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復習(廣中醫)_第1頁
中醫外科學復習(廣中醫)_第2頁
中醫外科學復習(廣中醫)_第3頁
中醫外科學復習(廣中醫)_第4頁
中醫外科學復習(廣中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外科學

瘡瘍:是各種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廣義一體表淺顯外科疾患的總稱,狹義一一發于體表的化膿性疾病。

袋膿:指由于自潰或切口不當,膿液不能完全排出,潴留于膿腫之中。

乳癰:是熱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急性化膿性乳

腺炎。

風團:皮膚上的水腫性損害,大小不一,出的快,消退亦快,退后不留痕跡,發

作時劇癢。色白為風寒,色赤為風熱,色暗為血瘀,久不消退為氣虛。

爛疔:是發生于皮肉之間、腐爛甚劇、病勢暴急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中醫文獻中

稱水疔、卸肉疔、爛皮疔、脫靴疔等。

肉瘤:發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相當于西醫的脂

肪瘤。

粉刺性乳癰: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非細菌性感

染的乳腺化膿性疾病。

痂:皮膚損害處的滲液、滋水、滲血或膿液與脫落組織及藥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

成痂。膿痂為熱毒未清;血痂為血熱絡傷,血溢所結;滋痂為濕熱所致。

流注:是發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的膿血癥、多發性肌肉

深部膿腫及骼窩部膿腫。

失榮:是發于頸部及耳之前后的巖腫,因其晚期氣血虧乏,面容憔悴,形體消瘦,

狀如樹木枝葉發枯,失去榮華而命名。

乳癖:是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相當于現代醫學的

乳腺增生病。乳巖:是指乳房部的惡性腫瘤,相當于西醫的乳腺癌。

全禿:數目不等,大小不一,可相互連接成片,或頭發全部脫光。

金黃膏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瘀化痰,除濕化痰,對腫而有結塊,尤其

是急性炎癥控制后形成的慢性遷延性炎癥更為適宜。適應癥:腫瘍、潰瘍、皮膚

病的糜爛結痂滲液不多者。注意:過敏者不可用、滲液多者勤換、勿使肉芽組織

過度生長。

和營法的適應癥:

活血化瘀法:適用于經絡阻隔,氣血凝滯引起的外科疾病。

活血祛瘀法:適用于瘀血凝聚,閉阻經絡引起的外科疾病,如乳巖。

切開排膿的目的:運用手術刀把膿腫切開,以使膿液排出,達到瘡瘍毒隨膿泄,

腫消痛止,逐漸向愈的目的。適應癥:一切外瘍,確已成膿者。

①切開時機:膿已成熟

②切口位置:膿點稍低或最薄弱處,避免袋膿

③切開方向:一般瘡瘍一一循經直切;乳房、肛周一一放射狀;面部一一自然紋

理;手指一一側方;關節一一避免過關節,“S”形。

④切開的深淺:適度

⑤切口的大小:視膿腫大小,病變處皮膚厚薄定

⑥操作方法:

切開法注意點:勿損傷筋骨關節;勿引起大出血;預防刀暈;顏面疔瘡防走黃;

切開后勿用力擠壓。

瘡瘍致病因素:

