從設計到制造全過程的數字化、虛擬化和自動化。3.1.1三維建模技術三維建模技術是數字化設計的基礎,通過構建實體的三維模型,為后續的工程分析、制造及管理提供準確的幾何信息。目前主流的三維建模軟件有SolidWorks、CATIA、UG等。3.1.2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輔助工程通過模擬分析產品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功能,提前發覺潛在問題,從而優化產品設計。主要包括有限元分析(FEA)、計算流體力學(CFD)等。3.1.3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制造是將設計好的數字化產品轉化為制造指令,實現生產自動化。主要包括數控編程、編程、生產線仿真等。3.2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技術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引入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制造過程的高效、靈活和智能。3.2.1人工智能在制造中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故障診斷、工藝優化、智能調度等。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使制造系統具備自我學習和優化能力。3.2.2物聯網技術在制造中的應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將傳感器、設備、系統等連接起來,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和分析。在制造過程中,可以實現設備狀態監控、生產過程優化、物流管理等。3.2.3云計算在制造中的應用云計算技術為制造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通過云計算平臺,企業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云計算還為制造企業提供了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能力。3.3工業大數據技術工業大數據技術是指在海量工業數據中挖掘有價值信息的技術,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等方面。3.3.1工業數據采集與傳輸工業數據采集是工業大數據技術的基石,主要包括傳感器技術、工業以太網技術等。數據傳輸方面,采用有線和無線相結合的方式,如光纖、5G等。3.3.2工業數據存儲與管理工業數據存儲與管理涉及大數據存儲架構、分布式文件系統等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實現對海量工業數據的可靠存儲和高效管理。3.3.3工業數據分析與應用工業數據分析是挖掘工業數據價值的關鍵,主要包括數據預處理、特征提取、數據挖掘等。通過這些技術,企業可以實現設備故障預測、生產優化、市場分析等應用。第4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與戰略4.1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概述我國高度重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動兩化深度融合。自“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經歷了從初期摸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政策主要圍繞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展開。(1)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2)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支持企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提升,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發展。(3)優化產業結構。政策引導資源向優勢產業、新興產業集中,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4.2國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政策分析國外發達國家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方面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其主要政策特點如下:(1)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達國家通過制定政策、提供資金支持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大信息化投入,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企業自發進行兩化融合。(2)注重人才培養。發達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通過教育、培訓等手段,提高勞動力素質,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人才支持。(3)強化技術創新。發達國家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推動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提高產業競爭力。4.3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布局我國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布局方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領域和關鍵任務,形成政策合力。(2)推動產業鏈協同。以產業鏈為基礎,加強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提高產業鏈整體競爭力。(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結合區域資源優勢,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差異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格局。(4)優化創新生態。加強產學研用銜接,推動創新要素集聚,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提供強大動力。(5)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加強與國際先進制造業國家的交流合作,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國際競爭力。第5章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踐5.1企業信息化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企業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基礎。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內容:5.1.1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網絡通信、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等,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基礎支撐。5.1.2企業信息系統集成企業應通過信息系統集成,實現業務流程優化、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企業運營效率。5.1.3信息化人才培養企業需重視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提高員工的信息化素質,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供人才保障。5.1.4信息化安全與風險管理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安全與風險管理,保證信息系統穩定運行,降低企業運營風險。5.2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是企業實現深度融合的關鍵。以下為體系構建的關鍵環節:5.2.1制定融合戰略規劃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制定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戰略規劃,明確融合目標、路徑和時間表。5.2.2構建融合組織架構企業應設立專門的融合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協調和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工作。5.2.3建立融合管理制度企業需建立融合管理制度,規范融合過程中的各項業務操作,保證融合工作的有序進行。5.2.4融合評估與優化企業應定期開展融合評估,分析融合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調整,不斷提高融合水平。5.3企業融合創新案例以下為企業融合創新的成功案例,以供借鑒:5.3.1某制造企業智能化生產線改造該企業通過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了生產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5.3.2某家電企業數字化轉型該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了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提升了企業競爭力。5.3.3某服裝企業供應鏈協同該企業通過供應鏈協同,實現了與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提高了供應鏈整體效率。5.3.4某物流企業智能倉儲系統建設該企業通過建設智能倉儲系統,實現了倉儲自動化、信息化,降低了倉儲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本章節內容結束)第6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產業發展6.1融合產業的特點與趨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產業發展具有以下特點與趨勢:6.1.1產業鏈協同效應顯著融合產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高效協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與競爭力。6.1.2創新驅動發展融合產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6.1.3智能制造成為主流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成為融合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6.1.4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合產業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6.2融合產業的政策支持我國高度重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產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6.2.1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融合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目標與任務。6.2.2優化產業布局加強產業規劃,引導資源向優勢產業和關鍵環節集中,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6.2.