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葫蘆島市協作體2025屆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遼寧省葫蘆島市協作體2025屆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遼寧省葫蘆島市協作體2025屆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遼寧省葫蘆島市協作體2025屆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遼寧省葫蘆島市協作體2025屆高考歷史二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葫蘆島市協作體2025屆高考歷史二模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歷史上滿朝貴族紛紛改姓,該歷史時期是A.秦朝 B.北魏 C.唐朝 D.元朝2.下列是某同學整理的有關的大事年表:與上述大事年表中序號①②③分別對應的史實,正確的一組是A.宣政院、雍正帝、1860年 B.澎湖巡檢司、康熙帝、1895年C.安西都護府、乾隆帝、1894年 D.行省、順治、1901年3.下列主張,出自王陽明的是A.克己復禮為仁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4.胡適曾說在文學革命中,陳獨秀有三大貢獻:一是文體改良變為文學革命,高揭三大主義;二是將倫理、道德、政治革命與文學革命合為一大運動;三是由于他的一往直前的精神,文學革命始有很大收獲。下列史實能為上述材料提供佐證的有①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②1920年,國內的中小學都開始使用白話文語文教材③陳獨秀在《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中猛烈批判封建倫理道德④陳獨秀等創辦《國民》、《新潮》等刊物,推動新思想的傳播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晚明某歷史文獻中記載:“今諸夷進貢方物,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而朝廷所賜繒、帛、靴、帽之屬,尤極不堪,一著即破碎矣……且近來物值則工匠侵沒(侵吞)于外,供億(供應)則廚役克減于內,狼子野心,且有誶語(責罵);誶語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遠之道也。”該材料可以用來說明朝貢貿易A.包含一定的商業利益 B.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C.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D.導致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6.1887年,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否決了一些國會議員關于救濟德克薩斯州嚴重干旱所致農作物歉收的建議,在否決聲明中強調:“我不認為聯邦政府的權力和義務應該擴至對遭受苦難之個人的救濟,它與公共服務或者公共利益不存在任何適當的關聯。”這反映出克利夫蘭A.忽視了政府的社會救濟功能 B.主張政府進行有限管理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間的矛盾 D.違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7.下面是中國近代某一時期的形勢圖。對該形勢圖解讀正確的是,當時中國A.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B.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C.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形成 D.民主革命的迅速發展8.1942年元旦,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在宣言簽字前,確定了美、英、蘇、中在前,其他國家按字母順序排列的原則。這一原則意味著A.承認四大國在反法西斯聯盟中的特殊作用B.這個聯盟實際上被四大國所控制C.四大國在所有問題上均達成了共識D.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9.以下選項,材料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距今(2019年)4500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了陶紡輪當時我我國已有紡織手工業B北京平谷商代遺址出土了鐵刃銅鉞我國從商代開始掌握冶鐵技術C春秋初年,楚國在吞滅的小國設縣郡縣制度在春秋時期已經確立D戰國時期,晉國用鐵來鑄刑鼎,刻錄刑法鼎在戰國時期開始成為禮器A.AB.BC.CD.D10.1901年1月,清廷發布上諭:“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清末新政 D.預備立憲11.13世界末到17世紀,被稱為西歐的”原初現代化”時期。現代意識的興起是其中一個表規,其歷程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他們并非環環緊扣,但精神實質卻機通相融。這四場運動的共同作用是A.建立人在信仰事務上的自主性 B.培養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C.激發人運用理性的勇氣和決心 D.推進人類自主自覺自信的形成12.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除了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外,外國傳教士、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無政府主義者都在積極宣傳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這種現象的出現表明A.中國亟需改造社會的良方 B.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國情C.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時代主流 D.中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3.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不包括A.養活了眾多人口 B.經濟作物專業生產區域擴大C.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D.提高了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14.作為實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況包括A.青銅鑄造和農業生產 B.祭祀禮典和農業生產C.青銅鑄造和文化藝術 D.天文歷法和祭祀禮典15.古代中國的官衙機構,官職名號各有淵源。“刺史”有“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之意,“行省”以“行中書省”得名,巡撫則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從名稱來源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書機構B.朝廷的朝貢藩屬C.地方的自治機構D.中央的派出機構16.伏爾泰在《論寬容》中告誡人們,“企圖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樣的方式就形而上學進行思考,是絕頂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個世界,這比制服一個城市所有人的頭腦容易得多”。據此可知,伏爾泰意在A.強調人的思想自由 B.擺脫宗教對人的束縛C.突出革命的合理性 D.批判君主制的局限性17.如圖為1929—1945年美國生產恢復柱狀圖。對圖中信息解釋正確的是A.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經濟在二十年代躍居世界首位B.羅斯福新政實施僅三年就使經濟超越大蕭條之前的水平C.二戰破壞導致四十年代經濟增長緩慢D.國家宏觀調控是經濟恢復的政策取向18.下列發生于古希臘歷史上“古典時代”的是A.城邦制度形成 B.梭倫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里克利執政19.兩宋科舉考試不問家世,一旦錄取,仕途優越,宰相90%以上系科舉出身。