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來傷害等

內傷勞傷虛損、飲食不節、情志內傷

瘡瘍內治總則消:初期未成膿

托:中期膿成不潰或膿出不暢

補:后期體質虛弱者

附骨疽特點:1兒童多見2四肢長骨多發3局部胖腫,位置固定,疼痛徹骨4

早期的深壓痛及縱軸叩擊痛5潰后膿液由稠轉稀,易成竇道,損傷筋骨6初起

即有明顯全身癥狀7病程長,遷延數年,可內陷危及生命。

爆疣特點:1.多見于體弱兒童或青年2.有虛瘠病史3.頸部兩側好發4.結核不

熱不痛,皮膚正常5.潰后膿出稀薄,夾有敗絮樣物質6.可復發,病程長

走黃病因:生疔之后,早期失治,不能控制毒勢;擠壓碰傷,過早切開,疔毒直

入營血,誤食辛熱及酒肉魚腥發物。病機:火毒熾盛,毒入營血,內攻臟腑。

流痰: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腎虧骼空是病之本;風寒侵襲、氣血不和、痰濁凝

聚是病之標。

女性乳房主要由乳腺、脂肪及結締組織構成。乳頭、乳暈、皮膚、皮下組織、乳

房懸韌帶、乳管系統、乳腺小葉和腺泡,小葉內間質、乳房后間隙。

乳房位于胸前第二和第六肋骨水平之間,由乳頭、乳暈、乳竅、乳絡、乳囊等部

分組成。

乳房位于胸前第2或第3至第6肋骨水平的淺筋膜淺、深層之間,內緣至胸骨旁,

外緣達腋前線,甚至腋中線。乳房內側2/3位于胸大肌表面,外側1/3越過胸大

肌腋緣,位于前鋸肌表面。95%的乳房在外上象限有一狹長的部分伸向腋窩,稱

為乳房尾部(腋尾部)。

男性乳房多位于第4肋間,主要由無腺泡的小導管、結締組織及脂肪所構成,只

有腺組織的跡象,而無腺組織的實質。

乳房與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沖任二脈關系密切。

引起乳螞的疾病主要有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等。

乳腺癌可分為?般類型乳腺癌及特殊類型乳腺癌,特殊類型乳腺癌是指炎性癌和

濕疹樣癌。

乳癰多見于產后3-4周的哺乳期婦女。

乳癰成膿期切開排膿時切口的方向:與乳絡方向一致。

乳瘍相當于西醫的乳房異常發育癥。

乳房的常規檢查

乳房檢查的體位可采用站立位或仰臥位。

1、望診:病人坐正,將兩側乳房完全顯露,注意乳房的形狀、大小、是否對稱;

乳房表面有無塊狀突起或凹陷;乳頭的位置有無內縮或抬高;乳房皮膚有無發紅、

水腫或橘皮樣變、濕疹樣變等;乳房淺表靜脈是否擴張。乳房皮膚如果有凹陷可

讓病人兩臂高舉過頭,或用手抬高整個乳房,則凹陷部分更明顯。

2、觸診:檢查時間:月經第7—10天最為適宜。坐位與臥位相結合,根據需要選

擇體位。先檢查順序健側乳房,后檢查患側,以便對比。檢查手法:用指腹而不

是指尖觸診。四指并攏,用指腹平放乳上輕柔觸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則會

將捏起的腺體組織誤以為是乳腺腫塊。

順序:整個乳房一內上一內下一外下一外上一乳暈區一腋窩一鎖骨上下區域。

乳房疾病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有鋁靶X線攝片、超檢查、熱圖像檢查、近紅外線

掃描、病理學檢查。

乳房疾病的辨證要點:肝郁胃熱、肝氣郁結、肝腎不足。

乳癰病因病機

內因

1、乳汁郁積

乳頭破損,因疼痛而哺乳減少

哺乳方法不當

產婦乳頭先天凹陷,排乳不暢,影響哺乳

斷乳不當

2、肝郁胃熱

乳母不知調養,精神緊張,忿怒郁悶,致肝氣郁滯,厥陰之氣不行,乳絡不暢,

乳汁壅積結塊;產后飲食不節,恣食膏梁厚味,傷及脾胃,運化失司,胃熱壅盛,

濕熱蘊結,致氣血凝滯,阻塞乳絡而成乳癰。

3、外因:感受外邪

婦女產后體虛,汗出當風,露胸授乳而感受風邪;

嬰兒含乳而睡,口氣煩熱,熱氣鼻風吹入乳孔;

乳頭破損,外邪入侵,皆可導致乳絡閉塞,乳汁郁積,郁久化熱,發為乳癰。

乳癰分類

外吹乳癰:在哺乳期發病

內吹乳癰:在妊娠期發病

不乳兒乳癰: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發病的

乳癰內治法

1.郁滯期(氣滯熱壅)

主證:乳汁分泌不暢,乳房腫脹疼痛,結塊或有或無,皮色不紅或微紅,皮溫不

高或微高,或有形寒身熱,口苦咽干,胸悶不舒,煩躁易怒,食納不佳。舌質淡

紅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腫。

方藥:瓜萎牛普湯加減。

全瓜簍15g,柴胡9g,牛勞子12g,蒲公英15g,橘口|T2g,青皮9g,赤芍12g,

鹿角霜WgO

2.成膿期(熱毒熾盛)