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資金、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研發創新、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6.2.4強化人才保障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產業人才素質,為融合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6.3融合產業的技術創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產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6.3.1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6.3.2產業鏈上下游技術協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技術協同,實現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6.3.3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廣泛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6.3.4綠色制造技術發展研發綠色制造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6.3.5跨界融合創新鼓勵企業跨界融合,推動不同領域技術的交叉融合,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第7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7.1區域融合發展的現狀與格局7.1.1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現狀當前,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特點。沿海地區由于其地理、經濟優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程度較高,產業鏈較為完善。而中西部地區雖然在政策扶持下逐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但與沿海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7.1.2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格局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區域發展格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1)沿海地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鏈完整,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程度較高。(2)中部地區:以資源型產業和制造業為主導,積極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3)西部地區:以能源、礦產等資源開發為基礎,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7.2區域融合發展的政策與環境7.2.1政策支持為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1)加大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財政支持力度。(2)制定區域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3)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提升區域創新能力。7.2.2環境優化區域融合發展的環境優化主要包括:(1)完善基礎設施,提高信息化水平。(2)推動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3)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創新。7.3區域融合發展的案例分析以下為幾個典型的區域融合發展案例:7.3.1沿海地區案例:廣東省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積極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鏈。其主要措施包括:(1)加大財政投入,支持企業技術創新。(2)推動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3)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勞動力素質。7.3.2中部地區案例:湖南省湖南省以制造業為主導,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主要措施包括:(1)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發展方向。(2)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3)優化政策環境,吸引企業投資。7.3.3西部地區案例:陜西省陜西省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其主要措施包括:(1)發揮政策優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3)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鏈優勢。通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區域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方面的發展特點和舉措。這些案例為我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有助于推動全國范圍內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發展。第8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創新體系8.1創新體系構建與運行機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體系的構建旨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創新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機制。8.1.1構建原則(1)需求導向:以企業需求為核心,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2)協同創新: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實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3)開放共享: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流動與共享。8.1.2運行機制(1)組織協調機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組織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創新體系建設。(2)政策引導機制:制定相關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創新活力。(3)產學研用協同機制:推動產學研用各方緊密合作,形成技術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4)成果轉化機制:搭建成果轉化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8.2融合創新的關鍵環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涉及多個環節,以下為關鍵環節:8.2.1技術創新(1)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提高原創能力。(2)推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產業發展瓶頸。(3)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企業技術水平。8.2.2管理創新(1)優化企業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效率。(2)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3)創新企業商業模式,增強市場競爭力。8.2.3人才培養與交流(1)加強人才培養,提高人才素質。(2)促進人才流動與交流,優化人才結構。(3)搭建人才培訓與服務平臺,提升人才能力。8.3融合創新的政策支持為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創新,應給予以下政策支持:8.3.1政策扶持(1)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創新體系建設。(2)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3)優化金融政策,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8.3.2政策引導(1)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創新方向。(2)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3)推動行業標準制定,規范行業發展。8.3.3政策環境優化(1)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2)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3)加強產學研用合作,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第9章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人才培養9.1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構建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下是關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幾點建議:9.1.1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高技能人才。9.1.2設計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涵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相關領域,包括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等方面。同時注重跨學科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9.1.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選拔,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9.1.4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學,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踐基地,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9.2人才培養政策與措施為了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人才培養,和企業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議:9.2.1政策支持應加大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人才培養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9.2.2產學研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培養聯盟,共同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涂料運輸安全代理合同
- 生產運作診斷
- 二零二五年度信息安全人工費用咨詢與風險防范合同
- 2024深圳市新鵬職業高級中學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濟寧市兗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湖南省茶陵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餐飲店鋪租房合同
- 管理學講座直播課件
- 房屋轉租合同標準版
- 計算機配件采購協議合同
- 2025年浙江省金華市中考一模數學模擬試題(含答案)
- 增資擴股方案模板
- 鵝產業綠色循環發展-深度研究
- “三新”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難點突破策略
- (完整版)Camtasia-Studio使用教程
- 供應商考核管理制度
- 監理月報(水利工程)
- 2025年軍隊文職考試《公共科目》試題與參考答案
- 班組的安全文化匯報
- 2020年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現場處置方案
- 2024硬科技創新發展白皮書-部分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