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究案例:以ST京城股份為例9700字(論文)】_第1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究案例:以ST京城股份為例9700字(論文)】_第2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究案例:以ST京城股份為例9700字(論文)】_第3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究案例:以ST京城股份為例9700字(論文)】_第4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究案例:以ST京城股份為例97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案例—以ST京城股份為例目錄摘要 1一、引言 3(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意義 3(三)研究思路 4(四)研究方法 4二、文獻綜述 5(一)盈余管理內涵界定 5(二)盈余管理動機研究 5(三)文獻述評 6三、盈余管理相關理論基礎 7(一)盈余管理的內涵 7(二)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 7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動機和手段 8(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 8(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 9(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9五、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 10(一)企業內部控制方面的措施 10(二)企業外部環境方面的措施 11(三)國家相關部門有關的措施 11六、ST京城股份案例分析 12(一)ST京城簡介 12(二)ST京城盈余管理動機 12(三)ST京城盈余管理問題 13(四)ST京城盈余管理結論及建議 15七、結論與展望 16(一)研究結論 16(二)展望 16參考文獻 18PAGEI摘要:現如今一些企業會為了更多的利益,為了實現盈余管理,會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或估計變更等方式,甚至通過偽造交易的手段來使得企業達到自身所期望的經營管理成果與績效。這使得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可信度大大降低,影響了市場投資者的決策,影響了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也正是因為盈余管理問題所導致的不良后果,引得國內外學者紛紛研究盈余管理的問題。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案例分析與規范分析法,以ST京城股份摘帽為例,對該類上市公司具體的動機與手段進行分析,論證盈余管理的結果與影響。本文在介紹盈余管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動機和手段,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這種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企業會計信息被投資者正確對待,避免被某些企業公開的會計信息蒙蔽,也有助于相關部門的管理與監督。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內部控制一、引言(一)研究背景近些年,盈余管理的發生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屢見不鮮,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愈發關注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尤其是盈利能力方面。根據2020年9月提供的數據來看,上海深圳的上市公司總數達到4002家,更有4069支上市股票。全國在股市辦理開戶的投資者超過了一億。市場規模隨著時間不停擴大,我國也制定了相應的退市機制。連續兩年虧損的企業將會被我國證券交易所進行退市風險警告,到了第三年,如果企業經營狀況仍然無法轉虧為盈,那么就會被強制退市,所以一些企業為了避免被強制退市,往往會通過特定手段來粉飾經營狀況。面臨退市風險的企業經常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讓盈利最大化,實現扭虧為盈來避免退市。企業盈利也同樣關乎企業管理者的自身利益,企業的收益還同樣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企業的收益與政府息息相關,可見其重要性,這也成為了企業盈余管理動機之一。研究意義針對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問題,學者們圍繞此展開了大量研究。但是從國內外學者的文獻研究來說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公司治理的結構特征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方面的研究文獻相對來說不多,大都只是選擇了公司的治理結構中的某一個或是某些特征,并沒有實際綜合公司治理結構內外部的兩方面特征,這讓研究的結論不夠全面。另一方面來講,這些學者的研究對象太廣太寬,基本沒有針對性。本論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分別是企業的內部控制方面、企業外部環境方面和國家相關部門方面。盈余管理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屢見不鮮,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對規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國家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奠定基礎。(三)研究思路本篇論文首先闡明盈余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以及盈余管理在國內外學者研究中的現狀,然后說明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基礎,以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動機和手段。接著,從三方面提出治理盈余管理的政策手段。然后以ST京城股份盈余管理摘帽為例,研究了ST京城股份盈余管理的現狀、動機和手段。最后進行論文總結以及對盈余管理治理的未來展望。詳細見圖1:圖1本文研究思路圖(四)研究方法本文使用了文獻綜述法和案例分析法這兩個研究方法。文獻綜述法指搜集國內外學者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獻,歸納并整理研究文獻,并把研究得出的結論進行論述。