主證:患乳腫塊增大,皮膚灼熱,疼痛劇烈,拒按,腫塊中央漸軟,按之應指。

兼見全身壯熱憎寒,口干喜飲,煩躁不安,身痛骨楚,浸赤便秘。舌質紅或紅絳,

苔黃膩或黃糙,脈滑數或洪。腫塊穿刺有膿。

治法:清熱解毒,托里透膿。

方藥:瓜萎牛芽湯合透膿散加減。

黃黃15g,當歸9g,赤芍15g,炮山甲12g(先煎),皂角刺15g,牛勞子12g,

銀花12g,黃苓10克,蒲公英30g,柴胡9g,全瓜萎20g,絲瓜絡12g

3.潰后期(正虛毒戀)

主證:潰膿后乳房腫痛雖減,但瘡口膿水不斷,膿水清稀,收口緩慢,或久不愈

合形成乳漏。伴全身乏力,面色少華,或低熱不退,飲食減少。此期辨證屬氣血

兩虛,余毒未清。

治法:益氣養血,和營托毒。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黃黃30g,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5g,當歸9g,川號6g,炮山甲10g(先

煎),皂角刺30g,白芷9g,甘草6g。

乳癖臨床表現:

1、乳房疼痛:以脹痛為主,程度不一,也有刺痛、灼痛或牽拉痛,疼痛有時可

向同側腋下或肩背部放射,或伴有乳頭疼痛或作癢。疼痛具有周期性,常在月經

前加重,經后減輕,或隨情緒波動而變化。

2、乳房腫塊:發生于單側或雙側,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局限于乳房

的任何象限或分散于整個乳房。腫塊特點:四不一好。腫塊形態:片塊型、結節

型、混合型、彌漫型。

3、乳頭溢液:約有5強-15%患者可有乳頭溢液,多為單側性,自溢性。乳頭溢液

多呈黃綠色、棕色或血性,偶有無色漿液。

4、其他癥狀:常可伴有胸悶不舒、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疲乏無力、腰膝酸軟、

經期紊亂、經量偏少、經量過多或淋漓不盡等表現。

乳癖腫塊形態的類型:片塊型、結節型、混合型。

乳癖的治療要點是止痛與消塊

乳癖辨證論治-內治

1、肝郁氣滯

主證——多見于青年婦女,病程短。乳房疼痛為其突出表現,多為脹痛,腫塊和

疼痛程度與月經周期或情志變化密切相關。常伴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質淡紅

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此型多見于單純性乳腺上皮增生癥。

治法——疏肝理氣,散結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9克、青皮10克、陳皮9克、當歸9克、

延胡索12克、茯苓12克、香附9克、郁金12克、

川楝子12克、白芍12克、海藻12克、莪術12克

2、痰瘀互結

主證——單側或雙側乳房出現邊界不清的堅實腫塊,質韌或韌硬,腫塊可有刺痛,

脹痛或無自覺痛,腫塊和疼痛與月經變化不甚相關。部分患者月經愆期,或經潮

不暢、色暗有塊,或伴痛經。舌淡暗或暗紅有瘀斑,舌下脈絡青紫粗張,苔白或

膩,脈澀、弦或滑。此型多見于乳腺腺病、乳腺纖維性變及乳腺硬化性腺病。

治法——化痰散結,活血祛瘀。

方藥——逍遙簍貝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當歸10克、柴胡6克、三棱10克、莪術12克、

丹參12克、茯苓15克、浙貝15克、郁金12克、

山慈菇12克、生牡蠣(先煎)30克

3、沖任失調

主證一一多見于中年婦女,乳房腫塊韌硬為其特征,乳痛癥狀相對較輕。腫塊和

疼痛程度與月經或情志變化關系不大。常伴月經不調,如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

少色淡,或閉經,行經天數短暫或淋瀝不絕。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夜寐多夢,

面色晦黯或黃褐斑。舌淡苔白,脈濡細或沉細。此型多見于囊腫性乳腺上皮增生

病。

治法——溫腎助陽,調攝沖任。

方藥——二仙湯合加味。

仙茅9克、仙靈脾9克、肉雙蓉12克、女貞子12克、制首烏15克、香附9

克、莪術12克、益母草15克、郁金12克、枸杞12克、旱蓮草12克

乳癖和乳巖鑒別:

乳癖:多見于中青年婦女,特點是乳房脹痛呈周期性,月經前明顯經后減輕,可

引起乳腺腺體局限性增厚或顆粒狀、片狀結節,邊界不清,質地韌而不硬,與皮

膚及胸壁無粘連,常為雙側性。一般無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巖:乳房腫塊,無痛或輕壓痛,逐漸增大,質硬固定,表面高低不平,邊界不

