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_第1頁
湘科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_第2頁
湘科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_第3頁
湘科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_第4頁
湘科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溶解

第一課它溶解了嗎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學生通過實驗探亢,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學探究

觀察溶解實驗,能如實描述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學生能導求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學

生能夠通過觀察胭脂紅的溶解過程類推鹽的溶解過程。

3.科學態度

樂于動手,會積極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類比分析的嚴謹性。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燒杯,涼開水(礦泉水),3個試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

鹽,沙子,胭脂紅,吸管,包裝袋,記錄單。相關課件及“吸管取水”微課。

學生準備用具:記錄筆、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讀一讀:水加糖,就變甜:水加鹽,就變咸。藏在水中看不見,觀察比較去發現。

(二)新課學習

1.把食鹽和沙子放入水中會怎樣?

(1)出示食鹽、沙子和水。

(2)提問:把食鹽和沙子放入水中會怎樣?

(3)實驗并觀察,記錄食鹽和沙子剛入水時、攪拌時、靜止后的變化情況。

(4)說一說你的發現。

2.食鹽“藏”到哪里了

(1)討論:食鹽“藏”到水中了嗎?你有辦法找到它的“蹤跡”嗎?

(2)匯報:毫無疑問,食鹽在水里。看不到,可以用嘗的方法找到并辨別。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

2.嘗一嘗從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來的水

3.比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樣用吸管取水?

(4)吸管取水指導(觀看微課)

(5)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小結:充分攪拌后,食鹽均勻“藏”在水中了。同一個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

都一樣咸。

3.觀察胭脂紅在水中的變化

(1)取少量胭脂紅放入水中,觀察一會兒,然后攪拌。

(2)把觀察到的過程畫下來。

(3)食鹽也是這樣變化的嗎?說一說你的理由。

(4)小結:像食鹽和胭脂紅這樣,放入水中后會均勻地分散,最后它們的顆粒看不見了。

這種現象叫作溶解。

(三)整理,下課。

第二課生活中的溶解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里。

2.科學探究

能通過實驗觀察,辨認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據實驗結果,按能溶解、

很難溶解把物品(例如廚房的調料品)分類。

3.科學態度

樂于動手,普于觀察;會積極參與實驗,用證據說明問題:了解溶解現象在

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陳醋、汽水、燒杯、玻璃棒等。

教師準備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及氣體在水中溶解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用具:.記錄筆、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生活中經常要用到溶解,根據上一課所學,說一說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新課學習

1.觀察廚房里的溶解現象

(1)出示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陳醋。

(2)預測:它們能溶解在水.里嗎?

(3)充分攪拌實驗后觀察,重點觀察多靜置一些時間后的現象

(4)依據實驗結果,按照能溶解.、很難溶解把這些物品分類,并填寫活動

手冊。

例如:白糖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浮在水面上,攪拌、管置后仍然不能溶

解,因此食用油很難溶解在水中。

2.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1)學生舉例說一說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2)教師隨機或補充.出示溶解應用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例如做湯時放益,

益溶解在湯水中,成為有咸味的湯:洗碗時,洗沽精溶解在水中,并形成泡泡:

葡萄糖以一定比例溶解在水中,成為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幫助病人補充能量等

(3)說一說溶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3.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1)看圖思考:汽水中的氣泡是溶解在汽水里的氣體跑出來了嗎?

(2)教師演示實驗

(3)出示氣體在水中溶解的另幾種圖片

(4)小結: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體和固體外,還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

氧氣等氣體。魚就是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生存的。

(=)整理,下課

第三課自制泡泡液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簡單配方。

2.科學探究

通過不斷調制和比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種泡泡液的制備方法,并通過對比找到

最優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學態度

利用溶解現象自制泡泡液:樂于動手,勇于嘗試,普于合作與交流。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洗發孔、肥皂(切碎)、洗潔精、沐浴孔、吸管、白糖、小杯子、玻

璃棒、杯子等

裝師準備材料:吹泡泡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等

學生準備用具:記錄筆、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吹泡泡很好玩,這節課我們就來親手調制泡泡液,吹泡泡。

(二)新課學習

1.了解吹泡泡所需的工具

(1)出示教材小女孩吹泡泡的圖片。

(2)提問:吹泡泡需要哪些東西?