兩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頭銜,后逐漸升至親王,親王又不得世襲,朝會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屬亦從簡。這反映了此時A.官僚機構簡潔高效 B.科舉制沖擊了宗法觀念C.文官政治不斷發展 D.奉行“重文輕武”政策20.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靈魂得救必須依靠自己的虔誠信仰。其主張否定了A.宗教神學的價值B.世俗君主的作用C.羅馬教皇的權威D.宗教儀式的意義21.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198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修改憲法草案,刪除原憲法中禁止土地“出租”兩字,明確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這說明A.土地所有權性質發生了變化B.憲法修改適應社會發展需要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D.我國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22.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這次英法的冒險,但他們派出代表參與“和平的示威”。這次“冒險”的結果之一是簽訂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23.有學者在研究中國早期國家時注意到:周“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這表明A.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B.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C.以分封制構架國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24.“修身方式,何者為先?”最能體現兩宋時期學者答案的是A.以仁為本,仁者愛人 B.道法自然,清靜無為C.以法為本,一斷于法 D.正心誠意,格物致知25.如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重要戰役示意圖。題中所列各項中屬于該戰役背景的有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成立②德意軍隊進逼埃及亞歷山大和開羅③北非的戰略地位重要④蘇德戰場處于轉折之中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6.下表為截至1944年抗戰后方的民營工業情況,這反映了A.中國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 B.民族工業資本規模持續縮小C.時局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官僚資本造成通貨膨脹嚴重27.新中國資本短缺,而勞動力豐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較低。然而,我國的工業化卻從突破資金短缺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入手,強調“重工業優先發展”。有學者認為,這種“工業化次序和工業化方式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原則”。由此可推斷出A.計劃體制違背了經濟規律B.政治環境影響中國建設方式C.新中國工業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國應該優先發展輕工業28.《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五年內在湘、鄂、贛區域由政府投資2.7億余元,建設包括鋼鐵、煤礦、電冶等12項、30余個大型廠礦……五年后(民國三十年)鋼、鐵、銅等類產品應滿足全國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別加大對該地區煤礦的勘探工作……對我國特產而世界急需的鎢、銻、錫等,由中央統制對外貿易。”從材料可見A.政府正在為抗日展開經濟備戰 B.政府工作重心已轉向經濟建設C.一五計劃以側重發展重工業為主 D.中共已完全丟失了南方根據地29.中國政府“靠購買西方武器來打仗”最早始于A.隋唐時期 B.宋元時期 C.明清時期 D.晚清時期30.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一切給我們認識的事物都具有一個數,而沒有什么數既不能設想又不能認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探究萬事萬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數量關系了解宇宙本質,試圖回答有關人類自身存在的問題。這反映了()A.古希臘時期數學是最基礎性的科學 B.古希臘時期數學研究擺脫了宗教束縛C.古希臘人特別強調以人為本 D.古希臘人注重對理性精神的追求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明治維新深刻地改變了日本傳統的封建國家形態,是國家治理機制現代化的起點。它是國內不同集團權力與利益重組和博弈的必然產物,外部滲透和干預進一步弱化了幕府統治的基礎。明治維新從國家治理主體與中央政府財政體系構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構建、國家治理的權力工具選擇等多個方面推進了日本國家治理機制的現代化,也給東亞各國帶來了戰爭和災難。這種國家治理機制為其擴展區域霸權創造了制度與國家競爭力的條件,使日本成為近現代東亞地區乃至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的關鍵性力量。在產生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的有益經驗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至今仍然阻礙著日本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治理機制正常化國家。——摘編自保建云《論明治維新對日本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影響及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明治維新的內容,概括日本國家治理機制現代化的舉措。(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明治維新給我們提供的國家治理的經驗和教訓。32.下表是全球人口與經濟趨勢統計表(1500—1800年)全球人口與經濟趨勢約1500年歐洲人口達8000萬18世紀歐美城市化增長;多數工業集中在南亞和東亞約1750—1800年印度工業開始衰落1750—1850年中國人口翻番;美洲人口增長6倍1784—1814年英國從中國進口3億磅茶葉18世紀晚期奧斯曼帝國失去其對造船業的控制權1794年孔多塞《人類精神的進步》出版1796年愛德華?詹納研制出改進了的天花疫苗1798年馬爾薩斯《人口原理》出版約1800年歐洲人口達1.8億——(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世界:一部歷史》(1)依據上表材料,概括其反映出來的時代特點。(2)依據上表并結合所學,分析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的因素。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材料二:君子之為學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撥亂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勢之何以流極而至于此,則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號為通經者,大都皆口耳之學,無得于心,既無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顧炎武)(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述孔子的政治抱負和顧炎武的治學目的。兩位思想家的主張有何共同點?(2)結合兩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張,分析對當代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如改漢姓,故B符合題意;秦朝、唐朝和元朝屬于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沒有大規模要求少數民族改漢姓的措施,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2、B【解析】