案例分析則通過分析ST京城在實現摘帽過程中所使用的盈余管理,對該類上市公司具體的動機與手段進行分析,論證盈余管理的結果與影響。二、文獻綜述(一)盈余管理內涵界定Healy&Wahlen(1999)認為,盈余管理就是指公司在披露公司會計信息時,特意粉飾財務數據,讓投資者以及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充滿信心。Chipped(2009)提出,在本質上來說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者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對社會公開的財務會計信息進行有目的的操縱。Cheng&Warfield(2016)指出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人往往有較多股票期權,由于來自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他們會用盈余管理來粉飾自己的業績。馮曉云(2018)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相關法律法規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或會計估計的判斷,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一種行為。國內學者寧亞平(2014)也同樣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會計準則和相關公司法的范圍內操縱收益,不損害公司的價值,而不是"盈余造假"或對公司價值有所損害的實際行為。姚建春(2016)認為盈余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在會計準則規定的準則內,用會計方式的手段提高企業的收益的做法。(二)盈余管理動機研究國外的學者在各個方面都研究了盈余管理。Healy(2004)認為,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是委托方和代理方,管理層為了自身職位的穩定,有動機讓董事會看到一份好看的數據,會使用收益平滑盈余管理。Jerry(2014)認為如果審計委員會的監督存在漏洞,那么公司就有可能利用這些漏洞,通過擴大銷售等盈余管理方法來提高公司的收益。Roychowdhury(2006)認為,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的中小企業必須滿足既定的條件,同時避免監管部門的監督,使得他們采用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來調整他們的盈余。徐曼(2020)認為證券市場在不斷的發展中,一些上市公司為了獲得競爭方面的優勢,采取了一些調節自身盈余的手段,這也是管理層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種合法手段。呂奕承(2016)認為在薪酬激勵方面,管理層的薪酬與上市公司的業績掛鉤。公司可觀的盈利能力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股價,而股價又間接影響到管理層的收益,所以管理層出于個人利益,在公司業績沒有達到既定標準時,可能會利用盈余管理來粉飾業績,以滿足股東的期望,從而獲得與業績相對應的高額回報。(三)文獻述評國外的學者Healy&Wahlen、Chipped從各不相同的角度解釋了盈余管理。而我國的許多學者比如馮曉云、寧亞平以及姚建春等也同樣從不同的角度界定了盈余管理。換句話說,國內外學者界定的盈余管理不夠明確。沒有明確界定的行為自然也無法明確監管,所以一個明確的定義對于控制盈余管理的發生來說十分重要。國外學者在研究盈余管理的動機上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在契約動機、規避監管動機以及資本市場動機上,而國內學者則主要研究集中于資本市場動機上,對于其他方面的盈余管理動機研究甚少。所以,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方面的研究還需深入。國內學者更注重于研究盈余管理治理措施,從內部、外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監管三方面著重研究。然而,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方面缺乏準確全面的介紹。在中國證券市場的大環境中,怎么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與討論的問題。三、盈余管理相關理論基礎(一)盈余管理的內涵盈余管理的內涵存在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盈余管理的主體有管理層和董事會,兩者都能影響企業的盈余管理,并且管理層的動機主要是為了自己的職位,而董事會則是為了更高的收益。第二個方面,盈余管理的對象是上市公司對信息使用者披露的會計信息。第三個方面,盈余管理就是在會計準則的規定內,法律允許的范圍中,控制與調整企業收益的手段方法。第四個方面,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管理者為了提升自身利益,也是董事會為了提高股東權益。綜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指企業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使用特定的盈余管理手段調整披露的會計信息,粉飾財務數據,來提高自身利益的行為。(二)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1.契約理論契約理論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理論叫做委托代理理論。股東將企業委托給職業經理人,而職業經理人則靠著自身的能力為企業增加資產,為股東獲利,而這樣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不在一身的現象,就叫做委托代理理論。并且股東為了制約亦或是激勵經理人的管理熱情,會通過合同約束其行為,并指定相應的獎勵措施,正因為這樣,華麗的財務數據可以讓管理人獲利,所以管理層可能會通過盈余管理來粉飾數據,操控在職期間的收益。2.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往往是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環。信息的不對稱會誤導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這也是盈余管理中重要的內在原因。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存在的委托代理關系,讓股東無法及時了解企業的實際財務數據,但是經營者可以第一手掌握真實的數據,意味著可以使用盈余管理來達成自身的目的。3.信號傳遞理論信號傳遞理論就是說因為信息存在的不對稱性,只有管理者可以及時了解公司的財務數據,而外部投資者無法獲得。