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重點_第1頁
中醫外科學重點_第2頁
中醫外科學重點_第3頁
中醫外科學重點_第4頁
中醫外科學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外科總論

1.(1)周代中醫外科成為獨立??迫纭笆翅t"“疾醫”"瘍醫"“獸醫”

⑵第一部外科學專著:晉末?!秳缸庸磉z方》龔慶宣撰

(3)華佗乃中醫外科學鼻祖,創立麻沸散,進行死骨剔除術,剖腹術等

⑷最早臨床實用百科全書: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臟器療法、蔥管導尿)

(5)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地方性疾病,甲狀腺腫

(6)兩晉南北朝,葛洪《肘后備急方》提出海藻治瘦,是世界上最早應用含碘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記載;

提出用狂犬腦組織外敷傷口治療狂犬咬傷,開創用免疫法治療狂犬病的先河。

(7)明清陳司成《徽瘡秘錄》我國第一部梅毒專著

2。明清時期外科學術流派影響較大的三大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

(1)正宗派:以陳實功《外科正宗》為代表

《外科正宗》一書詳載病名,各附治法,條理清晰,十分完備,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錄,因此后人

有“列證最詳,論述最精”的評價

特點:①重視整體觀念②內外兼治,手術與藥物相結合③豐富了消托補三大原則④重視調理脾胃⑤精于外

科與手術

(2)全生派:以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為代表

①以陰陽為辯證論治綱領;②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濫用丹藥及刀針;③主張以“陽和通湊、溫補

氣血”的原則治療陰證.如陽和湯、醒消丸、犀黃丸、小金丹

(3)心得派:以高錦庭《瘍科心得集》為代表

①用三焦辯證提示了外科病因與發病部位的聯系和規律,確立了“審部求因"的診治規律。A、瘍科之證,

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風性上行故也;B、瘍科之證,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濕性下趨故也;C、

瘍科之證,在中部者,多屬氣郁火郁,以氣火多發于中也;

②將溫病學說用于臨床治療中,主張以衛氣營血辯證為主

3.疾病命名原則:

(1)以部位命名:頸癰、背癰、腿癰、乳癰、子癰、對口疽;

(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環跳疽、膻中疽;

(3)臟腑:腸癰、肺癰、肝癰;

(4)病因:破傷風、凍瘡、漆瘡、水火燙傷;

(5)癥狀:翻花瘡、浸淫瘡、膿皰瘡;

(6)形態:蛇頭疔、巖、鼠乳、鵝掌風;

(7)顏色:丹毒、白駁風、焦黑斑;

(8)疾病特性:爛疔、流注、面游風、濕瘡;

(9)范圍大小:小者為疔,大者為癰,更大者為發;

(10)傳染性:疫疔、梅毒;

(11)病程長短:千日瘡、走馬牙疳。

(12)兩種命名方法(部位和疾病特征):乳巖、腎巖翻花等。

4.瘍: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總稱,也稱為外瘍.古代稱外科為瘍科,稱外科醫生為瘍醫.

瘡瘍:廣義是指一切體表淺顯外科疾患的總稱,狹義是指發于體表的化膿性疾病。

腫瘍:指一切體表外科疾病尚未潰破的腫塊.

潰瘍:指一切外科疾病已潰破的創面.

癰:癰者,壅也.氣血被邪毒壅聚,蘊結成癰.癰有外癰、內癰之分。外癰是指生于體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

疾病,如頸癰、腋癰;內癰是指生于臟腑的化膿性疾病,如肝癰、腸癰等

疽:疽者,阻也.指氣血被毒邪阻滯而發于皮肉筋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分有頭疽和無頭疽兩類。有頭疽多發生

在肌膚間,相當于西醫的癰;無頭疽多發生于骨骼或關節等深部組織,相當于西醫的骨髓炎、骨結核、化膿

性關節炎

醬肉:是指瘡瘍潰破后,過度生長而高突于瘡面或暴翻于瘡口之外的肉芽,影響瘡面愈合,可用平符藥物治

療或剪除。

痰:是指發于皮里膜外、筋肉骨節之間,或軟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塊,為有形之物積聚,多屬陰證.

毒:凡能導致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的致病因素統稱為毒。

順證:“順”就是正?,F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況,外科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按著順序出現應有

的癥狀者,稱為“順證

逆證:“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不依順序而出現不良癥狀者,稱為“逆證”.

