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霸筆記I高考語文18文言虛詞用法詳解例析
01
【而】
(-)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者(《勸
學》)螃蟹有六只腳兩只鉗頭,然而沒有蛇和黃蠟的
洞穴就無處藏身
②劍閣崢嫌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
難》)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
口,萬人也打不開。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
救趙》)向北解救趙國,向西擊退秦國,這是如同春
秋五霸那樣的功業。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君子廣泛
地學習,并且經常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檢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楚
懷王貪婪,相信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了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幅駁色,而
皆若僂(《登泰山記》)回頭看日觀亭以西的山峰,
好象都彎著腰,有些被太陽曬到,有些沒有,都呈現出
各種班駁的顏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是
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
表》)因此我離開你而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
祿。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把它放
在地上,拔出劍來將它擊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人不是
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青是一種
染料,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
論》)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
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陳情表》)如
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
早地絕后了呢?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諸
位如果有意,看我馬頭的指向(聽從我來指揮)就
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死后如
果有知覺,那我們的分離還能有多久?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
于國也》)冬冬敲響戰鼓,兵器剛一接觸,士兵就
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
③項王按劍而跟曰:“客何為者?”(《鴻門
宴》)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你是干什么
的?”
7.表不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
記》)我也后悔,自己跟著他一起從洞里出來了,
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就是說劉表
厭惡(劉備的)的賢能,不能夠重用他。
8.表不目的關系,
①緩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久久地佇
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登記
官吏百姓的戶籍,查封官府金庫,等到將軍的駕
臨。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
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
志》)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你母親曾經站
在這兒。”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軍隊驚亂如同大房
屋崩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
“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
記》)過了會兒搖頭、跺腳的人,就有了數十個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
說》)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
究,就這樣罷了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彷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
而已矣(《逍遙游》)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到榆
樹、檀樹之類的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
就掉在地上罷了。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懇懇,竭盡心
力,到死為止。
②三月而后成。起碼得三個月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
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
乎!現在把鐘磬放到水里,雖然再大風大浪也不能
出聲。何況是石頭呢
②技經肯繁之未嘗,而況大瓠乎!筋脈經絡相連的
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
何況大骨呢!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
十思疏》)我雖然卑下愚蠢,知道這不可以,何況聰
明人呢。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
記》)按照皇帝或法律的依據,要殺造反人中的五個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
(《促織》)不久從井中打撈上來尸體,(那些
人)才轉怒為悲,開始哭天搶地,傷心欲絕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
傳》)后來我把這情況告訴了公婆,公婆溺愛自己的
兒子,管束不住他。
02
【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
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
傳》)為什么這樣呢?為的尊重(你們)大國的威
嚴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岳陽樓記》)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
論》)齊國人沒有資助秦國,最后卻跟著其他五國
后面而滅亡,這是為什么呢?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
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豫州(先生),現
在打算往哪兒去呢?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大王來的時候帶了
什么?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
趙太后》)萬一有朝一日您(趙太后)駕崩了,長
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
行》)在這里早晚能聽到的是什么呢?盡是杜鵑猿猴
那些悲凄的哀鳴。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那么什么時
候才能快樂呢?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
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為什么不解除軍隊,向他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
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
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傳序》)到了割下頭發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
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新娘(劉蘭芝)的車行在后面,車子發出隱隱甸甸的響
聲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
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可靠的官
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
“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
人,〔他們)有什么不同呢?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
人墓碑記》)他們這種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
起這五個人的死來,輕重之別到底怎么樣呢?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沛公
大吃一驚,說:“該怎么辦?
④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為什么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起來
卻如同泥沙呢?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
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
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
太后》)萬一有朝一日您(趙太后)駕崩了,長安
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
事》)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現形式有什么不一樣呢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
子》)我們君王大概沒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樂
呢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
役(《促織》)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
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就免了成
名的差役。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焦
母對仲卿說:"(你)怎么這樣沒見識!"