通常來講,投資者在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前,需要企業管理者的關于企業內部的信號,也就是各項財務數據。信號傳遞理論通常有利潤公告、股利公告和融資公告這三種模式。投資者往往會著重于看企業的利潤增長,若是企業的利潤呈穩定的趨勢上升,那么帶給投資者的感覺就是該企業有著良好的營收能力,值得投資。這方面的因素也導致企業可能會通過盈余管理來呈現更完美的盈利數據來吸引投資者的投資。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動機和手段(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十分迅速,也導致了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還不是那么完善。我國盈余管理的現象頻發,影響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讓許多投資者產生了顧慮,不夠真實的財務數據嚴重影響了投資者的信任度。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就是融資。企業的融資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外部融資,而外部融資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銀行貸款。那些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上市公司往往會更受銀行的青睞,貸款更簡單,額度自然也越高。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融資,會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粉飾自己的財務數據,以便向銀行提出申請。在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下,國家對領導階層的考核指標是以領導在任期內所做出的業績,增長的利益多少。管理者自身的利益和其所增加的企業收益相掛鉤。因此,管理者往往只在意自己入職期間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收益,不顧長遠的企業收益,進而導致了企業的短期利益上漲,長期收益下降。正因為這樣,管理者為了追求業績,可能會實施盈余管理的手段。(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1.資本市場動機首先,我國《證券法》有相關的規定是,企業想要上市,必須在過去三個會計年度保持盈利狀態,所以有些企業可能會為了上市而進行盈余管理,為了在上市后能夠發行股票進行籌資,粉飾財務數據。同時企業的經營業績同樣也影響了股票的發行價格,所以上市公司很可能會為了更高的股價,更高的籌資金額進行盈余管理。我國《公司法》有著相關規定是,如果一個上市公司連續兩年經營不善導致虧損,那么該企業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告。第三年如果還不能扭虧為盈,則該上市公司會被強制退市。所以,公司管理者為了避免被強制退市,往往會實施盈余管理的手段強行扭虧為盈。2.債務契約動機債務契約中常常會指定一項條目,用來保護債權人自身的利益,比如通過某項數據來確認債務風險,當債權人覺得無法承擔風險時,也可根據條款規定收回貸款。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就會為了不違反條約的規定,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來平衡盈利指標,以便使相關指標符合合同要求,避免債權人提前回收債務。3.報酬契約動機管理層的報酬通常會根據企業經營指標盈利的上升而上升,所以為了自身獲得更高的報酬,管理者可能會使用盈余管理來提高業績,增加在職期間的收入。如果實際收益高于預期,管理層也可能會將本期的收入遞延到下期,以此來增加未來的收入。4.政治成本動機上市公司的經營數據與當地政府的收入等息息相關,所以政府會對一些經營收入變化過大的上市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管,這種監管會進一步影響其經營活動。政治成本影響下的盈余管理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處于壟斷或接近壟斷地位的公司為了減少公眾的注意,故意降低其收益,通過盈余管理手段減少企業經營收益。另一種是一些企業采取一定的會計方法來減少其會計利潤,以獲得政府政策的保護和支持。綜上所述,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會為了更好的外部環境,更好的政府政策支持來調整自身的收益,進行盈余管理。(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1.利用政府補助進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可以為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所以政府常常會出于自身收入等方面因素為上市公司提供政府補助。而上市公司則可以在符合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下,直接將其計入當期損益,這種補助能夠顯著的提高公司的業績與經營狀況。2.利用資產重組進行盈余管理通過資產重組來進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上市公司通過引入更多盈利的子公司,淘汰更少盈利的子公司來增加收益。第二種可以讓債務人通過債務重組的方式大幅度使營業外收入增加。另外,如果某一年的公司利潤數額很大,債務人可以利用債務重組的方法來隱藏高額利潤,以獲得債務人的財務回報。3.利用出售資產進行盈余管理對于一些上市公司,和集團有著密切關系的企業,如果自身的收益達不到要求,可以通過將一些難以估計市價的資產以很高的價格租聘給集團。原先向集團租聘的各項設施也能通過集團收取較低的費用來提高營業收入。甚至可以把集團的資產用更高的價格租聘給其他企業。形成其他業務利潤。4.利用酌量性費用進行盈余管理酌量性費用指的是研究費用培訓費用這類由企業管理者所能決定的費用。這些費用不是為了當期的收益,而是為了未來,會較小得影響當期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如果企業的經營陷入低谷,面臨虧損,可以通過適當減少該類費用來止損,變相的增加收益。但是這種增加的收益只是短期行為,不利于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五、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一)企業內部控制方面的措施1.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的監督機制,能夠有效地保證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財務信息,上市公司應當為了更真實的財務信息完善符合企業實際狀況的內部治理制度。監事會和董事會的職責若是發生沖突,會嚴重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效率與完整度。