5。局部的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以致臟腑功能失和是外科疾病總的發病機理,而陰陽平衡失調是

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

6.中醫外科學診斷特點:中醫學的辨證體系為基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全身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合;辨病早

于辨證,先辨病后辨證。

辨?。航沂炯膊〉谋举|和發生發展規律,注重整個病程的病理變化特點,注重某個疾病本身不同于其他疾病的

“個性”。

辨證:把握疾病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注重疾病某個階段,某個特定環境的癥候群.

7。陰陽辯證的具體內容:

陽陰

發病急性發作慢性發作

緩急

病位發于皮肉發于筋骨

深淺

皮膚紅活煙赤紫暗或皮色不變

顏色

皮膚灼熱不熱或微熱

溫度

腫脹高起平塌下陷

形勢

腫脹腫脹局限,跟腳收束腫脹范圍不局限,跟腳散漫

范圍

腫塊軟硬適度,潰后漸消堅硬如鐵或柔軟如棉

硬度

疼痛劇烈不痛、隱痛、酸痛或抽痛

感覺

膿液潰后膿液稠厚稀薄或純血水

稀稠

潰瘍肉芽紅活潤澤肉芽蒼白或紫暗

形色

全身初起常伴有形寒發熱、口渴,納呆、大初起一般無明顯癥狀,釀膿期常有骨蒸潮熱、額紅或

癥狀便秘結、小便短赤,潰后癥狀逐漸消失面色胱白、神疲、自汗、盜汗等癥狀,潰后虛象更甚

舌苔舌紅、苔黃、脈有余舌淡、苔少、脈不足

脈象

比較短比較長

預后易消、易潰、易斂,預后多順難消、難潰、難斂,預后多逆

順逆

8.腫是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局部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

在未潰膿時,由紅腫色鮮轉為暗紅而無光澤,由高腫轉為平榻下陷,這是毒以走黃或內陷之危象

9O

10。(1)膿是化膿性疾病常見的病理產物,是因皮肉之間熱盛肉腐蒸釀而成,是由氣血化生的。

外科疾病的出膿是正氣載毒外出的表現

(2)辨膿的方法有:接觸法、透光法、點壓法、穿刺法、B超

辨膿的有無:①有膿,腫塊堅硬高突,皮膚煙紅,按之灼熱痛甚,中軟應指,有波動感,脈數,伴有發熱,血白

細胞計數增高等

②無膿,按之微熱,輕痛,腫塊仍硬,無應指感,脈不數。

1L癌性潰瘍:邊緣隆起,外緣呈菜花狀或火山口樣,堅硬如石,基底不平,有時見有珍珠樣結節,內有紫黑色

壞死組織,滲流血水,有惡臭,創周色澤暗紅,始終不愈。

12.疼痛是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自覺癥狀,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氣血凝滯、阻塞不通引起。

灼痛:痛而有灼熱感,病變多在肌膚。如療、疔瘡、丹毒等.

啄痛:痛如雞啄,并伴有節律性疼痛。病在肌肉,常為陽證瘡瘍成膿標志.

13.辨病位

上部辨證中部辨證下部辨證

發病部頭面、頸項、上肢胸、腹、腰、背臀、腿、脛足

發病原風邪易襲,濕熱多侵,故氣郁火郁所致與臟腑功能失調關寒濕、濕熱多見。多由濕邪所

因病因多為風溫、風熱、風系密切成,或從寒化,或從熱化

發病特一般來勢迅猛常于發病前伴有情志不暢的刺激起病緩慢,初覺沉重不爽,繼

點史,或素體性格郁悶,病發于不則癥形全現,病程纏綿不愈,

易察覺之時,一旦發病,情志變反復發作

化影響癥狀的輕重與變化

常見癥發熱惡寒,頭痛頭暈,面中部癥狀比較復雜,由于影響臟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

狀紅目赤,口干耳鳴,鼻燥腑功能,癥狀表現輕重不一。概腫脹如綿,或紅腫流滋,或瘡面

咽痛,舌尖紅,苔薄黃,括之主要有:嘔惡上逆,胸脅脹紫暗、腐肉不脫、新肉不生。

脈浮數;局部紅腫宣浮,痛,腹脹痞滿,納食不化,大便

忽起忽消,根腳收束,腫秘結或硬而不爽,腹痛腸鳴,小

勢高突,疼痛劇烈,潰瘍便短赤,舌紅,脈弦數.