(3)小結:需要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

2.調制泡泡液

(1)出示洗發孔、肥皂、洗潔精、沐浴孔、水、玻璃棒和杯子。

(2)試一試:哪一種物品加入水后,比較容易吹出泡泡來?實驗后,給它們排排序。

(3)怎樣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呢?在水里加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洗滌用品,吹出的

泡泡有變化嗎?請用圖畫或文字描述,并填寫在活動手冊上。

(4)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許白糖,吹出的泡泡會怎樣?

(5)比一比,誰吹出的泡泡最大?你的泡泡液是怎么調制的?

(6)你還有哪些想要探究的問題?

例如:小泡泡容易破還是大泡泡容易破?

吹出的泡泡為什么是彩色的?

泡泡都是球形的嗎?

(=)整理,下課。

第二單元動物的反應

第一課觀察兔子的反應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兔子可通過眼、耳、鼻、舌等感知環境,并產生相應的反應。

2.科學?探究

初步發展對比實驗的設計,能力;提高觀察比較描述的能,力和依據事實分析判斷的能

力。

3.科學態度

對研究兔子的反應產生興趣;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能如實進行描述;設計方案與描

述分析中,樂于傾聽和交流;增進愛護保護兔子的情感。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兔子、兔籠;胡蘿卜、青菜、干草、,蘋果等

教師準備材料:擋板,兩個黑色布袋,分別裝籃球和青草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人用各種感官感覺周圍的世界,做出反應。小動物。呢?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觀察研究

一種小動物----兔子。

(二)新課學習

1.觀察兔子的感官

(1)觀察前提出要求:安靜,,不要驚擾兔子;先整體觀察,再重點觀察它的感官。

(2)觀察兔子

例如:兔子眼睛是紅色的。

兔子有兩顆大門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紅色的血管。

(3)畫一畫:把兔子的樣子畫下來,標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觀察兔子..對不同食物的反應

(1)討論:兔子喜歡吃什么?

(2)將兔子依次放在胡蘿卜、白菜、草和餅干附近。

(3)觀察:兔子對幾種食物的反應一樣。嗎?說一說你的發現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歡吃胡,蘿卜、白菜、草,不愛吃糖果和餅干。

兔子吃之前會先聞一聞,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覺能幫助它找到食物嗎?

(.5)實驗:用兩個不透明的布袋分別裝籃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

次,放在兩個布袋附近,觀察兔子的反應。

(6)說一說:根據實驗現象,你有什么結論?

(7)小結:兔子能通過鼻子的嗅覺幫助它找到食物。

(8)繼續觀察小兔子,記錄你的新發現。

(三)整理,下課。

第二課觀察蝸牛的反應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蝸牛的身體主要由頭、腹足和外殼構成,頭部有長短不同的2對觸角,長觸角的

頂端長有眼。蝸牛對不同氣味有嗅覺反應。蝸牛對聲音變化無明顯反應。初步了解蝸牛的

生活環境,初步了解蝸牛喜歡吃的食物。

2.科學探究

通過觀察蝸牛,初.步形成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輔導下,初步學習利用對比的思

路設計實驗的能力;發展觀察、比較、描述能力。

3.科學態度

對觀察小動物充滿興趣,認真細致、樂于記錄;樂于將發現的動物反應主動與他人分

享;樂于飼養小動物。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蝸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個,分,別裝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

長尺子、棉線繩、木頭鉛筆;放大鏡。

學生準備材料:課前尋找并飼養的蝸牛。

教師準備材料:蝸牛身體組成部分的PPT;飼養蝸牛塑料盒(內放濕沙子、菜葉、

黃瓜,放養多只蝸牛)

三、教學時間

L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這節課,我們將觀察蝸牛的身體特征和蝸牛的反應,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蝸牛?它們生

活在什么地方?

(二)新課學習

1.認識蝸牛

(1)出示蝸牛。

(2,)從整體到局部、按照,一定順序觀察蝸牛的外形。

(3)組內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畫一.畫:把蝸牛的樣子畫下來,并標注出蝸牛的身體外形結構及感官。

2.探究蝸牛對氣味的反應

(1)明確問題:蝸牛到底有沒有鼻子,,會不會聞味道?