整齊,常與皮膚粘連,活動度差,同側淋巴結明顯腫大,后期潰破呈菜花樣。

乳巖的發病機理:情志失調、飲食失節、沖任不調。

氣瘦相當于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常見于缺碘環境的內陸和

山區。俗稱“大脖子”病。

氣瘦肝郁氣滯證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四海疏郁丸加減。懷孕或哺乳期間,加菟絲子、首烏、補骨脂等。

巨大氣瘦,臨床壓迫癥狀明顯者,手術治療。

肉瘦是瘦病中常見的一種。相當于西醫的甲狀腺腺瘤或囊腫,屬甲狀腺的良性腫

瘤。

1、氣滯痰凝證:

證候: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不紅,不熱,隨吞咽動作上下

移動;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如腫塊過大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苔薄膩,脈

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2、氣陰兩虛證:

證候:頸部腫塊柔韌,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常伴有急躁易怒、汗出心悸、

失眠多夢、消谷善饑、形體消瘦、月經不調、手部震顫等癥狀;舌紅,苔薄,脈

弦。

‘治法:益氣養陰,軟堅散結

方藥:生脈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組成。

皮膚病是指發生于人體皮膚、粘膜及皮膚附屬器的疾病。

風邪與皮膚病:常見皮損有風團、丘疹、疣目、脫屑等。

皮膚病自覺癥狀:瘙癢、疼痛、灼熱感、蟻行感、麻木感。

原發性皮損有:斑疹、丘疹、水皰、風團、結節、斑塊、膿皰、囊腫

斑疹特征:顏色改變,不高起不凹陷,直徑V2cm(直徑>2cm為斑片),瘀斑一

—直徑<2mm稱瘀點。紅斑是熱邪所致,紫斑為氣滯血瘀所致,白斑為風邪外搏,

氣血失和所致,黑斑多為肝郁氣滯,腎氣不足所致。色素沉著斑、色素減退斑。

丘疹:局限性隆起實質性損害,直徑小于0.5cm,色紅,多屬風熱或血熱。

皰疹:內含液體,高出皮面的損害。一般由風、濕、熱、火、毒所致。

膿皰:皰內含有膿性分泌物,基底部常有紅暈,稱為膿皰。多為熱毒、濕毒所致。

繼發性皮損有:鱗屑、浸漬、糜爛、潰瘍、痂皮、抓痕、皴裂、瘢痕、苔解樣變、

萎縮。

苔葬樣變:為皮膚增厚、粗糙、皮紋加寬、加深、干燥、局限性邊界清楚的大片

或小片損害,常為一些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的主要表現,多由血虛風燥、肌膚失養

所致。

外治藥的劑型(適應癥):

1)散劑:有清涼止癢、化腐生肌、清熱收濕、止血止痛等作用,常用散劑如:

金黃散,顛倒散、二味拔毒散。

2)洗劑(混懸劑):有清熱散風、收濕止癢等作用,常用的有:三黃洗劑、顛倒

散洗劑、爐甘石洗劑。

3)溶液劑(煎劑):有清熱解毒、收濕止癢、去腐除臭、潔膚護膚等作用,常用

的有苦參湯、蛇床子湯、黃柏湯。

4)油劑:有潤膚防裂、清熱解毒等作用,常用的有:青黛油、黃連油、甘草油。

5)酊劑:有殺蟲止癢、祛風活血等作用,常用的有:補骨脂酊、10強金粟蘭酊、

百部酊。

6)醋劑:有解毒軟堅、殺蟲止癢等作用,常用的有蕾黃醋劑、訶黃醋劑。

7)軟膏:有潤膚止癢、軟堅散結、清熱消腫等作用,常見軟膏劑如硫磺膏、四

黃膏、黃連膏。

皮膚病外用藥使用原則:

總的原則:根據皮損表現選擇適當劑型和藥物。

1)根據病情階段用藥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時先用清熱解毒、抗感染制劑控制感染,然后再針對原

來皮損選用藥物。

3)用藥濃度宜先低后濃:選用低濃度制劑,根據病情需要再提高濃度。一般急性

皮膚病宜溫和安撫,頑固性慢性皮損可用刺激性較強和濃度較高的藥物。

4)用藥宜先溫和后強烈:先用性質比較溫和的藥物。尤其是兒童或女性患者不宜

采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陰部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5)隨時注意藥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用,并給于及時處理。