則膿黃而稠

常見疾頭面部并、癰、疔諸瘡;乳房腫物、腋疽、脅疽、背疽、腆瘡、脫疽、股腫、子癰、子

病皮膚病如油風、黃水瘡急腹癥、纏腰火丹以及瘦痕積聚痰、水疝等。

等;頸項多見癰、有頭疽等。

等;上肢多見外傷染毒,

如療、疔等。

證型特常見有風熱證、風溫證、初多氣郁、火郁,屬實,破潰則初起多為陰證,后期以虛證為

點實證、陽證居多虛實夾雜,后期正虛為主,其病主,多兼扶余邪,病變涉及肺脾

多及肝膽腎三臟。

14.內治法的三個治療原則:消、托、補

(1)消法:消法是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使初起的腫瘍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一切腫瘍

初起的治法總則.此法適用于沒有成膿的初期腫瘍和非化膿性腫塊性疾病以及各種皮膚疾病.

(2)托法:托法是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脫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此法適

用于外瘍中期,熱毒已腐肉成膿,但一時不易潰破,或機體正氣虛弱,無力脫毒外出。分為補托法和透托法:

A補托法用于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榻,跟腳散漫,難潰難腐的虛證,分為益氣補托法和溫陽托

毒法。B透托法用于毒氣盛而正氣未衰者。

(3)補法:補法是用補養的藥物恢復正氣,助養新生,促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原則。此法適用于潰瘍后

期,毒勢已去,精神衰疲,元氣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

15.內治法法則: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托、補益、養胃等。

內托法:是用透膿和補益的藥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液化成膿,并使擴撒的證候,趨于局限化。

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深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

臨床具體應用時分透托法和補托法兩類,其中補托法又分為益氣托毒法和溫陽托毒法。

方劑舉例:透托法:透膿散

益氣托毒法:托里消毒飲

溫陽托毒法:神功內托散

①透膿散(生黃茶、炒穿山甲、川茸、當歸、皂角刺)(透膿歸茸皂武甲)

用法:水煎服功用:透膿托毒主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易外潰者

方解:黃戔生用益氣托毒,佐以當歸、川茸活血和營,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達病所,軟堅潰膿,

全方共奏托毒潰膿之功效。

②托里消毒飲(人參、黃茂、當歸、川茸、芍藥、白術、茯苓、白芷、銀花、甘草)

用法:水煎服功用:補益氣血、托毒消腫主治:用于瘡瘍體虛邪盛,膿毒不易外達者

方解:人參、黃茂、茯苓、白術補益氣血,當歸、芍藥、川茸養血活血,氣血調理,正氣充盛,則利于托里

排膿,銀花、甘草清熱解毒,白芷止痛排膿.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腫解毒.

注易點:透膿法不宜用之過早,腫瘍初起未成膿時勿用.

16.外治法:運用藥物、手術、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而達到治

療目的一種方法。

外治法分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他治療

17o切開法:

(1)切開法是運用手術進行膿腫切開的一種治療方法,以使膿液排出,從而達到瘡瘍毒隨膿泄、腫消痛止、

逐漸向愈的目的。

(2)適應癥:一切外瘍,不論陰證、陽證,確已成膿者。

(3)用法:使用切開法之前,應當辨清膿成的程度,膿的深淺,患部的經絡位置等情況,然后決定切開與

否。

18.外治法手術切口選擇

(1)以便于引流為原則,選擇膿腔最低點或最薄弱處切口

(2)一般瘡面宜循經直切,以免傷血絡

(3)乳房部位以乳頭為中心,放射狀切開,兔傷乳絡

(4)面部膿腫應盡量按皮膚自然紋理切開

(5)手指膿腫應從側方切開

(6)關節區附近的膿腫,切口應該盡量避免越過關節

(7)若關節處膿腫,一般施行橫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8)肛旁低位膿腫,應以肛管為中心作放射狀切開

第七章瘡瘍

一、疔

10疔亦名疔瘡,是一種發病迅速,易于變化而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2。疔的特點: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腫痛灼熱、病勢較劇,反應劇烈,易于走黃(顏面部),損傷筋骨

(手足部)

3?(選擇)蛇頭疔:生在指頭頂端,腫脹形如蛇頭(切口長度不越過指節為宜)

蛇眼疔:生于指甲緣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潰后膂肉高突,形如蛇眼(甲旁0.2cm挑開引流)

蛇腹疔:又叫魚肚疔,生于指中節前,腫如魚肚或狀如蛇肚

托盤疔::生于手掌心(依掌橫紋切開)足底疔:生于足掌中心

4.辨別手指部有無膿可采用透光驗膿法

5O辨別有無死骨可用藥線或探針檢查.