(2)討論:面對不同氣味的食物,怎樣讓蝸牛在看不見的前提下觀察它的行為?

(引導學生可遷移,上一課的方法:將不同氣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觀察蝸牛的反

應。)

(3)完善實驗方案。例如將同一只蝸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別蘸取了糖水和醋的兩根

白色棉棒吸引蝸牛,觀察蝸牛的反應。(蝸牛會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

棉棒,蝸牛將身子縮回到硬殼內。)

(4)學生實驗,實驗之后匯報交流。

3.探究蝸牛對聲音的反應(可與上一活動分組并行開展)

(1)討論:蝸牛對聲音.有什么反應?

(2)將同一只蝸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對它大聲喊和鼓掌。

(3)觀察到什么現.象?說一說我們的發現和想法。

4.觀察蝸牛的爬行

(1)想一想:蝸牛靠什么行走,怎樣行走呢?

(2)將蝸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觀察蝸牛行走的方式和軌跡。

(3)提問:蝸牛遇到不同的“路況”,會怎么行進?

(4)將蝸牛分別放在細線、木棍和直尺上,觀察蝸牛是怎樣.行進的。

(5)繼續觀察蝸牛,記錄你的新發現。

(三)整理,下課。

第三課有趣的動物反應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能舉例說出2—3種動物利用某種感官(眼、耳、鼻、舌等)對周圍環境進行感知、

做出反應的事例;進一步感受到多,樣的動物做出多樣的反應。

2.科學探究

能觀察、比較環境變化下,動物做出反應的情況,并進行如實描述,力求準確;發展

利用不同方式獲取動物反應的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搜集動物反應資料的能力。

3.科學態度、STSE

細致觀察,比較,樂于與同伴分享發現;能傾聽、欣賞胴伴對動物反應的發現;不斷

形成研究動物反應的興趣,增進親近、關注、愛護動物的情感。

二、教學準備

學生/隹備:課前準備好的表現動物因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匯報資料,可以是圖片,可

以是記錄,可以是錄制的小視頻。

教師準備材.料:多媒體播放設備,實物投影。

三、教學.時間

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觀察身邊的動物,說一說它們是怎樣感知環境和產生反應的。

(二)新課學習

1.“動物,的反應”交流會

(1)交流小動物利用感官對周圍進行感知,做出反應的事例

(2,)可以根據學生的預先準備進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圖片組織交流。

例如:小雞見到,米時,會聚集啄米。

敲魚缸時,魚會快速游動起來。

當光線變弱時,小貓的瞳孔變大。

當有陌生人靠近家門時,家里的小狗會大叫并驅趕陌生人。

(3)交流飼養小動物的經驗(更接近自然、常態的條件下進行動物感知環境做出反應

的研究)。

(4)可以根據學生的預先,準備進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組織交流。

例如:每過.一段時間,要給小魚換水。

(5)關注自己飼養的小動物對哪些環境感到不,適、發生了什么不良反應,對哪些

環境很適應、產生了什么趨近、喜愛做出的行為,合理飼養。

2.T解動物的本領

(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鷹、馬的圖片。

(2)想一想:這些動物都是通過什么感官感覺周圍環境?

,(3)討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本領嗎?

例如.:變色龍能在不同環境下改變自己的膚色。

烏賊在遇到危險時,會吐出墨汁。

(4)小結:動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覺周圍環境,從而產,生各種反應,其目的是

好好生存下去。

(三)整理,下課。

太陽和月亮

第一課發光發熱的太陽

1.科學知識

知道太陽能夠發光發熱,描述太陽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影響。

2.科學探究

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獲取太陽發光發熱的證據;用歸納、總結的方法,梳理關于太

陽發光發熱的影響的認識。

3.科學態度

初步培養學生用事實和證據說話的思維習慣。

太陽的發光發熱對動植物和我們都意義重大。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有關太陽發光發熱的圖片、錄像、小的冰塊

學生準備: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太陽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二)新課學習

1.尋找太陽帶給我們光和熱的證據

(1)提問:如何證明太陽帶給我們光和熱?

