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2024年高考易錯題(新高考專用)專題04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含答案_第1頁
備戰2024年高考易錯題(新高考專用)專題04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含答案_第2頁
備戰2024年高考易錯題(新高考專用)專題04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含答案_第3頁
備戰2024年高考易錯題(新高考專用)專題04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含答案_第4頁
備戰2024年高考易錯題(新高考專用)專題04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4年高考易錯題(新高考專用)專題04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含答案專題四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考點一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易錯點1】羈縻政策【易錯點2】改土歸流【易錯點3】海禁政策考點二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及貨幣與賦稅制度【易錯點1】漢代儒學對治國思想和法律的影響【易錯點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考點三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社會治理與醫療衛生【易錯點】保甲制度考點四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易錯點1】民本思想與人文意識【易錯點2】西學東漸按住Ctrl鍵,同時點擊目錄,即可直接跳轉到對應內容考點一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01羈縻政策01【點撥】中國古代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方針政策?!酒平狻俊傲b”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予撫慰。中原王朝在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時,委任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王、侯,或羈縻州、縣的長官,允許世襲其職,令其按舊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該政策始于漢代,唐代漸臻完善,實行羈縻府州制,元代實行土司制,明代還設置羈縻衛所?!旧疃绕饰稣骖}】1.(2023·南開·模擬預測)《新唐書·地理志》中“羈縻州”款,提到“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绷b縻府州政策的實施A.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變革 B.促進了邊疆地區的安寧與穩定C.中央與羈縻府州之間平等共處 D.不利于內地與邊疆聯系與交往【警示】掌握羈縻政策的發展歷程與影響?!締栐\】根據材料“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可知,羈縻府州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針,有利于民族之間和平相處和自然融合,B項正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變革是指封建化,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羈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針,不是中央與羈縻府州之間平等共處,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內地與邊疆聯系與交往,排除D項。故選B項?!敬鸢浮緽【叮囑】羈縻方針的實質是在不改變少數民族原有政治、經濟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其首領達到統治目的。該政策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走出誤區專練】1.(2023·遵義·期末)唐宋治理邊疆,實行羈縻政策,羈縻州只是名義上的府州區劃,一般不呈報戶籍,不擔貢賦。元朝因俗設“土官”,通過宣慰司等機構,實行強制性的檢括戶籍,設立驛站,比較固定的繳稅和貢獻,強制征調土官土軍等。這反映了(

)A.羈縻府州不受中央政府管轄 B.元朝基層治理能力得到提高C.土官制度促進民族交流融合 D.時代變遷影響邊疆治理效能2.(2023·重慶·一模)《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襲”,并規定這些州縣“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管理。這說明唐朝實行的措施是(

)A.典客管理民族事務 B.羈縻政策 C.設宣政院管理西藏 D.改土歸流3.(2023·永州·一模)羈縻政策起源于戰國時期秦滅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時正式確立“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宋朝進一步籠絡少數民族首領,對“其有力者,還更賜以疆土”。羈縻政策的實施A.有利于擴大中華民族的統治區域 B.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轄C.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穩定 D.激化了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的矛盾4.(2023·安徽·階段練習)元朝之前的王朝對少數民族采用羈縻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而元朝時“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還在吐蕃進行了清查戶口、設置驛傳等工作。這說明元朝(

)A.財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B.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治理C.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 D.實現了行省制度的一體化5.(2023·白銀·階段練習)唐朝在川西北地區(指四川省的阿壩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族聚居區)實施羈縻政策,廣設羈縻府并大量封授“首領",同時輔以設立封堠和禁山、茶馬互市、筑城及駐軍,建立當地官員的任期制和遵選機制。唐朝的羈縻政策A.推動了國家統治區域的擴大 B.體現了與內地一體化的治邊思想C.緩和了與少數民族政權的矛盾 D.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02改土歸流02【點撥】清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改為實行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酒平狻棵髑鍟r期在西南地區推行的地方行政區劃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即廢除自元代以來世襲之土官,改設可隨時任命的流官。明初即開始實行,雍正四年(1726)開始在云貴等地進行改土歸流。在改流地區,撤銷土司,在原土司地區設府縣廳州,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編制戶口等。改土歸流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系,加強了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旧疃绕饰稣骖}】1.(2023·山東濰坊·二模)雍正時期,清政府開始大規模的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至乾隆時,世襲的土司制度基本被流官所取代;此外,清政府還在當地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推行與內地一樣的稅收制度,大大減輕了當地民眾受到的剝削和壓迫。由此可知,“改土歸流”的實行(

)A.破壞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B.促進了中央集權的加強C.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根源 D.推動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警示】改土歸流實施的影響?!締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土歸流是指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實際上是廢除了少數民族地區選用貴族世襲制,改為朝廷委派制,這樣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改土歸流大大減輕了當地民眾受到的剝削和壓迫,強化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認同,有利于民族團結,排除A項;徹底消除說法絕對,排除C項;改土歸流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材料未體現文化或族群的交融,不能得出促進民族融合,排除D項。故選B項。【答案】B【叮囑】改土歸流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系,加強了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咀叱稣`區專練】1.(2023·吉林·二模)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負責地方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組織鄉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工作,稱為“改土歸流”。據此可知“改土歸流”(

)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 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實現民族平等C.加強了西南的稅收管理 D.有助于西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2023·福建·模擬預測)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區的府州縣官由布政司領之,宣慰司、招討司等土司由都指揮領之;西南地區廣建軍事衛所,隸屬各省都指揮使司。由此可知,明朝(

)A.強化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實施了改土歸流消除地方割據 D.削弱了中樞機構的政治權力3.(2023·浙江·開學考試)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一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結構。一是直省地帶,“為省一十有八,分置各府”,該區域總體為流官治理,部分直省雖摻雜有土司制,但土司在一定程度上亦受地方督撫節制。二是最初未實行府縣制的藩部地帶,“隸在輿圖者,復以千萬里計”,藩部亦是清朝版圖的一部分。該制度說明清朝中前期(