二、癰是氣血為毒邪壅滯而不通之意,是一種。

臨床特點①發于體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②局部紅腫熱痛;

③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或伴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癥狀;

④一般不會損傷筋骨,也不易造成內陷;

1o頸癰(大T):(1)頸癰俗名"痰毒”相當于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2)病因病機:外感風溫、風熱;肝胃火毒上攻;內挾痰熱;毒邪流竄

(3)特點:①發生在頸部兩側,多見于兒童,冬春易見;②初起時局部腫脹、灼熱、疼痛而皮色不變,腫

塊邊界清楚;③具有明顯的風溫外感癥狀。

(4)治療原則:以散風清熱、化痰消腫為主

(5)風熱痰毒證:治以散風清熱,化痰消腫,方藥牛芽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減.(牛芽解肌湯組成:牛號子,

荊芥,薄荷,連翹,山桅子,丹皮,石斛,元參,夏枯草)

2.腋癰:生于腋窩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治療原則:清肝解郁,消腫化毒

3o委中毒:在胭窩后委中穴。治療原則:清熱利濕,和營祛瘀

注:比較頸癰、腋癰、委中毒的治療原則

三、有頭疽:是發生于肌膚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的癰.

(1)特點:①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煩熱紅腫疼痛;

②迅速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潰后狀如蓮蓬、蜂窩;

③范圍常超過9~12cm,大者可至30cm以上;④好發于頸后、背部等皮膚厚韌之處;

⑤多見于中老年人;⑥易出現“陷證”

(2)臨床表現:

①三期A初期:局部紅腫結塊,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作癢作痛,向周圍擴散后膿頭增多,色紅,灼熱疼痛,

時歷約1周;

B膿成:腫塊增大,瘡面漸漸腐爛,形似蜂窩,直徑常超過10cm;

C收口期:膿腐漸盡,新肉生長,肉色紅活,以后逐漸收口而愈;

②四候即《瘍科心得集》云:“,,,,,,七日成形,二候成膿,三候脫腐,四候生肌?!泵亢蚣s7~10天。

③全身癥狀: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口渴,舌苔多白膩或黃膩,脈多滑數或洪數,化膿時高熱

口渴,便秘浸赤,潰后逐漸減輕或消失。

④并發癥:神昏澹語,氣息急促,惡心嘔吐,腰痛尿少,尿赤,發斑等多為內陷。若在收口期瘡口四周突然鮮

紅色赤,狀如丹毒,系并發丹毒。

(3)內治法(病案)

①火毒凝結證:

【主癥】:局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跟腳收束,膿液稠黃,能迅速化膿脫腐,全身發熱,口渴尿赤,苔黃,脈

數有力。

【治法】:清熱瀉火、和營托毒【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組成)

②濕熱蘊滯證:

【主癥】局部癥狀與上同,全身壯熱,朝輕暮重,胸悶嘔惡,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化濕、和營托毒【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組成)

③陰虛火熾證:

【主癥】多見于消渴病患者,腫勢平塌,跟腳散漫,皮色紫滯,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疼痛劇烈,

全身發熱,煩躁,口渴多飲,飲食少思,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細弦數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托毒【方藥】:竹葉黃茶湯加減(組成)

④氣虛毒滯證:

【主癥】多見于年邁體虛,氣血不足患者.腫勢平塌,跟腳散漫,皮色灰暗不澤,化膿遲緩,腐肉難脫,膿

液稀少,色帶灰綠,悶腫脹痛,易成空腔,高熱或身熱不揚,小便頻數,口渴喜熱飲,精神萎靡,面色少華,

舌淡質紅,苔白或微黃,脈數無力

【治法】:扶正托毒【方藥】:八珍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外治法:①初起火毒凝結證,濕熱蘊滯證用金黃膏或千錘膏外敷;陰虛火熾證,氣虛毒滯證用沖和膏外敷

②潰膿期,八二丹摻瘡口,金黃膏外敷,藥線旗八二丹引流,十字形切開手術

③收口期,生肌散摻瘡口,白玉膏外敷

四、丹毒

丹毒以皮膚突然發紅、色如涂丹為特征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丹疹”“丹膘”“天火”,西醫