(2)生活經驗的證據舉例:太陽可見時,空中光線充足明亮;太陽不可見時,天空是

陰暗乃至是黑暗。用手去摸陽光下與陰影中的同一個物體,冷熱是不一樣的。

(3)討論:列舉上述證據時,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滲透對比實驗的公平性的問題,

即陽光的有無)。

(4)實驗的證據:拿出2塊同樣大小的冰塊,分別放在陽光下和陰影下,觀察冰塊的

變化。

(5)記錄實驗情況。發現:陽光下的冰塊比陰影下同樣的冰塊融化得更快。

(6)小結:太陽給我們帶來了光和熱。

2.T解太陽對動植物的影響

1)說一說:太陽發光發熱對動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2)舉例。例如:曬太陽的蜥蜴、向陽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鳥、夜晚狩獵的貓頭

鷹。

(3)小結:動植物的生存和生活離不開太陽。

3.太陽和我們的生活

(1)說一說:太陽發光發熱,對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2)舉例。例如:日出而耕的農夫和耕牛、太陽能熱水器、海灘邊曬太陽的人、鹽田

中收獲的食鹽。

(3)想一想:如果沒有了太陽的光和熱,又會怎樣?

(4)小結:太陽的光和熱,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有重要影響。

(三)整理,下課。

第二課看太陽認方向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太陽每天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是有規律的。

2.科學探究

會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

3.科學態度

激發學生研究關于太陽和方向的興趣以及對太陽運動的關注。

練習辨認方向的生活技能。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圖片、動畫視頻、東西南北方向關系示意圖卡片

學生準備: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太陽每天升起又落下,有規律,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辨認方向。

(二)新課學習

1.看太陽辨方向

(1)太陽東升西落的介紹。用圖片、照片、動畫等方式,調動學生已有認知,確認太

陽每天東升西落的規律。

(2)了解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前面是什么方向?后、左、右各是什

么方向?傍晚呢?

(3)用上述方法初步辨認校園中的方向。

(4)練習。選點確定校園中的某一個事物的方向,判斷另外幾個事物的方向。并記錄

在活動手冊中。

(5)思考:中午時刻,太陽在哪邊?

(6)提示:太陽和直立物體影子的方向總是相反的,直立物體中午的影子朝北,因此

中午太陽的方向就是在南邊。

(7)小結:太陽每天自東方升起西邊落下,我們知道太陽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東西相

對,南北相對,東南西北連起來可以制作成一個順時針的示意圖。

2.巧辨方向

(1)明確游戲規則與方法。可指定一個方向為東方。

(2)請一位學生選擇一個方向卡片,其他學生依據要求判斷出正確的方向,看誰的判

斷又快又準。

(3)重復游戲,練習辨認方向的方法。

(三)整理,下課。

第三課變化的月亮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月有陰晴圓缺。

2.科學探究

用較為長期觀察的方法,獲取月有陰晴圓缺變化的事實。

3.科學態度

初步培養學生堅持天文的愛好,堅持較為長期的觀察。

月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剪刀、黃色卡片。

教師準備材料:各種月相的照片、錄像等。

學生準備材料:活動手冊、記錄筆。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猜一猜:有人說它圓,有人說它彎,每月在變臉,請問這是啥。

(二)新課學習

1.你見過什么樣的月亮?

(1)你見過什么樣的月亮?畫一畫,剪一剪,描述給大家聽。

例如:月亮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半圓,有時候是月牙形的。

(2)小結:我們看到的月亮的模樣是變化的。

2.觀察月亮

(1)明確觀察時間

(2)明確觀察任務

每一天,同一時刻,看到月亮的形狀是怎樣的?

(3)領取任務

按照農歷時間,整理觀察月亮記錄單,并填寫在活動手冊中。

(4)記錄指導。

(5)交代注意事項

課后觀察,堅持觀察至少一個星期。

注意安全。

(6)交流:整理觀察記錄,你有什么新發現?說一說月亮的形狀有哪些變化?

(7)小結:我們看到的月亮的形狀叫月相。月相有陰晴圓缺的變化。

(三)整理,下課。

第四單元物體的位置

第一課它在什么方位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名詞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

2.科學探究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思維方法,體會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體位置和方向的相對性。

3.科學態度

初步體驗描述位置的本領在生活中運用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參考“小貓在哪里”活動的場景進行真實的室內場景布置,或場景的PPT

投影。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確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離是關鍵。如果有人問路,你怎么迅速說清楚呢?