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1684年康熙帝設立府,隸屬于福建省;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日軍占領,故答案為B項。元朝宣政院管理西藏、青海等地,排除A項;唐朝時期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今新疆等地,排除C項;1885年建省,是在清朝時期,排除D項。3、C【解析】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主張內心反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思想主張,故C正確;A是孔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排除;D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張,排除。故選C。4、A【解析】

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而且1920年,國內的中小學都開始使用白話文語文教材,這是陳獨秀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陳獨秀在《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中猛烈批判封建倫理道德,是在思想領域的成就,選項A正確;《國民》是李大釗等人創辦,因此選項B、C、D排除。5、A【解析】

材料中主要敘述的是朝貢貿易的問題,可以看出在晚明時期朝貢貿易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商品的質量以及人們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說明當時的朝貢貿易中帶有一定的商業利益,A正確;題干未反映朝貢貿易中“厚往薄來”的內容,排除B;題干中朝貢貿易中人們的態度發生變化,更多強調的是經濟利益而非政治色彩,排除C;朝貢貿易涉及的是藩屬國和明朝政府的關系,而非中央和地方關系,排除D。6、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總統克利夫蘭否決一些國會議員對因干旱所致農業歉收的德克薩斯州的救濟,且認為聯邦政府的權力和義務不應擴展至對“遭受苦難的個人”救濟,故B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認為聯邦政府的權力和義務不應擴展至對“遭受苦難的個人”救濟,A以偏概全;CD與材料無關。7、A【解析】

根據材料“山東”“廊坊”“天津”“八國聯軍入侵”,可知,此圖反映的是義和團反擊八國聯軍侵華的斗爭,中外民族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故A正確;中國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是在鴉片戰爭后,不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選項與史實不符,B錯誤;國民革命開始于1924年,選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錯誤;義和團運動屬于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不屬于民主革命的范疇,故D錯誤。8、A【解析】試題分析:美、英、蘇、中在宣言中簽字排序的特殊性,反映了其他各國承認四大國在反法西斯聯盟中的作用,故選A。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四大國在反法西斯聯盟中的作用9、A【解析】