也稱丹毒,又稱急性網狀淋巴管炎

(1)丹毒的分類:發于胸腹腰胯部者,稱內發丹毒;發于頭面者,稱抱頭火丹;發于小腿、足部者,稱流火、

腿游風;新生兒多臀部,稱赤游火丹

⑵特點:病起突然,惡寒壯熱,局部皮膚忽然變赤,色如丹涂脂染,煩熱腫脹,迅速擴大,邊界清楚;發

無定處,好發于顏面、腿足;數日內可逐漸痊愈,每多復發。

(3)病因病機:總由血熱火毒為患。凡發于頭面者,多挾有風熱;發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挾有肝脾濕火;

發于下肢者,多挾有濕熱;發于新生兒者,多有胎熱火毒所致。

⑷治療原則:以涼血清熱,解毒化瘀為基本原則

(5)辯證論治:①風熱蘊毒證——疏風清熱、涼血解毒一普濟消毒飲加減

②肝脾濕火證清肝瀉火、涼血利濕一柴胡瀉肝湯、龍膽瀉肝湯或化斑毒湯加減

③濕熱毒蘊證——涼血清熱、利濕解毒一五神湯合草薛滲濕湯加減

④胎火蘊毒證——涼血清熱解毒——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注:“丹毒"和''發"相鑒別

發丹毒

細菌金葡菌或厭氧菌3-溶血性鏈球菌

病位全身各處皮下、筋膜下、肌間隙。頭面,小腿內皮網狀淋巴管

局部癥皮膚暗紅,中央明顯,邊界不清腫較鮮紅色,中央較淺,邊界清楚,腫脹輕度,邊緣稍

狀明顯,大于炎癥范圍高于正常皮膚,淋巴水腫

疼痛持續明顯或跳痛燒灼樣輕痛,面部劇痛

化膿常有無

復發無常有

五、走黃和內陷(填空)

走黃與內陷為瘡瘍陽證疾患過程中因火毒熾盛,或正氣不足,導致邪毒走散,內攻臟腑的危險癥候.相當于

西醫的全身化膿性感染、膿血癥、敗血癥,膿毒敗血癥。

(1)走黃:走黃是因為疔瘡火毒熾盛,早期失治,毒勢未能及時控制,或因擠壓等,使毒邪走散入血,內攻

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危急疾病.

①特點:瘡頂忽然凹陷,色黑無膿,腫勢散漫,迅速擴散,伴見寒戰、高熱、煩躁、神昏塘語等七惡證

②病因病機:走黃的發生主要在于火毒熾盛

(2)內陷:內陷是指凡生除疔瘡以外的其他瘡瘍,因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導致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

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的一種危急疾病,又稱“三陷變局”。因多由有頭疽并發,又名疽毒內陷。

①特點(多選):瘡頂忽然凹陷,或潰瘍膿腐未凈而忽然干枯無膿,或紅活瘡面忽而光白板亮,同時伴邪

盛熱極或正虛邪盛或陰陽兩竭的全身癥候.根據病變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分為三種A、發生于有頭疽一至二

候毒盛期稱火陷;B、二至三候潰膿期稱干陷;C、四候收口期稱虛陷。合稱"內陷三證”

②病因病機:正氣內虛,火毒熾盛,治療不當導致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而成

③預后轉歸:火陷發生在疾病的初起階段,邪盛熱極,預后較佳;干陷發生在潰膿階段,正虛邪盛,預后

次之;虛陷發生在收口階段,正虛邪衰,陰陽兩竭,預后較差.

六、痛瘍

1o痛瘍是一種發生于頸項部的慢性化膿性疾病。因其結合成串,累累如貫珠狀,故名痛瘍。

2.臨床特點:多見于兒童或青年,好發于頸部及耳后的一側或兩側,亦可延及頜下、鎖骨上凹、腋部,病程

進展緩慢。發病前可有虛勞病史.初起結核如豆,皮色不變,無疼痛,逐漸增大竄生,相互融合成串,成膿

時皮色轉為暗紅,潰后膿水清晰,夾有敗絮狀物質,此愈彼潰,經久難斂,形成竇道,愈合后形成凹陷性瘢

痕.