)A.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 B.有效消除了邊疆的割據勢力C.開始在北部疆域實行土司制度 D.旨在促進邊疆少數民族發展4.(2023·河南·周口二模)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在治理土司地區時,奉行“齊政修教”的方略?!褒R政”主要強調土司地區與經制州縣在政務與相關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修教”主要指國家在土司地區建立多種學校,強制土司及其子弟入學讀書。由此可見,“齊政修教”旨在(

)A.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完善國家行政結構C.實現儒學思想的世俗化 D.加強邊疆地區管理5.(2023·恩施·期末)咸豐縣唐崖土司城遺址于2015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唐崖土司始建于元朝,明朝天啟年間,在協助朝廷平叛中取得勝利,獲賜牌樓一座,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八字(見下圖),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龍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總督衙門呈請改土歸流,最終被調至漢陽、孝感等地安插.給予千把總直職。唐崖土司近四百年的歷史變遷折射出(

)A.政府對地方首領有所倚重 B.自請改土歸流實為無奈之舉C.少數民族擁有較大自治權 D.政府適時調整地方治理手段03海禁政策03【點撥】“海禁”政策沒有禁止外國人來華貿易。【破解】“海禁”政策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的“朝貢貿易”,如鄭和下西洋?!伴]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中外貿易被限制在固定的貿易場所——廣州十三行?!伴]關鎖國”政策就是明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往、貿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對來華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伴]關鎖國”政策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不等同于“絕對禁止”一切對外交往。如清政府開設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就是例證。【深度剖析真題】1.(2023·湖北·階段練習)明太祖洪武五年(◎276年)七月,倭夷寇于福州之寧德縣,前后殺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燒廬舍千余家,劫取官糧二百五十石。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倭夷寇于山東寧海州,劫掠居人,殺鎮撫盧智。這可用來說明(

)A.東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由來已久 B.明政府把強化國防作為國家重點任務C.日本的侵華導致了沿海民生凋敝 D.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警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締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末明初,倭寇屢屢侵擾中國沿海地區,嚴重破壞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最終導致“海禁”政策的出臺,這說明明初推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項正確;倭寇對東南沿海的騷擾不能說是“西方侵略”,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倭寇并不能代表日本,他們是一些流亡海上的武士和浪人,排除C項。故選D項。【答案】D【叮囑】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動過,但其松動是有限制條件的,清朝總體上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皣栏裣拗啤睂ν饨煌坏韧凇敖^對禁止”一切對外交往。【走出誤區專練】1.(2023·成都·期中)明朝前期,嚴禁海外貿易。明穆宗時,國家財政緊張,統治者認識到政策過于嚴厲并無好處,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并對海外貿易征稅。這反映了明朝政府(

)A.意識到海禁政策的危害 B.鼓勵民間進行海外貿易C.因時而變調整統治策略 D.注重沿海地區穩定發展2.(2023·濟寧·期中)某學者以“財政約束決定朝貢貿易規?!睘橹黝},繪制了明代朝貢貿易發展示意圖(如圖)圖中朝貢貿易的凈收入為AB兩線之間的部分,兩線相交于O點,此時朝廷收益達到最大。若要保證收入在O點之后不再繼續減少,最為理想的做法是(

)A.擴大對民間貿易的征稅力度 B.取消政府對外賞賜數量限制C.限制朝貢貿易的規模與次數 D.強化海禁斷絕中外貿易往來3.(2023·雅安·開學考試)順治初年,頒行海禁令,執行不嚴;順治十二年(1655),清軍與東南沿海反清勢力矛盾激化,清政府敕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海禁主要是禁漁鹽、貿易,兵防內移,強制遷海制造沿海無人地帶。據此海禁令(

)A.切斷內地與沿海反清勢力的溝通聯系 B.以削弱消滅反清勢力為目的C.建立了鞏固海防阻斷西方殖民者東來 D.高壓政策不在意海外貿易權4.(2023·湖北·期末)1685至1757年,西方來華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實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來廣州貿易的商船達5107艘。18世紀30年代到18世紀末平均每年關稅稅銀大約5萬兩左右,而19世紀初則達到每年100多萬兩。這表明(

)A.清朝朝貢貿易持續發展 B.自然經濟即將走向解體C.閉關鎖國實為有限開放 D.國家財政倚重關稅收入5.(2023·濰坊·模擬預測)如表是關于明清海禁政策的不同記述。據此可知(

內容出處清朝繼承并發展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順治年間頒布“海禁令”,反頒布“遷海令”。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續到清代鴉片戰爭之前。人民版必修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清代前期實行“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于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接受了這一觀點。百度百科1684年康熙皇帝詔告天下曰:“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皆開海貿易”。1787年《皇朝文獻通考》A.中西方對海禁政策的認識不同 B.明清厲行海禁維護小農經濟C.海禁政策實施狀況需全面論證 D.西方操作導致海禁觀點盛行考點二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及貨幣與賦稅制度01漢代儒學對治國思想和法律的影響01【破解】漢代儒學對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漢初,社會經濟凋敝,應實行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形成“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漢代儒學對古代法律的影響: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旧疃绕饰稣骖}】1.(2022·北京·高考真題)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勝“嚴子陵釣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詳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B項;上述舉措與文學創作無關,排除C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揪尽恐袊糯⒅囟Y法合一,注重社會教化的功能。【問診】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B項;上述舉措與文學創作無關,排除C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敬鸢浮緼【叮囑】中國古代不僅僅注重法律治理國家,還同樣注重禮治,注重禮法合一,注重社會教化的功能。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中國古代制定了系統的法律制度,但是法制僅僅是專制統治的工具,因此,中國古代不是法治國家,而是“人治”國家。但需注意,中國古代存在法治觀念,并且為人類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咀叱稣`區專練】1.(2021·湖北·高考真題)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 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 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2.(2023·海南·模擬預測)西漢時期引經注律的風氣盛行,律學由此產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學實際上成為經學的一個分支。到了東漢,許多經學大師又是著名的律學家,如東漢鄭玄著有“鄭氏章句”。這反映了漢代(