03
【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兒:孩子;
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你的技術怎么會
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想要得到一個怎
樣的歸宿呢?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平民百姓之間的往來都不會相互欺騙何況是國家之
間呢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
說》)夫:句首發語詞庸:反問語氣詞,豈,怎么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何必知道他比我出生的還是出
生的晚呢?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
戰》)新敗:剛剛兵敗難:災難然而劉豫州剛剛戰
敗之后,還能對抗這次危難嗎?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
子》)齊王您那么愛好音樂,那么齊國治理的應該
很好吧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
乎?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平常的飲
食有沒有減少啊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陳涉世家》)亡:逃亡舉大計:猶舉大計“現
在逃跑被抓了回來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
死,(選擇)為國而死好嗎?”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如果不能
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吧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百姓
認為我很吝嗇是應該的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后
悔當初不曾看清前途,遲疑了一陣我又將回頭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赤壁賦》)相繆:相互交錯向西可以看到夏口,
向東可以望見武昌,山峰和江河相互盤繞,草木茂
盛蒼翠。
④長鐵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長劍
啊,我們回去吧,我們連車都沒有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從這里寫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
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
記》)(乎:于)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
山水之中啊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
者說》)(乎:在)現在我即使死在這差事上,比
起我的鄰居,已經死在后面了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
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我曾經在這方面疑慮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
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也就不必奇怪
他們將天下據為私有了。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已經
超出了對宰牛技術的追求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我年齡比你們大一
些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
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
節),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
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乘著輕風(在江
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
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04
【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
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
傳》)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
氏璧。
②悉使嬴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
戰》)全部讓弱兵背著草填到(坑洞中),騎馬的士兵
才得以過去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請你)
估計我到了軍營,你再進去(見項王)。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
""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現在他們的智
慧竟然不能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知識)淺薄的人,卻用斧頭去敲擊(湖岸邊水下
有空穴的石頭)去考證石鐘的來由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
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趙
國強而燕國弱,而您又受到趙王重用,所以燕王想
和您交朋友。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
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本紀》)項羽于是帶領士兵往東去,到了東
城,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如果
這件事不成功的話,這是老天的意思。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侯
嬴(我)本是夷門的守門人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
文之事》)沒有關系,這正是仁愛之道,(因為您
只)見到牛沒有見到羊。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
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
兒》)宋朝的軍隊收復了北方失地,到了忌日不要忘
了告訴你的父親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
之事》)我是根據我這個心理來辦事情的,做了之
后我回過來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國內的老百姓不了
解我的心。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
乎(《勾踐滅吳》)現在君王您退守到會稽山上,
然后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恐怕該責備
你吧?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
(《報任安書》)現在你用選賢舉能的道理來教導
我,恐怕與我的個人意愿相違背吧!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
東南飛》)焦仲卿向母親拜了兩拜就回房,在自己
的空房里長聲嘆息,自殺的打算就這樣決定了
05
【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
"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
傳》)我聽從他(指給我出點子的那個部下)的建
議,大王您也赦免了我。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
"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怕
他撞碎和氏璧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
(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
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現在我魯肅迎順曹
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里,品評我的名位,還
少不得(讓我做一個)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
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觸龍說趙太后》)老臣認為太后為長安君考慮
得太短淺了,所以認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后(深)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
""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如今
曹操占領了荊州,并且擁有塊區域(指物資,人才
等)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不嫁給這樣仁義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辦?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
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有
一個姓蔣的家庭,連著三代人享受這樣的待遇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現在保存著它的底
稿,不忍心扔掉。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在亂
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
秦師》)攻又攻不下來,圍又圍不下去,我們回去
吧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
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
“大概”、“可能”o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
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
子》)大王如果真的這樣愛好音樂,那么齊國應該
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
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
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
乎?(《游褒禪山記》)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卻不
能到達目標,也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還有誰能
譏笑我嗎?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況且行軍千里,那還有誰
不知道(軍隊來了呢)!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難道
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不識罷了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哎!難道這是真的嗎?還是做
夢呢?還是傳信的弄錯了真實情況呢?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
若余之專耳。他們學業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
有沒有養成的地方,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
我專一罷了
②沛然下雨,則苗淳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
之?(《孟子見梁襄王》)嘩啦啦地下起大雨,禾
苗便又蓬勃生長起來了。國君如果能這樣,又有誰
能對抗得他了呢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
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
和探索。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佩帶
上好服飾多彩繽紛,香噴噴那氣味真是好聞.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
序》)到了割下頭發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
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
06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并且在他
們的墓門立碑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
日。(《赤壁之戰》)魯肅轉達孫權的意思,和他
討論天下大事的勢態,表示懇切慰問的心意,并且
問劉備說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
壁之戰》)他率領的中土士兵,不超過十五六萬
人,況且軍隊早已經疲乏不堪了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
家》)況且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
業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
戰》)況且將軍在抵御曹操方面擁有的最大的便利
條件就是長江了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況且