3.分型:①氣滯痰凝證——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一-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

②陰虛火旺證一-滋陰降火——六味地黃丸合清骨散加減

③氣血兩虛證----益氣養血---香貝養營湯加減

補充:

治療陽證瘡瘍的藥膏:太乙膏、千錘膏、金黃膏、玉露膏、大青膏、陽毒內消散、紅靈丹;

治療陰證瘡瘍的藥膏:陽和解凝膏、陰毒內消散、桂麝散、黑退消等;

治療半陰半陽藥膏:沖和膏

第八章乳房疾病

1.乳房與經脈的關系:乳房與肝經、胃經、腎經及沖任兩脈息息相關。男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腎;女子乳頭

屬肝,乳房屬胃。

2.治法:①疏風解表法——瓜簍牛茅湯、銀翹散

②疏肝清熱法一內疏黃連湯、柴胡清肝散

③扶正托毒法——托里透膿湯、托里消毒散、香貝養榮湯、歸脾湯

④解郁化痰法一一開郁散、逍遙萎貝散、小金丹

⑤調攝沖任法一二仙湯、右歸飲、六味地黃丸

⑥滋陰化痰法--消瘍丸、六味地黃湯、清骨散

3.乳癰:乳癰是發生在乳房的最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發生在哺乳期的稱“外吹乳癰”,發生在妊娠期

的稱“內吹乳癰”,相當于西醫的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1)臨床特點:乳房結塊,紅腫熱痛,潰后膿出稠厚,伴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好發于產后1個月以內的

哺乳期婦女,尤以初產婦為多見。

(2)病因病機:①中醫:肝胃蘊熱、乳汁郁積、外邪侵襲等因素導致乳絡不通,郁久化熱,釀成膿癰

②西醫:多因產后抵抗力下降,乳頭破損,扎汁郁積,細菌沿淋巴管、乳管侵入扎房,繼而感染而成,致病菌

多為金色葡萄球菌,其次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

(3)辯證論治

①氣滯熱壅證(初期)(問答)

【證候】乳房腫脹疼痛,結塊或有或無,皮色不變或微紅,排乳不暢,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骨楚,胸悶泛惡,

食欲不振,大便秘結,舌質正?;蚣t,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內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腫【方藥】瓜簍牛芽湯加減

【外治法】乳房按摩外敷金黃散,玉露散,芒硝或鮮菊花葉、鮮蒲公英等搗汁調敷

②熱毒熾盛證(成膿期)

內治法:清熱解毒,托里透膿方藥:瓜簍牛芽湯合透膿散加減

夕卜治法:成膿則切開排膿,潰后則藥線蘸八二丹引流,外敷金黃膏

③正虛毒戀證(潰后期)

內治法:補益氣血,托毒生肌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4.粉刺性乳癰

粉刺性乳癰即西醫所稱的“漿細胞性乳腺炎”,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非

細胞感染性的乳腺化膿性疾病。

(1)特點:①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發病,常有乳頭凹陷或溢液;②初起腫塊多位于乳暈部

③化膿潰破后夾有粉刺樣物質;④易反復發作,形成痿管,經久難愈;⑤全身癥狀較輕

(2)病因病機:素有乳頭凹陷畸形,加之肝經郁熱、氣血瘀滯

(3)辨證論治:內治法:①肝經蘊熱證——疏肝清熱、活血消腫——柴胡清肝散加減

②余毒未清證-一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加減

外治法:①腫塊初起時用金黃膏外敷.②化膿后切開引流,術后創口用八二丹藥捻引流,紅油膏或金黃膏蓋

貼。③形成痿管者,可根據情況選用切開法、拖線法、掛線法及墊棉繃敷法等

5.乳瘩

乳瘩是發生于乳房部的慢性化膿性疾病。因其病變后期常有虛癌表現,故名乳瘠。特點:起病緩慢,結核狀

如梅李,邊界不清,日久潰破,膿液清晰夾有敗絮狀樣物,常伴有陰虛內熱之證。多見于20—40歲已婚體

弱婦女。

6o乳癖

乳癖相當于西醫的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組織的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1)特點(重點)①單側或雙側乳房疼痛并出現腫塊

②乳痛與腫塊和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關系密切

③腫塊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推之活動

④好發于25~45歲的中青年婦女

⑤發病率高,占乳房疾病的首位

⑥有一定的癌變傾向

【補充:乳癖的疼痛特點:①脹痛為主,或為刺痛或牽拉痛②疼痛常在月經前加劇,月經后減輕或隨情緒波

動而變化③乳痛主要以乳房腫塊處為甚,常涉及胸脅部或肩背部④可伴有乳頭疼痛或瘙癢】

(2)辨證論治

內治法(大T):①肝郁痰凝證——疏肝解郁、化痰散結——逍遙簍貝散加減

②沖任失調證一調攝沖任——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

外治法:中藥局部外敷于扎房腫塊處,如用陽和解凝湯摻黑退消或桂麝散蓋貼

7.乳痂

乳病是指男女兒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暈部出現疼痛性結塊,相當于西醫的乳房異常發育癥。