)A.法律體系日益發展完善 B.“大一統”影響治國思想C.法家逐漸成為儒學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發展趨勢3.(2023·河南·一模)漢武帝倚重法術,重用文法吏。漢宣帝將之總結為“以霸王道雜之”,這一說法是對“隆禮尊賢而王”與“重法愛民而霸”并重的體現。隨著文吏研習五經、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學與吏能的士大夫群體進一步形成。這反映了當時國家治理(

)A.皇權與士族共治 B.儒家與法家并重 C.確立了外法內儒 D.德治與法治相濟4.(2023·海南·一模)《通典》記載:“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這體現了漢代(

)A.董仲舒以禮制教化民眾 B.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規C.司法實踐廣泛援引秦律 D.儒家學者促進法律發展5.(2023·六盤水·一模)根據如表可知,中國古代律法(

)朝代律法漢朝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棧判的指導思想魏晉南北朝《晉律}把"五服”制度作為定罪量刑的重要標準,“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侗饼R律》規定十條重罪為: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唐朝《唐律》“一準乎禮”A.保證了司法公平公正 B.凸顯禮法合一的色彩C.均以儒家思想為依據 D.體現了依法治國理念0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02【破解】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變化:(1)在均田制基礎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調制,并發展為租庸調制(租即田租,調為戶稅,納絹代役為庸),租庸調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2)隨著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壞,唐朝政府開始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征收金錢為主,依據土地和資財劃分戶等,一年分兩次征稅。這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同時簡化了稅目和手續。這對于解放生產力、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明中期張居正實行的賦役制度改革--一條鞭法。萬歷九年(1581)推行全國。主要內容為:先將賦和役分別合并,再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最后將役銀與賦銀合并征收。一條鞭法將力役部分地攤人田賦,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賦役一概征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條鞭法改變了以前賦和役分開征收的辦法,使兩者合而為一,使稅制化繁為簡,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了政治危機。【深度剖析真題】1.(2017·全國·高考真題)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警示】漢代賦役負擔沉重導致百姓負擔沉重,加劇了土地兼并,反映自耕農經濟發展受到沖擊?!締栐\】西漢文景時期,百姓的田租很輕,但是人頭稅重,而且在糧價極低的情況下,還要把糧食換做錢幣來交稅,富商大賈再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這就意味著百姓負擔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再結合題干信息“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自耕農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故選B;漢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農民負擔沉重,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稅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確定的,且材料信息說的是“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故排除D?!敬鸢浮緽【叮囑】題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漢經濟領域的諸多概念,如實物田租和貨幣人頭稅、土地兼并、重農抑商、自耕農經濟等,考生需要準確理解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題干信息推論出答案,思維含量較高?!咀叱稣`區專練】1.(2021·遼寧·高考真題)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災賑蠲外,凡逋負(拖欠賦稅)之在民者,與銀谷食種之貸而未收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軍興,輒止勿責”。據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B.穩定地方社會秩序C.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D.提高民眾生活水平2.(2023·玉林·一模)唐至五代時期,納稅人還沒有官方統一頒發的田賦完稅憑證。北宋時期,納稅人繳納田賦后,獲得官方頒發的紙質憑證,稱為“戶鈔”。這一變化反映了(

)A.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 B.實物稅到貨幣稅的轉變C.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D.國家賦稅管理逐步規范3.(2023·浙江·模擬預測)《資治通鑒》記載:“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辈牧现械馁x稅制度(

)A.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助推唐朝統一全國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負擔 D.將人口稅徹底廢除4.(2023·福建·模擬預測)北魏實行租調制,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除租、調外,男子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實行兩稅法,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這一演變(

)A.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B.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C.緩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農民社會地位5.(2023·襄陽·模擬預測)清朝實施攤丁入畝,即將一省總丁銀平均攤入地畝田賦之內統一征收,表格反映的是直隸地區攤丁后負擔的變化。這體現出(

)直隸十府五州通省攤丁后負擔變化表。(單位:兩)府、直隸州順天府水平府天津府大名府……總計原征丁銀36264.7626783.248278.3747188.41……400171.7攤入丁銀26903.7714357.4417183.6956760.58……404854.9A.賦役制度設計的合理調整 B.永平府農民賦稅負擔最輕C.白銀貨幣化助推賦役變革 D.天津府地區相對丁多地少考點三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社會治理與醫療衛生保甲制度【破解】宋朝開始實行的帶有軍事色彩的戶籍管理制度。熙寧(1070),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凡農村住戶,不分主戶、客戶,十家為一保,設保長;五保為一大保,設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設都保長。凡家有兩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農閑時保丁聚集,練習武藝;夜間輪流值班巡查,維持治安。宋元祐時軍事訓練廢弛,逐漸變為鄉村基層組織。清代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曾推行保甲制。保甲制作為一種長期延續的社會統治手段,加強了國家對基層民眾的控制?!旧疃绕饰稣骖}】1.(2022·廣東·高考真題)王夫之在《宋論》中評論歷史上某一基層制度時,認為聚鄉村之民成兵達不到御敵的目的,賊寇一旦來襲,鄉民便攜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這一基層制度是(

)A.鄰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警示】保甲制度是中國古代加強對地方社會治理的強有力的手段?!締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宋論》”可知,題干涉及時間是宋朝,據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時期實行保甲制度,B項正確;鄰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項;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項;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項。故選B項。【答案】B【叮囑】保甲制作為一種長期延續的社會統治手段,加強了國家對基層民眾的控制。【走出誤區專練】1.(2023·南充·模擬預測)宋初,朝廷雖在鎮寨場普遍設有掌管專業事務的厘務官,但服務官不管理民眾。隨著鎮寨場規模擴大、人口流動性增強,朝廷增設“煙火公事”來管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務。這說明宋代(