所以明確規定監視會和董事會的職責之間的界限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監事會應該積極履行監督職能。監事會能夠有效阻止盈余管理的發生,嚴格的監管會讓管理者踏踏實實傳遞會計信息。2.進一步完善董事會制度上市公司的治理和盈余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約健全,管理者所能進行的盈余管理也就越少。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處于最重要的地位。為了建立健全完善的董事會制度,減少盈余管理的發生,第一就是要讓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保證地位,保證其在董事會中的實力。在招聘獨立董事時,應選擇一些專家和學者。然后,投票機構應建立累積制度,使中小股東可以通過累積投票確定獨立股東。其次還要完善相關的激勵制度,讓董事會積極的履行監督職責。第二,還可以設立一些專門的委員會在董事會之下。(二)企業外部環境方面的措施外部審計機構是證券市場運作的基礎。保持外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可以讓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更加真實可靠。這需要上市公司建立審計機構的輪換制度,以防止長期合作的審計機構會為了一些企業原因選擇舞弊,影響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也應當完善相關法規,對審計人員不按真實情況來披露報告的行為予以處罰。能夠有效的防止審計人員和企業相勾結。(三)國家相關部門有關的措施1.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監管制度為了防止盈余管理,需要建立完善上市公司監管制度。要把政府的監管放在首要地位,重點管理盈余管理的行為。還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讓政府監管無空子可鉆。2.進一步完善相應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制度也應當與時俱進。避免準則與法律中存在可鉆的漏洞。并且對于非常明顯的財務舞弊行為,要運用法律手段懲罰處理。但是也存在一些因為會計準則相關規定不夠完善而導致的盈余管理行為,這類盈余管理則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制止。六、ST京城股份案例分析(一)ST京城簡介北京京城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在1993年7月13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注冊資本有4.22億元,股票簡稱為“京城股份”,股票代碼是“600860”,是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的上市平臺,其主要業務為開發、設計、生產及銷售氣體儲運裝備以及相關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因為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虧損,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警示。并且根據財務信息,2020年并不是京城股份第一次陷入退市危機,在此之前該公司也在2010年、2014年、2017年3個年度同樣面臨退市風險預警,2020年已經是該公司的第4次。(二)ST京城盈余管理的動機1.內部動機。一家企業想要上市,是因為可以依靠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來改善自身財務狀況,但如果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不佳,而導致了連續兩年虧損,其股票就會受到"退市風險警示",如果仍不能改善,就會被退市。上市公司被退市,也就意味著更加難以恢復經營狀況。ST京城在面臨退市風險警示時已經處于很差的經營狀況中,想要正常經營來實現“摘帽”非常困難,在這樣的生死攸關時刻,ST京城要想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很可能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2.外部條件。面臨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常常會用盈余管理來實現盈利的轉虧為盈,會計準則的漏洞、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市場監管部門的無效監管等都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外部條件,讓這些企業可以通過會計準則或是法律的漏洞,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來操控企業披露的收益。(三)ST京城盈余管理問題1.ST京城非經常性損益整體分析。可以從表1看到該企業在2018年的股東凈利潤是-93936155.30元,2019年為-130036755.55元,2018年和2019年這兩年全部虧損,根據規定,應當予以退市風險預警,但是該企業在連續虧損的第三年,也就是2020年成功扭虧為盈,凈利潤達到了156431757.57元。表1ST京城股份2018年到2020年主要會計數據主要會計數據202020192018營業收入(元)1,088,296,501.511,195,847,102.191,121,564,249.15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元)156,431,757.57-130,036,755.55-93,936,155.30上市公司的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元)-127,558,167.27135,372,524.72-109,732,045.40經常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金額(元)-27,911,136.2185,942,384.3911,215,989.36資料來源:京城股份提供的2020年財務報表但從表2中可以看到,ST京城在2020年的第一和第三季度的凈利潤還是負值,雖然第二季度的凈利潤并不是負值,但也非常低,第四個季度的凈利潤則將近達到第二季度的130倍。成功在第四季度讓2020年實現扭虧為盈。并且,在如此盈利的第四季度,該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卻是-85019643.10元。所以可以初步判斷,ST京城并沒有通過正常的經營活動來實現扭虧為盈,是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問題的。