據所學可知,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陶紡輪和骨梭、骨針、骨錐等器物,可見,紡織技術在當時已經萌芽,A正確;據所學可知,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器,是春秋晚期的遺物,B結論錯誤;據所學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但秦朝確定以郡縣制作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C結論錯誤;鼎在商朝時期已成為禮器,故D結論錯誤。10、C【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詞是“1901年”和“清廷”,可知是清末新政。C正確。11、D【解析】

根據材料“他們并非環環緊扣,但精神實質卻機通相融”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均彰顯了人們在自然界與社會中的主體意識,共同推進人類在精神層面自主自覺自信的形成,故D項正確;建立人在信仰事務上的自主性指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項;培養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指的是科學革命,排除B項;激發人類運用理性的勇氣和決心指的是啟蒙運動,排除C項。故選D。12、A【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宣傳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思潮,表明當時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中國社會和中國人迫切尋求改造社會的良方,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產階級尚未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改造尚未開始,無法說明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B項錯誤;當時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是資本主義,五四運動以后,社會主義成為中國新思想的主流,C項錯誤;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當時還沒有共產黨,D項錯誤。13、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的出現是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帶來商品經濟繁榮基礎上形成的,與農作物引進關系不大,故選擇C項。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古代農業發展·明朝農作物引進。14、C【解析】

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朝的青銅鑄造和青銅藝術,C正確;商朝時期的青銅很少用于農業生產,AB排除;司母戊大方鼎不涉及天文歷法,D排除。故選C。15、D【解析】

本題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據材料可知,“行省”以“行中書省”得名,結合所學可知,“行省”字面的意思是行動的中書省,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機構,即中央的派出機構,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行省”是地方管理機構,不是皇帝的秘書機構;B選項錯誤,“行省”是元朝的地方管理機構,不是朝廷的朝貢藩屬;C選項錯誤,“行省”是中書省在地方上的派出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不是地方自治機構。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6、A【解析】

從材料中的“企圖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樣的方式就形而上學進行思考,是絕頂荒唐的想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伏爾泰強調人的思想自由,故答案為A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宗教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對暴力革命的看法,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對君主制的批判,排除D項。17、D【解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破壞很大,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經濟,即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促使美國逐漸擺脫了經濟危機,D正確;材料未體現美國經濟與其他國家經濟的比較,A錯誤;圖片中1937年經濟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故B說法錯誤;圖片信息不能看到四十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緩慢,C錯誤。18、D【解析】

根據所學,古典希臘時期是古希臘的一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而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正處于這一階段,故D項符合題意;城邦制度形成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排除A項;梭倫改革是公元前594年,排除B項;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公元前506年,確立了雅典民主政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C【解析】

兩宋重視科舉,而且親王朝班序列位于宰相之下,說明這一時期對文官重視,有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格局,選項C正確;宋代有冗官現象,排除A;皇子不直接封王并不是科舉制導致的,排除B;材料未體現出“輕武”,排除D。20、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因行稱義,否定了羅馬教皇的權威,C項正確。歐洲宗教改革并未否定神學的精神價值和《圣經》的地位,A項錯誤。歐洲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的權力,加強了世俗君主的權力,B項錯誤。羅馬天主教會強調宗教儀式的意義,而馬丁·路德則主張建立廉價教會,D項錯誤。【點睛】熟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即可知道答案。21、B【解析】

根據題干“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反映了憲法的修改適應了新時期中國經濟體制變革的需要。故答案為B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土地的所有權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土地歸國家所有的公有制,排除;CD項,根據所學可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是在1984年;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與題干中時間不符,排除。22、B【解析】