熱瘡

特點:發生于皮膚粘膜交界處,成群的水皰,相互融合,1周痊愈,易于復發。

辨證論治:

1、肺胃熱盛疏風清熱辛夷清肺飲合竹葉石膏湯

2、濕熱下注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

3、陰虛內熱養陰清熱增液湯加板藍根、馬齒范、紫草、生意仁

蛇竄瘡(帶狀皰疹)

診斷:發病于春秋季節,成年居多。好發部位:腰肋部、胸背部或頭面部,多發

于身體的一側,不超過前后正中線。皮損:紅班基礎上呈帶狀分布的成串水皰,

嚴重者可出現血皰或壞死。自覺癥狀:皮膚灼熱刺痛,或伴輕度發熱,頭痛、倦

怠,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適,可伴淋巴結腫大。病程約2周,老年人約3?4周。

疼痛性隨年齡增長而加重。

辨證論治:

1.肝經郁熱

主證: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燥易怒,大便干燥,小便

色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瀉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2.脾虛濕蘊

主證:紅斑色淡,皰壁松馳,疼痛略輕,口粘不渴,食少納差,大便不爽。舌淡

胖,苔白或白膩、黃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清脾除濕,解毒和胃。

代表方:除濕胃苓湯加減。

3.氣滯血瘀

主證: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黯,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重鎮止痛。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

扁平疣:好發于面部、手背以扁平丘疹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膚病。

風熱瘡:一種常見的急性炎癥性自限性皮膚病,以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枇

為其特征。特點:初發時多在軀干部先出現玫瑰紅色母斑,上有糠枇樣鱗屑,繼

則分批出現較多、形態相仿而較小的子斑。

診斷:

年齡:青、中年

季節:春、秋季

部位:多發于軀干(胸、背、腹)、四肢近端、頸部,頭面部少發。

病程:有自限性,一般4-6周,亦有極少病例可遷延至3月T年

自覺癥狀:不同程度的輕度瘙癢,部分可伴有全身不適、頭痛、咽痛。

皮損特點:

母斑:開始在軀干或四肢出現指蓋或稍大的圓形或卵圓形淡紅色或黃紅色鱗屑

斑。

子斑:1-2周后,成批出現與母斑相同但形態較小、顏色深淺不一,中心略有細

微皺紋,邊界清楚,表面附有少量糠枇狀細小鱗屑。

皮損排列:皮損長軸與皮紋走行--致。

黃水瘡: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化膿性皮膚

病。皮損主要為淺在性膿皰和膿痂,多發生在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1、暑濕熱蘊清暑利濕解毒清暑湯

2、脾虛濕滯健脾滲濕參苓白術散

白禿瘡(白癬)特點:

部位:頭頂、枕部

年齡:學齡兒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損特點:白色鱗屑斑片、斷發、菌鞘、禿發可再生

自覺癥狀:瘙癢

肥瘡(黃癬)特點:

部位:頭部

年齡:兒童

皮損特點:黃癬痂、永久性禿發

自覺癥狀:瘙癢

圓癬(體癬)特點:

多發生于青年的面、軀干、四肢近端,發于股胯、外陰等處,稱為陰癬(股癬)。

皮損特點:環形、多環形,邊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圍擴張的斑塊四周有針帽大

小的紅色丘疹,自覺瘙癢。

疥瘡皮損好發于皮膚薄嫩和皺褶處,皮疹主要是紅色小丘疹、丘皰疹、小水皰、

結節和結痂。

濕疹(瘡)

特點:病因不明、對稱分布、多形損害,邊界不清、劇烈瘙癢、傾向濕潤、反復

發作、易成慢性。

慢性濕疹臨床表現: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瘡反復發作而成,亦有一開始呈現慢性濕

瘡。皮損多對稱局限某處,如小腿、手足,肘窩、膝窩、外陰、肛門等處。皮損:

肥厚粗糙,呈苔癬樣變,色暗紅或紫褐色,皮紋顯著,暗紅斑上有丘疹、抓痕及

鱗屑,陣發性瘙癢。病程可遷延數月或數年,常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

辨證論治:

1、濕熱蘊膚清熱利濕止癢龍膽瀉肝湯合草薜滲濕湯

2、脾虛濕蘊健脾利濕止癢參苓白術散或除濕胃苓湯

3、血虛風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湯

接觸性皮炎:有明顯接觸史,有一定潛伏期,第一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觸發

病時間縮短,多數在數小時到1天。

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疹鑒別

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

病因常不明確常發現明顯致病外因

損害原發性、皮疹多形皮疹較單一,邊界清楚

表現,邊界不清

部位對稱、泛發局限于接觸部位

病程常遷延不愈去除病因后較快痊愈

反復發作

藥毒特點:發病前有用藥史,有一定的潛伏期,常突然發病,皮損形態多樣,顏

色鮮艷,對稱性,可泛發或局限于局部,自覺瘙癢。與藥物劑量和藥理作用無關。

癮疹

特點: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消,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

辨證論治:

1、風寒束表疏風散寒止癢麻黃桂枝各半湯

2、風熱犯表疏風清熱止癢清風散

3、胃腸濕熱疏風解表,通腑泄熱疏風通圣散

4、血虛風燥養血祛風,潤燥止癢當歸飲子

丘疹性尊麻疹:多見于小兒,皮疹為散在的風團樣丘疹,或風團上有水皰,瘙癢

劇烈,數日后才消退,可有暫時性色素沉著。

牛皮廨

診斷要點:

年齡:青、壯年。

季節:夏季加劇,冬天緩解。

病程:慢性經過,時輕時重。

部位:大多數見于頸項部、額部,其次為尾舐、肘窩、胴窩,亦可見于四肢摩擦

部位,上眼瞼,外陰、腹股溝、肛周。

分布:常對稱分布,可沿皮膚皺折或皮神經分布呈線狀排列

皮損:扁平丘疹,干燥堅實,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澤;日久融合成片,皮

膚增厚干燥成席紋狀。經常搔抓后呈苔葬化。

自覺癥狀:陣發性奇癢,被衣領摩擦、情緒波動時瘙癢加劇

辨證論治:

1、肝經化火

主證:皮膚干燥、粗糙、增厚。劇烈瘙癢,搔抓后潮紅,血痂多。伴口干、心

煩、失眠、易怒,情緒波動時加重,舌紅苔微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疏肝瀉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丹桅逍遙散合酸棗仁湯加減)

2、血虛風燥

主證:皮膚粗糙、色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3、風濕蘊膚

主證:皮膚呈淡褐色片狀,劇烈瘙癢,夜間尤甚,舌紅苔薄白,脈濡而緩。

治法:疏風利濕

方藥:消風散加減

貓眼瘡臨床分為:紅斑-丘疹型,水皰-大皰型和重癥型三型。

銀屑病(白瘧)

臨床分型: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紅皮病型。

三大主要臨床特點:白色鱗屑、發亮薄膜現象、點狀出血。

輕輕刮去尋常型銀屑病的鱗屑,可見一層淡紅色發亮的薄膜,稱薄膜現象。

刮去尋常型銀屑病的薄膜可見多個小出血點,稱為點狀出血現象。

同形反應:皮膚外傷處出現同形的皮疹。

組織病理特征:

1、尋常型銀屑病:①表皮角化不全②角質層中多核白細胞浸潤③顆粒層變薄、

棘層肥厚,表皮腳延長④真皮乳頭部向上延伸⑤真皮淺層血管擴張及周圍淋巴細

胞浸潤

2、膿皰型銀屑病:表皮變化與尋常型相似,但海綿體膿皰較大,角化不全和表

皮突延伸較輕,真皮炎癥浸潤較重。

3、紅皮病型銀屑病:出銀屑病的病理特征外,變化和濕疹相似。

辨證論治:

1、血熱內蘊清熱涼血犀角地黃湯

2、血虛風燥養血和血,祛風潤燥當歸飲子加減

3、氣血瘀滯活血化瘀,解毒通絡桃紅四物湯

4、濕毒蘊阻清熱利濕,解毒通絡草菊滲濕湯

5、火毒熾盛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清瘟敗毒飲

油風(斑禿)

特點:脫發區皮膚變薄,感覺正常,無自覺癥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多見于

青年,男女均可發病。

診斷:年齡:任何年齡,以青年人多見

皮損:頭發突然脫落,出現圓或橢圓形脫發斑

自覺癥狀:無,常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受刺激后發生

自愈,反復發作,病程持續數月或更久

新長出頭發多細而柔軟,色淡紅或灰白,逐漸變為健康毛發

結節性紅斑(瓜藤纏)臨床表現:

多見于女性,大多數發病年齡在20-40歲。春、秋季好發。發疹前可有前驅癥狀。

皮損突然發生,為對稱性結節,色紅,自覺疼痛或壓痛,皮損逐漸消退(6周),

不留痕跡。皮損多發于小腿伸側。

盤狀紅斑狼瘡

1、好發年齡:中、青年女性

2、好發部位:曝光部位,主要一面頰部其次一鼻梁、口唇、頭皮、耳廓、手

典型皮損:發于面頰和鼻梁部,呈蝴蝶狀。

基本皮疹:紅斑、鱗屑

紅斑:局限性持久性紅斑。初期邊界清楚紅色或淡紅色圓形或不規則型斑片,表

面粘有鱗屑,揭去鱗屑可見哆開毛囊口,狀如篩孔。日久中心為萎縮微凹呈盤狀

損害,可見有毛細血管擴張,有的發生色素減退或脫失。

鱗屑:粘附在紅斑之上,剝下內側有角質栓,猶如釘板。

粘膜損害者:灰白色的小片糜爛,繞有紫色紅暈

自覺癥狀:瘙癢或燒灼感,對光敏感。

病程:慢性,夏季日曬后加重,入冬減輕。

轉歸:1—5%的DLE可演變成SLE,或繼發皮膚癌。

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

1、面頰蝶形紅斑

2、盤狀紅斑

3、光敏感

4、口腔潰瘍

5、關節炎不伴畸形(關節肌肉疼痛)

6、漿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腎病(蛋白尿或細胞管型)

8、癲癇(抽搐)或精神癥狀

9、溶血性貧血或白細胞<4000/mm3或淋巴細胞直接計數<1500/mm3或血小板<10

萬/mm3

10、ds-DNA抗體或SM抗體(+)或抗磷脂抗體陽性,持續6月以上,并經TPP

A證實不是梅毒。

11、ANA(+)

具備以上4項或4項以上者可診斷SLE

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化膿性疾病。是目前我國最常見的性

病。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也可經血行播散,屬于性傳播疾病之一。其特點

是以尿頻、尿急,尿道刺痛或尿道溢膿,甚至排尿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

梅毒的途徑傳染:精化傳染(直接傳染)、氣化傳染(間接傳染)、胎傳染毒。

梅毒分期:根據傳染途徑不同,分為先天梅毒和后天梅毒。先天梅毒又稱為胎傳

梅毒,小于2歲發病稱為早期先天梅毒。大于2歲發病稱為晚期先天梅毒。后天

梅毒又分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一、二期梅毒屬于早期梅毒;三期梅毒即晚期梅

毒,多在感染2?4年后發病。

一期梅毒表現:有硬下疳(疳瘡)和淋巴結腫大(橫痣)。

硬下疳:-一般在感染3周后才發病,是一期梅毒的主要表現。常出現在男女生殖

器、肛門、口唇及乳房等部位。皮損為單個圓形,稍高出皮面,邊界清楚,觸之

堅韌,不痛不癢,約1cm大小的損害,若破潰形成四周堅硬凸起,中間凹陷、基

底平坦無膿水的潰面。約在3?8周內自然消失。容易忽視而不治療就診,尤其

是女性。

二期梅毒損害:皮膚黏膜損害、骨損害、眼梅毒等。

三期梅毒特征:病程長、易復發,除皮膚黏膜損害外,常侵犯多個臟器。

尖銳濕疣:屬中醫“瘙猴”、“臊疣”的范疇。

臨床表現:潛伏期「12個月,平均3個月。男性多在陰莖龜頭,冠狀溝,系帶。

女性多在陰唇,陰蒂,宮頸,陰道和肛周。同性戀者常見肛門和直腸。亦有尿道,

膀胱,輸尿管,口唇,乳頭,臍窩,腋下。顯性皮損:基本損害為粉紅,灰色或

白色乳頭狀,菜花狀,雞冠狀,蕈狀柔軟贅生物,表面分葉或呈棘刺狀,濕潤,

觸之易出血,多數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少數可有異物感、灼痛、刺癢或性交不

適。繼發感染時分泌物增多,可伴有惡臭。妊娠期或其他原因導致局部分泌物增

多時,疣體可迅速增大。

生殖器皰疹臨床表現:

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潛伏期2-7天。典型表現為外陰生殖器或肛周部位出現多個

群集的小水皰,皰壁薄,易潰破形成淺表糜爛,約一周內結痂,皮疹消退。自覺

疼痛。或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病情重者伴有發熱和全身的不適癥狀,病變發

生在尿道可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