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
侯,”“革”和“滅”意思相同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面對
死我都不退讓怎么會推辭一杯酒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
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
4.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
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趙
國弱小并且害怕(秦國)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希
望母親的壽命能向南山的巨石一樣長,身體健康而且
強壯。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又有(發出)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
(人或動物)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
記》)只要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士人,沒有不來祭拜并
且哭泣的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
禪山記》)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
去,火把將要熄滅了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將要怎么辦呢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你們這些人都將
要被他所俘虜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你只好暫時回娘家去,我現在暫且回太守府里辦事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還生
存的,希望他能夠偷生吧;死去的,就永遠沒有
了!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發誓不和你分開,你暫時回娘家去。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
“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能函之固,自若
也(《過秦論》)況且我們的天下沒有變小變弱,
雍州和肴函的城池牢固,也依舊沒有變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何況天
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
(《報任安書》)再說奴隸婢妾尚且懂得自殺,何
況像我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就象今
年已經是冬天了,關西守卒沒一個回家休息。
07
【若】
(-)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促織》)看它的形狀就像土狗,帶有梅花圖案
的翅膀,頭顯得方正,大腿很長,似乎是只(好蟋
蟀)
②吾不忍其轂解,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
事》)我不忍心看它驚懼哆嗦的樣子,像這么毫無
罪過就被拉去殺掉。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他如
果真的是這樣,誰又能有辦法控制他呢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
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你
進去上前去祝壽,祝賀完畢之后,請求舞劍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
這些)不這樣做,你們這些人都會被俘虜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改變
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
文之事》)以您這樣的作法,來求取你要達到的目
標,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如能占為已有,這是開創帝王之業的憑借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
好。(《赤壁之戰》)如果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們同
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
友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
之戰》)如果不能抵擋,為什么不收起軍隊解開甲
胄,向北面的中原國家稱臣。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
紀》)帶領一萬人或者一個郡投降的,封為萬戶侯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
事》)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
產業,就會動搖一貫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
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像
那陰雨連綿不斷,一連幾個月都不放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至于順應天地萬物的
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
游的人,他們還仰賴什么呢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靖之戰》)讓敝國得到安
寧,怎么樣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車后面有幾個專管遞送的仆人
08
【所】
(―)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又暗中讓吳廣到戍卒們停留的處所旁的祠堂中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成名反復自言自語,(這畫)莫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
蟀的地方嗎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這個地
方,是你母親曾經站立的地方。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
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
織》)恰逢征收促織,成不敢壓榨相親,又沒有錢
可以賠償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道理存在
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陳情表》)承蒙您破格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
我怎敢徘徊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
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夜
晚派兵包圍我所住地地方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我所拜
訪的屠夫朱亥。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
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嬴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所殺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報任安書》)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
場大禍,又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
祖宗。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
“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
符救趙》)我用來禮待侯贏的方法已經足夠完備
了,天下沒有誰不知道。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我之所以遠離親人而去侍
奉你的原因,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的道義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我之所以這么做,是把國
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個人恩怨放在后面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我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
防備其他盜賊的出入和意外的變故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這
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不是
我所說的傳授那些道理,解決那些疑難問題的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
記》)石頭被敲打時鏗鏘作響的,到處都是這樣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原
來還有一個這么好的地方,就先回府衙去
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促織》)急
忙追它,轉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09
【為】
(-)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
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靖函為宮。(《過秦論》)然
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靖山、函谷關作為宮墻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
傳》)最終相互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
如列傳》)趙王私下里聽說,秦王很擅長演奏秦地
的樂曲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
救趙》)今天我侯生幫助公子也差不多夠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
(《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論語》)治理國家要以社會行為規范,他說話
不謙讓,因此要譏諷地笑他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這樣做是滅亡的秦朝的繼續,我私下里認為大王不
能采取這樣的做法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
日》)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見多
識廣呢?”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
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不是我織布織的慢,是你家的媳婦太難做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
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我們這些人就
要被他俘虜了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竟然被狡猾
的差役充當鄉里服役的人員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不這樣
做,你們這些人都會被俘虜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
之戰》)瘦弱無力的兵士被人馬踐踏,陷在泥中,
死傷的很多。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千
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和她)貴濺
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莊暴見孟子》)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
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如今
(您)卻為了宮殿房屋的美麗這樣做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怪,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
傳》)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
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請讓我為國
王說些關于音樂的事吧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
楚》)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
從大王面前走過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
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
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是什么原因(讓你)謹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
流放呢?