)A.社會階層流動更加頻繁 B.地方行政制度出現大變革C.政府重視基層社會治理 D.土地兼并使階級矛盾尖銳2.(2023·湖北·模擬預測)王陽明任南贛巡撫時,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月推出《申諭十家牌立保長》,保甲與十家牌法配套而行,要求各鄉各村推選出一位德才品行為民眾信服的保長,遇有盜賊,保長統率各甲共同捕盜。這反映出王陽明(

)A.鼓勵基層民眾參與社會治理 B.從根本上解決了地方社會動亂C.心學思想已經成為社會主流 D.基層社會自治的理想流于空談3.(2023·四川·模擬預測)清朝政府規定各地地方官員必須收集糧價,并建立了全國性的糧價奏報系統,以全面掌握各地的糧價動態,對于奏報不及時或者奏報不實的官員,皇帝經常進行追查,有的被嚴加懲處。這旨在(

)A.關注民生以切實救災 B.統一全國各地糧食價格C.促進各地商品的流通 D.督察官員對皇帝的忠誠4.(2023·衡陽·階段練習)雍正三年(1725年),廣東肇慶在百人以上的大族村寨設族正。雍正四年(1726年),政府制定“選立族正之例”,并陸續在廣東、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乾隆年間,族正制進一步在全國得到推廣,并同保甲制互相配合。族正由宗族內選舉產生,上報州縣批準后發給牌照。這說明(

)A.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權力 B.宗族成為社會基層組織形式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基層社會的凝聚力不斷增強5.(2023·蘇州·二模)朱元璋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他親自起草了許多關于鄉村治理的法律條令,還強調對鄉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傳。例如《明大誥》中規定:“若一里之間,百戶之內,見誥仍有逸夫(游民),里甲坐視,鄰里親戚不拿……逸夫處死,里甲四鄰化外之遷”。材料可以說明明朝(

)A.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 B.社會等級秩序的規范C.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D.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化考點四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01民本思想與人文意識01【破解】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時期,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定型于漢代,此后歷朝歷代雖有所演變,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終沒有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人民安居樂業,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而提出的。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人文主義/人文精神:它的核心內涵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強調和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高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肯定人性、人的地位,歌頌人的身體、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強調人的道德,崇尚知識和理性等。該思想是貫穿西方歷史發展的主流思潮。各個時期人文主義各有側重,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最為突出,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也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文藝復興的彼特拉克是最早提出以“人學”對抗“神學”,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后來的理性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都是它的發展和延續,影響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等流域,形成許多流派。中國古代也有人文主義思想。【深度剖析真題】1.(2021·遼寧·高考真題)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警示】民本思想體現的是臣民的關系,以民為本的思想?!締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末期,晉國太祝認為中行氏在紛爭中失敗,是中行寅不修德義,引發一國民眾怨恨所致,其觀點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A項正確;質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血緣宗法倫理關系,排除C項;太祝的觀點并未否定君權神授,排除D項。故選A項?!敬鸢浮緼【叮囑】民本思想,相對于君本(國本)、官本而言,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民本思想源遠流長,肇始于夏商周時期,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定型于漢代,此后歷朝歷代雖有所演變,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終沒有變化。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主要體現為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民貴君輕”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民本思想一直是儒家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農經濟地位的重要體現。【走出誤區專練】1.(2017·天津·高考真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边@一說法(

)A.強調了君主至尊的觀念 B.體現了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C.呼應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 D.推動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2.(2023·江蘇·模擬預測)《尚書·皋陶謨》記載了舜帝與皋陶、大禹關于政務的討論。皋陶說:“在知人,在安民?!贝笥碚f:“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薄渡袝ぬ┦摹芬仓赋?,“天矜(同情)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

)A.反映出先秦統治階層代表人民利益 B.表明仁政理念得到踐行C.體現“敬天保民”成為西周治國之道 D.說明民本思想由來已久3.(2023·內江·模擬預測)許倬云認為,以儒家士大夫為主體的中國文官系統,認為政府不僅可以征集資源,保持國力,更必須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故中國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為了皇權而存在,而是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作者在此表達的是(

)A.傳統民本思想影響深遠 B.專制皇權為生民而存在C.古代文官系統抑制皇權 D.儒家道統高于皇權政統4.(2021·湖南·高考真題)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整體上對“天”的態度《周頌》西周初年頌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罵天《國風》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不理天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 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5.(2023·北?!ひ荒#┨烀^貫穿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殷商時期它以神靈崇拜“帝”為表現形式,發展到西周時期,逐漸轉為“以德配天”。由此可知,西周時期(

)A.王權神秘色彩加強 B.人文理念逐漸凸顯 C.天命觀念漸趨衰落 D.華夏認同觀念形成02西學東漸02【破解】西學東漸分為明末清初和近代二個階段。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確切的講應該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他涉及的范圍有天文、歷法、炮術、物理、水利等應用科學技術,為我國的科學發展和學術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中國知識線與外國知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是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具體說來,第一次是兩漢、魏晉、隋唐時期印度文化的傳人;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以利瑪竇、湯若望等為代表的歐洲傳教士的東來。第二次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擴張、宗教改革、文化復興以及當時中國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拔鲗W”一詞在中國的出現,始于明末,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有了西學東漸的活動。中國近代西學東漸:伴隨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出現一股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國逐漸傳播的潮流,也是先進中國人學習西方、探索新知、尋求變革、強國御侮的歷程。經歷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興起、維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興盛、民主科學高漲和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有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中國社會近代化不斷深入的過程。【深度剖析真題】1.(2021·湖南·高考真題)晚清時期,中國人驚奇地發現西方物理學揭示的一些原理,與《墨子》記載有相似之處。自秦漢以來幾乎被人遺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國人的關注與研究。這一現象表明(