(了解)①肝氣郁結證——疏肝散結一-逍遙簍貝散

②腎氣虧虛證——補益腎氣——偏腎陽虛右歸丸加小金丹,偏腎陰虛左歸丸加小金丹

8o乳核

乳核是發生在乳房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相當于西醫的乳腺纖維腺瘤。

(填空)其特點是好發于20?25歲的青年婦女,乳中結核,形如丸卵,邊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動。

9.乳妞

乳竅不時溢出少量血液,稱為乳蚓。其特點是單個或多個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暈下單發腫塊。

分型:①肝火偏旺證;②脾不統血證

10?乳巖

乳巖相當于西醫的乳腺癌,是發生在乳房部的惡性腫瘤。

(1)特點:①乳房腫塊,質地堅硬

②凹凸不平、邊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或乳竅溢血

③晚期潰爛則凸如泛蓮或菜花

(2)辨證論治:①肝郁痰凝證一疏肝解郁、化痰散結——神效瓜萎散合開郁散加減

②沖任失調證——調攝沖任、理氣散結——二仙湯合開郁散加減

③正虛毒熾證——調補氣血、清熱解毒——八珍湯加減

④氣血兩虧證--補益氣血、養心安神——香貝養榮湯加減

⑤脾胃虛弱證——健脾和胃一參苓白術散加減

常見乳房腫塊鑒別表

病名乳腺纖維腺瘤(乳乳腺增生?。ㄈ轳保┤橄俅髮Ч軆热轭^狀乳腺癌(乳巖)

核)瘤(乳鮑)

好發特點20—30歲30-45歲40—45歲40—60歲

腫塊特點大多為單個,也可常為多個,雙側乳房多在乳暈部,單個綠多為單個,形狀不規

有多個,圓形或卵散在分布,形狀多樣,豆大小,圓形腫塊,則,邊緣不清楚,質地

圓形,邊緣清楚,表片狀結節或條索狀,邊緣清楚,質地軟或硬或不均勻,生長速

面光滑,質地堅邊緣清或不清,質地中等度較快

實,生長比較緩慢軟或韌或有囊性感

疼痛尤明顯脹痛或刺痛,多與少數可有壓痛初期無疼痛,中晚期

月經周期及情緒變化可出現

有關

與皮膚及無粘連無粘連無粘連可有粘連,皮膚呈酒

周圍組織窩征或橘皮樣變

粘連情況

活動度用手推動時有滑脫活動可活動早期活動度可,中期

感及晚期無法推動

乳頭及分乳頭正常;無分泌乳頭正常;常為擠壓乳頭正常;常有血性孔頭可回縮或被牽

泌物情況物后雙側乳房多孔有分分泌物溢出,多為單拉;可有分泌物溢

泌物溢出,多為乳汁樣孔出,血性或水樣,多為

或漿液樣單孔

淋巴結腫無無無同側腋窩淋巴結腫

大大,質硬,活動度差

第九章瘦

1?經絡歸屬(多選):頸前部位與任、督、肝、腎經絡有關。

2O氣瘦:即甲狀腺腫

①氣瘦是甲狀腺腫大性疾病,相當于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及部分地方性甲狀腺腫.

②(填空)其特征是頸部漫腫,皮色不變,腫塊柔軟無痛,可隨喜怒而消長。常發生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后

的女性。

③氣瘦的治療原則:疏肝解郁,健脾益氣,補腎調攝沖任

④辯證論治(病案):

A肝郁脾虛證

【證候】頸部彌漫性腫大;伴四肢困乏,善太息,氣短,納呆體瘦,面色既白;舌苔薄,脈弱無力。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氣【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

B肝郁腎虛證

【證候】頸部腫塊皮寬質軟;伴有神情呆滯,倦怠畏寒,行動遲緩,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脈沉細。

【治法】疏肝補腎、調攝沖任【方藥】四海舒郁丸合右歸飲加減

3O肉瘦:即甲狀腺瘤、囊腫

(1)肉瘦相當于西醫的甲狀腺腺瘤或囊腫,屬甲狀腺的良性腫瘤.