主要財務指標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營業收入192,963,906.69330,867,742.08291,738,047.83272,726,804.9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633,092.041,543,300.27-11,275,691.69191,797,241.0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25,852,569.17-1,814,156.16-11,589,504.62-88,301,937.32經常活動能夠產生的現金流量金額14,456,622.7712,181,624.0830,470,260.04-85,019,643.10表2ST京城2020年四個季度的主要財務指標 單位:元資料來源:京城股份提供的2020年財務報表2.政府補助分析圖2ST京城每年接受的政府補助金額(單位:萬元)資料來源:京城股份提供的2020年財務報表從上圖2可以看出,在2018年和2019年京城在面臨退市風險預警時,政府對ST京城的補助在下降一年后繼續增長,達到了421.9萬元,而去年是220.04萬元。與去年的222.04萬元相比,增幅很高。這一現象也表面了該公司確實通過政府補助實行了盈余管理,在2020年向政府提請幫助,并且政府也出于各方面的因素同意了幫助ST京城度過難關。在《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文件中的第三條規定:“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計入當期損益。”但是,這條準則并沒有明確說明收入型政府補助和資產型政府補助的區別,也沒有解釋這兩者在究竟要怎么定義。這種漏洞讓企業可以通過把政府補助一次計入當期損益來進行盈余管理的操作。由表3可知,該企業的營業外收入明細表之中,ST京城將當期收到的所有政府補助全部計入當年的當期損益,而不是確認為遞延收益。顯然,在確認當期收入時,ST京城通過了上述準則所存在的漏洞,將其全部計入當期損益,都作為收入型的政府補助,這樣來調整當期的收益和控制利潤。表3ST京城營業外收入明細(單位:元)項目2018計入當期非經常性損益的金額2019計入當期非經常性損益的金額2020計入當期非經常性損益的金額政府補助5,395,096.645,395,096.642,224,085.442,224,085.444,201,931.194,201,931.19資料來源:京城股份提供的2020年財務報表(四)ST京城案例分析結論及建議由本文案例分析中的ST京城可以舉一反三,ST公司會為了不失去上市公司的頭銜而進行盈余管理的操作,并利用當前會計準則及法律法規的漏洞與不足之處,來控制與調整企業利潤,實現扭虧為盈的極限操作,成功”摘帽”。比如ST京城利用了會計準則中關于政府補助方面的漏洞,將所有政府補助都計入收入型政府補助之中,大幅提升當期收益。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監管盈余管理問題,第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會計準則,完善相關法律。在盈余管理相關的概念和界定上進行詳細的說明,明確管理者的職責,要有對盈余管理的處罰機制。另一方面還要指定更加合理且符合國情的退市制度。一個合理的退市制度,不應該單單看企業的利潤,還一定要綜合考慮其償債能力、實際經營能力這種關鍵業務指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應該予以退市的處理。更加標準的退市制度也能有效制止盈余管理的發生。七、結論與展望(一)研究結論1.本論文從盈余管理定義入手,認為是企業管理層通過政府補助、資產重組等手段來粉飾企業的會計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影響,并達成其一定目的。用更簡潔的話來說,盈余管理就是企業采取一些手段來實現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美化的行為。產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有會計準則的不完善,權責發生制的固有缺陷以及對會計信息的不重視。2.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契約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告訴我們要科學看待盈余管理,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并且要想防止盈余管理的發生,可以從內部外部和國家相關部門三個角度來入手。3.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主要有資本市動機、契約動機和迎合監管的動機等。從本論文來看,我國的證券市場仍然有待完善,還存在著一些漏洞。讓盈余管理存在機會,也讓上市公司存在動機。4.上市公司有許多盈余管理的手段,地方政府援助、資產債務重組、出售資產等各個方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來粉飾自身財務狀況的行為會誤導投資者的決策判斷,影響了投資者的切實利益,同樣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不利于政府的管控。(二)展望現如今我國的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例如面臨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會采用盈余管理脫離風險。這樣的風氣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會對市場上的投資者產生不良影響。相關監管部門應當要加強監管,保證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國家也要適當制定盈余管理的治理政策,為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參考文獻[1]呂奕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經濟師,2016,36(1):125-126.[2]徐曼,李花朵.新收入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研究[J].現代商業,2020,21(31):183-184.[3]黨寧.ST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2019,28(15):154-156.[4]趙婷.中小企業盈余管理問題的研究[J].當代會計,2021,8(03):39-40.[5]馮曉云.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J].現代經濟信息,2018,42(07):300.[6]劉雅漫.新會計準則下企業的盈余管理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20,37(08):59-60.[7]邱帆.商譽減值中的盈余管理問題[J].當代會計,2020,8(12):54-55.[8]楊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28(09):71-72.[9]吳凡宇.華銳風電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9.[10]阮晨.境外上市民營企業盈余管理研究[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