)A.墨學復興促進傳統科技轉型 B.傳統科技與近代科技一脈相承C.西學東漸促進了墨學的復興 D.中國古代的科技以實驗為基礎【警示】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客觀上促進中國科學和學術研究的發展。【問診】依據材料“自秦漢以來幾乎被人遺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國人的關注與研究”可知,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墨學的復興,C項正確;“科技轉型”表述錯誤,排除A項;“一脈相承”表述錯誤,排除B項;中國古代科技是以經驗為主,排除D項。故選C項。【答案】C【叮囑】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他涉及的范圍有天文、歷法、炮術、物理、水利等應用科學技術,為我國的科學發展和學術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走出誤區專練】1.(2014·上?!じ呖颊骖})清末的文章《獅子吼》中說:法國革了幾次命,終成一個民主國,都是受這《民約論》的賜。明末清初我中國亦有一個盧騷(盧梭)——黃宗羲,他寫的書已包含民約之理,比《民約論》出書還要早幾十年哩。以上情形體現了A.盧梭的思想受到黃宗羲的深刻影響B.《民約論》是法國革命的思想源頭C.以中學比附西學是清末西學東漸的常見現象D.盧梭與黃宗羲的思想有類似之處2.(2023·蘇州·三模)1592年利瑪竇來華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思維和行為方式,盛贊孔子為“中國哲學家之中最有名”者,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利瑪竇在南昌被稱為“利舉人”,在北京被稱為“利進士”。這說明了(

)A.選官制度呈現開放特征 B.儒家文化順應時代發展C.入鄉隨俗助力西學東漸 D.東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鑒3.(2023·運城·二模)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方以智認為“泰西質測(自然科學)頗精”,可以為我所用。其與傳教士湯若望交往頻繁,多次探討天文學,并提出“質測即藏通幾(哲學)”的哲學觀。同時期黃宗羲撰寫的《授時歷故》等多部科學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學知識。這反映出明清之際(

)A.中學未能突破傳統窠臼 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認可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D.經世致用與西學東漸相互影響4.(2023·達州·二模)明清時期,宋應星走出書齋,游歷考察,了解基層群眾生產領域的工藝流程;徐光啟在家鄉開辟農莊,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寫了許多農學著作。這些人的活動(

)A.推動了高產作物的傳播 B.進行了實驗科學的嘗試C.受到了程朱理學的影響 D.順應了西學東漸的潮流5.(22·23下·浙江·模擬預測)1894-1897年,湖南學政江標重視時務與算學,取士頗能“通達權變”。湖南士子“乃相率盡棄俗學,虛其心以勉為精實,冀投學政之所好”,“遂取廣學會譯著各書,視為枕中鴻寶”,這說明,當時(

)A.戊戌變法深受士子歡迎 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共識C.取士變革促進西學東漸 D.儒家倫理遭到士子摒棄

專題四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貫通部分)考點一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易錯點1】羈縻政策【易錯點2】改土歸流【易錯點3】海禁政策考點二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及貨幣與賦稅制度【易錯點1】漢代儒學對治國思想和法律的影響【易錯點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考點三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社會治理與醫療衛生【易錯點】保甲制度考點四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易錯點1】民本思想與人文意識【易錯點2】西學東漸按住Ctrl鍵,同時點擊目錄,即可直接跳轉到對應內容考點一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01羈縻政策01【點撥】中國古代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方針政策?!酒平狻俊傲b”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予撫慰。中原王朝在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時,委任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王、侯,或羈縻州、縣的長官,允許世襲其職,令其按舊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該政策始于漢代,唐代漸臻完善,實行羈縻府州制,元代實行土司制,明代還設置羈縻衛所?!旧疃绕饰稣骖}】1.(2023·南開·模擬預測)《新唐書·地理志》中“羈縻州”款,提到“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羈縻府州政策的實施A.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變革 B.促進了邊疆地區的安寧與穩定C.中央與羈縻府州之間平等共處 D.不利于內地與邊疆聯系與交往【警示】掌握羈縻政策的發展歷程與影響?!締栐\】根據材料“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可知,羈縻府州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針,有利于民族之間和平相處和自然融合,B項正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變革是指封建化,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羈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針,不是中央與羈縻府州之間平等共處,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內地與邊疆聯系與交往,排除D項。故選B項?!敬鸢浮緽【叮囑】羈縻方針的實質是在不改變少數民族原有政治、經濟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其首領達到統治目的。該政策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咀叱稣`區專練】1.(2023·遵義·期末)唐宋治理邊疆,實行羈縻政策,羈縻州只是名義上的府州區劃,一般不呈報戶籍,不擔貢賦。元朝因俗設“土官”,通過宣慰司等機構,實行強制性的檢括戶籍,設立驛站,比較固定的繳稅和貢獻,強制征調土官土軍等。這反映了(

)A.羈縻府州不受中央政府管轄 B.元朝基層治理能力得到提高C.土官制度促進民族交流融合 D.時代變遷影響邊疆治理效能【答案】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宋元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元朝實行強制性的檢括戶籍,設立驛站,比較固定的繳稅和貢獻,強制征調土官土軍,與唐宋相比,在邊疆治理上,更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D項正確;羈縻政策之下,邊疆地區雖然有較大的自主權,但是在政治上仍隸屬中央,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排除A項;土官制度不屬于基層管理范疇,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邊疆治理,民族交流融合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2.(2023·重慶·一模)《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襲”,并規定這些州縣“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管理。這說明唐朝實行的措施是(

)A.典客管理民族事務 B.羈縻政策 C.設宣政院管理西藏 D.改土歸流【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襲’,……‘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管理。”及所學可知,羈縻府州是唐朝管轄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制度,材料體現了唐朝羈縻政策的特點,B項正確;秦朝在中央設置“典客”管理民族事務,排除A項;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的軍政事務,排除C項;明清時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3.(2023·永州·一模)羈縻政策起源于戰國時期秦滅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時正式確立“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宋朝進一步籠絡少數民族首領,對“其有力者,還更賜以疆土”。羈縻政策的實施A.有利于擴大中華民族的統治區域 B.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轄C.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穩定 D.激化了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的矛盾【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羈縻政策指對境內少數民族采用封王、賜爵,經濟扶助、聯親等手段使其歸附的政治手段,根據“唐高祖時正式確立‘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宋朝進一步籠絡少數民族首領”可知,羈縻政策有利于團結少數民族,有利于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穩定,故C項正確,排除D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擴大中華民族的統治區域,排除A項;羈縻政策指對境內少數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對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故選C項。4.(2023·安徽·階段練習)元朝之前的王朝對少數民族采用羈縻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而元朝時“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還在吐蕃進行了清查戶口、設置驛傳等工作。這說明元朝(