(2)臨床表現:主要癥狀①頸前部腫塊,偶爾發現,生長緩慢,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②巨大肉疼可出現壓迫

癥狀③腫物突然增大,并出現局部疼痛,是因為腺瘤內出血所造成的④部分患者合并甲亢

體征:①查體可見腫塊表面光滑,邊界清楚,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②輔助檢查:同位素1131掃描多顯示溫

結節,囊腫多為涼結節,伴甲亢者多為熱結節,B超檢查提示有液性暗區或者實質性腫塊

(3)治療原則:多采用內治。以理氣、化痰、散結為主。

(4)辯證論治(病案):

①氣滯痰凝證

【證候】頸前一側或兩側腫塊圓形或卵圓形,不紅、不熱、不痛,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一般無明顯全身

癥狀,腫塊過大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軟堅【方藥】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②氣陰兩虛證

【證候】頸前腫塊柔韌,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常伴急躁易怒,怕熱,易出汗,心悸,失眠多夢,消谷善

饑,形體消瘦,月經不調,手部震顫;舌紅苔薄,脈弦。

【治法】益氣養陰,軟堅散結【方藥】生脈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4o瘦癰:即甲狀腺炎

(1)特點:結喉兩側結塊,腫脹,灼熱,疼痛,發病急驟。

(2)臨床表現:①起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②腫塊迅速增大煩紅,疼痛可波及耳后枕部,常伴發熱、

畏寒③可觸及波動感

(3)治療原則:以疏風清熱、化痰散結為主。

(4)辨證論治:①風熱痰凝證一疏風清熱,化痰消癰--牛芽解肌湯加減

②氣滯痰凝證--清肝理氣,化痰散結——柴胡清肝湯加丹參、莪術、赤芍等。

5.石瘦:即甲狀腺癌

(1)特點:結喉一側或雙側腫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

(2)好發于30—45歲青壯年,女性發病較多。

(3)治療原則:早期確診,及早手術。

(4)辨證論治:

①痰瘀內結證-解郁化痰,活血消堅-海藻玉壺湯加三棱、莪術、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蛇六谷、石見穿等

②瘀熱傷陰證——和營養陰,活血通絡-一通竅活血湯合養陰清肺湯加減

第十章瘤、巖

1o瘤:凡瘀血、痰濁、濁氣停留于人體組織之中所形成的贅生物均稱為瘤。

巖:是發生于體表的惡性腫瘤的統稱。

2.血瘤:因體表血絡擴張、縱橫叢集而形成的一種良性體表腫瘤。

肉瘤:發生于皮下脂肪組織的良性腫瘤。

筋瘤:筋瘤是體表靜脈曲張交替而形成的團塊狀的病變。相當于西醫的下肢靜脈曲張,其臨床特點為筋脈

色紫,盤曲突起如蚯蚓狀團塊

3.失榮

失榮是發于頸部的巖,因其晚期伴面容憔悴,形體消瘦,狀如失去活力的樹木,枝枯皮焦,故名失榮。相當

于西醫的頸部原發性惡性腫瘤和頸部淋巴結轉移癌。

(1)臨床特點為頸部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身體逐漸消瘦。

(2)病因病機:多因氣郁生痰,與臟毒互結所致①肝郁痰凝②痰毒凝結③氣虛痰凝④氣血兩虧

(3)辨證論治:①肝郁痰凝證一疏肝解郁,化痰散結——開郁散加減

②痰毒凝結證一祛寒溫陽,化痰散結——陽和湯加減

③氣虛痰凝證——益氣養榮,化痰散結——補中益氣湯合海藻玉壺湯

④氣血兩虧證——調補氣血——香貝養榮湯加減

第十一章皮膚疾病及性傳播疾病

1o皮膚病病因病機:(1)病因:外因有風、濕、熱、蟲、毒;內因主要為七情內傷、飲食勞倦和肝腎虧損

(2)病機:因氣血不和,臟腑失調,邪毒結聚而致生風、生濕、化燥、致虛、致淤、化熱、傷陰等。

2.自覺癥狀:最常見瘙癢,其次疼痛,尚有灼熱、麻木、蟻走感。

主要的他覺癥狀:

(1)原發性皮損

原發性皮損是皮膚病在其病變過程中直接發生及初次出現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風團、皰疹、膿皰等。

①斑疹:為局限性皮膚有明顯的顏色變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積大而成片者稱為斑片,分為紅斑、色素

沉著斑、色素減退斑.

②丘疹:為高出皮面的實性丘形小粒,直徑一般小于0。5cm,多為風熱、血熱所致,其數目不一,有散在分

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狀損害稱為斑塊,一般直徑大于2cm,介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