010
【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
(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
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如果)不是再一次來到
這里,(又)哪里知道它竟然奇妙(或者神奇)到
這個地步。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
事》)
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
呢?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以等待
那些考察民風的人知道看到它。意思是希望唐王朝
最高統治者能知道這種情況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尚且跟從老師向
老師請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
人墓碑記》)距離現在建墓安葬,時間只不過十一
個月罷了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lo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等
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荊柯去刺殺秦王的計謀,燕國
便馬上招來了禍端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
事》)一根羽毛舉不起來是不用力的結果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那牛或羊
都是一樣的,又有什么選擇的必要呢?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
而大遺(《師說》)斷句都不知道,迷惑就不能解
開,去(向老師)請教吧,小聰明而沒有大學問的人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
壁賦》)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
與牛宿之間。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
子”“……地”。
①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阿房宮賦》)盤旋著,曲折著,密接如蜂房,
回旋如水渦,佇立著不知道他們有幾千萬座。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荏硅焉(《石鐘山
記》)廟里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
兩處敲打它,石空硅地發出聲響,
011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
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
宴》)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轂蛛,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齊桓晉文之事》)
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
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
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古代的人沒有
欺騙我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
孟子》)我們君王大概沒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
樂呢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靖之
戰》)進攻嘛又進攻不下來,包圍它吧又沒有足夠
的存糧來繼續,我還是把它還給你吧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
怒沉百寶箱》)
應當一起謀劃這件事,不要使姐有走投無路的憂慮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這種說
法,人們常常對它存在疑問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
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謂
也(《齊桓晉文之事》)詩經上說:別人有(什
么)心思,我能夠(通過)揣摩(知道)它。一一
這句話說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
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
趙太后》)(這)難道不是做長久的打算,可以使后代
子孫相繼世襲為王的(遠見)啊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用盡我一生的時光來治療那些已成為病態的梅樹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哪里僅僅是伶
人(的導致的)呢?伶人:指演藝人。豈:哪,表
示反問。也:語氣助詞
012
【以】
(—)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
記》)
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終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
(探索石鐘山的名字由來)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滑板禮儀知識培訓
- 頂棚清洗施工方案模板
- 燒傷患者的液體管理
- 鹽堿地綠化施工方案
- 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環境工程土建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紐約大學《臨床輸血學檢驗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然水源治理方案范本
- 《優化客戶交流的藝術》課件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學院《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實驗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c級危房加固施工方案
- 某電站雙曲拱壩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藥品零售業中可持續采購的最佳實踐
- 人教版(2015)五年級下學期信息技術第6課視頻知識一起學 教案
- Python語言程序設計(工作手冊式)【實訓題目-含答案】5 字符串與文件答案版
- 抵押變更協議書模板
- 新聞事業管理自考資料
- 中醫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研究進展
- (高清版)JTT 529-2016 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用塑料波紋管
- 實驗室安全與管理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第10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的開展【中職專用】《世界歷史》(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化工和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二十條重大隱患判定標準釋義(中化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