)A.財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B.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治理C.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 D.實現了行省制度的一體化【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之前的王朝對少數民族采用羈縻政策,這一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而元朝“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B項正確;材料僅僅以“賦役之”并不能得出財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的結論,A項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材料只是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情況,無法得出元朝疆域廣闊,排除C項;西藏地區歸屬宣政院管轄,并未實行行省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5.(2023·白銀·階段練習)唐朝在川西北地區(指四川省的阿壩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族聚居區)實施羈縻政策,廣設羈縻府并大量封授“首領",同時輔以設立封堠和禁山、茶馬互市、筑城及駐軍,建立當地官員的任期制和遵選機制。唐朝的羈縻政策A.推動了國家統治區域的擴大 B.體現了與內地一體化的治邊思想C.緩和了與少數民族政權的矛盾 D.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答案】D【詳解】唐朝在川西北地區實施羈縻政策,既考慮了當地的實際,又移植了內地的制度,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思想,這有助于加強唐朝政府對川西北的統治,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D項;川西北地區本來就屬于唐朝的屬地,不能說是國家統治區域的擴大,故排除A項;從羈縻政策的具體措施來看,它與內地的治理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別,故排除B項;川西北地區不屬于少數民族政權,故排除C項。02改土歸流02【點撥】清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改為實行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破解】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推行的地方行政區劃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即廢除自元代以來世襲之土官,改設可隨時任命的流官。明初即開始實行,雍正四年(1726)開始在云貴等地進行改土歸流。在改流地區,撤銷土司,在原土司地區設府縣廳州,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編制戶口等。改土歸流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系,加強了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旧疃绕饰稣骖}】1.(2023·山東濰坊·二模)雍正時期,清政府開始大規模的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至乾隆時,世襲的土司制度基本被流官所取代;此外,清政府還在當地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推行與內地一樣的稅收制度,大大減輕了當地民眾受到的剝削和壓迫。由此可知,“改土歸流”的實行(

)A.破壞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B.促進了中央集權的加強C.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根源 D.推動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警示】改土歸流實施的影響?!締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土歸流是指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實際上是廢除了少數民族地區選用貴族世襲制,改為朝廷委派制,這樣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改土歸流大大減輕了當地民眾受到的剝削和壓迫,強化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認同,有利于民族團結,排除A項;徹底消除說法絕對,排除C項;改土歸流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材料未體現文化或族群的交融,不能得出促進民族融合,排除D項。故選B項?!敬鸢浮緽【叮囑】改土歸流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系,加強了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走出誤區專練】1.(2023·吉林·二模)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負責地方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組織鄉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工作,稱為“改土歸流”。據此可知“改土歸流”(

)A.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 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實現民族平等C.加強了西南的稅收管理 D.有助于西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答案】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由題意“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組織鄉勇、興辦學校、實行科舉等工作”,可知“改土歸流”有利于對西南地區的綜合統治管理,D項正確;“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交融實現民族平等,排除B項;加強對西南的稅收管理只是“改土歸流”的部分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2.(2023·福建·模擬預測)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區的府州縣官由布政司領之,宣慰司、招討司等土司由都指揮領之;西南地區廣建軍事衛所,隸屬各省都指揮使司。由此可知,明朝(

)A.強化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實施了改土歸流消除地方割據 D.削弱了中樞機構的政治權力【答案】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元朝土司制度的基礎上,明朝中后期,西南地區的府州縣官和土司分別隸屬于布政司、都指揮使司,并在西南地區廣建軍事衛所,這有利于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不能表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改土歸流,排除C項;這是對地方制度的調整,不會削弱中樞機構的政治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3.(2023·浙江·開學考試)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一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結構。一是直省地帶,“為省一十有八,分置各府”,該區域總體為流官治理,部分直省雖摻雜有土司制,但土司在一定程度上亦受地方督撫節制。二是最初未實行府縣制的藩部地帶,“隸在輿圖者,復以千萬里計”,藩部亦是清朝版圖的一部分。該制度說明清朝中前期(

)A.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 B.有效消除了邊疆的割據勢力C.開始在北部疆域實行土司制度 D.旨在促進邊疆少數民族發展【答案】A【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中前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中前期,北部疆域形成“直省一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結構,使得地方受到中央的管控,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A項正確;“有效消除”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開始”一說不符合史實,早在清朝前就已出現土司制度,排除C項;該制度旨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而不是促進邊疆少數民族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河南·周口二模)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在治理土司地區時,奉行“齊政修教”的方略?!褒R政”主要強調土司地區與經制州縣在政務與相關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修教”主要指國家在土司地區建立多種學校,強制土司及其子弟入學讀書。由此可見,“齊政修教”旨在(

)A.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完善國家行政結構C.實現儒學思想的世俗化 D.加強邊疆地區管理【答案】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政府在治理土司地區時奉行的“齊政修教”方略,從多個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這說明“齊政修教”旨在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A項正確;材料沒有相關國家行政結構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土司地區,且宋代就已開始儒學思想世俗化,C項表述過于寬泛,排除C項;加強邊疆地區管理只是“齊政修教”某一方面的作用,而非其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5.(2023·恩施·期末)咸豐縣唐崖土司城遺址于2015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唐崖土司始建于元朝,明朝天啟年間,在協助朝廷平叛中取得勝利,獲賜牌樓一座,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八字(見下圖),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龍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總督衙門呈請改土歸流,最終被調至漢陽、孝感等地安插.給予千把總直職。唐崖土司近四百年的歷史變遷折射出(