(二)新課學習

1.小貓在哪里

(1)創設真實的場景

(2)想一想:怎樣描述小貓的位置?

(3)引導學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貓的位置。

例如:小貓在小女孩的右邊。

(4)數一數:小貓在哪里有多少種說法?

(5)討論:這些說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參照對象不同,方位描述也就不同;

都是和小貓的位置關系。)

2.旗桿在哪里

(1)思考:如果變化的只是觀察者所處的位置,又該如何描述?

(2)創設與教材一致的真實場景。

(3)依據“旗桿在兒童的北邊”和“旗桿在教學樓的南邊”,引導學生找到圖中東南

西北四個方向。

(4)引導學生使用東南西北描述旗桿的位置。

(4)這些說法有什么共同點?

例如:都是描述旗桿與另一個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桿在……的……

邊。”

(5)小結:要說明物體的方位,常用它在某個物體的前后左右、上下、東南西北來描

述。

3.兒童樂園在哪里

(1)出示活動手冊P10圖片。

(2)討論:觀察公園游覽圖,說一說如何先到指南車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兒童樂園。

(三)整理,下課。

第二課它有多遠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使用距離遠近可以在確定方向后更加準確地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

2.科學探究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思維方法,體會到用遠近、移動的格子數、走路的步數等,

在確定方向后可以更加準確地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

在找地雷游戲中,體驗有了對物體位置清晰準確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動中體

會如何能清晰、準確地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科學態度

初步體驗描述位置的本領在生活和游戲中運用的樂趣;

通過游戲激發學習興趣,體會合作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籃球、鋼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將三個球容納的帶網格的大紙。如果籃球

過大,可以變換為其他網球、玻璃球等進行替換。

教師準備:籃球、鋼球和乒乓球的板貼,網格帖;或者與之相對應的PPT投影。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看教材中的圖片。圖中有什么,他們都在干什么,誰的回答更具體,怎樣能更準確地

描述物體的位置?”

(二)新課學習

1.是遠還是近

(1)出示乒乓球、籃球、鋼球,并按照教材擺放。

(2)引導學生使用遠和近描述乒乓球、籃球、鋼球之間的位置關系。

(3)調整乒乓球、籃球、鋼球三者之間的位置。

(4)再次描述乒乓球、籃球、鋼球之間的位置關系。

(5)提問: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處?

2.距離多遠

(1)出示教材P31圖片。

(2)引導學生使用“A在B的XX邊,距離BXX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籃球、鋼

球之間的位置關系。

(3)提問: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處?

(4)小結:要清晰描述物體的位置,必須說明它在某個物體的什么方位,還必須說明

距離這個物體有多遠。

3.找地雷

(1)明確任務:在校園內選擇一個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動手冊上畫一張找“地

雷”的路線圖。

(2)路線圖指導

給“地雷”做上標記。

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個物體的什么方位,以及距離這個物體有多遠。

注意安全。

(3)小組其他同學按照“地雷”路線圖尋找“地雷”。

(4)說一說:你是根據什么找到“地雷”的?

(三)整理,下課。

第五單元尺子的科學

第一課做尺子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如推、小方塊、小木棍、硬紙條等)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

表達自己的設計與想法(設計、制作測量工具),并完成任務。

2.技術和工程

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能根據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口述做尺子的想法;能模仿或

按圖示方法學做一把尺子。

3.科學態度

在老師的啟發下,學會多角度多方法設計、制作自己的尺子,培養創新意識。

體驗、學習生活中的尺子的發明史,了解尺子帶來的便利。

二、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方塊、小木棍、硬紙條(長短不一樣若干)、木條、塑料條、記號筆等

教師準備:課件、記錄表。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讀一讀:比高矮,測短長,做尺子,來幫忙。

(二)新課學習

1.測量桌面的長度

1)學習古人,用身體的某個部位測量物體的長度。例如:用手測量課桌,看看有幾

作。

(2)討論:大家量的都一樣嗎?為什么呢?

(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