根據“英法的冒險”可知,這是英法聯合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故B正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后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不符合“英法的冒險”,排除A;中日甲午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不符合“英法的冒險”,排除C;1900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之后簽訂《辛丑條約》,不符合“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英法的冒險”“美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沒有參加”,聯系所學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史實分析解答。23、D【解析】由“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諸侯國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貴戚統領,故選D;當時是貴族政治體制,故A不符合史實;題干說到的諸侯國不是以素養作為依據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構建的國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實。點睛:概念學習和理解是歷史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有些題目就是在偷換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很難做對,在考題選項設計中的偷換概念中導致理解失誤而丟分。還有的題涉及的是幾個概念的區分和準確理解,只有把握每個概念的具體含義才可以,這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對。這一題實際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階段特征。24、D【解析】

宋明理學把儒家倫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主張正心誠意,格物致知,貫通明理,故D符合題意;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仁者愛人”,故A是早期儒學的觀點,故A不符合題意;B是道家學派的觀點,C是法家學派的觀點,故BC不符合題意。故選D。25、D【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是反映的阿拉曼戰役,時間是1942年10-11月,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成立是1942年初,屬于阿拉曼戰役的背景,①正確;德意軍隊進逼埃及亞歷山大和開羅是阿拉曼戰役之前的北非軍事態勢,②正確;北非的戰略地位重要如果失守,法西斯軍隊就可能占領中東地區,切斷盟國的石油供應,因此當時的盟軍和北非德意軍隊會在阿拉曼對峙,③正確;阿拉曼戰役進行的時候,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在進行之中,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轉折的標志,④正確;故D選項正確;排除A、B、C選項。26、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抗戰后方的民營工業顯著增加,這主要和抗日戰爭爆發民族工業內遷及為抗戰服務有關,說明的是時局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正確;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洗劫,A排除;持續縮小的說法與材料數據不符,B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資本的發展,D排除。故選C。27、B【解析】

材料中主要闡述的是新中國的建設方式,并沒有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闡釋,故排除A;題干強調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沒有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這是當時政治環境所影響的結果,故選B;材料沒有對新中國工業化的成本太高進行闡釋,排除C;優先發展重工業是適合當時我國國情的,而不是應該優先發展輕工業,排除D。28、A【解析】

由材料信息“五年后(民國三十年)”可知《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中制定計劃時間應當為民國二十五年,即1936年。結合材料內容可知此時政府正在為抗日展開經濟備戰,A正確;抗戰時期政府的工作重心是抵抗日本的侵略,不可能轉而進行經濟建設,B錯誤;一五計劃的時間是1953年到195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C排除;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共根據地,D排除。故選A。29、C【解析】

明代中后期中國進口了西方的紅衣大炮用于戰爭,所以最早應該始于明清時期,故選C項;隋唐宋元時期西方武器還沒有出口到中國,排除AB項;晚清時期與“最早”不符,排除D項。故選C。30、D【解析】

依據材料中“探究萬事萬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數量關系了解宇宙本質,試圖回答有關人類自身存在的問題。”信息可知,畢達哥拉斯學派希望通過這種數學探求而能了解宇宙的本質,而不是用數學來解決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他們將數學作為一種純粹的理性思辨的對象,開啟了西方數學文化的理性傳統,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僅依據材料中信息不能說明古希臘時期數學是最基礎性的科學;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宗教對數學研究的束縛;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通過“廢藩置縣”和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建立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和現代法律體系;取消等級身份制和武士階級的特權,宣布四民平等,重構社會階層;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推行殖產興業政策,改革幣制,改革本國的經濟制度,建立中央政府財政體系;文明開化,推行武士道精神,構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2)經驗:要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層面對治理體制進行構建,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機制;提升中央政府宏觀治理能力;構建國家治理機制運行的核心價值和主流意識形態;提高國家的教育水平與人才積累,重視軍事技術與國防能力建設,維護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謀求國家自主發展道路;建立全方位和平外交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訓:避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避免國家治理體系構建中過度模仿而導致創新能力的弱化。【解析】

(1)根據材料結合明治維新內容可知,政治方面,1868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現、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于一身;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取消等級身份制和武士階級的特權,推動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