)A.政府對地方首領有所倚重 B.自請改土歸流實為無奈之舉C.少數民族擁有較大自治權 D.政府適時調整地方治理手段【答案】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明朝、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唐崖土司始建于元朝,明朝天啟年間,在協助朝廷平叛中取得勝利,獲賜牌樓一座,......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龍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總督衙門呈請改土歸流,最終被調至漢陽、孝感等地安插.給予千把總直職。”可知,元朝設唐崖土司,明朝獲賜牌樓一座。而到清朝改土歸流,唐崖土司的變化,體現了不同朝代對地方的治理手段不同,D項正確;政府對地方首領有所倚重是在元明時期,概括材料不全面,排除A項;清朝改土歸流是疆域治理與奠定的有效手段,而非無奈之舉,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描述少數民族的權力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03海禁政策03【點撥】“海禁”政策沒有禁止外國人來華貿易?!酒平狻俊昂=闭咧皇且蟊仨氃诠俜降闹鞒窒逻M行,即所謂的“朝貢貿易”,如鄭和下西洋?!伴]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中外貿易被限制在固定的貿易場所——廣州十三行?!伴]關鎖國”政策就是明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往、貿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對來華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華夷交往等作出限制?!伴]關鎖國”政策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不等同于“絕對禁止”一切對外交往。如清政府開設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就是例證?!旧疃绕饰稣骖}】1.(2023·湖北·階段練習)明太祖洪武五年(◎276年)七月,倭夷寇于福州之寧德縣,前后殺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燒廬舍千余家,劫取官糧二百五十石。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倭夷寇于山東寧海州,劫掠居人,殺鎮撫盧智。這可用來說明(

)A.東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由來已久 B.明政府把強化國防作為國家重點任務C.日本的侵華導致了沿海民生凋敝 D.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警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締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末明初,倭寇屢屢侵擾中國沿海地區,嚴重破壞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最終導致“海禁”政策的出臺,這說明明初推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項正確;倭寇對東南沿海的騷擾不能說是“西方侵略”,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倭寇并不能代表日本,他們是一些流亡海上的武士和浪人,排除C項。故選D項?!敬鸢浮緿【叮囑】清朝“海禁”政策曾松動過,但其松動是有限制條件的,清朝總體上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皣栏裣拗啤睂ν饨煌坏韧凇敖^對禁止”一切對外交往?!咀叱稣`區專練】1.(2023·成都·期中)明朝前期,嚴禁海外貿易。明穆宗時,國家財政緊張,統治者認識到政策過于嚴厲并無好處,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并對海外貿易征稅。這反映了明朝政府(

)A.意識到海禁政策的危害 B.鼓勵民間進行海外貿易C.因時而變調整統治策略 D.注重沿海地區穩定發展【答案】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前期,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后戚繼光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逐漸穩定,加之財政緊張,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體現了明朝政府因時而變調整統治策略,C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海禁政策的危害,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鼓勵民間進行海外貿易”與題干信息不符,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并不等于鼓勵海外貿易,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重視沿海地區穩定發展的相關內容,不符合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濟寧·期中)某學者以“財政約束決定朝貢貿易規?!睘橹黝},繪制了明代朝貢貿易發展示意圖(如圖)圖中朝貢貿易的凈收入為AB兩線之間的部分,兩線相交于O點,此時朝廷收益達到最大。若要保證收入在O點之后不再繼續減少,最為理想的做法是(

)A.擴大對民間貿易的征稅力度 B.取消政府對外賞賜數量限制C.限制朝貢貿易的規模與次數 D.強化海禁斷絕中外貿易往來【答案】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O點之后,賞賜數量增加,朝廷收入減少,要想收入不再減少,就要降低賞賜數量,限制朝貢貿易的規模與次數,C項正確;朝貢貿易與民間征稅無關,排除A項;取消限制,會使朝廷收入減少,排除B項;中斷貿易,并不利于明朝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雅安·開學考試)順治初年,頒行海禁令,執行不嚴;順治十二年(1655),清軍與東南沿海反清勢力矛盾激化,清政府敕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海禁主要是禁漁鹽、貿易,兵防內移,強制遷海制造沿海無人地帶。據此海禁令(

)A.切斷內地與沿海反清勢力的溝通聯系 B.以削弱消滅反清勢力為目的C.建立了鞏固海防阻斷西方殖民者東來 D.高壓政策不在意海外貿易權【答案】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清軍與東南沿海反清勢力矛盾激化”“海禁主要是禁漁鹽、貿易,兵防內移,強制遷海制造沿海無人地帶?!笨傻贸?,清代海禁是針對沿海民眾對海上反清勢力的接濟而開展的,因此海禁令是以削弱消滅反清勢力為目的,B項正確;禁海令是防止沿海民眾對海上反清勢力的聯系,而不是內地與沿海,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針對外來殖民者,而是針對國內,排除C項;材料與貿易主權并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4.(2023·湖北·期末)1685至1757年,西方來華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實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來廣州貿易的商船達5107艘。18世紀30年代到18世紀末平均每年關稅稅銀大約5萬兩左右,而19世紀初則達到每年100多萬兩。這表明(

)A.清朝朝貢貿易持續發展 B.自然經濟即將走向解體C.閉關鎖國實為有限開放 D.國家財政倚重關稅收入【答案】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材料反映了清朝時期來廣州貿易的商船數量增加,稅銀大幅增長,說明當時政府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實際上只是有限開放,對外貿易仍在發展,C項正確;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所給時間段對外貿易有增長,但不能反映持續發展,排除A項;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是耕織分離、紡織分離、農產品商品化等,材料無法得出自然經濟即將走向解體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也無從體現國家財政倚重關稅收入,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濰坊·模擬預測)如表是關于明清海禁政策的不同記述。據此可知(

內容出處清朝繼承并發展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順治年間頒布“海禁令”,反頒布“遷海令”。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續到清代鴉片戰爭之前。人民版必修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清代前期實行“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于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接受了這一觀點。百度百科1684年康熙皇帝詔告天下曰:“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皆開海貿易”。1787年《皇朝文獻通考》A.中西方對海禁政策的認識不同 B.明清厲行海禁維護小農經濟C.海禁政策實施狀況需全面論證 D.西方操作導致海禁觀點盛行【答案】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關于明清時期是否實行海禁政策,在人民版必修二歷史教科書中認為,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百度百科認為中國清代前期實行“閉關鎖國”的觀點源于英國商人,馬克思接受了英國商人的觀點,而在《皇朝文獻通考》,認為清朝前期并沒有實行海禁政策,而是“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皆開海貿易”,關于明清時期是否實行海禁政策有不同的說法,這種情況需要更多的史料來相互印證,在進行全面的論證,C項正確;人民版必修二歷史教科書觀點與馬克思觀點相同,都認為實行了海禁,排除A項;《皇朝文獻通考》認為清朝前期沒有實行海禁,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人民版必修二歷史教科書觀點是受到西方操作,排除D項。故選C項。考點二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貿易及貨幣與賦稅制度01漢代儒學對治國思想和法律的影響01【破解】漢代儒學對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漢初,社會經濟凋敝,應實行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形成“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漢代儒學對古代法律的影響: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旧疃绕饰稣骖}】1.(2022·北京·高考真題)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狈吨傺驮诿麆佟皣雷恿赆炁_”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詳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B項;上述舉措與文學創作無關,排除C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揪尽恐袊糯⒅囟Y法合一,注重社會教化的功能?!締栐\】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B項;上述舉措與文學創作無關,排除C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故選A項?!敬鸢浮緼【叮囑】中國古代不僅僅注重法律治理國家,還同樣注重禮治,注重禮法合一,注重社會教化的功能。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中國古代制定了系統的法律制度,但是法制僅僅是專制統治的工具,因此,中國古代不是法治國家,而是“人治”國家。但需注意,中國古代存在法治觀念,并且為人類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咀叱稣`區專練】1.(2021·湖北·高考真題)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 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 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答案】A【詳解】據題意可知,明代頒行了大量的“例”以彌補“律”的不足,由此說明此舉是在調整社會的治理能力高,A項正確;“杜絕”的說法過于夸張絕對,排除B項;這一做法不一定能夠確保審判結果的公正,排除C項;這一做法實際上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海南·模擬預測)西漢時期引經注律的風氣盛行,律學由此產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學實際上成為經學的一個分支。到了東漢,許多經學大師又是著名的律學家,如東漢鄭玄著有“鄭氏章句”。這反映了漢代(

)A.法律體系日益發展完善 B.“大一統”影響治國思想C.法家逐漸成為儒學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發展趨勢【答案】D【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引經注律”即用儒家經典解釋律典,使律典中的條文合乎儒家的經義,律學成為經學的一個分支,表明漢代法律發展呈現儒家化趨勢,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律學,不能得出法律體系的發展情況,排除A項;材料主要講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與“大一統”無關,排除B項;材料本意是“律學成為經學分支”,而非“法家成為儒學分支”,排除C項。故選D項。3.(2023·河南·一模)漢武帝倚重法術,重用文法吏。漢宣帝將之總結為“以霸王道雜之”,這一說法是對“隆禮尊賢而王”與“重法愛民而霸”并重的體現。隨著文吏研習五經、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學與吏能的士大夫群體進一步形成。這反映了當時國家治理(

)A.皇權與士族共治 B.儒家與法家并重 C.確立了外法內儒 D.德治與法治相濟【答案】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漢武帝倚重法術,重用文法吏……是對‘隆禮尊賢而王’與‘重法愛民而霸’并重的休現。”并結合所學漢代國家治理重視德治與法治相結合,D項正確;皇族與士族共治屬于東晉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材料涉及法治與德治,但不能得出儒家與法家并重,排除B項;材料無法確定確立了外法內儒,排除C項。故選D項。4.(2023·海南·一模)《通典》記載:“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边@體現了漢代(

)A.董仲舒以禮制教化民眾 B.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規C.司法實踐廣泛援引秦律 D.儒家學者促進法律發展【答案】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介紹了“甲藏匿乙”的案由及處置建議。根據當時名儒董仲舒的斷語:“《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可知,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儒家思想融入法典,B項正確;因“以禮制教化民眾”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規”不一致,排除A項;“廣泛援引秦律”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規,而不是儒家學者促進法律發展,D項偷換概念,排除D項。故選B項。5.(2023·六盤水·一模)根據如表可知,中國古代律法(

)朝代律法漢朝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棧判的指導思想魏晉南北朝《晉律}把"五服”制度作為定罪量刑的重要標準,“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侗饼R律》規定十條重罪為: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唐朝《唐律》“一準乎禮”A.保證了司法公平公正 B.凸顯禮法合一的色彩C.均以儒家思想為依據 D.體現了依法治國理念【答案】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魏晉南北朝、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中國古代律法將儒家思想作為司法審判的標準,凸顯了禮法合一的色彩,B項正確;材料只提到中國古代律法的標準,無法體現司法的公平公正,排除A項;均以儒家思想為依據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中國古代實行人治,無法體現依法治國理念,排除D項。故選B項。0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02【破解】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變化:(1)在均田制基礎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調制,并發展為租庸調制(租即田租,調為戶稅,納絹代役為庸),租庸調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2)隨著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壞,唐朝政府開始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征收金錢為主,依據土地和資財劃分戶等,一年分兩次征稅。這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同時簡化了稅目和手續。這對于解放生產力、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明中期張居正實行的賦役制度改革--一條鞭法。萬歷九年(1581)推行全國。主要內容為:先將賦和役分別合并,再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最后將役銀與賦銀合并征收。一條鞭法將力役部分地攤人田賦,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賦役一概征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條鞭法改變了以前賦和役分開征收的辦法,使兩者合而為一,使稅制化繁為簡,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了政治危機。【深度剖析真題】1.(2017·全國·高考真題)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警示】漢代賦役負擔沉重導致百姓負擔沉重,加劇了土地兼并,反映自耕農經濟發展受到沖擊?!締栐\】西漢文景時期,百姓的田租很輕,但是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